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线索学案答案.doc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七单元 第12课 《平凡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
![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学案:第七单元 第12课 《平凡的世界》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f4bc379700abb68a982fbca.png)
第12课 《平凡的世界》——做客作品导读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三部。
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人们仍有极大影响。
课前自主学习一、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惊蛰.(zhé) 镢.头(jué) 沟岔.(chà)瞥.了一眼(piē) 瓮.声瓮气(wèn ɡ) 脸颊.(jiá)揶揄..(yé_yú) 苞蕾.(lěi ) 烩.粉条(huì)2.多音字晕⎩⎨⎧ 晕.倒(yūn )光晕.(yùn ) 磨⎩⎨⎧ 消磨.(mó)石磨.(mò)转⎩⎨⎧ 转.移(zhuǎn ) 转.悠(zhuàn ) 塞⎩⎨⎧ 瓶塞.(sāi )塞.外(sài )堵塞.(sè)别⎩⎨⎧ 离别.(bié)别.扭(biè) 模⎩⎨⎧ 模.样(mú)模.范(mó)二、根据拼音写汉字⎩⎨⎧ 惊zhé(蛰)被蜂zhē(蜇) ⎩⎨⎧ 连mián (绵)jǐn (锦)绣⎩⎨⎧ 点zhuì(缀)chuò(啜)泣chuò(辍)学 ⎩⎨⎧ xuàn (眩)晕xuàn (炫)耀船xián (舷)⎩⎨⎧ kāi (揩)油和xié(谐) ⎩⎨⎧ 笨zhuō(拙)相形见chù(绌)三、词语积累1.成语辨析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
(1)深秋时节,鲁山县文殊寺内的五棵银杏古树叶子金黄,铺天盖地....,远观树冠宛如金色云霞,蔚为壮观。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2小说阅读任务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2小说阅读任务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4a8ea67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8.png)
再嫁时,先写祥林嫂哭着喊着不肯到贺家坳去,为了抗婚,一头撞在桌角上。当她发
现贺老六是个和善的好人时,便与他一起过活,后来又有了孩子阿毛。本来可以安
安稳稳地生活下去,没成想,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吃掉。由悲转喜继而大悲,抑扬交
错,起伏跌宕,形成多次摇摆。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摇摆式结构。小说从
沧州遇旧时林冲的“忍”到买刀寻敌时的“怒”到草堂交接时的“安”到雪夜报仇时的
体会
三层,让儿子知道有些东西不能丢弃;第13至14句为第
四层,告诉儿子休憩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第15至17
句为第五层,让儿子体会大地的仁慈和生命的延续。
二、特定角度梳理概括 例2(2022·新高考Ⅰ卷)[原文《江上》(节选)见学案13“赏析小说的叙事特 色”部分]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 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 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 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 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 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 非常好客。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 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 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哦,香雪》学案(含答案)
![《哦,香雪》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ad6f3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77.png)
《哦,香雪》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小说中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
3.品味小说淳朴优美、清新婉丽的语言特色,体会“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4.理解“火车”和“铅笔盒”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5.正确理解作品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启迪学生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培养学生对现代文明的追求。
二学法指导1.通过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言行等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2.找出小说中有关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句子,并结合前后文细细品味。
3.通过分析修辞手法、语体特色、句式特点等把握小说的语言特色。
4.注意从整体阅读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分析其象征意义。
5.理解小说折射出来的时代信息,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纯真、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把握小说中体现的美。
三知识拓展1.作者作品铁凝,河北赵县人。
现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对日常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内心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她善于从自己独特的视角捕捉人物内心的活动,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和诗意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的艺术境界。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中篇小说《麦秸垛》,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
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
2.背景资料《哦,香雪》是铁凝的成名作,并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善良质朴的农村女孩十分投缘,并与她们结下了深厚友谊,她们对铁凝的关怀深深地感动着她。
可以说,农村女孩的善良质朴是铁凝创作的源泉,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随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国文学也深受其影响,产生了一大批时代色彩浓郁的文学作品。
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也正产生于此时。
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https://img.taocdn.com/s3/m/2175af1b76c66137ee06199f.png)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题型一 情节梳理型 对小说情节梳理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 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 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常见设问方式]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 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 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 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 给我毙了他。” 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 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 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 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 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
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语文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NO.3 备考怎么学 学案1 结束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 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 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 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 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10 分析叙事特征——精判特征,精析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1eea0ff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01.png)
(2)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选用这些叙事视角,用意何在? 答案 节选片段中,作者一开始用全知视角,后改用限知视角,给读者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类似于中国画里的留白,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全采用全知视角,则故事一下子全都呈现在 了读者面前,也就没有吸引力了。
(二)叙事方式
常见叙事方式
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个叙事视角交织转换。每个叙事视角 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 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使主题 意蕴更丰厚深刻。
3.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的区别 (1)叙事人称和叙事视角不可简单对应。有时,叙事人称不变,但叙 事视角却变化了。 (2)有些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小说,作者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 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也就是说从小说中某一 人物的角度看人看事。视角的转换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叙事动机和叙事效果。
例如: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 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 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 “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 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节选自《水浒传》第九回)
微积累 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
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③塑造了×××女性形象,以其×××的心理,展示其心路历程,
推动情节的发展。 (3)老人视角叙事的好处 ①老人视角叙事多为回忆性质的,所以经常免不了会有一种怀旧
情怀。 ②老人多是成熟的、理性的,对事情会有深入的思考,所以小说
(2)限知视角,又叫内视角,顾名思义,就是把视角限制在某个人物 身上,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 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板块二 学案9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把握作用
![板块二 学案9 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把握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ec2b909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a.png)
学案9分析故事情节——梳理文脉,把握作用复习任务 1.梳理故事情节,读懂其中包含的社会和哲理意义。
2.掌握情节知识,能够分析情节特点和作用。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4 九省联考《牵手》小说直至最后才交待刘主任是个盲人,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
(5分)伏笔(情节技巧)①情节考点属于轮考点。
②考查角度有整体与局部两种。
整体重点考情节安排与线索,局部重点放在结局上。
③无论考查哪种角度,都重在作用、效果的分析。
2020 全国Ⅰ卷《越野滑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6分)情节安排及其效果浙江卷《雪》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6分)结构技巧2017 全国Ⅰ卷《天嚣》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线索作用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结尾作用活动一借助教材,理解情节知识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具有内在因果联系的人物活动及其形成的事件的进展过程,由一组或一组以上能显示人物行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的具体事件和矛盾冲突构成,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
它以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依据,经作家的集中、概括并加以组织、结构而成,事件的因果关系亦更加突出。
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是小说叙事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理清情节线索明线: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中突出。
暗线:由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能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的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主题与标题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主题与标题](https://img.taocdn.com/s3/m/f45ae78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4.png)
技法攻略——分析小说主旨题“五抓”
抓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 就可发掘小说揭示的主旨,把握故事的主要事件,确定了 小说的主旨方向。
《祝福》中“祭祀”“捐门槛”等事件就表现了通过祥林嫂 的悲剧,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汉字的战争》
本文文浅旨远,意蕴丰富,请赏析之。(6 分)
①反战题旨,本文有意淡化战争合理性或是正义性,只是渲 染了战争的伤痕累累、血流成河的场景,因而作者反战主旨 一目了然; ②合作精神,“丘”和“兵”两个残破的汉字合作而成了新 的“山岳”,取长补短方能双赢; ③意志作用,从兵失去双腿爬出战场到重建家园均可见顽强 的意志力对于走出困厄、重新站立的人生意义。
技法攻略——分析小说主旨题“五抓”
抓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 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 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
《祝福》里的祥林嫂——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技法攻略——分析小说主旨题“五抓”
抓环境描写
《边城》
抓环境描写
《祝福》
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文 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 物形象的思想性情上所 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
时代 辛亥革命后
社会环境
宗法观念、封建礼教 思想根深蒂固
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
代特征
揭露封封建礼教吃人的 本质,突出反封的主题
技法攻略——分析小说主旨题“五抓”
抓作者的思想偏向
①抓住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再分别探究作者对他 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②抓住小说中显露作者思想偏向的关键性词语或语句来 把握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题型六 学案(含答案)
![【备考2023】中考语文一轮 记叙文阅读题型六 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9ef5e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6.png)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记叙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解题策略及训练题型六分析插叙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对这一知识点中考考查的是插叙的作用。
常见题型1.选文xx的内容有什么作用?2.作者插叙xx的事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某些段与小说的核心内容看似无关,实则联系紧密,请说明理由。
4 有人说x段应该删去,你觉得呢?说说你的理由。
公式呈现(1)结构:使情节更曲折(或更紧凑)(2)内容:可以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主题(或刻画人物)(3)概括内容+为后文铺垫(引出下文)公式解读总体解读:此公式的几点是兼容的,并且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要逐点答出,不能遗漏。
插叙作为一种技巧,都是为中心和主题服务的。
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作者不惜牺牲事件的连贯性而插人一段文字,那就证明这段文字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深思熟虑,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文字。
具体解读:(1)结构:使情节更曲折(或更紧凑)。
插叙是中断叙事的线索,插人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文字。
这样的文字必然破坏了原有叙事的线索,让整个故事情节更有波澜,从这个角度讲自然就有“使情节更曲折”这个作用。
特别提示:有一些试题.本身这段插叙的内容就是为了“承上启下”“对比”“衬托”等,往往这样的文字在文段中比较明显,那么在实际的答题过程中还是要把这些“对比”“衬托”等相关的内容答上,这样势必会使情节更加紧凑。
(2)内容:可以更好地展开情节,突出主题(或刻画人物)。
在实际的中考阅读中,无论是什么技巧,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就一定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这种目的一定是和主题(或中心)相关的。
需要提醒的是,除了要答出“突出主题”这个“套话”外,还应该答出“主题”的具体内容。
而在一些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或是小说(小说的核心是塑造人物)中,这样的插叙文字就会有“刻画人物”的作用。
在一些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中,特别是中考常考的记叙文范畴(或小说范畴),插叙就会对情节产生影响,就有了“更好地展开情节”或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7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基础考法)学案(含答案)+(共75张ppt)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7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基础考法)学案(含答案)+(共75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6a1bee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45.png)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47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基础考法)学案(含答案)+ (共75张ppt)学案47 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基础考法)——紧扣变化,梳理文脉复习目标1.寻找并概括小说的线索。
2.梳理小说的基本内容。
考向一梳理概括情节情节是小说所描写的生活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
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前者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后者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教考衔接] 阅读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祝福》,完成后面的题目。
1.《祝福》中祥林嫂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请概括其人生轨迹。
答案祥林嫂一生的轨迹如下: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
解析①时间在变化,情节在发展,根据时间,抓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梳理情节;②时间变化了,地点也在变化,抓住场面的变化来梳理情节;③概括时可以采用“某人+某事"的答题模式。
2.祥林嫂走近两步之后对“我”提出的三个问题,反映了她怎样的心理变化?答案①产生怀疑。
第一个问题说明祥林嫂对大家都深信不疑的“魂灵"产生了怀疑,因为绝境中的她希望通过否定“魂灵”来消除死后之忧。
②由怀疑到恐惧。
第二个问题体现了她恐惧的心理,因为害怕死后被锯开。
③又由恐惧到希望。
第三个问题说明她又有点盼望死亡,因为死后可以与家人见面。
解析关于心理变化的梳理,要比情节梳理更深一层,需要挖掘文本中的事件、现象、问题等背后隐含的人物心理状况。
【掌握解题通法】(一)通晓情节概括“4妙法"类型解题方略明考型结构连贯法: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进行梳理。
(如《祝福》)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
关于小说线索 带答案
![关于小说线索 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a94ad8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2a.png)
小说线索什么是线索?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线索的分类1、单线,全文只有一条线索。
如莫泊桑的《项链》,全文就以“项链”为线索结构全文,围绕“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这条线索来展开情节的。
比邻而居王安忆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
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小说复习标题学案
![小说复习标题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87c7e5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c.png)
小说复习学案标题作用小说标题作用第一课时一、从教材说起二、小说标题常见命题形式1.把标题“××”改为“××”, 你认为是否合适, 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分析是否可以换标题】2.“××”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作分析。
【探讨标题作用】3“××”作为小说的标题, 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探究标题意蕴】审丑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 说: “你出息了, 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
我家小臭儿也出息了, 要娶媳妇了。
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 跟我们年轻那时候, 媳妇们都得要彩礼一样。
没彩礼,娶不上什么体面媳妇。
……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 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 “我在想, 你还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 就是你爸早先找给我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
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 可现在……”“你不用说, 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 走了样了, 没法看了。
你跟学校说说, 要是给别人十块, 给我八块就成……”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
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
一个顶信仰“审丑”原则的学生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
许多杂志都刊出了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 那丑浓烈, 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 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 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轻捷打旋的透明塑料膜。
他告诉无定, 小臭儿有了钢琴, 也有了媳妇。
他们交谈时, 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 每张脸都板硬, 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恶心。
又一年, 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
敲开门, 里面男主人对他叫: “哎呀, 是你呀!不认识我啦?”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 锃亮的各“大件儿”, 锃亮的钢琴, 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 那时糖多金贵?忘啦?”无定明白了, 面前这个双下巴, 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小说阅读第二节情节题——理清线索明确作用教学案
![2020届高考语文大二轮总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小说阅读第二节情节题——理清线索明确作用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57f06f4431b90d6c85c7c9.png)
第二节情节题——理清线索,明确作用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
命题时,通常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常考查梳理小说情节、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
(2019·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力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复习任务群一](https://img.taocdn.com/s3/m/bdb407cb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3.png)
学案七体会意图,探究构思,理解小说特征、主旨真实与虚构二者似乎朝着两个方向前进,有着不可调和的张力,但二者在小说中却如同血与肉一样难以分开,现实是虚构的支点,虚构则提升了现实,使现实摆脱了庸俗。
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必备知识图解】【必备知识学习】一、小说的文本特征虚构与真实是小说的本质特征。
抓住小说中“虚构”与“真实”二者的辩证关系,学会从文体特征的视角审视小说文本,从文体视角考虑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主题达成、审美效果等,既有利于深入把握小说作品的内容,深入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在对小说的分析解读以及考试的应对中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助于小说深度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虚构性与真实性虚构是小说的本质特征,甚至是小说的灵魂。
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
虚构的特质是想象、夸张、怪诞和荒谬。
小说家是专业“说谎者”。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经由想象所显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它绝然有别于我们置身其中的这个触手可及的现实世界。
小说中的真实不能只局限于现实里业已发生的事情;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
小说即便写的是历史或广为流传的故事,也可以进行再创造甚至是虚构。
【典题赏读】小说是虚构的,又是生活的真实反映,请从“虚构”与“真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于博《黄豆飘香》)答案:①小说中,于放等人物以及于放带领抗联小分队攻打庆城前后发生的故事是虚构的。
②东北抗联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军纪严明,并得到群众的支持,抗联战士手足情深,都是真实的。
③小说通过真实和虚构的结合,更好地反映生活和历史的真实,赋予生活和历史审美价值,更能感染读者,使读者在领略生活和历史的同时感受到艺术真实的魅力。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概述、人物形象、线索+课件28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概述、人物形象、线索+课件28张](https://img.taocdn.com/s3/m/c8ae8d2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a.png)
a、正面描写
1、人物 b、侧面描写
小
c、细节描写
说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三
2、情节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
要
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素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
3、环境
节、气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
小说线索的作用
(1)使结构清晰、完整,跌宕起伏,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 中、紧凑等; (2)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3)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
当然,这就像是挂在墙上的葫芦,照着葫芦画瓢当然可以做到形似, 但不能完全画出精髓。如此总结,并不意味着该类题必然有且只有这样的 思路,具体的阅读中,我们还需要结合文本的特征,答出特色来。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
真题演练
《白痴的生活》 1、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 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5分)
【答案】:安排的作用:
①就情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另 一方面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
1、答题模式一:分点简析式(分总/总分)
……表现了XX……
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个词或几个词对该人物作出 一个定性分析,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即:观点(性格特征是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
2、答题模式二: 概括式
XXX是一位什么样的(一般为形容词或短语)什么样的什 么样的什么样的什么人(表示人物身份),一般用判断句。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教案五小说的主题与标题学案解析版
![2020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四教案五小说的主题与标题学案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ffc79a33d4b14e852468ba.png)
小说的主题与标题微点突破一概括主题内涵概括主题就是通过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把握,对人物、环境的分析,透过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把握小说反映的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设问方式1.(2016·全国卷Ⅰ)“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2014·浙江高考)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或理由。
4.读了全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5.这篇文章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请联系文本,谈谈对你有怎样的启发?解题思路多角度概括小说主题1.从小说题目角度看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四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有些小说的题目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或是一语双关,或是画龙点睛。
2.从小说的情节角度看主题小说的主题思想常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内容。
分析情节,要善于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因果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情节包孕的主题思想。
3.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小说的主题思想还常常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表现出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内涵,这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
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投射出特定的历史文化的背景。
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洞察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进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人物的行动与命运提供生动的舞台,为展示人物的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提供典型的环境;同时,环境描写也从侧面暗示了主题的指向。
学案5 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
![学案5 概括情节和分析线索](https://img.taocdn.com/s3/m/7a0f685e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7.png)
话落不过十分钟,大海忽然晃动起来,层层浊浪由远及近,滚滚沸腾,一 股恶风盘踞其上,鬼哭狼嚎就要送到耳边了。满载命船掉转,用船头斜对着风 来的方向。这时天已放亮,不远处的一条船,稍晚了一步,转向的时候侧面迎 风,被吹翻了。另外一条船,想收帆已经来不及,只能砍断了两根桅杆,船停 下后不住地颠簸,整个船身几乎被巨浪覆盖。还有一条,顺风顺水地跑,结果 让浪掀起屁股,螺旋桨打空车,再过来一排浪就完了。
01 02 03 04 05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 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岔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 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 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 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 房主李老太太,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1.小说采用了“条块组合”的结构方式,把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合成一个艺 术整体。请结合作品内容,简要分析这种结构方式的表达效果。(6分) 解析 尽管三个故事相对独立,但其中心都是满载这个人物,从三个不同角度 展现了其人物形象,把人物塑造得更丰满立体,也让故事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第一个故事强调满载对于海上捕鱼极有经验,这为他后来最先发现天气异常埋 下伏笔;第二个故事是他面对他人挑衅,仍能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始终谨记自 己船长的职责,体现他负责、冷静、理智的特点,为后来遇险时的冷静沉着带 领大家最终脱离险境做铺垫。故事都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前两个故事是小波澜, 第三个故事则是文章的重心,宛如浪潮三叠,一叠高过一叠,作品也显得张弛 有度,富有节奏感,吸引读者。
小说的线索学案 答案
![小说的线索学案 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ce8d29ee06eff9aef80723.png)
小说的线索答案三、《品质》:双线结构(明:“我”几次去店铺做靴子;暗:格斯拉店铺的兴衰历程)《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的行踪《项链》: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还项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主人公的意识流动四、练习1、明线:琼珊生病、病重、好转、转危为安。
暗线:老贝尔曼雨夜为琼珊在墙上画最后一片叶子。
好处:①明暗线交织,使小说结构更为紧凑;(结构)②老贝尔曼画叶子的暗线使文章凝练含蓄,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读者体验)③展现了老贝尔曼的默默助人高尚品质;(人物)④突出小说的主题。
(主题)2、①“我”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我”的见闻是小说的行文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③作者借“我”可以随时发表见解和感悟。
④4.以“我”的软弱突出对祥林嫂悲剧的悲伤和内疚,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诚的自我解剖。
提升训练、1、《鞋》(1)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2)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3)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2、《马兰花》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2分)好处: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③突出了主人公马兰花……的形象。
(4分)线索类题作用答题要点①情节结构:串联,紧凑、简洁;推动情节发展②线索本身:特点(时代、性质等);写出/寄寓人物的感受、经历等;③人物:人物(主、次)情感抒发、心理表现、形象塑造;④主题:揭示、突出、丰富⑤读者的心理感受:想象空间(暗线),震撼人心,引起阅读兴趣。
6. (6分)(1)线索:气味或味道。
(2分)(2)作用: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记忆呈现出来;便于形象地揭示出每一种生活记忆的特点——世俗气,雅致韵,遥远意,温暖感:对于读者而言,让作者笔下的生活在普通的可感之外,更多一层可嗅,鲜明可感,消除了读者与作者笔下生活的时空距离。
高中语文基础学习之概括情节,分析线索(含答案)
![高中语文基础学习之概括情节,分析线索(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b64a6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5.png)
高中语文基础学习之概括情节,分析线索(含答案)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情节的组成通常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情节往往是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对小说情节的考查,既可能考查某一情节、某一细节的作用,也可能考查某种情节安排的技巧、某种线索的作用。
小说的整体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局部情节即某一部分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开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
发展: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整体过程。
高潮: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
结局:矛盾得到解决,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命题趋势高考小说阅读越来越深化基础,注重教考衔接。
小说情节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点,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常考点。
小说情节常考题有概括情节、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等。
小说情节概括题虽不是常考题,但经常和情节特点、人物心理、情节作用糅合到一起考查。
近两年小说考题逐步去模式化,考题也更加灵活,因此考生非常有必要对小说情节概括题和小说特点题的有关知识与方法了然于胸,做题时才能有效调动储备,灵活智慧做答。
题型一概括情节梳理概括情节常见题型①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②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③文中共写了几件事?请一次加以概括(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④请围绕主人公xxx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⑥小说的线索是什么?xx是怎样贯穿全文的?请简要分析。
一情节结构模式(1)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
情节的运行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①基本模式: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
小说线索类题
![小说线索类题](https://img.taocdn.com/s3/m/0e96096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d8.png)
小说线索类题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小说线索类题一、设题方式:1、小说以什么线索结构全文?2、分析小说的线索特点。
3、分析小说的线索作用。
4、小说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5、小说中写这个情节(或人物)有什么作用?6、小说中多次写到某个事物有什么作用?二、线索、线索形式及分类1.小说的线索就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
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2.线索的形式:(1)以人物为线索。
如鲁迅作品《孔乙己》以“我”——一个咸亨酒店的“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
(2)以事物为线索。
即所谓的“物线法”。
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等等。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
(4)以空间、时间或人物心理情感变化为线索。
3.分类(1)单线型结构也就是一条线索的作品。
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
这种结构的特点是: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一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
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始——展开——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也就是线索有两条,一般都是以作品中的二个主要人物(事件)分别进行。
有时二条中也有主辅或明暗之分的情况,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明线,而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做暗线。
但注意的明暗交织的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
(《药》)要求分析的“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一明一暗,相互交织。
三、线索的作用1、结构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
2、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
3、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线索答案
三、《品质》:双线结构(明:“我”几次去店铺做靴子;暗:格斯拉店铺的兴衰历程)
《一个人的遭遇》:主人公的遭遇和情感变化《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的行踪
《项链》:借项链、戴项链、丢项链、还项链《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主人公的意识流动
四、练习
1、明线:琼珊生病、病重、好转、转危为安。
暗线:老贝尔曼雨夜为琼珊在墙上画最后一片叶子。
好处:①明暗线交织,使小说结构更为紧凑;(结构)
②老贝尔曼画叶子的暗线使文章凝练含蓄,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读者体验)
③展现了老贝尔曼的默默助人高尚品质;(人物)④突出小说的主题。
(主题)
2、①“我”是祥林嫂悲剧的见证者,使故事真实可信。
②“我”的见闻是小说的行文线索,小说的故事情节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串联起来的
③作者借“我”可以随时发表见解和感悟。
④4.以“我”的软弱突出对祥林嫂悲剧的悲伤和内疚,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诚的自我解剖。
提升训练、1、《鞋》(1)做鞋是当时当地的规矩,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
(2)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3)鞋是情感的寄托物,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
2、《马兰花》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2分)
好处:①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以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
②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
③突出了主人公马兰花……的形象。
(4分)
线索类题作用答题要点
①情节结构:串联,紧凑、简洁;推动情节发展
②线索本身:特点(时代、性质等);写出/寄寓人物的感受、经历等;
③人物:人物(主、次)情感抒发、心理表现、形象塑造;
④主题:揭示、突出、丰富
⑤读者的心理感受:想象空间(暗线),震撼人心,引起阅读兴趣。
6. (6分)(1)线索:气味或味道。
(2分)(2)作用: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记忆呈现出来;便于形象地揭示出每一种生活记忆的特点——世俗气,雅致韵,遥远意,温暖感:对于读者而言,让作者笔下的生活在普通的可感之外,更多一层可嗅,鲜明可感,消除了读者与作者笔下生活的时空距离。
(4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