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腹部 腹壁解剖
局部解剖学-腹部
![局部解剖学-腹部](https://img.taocdn.com/s3/m/c38fd5727fd5360cba1adb37.png)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 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及覆盖胰、左肾、 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左侧界: 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临床意义:
网膜囊位置较 深,胃后壁穿孔或 某些炎症导至网膜 囊内积液,早期常 局限在囊内,给诊 断带来一定困难。
(二)系膜mesentery
的凸向外侧的弧
形称半月线。
腹白线:
由两侧腹直 肌鞘纤维腹前
腹白线
正中线上彼此
交织而成。厚
而坚韧,血管
少。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
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
②皮下环(浅环)
皮下环 (浅环) 内侧脚
脚间纤维 外侧脚
③腹股沟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耻骨梳韧带 耻骨梳韧带 (Cooper韧带)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4)升部
从第3腰椎左
侧上升至第2腰椎
左侧急转向前下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
肠及其系膜之间。
又称为膈下间隙或
肝周间隙。共有6个 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前间隙
局部解剖学5腹部资料
![局部解剖学5腹部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421b5a80b4c2e3f572763d9.png)
胆囊体表投影: 第10/11肋间隙与肩关节水平线交点的上方
7.皱胃
形态:葫芦形(前大后小) 位置:右季肋部和剑状软
骨部,8~12肋骨相对 大弯:与腹底壁相接触 小弯:邻接瓣胃的下缘和
后方
幽门和十二指肠的起始处体表投影:膝盖 骨向前作一水平线与肋弓的交点处
8.瓣胃
形态:球形、坚实 位置: 右季肋部,7~11 肋骨相对 右面:接触肝、膈 左面:与瘤、网、皱胃接触
二.腹膜(peritoneum)、腹膜腔
位置:腹腔、骨盆腔、及其内的器官表面 壁层、脏层 腹膜腔:1个,内有少量浆液,润滑作用,减少摩 擦
雄性:密闭的腔隙 雌性:与外界相通
腹膜、腹膜腔
第三节 腹腔内器官解剖
牛羊腹腔器官的解剖 猪腹腔器官的解剖(了解) 马腹腔器官的解剖(了解)
*腹腔分区
5.肝
形状:长方形,厚实 分叶:颜色:
位置: 左叶一小区:左侧腹前下方(第6、7肋骨下部相对处) 其余:右侧腹前部(右季肋区),从第6、7肋骨到第
2、3腰椎的腹侧,长轴斜向前下方
肝穿刺点:右侧第10/11肋间与髋结节中点同 肩关节连线交点的上方(无大血管,较安全)
6.胆囊
除马、骆驼无胆囊 牛:很大,呈梨状 位置:肝的脏面胆囊窝内,右叶与中叶之间 牛: 肝管+胆囊管→胆管 →“乙”状曲 羊:胆管+胰管→一条总管→“乙”状曲
在腹内斜肌的起始部,切断部分肌纤维并向下 分离,观察 1.最后肋间神经(肋腹神经) 2.髂下腹神经 3.髂腹股沟神经 4.腹股沟管
1.最后肋间神经(肋腹神经)
构成:最后胸神经的腹侧支 走向:最后肋骨后缘向下 分布: 腹侧壁和底壁皮肤 胸腹皮肌 腹壁肌肉
2.髂腹下神经
局部解剖学腹壁操作
![局部解剖学腹壁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d347ba43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a9.png)
操作要点
切开腹壁后,找到疝囊并 分离,将疝囊回纳腹腔, 修补腹壁的薄弱部位。
注意事项
在分离疝囊时要特别小心, 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同 时要确保腹壁修补严密, 防止术后复发。
THANKS
感谢观看
腹壁操作案例一:剖腹产手术
手术目的
通过切开腹壁和子宫,将胎儿从 母体内取出。
操作要点
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切开皮肤和 皮下组织,分离肌肉和腹膜,切开 子宫取出胎儿。
注意事项
手术过程中要保护好腹部血管和神 经,避免损伤;同时要确保切口缝 合严密,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腹壁操作案例二:肠切除手术
手术目的
整治疗方案。
03
腹壁操作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出血的处理
出血是腹壁操作中常见的并发症,可 能由于手术操作损伤血管所致。
处理方法:术中及时发现出血点,采 取电凝、结扎等止血措施。术后若出 现出血不止,应及时进行压迫止血, 并重新打开伤口进行止血处理。
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01
预防感染是腹壁操作的重要环节 ,术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
手术后的处理
术后观察
手术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
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必 要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止 痛药等。
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进行术后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
随访和复查
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复查, 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
保护功能。
腹膜
覆盖在腹部脏器表面的 薄膜,具有保护、润滑
和固定作用。
腹壁的肌肉和骨骼
肌肉
腹部的肌肉分为外层、中层和内 层,各层肌肉协同作用,完成腹 部运动。
【局部解剖学】8腹壁
![【局部解剖学】8腹壁](https://img.taocdn.com/s3/m/aa60cd4d80eb6294dc886c14.png)
2020/7/2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
2
腹前外侧壁切口
腹壁手术切口: (1)经腹直肌切口
(旁正中切口) (2)麦氏切口
(阑尾斜切口) (思考:经哪些层次可到达阑尾? ) (3)正中切口 (4)肋缘下切口
2020/7/2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
3
局部解剖学
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由浅入深)
第八次课:腹部
学习要点
1. 腹壁层次; 2. 腹直肌鞘; 3. 腹股沟管; 4. 腹股沟三角
2020/7/2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
1
腹前外侧壁
境界
上界:剑突、肋弓、 第11、12肋游离缘,第12胸 椎棘突;
下界:耻骨联合上缘,两 侧的耻骨嵴,耻骨结节,腹 股沟,髂嵴,第5腰椎棘突。
分区 九分法
2020/7/2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
15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7
腹前外侧壁
➢深筋膜及肌层
3.腹内斜肌 4.腹横肌
腹股沟镰 (联合腱)
提睾肌
2020/7/2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局部解剖学
8
腹前外侧壁
➢腹横筋膜
参与形成以下结构: 腹股沟管后壁 腹股沟管深环 窝间韧带 精索内筋膜
局部解剖学
2020/7/2
温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
9
腹前外侧壁
➢腹膜外组织
1.皮肤
2.浅筋膜
浅层:Camper筋膜 深层:Scarpa筋膜
3.深筋膜
腹外斜肌
4.肌层 5.腹横筋膜 6.腹膜外组织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直肌
7.壁腹膜
局部解剖学PPT课件 腹部解剖
![局部解剖学PPT课件 腹部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9731537f2f60ddccda38a0b9.png)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 • 左肝上前间隙 • 左肝上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网膜囊)
结肠下间隙
右结肠旁沟
结肠旁沟
左结肠旁沟
肠系膜窦 右肠系膜窦
左肠系膜窦
右沟上下流通,左沟不畅, 右窦封闭,左窦入盆。
膈结肠韧带
胆囊静脉cystic vein
肠系膜上静脉 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属支
胃左静脉left gastric vein
胃右静脉right gastric vein
脾静脉 splenic vein 肠系膜下静脉 inferior mesenteric vein
门静脉交通(门脉高压)
(二)血管与淋巴
1. 胃的动脉 (1)胃左动脉 (2)胃右动脉 (3)胃网膜右动脉 (4)胃网膜左动脉 (5)胃短动脉 (6)胃后动脉
2. 胃的静脉: 幽门前静脉
3. 胃的淋巴 (1)胃左、右淋巴结 (2)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3)幽门上、下淋巴结 (4)脾淋巴结 (5)贲门淋巴结
腹腔淋巴结
外口---腹股沟管皮下环 四壁: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联合腱 上壁---弓状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斜疝
2.海氏三角
Hesselbach triangle
胃的位置与毗邻、胃周围的韧带及胃的动脉供 应
十二指肠悬肌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肝的位置、毗邻、上、下界的体表投影,肝蒂 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
外科主治医师辅导讲义:腹壁和腹腔的局部解剖.doc
![外科主治医师辅导讲义:腹壁和腹腔的局部解剖.doc](https://img.taocdn.com/s3/m/0b20d2382e3f5727a5e9628e.png)
外科主治医师辅导讲义:腹壁和腹腔的局部解剖外科主治医师辅导讲义:腹壁和腹腔的局部解剖一、腹腔各部划分腹腔位于膈和骨盆腔之间,它前邻膈,后以盆腔入口为界,背面是第13胸椎(牛、羊、犬、猫)或第18胸椎(马、驴、骡)和腰部肌肉及膈的腰部,侧界和腹底壁为腹壁肌肉和第8~13肋骨(牛、羊、犬、猫)或9~18肋骨(马)。
临床上为叙述腹腔内器官位置和手术切口,常将腹腔划分为许多区域,将大动物腹腔划分为10个区域,将小动物腹腔划分为5个区域。
二、腹壁肌肉分层腹壁的大部分由皮肤、肌肉、腱膜等软组织构成。
按层次由外向内依次为:皮肤——腹黄筋膜——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腹膜外脂肪及腹膜。
三、腹部中线腹部中线是由剑状软骨达耻前腱沿腹中线纵行的纤维性缝际,它是两侧腹斜肌和腹横肌的腱膜在腹中线处联合后形成的。
两条腹直肌位于腹中线两侧。
最后肋骨向腹中线作垂线,其交点处(马、牛)或从胸骨到耻骨径路的2/3处是脐孔位置(犬)。
腹中线分为脐前部和脐后部。
脐前部腹直肌鞘较发达,脐后部腹直肌鞘变狭窄,在犬猫几乎消失。
在肥胖动物,腹中线外面紧紧覆盖着一厚层脂肪。
四、镰状韧带为脐至膈肌的一个腹膜褶,附着在肝脏的左内叶与方叶之间,在其上附着大量的脂肪。
幼龄犬猫的镰状韧带游离缘较厚,较厚的部分叫肝圆韧带,成年犬的肝圆韧带完全消失,镰状韧带也仅存留在膈到脐之间(图10-2-04)。
在脐前腹中线切口,镰状韧带挡住进入腹腔的手术通路,将其切除后方能进行腹腔内手术操作。
五、大网膜牛羊的大网膜分为深浅二层,浅层由瘤胃左纵沟起向下,绕过瘤胃腹囊,向上走转到右侧,覆盖于网膜深层的外面,再向前走,终止于十二指肠第二部(髂弯曲)和皱胃大弯。
深部起始于瘤胃右纵沟向下行走,绕过肠袢到它的右侧面,被大网膜浅层所覆盖,末端进入十二指肠系膜内层。
深浅二层网膜在瘤胃后沟、十二指肠第二部和结肠的起始部处互相吻合,两层之间的腔称网膜腔。
结肠袢、空肠、回肠和盲肠位于网膜和瘤胃之间,此间隙称为网膜上隐窝。
腹部的局部解剖课件
![腹部的局部解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c56f8caf1ffc4fff47ace1.png)
8
腹膜腔、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腹膜腔的概念: 腹、盆腔脏器与腹膜的关系:
腹膜内位器官 腹膜外位器官 腹膜间位器官
腹部的局部解剖
9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腹部的局部解剖
10
腹壁层次
皮肤 浅筋膜 肌层 腹横筋膜 腹膜外筋膜 壁腹膜 ☆ 局部结构
腹部的局部解剖
11
皮肤
特点:
前外侧皮肤薄而有弹性, 皮下组织松弛,
约1横指处—大腿阔筋膜相 愈着。 浅、深两层之间还有丰富的 淋巴管和小血管:腹壁浅动 脉、旋髂浅动脉和腹壁浅静 脉、旋髂浅静脉,以及脐周 静脉网。
腹部的局部解剖
13
浅筋膜深层
中线 — 附于白线
两侧向下—腹股沟韧带下 方约一横指处—大腿阔 筋膜
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 间—向下—会阴浅筋膜 和阴茎浅筋膜(腹部浅 筋膜的深面与会阴浅隙 相通)。
肠系膜下静脉
腹部的局部解剖
42
胃的淋巴引流
胃左、右淋巴结 胃网膜左、右淋巴结 幽门上、下淋巴结 脾淋巴结
腹部的局部解剖
43
胃的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腹部的局部解剖
44
胰腺和十二指肠
腹部的局部解剖
45
十二指肠 duodenum
胰腺 pancreas
腹部的局部解剖
脾 spleen
46
腹部的局部解剖
35
位置
胃
毗邻
网膜、韧带
血管
淋巴回流
神经
腹部的局部解剖
36
胃贲门:在第11胸椎左侧;
胃幽门:在第1腰椎下缘 右侧。
胃的位置
腹部的局部解剖
37
胃的毗邻
“胃床”:由胃后壁隔网 膜囊与胰、左肾、左肾 上腺、膈脚、脾、横结 肠及其系膜共同构成。
局部解剖学课件:腹部精选图片
![局部解剖学课件:腹部精选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bcc2d84ff705cc17552709c6.png)
腹前外侧壁深层的血管和神经
7以下胸神经
腹 股 沟 管四壁、两口、内容物
腹股沟三角(Hesselbach三角)
结肠上区
胃床
胃周围的韧带
胃周围的韧带
胃周围的韧带
胃胰襞
胃周围的韧带
胃周围的动脉
胃的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肝的位置与毗邻
肝的韧带与膈下间隙 1.肝的韧带
膈下间隙(7个)及相关结构
腹 部 (一) 体 表 标 志( 骨性)
(一) 体 表 标 志( 肌性)
腹
前 外
旁正中切口
侧
肋缘下斜切口
壁
下腹正中切口
手
麦氏切口
术
常
用
切
口
上腹正中切口
经腹直肌切口
经腹直肌外 侧切口
腹壁浅层血管神经
腹直肌与腹直肌鞘
腹外斜肌及腱膜形成结构
腹内斜腹膜形成的皱襞 脐下腹前壁内面的腹膜皱襞及凹窝 (p88)
第一、二、三肝门和肝蒂
肝段
1.上面
右后上段Ⅶ
右后下段Ⅵ
右前上段Ⅷ
左外上段Ⅱ
右前下段Ⅴ
左内叶Ⅳ
左外下段Ⅲ
2.下面
右前下段Ⅴ
左内叶Ⅳ
右后下段Ⅵ
左外下段Ⅲ
尾状叶 (段Ⅰ)
右后上段Ⅶ
Ⅰ
左外上段Ⅱ
肝外胆道及胆总管分段
胆囊三角
肠系膜根及左、右肠系膜窦及左右结肠旁沟
空、回肠动脉--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所有文字)
空、回肠动脉弓
盲肠,阑尾及动脉
化脓性阑尾炎导致肝脓肿途径 (所有文字)
结肠及血管(所有文字及箭头)
腹腔间隙及交通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课件
![局部解剖学-腹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6a03f552d380eb62946de2.png)
腹壁浅A 旋髂浅A
一、层次构造
〔2〕浅静脉:脐以上经胸腹 壁V→胸外侧V →腋V ;脐以 下经腹壁浅V →大隐V →股 V。 腹前外侧壁的浅V是上、下腔 V与肝门V间重要的吻合支, 在脐区,浅V经过附脐V与肝 门V相交通……。 当上、下腔V脉之一有阻塞 〔高压〕时,血液可取道另一 腔V途径回流……。 〔3〕浅淋巴管:〔略〕
腹部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腹部的上界为剑突〔或剑胸结合〕向 两侧经肋弓下缘、第11肋前端、第 12肋下缘至第 12胸椎棘突的连线; 下界为耻骨结合上缘向两侧经耻骨嵴、 耻骨结节、腹股沟、髂嵴至第5腰椎 体下缘的连线。腹部的体表境界与腹 腔的境界并不一致……。 〔二〕分区 用的有九区分法和四区分法。
三、肾 上 腺 和 下 腔 静 脉
1.肾上腺:左侧为半月 形,右侧为三角形。 肾上腺上动脉〔始自膈下 动脉;肾上腺中动脉〔自 腹自动脉〕;肾上腺下动 脉〔自肾动脉〕。 2.下腔静脉
四、腰 交 感 干
脊柱与腰大肌之间。左腰交 感干与腹自动脉左缘相邻; 右腰交感干的前面有下腔 静脉覆盖。
腹腔NG
腰交 干NG
二、胃
2.淋巴 3.神经:迷走神经前、后干。
三、十二指肠
1.分部及毗邻 2.血管:胰十二指肠上前、后A及胰十二后A。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Treitz韧带
四、肝
1.位置与毗邻 2.韧带和膈下间隙
膈下腹膜外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上间隙
左肝上前
左肝上间隙 左肝上后
右肝下
肝下间隙
左肝下前
腹壁局部解剖实验报告
![腹壁局部解剖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c804e36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5a.png)
实验名称:腹壁局部解剖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解剖实验室实验目的:1. 了解腹壁的层次结构。
2. 掌握腹壁主要肌肉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3. 熟悉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情况。
4. 提高解剖学实践操作技能。
实验材料:1. 成人尸体解剖标本。
2. 解剖刀、解剖剪、镊子、解剖针等解剖工具。
3. 实验指导书。
实验步骤:一、观察腹壁层次结构1. 将尸体标本仰卧于解剖台上,充分暴露腹壁。
2. 从皮肤开始,逐层剥离腹壁各层结构,观察其层次、厚度及相互关系。
3. 记录各层结构的特点,如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等。
二、观察腹壁主要肌肉1. 观察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等主要肌肉的形态、位置和起止点。
2. 比较各肌肉的厚度、走行方向及肌纤维排列特点。
3. 了解各肌肉的功能,如腹外斜肌具有保护内脏、维持腹壁紧张等作用。
三、观察腹壁血管、神经1. 观察腹壁血管的分布情况,包括动脉、静脉和淋巴管。
2. 查找腹壁主要血管的名称、位置和走向。
3. 观察腹壁神经的分布情况,包括脊神经和内脏神经。
4. 查找腹壁主要神经的名称、位置和走向。
四、总结实验结果1. 总结腹壁层次结构的特点,包括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肌肉等。
2. 总结腹壁主要肌肉的形态、位置、起止点及功能。
3. 总结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情况,包括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
实验结果:一、腹壁层次结构1. 皮肤:人体最大器官,具有保护、调节体温等功能。
2. 浅筋膜:位于皮肤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富含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3. 深筋膜:位于浅筋膜下方,较为坚韧,具有保护内脏、维持腹壁紧张等作用。
4. 肌肉:包括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腹横肌等,具有保护内脏、维持腹壁紧张等功能。
二、腹壁主要肌肉1. 腹外斜肌:位于腹壁外侧,起始于第11肋骨,止于髂嵴。
2.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下方,起始于第9~10肋骨,止于髂嵴。
3. 腹直肌:位于腹壁正中线两侧,起始于耻骨联合,止于胸骨。
《动物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腹壁及腹腔内脏解剖
![《动物局部解剖学》教学课件:腹壁及腹腔内脏解剖](https://img.taocdn.com/s3/m/78e7ad7f482fb4daa48d4b1c.png)
网膜囊:瘤胃腹囊、 浅层大网膜、深层大 网膜共同围成的囊。
牛腹腔横断面示意图
【 肾 、 输 尿 管 、 肾 上 腺 】
肾脂囊 肝
右肾 肝
肾脂囊
胆囊
【后腔静脉】
腹 腔 和 骨 盆 腔 腹 侧 观
【十二指肠】
腹部的解剖
• 一、腹壁解剖 • 二、腹腔、腹膜及腹膜腔 • 三、腹腔内器官的解剖
一、腹壁的解剖
腹黄膜, 腹白线
腹壁肌: 1.腹外斜肌 2.腹内斜肌 3.腹直肌 4.腹横肌
1.腹外斜肌
腹壁肌最外层 起:肋骨的外侧面,
肌纤维由前上方 斜向后下方,在 肋弓下约一掌处 变为腱膜 止:腹白线
2.腹内斜肌
瘤胃
网 瓣胃 胃
瓣 网胃 胃
瓣胃粘膜
大小不同瓣叶(分四级)约100片左 右,故瓣胃也称“百叶胃”。瓣叶上 有角质乳头,吸水力强,瓣叶之间填 充饲料。 【临床】瓣胃穿刺(百叶干)
瓣胃沟
【结肠】结肠圆盘,向心回,离心回
【盲肠、回肠】
回肠
回盲韧带 盲肠
盲肠 回盲韧带
回肠
盲肠
回肠
【直肠起始部】
直肠系膜 直肠
位置:腹外斜 肌深面
起:髋结节, 呈扇形向前 下方扩展, 逐渐变为腱 膜
止:腹白线
腹内斜肌
3.腹直肌
左、右腹直肌并 列于腹腔底的白 线两侧,肌纤维 纵行,肌腹上有 数条横向的腱划 起:胸骨及肋软 骨 止:耻骨前缘
4.腹横肌
腹壁的最内层肌 起:腰椎横突及假肋下 端的内侧面,肌纤维垂 直向下,走向内下方 止:腹白线
【大网膜】
浅层大网膜
腹腔解剖图谱
![腹腔解剖图谱](https://img.taocdn.com/s3/m/cd7efb4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1.png)
网膜囊 (小腹膜腔)
上壁—肝尾状叶、膈下面的腹膜. 下壁—大网膜2、3层愈着部。 前壁—小网膜、胃后壁、大网膜前2层。 后壁—大网膜后2层、横结肠及其系膜、 覆盖胰、左肾和左肾上腺的腹膜。 左界—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方—网膜孔 围成: 上--肝尾状叶 下--十二指肠上部 前--肝十二指肠韧带 后--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可通过1-2横指.是网膜囊的唯一孔道.
胃脾韧带 胃大弯左侧到脾门的双层腹膜.上份内有胃短血管,下份有胃网膜左血管.
01
胃膈韧带 自胃底后面连至膈的双层腹膜.全胃切除时应将之切断,才能分离贲门和食管.
02
肝胃韧带
03
胃结肠韧带
04
胃的韧带
脾的韧带
脾肾韧带 由脾门连到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内有胰尾和脾血管.脾切除时要切断此其后层,方可游离脾. 膈脾韧带 由脾肾韧带延伸到膈.短,有时不明显. 脾结肠韧带 位脾前端和结肠左曲间.短. 胃脾韧带
腹 膜
腹膜peritoneum分为脏、壁2层. 脏层—覆盖在脏器表面, 成其外膜. 壁层—衬贴于腹壁和盆壁内面 和膈下面. 两层互相移行,具完整性.
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阑尾,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 脾,输卵管,卵巢等.手术应打开腹膜腔.
腹膜内位器官 器官各面均有腹膜覆盖.
升结肠,降结肠,肝,胆囊,直肠上部,膀胱,子宫等.某些器官(如膀胱,子宫)手术可推开腹膜返折,而不进入腹膜腔.
大网膜 greater omentum
形态:连于胃大弯和横结肠之间的4层腹膜. 围裙状. 成人前2层和后2层各自愈着. 前2层上部自胃大弯直接连至横结肠, 形成胃结肠韧带,内有胃网膜AV. 功能:含巨噬细胞 包裹炎症 应用:腹腔手术时覆盖器官创面及断端. 带血管蒂的大网膜转移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elow arcuate line
The muscles of anterolateral abdominal walls
Summary
yer of rectus sheath Rectus abdominis
yer of rectus sheath Transversus abdominis Internal oblique m. External oblique m. Aponeurosis of External oblique m. Tendinous intersections
Skin incisions and dissection
The cadaver is in supine position incision 1 from the xiphoid process to the public symphysis. Incision 2 from the xiphoid process to the post.axillary line along the costal arch. Incision 3 from umblicus to post. axillary line. incision 4 from the lower end of the median incision along the inguinal lig.to the post axillary line.
Formed by fusion of aponeurosis of external oblique m. and ant. leaf of aponeurosis of internal oblique m.
Posterior layer
Formed by fusion of post. leaf of aponeurosis of internal oblique m. and aponeurosis of transversus abdominis
above arcuate line below arcuate line
Rectus sheath -Cross section above arcuate lin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
13 14 15
Rectus sheath-Cross section below acuate line
Abdominal region-nine regions
(By 2-transverse lines & 2-vertical lines)
1 Right hypochondriac region 2 Epigastric region 3 Left hypochondriac region 4 Right lateral (lumbar) region 5 Umbilical region 6 Left lateral (lumbar) region 7 Right iliac (inguinal) region 8 Hypogastric (pubic) region 9 Left iliac (inguinal) region
Right upper quadrant(RUQ)
RUQ LUQ
Right lower quadrant(RLQ) RLQ LLQ
left upper quadrant(LUQ)
Left lower quadrant(LLQ)
Anterolateral abdominal wall
1
Fatty layer Membranous layer
Bony landmark of the abdomen
Organs in the abdomen
Ant.view
Post.view
Surface anatomy of the abdomen
1 xiphoid process 2 costal margin 3 tip of ninth costal cartilage 4 tendinous intersections 5 umblicus 6 iliac crest 7 ant.sup.iliac spine 8 linea semilunaris 9 linea alba 10 inguinal lig. 11 pubic tubercle 12 pubic crest 13 pubic symphysis
F-layer M-layer
Layers,vessels,muscles &nerves of the abdomen
Superficial blood vessels & nerves of anterolateral abdomental wall
Blood vessels and nerve of antrolateral abdominal wall
Regional Anatomy
Abdomen-part one Anterolateral abdominal wall
1
Boundaries of the abdomen
Boundaries
Superiorly- xiphoid process,costal arch,11th and 12th ribs,vertebra T12
Dissection of Inguinal region
Boundaries
Inferiorly:Inguinal lig. Medially:Lat.margin of
rectus abdominis Superiorly:A horizontal line stretching from ant.iliac spine to lat.margin of rectus abdominis
lower part.
The lateral border is called semilunar line. 3-4 tendinous intersections.
Tendinous intersections
Semilunar line
Rectus Sheath
Anterior layer
A-at the level of the lowerest point of costal arch B-at the level of both 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Quadrants of abdomen (four regions)
According two vertical lines cross the navel
2
3
Layers (from sup.)
4 5
1. Skin 2. Superficial fascia-two layers 3. Anterolateral muscles(3+1)
6
4. Transverse fascia
5. Extraperitoneal fascia
6. Parietal peritoneum
Ant.branches of lower 6 pairs of thoracic nn. are located in between int.oblique m. & transversus abdominis. The lower part of ant. abdominal wall is supplied by iliohypogastric and ilioingunal nn.
Muscles of anterolateral abdominal wall
Anterolateral group External oblique m. internal oblique m. Transversus abdominis Rectus abdominis
Rectus abdominis
above arcuate line
below arcuate line
Attention:below arcuate line,no posterior layer of rectus sheath
Linea alba
It is a tendinous raphe between right & left rectus abdominis from xiphoid to pubic symphysis, it is the fusion of the aponeurosis of left and right three flat muscles,superiorly wide and inferiorly narrow.
Transversus abdominis Internal oblique m. External oblique m.
Tendinous part
Muscular part
External oblique muscle
1 2 Note the poneurosis (1) and superficial inguinal ring (2)
Anterolateral abdominal wall
Superficial fascia
divisions below umbilicus
Fatty layer (Camper’s fascia)
continuous with the superficial fascia over the rest of the body.
Inguinal canal
An oblique cleft or passage. Lie above to medial half of inguinal lig. 4-5cm long in adult. in between muscles,aponeurosis & fascia, Passing structures: Spermatic cord in male; Round lig.of uterus in fem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