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重点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解剖学重点
第一章
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双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双下肢并拢,足尖向前。(选择)
2.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60%,分为细胞内液(约40%)和细胞外液(血浆—约5%、组织液—约15%)
3内环境稳态: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如ph人体7.35—7.45、渗透压、温度、各种物质浓度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4.三种调节方式: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历时短暂、作用精确。
B:体液调节的特点:调节速度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作用范围广。C:自身调节特点:调节准确、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调节范围局限。
5.反馈:控制部分发出控制信息改变受控部分的活动,受控部分将反馈信息送回至控制部分,纠正和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
6.负反馈: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与控制信息的作用相反,抑制或减弱原效应的过程。(可逆)eag:体温、血压、血糖
第二章
1.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膜的基本功能(物质转运)
2.细胞膜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特点是以液态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选择)
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不耗能) 特点:有结构特异性、有饱和现象、存在竞争性
抑制(选择)(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8. 物质转运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不耗能):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
3.主动转运(耗能):功能—分解ATP并释放能量,用于钠离子钾离子的主
动转运
9.受体:指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神经递质或某些药物)进行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化学物质。
◆10.A:静息电位定义:在安静状态下,存在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内负
外正)
机制:在静息状态下,由于膜内外K+存在浓度差和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因而一部分K+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增加了膜外正电荷;虽然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A-)有随K+外流的倾向,但因膜对A-没有通透性,被阻隔在膜的内侧面。随着K+不断外流,膜外的正电荷逐渐增多,于是膜外电位上升,膜内因负电荷增多而电位下降,这样便使紧靠膜的两侧出现一个外正内负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的存在,使K+的继续外流受到膜外正电场的排斥和膜内负电场的吸引,以致限制了K+的外流。随着电位差的增大,K+外流的阻力也随之增大。最后,当促使K+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K+外流的电位差所构成的两种互相抬抗的力量相等时,K+的净外流量为0,此时跨膜电位就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
◆B:动作电位特点:具有“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具有不应期
产生条件:阈电位
产生机制:当加于细胞膜的刺激达到阈强度时引起 ,膜对Na 的通透性突然增加,此时由于本来存在着的膜Na 的浓度差以及静息时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引起Na 迅速内流,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当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Na 的净移入为止,膜电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此即钠的平衡电位。
膜电位达到超射值后由于Na 通道迅速失活以及K 通透性增大,使Na 内流停止而K 向外扩散,使复极相至静息电位水平。
11.兴奋性:指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名词解释)
反应形式:兴奋、抑制
阈值或阈强度:把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变化率固定,能使细胞发生兴奋的最
小刺激;用来衡量组织兴奋性的高低(选择) 第三章
1.机体器官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神经组织。
2.神经元:分为胞体和突起(树突、轴突)
3.神经纤维(有髓神经、无髓神经)的功能:a :传到兴奋(主要)b :运输物质
c :营养性作用
第四章
1.血液的组成:将加入适当抗凝剂的血液静置或离心后,血液分成3层—上层的淡黄色液体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是红细胞,中间薄层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清中没有纤维蛋白原,血浆中有。
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量的99%,白细胞0.1%。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钠钾泵 Na 出膜 k 进膜
钠通道开,钾通道开并外流
2.血量:正常成年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成年人少量失血即一次失血不超过总血量10%。
全身血液的大部分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称为循环血量;小部分血液滞留在肝、脾、腹腔器官的静脉及皮下静脉丛内,流动很慢,称为贮存血量。
3.血浆:血浆内的缓冲对以碳酸氢钠和碳酸最为重要
◆ A:血浆渗透压:渗透压约为300mmol/L
◆ B: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
间液重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时,血
浆的胶体渗透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水份过多进入组织液而出现
水肿。
5.A :红细胞:正常的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正常人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脾脏是清除衰老红细胞。正常成年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为
(4.0-5.0)*1012/mol 。女性3.5-5.0; 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 女性110-150
红细胞主要功能(由内部的血红蛋白完成):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对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起缓冲作用。
红细胞的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在0.42%nacl 溶液中开始溶血,0.35%完全溶血
红细胞的悬浮特性:正常时红细胞能较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血沉:将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第一个小时未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血沉率,简称血沉。正常成年男:0-15mm/h,女:0-20mm/h
红细胞生成产所:红骨髓(成年人生成的唯一产所)
叶酸和维生素b12是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如缺少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选择);缺铁可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节物。
雄激素可以刺激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从而促进红细胞的生成。
B:白细胞:分为中线粒细胞、嗜碱性细胞、嗜酸性细胞、单核细胞(3%-8%)和淋巴细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的白细胞数目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约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约占0.5-5%。
C:血小板:正常成年人数量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生理性止血和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D:血液凝固: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实质—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成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侧有凝集反应则不能输血。(同型血互相输入存在安全隐患)
第五章
1. 安静时:肝代谢活动最强,其次是心、消化腺
运动时:骨骼肌温度最高
额部的温度最稳定(33-34),腋窝(36-37),女性排卵上升0.2-0.3或0.2-0.5
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a: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选择)b精神活动c: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d:基础代谢(产热过程由基础代谢和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组成,基础代谢率增高可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白血病)
3.皮肤的散热方式:a:辐射散热b:传导散热c:对流散热d:蒸发(当环境温度高于或等于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机体唯一有效的散热方式——选择)
蒸发:蒸发有不感蒸发(不显汗)和可感蒸发(有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