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总体内容来说,与实验版相比,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综合考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实验结果等各个因素,将“位置”单元内容简化并移至一年级上册。

2.将原来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单元的平面图形的认识移至此单元,并合并原来一年级下册的大部分内容,新增了丰富的内容。

3.移走原来“认识时间”的单元(至二年级上册)。

4.“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是原本就在本册的内容,只不过在内容上都有所变化,比如在解决问题方面的丰富多样等,完善原来教学跨度比较大的地方等,其中“统计”这一单元的变化最大。

本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有: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减法(一)和找规律。与实验版相比,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教材形式的设计很“美”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发扬了上册教材的优点,设计得非常精美,书中充满了童趣,有孩子们喜欢的小动物,喜欢的游戏,熟悉的故事和生活事例。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游乐场的情景,“分类与整理”中一家老小玩游戏的情景,“认识人民币”中多种日常生活与人民币有关情景结合,将学生引入生动活泼的情趣中去。一个个活跃的卡通形象,一幅幅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画画,让学生爱不释手,书中还给枯燥的数学内容加上背景,这些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数字情境中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非常有趣、有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打下了基础。

二、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非常“活”

(一)动手操作的活动增多了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中以描、画、印、拓结合七巧板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平面提醒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摆一摆,想一想》让学生动手用圆片在数位上摆出不同的数。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

(二)应用题教学变活了

1.首先应用题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大多是用文字语言叙述的。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读题很困难,就得依靠教师来读题。新教材中应用题是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经验,有的用图画呈现,有的用图文呈现,有的用对话呈现等等。还了应用题的真面目,因为应用题原本就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具体的、有意义的。

2.应用题的安排变得灵活了,不再将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是将应用题与计算教学结合在一起。因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四则运算的意义是相同的,在学习计算时实际上也是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样安排便于教师站在一个高度以一个整体的观点把握教材,也可为学生今后能做到知识间的融会贯通打下基础。

3.应用题教学开放了,过去课本中的应用题教学是让学生模仿着解决一些抽象的与例题雷同的题目,新课本除了要求学生能解决一些问题,还要求学生能提出一些问题。过去应用题教学中给出的条件不多不少,刚好能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在应用题教学开放了,增添了干扰信息。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这幅图中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我们队踢进了4个,还有几人没来?此题“我们队踢进了4个”就是干扰孩子们解题的信息。

(二)计算教学变活了

过去我们计算的方法是单一的,现在新教材中计算教学体现了算法多样化,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路来计算同一道题。培养了学生解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三)练习的设计变活了

正是因为新教材的内容在编排上变得灵活了,所以给了教师更多的对教材进行加工、重组、再造的机会;也给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下面按单元来介绍本册的教材编排情况: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直观感知,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变化及变化原因

一是一上认识的图形太多,学生不容易掌握;同时由于儿童对几何形体认识的心理特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容易混淆;二是一下原来的这一单元“图形的拼组”在教学时内容不好把握。

由于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而生活中容易找到与几何体(也就是立体图形)相似的实物(因为物体的存在,大量表现为几何体的形式),但却难以找到与平面图形相似的物体的某一部分(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的:儿童认识几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即容易掌握和发现形体或物体的明显的外部特征,而常常忽略形体或物体的主要部分、局部和细微部分,难以掌握形体的定义。这与儿童的观察力是密切相关的。如,儿童说皮球、车轮是圆形的;积木、盒子是正方形的。日常生活中,说一个物体是“圆

的”“方的”没有严格区分清平面与立体)。可见,对于儿童来说,学习平面图形要比学习立体图形困难,因此在一年级上册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在一年级下册安排了平面图形的认识。

(二)教材呈现:安排了3个例题。

1.例题1,教学5种平面图形

★增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将原来一下例1折一折体会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的内容移到三上“四边形”单元中。

移走原来的例1,就可以非常准确的把教学内容定义在“初步认识”这一程度上,方便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只要学生能够在一系列图形中辨认出给定名称的图形( 即图形名称与图形之间能够建立联系) 就可以了,能简单的、用朴素的语言说清楚判断的理由就可以了,不需要严格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辨别图形。

★编排层次同认识立体图形的编排大致相同。(除平行四边形外,基本与一上教材相同)

从学生已经认识的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入,让学生借助立体图形描画出平面图形(初步认识);再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分成5类(既要关注分类结果,更要关注分类的过程和分类的理由,因为学生对分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对这些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抽象出5种平面图形,分别进行认识(给出5种图形的名称)。

随后“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上面学过的平面图形,通过再一次辨认图形,巩固几种平面图形的表象,同时建立起课堂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