心得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枝一叶总关情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清朝书画家郑板桥的艺术造诣,历来为后世所景仰;其“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思想,更值得今天的领导干部思索和借鉴。
翻阅郑板桥的诗书,发现其在诸多题画诗之外,也写下了“臣家江淮间,虾螺鱼藕乡”、“百六十里荷花田,几千万家鱼鸭边”之类赞美家乡风情的诗句。尤其是在《板桥家书》中,他更多的是展现了自己对家乡父老、民瘼民情的深切关注与体恤悲悯。如今读来,仍让人心生感佩,叹服于这位七品县令的善良宽厚和高风亮节。
由于郑板桥有过“舆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经历,在范县任上,他刚拿到俸银,首先想到的就是远方的穷苦乡亲。他在家书中写道:“可怜我东门人,取鱼捞虾,撑船结网,破屋中吃秕糠,啜麦粥,搴取荇叶蕴头蒋角煮之,旁贴荞麦锅饼,便是美食,幼儿争吵,每一念及,含泪欲落也”(《范县署中寄舍弟墨》。此类话语质朴蕴情,真实自然,触动人心,不能不令人怅然唏嘘。
郑板桥不仅在家书中如此感慨,还付之行动,自掏腰包,资助乡邻。他再三嘱咐
家人:“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一并连姓氏、住址、各家贫苦状况,都记得清清楚楚,交待俱全。他说:“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大数既得,其余邻里乡党,相周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郑板桥这种关心民瘼之情不是“做秀”,而是发自肺腑的。
在官场上,郑板桥是狂放、叛逆、清高、“糊涂”的,他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想到的永远是知恩图报。这也充分体现了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做官原则。
对于读书人,郑板桥更有一份理解、关心和尊重。他自己也曾经过许多波折,从24岁考中秀才,直到50岁才任县令。走上仕途后,他曾刻下一枚闲章,自嘲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读书人要闯过科举这一独木桥,确乎很难。因此,郑板桥在家书中教育孩子:“同学长者当称为某先生,次亦称为某兄,不得直呼其名。纸笔墨砚,吾家所有,宜不时散给诸众同学”,而且不能伤贫家之子、寡妇之儿的尊严,“当察其故而无意中与之”,“至阴雨不能即归,辄留饭;薄暮,以旧鞋与穿而去”。心怀仁爱的郑板桥,想得如此周到,对读书人厚爱到如此小心的地步,其心中
那份柔软与温情,着实令人感动。
农民出身的郑板桥,一生最爱劳苦大众。他曾深情地表达:“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使天下人无农夫,举世皆饿死矣。”他告诫家人:“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郑板桥对老百姓的关心之情跃然纸上,近乎于偏爱。在同一封家书中,他还嘱托家人:“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读此语,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可见郑板桥的古道热肠和对贫苦人的体贴。
纵观郑板桥的艺术人生,无论是诗文,还是书画,大多是“墨点无多泪点多”,其在家书中所体现出的民本思想与悲悯情怀,是那样的温暖而富有张力。透过薄薄的纸页,穿过历史的尘埃,我们仿佛看到郑板桥那双饱经风霜的慈悲目光,从虚心有节、刚正不阿的墨竹丛中,深情地投向家乡,投向陋巷,投向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