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Management Science》杂志
(2)《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杂志
(3)《预测》杂志
(4)《管理世界》杂志
(5)《哈佛商业评论》杂志
(6)《管理科学学报》杂志
(6)美国运营管理协会(/)
七、课程结构导航与学习建议
『基本要求』
1、识记:排序;派工;赶工;流水型作业。
2、领会:流水作业排序特征和意义。
3、简单应用:能运用SPT规则、EDD规则、Johnson-Bellman法进行作业排序。
4、综合应用:能运用作业排序理论分析实际问题。
『关键知识』
单台设备的排序;两台设备的排序。
『重点』
SPT规则;EDD规则;Johnson-Bellman法。
2%
综合生产计划及主生产计划的编制
5%
4%
第八章库存管理划
库存管理概述
3%
单周期库存问题
2%
多周期库存问题
5%
3%
第九章物料需求计划
MRP概述
1%
MRP系统
2%
MRP的计算过程
3%
第十章作业排序
作业计划与作业排序
2%
流水型作业的排序问题
2%
第十一章项目计划管理
项目管理概述
1%
网络计划技术
2%
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
『难点』
Johnson-Bellman法。
第十一章项目计划管理
『知识点』
项目的定义;项目管理的目标和内容;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方式;网络计划方法含义和优点;箭线型网络图的绘制;网络时间参数的计算。的目标和内容;网络图的要素和种类。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简介
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大纲目录《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1)《运筹学与系统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5)《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9)《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14)《人因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 (17)《质量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22)《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26)《物流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29)《三维造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33)《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35)《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41)《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44)《机电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47)《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50)《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53)《物流设备与自动化》课程教学大纲 (57)《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61)《工业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大纲 (65)《机电传动控制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67)《数字化设计制造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7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76)《基础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80)《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大纲 (88)《先进制造技术选讲》课程教学大纲 (91)《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大纲(Fundamental Industrial Engineering)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02301201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平台适用层次:本科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开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分:3学分总学时:48学时(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16学时)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教育目标《基础工业工程》是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是进入专业课程培养的第一门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讲授工业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工作研究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工业工程的学科性质、特点及发展方向,了解工业工程的研究方法与应用领域并初步形成系统概念,认识生产率工程与管理这一工业工程的基本问题,重点掌握工作研究这一工业工程的基础方法,并为专业理念的形成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管理规定
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管理规定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或某一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教学指导文件,是选编教材、制订授课计划和实施教学过程、检查教学质量的依据。
为落实我院教学管理规范化的要求,促进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制定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切实保证并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特制订本规定。
一、制定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与工作程序1、制定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专业教学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都要符合课程结构与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相同课程要按在不同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各自培养目标的要求有所区别。
(2)随着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课程教学大纲应相应进行重新制定或修订。
新开发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每门课程在开课前均应有教学大纲。
(3)教学大纲应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范围与要求。
教学大纲应坚持以全面素质教育为依据,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宽基础和重实践的知识结构体系;注重教学功能和目标的整体优化。
(4)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尊重学科,但不恪守学科的单一性,既要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又不削弱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
教学大纲不能服从于某本教材。
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应该是比较成熟的、稳定的、经过验证的。
2、主编、主审人员条件:(1)具有中级及以上职务;(2)有任教本门课程三轮以上的教学经历,教学业务水平较高,教学效果较好。
新开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审人员应对本课程所涉领域作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并积累了相当的教学资料;(3)对课程所涉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过较深入系统的研究。
3、编审工作程序(1)根据学院的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各系(部)成立相应的专业教学大纲编审小组,具体组织领导各专业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
各教研室组织成立各门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组,确定主编、主审教师,拟定编写计划,报教学系部主任审批同意。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代码:INDE2019英文名称: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先修课程:工业工程概论、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经济学后续课程:物流工程、精益生产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宏兵大纲执笔人:杨宏兵大纲审核人:王传洋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生产计划与控制》是面向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应用性较强。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受到企业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各种先进的计划与控制系统知识的全面教育,掌握在生产系统中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综合生产与经济效益的要求,合理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周密安排产品品种产量构成和交货计划,实现最佳的生产经营目标,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教学目标:《生产计划与控制》全面并且系统地介绍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编制技术。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概念与重要性,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基本架构和实际应用、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各项做法,并增进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执行或运用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生产计划与控制基本原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1.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内涵,掌握常见的几种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方法原理及步骤,掌握库存分析与控制的常用模型:定量订货模型、非确定性定量订货模型、数量折扣模型、定期折扣模型等。
熟悉掌握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以及车间作业计划与控制的内涵和过程.掌握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的原理及方法。
2.针对企业实际的生产数据的特点,能够选择简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线性回归分析以及时间序列分解法中的最合适方法进行产品预测.能够针对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某种库存模型用于指导企业订货策略的确定,从而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
《工商管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工商管理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产运作管理/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学时/学分:56/3.5先修课程:管理学,运筹学,经济学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生产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它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运作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介绍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跟踪先进生产运作技术与管理模式的最新发展,提高学生在生产运作管理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将来从事工商企业生产运作管理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生产与运作管理导论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生产与运作系统的基本模型、职能、分类与特征,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2.生产运作战略生产运作战略的概念、特点和形成过程,生产运作战略的类型(包括基于成本的生产运作战略、基于质量的生产运作战略、基于时间的生产运作战略、基于柔性的生产运作战略、基于服务的生产运作战略、基于环保的生产运作战略)。
3.生产与运作系统的空间组织企业选址决策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及选址决策的程序与方法,工厂平面布局的内容、目标与基本原则,设置生产单位的专业化原则,工厂平面布局的步骤与方法,流水线及其平面布局。
4.产品和服务设计新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及新产品开发的程序、内容与策略,新产品设计的方法(包括面向顾客的产品设计、面向可制造和可装配的产品设计、价值工程、并行工程),工艺过程设计,服务设计。
5.工时定额与生产能力工作设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劳动者的体能与运作效用,人机工程,工时定额及其测定,生产能力的概念和类型,生产能力的计算和查定。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纲《⽣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纲(Production and 0perations Management)总学时:54 学分:3⼀、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专业主修2、开课学期:53、适⽤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4、课程修读条件:管理学原理、运筹学5、课程教学⽬的:本课程的教学⽬的在于使学⽣掌握⽣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
要求学⽣牢固掌握⽣产与运作基本理论与⽅法,了解⽣产与运作管理学科的发展状况及其最新理论和⽅法。
基本具备灵活利⽤本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教学基本要求或建议:本课程要求采⽤多媒体课室进⾏教学,每章内容配置⼀定量的作业题和案例。
授课过程要求穿插1-2次的⽣产运作现场参观。
课程结束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也可结合专业实习进⾏。
通过实践环节锻炼,加深学⽣对本课程理论的掌握程度,提⾼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三、内容纲⽬及标准:(⼀) 理论部分学时数(100%)第⼀章基本概念[教学⽬的] 掌握⽣产运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产运作系统的结构和运⾏原理、分类及其特点,⽣产运作管理原则和要求、对象和内容结构体系、运⾏环境,了解现代⽣产运作理论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运营系统概念、类型的认识,运营组织的要求,⽣产与运作管理的职能和内容体系.第⼀节运营系统及其管理⼀、组织⼆、⽣产/运营系统三、⽣产与运作管理四、⽣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体系(⼀) 运营系统的总体战略(⼆) 运营系统的设计(三) 运营系统的运⾏(四) 运营系统的维护第⼆节运营系统分类⼀、制造性⽣产与服务性运营(⼀) 制造性⽣产1. 连续型⽣产与离散性⽣产2. 备货性⽣产与订货性⽣产(⼆) 服务性⽣产1. 分类2. 特点第三节运营系统构成⼀、运营系统设施构成(⼀) 制造型运营系统设施构成(⼆) 服务型运营系统设施构成⼆、运营系统物流构成(⼀) 制造型企业物流系统(⼆) 服务型企业顾客流与物流系统三、运营系统信息流构成(⼀) 制造信息流构成(⼆) 服务信息流构成第四节运营过程的组织⼀、产品⽣产过程的概念⼆、组织⽣产过程的原则(⼀) ⼯艺专业化原则(⼆) 对象专业化原则三、组织⽣产过程的基本要求四、零件在加⼯过程中的移动⽅式(⼀) 顺序移动(⼆) 平⾏移动(三) 平⾏顺序移动第五节⽣产与运作管理发展与趋势⼀、发展史;⼆、发展趋势;三、竞争因素的变化;四、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五、能⼒与需求的协调;六、理想的供需关系;七、集成的概念;⼋、集成的作⽤;第⼆章运营战略[教学⽬的] 了解现代企业的⽣存和发展环境及其对企业运作系统的影响,企业战略和战略管理理论,掌握⽣产运作战略的内容,⽣产与运作战略决策⽅法。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总学时数:2周,学分数:2)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本课程设计是与《生产计划与控制》配套的实践环节。
学生在学习了《生产计划与控制》和《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的基本理论后,通过课程设计可进一步掌握企业生产组织、计划与控制方面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增强生产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改变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
课程设计过程按分组的方式进行,由指导教师向学生发放有关的课程设计背景资料,并向学生讲述课程设计的要求、步骤、和方法,设计过程采取课堂集中辅导,分散设计的方式进行。
通过本课程设计,达到如下要求:⑴了解和掌握制造企业组织生产的具体方法;⑵了解和掌握订单-生产式企业的生产计划编制与产能平衡的方法;⑶对生产计划与控制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有更深入的感性认识。
二、课程设计基本内容和要求(一) 设计题目:螺杆泵产品生产组织与计划管理设计以某企业生产的螺杆泵产品为对象,根据该企业的生产实际资料为设计依据,确定企业生产类型,选择生产组织方式,列出所需设备明细;并根据某月订货情况,编制该产品的生产计划(含任务与能力工时平衡)。
(二) 设计原则:⑴生产的组织方式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柔性为原则。
⑵生产计划的编制既要满足客户交货期要求,又要充分利用设备和人力,达到成本最小化。
(二) 提供主要资料:⑴产品品种、结构与组成零件明细;⑵零件工艺过程,工时定额及设备类型;⑶生产能力设计规模;⑷某月订货情况(三) 主要设计任务及要求:1.设置生产单位要求:⑴根据资料给出的情况,设置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的职能科室、生产车间及有关的中间库。
⑵根据管理需要,生产车间可进一步设置内部生产单位。
⑶明确部门职责。
2.对生产车间做出生产组织设计方案要求:⑴确定生产车间或生产环节的生产类型;⑵确定各类生产设备需要量,列出车间设备明细;⑶选择合理的生产组织形式(产品导向型、工艺导向型、模块式生产)画出机加工车间平面布置示意图,并简要说明理由。
生产计划和控制课程设计
生产计划和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掌握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和流程。
2. 学生能掌握生产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了解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3. 学生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性,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生产计划的编制工作,具备一定的生产调度能力。
2. 学生能运用生产控制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共同解决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生产计划与控制工作严谨细致。
2. 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共同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努力。
3. 学生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生产管理的兴趣和热情。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生产管理学科特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有所收获,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生产计划基本概念:讲解生产计划的定义、作用和类型,使学生了解生产计划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章节一:生产计划概述- 内容:生产计划定义、作用、类型2. 生产计划编制方法:介绍生产计划的编制流程、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掌握生产计划编制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 章节二:生产计划编制- 内容:编制流程、方法、技巧3. 生产控制原则与方法:讲解生产控制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和应用实例,培养学生分析生产过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教学内容:- 章节三:生产控制- 内容:生产控制原则、方法、应用实例4. 生产计划与控制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企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企业管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名称:企业管理学课程编号:20910003英文名称:Business Management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1理论学时:51 实验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3开设专业:工商管理先修课程:管理学、西方经济学二、课程任务目标(一)课程任务企业管理是研究现代企业基本特征、运作规律、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作为与企业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印刷专业院校的学生,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备初步的解决企业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
本课是面向全院本科非管理专业的一门企业管理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开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
(-)课程目标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1.了解、掌握现代企业的基本概念。
2.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能够具有一定的运用企业管理的工具和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第一章企业管理概论1、教学内容第一节企业的概念和特征第二节企业管理的概念与性质第三节现代企业类型第四节企业的目标与责任第五节企业管理基本原理第六节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企业的概念、特征、类型难点:管理二重性3、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企业的目标与责任;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掌握企业的概念、特征、类型;掌握企业管理基本原理;管理二重性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1、教学内容第一节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现代管理学流派第三节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难点: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3、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2)掌握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各历史阶段的主要思想观点;现代管理各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
《生产计划与控制》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2010.2)中文名称:生产计划与控制英文名称:Production Planning and Control学时数:30+4 学分:2一、课程性质和目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是生产管理的主体内容,如同计算机系统没有软件将寸步难行,企业的生产系统离开生产计划与控制,将无法正常运行,更谈不上如何有效地将生产要素转变为物质或服务产品,在及时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需求多样化的 21 世纪,随着企业资源计划(ERP)、精益生产、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SCM)等与现代生产管理相关的概念的出现,对于生产计划与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不仅要传授经典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基本原理与方法,而且要包括先进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原理与方法。
本课程包括基础知识模块、经典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和现代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三个知识模块。
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含生产系统及生产管理战略、需求预测、库存管理,经典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含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调度、项目计划与控制,现代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块含供应链管理计划、JIT与丰田生产方式、生产计划新进展(包括最优化生产计划、基于TOC的生产计划、高级计划与排程、大规模定制及其生产计划)。
在这个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对产品的质量、成本和交货期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想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做法。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目的在于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安排物料、设备、人力资源和资金等,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运行的效率,使生产系统实现最佳化的功效。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概念与重要性,以及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各项做法。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1.了解制造业企业的基本概况,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重要性;2.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制造业企业的基本构成,具有典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计划安排能力;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及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实验大纲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大纲制定(修订)时间:2017年7月课程名称: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编码:010331018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专业:工业工程适用教学计划版本:2017版教学计划课程总学时:48实验(上机)计划学时:4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一、大纲编写依据本大纲以2017版工业工程教学培养计划为依据,结合《生产计划与控制》理论教学大纲对实验环节的要求,制定编写对应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二、实验课程地位及相关课程的联系《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工业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专业课,也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实验项目是《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重要实践环节,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生产计划方法的理解,增加实际应用能力。
本课程实验以机械制造、运筹学、工程经济学等为先修课程。
对后续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物流分析与设施规划及其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具有指导意义。
三、本课程实验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生产计划安排的主要理论方法,并培养学生利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中计划安排的方式,初步掌握相关生产计划软件的操作方法。
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金蝶软件生产计划模块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基础数据录入及各模块的系统设置方法,掌握需求预测、主生产计划及物料需求计划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四、实验基本要求1、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的选定及其选定原则说明根据金蝶软件的内容及模块设置,以及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中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本实验课程选择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作为本课程的实验项目。
2、每个实验项目应达到的教学要求和具体规定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应熟悉金蝶软件中生产计划相关模块的基本操作方法,重点掌握主生产计划和物料需求计划计算的操作方法,了解企业生产计划安排的基本流程。
五、实验内容和学时分配六、教材(讲义、指导书)《生产运作管理》,陈秋荣、马士华编,科学出版社,2015《生产计划与控制》,李怀祖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2005《生产计划与控制》,吴爱华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生产与运作管理》,刘丽文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生产运作管理》,陈秋荣编,科学出版社,2009七、考核方法和评分标准实验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平时表现情况及操作能力,出勤情况综合评定。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doc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代码:学分/学时:3/48适用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先修课程:运筹学、概率论、统计学后续课程:无开课单位: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课程性质:生产计划与控制是工业工程、管理科学的重要基础专业课程,是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必修主干课。
教学目标:生产计划与管理的目的在于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合理安排物料、设备、人力资源和资金等,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交货期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使生产系统实现最佳化的功效,最终满足顾客的需求。
本课程的R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的重要性,了解其具体操作过程,并增强生产计划与控制的运用能力。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思想,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1.5.3),具备基本的管理能力(2.2.4,2.2.1,2.2.3)及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2.2.7)。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实践、自学、作业、讨论等的内容及要求)1. 绪论-战略与竞争(4学时/课堂教学)了解目前的制造业竞争形势,掌握竞争优势。
2. 需求预测(6学时/课堂教学)了解预测的基本概念。
掌握预测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主要的定性分析方法有:一般预测方法,市场调研、小组共识、历史类比和德尔斐法。
重点掌握预测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时间序列分析技术和因果预测,时间序列有简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时间序列分解和指数平滑,掌握可用于时间序列分析和因果预测的线性回归分析方法。
3. 综合生产计划(6学时/课堂教学)了解综合生产计划得基本概念。
掌握综合生产计划的直观试算法、运输方法(图解法)。
了解综合生产计划的线性规划方法。
4. 库存分析与控制(8学时/课堂教学)了解库存控制得基本概念,掌握库存ABC分析基本思想,重点掌握已知需求条件下库存分析的模型:定量订货模型、数量折扣模型、足期订货模型、混合系统模型和其它订货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代码:2019英文名称: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先修课程:工业工程概论、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经济学后续课程:物流工程、精益生产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杨宏兵大纲执笔人:杨宏兵大纲审核人:王传洋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课程性质:《生产计划与控制》是面向工业工程专业学生而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应用性较强。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受到企业生产计划和控制的基本思想、方法,以及各种先进的计划与控制系统知识的全面教育,掌握在生产系统中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综合生产与经济效益的要求,合理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周密安排产品品种产量构成和交货计划,实现最佳的生产经营目标,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生产计划与控制》全面并且系统地介绍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原理和编制技术。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认识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概念与重要性,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基本架构和实际应用、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各项做法,并增进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执行或运用以及培养学生运用生产计划与控制基本原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1.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内涵,掌握常见的几种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方法原理及步骤,掌握库存分析与控制的常用模型:定量订货模型、非确定性定量订货模型、数量折扣模型、定期折扣模型等。
熟悉掌握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计划以及车间作业计划与控制的内涵和过程。
掌握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的原理及方法。
2.针对企业实际的生产数据的特点,能够选择简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线性回归分析以及时间序列分解法中的最合适方法进行产品预测。
能够针对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正确选择某种库存模型用于指导企业订货策略的确定,从而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
能够针对企业的生产模式特点,有效制定综合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等。
能够熟练使用项目进度计划的常用方法对定位布置组织生产进行控制。
3.在充分分析特定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生产模式的基础上,能够综合运用预测、库存、生产计划、车间作业控制等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订单交付率为综合目标,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管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重点内容:★;难点内容:∆)第一章绪论(3学时)1.1 生产与生产系统1.2 生产流程与生产方式1.3 生产管理1.4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概念➢目标及要求:1)理解生产和生产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种生产流程的概念、分类、及特点,了解各种生产方式★。
2)了解生产管理的研究内容,生产管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掌握生产管理的目标。
3)了解生产计划与生产控制的发展过程。
第二章需求预测(4学时)2.1 基本概念2.2 定性预测2.3 定量预测➢目标及要求:1)了解预测的定义及分类,熟悉预测的目的和作用,掌握需求分析,熟悉预测的一般步骤。
2)熟练掌握一般预测方法,如市场调研、小组共识、历史类比、德尔菲()法。
★3)掌握影响因素分析,熟练掌握简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预测误差分析、线形性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解法以及因果预测方法。
★∆第三章库存分析与控制(6学时)3.1 基本概念3.2 库存的分类3.3 库存分析与控制的几种模型3.4 库存盘点3.5 准时化生产下的库存策略。
➢目标及要求:1)了解库存的定义及分类,理解库存成本内涵,了解库存分析和控制的重要性,熟悉库存分析与控制的绩效衡量。
2)掌握库存的分类基本思想及其实施步骤。
★3)熟练掌握库存分析与控制的几种模型,包括定量订货模型、非确定性定量订货模型、数量折扣模型、定期订货模型、混合系统模型等。
★∆4)了解库存盘点过程,熟悉准时化生产下的库存策略。
第四章综合生产计划(6学时)4.1 基本概念4.2 综合生产计划计算方法。
➢目标及要求:1)理解综合生产计划的描述及定义,了解综合生产计划所处的地位,熟悉综合生产计划策略分析,熟悉综合生产计划相关成本。
2)熟练掌握综合生产计划计算方法,包括直观试算方法、综合生产计划的数学方法、综合生产计划的扩展等。
★∆第五章主生产计划(6学时)5.1 基本概念5.2 主生产计划的计算逻辑5.3 主生产计划的评价和维护5.4 最终装配计划➢目标及要求:1)了解主生产计划与其他制造活动之间的关系,熟悉主生产计划的计划对象,了解主生产计划的制造环境,掌握主生产计划的时间分段。
★2)熟悉主生产计划设计和制订程序,熟练掌握主生产计划的制订及计算逻辑以及主生产计划中的批量。
★∆3)了解和掌握粗能力计划,掌握主生产计划的批准和控制,熟悉主生产计划员的职责。
★4)掌握最终装配计划定义及内涵。
第六章物料需求计划(9学时)6.1 基本概念6.2 物料需求计划系统的数据处理逻辑6.3 批量的确定6.4 物料需求计划实施方法和步骤➢目标及要求:1)了解物料需求计划的定义和目标,理解物料需求计划在生产计划体系中的地位,熟悉物料需求计划的优缺点,掌握制造资源计划的内涵。
2)掌握物料需求计划系统的数据处理逻辑基本原理、计算处理逻辑以及基础数据的建立与维护。
★∆3)掌握常见的批量确定法,包括按需确定批量法、经济订购批量法、固定批量法、定期订购法、期间订购法、最小费用法。
★4)熟练掌握物料需求计划实施方法和步骤。
★第七章能力计划(6学时)7.1 能力计划基本概念7.2 粗能力计划7.3 细能力计划7.4 能力测量和技术选择➢目标及要求:1)熟悉能力计划的作用和层次结构,掌握能力计划与系统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
2)熟练掌握常见的粗能力计划方法,如综合因子法、能力清单法以及粗能力计划的决策。
★∆3)熟悉细能力计划作用和分类,熟悉计算流程和步骤,熟练掌握细能力计算技术。
★∆4)理解能力测量的定义及其内涵,熟悉掌握技术选择。
第八章车间作业计划与控制(3学时)8.1 基本概念8.2 车间作业排序8.3 作业调度8.4 车间作业控制➢目标及要求:1)了解车间作业计划与控制基本结构和目标、典型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熟练掌握各种信息源及基本术语。
2)了解车间作业排序的目标,熟悉作业排序和计划的关系,掌握排序问题的分类与表示方法,熟练掌握n个作业单台工作中心的排序以及n个作业2台工作中心的排序。
★∆3)掌握作业调度中的分批作业和分批分割的内涵和方法。
★4)了解车间作业控制的基本概念、输入/输出控制,掌握单一工作中心的输入/输出控制和复合工作中心的输入/输出控制,熟悉车间控制的基本工具。
★第九章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3学时)9.1 基本概念9.2 项目计划的甘特图方法9.3 项目计划的网络图计划方法9.4 网络计划的优化分析9.5 项目控制。
➢目标及要求:1)了解项目管理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过程以及项目及项目管理的概念及特点,理解项目的生命周期内涵。
2)熟练掌握项目计划的甘特图方法,熟练掌握两种项目计划的网络图计划方法:作业和时间的表示和关键路线计划方法。
★∆3)掌握两种网络计划的优化分析方法:时间—成本优化分析和时间—资源优化分析。
★∆4)熟悉项目控制的内涵。
第十章准时化生产(3学时)10.1 基本概念10.2 准时化生产的计划方法—看板管理10.3 准时化采购10.4 和结合的生产管理方法➢目标及要求:1)熟悉准时化生产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理解准时化生产在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应用,熟悉准时化生产的体系结构,掌握常见的浪费的种类及消除浪费的方法,了解准时化生产的收益。
2)熟悉看板的定义、作用及种类,熟练掌握看板数量的确定方法。
了解准时化采购的基础以及准时化采购的做法和教训。
★3)掌握和Ⅱ两种生产方式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和Ⅱ的集成的内涵。
★注:大作业课堂汇报和复习共5个课时。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课堂讲授和演示、课堂讨论、课堂练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通过引入问题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更加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机,提高课堂的积极性。
在学习主生产计划和项目进度计划与控制章节内容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予每个小组不同的数据和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并以每个小组为一个单位在课堂上通过进行汇报和讨论,有效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和合作的能力以及学生现场方案汇报的表达能力。
在教学方法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每个教学环节都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不断改进。
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程度不高时,应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在讲授后续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前后联系,结合前置难点内容进行讨论,强化知识掌握。
在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较好情况下,适当提高教学内容的难度,或增加发现学习法和自学指导法,设置具体应用问题,如在学生很好地掌握物流需求计划的制定方法之后,通过引入企业实际生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和制定企业的具体物料需求计划。
四、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及作业成绩评定方式: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10%,期中考试20%五、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潘尔顺.生产计划与控制[M].上海:上海交通出版社,2009.参考书目:1、李怀祖,生产计划与控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刘丽文,生产与运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周远清,Ⅱ原理与实施[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4、陈启审,企业资源规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5、潘家轩,现代生产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6、温咏棠,Ⅱ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7、叶若春,生产计划与控制[M],台湾:中兴管理顾问公司发行8、吴爱华,生产计划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