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政府规制(一)
政府规制理论
![政府规制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9f4b959312b3169a451a42c.png)
政府规制理论内容提要❑政府调节经济,以矫正市场失灵,它所采用的最惯常的手段就是经济政策。
❑微观经济政策是针对市场秩序和企业的,常用的手法就是规制。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民经济的计划化。
❑本篇分析政府规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第九章政府规制主要内容❑政府规制的内容与方法❑政府规制失灵与规制的放松❑了解政府规制的过程背景知识:规制经济学“规制”(“Regulation”),是规制部门通过对某些特定产业或企业的产品定价、产业进入与退出、投资决策、危害社会环境与安全等行为进行的监督与管理。
实践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特定产业的规制已成为普遍的政府行为。
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依据规制性质的不同,规制可分为经济性规制与社会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主要关注政府在约束企业定价、进入与退出等方面的作用,重点针对具有自然垄断、信息不对称等特征的行业。
社会性规制是以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规制,主要针对与对付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外部性有关的政策。
规制经济学规制经济学是对政府规制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研究,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对规制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派别:规制规范分析与规制实证分析。
代表人物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产生于十九世纪,主要代表人物有查得威克、马歇尔、庇古、德姆塞茨、威廉姆森等。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萌芽于十九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迪普特(Dupuit,1849)的研究,在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壮大,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卡恩、帕尔兹曼、贝克尔等。
规制规范分析学派主要观点: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及存在市场失灵,如自然垄断、外部性等,因此应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制,规制的目的是在确保资源配置效率情况下,保证公共利益不受损害。
规制实证分析学派主要观点:政府规制的目的并非是保护公共利益,而是为维护个别集团的利益,在规制者与被规制者之间的相互利用,并通过经验数据分析,佐证了所提出的观点。
第八章政府规制(一)
![第八章政府规制(一)](https://img.taocdn.com/s3/m/0dd4d3c24028915f804dc2ea.png)
(2)规制放松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完全撤销对受规制产业的各种价格、 进入、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使企 业处于完全自由的竞争状态; 二是部分地取消规制,原来较为严格繁 锁、苛刻的规制条款变得较为宽松开明。 如在某些领域,把原来的审批制改为登 记制,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进入规制放 松。
(3)规制放松的原因
第四,规制抑制了创新,保护了低效率,鼓励 了工资—价格的螺旋式上升,同时价格与边际 成本的不一致又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推 动了以成本扩张、浪费为主的竞争;
第五,政府规制否定了人们对产品质量和价格 的选择,难以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多种多样的 现代社会。
传统规制方法的某些缺陷,导致政府一 系列新的政府规制方法,典型的如激励 性规制手段的出现。激励性规制主要包 括特许投标竞争、区域间比较竞争和直 接竞争等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制的产生
政府规制的产生是市场经济演进的结果。 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管 得最少的政府一度被认为是最好的政府, 政府甘当“守夜人”,采取自由放任的 政策,不仅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 且在宏观层面,也鲜有调控总量和结构 的政策出笼。
市场机制的缺陷:
在竞争的过程中,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会自发 导致垄断的出现,损害资源配置效率; 某些行业的经济技术特点造成一家企业满足全部市场 需求的自然垄断状况,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2、关于自然垄断的新观点
传统观点对自然垄断的认识不够全面, 对自然垄断的恰当定义应建立在范围经 济(Economies of Scope)和成本弱增性 (Subadditivity)的基础上,而不应该仅 仅建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第八章政府规制
![第八章政府规制](https://img.taocdn.com/s3/m/745281f95f0e7cd185253637.png)
政府规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 秩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终增进社 会福利。
经济规制 社会规制
政府规制代表了全社会的公共利益,这 是人们对规制目的的传统认识,也是规 制理论发展的逻辑起点。规制理论关注 的核心问题是:规制究竟代表谁的利益 (Who)?为何会发生规制(Why)? 如何规制(How)?围绕着这些核心问 题,规制理论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阶 段,即规制的公共利益理论、规制的俘 虏理论、规制的经济理论 .
政府规制:是指政府部门依据有关法规, 通过许可、定价等手段,对企业和个人 的行为进行引导、干预和规范的活动。
所谓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gulation),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问题, 依据有关法律,通过许可、定价等手段, 对企业经济活动等微观主体施加直接影 响的行为。
价格规制的主要手段包括:(1)边际 成本定价和平均成本定价;(2)投资 回报率价格规制模型;(3)最高限价 规制模型。
第三,数量规制,是指在自然垄断产业 中,政府为了防止因投资过多(过少) 或产出过多(过少)而造成价格波动、 资源浪费或有效供给不足而采取的规制。
数量规制的主要手段有:(1)投资规 制;(2)产量规制。
2、政府规制俘虏理论
规制的提供正适应厂商对规制的需求(即立 法者被规制中的产业所控制和俘获),而且 规制机构也逐渐被厂商所控制(即规制者被 产业所俘获)。
规制俘虏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不管规制方案 如何设计,规制机构对某个厂商的规制实际 是被这个厂商“俘虏”,其含义是规制提高 了产厂商利润而不是社会福利。规制俘虏理 论与规制历史极为符合,因而比规制公共利 益理论更具说服力。
一、间接规制和直接规制
1、间接规制
间接规制,指由司法部门通过司法程序 对微观经济主体实施的干预,它不直接 介入经济主体的决策,仅制约阻碍市场 机制发挥效能的行为,并努力建立完善 的、能够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效能的制 度。
产业经济学第8章 规制-精品
![产业经济学第8章 规制-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5b390ff4b73f242326c5fa3.png)
本章参考书目
现代产业经济学,杨公朴,CH5 产业经济学,干春晖,CH11-12 产业经济学,芮明杰,CH23
9.1 产业组织政策概述
产业组织政策是针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出现 的市场失灵,政府为了维护有效的市场竞 争而制定和采用的调整生产结构、规范市 场行为的产业政策。
目标:实现市场的有效竞争。
产业经济学第8章 规制-精品
前言
产业组织政策是产业政策中的核心部分 目的:理解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以便明智
地评判其效应 产业政策的基本步骤
确立评价标准 应用评价标准来鉴别私人部门表现失当的领域 政府选择相应的政策工具来诱导、说服或迫使私
人部门修正其做法,减轻不合意行为的后果
主要内容
9.1 产业组织政策概述 9.2 规制的理论与实践 9.3 反垄断政策
要点
• 反垄断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 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 经营者集中。
谢谢大家! 欢迎多提宝贵建议!
规制失灵
• 企业内部低效率的产生
• 规制滞后使企业蒙受损失 • 规制的目的和结果不一致争 • 特许投标制 • 价格上限规制 • 社会契约制
政府规制政策
放松规制
克拉克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和鲍莫尔等人发展的“可竞争市场”理 论都认为应当放松管制。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自然垄断产业是实行规制还是放松规制,采取何 种规制方式,应该视具体产业而定,并且最终取决于规制的成本—收 益分析。
政府规制政策
自然垄断产业规制的工具
进入规制 主要实行许可制、注册制和申报制,但程度不一。
价格规制 采用了平均成本定价法解决了定价矛盾,主要形式是公平报酬率 规制。 公平报酬率=(负债资本/资本总量)*负债资本率+(自有资本/资 本总量)*自有资本的合理利润率
第八章政府规制(三),
![第八章政府规制(三),](https://img.taocdn.com/s3/m/6b2796ed81c758f5f61f67ff.png)
此外,政府规制部门与被规制企业的行为目标也存在一定的 差异,前者主要关注企业效率和社会福利(消费者剩余与生 产者剩余之和)最大化的实现,而后者主要追求自身利润的 最大化。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规制双方行为目标的差异,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 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委托代理问题来处理。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 政府规制部门是委托人,被规制企业是代理人。采用传统的规制理 论就会产生隐藏信息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问题。 具体说就是:被规制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隐瞒成本水平,尽 量高报自己的成本(隐藏信息);同时,由于被规制企业为降低成 本而做的努力很难被政府规制部门观测到,所以前者可以选择“偷 懒”而不被发觉(隐藏行动),后者也不知道应该支付或补偿多少 才会使企业愿意提供这种产品或服务。 传统规制理论没有认识到这种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把政府规制部 门看成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也就不会设计出克服逆向选 择和道德风险的规制方法,从而造成规制效率低下。激励规制理论 则是以信息不对称作为立论前提,把规制问题看作是委托代理问题, 通过设计诱使企业说真话的激励规制合同,以提高规制效率。
8. 政府规制(三) 内容摘要
激励性规制的目标:有效竞争
特许投标竞争
区域间比较竞争
直接竞争
社会性规制
激励性规制理论的形成和应用
在对自然垄断行业的规制过程中,政府规制部门与被规制企 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政府规制部门掌握的关于企业 的信息要比企业自身掌握的相关信息少得多。表现在: 第一,被规制企业更了解必要的生产技术;被规制企业知道 自己为降低成本做出了多少努力,而政府规制部门对此却无 法测量; 第二,政府规制部门常常无法观测到产品或服务供给的产量 和质量等变量,等等。
政府规制经济学 PPT
![政府规制经济学 PPT](https://img.taocdn.com/s3/m/aa8f1d8ea6c30c2258019e27.png)
●对自然垄断的传统看法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John Stuart Mill)
托马斯•法勒(Thomas Farrer)
亨利•卡特•亚当斯(Henry Carter Adams)
理查德•T•伊利(Richard T.Ely)
归结
●关于自然垄断的新的观点
2.2 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
2.3 自然垄断的可维持性
பைடு நூலகம்
2.4 自然垄断的边界
●自然垄断的静态边界
●自然垄断的动态边界
3. 自然垄断行业规制:进入 规制
传统规制方法的缺陷
1.4 政府规制失灵与规制放松
(1)政府规制的成本。
(2)政府规制的收益。
(3)政府规制的成本——收益 分析。
●政府规制失灵的原因
●规制放松或规制缓和
规制放松的含义
规制放松的原因
经济性规制篇
2.1 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
政府规制经济学
谢地2003年1月于上海朱家角镇
1. 政府规制概论
1.1 政府规制与规制经济学理论研究
B 政府规制的类型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9
C 政府规制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2 政府规制的理论依据
1.3 政府规制的内容与方法
政府规制的方法
《政府规制政策》课件
![《政府规制政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f7d09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f.png)
结论
作用和意义
政府规制政策在维护公共利益、保护社会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实施效果和影响
通过评估规制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推动规制政策的优化和提升。
未来发展趋势
政府规制政策需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实现更有效的治理和调控。
2
政府通过监管措施如执法检查和处罚等 来监督执行,同时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
行评估和调整。
法律依据和实施机制
政府规制政策的实施需依据相关法律法 规,建立健全的机制和部门协作,确保 规则的有效执行。
政府规制政策的问题和挑战
1 实施问题
政府规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监管力度不足、执行不到位等问题。
2 未来趋势
《政府规制政策》PPT课 件 Nhomakorabea# 政府规制政策
政府规制政策旨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平衡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推 动可持续发展和公正竞争。
政府规制政策简介
定义和原理
政府规制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应法规和措施来对经济与社会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控的行为。
作用和意义
政府规制政策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经济繁荣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
政府规制政策分类
行政性规制
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对经济和社会 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控,保障公共 利益。
法律性规制
政府依法制定法规,对市场行为 和社会活动进行规范,确保公正 竞争和法治环境。
经济性规制
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如税收、补贴 等方式,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和 引导。
政府规制政策的实施
1
监管措施和执行效果评估
政府规制(尤娟整理文档)
![政府规制(尤娟整理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5e6da6b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2.png)
政府规制(尤娟整理文档)第一讲总论一、政府规制的概念及其客观基础(一)国家干预与政府规制的地位(1)主要以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防止出现较大经济波动为目的宏观经济政策。
(2)主要以提供公共物品为目的(包括公共设施及公共服务)公共投资政策。
(3)主要以防止市场不公平竞争、保证市场竞争效率为目的的政策。
(4)主要以处理自然垄断弊端为目的的政策(5)主要以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防止内部不经济为目的的政策。
(6)主要以处理信息不对称为目的的政策。
(7)主要以打击非价值性物品和防止外部不经济为目的的政策。
(8)主要以生产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臵、保证资源配臵效益为目的的政策(9)主要以调节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和实现社会保障为目的的政策。
(10)主要以保持最优增长和发展路径为目的的政策。
(11)保持与多样化经济和振兴经济发展相关的政策。
(12)保持本国在国际问的国家利益和维护全世界共同利益的国际经济政策公共供给政策;公共保障政策;公共引导政策;政府规制政策规制的构成要素①规制的主体(规制者)是政府行政机关(简称政府),规制者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被授予规制权。
②规制的客体(被规制者)是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
③规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各种法规(或制度),明确规定限制被规制者的什么决策,如何限制以及被规制者违反法规将受到的制裁。
(二)规制的概念与特点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规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规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直接规制和间接规制直接规制指由政府行政部门直接实施的政府干预,即对特性强烈的公共产品和外部不经济性以及严重影响社会公益的经济活动直接进行约束和管制。
以法律手段直接介入经济主体决策,参与其定价、投资决策、产品销售、原材料选择等经济决策过程。
间接规制指在维护市场经济主体自由决策的前提下,对某些阻碍市场机制效能发挥加以管制,是以依照反垄断法、商法、民法等制约不公平竞争行为为目的的规制。
政府规制经济学
![政府规制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2ee3360c581b6bd97f19ea0a.png)
一.政府规制的理论依据?1.撇开关于政府规制利弊得失的理论纷争,政府规制实际上是对市场失灵的反应,是克服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安排。
同时,也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
2.政府规制首先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回应:(1)政府规制是解决垄断问题的需要(2)政府规制是使外部性内部化的需要(3)政府规制是解决信息偏在或者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客观需要(4)政府具有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某些独特优势3.以上从克服市场失灵的角度分析了政府规制的必要性。
但实际上,政府规制不仅仅是解决市场配置资源缺陷的一种外在、强加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内生变量。
这是因为:(1)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规制,是有效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2)政府规制是市场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3)政府规制是市场供求机制作用的客观结果二政府规制的内容1.进入(退出)规制旨在将微观经济主体纳入依法经营、接受政府监督的范围;其次,是控制金融某些行业,主要是自然垄断领域以及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部门(如金融保险)的企业数量,以保证企业资质,同时防止过度竞争,降低不确定性和风险。
2.价格(收费)规制内容主要包括:(1)对垄断行业的价格规制(2)对保护行业的价格规制(3)对金融行业的价格规制(4)对通货膨胀时的价格规制(5)对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制(6)对事业单位收费的规制3.数量、质量规制数量规制主要是指政府对企业生产和供应的产品数量加以限制,以及对进口和出口的商品数量进行限制等。
质量规制是政府为保护消费者(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利益而实行的规制4.资源环境的规制鉴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负的外部性,需要通过政府规制来解决这些负的外部性。
三.政府规制的方法1.在各种由政府实施的规制当中,最重要、基本的内容是价格规制和进入规制。
这决定了政府规制的传统方法实际也是价格规制和进入规制的方法。
具体方法是:(1)以公平报酬率为依据确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政府规制经济学
![政府规制经济学](https://img.taocdn.com/s3/m/9b7fba33b90d6c85ec3ac674.png)
1、政府规制理论依据:解决垄断问题的需要;使外部性内部化的需要;解决信息不对称或信息偏在的需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需要;2、政府规制的内容:进入退出规制;价格收费规制;数量、质量规制;资源环境规制。
3、政府规制的方法:以公平报酬率确定产品或服务价格;发放许可证;制定产品质量标准。
4、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规模经济;成本弱增性(由一个厂商生产整个行业产出的总成本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厂商生产这个产出的总成本要低);自然垄断行业必备技术经济特征:网络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明显;关联经济效应显著;有大量沉没成本;普遍服务性;特定的垄断经营权;5、可竞争市场:指来自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压力对市场供给者的行为产生很大约束的市场;可竞争市场假设条件:自由进入、退出;潜在进入者不受限制获得相同生产技术:潜在进入者可以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可竞争市场基本特征:不存在超额利润;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产低效率和管理上的X-非效率;批评:新入企业进入产业后所采取的行为及结果的一些假设不符合实际,特别是假设产业内现有企业做出降价反应前,新进入企业能够独立建立自己的业务,能够以更低价格与现有企业竞争,能够顺利夺取它所需的业务量;该理论关于沉没成本的假设不符合实际,新企业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时总会有部分固定资产沉没下来不能全部撤走,影响市场的可竞争性。
可竞争市场的规制原则和方法:尽可能使市场的进入退出变得容易;利用有关规制政策消除沉没成本的不利影响;对原有企业的规制遵循非对称原则;保持定价政策和进入政策的协调。
6、价格水平规制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分配效率;激励企业生产;保障企业利益;7、价格水平规制模型:投资回报率价格规制模型;最高限价规制模型;8、差别定价:对购买同一产品或服务的不同购买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实施差别定价的条件: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价格支配力即具有垄断性的定价权;企业能分辨市场的需求结构;企业能够降不同的购买者市场隔离;第一级差别定价:自然垄断企业完全了解每个消费者对任何数量产品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按消费者保留价格出售每一单位产品,垄断企业将所有的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即垄断利润。
政府规制经济学_精简版
![政府规制经济学_精简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4e50d9a1c7aa00b52acb42.png)
第一讲导论一、规制与规制经济学(一)规制的含义:1.规制的英语表达是Regulation。
我国学者把它翻译为管制,或参照日本语的翻译方法,译为规制。
在中国语中,管制有强制、统制的语义,与Regulation政策作为政府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规范和制约措施的含义有一定的距离,而日本语“规制”译法似乎更接近英文原来的词义。
相应地,把Deregulation翻译为规制放松或规制缓和。
2.规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用国家强制权依法对市场经济中的微观经济进行干预。
即政府为了实现某种公共政策目标,运用司法、立法和行政手段对特定产业或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进入、退出、价格、投资等行为以及涉及环境、安全、生命健康的行为进行限制、监督与管理。
3.管制的构成要素:①管制的主体(管制者):是政府行政机关(简称政府),管制者通过立法或其他形式被授予管制权;②管制的客体(被管制者):是各种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③管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是各种法规(或制度),明确规定限制被管制者的什么决策,如何限制以及被管制者违反法规将受到的制裁。
4.管制的定义: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管制者(机构),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主要是企业)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二)规制的普遍性与特殊性1.管制的普遍性:基本上人的每个行动都和规制有关2.规制的特殊性:管制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政府管制作为行政机构依据法律对企业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与规范的一种制度安排,具有较典型的公共品属性,但管制又是一种特殊的公共品。
管制作为一种特殊公共品的理由:(1)政府管制是无形的,只表现为法律制度、规则等,在其实施过程中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甚至具有相当的主观任意性,也就是实施过程中的自主裁量权问题。
(2)政府管制的供应权具有垄断性,只能由政府独家提供,而不像一般公共品那样,提供主体可以多元化。
(3)政府管制在宏观层面上受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影响,因此一个国家不能照搬别国的管制模式;而在微观层面上,一项管制对不同的利益集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有的集团会寻求管制,有的集团会反对管制。
第八章公共预算理论
![第八章公共预算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5243a63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0e.png)
第十章 政府规制理论
一、政府(公共)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 相对独立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依照 法律法规对企业、个人或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所采 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 政 府 ( 公 共 ) 规制或者直接干预市场配置机制, 或者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公共规制 的经济作用体现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上,其中 ,资源配置是最为主要的。
范围、方向和重点。 (2)它是立法机关和全体社会成员监督政府收支运
作的途径和窗口。 (3)它是控制公共支出规模的一个有效手段。 • 案例: 看好13亿人的“钱袋子”
预算审查,就是对政府如何花钱的监督,就是 要为13亿中国人看好“钱袋子”。
预算要“闯六关”。从会前两次初审,到大会 期间代表审阅、财经委审查,从主席团会议通过 审查结果报告,到大会最终表决,国家预算要在 全国人大“连闯”大大小小六道“关口”,才能 最后得到批准。
联邦制国家和单一制国家政府间职责比较
三、转移支付制度
在多级财政体制中,本级政府直接筹措的收 入主要包括税收、收费和举债,而对来自其他政 府的收入则称之为政府转移支付收入。
常见的流向是从高一级政府流向低一级次的 政府,但也存在同级的转移支付,或从较低层次 政府向较高层级的政府的转移支付。目的是弥补 地方财政缺口,纠正外部性,体现上级政府宏观 调控经济的意图。
第一节 公共预算概述
一、公共预算的涵义 也称国家预算,是经法定程序编制和批准的国
家(政府部门)年度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预算本质是对稀缺资源的配置。
二、范围(书P167) 收入范围: 支出范围: 政权建设领域
事业发展领域 公共投资领域 收入分配调节领域
1政府规制的基础理论 11政府规制概念、特点和分类 111政府规制
![1政府规制的基础理论 11政府规制概念、特点和分类 111政府规制](https://img.taocdn.com/s3/m/65af34a98762caaedd33d452.png)
1政府规制的基础理论1.1政府规制概念、特点和分类1.1.1政府规制概念政府规制(government regulation),也有称为政府管制或政府调节等,但“管制”常有政府直接干预和控制市场主体决策之意,“调节”一词也常有经常变动之意,“规制”有以规则、规章、法规、管理等,从市场主体外部进行规范和控制之意,因此用“规制”更为贴切。
所以,本研究采用“政府规制”一词。
国外学者对政府规制的定义:维斯卡西等学者认为,政府规制是政府以制裁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自由决策的一种强制性限制。
史普博认为,政府规制是行政机构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或间接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政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
日本学者金泽民雄认为,政府规制是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下,以矫正、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为目的,政府干预和干涉经济主体活动的行为。
梅尔认为,政府规制是指政府控制公民、公司或下级政府行为的尝试,在某种意义上,是指政府对社会范围内公民选择的限制。
这些定义都表明政府规制就是政府通过规制政策,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特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出现市场失灵,市场需要政府干预和管理经济,以纠正市场失灵,提高市场效率。
政府管理市场有两种手段:即宏观调控和政府规制。
可见,政府规制是“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经济或管理经济的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宏观调控手段主要是指政府以宏观经济政策调节或调控宏观经济,其目标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政策对纠正宏观市场失灵和防止国际市场对国内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宏观调控的对象是经济总量,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行政和法律手段为辅,宏观调控有易变性、相机抉择性和间接引导性。
政府规制手段主要是指政府以微观规制政策规范市场微观经济行为,管理微观经济活动,是为了保护公众利益、纠正市场微观失灵,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依据法律和法规、行政和经济等手段限制和规范市场主体活动的行为(市场主体是指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法人和自然人,以及执行政府规制的机构及人员,市场主体是政府规制的对象)。
政府规制
![政府规制](https://img.taocdn.com/s3/m/84324e97d4d8d15abe234e42.png)
3、 A-J效应图解 假设等成本线MM和NN的斜率等于i/ω, PP的斜率等于(i-α)/ω,则有效率的均 衡点应为E,因为在该点,NN线的斜率正好 等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 然而,企业会在F点生产,在这个位置 上,PP线的斜率等于等产量曲线的斜率。
L M N P L﹡ E
最大效率点
A-J效应
当K、L扩大a(a>1)倍时,F(aK, aL)>aF(K,L) ,即规模报酬递增。 AC2=(aP1K+aP2L)/F(aK,aL) < a(P1K+P2L)/aF(K,L)=AC1 因AC2<AC1,故规模报酬递增必有规模经济; 同理,规模报酬递减必有规模不经济。
但规模经济需满足AC=(aP1K+bP2L)/ F(aK, bL)<(P1K+P2L)/F(K,L)。 其中,a、b不必都大于1,而只需F(aK, bL)>F(K,L) 。 可见,规模报酬是在要素以同等比率发生 变化的条件下出现的问题; 规模经济无此要求,规模经济更能解释 LAC曲线的变化。
分别求上式对L和K的微分,并令其为零, 则有: (1-λ)· ∂R/∂L-(1-λ)· ω=0 (1-λ)· ∂R/∂K-(1-λ)· i-λ· (i-Ф)=0 由于∂R/∂L=RL,∂R/∂K=RK ,代入上面二 式并整理后便得: RL=ω RK=i+λ· (i-Ф)/(1-λ)
三、政府规制的 A-J效应是什么意思? 1、A-J效应的含义 受政府规制的企业会在既定的公正报酬 率条件下,存在为增加企业利润过度使用资 本的倾向,从而会导致资源配置低效率。 公正报酬率:与投入资本的长期利率水 平相适应的收益率,它以完全竞争形成的均 衡价格中包含的正常利润为基础。 这一效应由美国经济学家H.Averch和 L.L.Johnson)所揭示,故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自然垄断的经济特性
显然,范围经济和成本弱增性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只不 过前者关注的是产品,后者关注的是企业。
成本弱增性也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假设在某产业内存在 着n个企业,假定i企业的产量为qi,并假定该产业的总产 量为q,假定一家公司全部生产该产业总产量时的成本函 数为C(q)。另外假定各企业生产各个产量qi时的成本函数 为C(qi)。因为规模经济的存在,这时就会形成
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每一单位的平
均成本出现持续下降的现象。这样,某种产品全部由 一家垄断企业进行生产,社会成本最小。
因此,需要政府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行业在市场准
入方面进行规制,只允许一家企业在市场上拥有“特 权”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关于自然垄断的新观点
传统观点对自然垄断的认识不够全面,对自然
准许成本的确定,应能够补偿正常经营的成本。具体来 说,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临近执行期的经营成本 (一般以前几个月的实际成本为依据);二是预期的执 行期成本变化幅度。准许利润的确定,主要考虑执行期 维持现有资产规模和追加投资所必要的资本报酬。
(2)发放许可证。即通过特许权和配给 权的掌握和颁发,规制机构对微观经济 主体进入特定产业或行业进行控制,是 一种进入规制。主要包括许可制、注册 制、申报制等。 (3)制定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
之间进行自由竞争,其破坏性和杀伤力将是巨大的,
结果要么是几败俱伤,要么是兼并联合。
(5)普遍服务性。
大多数自然垄断产业的“产品”是公众
所需要的基本服务,需要保证所提供服
务的稳定性、质量的可靠性和可信赖性
等。普遍服务是对自然垄断产业的最基
本要求。
四、政府规制的内容与方法
政府规制所要弥补的市场失灵:
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和服务的每一单位的平
均成本出现下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多个不同规模的 企业,那么规模最大的企业就会根据较低的平均成本定出较低的
价格,这样,其他企业就会出现亏损,只能退出或被规模最大的
企业兼并,由此必然形成垄断的局面。
范围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产品种类的增加,进行联合生产的平均成
(3)关联经济(Economies of Sequence)效应显著。
自然垄断产业在提供服务时,存在一系列的复杂工 序。这些系列工序之间要求相互稳定衔接,即在技 术上是联接的。在具体的产业组织上,往往要求全 程全网联合作业和统一兼容性。 虽然从理论上讲可以将不同阶段的作业交由不同企 业分别去完成,但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往往具有 更大的经济效益性,可以保证供产销的协调,节约 市场交易费用。
自然垄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存在网络供应系统的规模效 益。需求量越大,网络供应系统庞大的固定成本就越能分 散到每一个用户的需求上,规模经济效益就越明显。 按照麦特卡尔夫定律(Metcalfe Law),“网络价值等于 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网络效益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呈指 数增长”。所以,从成本和效率的标准看,相对于多家厂 商自由竞争而言,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是自然垄断产业最 合理的市场结构和制度安排。
1、自然垄断
2、外部性
政府规制的方法
在各种由政府实施的规制当中,最主要的、 基本的内容是价格规制和进入规制。这决 定了政府规制的传统方法实际也是价格规 制和进入规制的方法。
(1)以公平报酬率为依据确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
公平报酬率即以完全竞争中形成的均衡价格为基础确定 的正常利润率。按照公平报酬率进行规制,一是要确定 生产经营成本;二是要确定准许的正常利润(公平报酬) 水平。
五、政府规制失灵与规制放松
1、政府规制失灵的含义 对于政府规制失灵的含义,理论界并未有统一的说 法。经济学家们更多地是从效率损失的角度来分析规 制失灵。如,日本经济学家植草益曾把规制失灵归结 为企业内部无效率的产生、规制费用的增加,寻租成 本的产生,以及由规制滞后产生的企业损失等现象。 还有的学者则认为:“政府规制实施后所造成的效率 损失就表现为规制的失效”。
2、政府规制失灵的原因:三个隐含的理论假 设存在错误
假设之一:政府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政府。但实际上政 府是无知的政府,它与被规制对象之间存在严重的信 息不对称。 假设之二:政府是仁慈的政府。但实际上我们看到的 却是自私的官员,以致于成为被规制者的“俘虏”。
假设之三:政府言而有信。实际上政府的管理部门在 许多情况下是言而无信的。
本低于进行单独生产的平均成本的趋势。这样,单独生产企业的
定价就会高于联合生产企业的定价,单独生产的企业就会亏损, 这些企业只能退出或被兼并,这也会形成垄断的局面。
此外,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行业有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进入壁垒高。由于存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企业会极力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这就为新企业的进入
二、自然垄断理论的演进
对自然垄断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
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经济学家对自然垄断概 念的认识和再认识,而且影响了政府对某些 公共部门经济(传统的自然垄断部门)如自 来水、煤气、供热、通讯电信、铁路、市内 交通等的规制政策的修改与转变。
1、对自然垄断的传统看法:
自然垄断是经济学中的一个传统概念。自 然垄断的概念与资源的集中条件有关,主 要是指由于资源条件的分布集中而无法竞 争或不适宜竞争所形成的垄断。
自然垄断产业必须具备以下技术经济特征: (1)网络性。自然垄断产业在提供服务时 形成网络系统。如电力、煤气、热力供应、 自来水、电信、铁路、邮政等产业,均属网 络性产业,必须有一个完整统一的网络才能 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2)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非常显著。平均成本和边 际成本随产量增加而大幅度降低,以致在既定的市场需求 下,一家厂商足以提供和满足大部分甚至全部市场需求。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约翰•斯图尔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早在1848年就谈到自然垄断问题,他观察 到英国伦敦的某些公共设施不应竞争性经 营,并指出:如果伦敦的煤气、自来水由 一家煤气公司和一家自来水公司垄断经营, 而不是像当时那样由许多家企业竞争性经 营,就会取得巨大的经济性。
亨利•卡特•亚当斯(Henry Carter Adams)
1887年,亨利•卡特•亚当斯把产业按照不变的规模
效益、下降的规模效益和上升的规模效益分为三
种类型,他认为,对第一、二种产业可以运用市
场竞争机制,但对于规模效益递增的产业应该实
行政府规制。亚当斯把自然垄断的定义简化为产 业的规模经济技术状况,把政府规制看作是维护
(3)规制放松的原因
第一,由于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政府进行经济 性规制的理论依据逐渐消失。
最典型的是电信行业。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电信一直 被认为是自然垄断性质的。所以,各国的电信行业不是 由政府国营就是在政府严格的政府规制下运行。但是自 80年代以来,由于光纤的发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 及卫星通讯的引入等,减少了电信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 已经使这一行业的自然垄断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正 因为如此,美国和英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相继在电信行
即存在规模经济;如果 f(q1+q2+……+qn)<f(q1)+f(q2)+……+f(qn)
即存在范围经济。
k和L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qn代表第n种产品。
成本弱增性:在假设存在多种产品和多个企业,任一企 业可以生产任何一种或多种产品的前提下,如果单一企 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 些产品的成本之和,我们就说该企业的成本具有弱增性。
政府规制的类型
社会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
经济性规制是指在自然垄断领域,为了防止资 源配置低效,政府规制机构运用法律手段,通 过许可和认可的方式,对企业的进入、退出及 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产量、质量等进行规 范和限制。 社会性规制是以确保居民生命健康安全、防止 公害和保护环境为目的所进行的规制,是主要 针对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外部性的调节政策。社 会性规制主要通过设立相应标准、发放许可证、 收取各种费用等方式进行
(4)有大量的沉没资本(Sunk Cost) 企业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如果专用性较强,有其特
定用途,一旦企业转产或退出时,专用性很强的资
本则很难转用或转卖给生产和经销其他产品的行业 或企业,这种不可收回的资本损失就是一种沉没成 本。
由于资产的专用性,资本一旦投入自然垄断产业领
域就很难收回,也难改为其他用途,如果多个企业
C(q) < C(q1)+C(q2)+…+C(qi) 或C(q) < ΣC(qi),i = 1,2,…,n,n≥2
也就是说,一家企业生产全部产品时(C(q))比由两家 或两家以上企业生产时(ΣC(qi))成本还低。这就是所谓 的成本弱增性,或者说由一家企业生产,成本在产量q范 围内的增加不明显。
3、自然垄断产生的原因
垄断的恰当定义应建立在范围经济 ( Economies of Scope) 和 成 本 弱 增 性
(Subadditivity)的基础上,而不应该仅仅建
立在规模经济的基础上。
范围经济是指在一个企业中随着生产产品种类的增加,企业 对多个产品进行联合生产的平均成本低于只生产单一品种的 成本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