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附答案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阿房宫赋》《六国论》)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每小题3分,共21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谜语文化渊远流长,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产物,是我国汉文化的璀璨明珠。谜语主要按指示物(或/和)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也可引申为蕴含奥秘的事物。史料表明,大约在奴隶社会时期,先民们已开始用隐晦曲折的歌谣来表达思想感情。民间谜语除少量的字谜外,大都以事物的外表特征入谜。谜面用拟人、比喻、夸张等(抽象画/形象化)手法拐弯抹角地描绘事物特征,①。他们的谜面一般是合辙押韵的歌谣,语言通俗,朗朗上口,适合(传诵/传颂)。灯谜,又叫“文虎”“灯虎”。猜灯谜要着眼于谜面上文字的几个属性。灯谜的制作利用了中国汉字的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笔画组合、摹技相形等②,通过会意、别解、假借、用典、拆字等手法,使谜面和谜底在字义上或字形上相扣合。比如以“花生”为谜底的灯谜谜面是“木兰之子”。

1.文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渊.远流长拐弯抹.(mò)角 B.引申.蕴.(yùn)涵

C.隐晦曲.(qū)折璀灿. D.朗.(láng)朗上口着.(zhuó)眼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或抽象化传诵 B.和形象化传颂

C.和抽象化传颂 D.或形象化传诵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人们通过推理、联想来猜中它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

B.①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

C.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义、音、形变化的特点

D.①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它②音、形、义变化的特点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治理雾霾,政府目前当务之急

....是迅速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B.自古以来,螃蟹被誉为百鲜之尊,最鲜的美味也比不上蟹的美味。金秋时节,阳澄湖的

螃蟹不仅个儿大,而且只只脑满肠肥

....,吃起来味道好极了。

C.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做生意应讲诚信,像那种“人凭一张嘴,货卖一张皮

...........”的靠蒙骗

顾客来赚钱的做法是愚蠢的。

D.“表现”在美国大概是万能的,作秀在咱们中国似乎也是万能的,作秀现象铺天盖地,

作秀之说甚嚣尘上

....。

5.下列句子中画线短语与例句画线短语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

A、中国的大豆闻名世界,中国也被誉为年“大豆王国”。

B、统筹方法,是一种合理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C、以圣母殿为主体的建筑群,造型古朴优美,用工精巧。

D、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襟怀坦白,忠实,积极。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

①“我思故我在”作为笛卡儿哲学的代表思想,因它的简洁,当然也因为它富含哲理,所

以得特别广泛。

②正义战争的目的,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

③看课外书刊,时间长了,接触面宽了,越看越有趣,越有趣就越想看,成了良性循

环。,不博览,知识面便窄,懂的东西就少;懂的少,对许多事物就不感兴

趣,也就越不想多看专业以外的书,于是便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A.流传终结所以反而B.流传终极反

之从而

C.留传终极所以从而D.留传终结反之反而7.在横线上依次选填诗句恰当的一组是()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

了。,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

况。,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

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③②①

④D.②①③④

二、课内知识监测(每小题3分,共27分)

(一)阅读《阿房宫赋》选段,完成8~10题。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8.选出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吾恐秦人食之.而不得下咽也

B.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②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C.①辇来于.秦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D.①盘盘焉,囷囷焉.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9.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面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六王毕,四海一.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复道行空,不霁何虹.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⑥李牧连却.之⑦日.削月.割⑧族.秦者,秦也

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C.①/②③⑦/④⑧/⑤/⑥ D.①③⑦/②①⑧/⑤/⑥

10.下列与“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戍卒叫,函谷举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D.客有吹洞箫者

(二)完成《六国论》题目

1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互:交互。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

..,暴霜露,斩荆棘

..,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

③至于

..孤危

..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

⑤然后得一夕

..百倍..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

..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1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1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1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题(12分)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

以伐鲁。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池狭以浅。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池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昊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吴王曰:“善。虽然,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今出兵以从。”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句践顿首再拜而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是残国之治也。今王尊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敞,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第Ⅱ卷(书面表达题,共40分)

四、(24分)

21.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

①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3分)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3分)

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3分)

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⑤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3分)

五、22.名句默写(17分)

(1)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3)《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4)呜呼!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5)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六.语言运用(8分)

23.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字(4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24.修改邀请函。(4分)

尊敬的先生/女士:

①第二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将于2005年3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图书馆举行。②作为大会组委会主席,我荣幸地邀请您参加这次会议。如您所知,③第二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将汇聚图书馆馆员、研究人员及与会的专家学者们④共同围绕大会主题——“城市发展与图书馆服务”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⑤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在本次论坛会议发表您的见解,⑥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就当今图书馆界的重要问题进行探讨。⑦请您务必在2004年12月30日之前提交您的论文题目。⑧请允许我再次感谢您为第二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取得成功所做的努力。⑨我们热切地期待您的到来。

⑩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卫中

2015年10月18日

高一单元检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1、B(A项,源远流长;C项,璀璨;D项,朗朗lǎng)

2、D(或:表示选择关系。和:表示并列关系。“拟人、比喻、夸张”等修辞格显然是“形象化”手法。传颂:传布颂扬,传诵:传布诵读。)

3、C(“供人们通过联想、推理来猜中”与前面主语一致,语气贯通,“猜中”“谜面”不合适;“义、音、形变化”中的语序与前文等照应。)

4.D(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A项当务之急:当前急切应办的事。与“目前”重复。B项脑满肠肥:形容不劳而食的人吃得很饱,养得很胖。C

人凭一张嘴,货卖一张皮:比喻内质固然要好,外表也非常重要,不含贬义,并非指骗人做法。)5. D (与例句都是主谓结构短语)

6.B(“流传”指(事迹、作品等)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终极”是最终、最后的意思,而“终结”是最后结束,是个动词;“反之”表前后两个分句间是相反的关系,“所以”表因果关系;“从而”表前后两个分句是顺承关系,“反而”表转承关系。)7.C (考虑时间和程度的变化)

二、课内知识监测

8.B “而”,连词,表转折(A “之”动词,到,往/助词,主谓之间C “于”介词引出对象/介词,从 D “焉”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表陈述语气)

9.C(①为数词作动词;②③⑦为名词作状语;④⑧为名词作动词;⑤意动用法;⑥使动用法)10.C(都是判断句式。A.被动句;B.状语后置句;C.宾语前置句)

11.答案:B(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12.答案:B (B项中“厌”应为“满足”。)

13.答案:C (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谋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14.答案:B(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15答案:B(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16.答案:D(A项中“于”引出对象,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17.A.(置:放弃。)

18、C. (而:连词,都表转折。A.为:介词,因/介词,替。B.以:介词,因/连词,

表目的。D.乃:副词,于是/副词,才。)

19、C.(②这不是“道理”,而是应对“已加鲁”的方法。④这是子贡叙述自己先前的做法。⑥这只是叙事,而非“道理”。①③⑤均为子贡游说各国君出兵的大道理。)

20、D(“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无中生有)

四、翻译句子

21(1)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加”“去” “奈何”各1分)

(2)“殆尽”“智力”“诚”各1分

(3)“使”“递”“族灭”各1分

(4)“为……所”“为国者”“劫”各1分

(5)“苟”“下”“故事”各1分

五、名句默写

22.(1)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暴霜露,斩荆棘

六、语言运用

23.【参考答案】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年底前成立并运作

24.序号:③改正:去掉“及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序号:④改正:“围绕”后加“与”字。

序号:⑥改正:“同事”改“同仁”。序号:⑦改正:“务必”改“尽可

能”。

[参考译文]

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田常想在齐国作乱,却畏惧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所以想调遣他们的兵力来攻打鲁国。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国,孔子答应了。

子贡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难以讨伐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低矮,护城河狭窄水浅,它的君主愚昧不仁,大臣伪诈无用,它的士兵和人民又厌恶战争,这就不能与它作战。您不如讨伐吴国。吴国,城墙高大宽厚,护城河宽广水深,盔甲坚固铮新,士兵人选都是那种饱壮之人,贵重精良的兵器都在其中,又派贤明的大夫守卫,这是容易讨伐的。”田常忿忿地变了脸色说:“你认为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认为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却拿这个来教导我,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攻击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攻击弱小的国家。现在您的忧患在国内,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不胜,百姓在外面战死,大臣在国内就会空虚,这样您在朝廷上没有与您争斗的强臣,在下面没有指责您的百姓,只有孤零零的君主,控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这样,我的士兵已经奔赴鲁国了,离开鲁国去讨伐吴国,大臣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讨伐’我请求前往出使吴王,让他援救鲁国讨伐齐国,您就趁机带兵迎战。”田常同意了,就派子贡南下参见吴王。

子贡游说吴王说:“现在以万乘之齐国想将千乘之鲁据为已有,与吴国争强,我暗地里为大王您担忧啊。况且营救鲁国,可以显示大王的威名:讨伐齐国,可以获得大利。”吴王说:“好。虽然如此,越王劳苦身体蓄养士兵,有报仇之心。您等我讨伐完越国然后听您的。”子贡说:“越国强劲不过鲁国,吴国强劲不过齐国,大王您放着齐国不伐而去伐越,那么齐国已经平定鲁国了。如果保存越国向诸侯显示您的仁慈,营救鲁国讨伐齐国,威势超过晋国,诸侯必定相随朝拜吴国,霸业就会成就了。而且大王如果厌恶越国,臣请求向东参见越王,命令它出兵跟从您。”吴王非常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

子贡说:“现在我听说吴王要以营救鲁国为名讨伐齐国,他心里这样想但是害怕越国,说‘等我讨伐越国后才可以’。这样一来,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勾践听了叩头拜了两拜请教子贡,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暴戾,这是衰残之国的政治。现在大王如果征发士兵帮助他来骄纵其心志,给他贵重宝器来悦乐其心,言辞卑微来尊崇其礼法,他必定去讨伐齐国。他作战不胜,是大王的福分。他作战取胜,一定会率军逼近晋,我向北拜见晋君,让他一起攻打吴军。吴国的精兵都在齐国,重兵被晋国困扰,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灭吴是一定的了。”越王非常高兴,答应了子贡。

子贡于是离开吴国到晋国,告诉晋国国君说:“我听说,计划不事先确定就不能应付突然的变化,军队不事先训练好就不能够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将要交战,吴国与齐国交战取胜,吴王必定会带领他的士兵逼近晋圉。”晋国国君大为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修整兵器让士兵休整来对付它。”晋国国君答应了。

子贡离开晋国回到鲁国。吴王果然与齐国在艾陵大战,大败齐国军队,果然带领士兵逼近晋国,晋国军队出击,大败吴国军队。越王听说了,带领军队过江袭击吴国,杀死夫差和他的宰相。攻破吴国三年之后,越国东面称霸。

所以子贡一出,保存鲁国,搅乱齐国,攻破吴国,使晋国强大并使越国称霸。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习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六单元测试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习题(每小习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句读(du) 经传(chuán) 囷囷(qūn) 极妍(yán) B、辘辘(lù) 辇来(niǎn) 参差(cēn cī) 勖尔植(xù) C、谬赏(miù) 浚其泉源(jùn) 珠砾(shu) 剽掠(piǎo) D、黜(chù)恶直栏横槛(kǎn) 逦迤(lǐyǐ) 长人者(zhǎng) 2、下列各句中的“师”的词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③师道之不复 ④则耻师焉⑤或师焉,或不焉⑥孔子师郯子 A、①⑥/ ②⑤/ ③④ B、①⑥/ ②/ ③④⑤ C、①④⑤/ ②③/ ⑥ D、①/ ②⑥/ ③④⑤ 3、下列语句分类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1)振之以威怒(2)宏兹九德(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云销雨霁(5)早缫而绪(6)或师焉,或不焉 A、(1)(3) B、(2)(4) C、(3)(5) D、(1)(6) 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B、不抑耗其实而已 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D、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下列各句,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中的“古文”与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古文”同义,即先秦两汉散文。这句话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抨击了当时士大夫有疑惑而不从师的不良风气,论述了要从师学习的道理。 B、《谏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征。疏是一种文体,指臣下写给皇上的奏章。这篇文章在形式上是骈体,但是它一反六朝以来骈文内容空泛、无病呻吟的文风,阐述了当国者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赏罚分明等观点,很有现实针对性。 C、《种树郭橐驼传》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种树郭橐驼传》用对比和映衬手法,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D、《阿房宫赋》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杜牧。赋是一种文体,介于散文与韵文之间。《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与毁灭,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 二、默写(15分)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 9、各抱地势,。盘盘焉,囷囷焉,,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0、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作品。本文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下面是带来的高一语文教案:《六国论》。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学习围绕中心论点,采用对比逐层论证的方法。 3.掌握课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在《阿房宫赋》里,杜牧用这六个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寰宇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所以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但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的剖析:在六国,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六国论》是历第一偏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这一点,我们在学习课文中会进一步认识);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学生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阅读课文 学生先初读,扫清语音障碍;再齐读。 四、疏通字词 学生自译。补充(板书):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

2020高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2020高一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 独处(chù) 参差(cī) 葱茏(lǒnɡ) 廿四桥(niàn) B. 踱步(dù) 一椽(chuán) 混沌(dùn ) 陆蠡(lǐ) C. 颤动(chàn) 纤细( xiān) 瞥见(piē) 蕈菌(xùn) D. 袅娜(nuó) 驯鸽(xùn) 婆娑(suō) 梵婀玲(fán) 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少的一组是( ) A.幽辟凋谢缀学婷婷玉立 B.宛然缈茫猗郁蓊蓊郁郁 C.淅沥房檩鼾眠穿流不息 D.倩影嘶叫掂记没精打彩 3.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准确的一项是( )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不过我囚系住它,仍旧让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品尝软弱 B.幽僻品尝柔弱 C.幽僻赏玩柔弱 D.幽静赏玩软弱

4.在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柯达有过这样自豪的口号:“你只要按下快门,其他的交给我们。”但对于今日的柯达来说,那些以前的辉煌都已是明日黄花。 B.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武松吃得荡气回肠,只顾要吃;去身边取些碎银子,叫道:“主人家,你且来看我银子!还你酒肉钱够么?” C.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和不绝如缕的文化传统,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发展的起点,是我们民生振兴的基石。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世界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虽然中国公民在苏丹遭劫持是一起偶发事件,但中国公民出国要清楚地了解海外的安全形势,防止各类安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 B.男子网坛两大巨头的决战持续近6小时,成为最长的大满贯决赛体现在球迷面前,这场决赛开启了世界男子网球赛的新时代。 C.记者从国际汉语教材评选会上获悉,当前世界已有近100个左右的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了3000万。 D.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大领域内,中国科技界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姿态勇敢地迎战,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表现不俗。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来说,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遣父忧,哀毁有若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斡旋(wò) 苍穹(qióng)棕榈(lǘ) 令人咋舌(zà) B.敕造(chì) 唆使(suō)混沌(hùn) 屡见不鲜(xiān) C.梦魇(yǎn) 菁华(jīnɡ)河蚌(bànɡ) 呼天抢地(qiǎng) D.懵懂(měng) 箴言(zhēn)泊车(bǒ) 少不更事(gēng)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囊括切蹉荟萃一堂克不容缓 B.匮乏峻工器宇轩昂不负重望 C.濒临牟取金碧辉煌严惩不贷 D.睿智草介枉废心机理屈词穷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在家庭浓厚的美术氛围的下,儿子也深深地爱上了绘画。 (2)面对记者的拍照和采访,这位在华尔街工作的女士并不自己的投票决定:“我不赞同美国政府对中国实施高技术封锁的政策。” (3)过度的欲望与贪求无益于心理健康,在功名财富的追求中多存几分为好。 A.熏陶隐讳淡泊 B.熏染隐晦淡薄 C.熏陶隐晦淡薄 D.熏染隐讳淡泊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外出旅游时异地的风物让人迷醉欣喜,可是一路上的旅游购物却常常使人不厌其烦,兴味索然。 B.中国汽车企业近几年纷纷推出自己研发的新能源汽车,有专家提示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宜瞻前顾后,不可盲目发展。 C.这种文风承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D.虽然教育厅领导只是走访了少数几所学校,但管中窥豹,他们对我市推行素质教育的现状还是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B.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C.11月22日,国土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坚决遏制最近一些地方的违法建设、违法销售“小产权房”问题。 D.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农民工就业难的冷思考 面对规模庞大的农民工失业群体以及前所未见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潮,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帮助农民工就业的援助政策。这些就业援助政策对于解决农民工返乡问题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着眼于短期效应的政策对于破解困扰我国农民工就业的长期难题作用并不大,一些应急性就业援助政策甚至会在长期内造成我国农民工更大的就业难题。 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之所以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如此脆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农民工的工作岗位建立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最不确定的外部需求之上。长期以来,以外销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是吸引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载体。这种就业结构,造成农民工就业高度依赖国际经济环境,特别是欧美等发达经济体。 农民工的就业稳定取决于中国经济结构的抗风险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要从根本上稳定农民工的就业,就必须改变我国的过度依赖外部市场需求的经济结构,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市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各级政府还应引导农民工向第三产业转移,以分散外部经济冲击对农民工就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农民就业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农民工的综合技能素质不高,就业面狭窄。当前,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熟练技术工人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需要较高工作技能与相对稳定人力资源供给的行业,其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农民工的技能培训,这对于提升农民工的综合业务素质、扩大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只能提高农民工的基本技能,无法突破进入更高层次就业领域的限制。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至少还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

《六国论》《阿房宫赋》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六国论》) (二)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节选自《阿房宫赋》) 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结交,亲附。 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再:第二次。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经营:指金银珠宝等物。 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可惜。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B.《六国论》最后一段,用笔精练,用语含蓄婉转,揭示问题明确尖锐,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

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 我们学会忍受和承担。但我们心中永远有一个不灭的心愿。是雄鹰,要翱翔羽天际! 是骏马,要驰骋于疆域!要堂堂正正屹立于天地!努力!坚持!拼搏!成功!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 带来的高一年级语文教案:六国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的: 1、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字、词、句。 2、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3、学习史论的常规写法和借古讽今的手法。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三字经》中有一句话:“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个苏老泉,就是苏洵,号老泉。他二十七岁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年间,欧阳修把他写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城,文人争相模仿,因此苏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嘉佑集”。课文《六国论》 选自《嘉佑集·权书》。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国论》,看看苏洵是如何评论六国灭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词句(更多注释翻译在书本上) 文中重要实词有互、率、判、与、速 古今异义、使动、名作状、 句式:状后、被动、定后 请同学翻译重要语句(勾画语句——同学思考斟酌——上黑板书写——师生共评) 三、揭示写作目的 (从文章最后一句话“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翻译过渡) 苏洵用这句话收束全文,有没有什么目的和意图呢? 广阔的天下,指出谁的天下?为国者是谁?

——北宋,北宋当权者 ——如果凭借北宋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比六国还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样的策略?——像六国一样的,赂敌求和的妥协策略。 苏洵说的是“苟”,如果,那现实情况呢? 北宋建国后一百多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的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 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军事上骄堕无能, 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写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进攻,直逼黄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北宋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了“渊之盟”,答应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万两,丝绢20万匹。1042年,辽又向北宋索要晋 阳瓦桥关以南10县土地,宋又只能答应每年加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1044年,为了停战求和,北宋由答应每年向西夏输纳白银10万两,丝绢10万匹,茶叶3万斤。 这样*的结果,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 了无穷的后患。 苏洵说得委婉含蓄,实际上是在批评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软弱妥协的外交政策;警戒当权者要从六国赂秦求和,国力亏损,最终*亡国的历史事实中吸取教训,不要重蹈六国 灭亡的覆辙。 说到底,苏洵评论六国的灭亡,是为了借古讽今,针砭时弊,阐明自己用兵抗敌的主张。 苏洵在文中说,“苟”,如果,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评对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锋芒收一收,便于统治者接受。 当世社会黑暗,妥协投降主义占上风,说得含蓄些既可以保护自己,又能使自己的主张广为流传。 六国灭亡的原因已经分析得明了透彻了,就在一个“赂”字,这和北宋当世的状况惊人 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样能起到发人深省的效果。一个“赂”字把历史教训和现实时弊紧紧 联系了起来。 我们说,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借古讽今是史论常用的写法,《六 国论》就是一篇史论,论的什么史,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通过上面的学习都清楚了,接 下来我们来分析分析,他是怎样论的,六国论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高一语文单元测试题六

高一语文单元检测题(六)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厩监(jiù) 单于(chán) 窥观(kuī) 置币遗单于(yí) B.陷没(m?) 弓弩(nǔ) 凿地(záo) 蹈其背以出血(dǎo) C.假吏(jiǎ) 赦罪(shè) 膏腴(gāo) 给其衣食(gěi) D.穷厄(è) 弹劾(hé) 喟然(wèi) 自分已死久矣(fè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副有罪,当.相坐 B.虞常果引.张胜引.佩刀自刺 C.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D.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武等至匈奴 3.下列和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 A.天下云.集响应宁许以负.秦曲 B.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乃使从者衣.褐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何久自苦.如此 D.且庸人尚羞之天雨.雪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B.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C.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D.为.武置酒设乐若属皆且为.所虏 5.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子卿尚复谁为乎? 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 D.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6.选出“以”字意义与用法,和例句“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相同的一组:()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士亦以此不附焉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⑧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⑤⑦D.④⑥⑧ 7.选出与下面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句()

六国论阿房宫赋知识点梳理

《六国论》文言知识点梳理 1、重点词语 ①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shuài):一律、一概 ②思厥先祖父厥:代词,其,他的,他们的 ③暴霜露,斩荆棘暴(pù):暴露、冒着 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判明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依附、亲近 ⑥始速祸焉速:招致 ⑦洎牧以谗诛洎(jì):到、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如果 2、词类活用 ①不能独完(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保全) ②诸侯之所亡(亡:动词活用为名词,丧失的土地) ③义不赂秦(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坚守正义) 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优厚地对待) ⑤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打退、击退等) 3、古今异义

①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即爷爷的别称) ②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实力;今义,认识、理解客观事物的能力) ③刺客不行(古义,不去刺杀秦王;今义,不能、不可以、没能力等) ④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旧事、旧例;今义,侧重于描述事件过程的一种文体) 4、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谓语,“至丹以荆卿(刺秦王)为计”)。 ②邯郸为郡 (省略定语,“邯郸为(秦国的)郡”)。(2)状语后置句 ③赵尝五战于秦 (“赵尝五于秦战”,即“赵国曾五次与秦国交战”) ④其势弱于秦 (“其势于秦弱”,即“六国的实力比秦国弱”) ⑤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再击赵者”,即“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3)被动句 ⑥洎牧以谗诛(表被动的标志词没有出现,应为“洎牧以谗(被)诛”,即“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被)杀害”。 ⑦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所”表被动,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胁迫啊。 《阿房宫赋》文言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学生现在正处于这样一个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及时整理,想要检测知识的同学们,赶紧来看了~~~ 一,文言基础(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阙秦(quē) 忤视(wǔ) 飨士卒(xiǎng) 以药淬之(cuì) B.卮酒(zhī) 失其所与(yù) 目眦尽裂(cì) 朝济而夕设版(zhāo) C.玉?(jué) 参乘(shèng) 共其乏困(gòng) 夜缒而出(zhuì) D.刀俎(zǔ) 戮力(lù) 策目(chēn) 微夫人之力(fū) 2、每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B.沛公则置车骑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乱易整,不武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3、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图穷而匕首见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D.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举头望明月 4、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是( )。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B.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C.若属皆且为所虏!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A.使使以闻大王 B.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C.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西单女孩任月丽从在地铁卖唱,到走红网络,到走红星光大道,到走红2020年春晚,一路走来,一发不可收拾,这其中固然有大众的草根明星情结,但与其深厚的歌唱功力也密不可分。 B.一个时期以来,信用卡诈骗猖狂至极,在我警方的全力打击下,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 科目:语文年级:高一 答题老师:刘清银日期:10月 一、(18分,每题3分) 1.下列诗句中括号里所标前一个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橘子(zi)洲头挥斥方遒(qiú)浪遏(è)飞舟分(fèn)外香 B.从这倾圮(pí)的屋檐下散开的向青草更青处漫溯(shuò) C.清风吹不起半点漪(yī)沦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qǐ) D.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帷(wéi)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fēi)紧掩(yǎn) 2.下列诗句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寻梦?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B.怅廖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 C.辽廓江天万里霜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3.下列句子中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它方面的特点,认真诗的意象。 A.品位灌注揣摩 B.品位贯注揣测 C.品味灌注揣摩 D.品味贯注揣测 4.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雄鹰在长空展翅高飞、鱼儿在江边浅水处自由的游泳、宇宙间的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 B.“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意思是回忆过去曾经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是说大家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批评坏的,表扬好的,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意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江上飞快前进的船只。 5.对课文中有关诗句的诠释和鉴赏,不正确的一句是: A.“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里将“笙箫”与“悄悄”、“夏虫”和“沉默”等无法调和的事物连接在一起,意在表明诗人离情的不可遏制,而最后一句则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B.《再别康桥》中“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使用,不仅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而且故意将那股热烈的情绪压在诗的内层,让读者自己去领会。 C.《死水》中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等美丽的事物来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目的是造成让人恶心的反差效果,从而表现诗人对旧中国强烈的批判和否定。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现了诗人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击得粉碎的苦闷和对国家前途彻底失望的沮丧失落心情。 6.把后面的句子填到两段话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寂寞未必就是不幸,倒可能是一种磨炼,甚至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大凡

《六国论》《阿房宫赋》情境默写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 __ ,__ ________,_________”的精辟论点。 2. 苏洵《六国论》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3. 苏洵《六国论》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 ____ __””。 4. ”, 5. __________,______ ______ 洵《六国论》_________ 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6. 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 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 8. 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 ___,_______ 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9. 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10. 《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11.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部编版-语文-高一-部编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六国论》教学设计

六国论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2.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3.梳理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分析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 2. 理解本篇政论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 本文借古讽今所表现的思想──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 【板书】六国论苏洵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自读注释一,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①“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 ②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幻灯片】 3.介绍背景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幻灯片】 三、文本研读 1.正音正字: 赂(lu)率(shuai,全都,一概)暴(pu,暴露) 厥(jue,他的)洎(ji,及、到)为(wei,治理)

统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单元小测)(原卷版)

统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 【满分:100分时间:3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50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5分) A.摈.弃(bìng)遒劲.(jìng) 蜡炬.(jù) 百舸.(gě)争流 B.忸怩 ..(niǔ nī) 铆.钉(mǎo) 慰藉.(jiè) 峥.嵘(zhēng)岁月 C.寥.廓(liáo) 脊髓 ..(jǐ suí) 包扎.(zā) 虫咬鼠啮.(niè) D.掂量.(liang) 间.歇(jiàn) 辟.谣(pì) 磕磕绊.绊(bàn) 2.下列各句中,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5分) A.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B.《致云雀》是英国诗人雪莱的抒情诗代表作之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像征。 C.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的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D.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5分) (1)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讲这些私事,我之所以说明这些事情,是为了要我并没有地下结论。 (2)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我的一生。 (3)他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A.标明轻易遏止安适B.标明轻率遏止安详 C.表明轻率遏制安详D.表明轻易遏制安适 4.下列诗句与作品、作者对应正确的一项是()(5分) A. 你好呵,欢乐的精灵!——《红烛》——闻一多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试题试卷 学校:斗鸡中学命题人:杨柳 2010、9 试卷说明:命题意图:本套试题为高一必修1第三单元检测。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并作适当的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关注课本,自主学习;关注生活,快乐学习。本命题意图在于体现新课标语文教学理念。 试卷结构:本试卷分为基本题(134分)和附加题(16分),满分为150;考试时间为90分钟。基本题为每个学生必答题,附加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典型试题例说:第20小题,既考查了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理念,又考查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基本题 一、选择(第1---7题每题3分,第8题12分,共40分) 1.下列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是() A.显宦(huàn)莅(lì)校屏(bǐng)息以待 B.步履(lǚ)沉着(zhuó)涕(tì)泗交流 C.潇(xiāo)洒蓟(sū)北大汗淋(lín)漓 D.精悍(hàn)激亢(kàng)手舞足蹈(dǎo) 2.加黑的字注音和解释都对的一组。() A.寥落(liào稀疏)黯然(àn昏黑) 攒射(cuán聚,凑集)喋血(dié血流出来的样子) B.浸渍(zì浸)噩耗(è惊人的) 不惮(dàn怕)立仆(pū倒下) C.菲薄(fēi微、薄)踌躇(choúchù犹豫) 血痕(héng痕迹)赁屋(lìng买) D.长歌当哭(dàng当作)殒身不恤(xù畏惧) 桀骜(jié’áo性情暴烈)屠戮(lù合力)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搏设法乘凉逆来顺受 B.沧桑竹篱虫蛀人才倍出C.轶事包袱吠叫委屈求全 D.装潢作揖熬煎甘之如怡 4.下列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A.他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B.他是个心地坦率的人,刚一见面,就肆无忌惮地跟我们谈起他自己内心的感受。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当然,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三 《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异同 战国末期,秦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雄厚的国力,一举称雄,先后灭掉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真是声震八极,威加宇内。但它仅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以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的文章更是层出不穷。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优秀篇章。这三篇文章尽管写作的时代不同,作者各异,但在写法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一是写作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借古喻今,借古讽今。贾谊、杜牧、苏洵写作这类文章,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于当时所处的社会现实,借古喻今,规劝最高统治者以史为鉴。因此文章在评述史实时都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明确的观点,具有明显的讽喻意义。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但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面的繁华,看到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汉民族同匈奴等少数民族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宝座有动摇的危险。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封建

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他一系列的著名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过秦论》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得失,为汉文帝提供借鉴。正如贾谊所说,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这就是所谓“前世不忘,后事之师也”(贾谊《过秦论》下篇)作者论述秦王朝兴亡及其原因,目的是讽劝汉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正确治理国家,巩固封建统治。晚唐时期,唐王朝内忧外患严重,国势衰微,可是最高统治者仍大造宫殿,沉迷声色,这引起了杜牧的忧愤,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唐敬宗李湛年号)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作者写作此赋是有感而发的,意在借古讽今。 北宋时期,统治者面对契丹、西夏的侵略,一味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用割地、纳贡等丧权、伤财辱国的方法,换得一时的苟安,使国力衰败,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苏洵面对北宋王朝的社会现实,在《六国论》中借总结六国因赂秦被秦灭亡的历史教训,来讽谏最高统治者,强调人君不应赂敌以求苟安,不要被敌人的积威所劫。其借古讽今的用意十分明显。 1 这种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使文章把历史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是引述史料的原则相同,都是在基本准确的前提下带有夸张。无论是《过秦论》中叙述的秦国由兴到亡的经过,《六国论》中引述的六国赂秦的事例,还是《阿房宫赋》中铺叙的阿房宫规模的宏大和秦宫生活的奢华,都是基本符合史实的。即便如想象成分较多的《阿房宫赋》,也是有史料可查的。《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 这说明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确有其事。引述史料的基本准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六国论知识点 原文欣赏《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

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唿!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翻译: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

高一语文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一一、二单元测试卷 满分:100分 班级姓名分数 一、基础知识(36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百舸.(gě) 颓圮 .. (tuí jǐ) 荡漾. (yàng) 橘.子洲(jú) B. 彳亍 ..(chì chù) 纤.绳 (qiàn) 深邃. (suì) 岁月稠.(ch?u) C. 屏.息 (bǐng) 漫溯. (su?) 青荇.(xìng) 怅寥.廓(liáo) D. 瞋.目(zhēn)骨髓.(suǐ)长篙.gāo 满载.(zài)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寥廓沉浮笙萧招摇 B. 融合挥斥寂寞开垦 C. 汹涌干躁喧响屋檐 D. 枯稿竞争疲惫凌侮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怅.(惆怅失意)寥廓默默彳亍 ..着(趋步快走) B.约为婚姻 ..(儿女亲家) 持千金之币.物(礼品) C.谁主沉浮 ..(这里指盛衰)粪土 ..当年万户侯(视……为粪土) D.沛公居山东 ..时(指崤山以东) 将军战河北 ..(黄河以北)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②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③秦王必说见臣。④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A.①②④ B.②③⑥C.②⑤⑥ D.①④⑤ 5.下列句子与“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 群臣侍殿上者 D.若属皆且为所虏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形式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相同的一项是() A、常以身翼.蔽沛公 B、沛公已去,间.至军 C、沛公军.霸上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晋国的军队在函陵。 B.孰与君少长?——你和项伯比,谁更年长些? C.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我派遣将士把守关口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出和意外的变故。 D.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讨厌的呢? 8.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 我孤独地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 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 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9.下列对《雨巷》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香”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代表美丽、忧愁。 B.“雨巷”象征着诗人寻觅、追求的理想。 C.“姑娘”象征着诗人心中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 D. 在诗中诗人让“丁香”和“姑娘”合而为一,构成一幅凄美的意象。10.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劳苦功高”“图穷匕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五个成语都出自《鸿门宴》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和表,共一百三十篇。 C、中国的新诗是指1919年“五·四”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戴望舒的诗作《雨巷》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美誉。 D、诗歌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1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 更无须欢喜——最好你忘掉,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在这交会时会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