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断与治疗PPT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断与治疗PPT

穿宽松舒适的衣 物,避免紧身衣 物压迫下肢静脉
避免长时间热水浴 或热水泡脚,以免 加重静脉曲张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高盐、 高糖、高脂肪饮食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休息
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 酒、保持良好的睡眠等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 张的并发症及处理
血栓形成:静脉曲张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引起疼痛、肿胀等症状 皮肤溃疡:静脉曲张可能导致皮肤溃疡,引起皮肤感染、溃烂等症状 静脉炎:静脉曲张可能导致静脉炎,引起静脉肿胀、疼痛等症状 皮肤色素沉着:静脉曲张可能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引起皮肤颜色改变等症状 静脉曲张破裂:静脉曲张可能导致静脉破裂,引起出血、感染等症状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 张的康复与随访
运动疗法:如慢跑、游泳、瑜伽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静脉曲张症状 压力疗法:使用压力袜、压力绷带等,减轻静脉曲张症状
饮食疗法:多吃富含维生素C、E的食物,如柑橘、西红柿、坚果等,促进血液循环
心理疗法: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康复
定期检查: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 估治疗效果
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感染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立,适当休息
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穿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 张的预防
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适当活动 下肢
保持正常体重,减轻下肢负担
穿弹力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
避免高温环境,减少静脉扩张
避免长时间站立 或久坐,适当活 动下肢
保持正常体重, 避免肥胖
药物调整: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 物剂量和种类
康复指导:提供康复建议,帮助患 者恢复健康
生活习惯: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预防复发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疗方案

单纯下肢静脉曲张中医诊疗方案筋瘤(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依据:(1)在下肢,尤其在小腿可见静脉扩张、隆起、弯曲,在站立时更为明显。

(2)病症逐年加重,静脉扭曲成团,结若蚯蚓,隐隐作痛,患肢皮肤粗糙作痒、颜色加深。

(3)后期患肢可出现肿胀疼痛,尤以小腿为重,因营养不良小腿下1∕3内侧可出现溃疡。

(4)静脉呈硬索条状,有触痛时,应考虑并发血栓性静脉炎。

(5)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患者仰卧、抬高患肢、使曲张静脉中血液回流排空,后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并用拇指在腘窝处压迫小隐静脉近端,然后站起。

如果放开止血带(不放开拇指压迫),排空的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大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股静脉逆流回来,如果只放开拇指压迫(不放开止血带),静脉又迅速充盈,表示小隐静脉瓣膜机能不全,血液由腘静脉逆流所至。

如果止血带和拇指皆不放开,半分钟内排空的静脉又充盈,表示深浅静脉间交通枝瓣膜机能不全。

(6)深静脉通畅试验:患者站立,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后做膝部伸曲运动10—15次。

如果曲张静脉的充盈程度减轻或消失,并无下肢胀感加重,则表示深部静脉通畅。

(7)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8)下肢静脉造影:静脉造影显示大隐静脉迂曲扩张、瓣膜功能不全,或同时伴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西医诊断标准:(1)在下肢,尤其在小腿可见静脉扩张、隆起、弯曲,在站立时更为明显。

(2)病症逐年加重,静脉扭曲成团,结若蚯蚓,隐隐作痛,患肢皮肤粗糙作痒、颜色加深。

(3)后期患肢可出现肿胀疼痛,尤以小腿为重,因营养不良小腿下1∕3内。

【临床路径】大隐静脉曲张诊疗常规

【临床路径】大隐静脉曲张诊疗常规

大隐静脉曲张诊疗常规
【概述】
大隐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伸长、怒张,多见于长时间负重和站立工作者。

主要由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和静脉内压升高所致。

【诊断标准】
1、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呈曲张状态;
2、下肢酸胀乏力,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区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
3、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显示股隐静脉瓣膜和瓣膜关闭不全。

4、下肢深静脉通畅。

【纳入标准】
1、年龄<65岁;
2、单侧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3、无伴发疾病。

【排除标准】
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2、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者。

【治疗常规】
1、手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脱)
2、麻醉方式:连硬外
3、药物:术后适量补液,抗生素使用3天;
4、术前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凝血四项,输血前九项,心电图,下肢彩
超、胸透。

【出院标准】
1、切口Ⅰ/甲愈合;
2、体温正常;
3、血象正常。

【质量标准】
1、平均住院日:15天
2、疗效标准:治愈率≥100%,病死率0,复发率<3%;
3、切口感染率<1%。

大隐静脉曲张临床路径
编码:疾病名称:大隐静脉曲张
适用对象:大隐静脉曲张拟行:经腹腔镜单侧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
预期住院天数:6天/实际住院天数:天。

中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表静脉发生扩张、延长、弯曲成团状,晚期可并发慢性溃疡的疾病。

本病多见于中年男性,或长时间负重或站立工作者。

本病未破溃前属中医“筋瘤”范畴,破溃后属“疮”范畴。

下肢静脉曲张是静脉系统最重要的疾病,也是四肢血管疾患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二、治疗方法1.穴位注射【主穴】曲张的静脉丛处、三阴交、足三里。

【操作】用IOml注射器(带7号针头)抽取复方麝香注射液4ml和10%葡萄糖注射液4ml,先在曲张的静脉丛处常规消毒,避开曲张的静脉垂直刺入,深浅视患者的体形而定,回抽无血时推入2nd混合药液。

若为大隐静脉曲张,则在三阴交注射2ml混合药液,进针后力求使针感向上传导至曲张的静脉丛处;若为小隐静脉曲张,则取足三里,使针感向下传导至曲张的静脉丛处;若大、小隐静脉均有曲张,同时取三阴交和足三里注射,每穴注射2ml∕次。

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中药外敷疗法【主穴】大黄60g,附子60g,细辛30g o加水500ml,武火煎至300mlo将两条干净毛巾浸入药液中,取出后迅速热敷于双侧患肢上。

毛巾凉后再浸入药液中加热,缠绕在患肢上,反复3〜5次。

此法每晚睡前应用,治疗后将双脚垫高入睡。

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治疗时应注意毛巾热度,防止皮肤烫伤。

3.推拿疗法【操作】按摩先从背部夹脊穴的肝俞、脾俞、肾俞穴开始调整,再调整足三阴经。

先以拇指指腹点按俞穴5~7次,再从人体的下肢远程向近端开始按摩。

在没有溃疡的情况下,用攘、揉、推、点按法,从轻到重再到轻,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反复数遍,最后到溃疡面。

若溃疡的周围肌肉僵硬坏死,用拇指指腹进行慢慢环形按摩,从外到内,使坏死的组织脱落,使神经、肌肉毛细血管恢复功能,新的肉芽组织生长。

4.浴足疗法【药物】黄英(或五爪龙)60g,桃仁12g,红花、升麻、川茸、枳壳、柴胡各10g,川牛膝、赤芍各15g,桑寄生30g o上方加生葱根茎6个,生姜6片,煎后加米酒、米醋各50mlo【用法】趁温热洗患处并泡浴患足,每天2〜3次,每次20分钟。

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与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与治疗
通过射频电流产生热能,破坏曲张 静脉内壁,达到治疗目的。
透光直视下旋切
在直视下使用旋切刀切除曲张静脉 团块,适用于大面积的静脉曲张。
传统手术疗法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
切除曲张的静脉,同时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及其属支。
曲张静脉剥离术
切开皮肤,逐一剥离并切除曲张的静脉。
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术
仅适用于小隐静脉曲张严重的情况,手术方式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术类似。
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应从改善生活习 惯开始,如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 适当运动、保持健康体重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使用弹性绷带或弹力袜,通过外部压 力促进血液回流,减轻静脉曲张症状。
将硬化剂注入曲张静脉内,使血管内 膜发生炎症反应,逐渐闭塞血管。
药物治疗
口服或外用药物,如地奥司明、迈之 灵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症 状。
微创手术疗法
激光治疗
利用激光的热效应,封闭曲张静 脉血管。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
优点。
射频消融
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 与治疗
目 录
• 概述 • 诊断 • 治疗 • 预防与康复 • 病例研究与经验分享
01
概述
定义与症状
定义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由于静脉瓣膜 功能不全或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的 下肢静脉扩张和扭曲。
症状
下肢沉重、酸胀、疼痛、疲劳、 水肿、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等。
病因与风险因素
病因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阻塞、遗传 因素等。
观察症状
观察患者下肢是否有静脉 曲张、肿胀、疼痛等症状, 以及皮肤颜色和温度的变 化。
体格检查
进行下肢静脉触诊,检查 是否有静脉搏动和反流现 象。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的迂曲扩张,严重者如“蚯蚓状”外观,早期可仅有外观上的改变,或久站后小腿酸胀感,晚期则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小腿水肿、皮肤色素沉着、脂质硬皮病、淤积性皮炎、慢性湿疹、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甚至曲张静脉破裂出血。

(一)辅助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深静脉通畅及瓣膜功能检查。

(二)治疗原则1、物理治疗:抬高肢体,弹力绷带包扎,穿弹力袜和气囊脉动挤压泵等。

2、药物治疗3、手术治疗4、硬化剂治疗5、血管外雷射或脉冲光(三)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向病人讲解手术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消除患者顾虑配合手术。

2.病情观察:观察有无血栓性浅静脉炎、湿疹和溃疡形成及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3.患肢护理:病人卧床休息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并行足背伸曲运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血液淤滞及水肿。

维持良好坐姿。

行走时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促进静脉回流。

4.注意足部卫生,认真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5.术前1d用甲紫或记号笔画出静脉曲张的行径。

(四)术后护理1.按麻醉术后护理常规护理。

2.体位患肢抬高20o~30cm。

卧床期间鼓励患者行背屈活动。

3.病情观察观察伤口敷料出血、渗血;应用弹性绷带应自下而上包扎,保持适当的松紧度;维持弹力绷带包扎约2周左右;观察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

4.饮食护理术后六小时进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5.休息与活动术后12~24小时鼓励病人下地活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消除肿胀,卧床期间指导病人做足背伸曲运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⑴瘀斑和血肿:表现为腹股沟处切口渗血、血肿或远端肢体手术部位渗血,应立即告知医生并嘱患者抬高患肢,加压包扎。

⑵静脉曲张残留和复发:与术前静脉曲张表现相同。

⑶皮肤感觉障碍和麻木:皮神经,隐神经或腓肠神经的分支损伤导致术后切口及大隐静脉区域感觉障碍或麻木,多数能自愈,且为自限性,告诉患者此现象常常在一年之内逐渐消失。

下肢静脉曲张诊疗规范

下肢静脉曲张诊疗规范

下肢静脉曲张诊疗规范一、概述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使静脉内血液倒流,远端静脉瘀滞,继而病变静脉壁扩张、变性、出现不规则膨出和扭曲。

这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多发于持久从事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以及久坐少动的人群。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缺陷:这是先天因素,静脉壁相对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可以扩张,瓣窦处的扩张导致原有的静脉瓣膜无法紧密闭合,发生瓣膜功能相对不全,血液倒流。

2、静脉内压持久升高:这是后天因素,如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都可使静脉内压力增高,瓣膜承受过度的压力,逐渐松弛,导致关闭不全。

三、临床表现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1、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像蚯蚓一样盘踞在腿部,尤其在小腿部位更为明显。

2、腿部酸胀、疼痛,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重,休息或抬高患肢后可缓解。

3、皮肤改变:小腿下段皮肤营养障碍,如皮肤变薄、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等。

严重者可出现溃疡,且溃疡经久不愈。

四、诊断方法1、体格检查: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下肢浅静脉的形态、皮肤情况,触摸静脉的硬度和有无结节等。

2、超声检查:可明确静脉瓣膜功能、反流情况以及深静脉是否通畅。

3、下肢静脉造影:对于病情较为复杂或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可进行下肢静脉造影,以更准确地了解静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五、治疗方法1、保守治疗(1)改变生活方式: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2)穿医用弹力袜:通过外部压力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症状。

(3)药物治疗:可使用静脉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苷类等,以增加静脉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缓解下肢酸胀、沉重等症状。

2、手术治疗(1)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这是传统的手术方法,疗效确切,但创伤相对较大。

(2)微创手术:如激光腔内闭合术、射频消融术、硬化剂注射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最新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最新筋瘤(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方案

下肢静脉曲张【定义】下肢静脉曲张(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是指仅涉及隐静脉,浅静脉伸长、迂曲而成曲张状态,多见于从事持久站立工作、体力活动强度高,或久坐少动者。

本病属中医学的“筋瘤”范畴【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外科学》(陆德铭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早期可见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逐渐静脉怒张,尤其是小腿部静脉盘曲成团,如蚯蚓集结,表面呈青蓝色,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病程长久者,患肢皮肤血运营养障碍,可发生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发生湿疮和形成溃疡。

(二)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辨证分型】(一)劳倦伤气久站或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之气虚之证,中期不足则见脘腹坠胀,肾气亏损则见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二)寒湿凝筋或者骤受风寒或涉水淋浴、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寒邪伤及阳气,则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三)外伤瘀滞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有瘀点,脉细涩。

【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论治1.劳倦伤气治法:补中益气,活血舒筋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8g,人参8g,炙甘草9g,白术15g,当归6g,陈皮6g,升麻6g,柴胡6g,红花10g,三七粉10g,丹参15g,伸筋草15g,白芍15g。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诊疗指南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诊疗指南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诊疗指南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慢性静脉高压引起的永久性扩张,可呈圆柱状或囊状。

静脉曲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静脉曲张与家族易感性、年龄增加、静脉瓣缺如、肥胖和妊娠等因素有关。

继发性静脉曲张常于静脉血栓形成后发生,但也可能继发与动静脉瘘。

临床表现包括下肢沉重感、疲劳、疼痛、踝部肿胀、受热时症状加重、下肢抬高时症状改善、足靴区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等。

诊断可通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如彩色多普勒超声、静脉压测定、静脉顺、逆行造影等进行。

鉴别诊断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症、XXX综
合症和动静脉瘘等。

治疗原则是减轻下肢淤血和促进静脉回流。

手术是治疗静脉曲张的主要方法,适用于患者产生影响或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征象,以及反复发作的血栓性浅静脉炎或曲张静脉破裂等指征。

在年轻患者,治疗静脉曲张可看做一种预防疾病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加压治疗,穿戴弹力袜。

弹力袜的压力一般根据病情选择,通常为30-40mmHg,从下往上递减。

此外,口服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可采用高位加曲张静脉剥脱或高位加曲张静脉硬化剂注射等方法。

激光腔内闭合手术需要在术前做好准备工作,包括备皮和硬外麻醉等。

术后处理需要穿戴弹力袜或使用弹性绷带,持续时间约为3-6个月。

预防静脉曲张的方法包括避免长时间站立和激烈运动后用冷水浸泡下肢。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下肢静脉曲张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筋瘤是以脉筋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

”根据上述特点,显属浅表静脉病变,筋瘤主要见于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所形成的静脉团块。

早期感觉患肢酸胀不适和疼痛,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

患肢静脉逐渐怒张,小腿静脉盘曲如条索状,;色带青紫,甚则状如蚯蚓,瘤体质地柔软,抬高患肢或向远心方向挤压,可缩小,但患肢下垂或放手顷刻充盈回复。

有的在肿胀处发生红肿、灼热、压痛等症状,经治疗后则条索状肿胀较为坚韧。

瘤体如被碰破,流出大量瘀血,经压迫或结扎后方能止血。

病程久者,皮肤萎缩,颜色褐黑,易伴发湿疮和臁疮(慢性溃疡)。

二、诊断【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诊断西医标准:参照《外科学》(吴在德、吴肇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具体标准(略)。

【中医辨证分型】因过度劳累,外伤筋脉,以至痰凝筋脉,血行淤滞而成.或因经久站立,筋膜不和,气血流行不畅,阻滞于筋脉络道不通而为病.受重压易破裂,产生感染。

主要包含有:劳倦伤气、寒湿凝筋、气滞血瘀等证候。

分期分型:1.劳倦伤气临床表现:久站久行或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常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

辨证分析:久站久行或劳累过度,劳倦伤气,气血流行不畅,筋脉纵横,血壅于下,故久站久行、劳累时瘤体增大,下坠不适感加重;劳倦伤气;气虚下陷,故伴气短乏力,脘腹坠胀,腰酸;舌淡、苔薄白、脉细缓无力均为中气不足之象。

2.寒湿凝筋临床表现:瘤色紫暗,喜暖,下肢轻度肿胀;伴形寒肢冷,口淡不渴,便清长;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瘤,故瘤色紫暗,喜暖;寒凝筋脉,经脉不通,四肢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为有寒之象;舌淡暗、苔白腻、脉弦细为内有寒湿之征。

3.气滞血瘀临床表现;青筋盘曲,状如蚯蚓,表面色青紫,患肢肿胀疼痛;舌淡,有瘀点,苔薄,脉细涩。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中医病名:血瘤一、诊断:中医诊断:血瘤西医诊断:下肢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治疗指南一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沉重感、乏力、胀痛、瘙痒等。

2.典型体征:静脉迂曲扩张、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皮肤硬化、溃疡等。

3.排除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根据《临床治疗指南一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一)手术方式选择1、手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腔内激光烧灼术。

2、手术方式:根据小腿静脉曲中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患者的意愿,选择曲张静脉切除、环形缝扎、透光刨吸、电凝、激光闭锁等不同的手术方式。

(二)术前准备:1、必须准备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3)胸片、心电图、下肢静脉彩超。

2、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下肢静脉造影、超声心动图和肺功能检查。

(三)抗菌药物选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可选用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的时间为1~2天。

(四)实施手术:1、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或腰麻。

2、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术后镇痛用药。

3、输血:视术中情况而定。

(五)术后治疗: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2、术后抗菌药物的应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可选用革兰氏阳性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的时间为1~2天。

3、中医辨证论治:(1)气滞血瘀型:症见:局部刺痛、胀痛、舌苔紫边有瘀点,脉细涩。

治法:通络行气、活血化瘀、补血。

选方:桃红四物汤加减。

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当归15g、川芎15g、川牛膝15g、赤芍20g、地黄20g、丹参30g、黄柏10g、苍术15g、地龙10g、水蛭10g。

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一、引言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静脉疾病,其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导致血液在下肢深浅静脉间逆流,使得静脉扩张、变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乏力等症状。

本文将从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综述下肢静脉曲张的相关方法。

二、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患者常出现下肢胀痛、酸胀感或不适感;严重时可出现水肿、皮肤色素沉着及溃疡;行走后部分患者可加重上述症状并显露为“交叠反应”。

对于存在上述表现的患者,应高度怀疑下肢静脉曲张的可能。

2. 影像学检查超声多普勒(Duplex)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超声探头扫描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血管内是否存在异常回声信号,确定曲张的部位和程度。

此外,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等也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解剖学信息。

三、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口服药物及外用药物两类。

口服药物包括使用抗凝血剂、增强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制剂等。

抗凝血剂能够降低血液的黏稠度,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并发症,但患者需接受定期的血液检查以确保安全。

增强静脉内皮细胞功能的制剂则能改善静脉壁结构,减少曲张程度。

外用药物一般为热敷或冷敷剂,并配合轻柔按摩来缓解下肢不适感。

2. 物理治疗包括压力袜、弹力绑带和穴位贴压等方式。

压力袜是一种通过给予双向均匀压力来促进下肢循环的辅助装置,有效缓解下肢水肿和乏力感。

弹力绑带通过包裹、压迫下肢静脉以加速血液回流,达到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目的。

穴位贴压是中医理论应用于静脉曲张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贴压特定穴位来改善下肢静脉血流。

3. 外科手术外科手术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最彻底和有效的方法。

常见的外科手术包括传统剥脱术和微创封闭法等。

传统剥脱术是通过在皮肤上作一条切口,在导线或光纤指导下将患者体内曲张扩张、反流异常回流主动静脉或侧支近端结扎进行剥除。

微创封闭法则是通过导丝引入患者身体内,为病变处插入数据支架,使其闭塞并恢复正常血流。

四、结语综上所述,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且影响生活质量的疾病。

下肢静脉曲张诊疗常规

下肢静脉曲张诊疗常规

下肢静脉曲张【概述】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为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引起,亦称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继发性类型则是深静脉病变导致深静脉压增高,破坏隐没静脉和交通支静脉瓣膜,而引起浅静脉曲张,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大隐静脉,也有大、小隐静脉同时发病,单纯小隐静脉曲张较少见,下肢浅静脉曲张发病率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工业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国外统计女性病人多于男性,南在我国男性发病率高.【临床路径】1.病人久立,坐位或行走后患肢沉重,酸胀或胀痛,易疲劳,平卧休息或抬高患肢后症状可减轻,有晨轻尊重的特点,病情轻者可无明显不适。

2.好发因素(1)长时间站立或坐位。

(2)体型高大和肥胖(3)妊娠和腹压增高(4)遗传和习惯性便秘可能与下肢浅静脉曲张有关.。

3.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甚至迂曲成团,站立时明显,平卧时消失,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患肢轻度肿胀,但多局限于踝部和足背部,病情长者足靴区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如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甚至经久不愈的溃疡。

4.曲张静脉容易并发浅静脉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可扪及红肿的索条,有压痛。

【诊断要点】1.患肢沉重、酸胀,且晨轻暮重,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

2.踝都和足背部肿胀,病情严重者足靴区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

试验可发现有无大隐静脉和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erthes试验阴性,证明深静脉通畅,对怀疑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应做血管彩色超声及血管Doppler检查或静脉造影。

4.血管彩色超声及血管Doppler检查见深静脉通畅及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可以作为手术的依据;5.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可鉴别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和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导致的浅静脉曲张,无创检查能够确诊的病例不必常规行静脉造影。

【治疗方案及原则】1.保守治疗适用于病变轻、妊娠期妇女或者不愿手术和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保守治疗只能够减轻症状,而不能治愈本病。

下肢静脉曲张的检查诊断与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的检查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瓣膜膜关闭不全,静脉内血液倒流,远端静脉瘀滞,继而病变静脉壁伸长、迂曲,呈曲张表现的一种状态。

多见于从事久站工、久坐少动者或体力活动强度高者。

【病因】1.先天因素主要有静脉瓣膜缺陷与静脉壁薄弱,与遗传因素有关。

2.后天因素重体力劳动、长时间站立、妊娠,肥胖、慢性咳嗽和习惯性便秘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压力增高,使下肢静脉瓣膜承受过度压力。

【病理】下肢静脉血流对抗重力向心回流,主要依赖于:①吸气时和心脏舒张期胸腔内负压的向心吸引作用;②下肢肌肉收缩作用;③静脉瓣膜单向开放作用。

其中静脉瓣膜的单向开放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的关键。

当下肢静脉膜病变,血液瘀滞,主干静脉和毛细血管压力增高时,皮肤微循环障碍,毛细血管扩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等渗入组织间隙及血管内微血栓形成。

由于纤溶活性降低,渗出的纤维蛋白积聚、沉积于毛细血管周围,造成局部代谢障碍,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纤维化,皮下脂质硬化甚至皮肤萎缩,静脉溃疡。

此外,纤维蛋白渗出和毛细血管周围纤维组织沉积,引起再吸收障碍,淋巴超负荷,导致下肢水肿。

小腿下内侧区域胸腔内负压的向心吸引作用及下肢肌内肌肉收缩作用减弱,该区域所承受的压力最高,因此静脉溃疡高发于此区。

【临床表现】1.症状早期表现为下肢沉重、酸胀、乏力和疼痛。

2.体征后期表现为下肢静脉曲张,血管隆起,蜿蜒成团。

如肢体营养不良,可表现为色素沉着,溃疡,湿疹样改变。

此外,还有常见并发症,如①血栓性静脉炎,主要是血流缓慢引起血栓形成,当炎症消退后常遗有局部硬结并与皮肤黏黏;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主要是由于皮下淤血,局部血管压力过大或皮肤破溃出血。

【辅助检查】1.特殊检查(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病人仰卧,患肢抬高,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阻断大隐静脉,并使其排空。

病人站立,放松止血带后10秒内,见自上而下的静脉迅速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静脉曲张
【概述】
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为隐-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引起,亦称为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继发性类型则是深静脉病变导致深静脉压增高,破坏隐没静脉和交通支静脉瓣膜,而引起浅静脉曲张,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多见于大隐静脉,也有大、小隐静脉同时发病,单纯小隐静脉曲张较少见,下肢浅静脉曲张发病率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工业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下肢静脉曲张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国外统计女性病人多于男性,南在我国男性发病率高.
【临床路径】
1.病人久立,坐位或行走后患肢沉重,酸胀或胀痛,易疲劳,平卧休息或抬高患肢后症状可减轻,有晨轻尊重的特点,病情轻者可无明显不适。

2.好发因素
(1)长时间站立或坐位。

(2)体型高大和肥胖
(3)妊娠和腹压增高
(4)遗传和习惯性便秘可能与下肢浅静脉曲张有关.
3.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甚至迂曲成团,站立时明显,平卧时消失,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患肢轻度肿胀,但多局限于踝
部和足背部,病情长者足靴区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如皮肤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甚至经久不愈的溃疡。

4.曲张静脉容易并发浅静脉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可扪及红肿的索条,有压痛。

【诊断要点】
1.患肢沉重、酸胀,且晨轻暮重,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

2.踝都和足背部肿胀,病情严重者足靴区可出现皮肤营养障碍性改变。

3.Trendelenburg试验可发现有无大隐静脉和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erthes试验阴性,证明深静脉通畅,对怀疑有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应做血管彩色超声及血管Doppler检查或静脉造影。

4.血管彩色超声及血管Doppler检查见深静脉通畅及浅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瓣膜功能良好,可以作为手术的依据;
5.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可鉴别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和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深静脉血栓后遗症导致的浅静脉曲张,无创检查能够确诊的病例不必常规行静脉造影。

【治疗方案及原则】
1.保守治疗适用于病变轻、妊娠期妇女或者不愿手术和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保守治疗只能够减轻症状,而不能治愈
本病。

(1)抬高患肢,避免长时间站立坐位和习惯性使秘等。

(2)对于需要长时间站立、坐位者和妊娠妇女,可以穿循序减压袜治疗。

(3)药物治疗:药物可以减轻下肢水肿,改善微循环及预防血栓形成。

2.手术治疗是本病的根治方法。

(1)高位结扎和剥脱曲张的大、小隐静脉。

(2)结扎功能不全的交通支静脉。

3.硬化剂注射治疗曲张静脉内注射硬化剂后加压包扎,刺激静脉内膜发生炎性反应,导致血管腔纤维性阻塞,只适用于手术后残留或复发的局限曲张静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