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思考

合集下载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摘要】本文探讨了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思政课的重要性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概念,然后分析了显性教育的特点与作用,隐性教育的特点与作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原则,以及它们如何相互配合。

通过案例分析,论证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重要性。

最后探讨了未来思政课如何更好地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

思政课应该注重显性教育的知识传授与隐性教育的人文关怀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思政课、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统一、重要性、特点、作用、原则、配合、案例分析、未来、实现。

1. 引言1.1 思政课的重要性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

思政课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稳定的能力。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求具有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思政课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感。

思政课也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我、社会、国家和世界的重要途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行为习惯。

思政课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1.2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概念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思政课教育活动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传授道德、法治、文化等知识和理论的教育方式,它通过课堂教学、讲解、讨论等形式,明确传达核心价值观念和规范标准,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1. 引言1.1 引言思政课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使命。

而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方式,分别在不同的方面发挥着作用。

显性教育更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灌输,而隐性教育则更注重通过榜样力量和情感体验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这两种教育方式各有侧重,但要想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就需要将它们相统一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只有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思政课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综合素质提升提供支持和帮助。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引言】2. 正文2.1 思政课的重要性思政课作为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思政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思政课还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社会情怀,促进他们发展全面的人格和精神素质。

思政课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了塑造自己的机会,引导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追求的新时代青年。

2.2 显性教育的意义显性教育是指公开、明确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是思政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显性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显性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

通过明确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显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明确的教育内容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世界、社会和个人,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特别是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政课是他们接触到的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

思政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进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

显性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明确的、直接的教育。

它强调的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能够被量化、被观察到的教育效果。

而隐性教育,则是在学生的品格修养、思维方式、情感体验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塑造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不是一目了然的,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态度。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分析案例等方式,来传授学生关于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方面的知识。

而隐性教育则是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课堂氛围等方式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重要。

那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思政课要注重显性教育,加强理论知识的教授。

毕竟,思政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些都是需要通过知识的传授来教育的。

在教学中,老师要结合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让学生明白正确的政治态度和价值观念。

这就是显性教育的重要性所在。

思政课要注重隐性教育,重视情感体验的培养。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社会事件进行思考和感悟,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理解人生、改造自我。

这样的隐性教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过分强调显性教育,学生可能会形成一种死记硬背、空洞的理论学习;而过分强调隐性教育,又可能导致学生缺乏理论知识的支撑。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是高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和学术素养等综合素质。

在开展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灌输知识,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批判意识。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教导学生的思政课内容。

它主要通过讲授国家法律法规、国家事务、社会问题等,传授政治、哲学、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社会的变革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接触思政课的入口。

在显性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使学生能够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和素质,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有所作为。

显性教育还应该注重注重让学生具备审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

隐性教育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寓教于乐、情感引导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等隐性教育内容。

在隐性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在学生的心智层面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隐性教育,思政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慢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人。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原则。

显性教育为隐性教育提供了知识基础。

学生通过显性教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素质,才能在隐性教育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师的引导;反过来,隐性教育又能够加深学生对显性内容的理解和认同。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显性教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思考,而隐性教育则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显性教育可以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而隐性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引言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和能力。

在教育中,有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两种形式。

隐性教育是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隐性暗示、示范、引导和塑造,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品质、情感情绪和文化修养。

显性教育则是指被故意直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明显的教育活动。

这两种形式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相互交融,互相渗透。

那么,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一、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概念和特点1. 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隐性暗示、示范、引导和塑造,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态度品质、情感情绪和文化修养。

隐性教育主要通过师生关系、校风学风、教材文化内涵、教学资源、校园环境和教育制度等方面展现出来。

隐性教育的特点是潜移默化、传之不尽、弥久不息、成效难测。

显性教育是指被故意直接教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传授知识的一种明显的教育活动。

显性教育的特点是明确、直接、目的性强、效果可见。

1. 相互作用在教学活动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在显性教育中,隐性教育常常是显性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的思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

而隐性教育中的品德修养、文化素养等方面,也往往是显性教育的基础和内在要求。

2. 互相影响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互影响。

隐性教育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会对学生的认识观念、学习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显性教育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产生影响。

通过讲述一些正能量的故事,不仅可以传授知识,更可以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情感态度。

1. 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隐性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显性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概念及特点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对学生进行直接、明确的教育。

其优点是教育目标明确,教育效果直观,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显性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教育方式单一、学生接受程度不一等。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隐含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间接、渗透式的教育。

其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但是,隐性教育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教育效果难以评估、教育过程难以控制等。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途径1、转变教育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接受明确的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从隐含的方式中接受教育。

2、创新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教育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隐性教育。

同时,还要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显性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景观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隐性教育。

同时,还要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意义1、提高教育的效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融合,可以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提高教育的效果。

通过显性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隐性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效果。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显性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教师通过明确、直接的讲授、演示、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和技能,为学生提供直接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在思政课中,显性教育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落脚点是思想理论、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并通过课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实现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观念认识。

通过实行显性教育,思政课能使学生的社会责任、国家使命、法治观念、公共服务、实践意识等方面得到加强和建立。

但仅有显性教育还不足以满足思政课的教育目标。

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是隐性教育,后者是指通过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师言行等方面,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加以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

隐性教育通过感性思考、情境塑造、价值导向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内化和影响。

在思政课中,隐性教育则是体现在思想教育、人格塑造、价值观念、情感教育等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教育情感性,注重启发学生思考的深层理解和道德情感的内化。

在实践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互促进,相互作用,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思政课既注重灌输知识,又加强了思想和人格上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进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既相互独立,同时又相互依存,只有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思政课的教育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强思政课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和改善,力求在更好地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基础上,为培养自觉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

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

法,二者各具特色,既相互 区 别又 相 互联系。在 高校的德 育工作 中,我 制。 第三 ,教育效 果的 非预测 性。 隐性教 育是一 种潜移默 化 的教育 们不能 片面的强调豇I 生 教育或隐性教育,应该将二者整合起 来,有机的 方式 ,没有 量化指 标 ,教 育 主体 无 法控制 其效果 。相 比显性 教育单 融为一体 ,优势互补 ,从而达到 良 好 的德育效果。本 文从课堂生活、社 向的灌输 ,受教 育者可 能会产 生逆 反心理 ,隐 性教育 的教育 效果 更 会实践和 网络生活三 个方面 ,提出 了 二者整合的对 策,有助 于提 高高校 具有 效性 。
德育工作 的实觌 } 生。
Hale Waihona Puke 关键词 :高校德育;显陛教育;隐} 生 教育
二 、高校德 育方法 中显性 教育 与隐性教 育整合 的对策 ( 一) 课堂 生活 中 ,夯实 整合 的基础 在课 堂 生 活 中 ,要注 重 显 性课 程 中的 隐性 渗透 ,在 把握 好课
随 着改 革 开放 的 不 断深 入 和社 会 转型 期 的 需要 ,对 高校 德 育 堂教 学 中显性教 育 的知 识性 、系统 性的基 础上 ,将教 育主体 的价 值
工作 提 出了新 的挑 战 。高校 的德育 方法有 多种 多样 ,而显 性教育 与 隐性 教育是 其两种 基本 的教 育方法 。一直 以来 ,显性 教育作 为高 校 德育 中的主 体方 式 ,在 高校德 育过程 中发 挥 了重 要 的作用 ,而 隐性 教育 作为显 性教 育相得 益彰 的一种教 育方 法 ,也 愈加 受到人 们 的重 视。对 显性 教育 与隐性 教育进 行各 方面 的比较分 析 ,把显 性教育 和 隐性 教育放 到 同等重要 的地位 ,有 助于 实现显 性教 育与 隐性教育 的 有机 整合 ,更有助 于提 高高校 德育工作 的实效 性。 高校德 育方法 中显性 教育 与隐性教 育 的内涵及特 点 ( 一) 显性 教育 的内涵及 特点 显 性教 育 一直 作 为 高校 德 育 的主 体 方式 ,也是 行 之 有效 的 方 式 ,但 并 没有 一个 准 确 的定义 。当2 O 世 纪9 0 年 代初 “ 隐性 教 育” 提 出 之后 ,才对 应 的 有 了显性 教 育 的定 义 。 当前 学术 界 比较 有 权 威和 被认 同 的是 王瑞荪 所下 的定义 : “ 显性教 育是指 充分 利用各 种 公开 手段 、公共 场所 ,有领 导 、有 组织 、有 系统的思 想政 治教 育方 法 。”在 这里 ,笔者将 显性 教育定 义 为 :德育 主体领 导和 组织 实施 的 ,按 照特 定 的计划 和方案 ,通过 正面 的 、直 接的 方式 ,在公开 的 场所 ,对 教育对 象进行 系统 的教育过 程。 显 性教育 的主要 特点 有 :第 一 ,教 育 目的 明确 化。显 性教 育是 有计划 、有组织的系统 的教育过程 。教育主体有 明确 的教 育 目的 ,在 教育过程 中 ,教育主体通过传统 的说 教方式 ,传达给教育 客体 意识形 态 和价值 观念等 ,使 得教育 客体 接受所 需要 的道德规 范和 思想理 念 等 。第二 ,教育手段规范化 。显性教育是通过公开 的手段 ,有领导 、 有组 织的系统的教育过程 。在 显性教育过程 中,教 育主体 有固定 的场 所 ,有明确的教育计划 ,有固定 的教育客体 ,还有 固定的时间来实施 教育 活动。第三 ,教育效果显 著化。显性教育一直作 为高校德育方法 的主要 方法 ,通过显性教 育方式 ,教育客体可 以快速 了解相关信息 , 明确教 育意图 ,以最短 的时间达 到最大的教育效果 。 ( 二) 隐性教育 的 内涵及特 点 隐性 教育 是 相 对于 显 性教 育 而 言 的 ,当 前学 术 界对 隐性 教育 研 究 的很 多 ,众说纷 纭 ,比较权 威和被 认 同的还是 王瑞 荪所 下的定 义: “ 所 谓 隐性教 育是指运 用各 种喜 闻乐见 的手段 ,寓 教于建 设成 就 、寓教 于 乐、寓教 于文 、寓教 于游 等 ,把 思想政 治教 育贯 穿于其 中 ,使 人们 在潜移默 化 中接 受教 育 。”在这 里 ,笔者将 隐性 教育定 义为 :教育 主体在 实施 教学活 动过程 中 ,充 分利 用各种 隐性 资源和 环境 ,运用 非常规 和隐 蔽的 方式 ,使 得教 育对 象潜移默 化 的受到教 育 ,进 而达到 教育 目的 的过 程。 隐性教 育的 主要特 点有 :第一 ,教育 内容 的隐蔽性 。 隐性教育 是间接 的 、渗透式 的教 育方法 ,它没 有 固定 的教 学计划 和 内容 ,教 育者往 往将 教育 的内容 渗透 、蕴含 于教育载 体 之中 ,使 受教 育者不 知 不觉 的接 受其 熏陶教 育。 第二 ,教育 方式 的开放性 。隐 性教育 方 式 的开 放性 是指 教育方 法多种 多样 。可 以运 用各 种教 学载体 和活动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1. 引言1.1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意义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隐性教育是指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和微妙的言行间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显性教育则是教师直接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研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不仅有助于了解教学过程中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也可以揭示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特点和作用,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多维度性和复杂性。

研究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育管理。

对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1.2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课堂中的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是教育中重要的概念,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这两种教育方式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概念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提出,并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潜在的、间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教育内容,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而显性教育则是直接明确的教育方式,通常通过正式的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

两者在课堂中的应用和效果各不相同,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更好地发挥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在课堂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特点和影响,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隐性教育的定义和特点隐性教育是指在学生接受形式教育的无意识地学习和获得的教育内容和技能。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要明确显性教育的重要性。

显性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和教学方式,明确地向学生灌输一定的知识和思想观念。

在思政课教育中,显性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这些内容是思政课教育的基础,也是确保学生思想品德健康成长的关键。

要坚持显性教育,就要注重对这些内容的全面系统地传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也要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

隐性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和师生互动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塑造。

学校的教育环境、学校管理制度、老师的言行举止、同学之间的相处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重要的影响。

隐性教育往往比显性教育更加深入、持久,因为它是潜在的、难以察觉的。

在思政课教育中,要善于利用隐性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正能量,增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政课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服务。

在思政课教育中,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不偏废、不偏颇,使思政课教育工作发挥最大的效果。

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显性教育。

思政课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传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

要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现象,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批判能力。

要着力创设有利于隐性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包括学校制度、学风建设、校风建设等。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形成人人尊重师道、学生互帮互助、和谐共处的校园学习环境。

要加强学生组织和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其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在进行思政课教育时,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以实现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显性教育是指直接传授和灌输的教育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知识。

隐性教育则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通过榜样、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既要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又要注重引导、激励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塑造,以便学生在思政课教育中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

显性教育是思政课的基础,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内容。

在这些方面,思政课应该注重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深入浅出地解释政策法规、社会伦理等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观念,提高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伦理观念。

思政课要注重教育学生对国家、社会、法律、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只有通过系统的显性教育,学生才能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思政课要坚持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是思政课的延伸,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实践中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隐性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通过思政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思政课要注重榜样力量的塑造,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榜样,以及学会从榜样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思政课要注重言传身教,通过师生互动、讨论交流、家庭教育等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

思政课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通过参与思政活动、社团组织、课外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思政课教育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的重要保证。

对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

对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

《对高校德育方法中显性与隐性教育整合的思考》
2023-10-30
•显性德育方法
•隐性德育方法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整合目录
01
显性德育方法
03教学目的
课堂教育
01
教学方法
02教学内容
政治思想教育
道德规范教育教育方式
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
02
隐性德育方法
环境熏陶
校园环境
文化环境
网络环境
社会实践
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习实训
家庭氛围家教方式
家庭教育
03
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整合
总结词:统一性
详细描述: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虽然表现形式和实施方式不同,但它们都服务于高校德育的总目标和理念,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整合过程中,要确保两种德育方式的目标一致,形成教育合力,避免出现相互矛盾、相互抵消的情况。

感谢观看。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结合应用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结合应用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小学思政教育中的结合应用摘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两种模式,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现代教育认为,思政教育是非关键的,有着很高的地位,教师要充分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作用,增添思政教学效果,教师要创新自己思政教学的模式,发挥思政教学的育人功能。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显性教育是思政教学的基本形态,可以发挥思政的育人作用,让学生接受知识,使得思政知识简单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小学思政教育引言:现代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教育主要是培育学生的德育和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迎合了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师要进行深刻的反省,将两种教育模式协同配合进行互补,满足思政教学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

教师要落实以德树人的关键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思政课的目的。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政学习的方向和计划,让学生坚持不懈地用理论来武装头脑,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教师的思政教学要循序渐进。

一、注重学生的学习收获,构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显性教育有很大的组织性,需要教师有系统完整的教学理论体系,教师要明确思政教学的目标,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显性作用。

教师要进行思政教学的计划性,设计一系列的方案发挥思政教学的优势,教师要打破教育主体的固定化,学会用分层教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是独特的,接受能力也不同。

分层教育可以让学生满足思政教学的要求,各个阶段的学生都会取得进步。

教师不要只注重道德规范,教师要将思政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实践上,强调学生的文明素养,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要打破教学的作用,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动性,要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空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

例如:在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版《小水滴的诉说》的时候,教师要分清教育的主次。

思政教育要进行公开化,开发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让学生正确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育人效果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育人效果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提高育人效果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小学思想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

显性教育是指课堂上明确的、有意识的、系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隐性教育则是指在日常生活和教育环境中自然而然形成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思想教育;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育人效果引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综合素养,使其能够面对未来的挑战。

显性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有意识的知识和技能,而隐性教育则可以从生活和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

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仅可以提高小学思想教学的育人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践能力。

一、意义1.提高教育效果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教师既能够在课堂上直接传授知识和道德观念,又能够通过榜样教育和生活教育等方式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和价值观,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显性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和技能;隐性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素质。

将二者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不仅在认知水平上得到提高,而且在品德、情感、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全面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堂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和国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榜样教育可以让学生从身边的人物中感受到责任感的重要性;生活教育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将二者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水平。

二、措施1.课堂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生活教育是小学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和价值。

在小学思想教育中,教师可以将课堂教育和生活教育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和道德观念贯穿到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道德的力量。

例如,在小学生活中,老师可以通过游戏和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

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引言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课堂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旨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显性教育(explicit education)和隐性教育(implicit education)两种方式来进行教学。

显性教育指的是通过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传授知识和技能,而隐性教育则是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课堂氛围等暗示或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课堂中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研究,探讨它们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一、隐性教育在课堂中的作用隐性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它不是通过直接的教学内容来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教师的行为和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

在课堂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当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友好、尊重和鼓励时,学生就容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冷漠、苛刻或不公平,就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效果。

隐性教育在课堂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学生的人格和品格。

显性教育是以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来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显性教育通常是以教科书、课件等形式呈现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通过显性教育,学生可以学到课本知识、掌握学科技能和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显性教育的优势在于其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能够有序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关系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在课堂中是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的。

隐性教育能够为显性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和条件,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和探索;而显性教育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内容,并为隐性教育提供了具体的行为范例。

两者相互结合,既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又能够塑造学生的品格和行为习惯,从而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引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形式。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课堂授课、讲座、团队活动等明显的方式来传递教育信息,而隐性教育则是指通过非明显的形式,如校园文化、学生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来传递教育信息。

这两种教育形式的融合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区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在教育目标、手段和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显性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其目标明确,手段直接,效果易于衡量。

而隐性教育则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目标隐蔽,手段间接,效果难以量化。

显性教育注重的是“给予”,而隐性教育注重的是“吸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显性教育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

它通过课堂讲座、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等形式,直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这种教育形式的优点是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然而,显性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也十分重要。

它通过校园文化、学生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间接地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这种教育形式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增强了教育的渗透性和持久性。

然而,隐性教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育内容难以控制和管理,教育效果难以衡量和评估。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鉴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缺点,将两者融合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更好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融合:1、教育形式的融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教育模式。

例如,可以在课堂授课中引入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知识,还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时,我们需要坚持显性
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显性教育是指明确的、表达清晰的教育方式。

在思政课教学中,显性教育通常采用讲课、讨论、辩论等方式,注重知识的传递与理解。

显性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可以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知识和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然而,仅仅重视显性教育还不够,也需要结合隐性教育来开展思政课教学。

隐性教育
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易察觉到的教育方式,它是通过日常言行和行为模范来进行的
思想教育。

在思政课教学中,隐性教育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健康的学术氛围、良好的
人际交往等方面来实施。

隐性教育的效果往往比显性教育更加深远,因为它是潜移默化的,能够更好地影响学
生的思想。

例如,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的文化传统,学习优秀
的校友事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归属感,进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我们需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首先,我们要注重
显性教育,开展讲课、讨论、辩论等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各种复杂问题并学习新
的知识。

其次,我们要注重隐性教育,通过传递积极正面的文化价值观,为学生提供一个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思政课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思政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思政课需要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

显性教育主要是指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讲解相关理论和概念,提供相关案例和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而隐性教育则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中,通过示范、引导和激励来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显性教育在思政课中占据重要地位。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需要系统化、理论化,不能仅停留在表面的情感宣泄和道德说教上。

通过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显性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

隐性教育同样重要。

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必须能够延伸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教师应该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一个合格、正直、有担当的榜样。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并通过表扬、批评和奖惩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班级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可以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思政课,能够更好地达到其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修养的目标。

显性教育能够系统性地传授相关知识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而隐性教育则能够通过言传身教和日常行为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道路。

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全面、系统的教育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想和品德上的滋养。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并不容易实现。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基础,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学校和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营造积极正面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正义、公正和道德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思考
——论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
庄媛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在社会各个角落都存在着各种意识形态。

大学生在社会群体中属于思想意识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面对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思想,就容易受到相应影响,甚至会做出一些形态不同的行为,这样的社会行为使我国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因此就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当前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进行全面了解与分析,根据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有效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推动高校思政教育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显性教育;隐性教育;融合;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
DOI: 10.12184/wspcyycx2WSP2516-415511.20200403
当前社会高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直接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冲击。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就需要高校注重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深入了解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不断探索隐性思政教育模式,注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放性,实现多元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合理融合,对隐性资源进行有效挖掘,加强对教育理念的更新,逐渐构建网络化教育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思政教育,使当前思政教育过于注重显性教育的现状得以转变,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涵
(一)显性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显性教育属于应用较多的一种教育模式,在隐性教育被引入后,才更加明确了显性教育的地位。

显性教育主要就是教师对各种公开的手段与场合进行应用,对思政教育进行系统的组织,课堂讲授和专题讲座等属于高校思政教育应用较多的两种方式。

显性思政教育具备明确的目标,可以通过外化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进行思政教育时,显性教育具备非常明显的意图,其教育形式存在公开的特点[1]。

该教育方式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思想教育,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中逐渐出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趋势,而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单一的显性教育模式,其效果相对不高,因此就需要高校加强对新教育模式的探索,注重对教育路径的创新。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主要是由杜威提出的,然后由克伯屈进行了阐发。

在思政教育中有效结合隐性课程教育理念,进而形成了隐性思政教育模式,隐性教育模式与显性教育模式相对立,其主要是在课程中对教育目的进行隐藏,利用比较隐蔽的方式展开教育教学,同时获得一些隐现的教育效果。

隐性思政教育模式存在比较隐蔽的教育模式,其主要是在其他活动中进行思政教育,通常情况下,学生很难发现其教育的真正意图。

隐性思政教育模式存在延迟的教育效果,而显性教育效果比较明显,其教育考核非常明了,但是隐性教育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可以突显出来,其教育效果相对比较稳定,同时存在持久性。

隐性思政教育过程具有开放性,其教育过程可以有效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被颠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教育理念比较滞后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对显性教育模式过于关注,缺乏对隐性教育模式的重视,同时并没有及时改进显性教育中存在的缺陷与不足,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育者存在比较落后的教育理念,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不能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对理和工具理性过于注重,而忽略了文和人文思想,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时一味的进行显性教学,不能在教育活动中合理渗透思想与精神感悟,忽略了情感认同上的隐性教育工作。

(二)不能深入挖掘与整合隐性教育载体
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不能深入挖掘与研究隐性教育载体,通常都是依靠校园精神文化作为隐性教育载体,不能充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功能,而互联网隐性载体得不到合理开发与运用。

正是由于高校不能合理挖掘隐性教育载体,导致其隐性载体的作用发挥受到相应影响,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2]。

29
(三)缺乏对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充分认识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过于沉浸于互联网,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发展给予的同时,也使其教育工作面临较大挑战。

网络发展不仅存在一定的积极影响,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消极影响,导致思政教育的价值取向受到相应影响。

高校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对互联网平台进行合理运用,充分发挥其平台的教育优势,可以对隐性思政教育模式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然而在多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不能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优势,对于网络隐性思政教育资源,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

三、在新形势背景下,促进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注重对教育理念的合理转变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注重对自身教育理念的合理转变,不仅要了解显性教育的优势,还要注重对隐性教育模式的进行作用,充分认识显性教育的局限性,掌握隐性教育模式的应用优势,进而在思政教育开展过程中,对两种教育模式进行合理应用,促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模式的相互融合,实现优势互补[3]。

(二)对隐性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促进显性与隐性教育资源的融合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性教育模式的应用较多,同时由于教育工作者的自身观念比较落后,导致隐性教育模式的应用较少。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隐性教育模式存在良好的应用优势,其教育模式存在渗透性,有效融合两种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教育效果[4]。

因此就需要高校工作者注重对教学的设计,通过显性教育模式,构建良好的教育平台,然后将隐性教育合理融入,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同时,可以获得一定的感悟,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

高校可以构建显性思政教育平台,通过显性教育模式进行理论讲授,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教师还要有效结合隐性教育,使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情感认识。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如果教师一味的采取说教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很难接纳其观念,所以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体会其思想内涵,增强学生的认同感[5]。

教师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可以呈现出目的不明确的教学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活动开展,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的同时,可以将隐性思政教育渗透其中,增强思政教育的感染力。

高校可以通过专业学科的显性教育合理渗透隐性教育,使思政教育融入到所有的学科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教育融合,引导学生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学校办学中存在一定的思想与观念,逐渐形成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充分体现了高校的精神风貌,校风和班风等因素会深刻影响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约束和示范作用。

(三)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可以有效融合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模式,开展体验式的教学活动,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可以获得亲身体验与感悟,促进学生情感的不断发展。

而要想充分融合显性和隐性教育,就需要教师注重教学设计环节,对各类教学情境进行合理创设,鼓励学生对相关角色进行扮演,进而获得不同角色的体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更多感悟,进而深切感知思政教育中的正确思想。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与创造。

(四)对网络隐性资源进行合理开拓,实现线上线下的教育融合
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时,要注重对互联网的合理运用,构建现代教育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合作教学,使思政教学渠道得到有效拓宽。

在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比较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选择,利用线上教育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积极探索,增强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6]。

四、结语
在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属于两种基本教育模式,在教育开展过程中,教师有效融合两种不同的教育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注重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加强两种教学模式的融合,推动高校教育工作的稳定发展。

[1] 章波, 张翮.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实践探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36(6):35-38.
[2] 朱静. 试论高校思政教育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互补[J]. 学理论, 2018(12):251-52.
[3] 杨桂宏, 熊云. 关于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思考[J]. 科学与财富, 2018,(27):82-82.
[4] 韩建萍, 王飞. 高校思政显性和隐性教育结合运行体系研究[J].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8,31(6):37-38+41.
[5] 李特特. 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 教育现代化, 2018, 5(47):299-300.
[6] 李洪磊. 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研究[J]. 科技资讯, 2019,17(6):233-35.
(作者简介:庄媛,(1990-7),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
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