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1-5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教案1-5课

第一课伤逝

【教学目的】

1.在作品的时代背景下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2.通过教学,让学生领会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小说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2.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

3.小说抒情诗般的语言特质。

4.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5.作品反应的“五四”一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及其困境。

6.作者对“五四”思想解放潮流的反思。

7.鲁迅独特又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自学与串讲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精细研究

课文的几个片段。

2.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一)导语

爱情,向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而《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是一篇以涓生手记为形式写成的忏悔录,讲述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爱情悲剧故事。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始用“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

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二、研习课文

(一)熟悉并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 在今天看来,《伤逝》中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鲁迅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3. 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尽力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问题

1.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补充。

2.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讨论。

三、重点与难点阐释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2. 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3. 经济的困顿。

(二)小说表现两人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时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青年的一种追求,当个性主义成为时代思潮,青年人纷纷效仿易卜绳笔下的人物,走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时,鲁迅看到个性主义的不足,提出了“娜啦走后怎样”的问题。

(三)小说采取的“手记”形式有何独特艺术表现效果

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

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性,还因为他穷毕生之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伟大的文学丰碑。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模仿的程度。

(五)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是受“五四”精神熏陶的“新女性”,她喊出了“五四”的最强音:“我是我自己,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受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勇敢地冲出旧家庭,与涓生结合。

四、拓展运用

(一)子君的人物形象和鲁迅小说中其他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分析

鲁迅《离婚》中的主人公哎姑,似乎比子君更加泼辣、更加具有“反抗精神”,但是她家境殷实有六个身强力壮的弟兄,与子君更加不同的是,她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也就是说,爱姑的反抗是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在仁义道德的范围之内。

祥林嫂虽然反抗到“头上碰了个大窟窿”,但她的反抗是为了维护封建传统的“守节”,最后到底因为没有守节而遭到众人的鄙视和排斥,最终死于新年的祝福声中。

(二)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涓生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思想打动了子君,使她倾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新生活,但当子君失去勇气,变得怯弱凄然的时候,却无力启发她,帮助她认清生活的意义,共同找回爱情的甜蜜。

五、课堂小结

《伤逝》的耐人寻味是很明显的,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感世界人性之本,而且还赋予了现代意义,以此为镜,可照鉴我们自己的情感,生活以及灵魂。

六、课后作业

认真阅读并理解下列句子,写出自己的感想。

1. 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2.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拓展资料】

1.张文初·《伤逝》,一个悖论——兼论中西爱情文学思路之异·中国现代文学,2001(3)

2.谢稚·《伤逝》:一部探索人性的现代主义力作·名作欣赏,2007(14)

第二课闲人

【教学目的】

1.整体感受闲人形象。

2.概括本文的艺术风格特色,重点体会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细致的细节描写。

3.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市井特色,并加以扩展对比,对市井文化形成自己的大概见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赏析本文,透过文中细致的细节描写,从“闲人”身上体会普通人的平凡和平凡中的乐趣。

2.概括本文的艺术风格特色

3.《闲人》是一篇较为典型的市井文学作品,通过学习本文,体会市井文学的特点,并与其他市井文化作品(如汪曾祺的《受戒》、池莉的《烦恼人生》等)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自学与串讲相结合;串讲为主,自学为辅;重点体会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指导学生寻找文中的细节,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并加以补充。

2.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一)导语

社会上,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没有非凡的业绩,没有伟大的光环笼罩,他们过着平凡但又不同于普通百姓的日子,他们和街头混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却不像街头混混一样只会打架混日子,他们被称作“闲人”。

(二)作者简介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开始发表作品后改名“平凹”,取其谐音。1952年2月21日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人。童年在家乡读小学。“文化大革命”时期参加劳动。因为在宣传工作方面表现突出,1972年被推荐上大学。在校期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到陕西人民出版社当编辑。1978年,他的作品《满月儿》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3年起成为专业作家。他是当代中国最勤奋、多产的作家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