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9

合集下载

2020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全文)

2020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全文)

2020版: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全文)发热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感染部位不明显或难以发现,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低。

能明确感染部位者占50%左右,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其后依次为上呼吸道、肛周和BSI等。

我国粒缺伴发热的病原流行病学资料大多来源于BSI数据,与国外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50%以上。

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常见革兰阳性球菌包括肠球菌、链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病原谱因感染部位和危险因素不同存在差异。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单中心粒缺伴发热BSI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成人BSI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最常见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中最常见的是葡萄球菌属。

上海和广东地区血液科数据显示,粒缺伴发热患者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群等为主。

总体而言,我国不同区域粒缺伴发热BSI 的病原谱基本相同,但与医院其他科室存在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草绿色链球菌群从免疫功能正常群体血液分离出时可能被作为污染菌,但该菌在粒缺患者中可引起临床脓毒症的风险,因此不应被认为是一种污染菌,血液科不可忽视该菌群。

2.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粒缺伴发热患者超过半数的耐药菌从BSI中检出,而呼吸道感染的耐药菌检出率较低。

近5年BSI患者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产ESBL-EC)、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KP)、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发生率分别为39.1%~68.3%、7.3%~41.2%、0.5%~11.4%、0~3.2%、5.7%~7.8%。

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整体人群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的发生率相对高、且逐年增加,是粒缺伴发热目前面临的挑战。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诊疗指南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诊疗指南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一、病史采集及查体:1、明确基础疾病情况:肿瘤的类型?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第几天?再障、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ITP长期应用激素?移植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激素?是否正在使用抗感染治疗?正在应用的抗菌药物?已用抗菌药物的天数?效果如何?等等;2、明确发热前有无不洁饮食、有无接触霉变物品(如阅旧书,翻旧仓库,用未清洗的空调)等;3、有无寒战、发冷;体温是否骤升;最高体温;发热天数;热型情况;发热时的伴随病症;4.、寻找局部感染的病症(有无口腔溃疡、牙龈炎、咽炎、扁桃体炎;有无肛周肿痛;有无会阴部感染;有无咳嗽、咳痰、胸痛;有无咽痛;有无腹痛、腹泻;有无尿频、尿急、尿痛;皮肤有无感染病灶;中心静脉置管有无感染等等);5、全面的查体: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皮肤、口腔、心、肺、会阴、肛周、置管处情况;6、看最近的血常规结果,明确粒细胞绝对值,明确白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的时间以下表现提示败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1、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少见);2、出现剧烈寒战、体温骤升至高热或超高热、精神差、呼吸增快、心动过速、低血压及脉压差增大、外周血管扩张、呕吐、口渴(类似心源性休克伴或不伴呼吸窘迫;多见),少尿或无尿二、实验室检查1、应用抗生素前至少2次血培养(每瓶10ml以上),不同部位抽血,如有中心静脉管,必须有一管从中心静脉置管抽取(并做好标记),最好在寒战期抽取,如48-72小时治疗无效或情况有变化应再做全套血培养;2、查看最近血常规结果,如有必要需急诊复查血常规3、肝肾功能、电解质、C-反响蛋白、凝血四项4、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检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血气分析(血小板〈20G/L时,穿刺部位需局部压迫30分钟以上)5、怀疑真菌感染查B-D-葡聚糖试验6、拭子及培养:伤口、中心静脉置管处、咽喉等部位拭子;咳嗽、咳痰者痰培养;有尿路刺激病症者:中段尿培养;腹泻者:大便涂片及培养,菌群分析(送消化科实验室)7、有呼吸道病症和体征时行胸片检查,怀疑肺部真菌感染应行肺部CT三、诊断与危险度区分:1、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诊断标准:(2010年IDSA指南)1)发热:单次口温238.3度或口温238度持续超过1h (换算成腋温);或低于上述体温但有感染症状和体征或败血症的病症和体征(比方:精神差,脉搏快,血压低,呼吸增快或呼吸困难,四肢冰冷等等)2) NEUW0.5G/L,或以后48h 预期NEUW0.5G/L,严重NEU 减少为W0.1G/L2、危险度评估1)高危:粒缺(NEUW0.5G/L)预期大于7天;严重粒缺(NEUW0.1G/L);伴有明显的内科合并症: 低血压、肺炎、新发腹痛、神经系统变化;无发热,但有新发感染的病症或体征。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34页】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34页】
微生物学检查应当重视血培养结果。 粪便培养/中段尿定量培养/痰标本涂片检查和细菌培
养/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检查/脑脊液培养、皮肤穿刺 活检等检查/各部位CT检查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发热(≥38.3℃)和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
低危 •预期中性粒细胞缺乏 ≤ 7d且 病情稳定和无临床合并症
多项研究显示碳青霉烯暴露是诱发高度耐药细菌的独立危 险因素:
✓CRP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
✓CRAB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
✓SM(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碳青霉烯使用 (治疗天数/1000患者天数 柱状图)
耐碳青霉烯铜绿平均发生率 (分离数目/1000分泌标本 折线图)
碳青霉烯诱发CRPA(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
非发酵菌近几年的耐药趋势
血液科病原菌近几年耐药变迁
注:头孢哌酮-舒巴坦,随着时代变迁,对于肠杆菌,非发酵菌依然保持低耐药率。
汪复. 2006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8;8(1):1-9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CHINET监测(2010年 待审核)
血液科病原菌耐药率逐步上升,控制感染任重道远。
抗菌药物治疗的疗程
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持续用于至少整个中性粒细胞缺乏 期间直至ANC≥0.5×l09/L.
对于有临床或微生物学感染证据的患者,疗程取决于特 定的微生物和感染部位
对无法解释的发热患者,建议初始治疗持续至血细胞有 ANC≥0.5×l09/L时停药。
谢谢!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口腔或胃肠道粘膜炎,吞咽困难
有任一种医学合并症 (包括但并不限于)
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 新发的神经系统改变或精神症状

中性粒细胞缺乏抗感染指南

中性粒细胞缺乏抗感染指南

高危患者需要住院治疗,静脉应用可覆盖铜 绿假单胞菌和其他严重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 菌药物。推荐单一使用抗假单胞菌β 内酰胺 类药物,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或 美罗培南或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头孢吡肟 或头孢他啶。当有并发症[例如低血压和
(或)肺炎]、疑有或确诊为耐药菌感染时, 可加用其他抗菌药物。
谢谢!
(3)肝功能不全(定义为转氨酶水平>5倍正常上 限)或肾功能不全(定义为肌酐清除率< 30ml/min)。
2、低危患者:低危患者是指中性粒细胞缺乏 预计在7天内消失,无活动性合并症,同时肝 肾功能正常或损害较轻并且稳定。需要注意 的是:不符合上述低危标准的患者在临床上 均应按照高危患者指南进行治疗。
四、门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对患者进行评 估时的基本工作。
实验室检查应包括完整血细胞计数、血肌酐 和尿素氮水平、电解质、肝脏转氨酶和总胆 红素测定等。并应至少每3天进行复查。
微生物学检查应当重视血培养结果。做血培 养时推荐至少同时行两套培养检查。
如果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仍持续热, 可以每间隔2天进行1次重复培养。
一、流行病学
10%~50%的实体肿瘤患者和>80%的造血系 统恶性肿瘤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会发生与 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造血系统恶性
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相关死亡率 高达11% 。在目前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 血WBC<0.5×109/L时,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感染症状常不 典型,常见的感染部位有上呼吸道、肺部、 消化道、皮肤软组织和血流。 消化道感染发
织炎,导管血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间早于同时抽取 的外周血标本); ⑤任一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策略
升阶梯策略
适应症
. 无复杂表现
抗菌药物选择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
孢他啶
.不确定有无耐药菌定植
.β-内酰胺酶抑制复合制染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 耐药菌感染不是本中心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常见原因
.哌拉西林+庆大霉素

③在最终鉴定结果及 药敏试验结果报告前,血培养为革兰 阳性菌;
④临 床疑有导管相关严重感染(例如经导管输液时出现 寒 颤以及导管穿刺部位蜂窝织炎、导管血培养阳性 结果出现 时间早于同时外周血标本);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⑤任何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耐 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定 植;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 发热的危险因素。
二、流行病学
在我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 热患者中,能
够明确感染部位者占54.7% 吸道、肛周、血流感 染等。
最常见的 感染部位是肺,其后依次为上呼

血流感染的概念 血流感染(BSI)是一种严重的全身感染性疾病, 病原微生物在循环血液中呈一过性、间歇性或持 续性存在,对机体所有脏器,特别是心脏瓣膜、 关节等造成损害,严重者可导致休克、多脏器衰 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甚至死亡。
初始感染明确
初始发热原因不明
病情稳定无发热 评估抗生素处方的合理性
病情稳定伴发热 ·
· 不改变抗生素处方 不改变抗生素处方
无发热≥48 h考虑 停用抗生素 (发热 并非升级 抗生素的标准)
诊断性抗生素升级
六、抗菌药物的调整

图2
未检出病原菌——降阶梯策略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应尽早应用抗菌药物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应尽早应用抗菌药物

药 物 。常 见革 兰 阴性 菌有 大肠 埃 希菌 、 肺 炎克雷伯 菌 、铜绿假单 胞菌 、鲍曼不 动杆 菌 、嗜麦芽 窄食单胞 菌 ;常见革 兰 阳性 菌有凝 固酶 阴性葡 萄球 菌 、金黄 色 葡 萄球菌 ( 包 括 MR S A ) 、肠 球 菌 ( 包 括 V R E ) 、链球 菌属 。常见 的感染部 位有上
呼 吸道 、肺 部 、消化道 、皮 肤软 组织 和
【 专家指导】
中性粒 细胞 缺乏伴 发热 常发 生于实 体肿 瘤患者 ( 1 0 % 一5 O %) 和造血 系统恶性 肿瘤患者( >8 O %) 在 ≥1 个 疗 程 化疗 后 。 其 感染 症状 常不典 型 ,常常也无 病原学
阳性结 果 ,发 热可 能是感染 唯一 的 临床
编辑 :牛静
E — ma i l :n i u x i n y u a n l @1 6 3 . c o n r
继续 医学 教育
■圜皿
巾l 生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应尽早应用抗菌药物
▲1 0 0 0 2 0首都 医科 大学附属北 京朝阳医院药事部 王华光
【 读者来信】
临床 常见到 患者 中性粒 细胞缺乏伴 发热 的情况 ,诊 断一般 不难。在 治疗方 面 ,中性 粒细胞 减少经验 上 多见 于病毒 感 染,我们一般 给予抗病毒 药物 ,结合 补 液进行 对症 治疗。可从有 些 书上 学 习到 “ 中性 粒 细胞 缺乏或减 少时 ,容 易 出 现 隐 匿性的严 重感染 ,要使 用广谱抗 菌药物 治疗” ,而据我 了解 ,抗 茵药物有 降
患 者进行 分层 ,根据 分层结 果确 定初始 的治疗 方案 ,然后 再根据 患者病 情等 因 素进行 治疗 方案的调整。
据 确诊感染 的病 原菌和 患者对初 始治疗 的反应等 因素综 合判断后 进行抗 菌药物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应用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应用

.
2
注意
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医生的判断在决 定是否需要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即使患者不能满足上述定义,也需要医生仔细甄别是否需 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例如,全身状况不良的患者(尤其 是老年患者)在发生感染时可能无发热甚至体温降低。我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能够明确感染部 位者占 54.7%,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肺,其后依次为上 呼吸道、肛周、血流感染等。
.
17
医嘱审核中存在的问题
• 1、西咪替丁注射液 静脉滴注。本品0.2g用5%葡萄糖注射 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500ml稀 释后静脉滴注,滴速为每小时14mg/kg,每次0.2~0.6g。
• 2、注射用胸腺五肽 溶于250ml 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慢速 滴注,每次1mg,每日1-2次。
.
8
高危患者
必须立即住院治疗,根据危险度
分层、耐药危险因素、当地病原菌和耐药流行病学数据及疾病的复杂
性(表 3)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
.
9
病情较轻的患者
病情较重的患者,高危患者静脉应用的抗菌
药物必须是能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严重
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菌药物。
.
10
在以下特定情形,初始经验性用药应选择联合用药方案 :
• 1.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 0.5×109/L 或预计 48 h 后 ANC<0.5×109/L;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 :ANC<0.1×109/L。
• 2. 发热:口腔温度单次测定≥38.3 ℃(腋温≥38.0 ℃)或≥38.0 ℃( 腋温≥37.7 ℃)持续超过 1 h。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应避免测定直 肠温度和直肠检查,以防止定植于肠道的微生物进入周围黏膜和 软组织。

2021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强烈推荐)

2021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强烈推荐)
2021/12/16
不同血液病患者粒缺伴发热发生率不同
急性白血病、CML、NHL及MDS患者粒缺伴发热的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SAA 、HL、MM 患者(P<0.001),且粒缺期更长(14 d对8 d,P=0.003)
黄晓军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2.
2021/12/16
接收化疗患者粒发热的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HSCT及接受ATG治疗(分别为91.0%、 83.6%和54.5%,P=0.006);接受HSCT的患者发热的累积发生率低于接受化疗的患者(83.6% 对91.0%),可能与肠道除菌剂的应用和入住层流病房有关
黄晓军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2.
2021/12/16
发热与感染的发生率
• 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关的发热的比例1:
• 在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0.5×109/L时,感染发生率可能达到 95.3%~98.1% 2。
•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粒缺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 3。
1. Freifeld AG, Bow EJ,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1 Feb 15;52(4):e56-93 2. 胡龙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 年第12 卷第3 期:191-192 3. de Naurois J, Novitzky-Basso I,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1(Supplement 5):v252–v256,2010

闫晨华,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 177

2021/12/16
未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将显著增加粒缺患者死亡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 因素
粒缺>7d 中心静脉置管 胃肠道黏膜炎 既往90d广谱抗菌药物暴露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3
粒缺伴发热—危险因素
中国,多中心,前瞻性,血液疾病,粒细胞缺乏(n=1139),发热(n=784)
危险因素 发生率(%)
无 1项 2项 3-4项
35.4 69.2 86.1 95.6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经验性用药需联合耐药阳性菌药物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血培养报革兰阳性菌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 影像学确诊的肺炎 任何部位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既往有MRSA、VRE等定植 预防应用氟喹诺酮类或经验性应用头孢他啶时 出现严重黏膜炎
六、抗菌药物调整
经验性抗菌 治疗后评估
根据危险分层 确诊的病原菌 初始治疗反应
六 抗菌药物调整
%
七 D抗. D菌esc药rip物tio使n o用f t疗he 程contents
八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一、定义
• 中性粒细胞缺乏
患者ANC<0.5×109,或预计48h后ANC<0.5×109/L 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 ANC<0.1×109/L
• 发热
口腔温度单次测定≥38.3℃(腋温≥38.0℃) 口腔温度≥38.0℃(腋温≥37.7℃)持续超过1 h
低危患者
不推荐预防性 应用抗菌药物
小结
1
首次为中国中性粒细胞伴发热的诊治提供了流行病学依据
2
描述了中国血液病患者粒缺伴发热的临床及微生物学特征
低危患者
发热及临床症状 在48h无好转
住院及静脉广谱 抗菌药物治疗
病原菌 ?
检出病原菌 未检出病原菌
根据细菌 药敏结果
调整流程 见后页
抗真菌 ?
广谱抗菌治疗4-7d,仍持续 发热的高危患者:经验性抗 真菌治疗
六、抗菌药物调整
经验性抗菌治疗2~4天后的治疗方案调整策略
六、抗菌药物调整
经验性抗菌治疗2~4天后的治疗方案调整策略
四、患者风险评估和耐药评估
耐药性评估
Text in here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 危险分层 ✓ 耐药评估 ✓ 感染部位 ✓ 脏器功能
患者
✓ 当地流行病学及耐药 监测数据
✓本单位流行病学及耐药 监测数据
细菌
经验性抗菌 药物治疗
抗菌 药物
✓ 抗菌谱 ✓ 药物PK/PD ✓ 不良反应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前言
一 定义
二 流行病学
三 患者风险评估
四 诊断
55
五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30治疗 %
六 抗菌药物调整 %
七 抗菌药物使用疗程
八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一 定义
二 流行病学
三 诊断
四 B患. D者esc风rip险tio评n o估f th和e 耐con药ten评ts 估 55
五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3治0疗 %
七、抗菌药物疗程
适当的抗菌药物应持续用于至少整个中性粒细胞 缺乏期间,直至ANC≥ 0.5×109/L
七、抗菌药物疗程
粒缺患者不同感染类型的抗菌疗程或停药标准
八、抗菌药物预防
高危患者
推荐预防性用药
氟喹诺酮、磺胺甲恶唑/ 甲氧苄啶
不推荐预防应用三代头 孢 至ANC≥ 0.5×109/L或出 现明显的骨髓恢复的证据
革兰阳性性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包括VRE)、链球菌属、金 葡菌(包括MRSA)
粒缺伴发热—临床特征
•发生率高 (粒缺持续时间、危险因素) •感染部位不明显,或难以发现,发热往往是感染的唯一征象 •感染易扩散,危重症感染的发生率高 •病原检出率低
•不恰当的初始治疗 • 延迟的初始治疗
预后差
三、诊断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版)
国内外指南相继更新
2010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指南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指南. 2012
2013 欧洲第四届白血病感染会ECIL-4
中国指南更新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6;37(5):353-359
2016
2016版指南更新内容
前言
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感染部位及隐匿部位,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 明确感染部位
实验室检查
至少3d复查一次血常规,建议联合PCT,CRP等炎症指 标,肝肾功及电解质等
微生物学检查
不同部位的两套血培养,如存在CVC,则一套从CVC管腔采集 ,一套从外周静脉采集 可能的感染的部位的相应病原学检查
四、患者风险评估和耐药评估
二、流行病学
实体肿瘤:10-50%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80%
粒缺伴发热 发生率
时间(d) 发生率(%)
7
60.9
14
75.8
21
81.9
28
83.0
35
83.0
42
87.8
56
99.7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3
粒缺伴发热—危险因素
中国,多中心,前瞻性,血液疾病,粒细胞缺乏(n=1139),发热(n=784)
低危患者
▪ 门诊/住院 ▪ 口服/静脉 ▪ 药物 环丙沙星联合阿莫西 林/克拉维酸、或左 氧氟沙星或莫西沙星
高危患者
▪ 住院治疗
▪ 个体化评估
▪升阶梯/降阶梯 必须能覆盖铜绿假单 胞菌和其他严重革兰 阴性菌的广谱抗菌 药物。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粒缺伴发热患者升阶梯/降阶梯治疗策略及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
Text in here
危险度分层
高危 低危
耐药性 评估
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
四、患者风险评估和耐药评估
危险度分层
Text in here
四、患者风险评估和耐药评估
与临床关系密切的耐药菌—ECIL-4
✓ 产ESBLs肠杆菌 ✓耐药非发酵菌
• 鲍曼不动杆菌
• 铜绿假单胞菌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中国,多中心,前瞻性,血液疾病,粒细胞缺乏(n=1139),发热(n=784)
• 1/3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 • 病原检出率低13%
• 感染部位不明显55%
Your text in here
肺部(49.5%)、上呼吸道(16%) 肛周(9.8%)、 血流(7.7%)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3
死亡相关危险因素
危险 因素
15.6%
P=0.005
Age>40y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既往耐药菌定植/感染
肺部感染 血流感染
微生物分布
病原谱
17.47%
37.99%
44.54%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真菌
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 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