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心悸病中医临床路径(修订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3)心电图(4)胸部X线片(5)心脏超声(6)24小时动态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1(EPSRFCA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1(EPS+
RFCA)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EPS+RFCA)(ICD-9-CM-3:37.26+(37.34/37.9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三、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执行表单2(ICD)*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34/37.9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 6-10 天
附件1.室速的EPS+RFCA常见适应证
附件2.持续性室速临床症状分类及处理方法。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一、心悸(心律失常)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应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尤其缓慢性心律失常(ICD-10编码:1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和“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制定的疗效标准。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临床常见证候:1、心虚胆怯: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2、心血不足:心悸头晕,面色不华,疲乏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3、阴虚火旺: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4、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虚弱或沉细而数。
5、水饮凌心: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6、心血瘀阻: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或结代。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缓慢性心律失常)。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W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尤其缓慢性心律失常(ICD-10编码:149.302)的患者。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Myerburg≤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年 ACC/AHA/ESC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 47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分级≤3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A)*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行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EPS+RFCA)[ICD-9-CM-3:37.26
(37.34/37.94)]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6~10天
*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非危重抢救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如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疾病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应采用急性心肌梗死流程或择期PCI流程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B)*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34/37.94)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例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6~10天
*注:本流程只适用于需要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非危重抢救的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如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疾病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应采用急性心肌梗死流程或择期PCI流程
附件1.室性心动过速的EPS+RFCA常见适应证
附件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症状分类及处理方法。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表单1EPSRFCA
□心电、血压和血氧饱 和度监测
临时医嘱:
□描记12导联心电图
□Holter
□信号平均心电图(按 需)
□平板运动试验(按需)
□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 检测(按需)
□心脏卬⑺(按需)
□抗心律失常药(按需)
□补充电解质(按需)
长期医嘱:
□心内科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心电、血压和血 氧饱和度监测
临时医嘱:
□心理及生活护理
□心理及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相关治 疗和检查活动
变异
口无口有,原因:
口无口有,原因:
口无口有,原因: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3天(手术日) 术前术后
住院第4天 (手术后第1天)
诊 疗 工 作
□ ^WECG
□术后伤口观察。
□术后给予抗菌药物
(必要时)
□EPS + RFCA术后患者 有植入ICD指证,转 入“建0植入术流程”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出院后注意事
项,预约复诊时间
□将出院记录的副本交给居
口准备出院带药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记录中 说明原因和继续治疗的方案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心内科护理常规
□全麻下建0植入术后护
理
□一级护理
临时医嘱:
□调整抗心律失常药
□X线胸片
□Holter
□术后ICD程控
出院医嘱:
□ICD植入术的患者出院(或住院第9
□心悸、心慌
□漏搏感
首选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
血流动力学 不稳定
晕厥前症状
□头晕
□乏力
□虚汗
□面色苍白
静脉麻醉后直流电转复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1)自觉心中跳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
(2)可见结脉、代脉、促脉等脉象。
(3)常有情志剌激、惊恐、紧张、劳倦、烟酒等诱发因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ACC/AHA/ESC制定,2006年)。
(1)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不适,部分病人还可以出现心前区重击感、头晕、乏力、胸闷,甚至晕厥;较轻的室性期前收缩常无临床症状。
体征:心脏听诊有提前出现的心搏,其后有较长的间歇,提前出现的室性期前搏动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仅能听到第一心音。
桡动脉搏动有漏搏现象。
(2)心电图特征①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0.12s,其前无P波,其后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期,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②室性早搏的类型:室性早搏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每个窦性搏动后跟随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二联律;每2个窦性搏动后出现一个室性早搏,并有规律出现两次以上者称为室性早搏三联律;连续发生2个室性早搏称成对室性早搏;连续3个以上室性早搏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位于两个窦性心律之间的室性早搏称为间位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形态相同,且偶联间期固定者,称为单形性室性早搏。
若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者称多形性室性早搏。
若室性早搏在同一导联内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形态,且偶联间期存在差异者,称为多源性室性早搏。
(3)病情分类①按发作频率分类偶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频发室性期前收缩:ECG示>5次/min,DCG示>30次/h;②按形态分类单源(单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相同;多源(多灶):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及配对间期均不相同;多形(联律间期相同,形态迥异):同一导联中室性早搏的形态不同,但配对间期相等。
9心血管科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住院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EHRA)、美国心律学会(HRS)和亚太心脏节律学会(APHRS)联合发布“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心虚胆怯证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心阳不振证痰火扰心证气滞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的患者。
2.24小时室性早搏总数小于10000次,或24小时室性早搏总数小于总心搏数的10%。
3.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X线片;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甲功五项、电解质、心肌酶学、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心内科6种疾病临床路径指南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危险度分层:根据TIMI风险评分或患者心绞痛发作类型及严重程度、心肌缺血持续时间、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记物测定结果,分为低、中、高危三个组别。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护理课件
遵循医嘱治疗
告知患者及家属按时服药、定期 复查的重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
医护人员培训与教育
提升诊疗水平
加强医护人员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与治疗 方面的专业培训。
掌握护理技能
培训医护人员掌握针对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 的护理技能,提高护理质量。
强化沟通技巧
加强医护人员在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沟 通技巧培训,提高患者满意度。
心理护理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 疾病的信心。
减轻焦虑和恐惧
通过解释、安慰和放松训练等方式,减轻患者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 感,提高治疗依从性。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了解患者的需求和意见,提高护理效 果。
康复护理
01
02
03
运动康复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 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 复计划,逐步增加运动量, 促进心肺功能恢复。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 力训练,如穿衣、洗漱、 进食等,提高生活质量。
出院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细 的出院指导,包括药物治 疗、生活习惯调整、定期 复查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04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预防与健康 教育
预防措施
定期进行体检
通过心电图检查,早期发 现并干预持续性室性心动 过速的潜在病因。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乏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 晕厥、阿-斯综合征等。
诊断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结果,可作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心电 图表现为连续出现3次或以上的室性早搏,QRS波畸形增宽,心率通常在100250次/分之间。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参考模板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 Myerburg ≤3 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 Y Y XH/T 19-2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06 年 A 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 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 气阴两虚证 心脾两虚证 阴阳两虚证 痰瘀互阻证 气滞血瘀证 痰火扰心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 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 分级≤3 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病情分级Myerburg≤3级的患者。
一、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ACC/AHA/ESC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脾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痰火扰心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ZYYXH/T6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 47 —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路径(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编码:I49.302的患者。
2.病情分级:Myerburg分级≤3级。
3.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4.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3心电图(4胸部X线片(5心脏超声(624小时动态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心脏电生理检查、心肌核素扫描或心脏核磁、冠状动脉CTA、凝血功能等。
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4.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4.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临床路径4.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临床路径4.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路径4.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4.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4.8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4.9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4.10原发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路径4.1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临床路径4.12主动脉夹层(内科)临床路径4.13肾血管性高血压临床路径4.14心房颤动介入治疗临床路径4.1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路径4.1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临床路径4.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I20.0/20.1/20.9)行冠状动脉内支架臵入术(ICD-9-CM-3:36.06/36.0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7年ACC/AHA与ESC相关指南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臵≥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县医院适用版)
3.筛查引起室速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 (1)特发性室速患者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 手术流程”; (2)伴有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有 ICD 植入指征的室速 患者,进入“ICD 植入术手术流程”。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 285 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 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 3 天(根据病情需要)。 明确患者室速的基础疾病后,可选择电生理检查+经导 管消融术+或 ICD 植入术。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ICD 植入术需要诱 发室颤者)。 2.手术内置物:ICD 植入术中需要“植入型心律转复除 颤器”。 3.术中用药:诱导麻醉药,局部麻醉药。 (九)术后恢复 3-7 天。 1.需复查心电图。 2.ICD 植入术者出院前,需复查心电图、胸片、Holter、 起搏器程控。 (十)出院标准。
2
1)信号平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24 小时动态心电图 (Holter)
2)冠状动脉造影、心内膜活检、心脏核磁共振、电生理 检查
3)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检测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 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年)、《室性心律失常 中国专家共识》(中国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16,30 卷,4 期) 和 ESC 2015 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 (EHJ 2015, 69 卷,41 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治疗持续性室 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 器)。
时间
急诊处理
住院第 1 天
住院第 2 天
□ 上级医师查房
□ 确定患者是否需
□ 分析病因、危险分层、 要进行电生理检
二、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二、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TCD 编码:BNX010、ICD-10 编码:I49.302)病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情分级M yerburg 分级≤3 级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年月日时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日:天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一、病毒性心肌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诊断: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ICD-10 编码:I40.0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66-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心肌炎心肌病对策专题组《关于成人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和采纳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学会联合会工作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意见》(中国循环杂志-2001 年4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常见证候:邪毒犯心证湿热侵心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足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及中。
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66-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病毒性心肌炎(ICD-10 编码:I40.001)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药物、毒物反应或中毒、放射线照射和某些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心肌炎症性改变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心悸(心律失常_室性早搏)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
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路径(2011年)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悸(TCD 编码:BNX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9-2008)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年)(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A CC/AHA/ESC 制定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指南》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1). 心虚胆怯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怒,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结代。
(2).气虚血瘀症: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水饮凌心症: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ZYYXH/T19-2008,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65-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心悸(TCD 编码:BNX010)和心律失常-室性早搏(ICD-10 编码:I49.302)的患者。
2. 患者同时具有其它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3.心脏超声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EF 值<45%)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ICD-10:I47.203)
行经导管消融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ICD-9-CM-3:37.26+(37.34/37.9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国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16,30卷,4期)和《ESC 2015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EHJ 2015, 69卷,4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
1.临床表现:胸闷、心悸、气短、头晕、黑矇、晕厥等。
2.心电图表现:
(1)异位激动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
(2)至少连续发生3次。
(3)频率100-250次/分的心动过速。
3.持续性室速是指持续至少30秒以上或出现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室速。
4.特发性室速是指经过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并经过心电图、X线、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排除了持续存在的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所发生的室速。
主要包括右心室流出道室速(亦称为腺苷敏感性室速)、
特发性左心室室速(亦称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或分支性室速)以及左心室流出道室速。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47.20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编码。
2.除外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中毒等造成的可逆性室速。
3.如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检查和治疗),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必需的检查项目:
1)心电图;
2)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超声心动图检查、胸片。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信号平均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
2)冠状动脉造影、心内膜活检、心脏核磁共振、电生理检查
3)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检测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电生理和起搏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国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16,30卷,4期)和ESC 2015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EHJ 2015, 69卷,41期)等国内外治疗指南,治疗持续性室速和预防心脏性猝死(经导管消融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1.明确室速诊断,获得患者及家属有关病情以及相关抢救、治疗的知情同意。
2.明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决定终止室速方式:
(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意识不清者,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终止室速;
(2)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意识尚清楚者,给予静脉诱导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血流动力学稳定者,先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效果不好可择期麻醉后直流电复律。
3.筛查引起室速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
(1)特发性室速患者进入“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手术流程”;
(2)伴有心肌病、心力衰竭等有ICD植入指征的室速患者,进入“ICD植入术手术流程”。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天(根据病情需要)。
明确患者室速的基础疾病后,可选择电生理检查+经导管消融术+或ICD植入术。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ICD植入术需要诱发室颤者)。
2.手术内置物:ICD植入术中需要“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3.术中用药:诱导麻醉药,局部麻醉药。
(九)术后恢复3-7天。
1.需复查心电图。
2.ICD植入术者出院前,需复查心电图、胸片、Holter、起搏器程控。
(十)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手术伤口愈合良好。
3.植入的ICD工作正常。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电生理检查发现不适于行经导管消融术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需要药物治疗及择期行ICD植入术。
2.消融术部分成功,另需药物治疗及ICD植入术以确保患者长期的安全性。
3.植入ICD的患者需要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服药期间出现血压、心率较大波动,需要延长时间观察调整用药。
4.需要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发作的患者,因药物导致心率降
低而需行永久起搏器植入以保证远期预后。
5.其他情况,包括手术并发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