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含义(共5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使用规范及说明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使用规范及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020eff8071fe910ef12df86c.pn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使用规范及说明
(一)主标识
(主标识形态)(主标识网格制图)
1、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标识形式。
上方采用简体中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方采用汉语拼音“ZHONGGUO FEIWUZHI WENHUA YICHAN”,各民族自治地区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对外交往工作中可使用英文“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或其他文字。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
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
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字。
“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
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3、主标识用于正式场合,如徽章、机构形象展示等。
(二)标识颜色
(标识标准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标准颜色为红色和白色,可根据不同需要使用其他颜色。
(三)标识其他使用方式
1、
标识以外框单线形式出现,用于文字版式展现、海报效果等。
2、
标识以外框双线形式出现,用于文字版式展现、海报效果等。
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c7cc499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a.png)
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写作如下:引言部分是为了介绍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的概况,概述非遗文化遗产的背景和重要性。
非遗文化遗产是指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的非物质遗产。
它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非遗文化遗产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性,它们是一个国家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国家的责任和使命,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
通过保护非遗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多样性。
非遗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为了将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传递给后代,让他们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文将从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的定义和意义,以及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旨在强调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与价值,并提出有关保护和发展的建议,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方式,它决定了文章的逻辑脉络和信息传递的方式。
一个清晰合理的文章结构有助于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讨论。
首先,文章将引言部分分为三个小节。
引言部分在文章中起到提出研究问题、概述研究背景和目的的作用。
在1.1概述中,将简要介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重要性。
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国家承认并保护的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统技艺、表演艺术、口述传统和社会实践等丰富多样。
为什么需要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这将在接下来的部分详细阐述。
在1.2文章结构中,将详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这部分将解释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
通过明确的文章结构,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整篇文章的逻辑结构,以及每个章节所关注的重点和目标。
通过合理的结构安排,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有序、连贯,提高读者理解和接受的能力。
最后,在1.3目的部分,将明确论述本文的目标和意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含义(共5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含义(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e70e8b7725c52cc58bd6be94.pn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含义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
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适用于:第二框第二目“搭起文化的桥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部分的教学奥运与文化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介绍与分析,了解体育运动的多样性,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
体育和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体育运动展示了不同的文化现象。
击剑击剑是西方传统的运动项目。
“击剑”一词来源于“防卫”,意思是“防护”。
在公元1500到1800年之间,在欧洲流行。
过去欧洲人把击剑作为一种高尚的爱好,还用击剑进行决斗。
现在击剑被当作娱乐活动。
击剑在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上列入比赛项目。
跆拳道起源于韩国的手脚并用的搏斗技巧。
跆拳道和日本的空手道、中国的武术相似,在韩国十分普及。
跆拳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自卫武技。
1986年,跆拳道列为亚运会比赛项目,1988年,奥运会列为表演项目。
武术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
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其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克而得名。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公元前776年,迄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古希腊各城邦之间常常发生掠夺和战争,而组织体育比赛的目的是消除隔阂,增进友谊、和平,于是便诞生了古代奥运会。
当时的运动项目有五项全能(包含铁饼、标枪、跳远和摔跤)、赛跑、拳击、摔跤、Pankration(拳击和摔跤的混合运动)、四轮马车赛跑和骑马等。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内容及寓意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内容及寓意](https://img.taocdn.com/s3/m/8fdc9f6a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29.png)
我国文化遗产标志一、我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内容我国文化遗产标志是根据中华文化的精髓而设计的一种标志。
它的内容包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传统节日的意象、历史上著名文化遗产的形象等。
我国文化遗产标志主要以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为主要内容,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
在标志中,常见的图案包括龙、凤、瑞兽、风水图案、五谷丰登、传统建筑等。
这些图案都代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祥瑞、团结、和谐、美好等。
二、我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寓意1. 传承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标志的设计是为了传承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标志中融入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宣扬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通过我国文化遗产标志,人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文明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我国传统文化。
2. 国家形象的展示:我国文化遗产标志也是国家形象的展示。
标志中的图案和符号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瑰丽和丰富,展现了我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
通过这些标志,可以向世界展示我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提升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声誉和地位。
3.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文化遗产标志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标志中蕴含的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我国文化的兴趣与认知,从而搭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评台。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性与共存。
三、结语我国文化遗产标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承载着我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通过这些标志,人们可以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与魅力,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价值与魅力。
我国文化遗产标志还可以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的展示,向世界展示我国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保护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
四、我国文化遗产标志的现代价值1. 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我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内容及寓意对当代我国人民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72fdd7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b.png)
中国非遗文化鉴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具有独特性和传统性的非物质文化表达形式。
它包括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风情等。
作为中国丰富的文化资源之一,中国非遗承载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民族传统。
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各个时期的生活习俗、工艺技艺、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的独特风貌。
中国非遗传承者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这些传统技艺代代相传,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发展。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根本、最深沉的记忆,它是国家凝聚力和个体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使我们能够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同时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社会和民族的多元性。
此外,中国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也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它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更为相关行业带来了发展机遇。
例如,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不仅能够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够促进旅游、手工艺品、文化创意等产业的繁荣。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使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如何让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新的活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非遗文化的鉴赏,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标题、引言、正文和结论四个部分。
首先,在标题部分,我们要明确文章的主题为中国非遗文化鉴赏,这是全文的中心内容。
接着,在引言部分,我们需要概述本篇文章将要介绍的内容。
可以简单介绍中国非遗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性,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然后,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对中国非遗文化的定义和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从非遗文化的概念出发,介绍非遗文化的传承方式、传统技艺和相关的保护政策等内容。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https://img.taocdn.com/s3/m/484cfd70f46527d3240ce0a3.png)
一、世界遗产标志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1978年,第二届世界遗产大会确定了世界遗产标志。
标志中央的正方形形状似人的双手拱起,代表着人类的创造;外部的圆圈形状象征着大自然;方形与圆形二者流畅地相连相通,喻指人类与自然应有的和谐关系。
二、中国世界遗产标志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
世界遗产标志在中国使用时加入汉语的“世界遗产”字样。
1998年5月25日,中国教科文组织、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在北京联合向被联合国授予《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遗产管理单位颁发世界遗产标志牌。
“世界遗产”标志开始在中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永久悬挂。
三、中国文化遗产标志2005年,国家文物局确定了中国文化遗产专用的标志图形,采用的是2001年在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的金饰造型。
这一金饰图案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极富美感,是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2006年6月,文化部揭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
标识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一“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志图中的UNESCO是教科文组织的英文简写,全称是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非遗
![非遗](https://img.taocdn.com/s3/m/42199e2659eef8c75fbfb3b0.png)
国家级非遗
国家级非遗
国家级非遗: 龙档
国家级非遗: 首饰龙
国家级非遗
蓝夹缬制作技艺
乐清市四都乡梅溪村
虹桥四都王十朋陵墓
王十朋传说等1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
家住柳市的浙江省 工艺美术大师叶胜 隆就是浙江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彩泥 塑(乐清彩泥塑)” 代表性传承人
乐清彩塑可追溯于宋朝乾道年间, 当时,温州五县逢洪水泛滥, 瘟疫蔓延,百姓苦不堪言, 于是各地民众纷纷争相塑立神像, 求神灵保佑地方太平, 于是,吸引了大量外地彩塑名师 前来塑像以及带徒传授技艺, 造就了乐清大批民间彩塑艺人。
节日庆典
传统医药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 “非遗”。
世界级“非遗”
2001年5月第一批:19项 2003年11月第二批:28项 2005年11月第三批:43项
昆曲
乐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清细纹刻纸、乐清黄杨木雕、 乐清龙档、首饰龙制作技艺和蓝 夹缬制作技艺等5个项目入选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王十朋传说等16个项目入选省级 非遗名录,67个项目入选温州市 级非遗名录,108个项目列入乐 清市级非遗名录。
乐清米塑
对 鸟
乐清 鼓词
芙蓉板凳龙
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 及其保护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一起为保护此类遗产做出贡献。
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非方,空间性
鱼纹:隐含“文”字,又鱼生于水,寓 意中国无形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 传
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 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 无形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传统手工技艺
传统戏曲、皮影戏等民间表演艺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小知识
![非遗小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df2837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bd.png)
非遗小知识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许多有趣的小知识。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非遗小知识,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1. 京剧脸谱: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而脸谱是京剧中角色形象的重要标志。
脸谱上的红色代表忠勇,黑色代表正直刚毅,蓝色代表凶狠狡诈,绿色代表鬼神恶魔,黄色则代表痴傻可笑。
不同的颜色和图案都有其特定的意义,通过脸谱的装扮,演员们能够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2. 折扇:折扇作为中国传统的扇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折扇的折叠方式有多种,比如双面对折扇、多层叠扇等。
而且,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扇法,比如在舞蹈中使用的舞扇、在婚礼上用的喜扇等。
折扇不仅可以用来降温遮阳,还可以作为礼物赠送给亲友,寓意着送扇者心意的传达。
3. 中国结:中国结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通常用丝线编织而成。
中国结的形状有很多种,比如圆形、方形、菱形等。
每一种形状都有其独特的寓意,比如圆形代表团圆、方形代表稳定、菱形代表吉祥。
中国结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挂在家中,还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他人,寓意着祝福和美好的祝愿。
4. 象棋:象棋是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象棋的棋盘是由纵横交错的线条组成,棋子则分为红黑两方,每一方都有7种不同的棋子。
象棋的规则相对简单,但是却有着复杂的战略和策略。
象棋是一种智力游戏,不仅可以娱乐休闲,还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5. 茶艺表演:中国是茶的发源地,茶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茶艺表演是一种将泡茶的过程变成一种艺术表演的形式。
茶艺表演注重礼仪和技巧,表演者需要熟练掌握泡茶的各个环节,比如洗茶、煮水、注茶等。
茶艺表演不仅能够展示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还能够让观众品味到高品质的茶叶。
6. 蜡染:蜡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起源于中国。
蜡染的技法是通过在布料上涂抹蜡,然后进行染色,最后将蜡烧掉,形成花纹或图案。
蜡染的花纹丰富多样,有动植物、几何图案等。
蜡染作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浓郁的艺术气息,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家居等方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函意,及有哪些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函意,及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b9241eac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aa.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非物质创造活动的产物,包括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多种形式。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函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函意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代表着我国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珍视,是对传统智慧和历史记忆的传承和弘扬。
比如我国京剧、昆曲等传统表演艺术,脸谱、戏服、唱腔等各具特色,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展现出我国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函意也体现在它作为文化符号的丰富多彩。
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多样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情。
比如四川的川剧、福建的福建南音等,都在展现着当地历史、民俗和人文风情,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函意还表现在其作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对于后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可以为当代社会注入新的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等多种形式。
比如传统表演艺术包括京剧、昆曲、秧歌、大鼓等;社会实践包括传统手工艺、乡土建筑等;节庆包括春节、端午节等;知识与实践技艺包括中医药、传统建筑技艺等。
其中,我国京剧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之一,凝聚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特点,不仅在表演形式、音乐、造型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美感,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昆曲作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明珠,自古以来就有“百戏之帝”的美誉,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我国传统手工艺如刺绣、剪纸等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
总结回顾通过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函意和包括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探讨,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形式,同时也认识到了其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意义。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内容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0bacd31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1.png)
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内容一、中国文化遗产的概念中国文化遗产是指中国悠久历史中留存下来的文化财富,包括文物、古建筑、文学艺术、传统礼仪等。
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对于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它们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特点。
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中国文化遗产的几个重要标志:1. 中国古建筑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中国古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其特点是结构稳固、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装饰华丽。
中国古建筑融合了中华文化的审美理念和宗教信仰,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
中国古建筑的代表有北京故宫、长城、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它们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建筑才华和审美情趣,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传统文学中国传统文学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珍贵遗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学创造力和艺术才华。
中国传统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其作品内容广泛,形式多样,风格别致。
中国传统文学以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元曲等著名作品为代表,反映了中国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追求。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是崇尚典雅、注重修辞、追求意境,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深刻的人文内涵。
中国传统文学的影响力跨越时代和地域,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
3. 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展示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鲜明风格。
简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内涵
![简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76c44a45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f.png)
简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内涵摘要: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内涵1.标志的设计元素及其象征意义2.标志传达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四、结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作用与价值正文: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群体、各民族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创造的并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庆祝活动、手工艺技艺、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内涵1.标志的设计元素及其象征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以汉字“遗”为创意基础,融合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元素,如剪纸、民间绘画、戏曲等。
标志的色彩采用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代表了中国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
2.标志传达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传达了尊重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理念,强调各民族共同参与和共享文化成果。
同时,标志还体现了民族创新精神,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通过这个标志,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设立传承人制度等。
此外,还通过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
四、结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的作用与价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不仅是一个视觉符号,更是民族文化的象征。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体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
通过这个标志,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
非遗┃50个中国符号,5000年文明烙印
![非遗┃50个中国符号,5000年文明烙印](https://img.taocdn.com/s3/m/b4ff76e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3.png)
非遗┃50个中国符号,5000年文明烙印中国符号——是指能够代表中国并且足够影响世界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不妨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
文房四宝中国古代的“文房四宝”一般是指:笔、墨、纸、砚这四种用具。
文房,也就是书房。
笔、墨、纸、砚这四种基本用具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四件宝贝,人们通常把它们称之为“文房四宝”。
中国的文房四宝是中国人的创造发明。
中国的文房四宝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传播、保存中,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中国建筑武术、太极拳、气功昆曲昆剧,又名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
昆剧诞生于元朝末年,至今已有650多年的历史。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
许多地方剧种,如:京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晋剧、蒲剧、上党戏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因此,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同时,昆剧还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医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一般是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所以,中医也称为汉医。
“中医学”之中包涵“中药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因此,中药源于距今7000年前的神农时代,中药的鼻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神农。
中华服饰中华衣装,也称华夏衣冠,也就是“汉服”。
汉服,是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
丝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了丝绸(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而做出发明丝绸(养蚕缫丝织绸)这一伟大贡献的发明家,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始祖轩辕黄帝的妻子嫘祖。
非遗文创项目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解读
![非遗文创项目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85aac49f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5.png)
非遗文创项目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解读非遗文创项目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旨在通过创新和变革将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活力,以便更好地传承和推广。
在这些项目中,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展示着传统文化的特点,还传达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非遗文创项目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并解读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一、文化符号的作用与意义在非遗文创项目中,文化符号是一种特定形象、符号或标志,代表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
这些符号通常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某种特定象征,如神话传说、历史事件或人物等。
它们以独特的形式和表达方式,通过艺术创作、设计以及产品制作等途径,向人们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首先,文化符号在非遗文创项目中起到宣传和展示的作用。
通过采用特定的文化符号,非遗文创项目能够在外界传达出一种深深的文化特色,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
以中国传统纹样为例,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韵味,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象征和寓意。
将这些纹样运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产生新的审美价值。
其次,文化符号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
非遗文创项目借助于文化符号,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传达给观众和用户。
例如,在非遗文创衍生的手工艺品中,往往会出现传统图案或符号,这些符号承载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再创作,让人们通过触摸和使用这些手工艺品,更深刻地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最后,文化符号为非遗文创项目赋予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和身份认同。
不同的非遗文创项目通过运用不同的文化符号,打造了各自独特的品牌特色和形象。
这些文化符号成为了品牌的标志和代表,使非遗文创项目在市场中得以凸显和区分。
例如,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符号,如蟠龙、麒麟等,成为了一些非遗文创品牌的重要标志,同时也使得这些品牌在市场中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二、象征意义的探索与解读非遗文创项目中的象征意义是指特定符号、形象或物品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PP28中国世界遗产标志
![PP28中国世界遗产标志](https://img.taocdn.com/s3/m/1f79a100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72.png)
21、天坛:文化遗产,1998年11月,所在地北京东城区。
22、大足石刻:文化遗产,1999年12月,所在地重庆大足县。
23、武夷山:文化自然遗产,1999年12月,所在地福建武夷山市。
24、青城山与都江堰:文化遗产,2000年11月,所在地四川都江堰市。
25、龙门石窟:文化遗产,2000年11月,所在地河南洛阳市。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https://img.taocdn.com/s3/m/1c9c515e482fb4daa48d4b41.png)
1.口头传说和表述,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
3.社会风俗、 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
宇宙的知识与 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下一页
《白蛇传》
《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 《孟姜女》《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 民间传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列,以这些故事为 原型拍摄了多部影视剧作和动画片。
和气致祥 湖南滩头
和气致祥 江苏桃花坞
• 结合书中文字想一想:年画的艺 术特点与产地、当地人们的喜好有什 么关系?
返回
泥塑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
较有代表性 的泥塑
天津泥人张
无锡惠山泥人 陕西凤翔泥塑
山东高密泥塑 河南浚县“泥
咕咕”
张明山,是天津“泥人张”彩 塑创始人。张明山生于清道光六年, 名长林,字明山,祖籍浙江绍兴, 1915年,张明山的彩塑作品《编织 女工》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 经过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 景祜、张铭四代泥人张传人的精心 传承,泥人张成为天津乃至中国北 方泥塑艺术的精粹。
杨
彩方面有哪些不同吗?
家 埠
年
画
笔法细腻、人物 秀丽、风格严谨,注 重人物神情的刻画。
造型夸张、稚拙 朴实,线条简练。
; ;色彩艳丽,火爆, 对比强烈,富有装饰
色彩艳丽、 对比强烈,富 有装饰性和浓 郁的生活气息。
色彩清新素 雅,气氛祥和。
我的发现:
两幅类似的《和气致祥》年画在细节及用色处理上 有什么不同?
太平鼓
门头沟区太平鼓老艺人
太平鼓艺人传 授舞蹈技能
太平鼓发展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演出
非遗文创项目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解读
![非遗文创项目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d4f170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a7.png)
非遗文创项目的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解读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重大历史、文化、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的人类创造的活态资源。
在当代社会,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非遗文创项目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延伸和创新,非遗文创项目承载着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的功能与价值。
一、文化符号的解读文化符号是指能够体现某个文化特征、表达某种文化意义的符号。
在非遗文创项目中,文化符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通过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复兴和创新,非遗文创项目以独特的形式、图案和色彩等元素,传递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这些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共鸣,也能够吸引现代人的眼球,成为时尚和艺术的表达。
二、象征意义的解读象征意义是指非遗文创项目所代表的特殊含义和象征性的象征。
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共同的象征系统,非遗文创项目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多样的象征意义。
一个成功的非遗文创项目除了要有文化符号的体现外,还需要有清晰的象征意义。
例如,将传统的纹样或图腾设计融入到现代产品中,不仅使得产品本身具备了独特的文化韵味,更带给人们一种精神慰藉和情感共鸣。
通过非遗文创项目,人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内涵与情感的共振,从而实现对传统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
三、非遗文创项目的创新与传承非遗文创项目既具有创新的元素,又保留了传统的文化特征。
创新是非遗文创项目能够在当代社会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将非遗文化与时尚设计、科技创新等元素相结合,非遗文创项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创意力。
例如,传统的剪纸艺术结合了现代科技,创造出以剪纸图案为基础的手机壳、餐具等产品,既保留了传统剪纸的精髓,又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创新使得非遗文创项目具备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和市场前景。
然而,非遗文创项目的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的背离和忽视。
相反,传承是非遗文创项目永恒的主题。
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历史底蕴成为非遗文创项目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
通过对非遗技艺的学习、传承和发扬光大,非遗文创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图标涵义
![非遗图标涵义](https://img.taocdn.com/s3/m/0f9d664cbe1e650e52ea99ae.png)
标志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
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
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的鱼纹,隐含“文”字。
“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于“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寓意。
标识图形传达出古朴和质拙感,一方面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保护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
烈责任心和使命感,表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向前的时代精神。
中国民间传统图案含义
![中国民间传统图案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a7786b42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d0.png)
中国民间传统图案含义1.图案:狮子、绣球。
解题:狮,哺乳纲猫科动物。
雄狮壮硕雄健,颈有鬣。
我国古代工艺中的狮纹样,是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提炼并加以图案化的结果,较真狮英武而活泼。
绣球是用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
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
据《汉书·礼乐志》,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
“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
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且寓意祛灾祈福。
由绣球组成的图案又叫“绣球锦”、“绣球纹”等。
2.图案:象驮宝瓶解题:太平,谓时世安宁和平。
《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
”温庭筠《长安春晚》诗:“四方无事太平年。
”又指连年丰收。
《汉书·食货志上》:“进业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象,哺乳动物。
体高约三米,鼻长筒形,能蜷曲。
门齿发达。
象寿命极长,可达二百余年,被人看作瑞兽。
象也喻好景象。
宝瓶,传说观世音的净水瓶,亦叫观音瓶,内盛圣水,滴洒能得祥瑞。
“太平有象”也叫“太平景象”、“喜象升平。
”形容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3.图案:三只羊解题:羊、古同祥字,寓吉祥。
三羊喻“三阳”。
三阳,卦爻之初九、九二、九三,阳气盛极而阴衰微也。
开泰,泰卦名;乾上坤下,天地交而万物通。
开泰即启开的意思,预示要交好运。
“三阳开泰”图案,寓意祛尽邪佞,吉祥好运接踵而来。
4.图案:一个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
或画和合两仙嬉戏蝙蝠解题:和仙、合仙,是指高僧寒山和拾得。
寒山,一称寒山子,唐代僧人,相传他居丰县(今浙江天台)寒岩,喜吟诗饮酒,与天台国清寺僧人拾得为好友。
清雍正十一年,寒山,拾得被封为和圣与合圣,世人称“和合二仙”或“和合二圣”。
“盒”与“合”、“和”同音,喻“和合”。
旧时民间嫁娶,喜挂和合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婚姻美满。
5.图案:爆竹、民间玩具,鱼或儿童抱鲤鱼解题:用爆竹,民间玩具等寓意年节的到来。
“鱼”与“余”同音,比喻生活富裕,到年节之时,家境殷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含义外部图形为圆形,象征着循环,永不消失;内部图形为方形,与外圆对应,天圆地方,表达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空间有极大的广阔性。
图形中心造型为古陶最早出现的纹样之一——鱼纹,鱼纹隐含“文”字,“文”指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鱼生于水,寓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图形中心,抽象的双手上下共护“文”字,意取团结、和谐、细心呵护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适用于:第二框第二目“搭起文化的桥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部分的教学奥运与文化通过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介绍与分析,了解体育运动的多样性,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
体育和文化密不可分,不同的体育运动展示了不同的文化现象。
击剑击剑是西方传统的运动项目。
“击剑”一词来源于“防卫”,意思是“防护”。
在公元1500到1800年之间,在欧洲流行。
过去欧洲人把击剑作为一种高尚的爱好,还用击剑进行决斗。
现在击剑被当作娱乐活动。
击剑在1896年第一届雅典奥运会上列入比赛项目。
跆拳道起源于韩国的手脚并用的搏斗技巧。
跆拳道和日本的空手道、中国的武术相似,在韩国十分普及。
跆拳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较早的自卫武技。
1986年,跆拳道列为亚运会比赛项目,1988年,奥运会列为表演项目。
武术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
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
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是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
其起源于古希腊,因举办地点在奥林匹克而得名。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公元前776年,迄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古希腊各城邦之间常常发生掠夺和战争,而组织体育比赛的目的是消除隔阂,增进友谊、和平,于是便诞生了古代奥运会。
当时的运动项目有五项全能(包含铁饼、标枪、跳远和摔跤)、赛跑、拳击、摔跤、Pankration(拳击和摔跤的混合运动)、四轮马车赛跑和骑马等。
适用于:第一框第一目“丰富多彩的文化”的教学从“文化自卑”到“文化焦虑”中韩文化之争的启示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郑在书最近主张,通常人们普遍认为是中国神话对韩国神话造成了影响,而事实上则相反。
郑在书还称,《山海经》中提到的炎帝、蚩尤、夸父及风伯等东夷系的神均在高句(gōu)丽古墓壁画中出现,说明很多中国神话都是源自韩国。
与中国争文化遗产,韩国的专家学者显然不是第一次这样做了。
数年前,韩国将中国的端午节以“端陵江午祭”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传来,引起国内不少人的愤怒。
2006年10月,韩国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甚至有韩国学者“考证”认为,神农氏和李时珍都是高丽人。
这些事件被媒体报道以后,在国内迅速引起了强烈的反应。
然而,无论反应有多么强烈,这种强烈的情绪总有过去的时候,一旦平息下来心中的不满,我们可以发现:值得大家思索的地方其实很多。
首先,韩国学者为什么要屡屡与中国人在文化遗产的领域进行争夺?这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韩国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
不仅韩国,古代日本、古代朝鲜受中国的文化影响都很大。
并且在古代,越南、朝鲜曾经是中国的属国。
最近几十年以来,韩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这是韩国人值得骄傲的地方。
但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振兴需要的时间要短一些,而文化的振兴则要长久得多。
一个国家是否可以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在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之外,文化的影响更为长远。
出于这种文化上的焦虑,韩国文化界意识到自己民族文化的先天不足,是非常自然的。
这个时候,有人开始从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入手,寻找本民族的痕迹,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其次,“端午祭”也好,“韩医”也好,虽然源头出自中国,但是在韩国本土都有了相当长时间的发展。
对于这种现状,国内的人士了解得也许不是很多。
比如“韩医”,是不是就完全等于中医?显然不能用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
如果“韩医”确实在中医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自己的特色,那么,我们的指责似乎就有些牵强。
至于风俗习惯,中国有句俗话,“三里不同俗,五里改规矩”。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自己的特色。
在这种前提下,贸然指责他人也是不明智的做法。
当然,郑在书教授的观点明显带有民族主义的特色。
中国神话影响了韩国神话,还是韩国神话影响了中国神话,这本身并不重要,这恰恰说明中国和韩国长期以来交往很多,彼此影响很大。
韩国学者到中国文化传统中“寻根”,恰恰是我们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骄傲。
但是,郑在书教授一味强调韩国神话对中国神话的影响,显然带有狭隘的地域偏见,实际上是由于文化自卑而导致的文化焦虑的一种表现。
这甚至不值得大家评论。
第三,韩国人对文化的重视,甚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争夺”,恰恰在提醒我们一些问题。
中国的经济出现大规模的发展和变化,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换句话说,中国国内的温饱问题也没有解决多少年。
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仪”。
经济发展了,文化上的繁荣就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基于此,有关方面应该加大对文化的财政投入,努力引导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加大公益性文化产业和文化设施的建设。
韩国人对文化的重视、甚至对传统文化的争夺,提醒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让有益的文化传承下去,建立合理的文化发展机制,保证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
适用于:第二框“座友好往来的使者”的教学(开放的胸怀)第三届全球化论坛——世界文化多样性近日,“第三届全球化论坛——世界文化多样性”在杭州闭幕。
本次论坛由人民日报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全球联盟等单位主办,旨在推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
会议通过了《杭州声明》,强调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不同国家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是其赖以生存、延续的条件。
“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这是一直致力于倡导文化多样性的法国总统希拉克的见解。
而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则说,“文化是以调和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为骨干的,是人的生命力的强韧产物。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面临的新问题。
保护文化多样性,前提是认识与尊重文化多样性。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其意就在于强调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能趋同,文化亦可立异。
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文化的独立性、异质性和完整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曾说道:“文化是当代围绕认同、社会凝聚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的各种争论的核心。
”多样性的文化必然有冲突,这种冲突或停留在文化层面,或扩张至经济领域,甚至延伸至政治世界。
要协和万邦,就需要跨文化对话、越国界沟通,实现文化上的“和而不同”。
全球化时代保护文化多样性,必然需要“同桌面沟通”,最终达到和谐共处、多样并存。
文化是可传播的,文化是有力量的,文化是可以发展的,文化是能够成为遗产的。
文化需要宽容、包容、兼容,所以,文化的繁茂,需要自由气息氤氲的文化生态环境。
有的文化能成为产品,有的文化则永远是不可出售的无价之宝。
要保护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每一个文化都要被尊重和重视;尊重一小棵文化植株,也就是尊重整个文化的生态。
从终极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属性,文化多样性的终极作用是提升人类自己。
也正因如此,一切文化的难题,都是人的难题。
所以,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比保护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具有更多的复杂性。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人类世界的软实力。
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知难,行更难。
保护文化多样性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样,既要防范天灾,更要力避人祸。
在地球上,文化多样性是一张色彩斑斓、美丽和谐的织锦,我们应备加珍惜。
适用于:第一框第一目“丰富多彩的文化”的教学胡锦涛谈中华文明2006年4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介绍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中断、连续5000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
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和谐、和平发展,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今天,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
我们将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依法保障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人权,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使13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自强不息,不断革故鼎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中国的一句传世格言。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发愤图强、坚韧不拔、与时俱进的精神。
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表现出来的进取精神,在建设国家中焕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在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
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今天,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物质和精神、民主和法治、公平和效率、活力和秩序的有机统一。
中国人民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把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使命。
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行为,都会得到中国人民真诚地欢迎和拥护。
一切有损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举动,都会遭到中国人民强烈地反对和抗争。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
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中始终秉承“强不欺弱”“富不侮贫”“协和万邦”的精神主张。
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
今天,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
中国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真诚愿意同各国广泛开展合作,真诚愿意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006年4月2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