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总结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化学 元素及其化合物专题总结复习
对于历年高考中常考的重点、热点问题,以小专题形式进行总结。
(一)常见物质的颜色
铁系列:
铜系列: 注:
浓—绿色 CuCl 42-
CuCl 2、CuSO 4•5H 2O 蓝色 胆矾 蓝矾 Cu(H 2O)42+ 无水CuSO 4 白色 锰系列
第ⅦA 族
2、卤化银的颜色
AgCl AgBr AgI 白色浅黄色黄色
3
第ⅤA族红磷白磷 NO2—红棕色
第ⅣA族石墨—灰黑色
第ⅠA族Na2O2—淡黄色
有机物三硝基甲苯—淡黄色
按七色:
赤:Cu(紫红) Cu
2O(红)Fe
2
O
3
(红棕)Fe(OH)
3
(红褐)Br
2
(红棕) NO
2
(红棕)红磷
(红)在空气中久置的苯酚(粉红色)橙:萃取剂中 Br
2
(橙红)
黄:Na
2O
2
(淡黄) AgBr(浅黄) AgI(黄) S(黄) Fe3+ (黄) Cl
2
(黄绿)F
2
(浅黄绿)碘
水(黄)三硝基甲苯(淡黄)工业盐酸(Fe 3+)、蛋白质加浓硝酸、钠焰色绿:Fe2+(淡绿)
青(黑):Fe FeO Fe
3O
4
FeS CuS Ag
2
S MnO
2
石墨(灰黑)
蓝:Cu2+ Cu(OH)
2 CuSO4
•5H2O O3(淡蓝)
紫:MnO
4
-[Fe(C6H5O)6]3- 钾的焰色、
例题1(2004全国28)
在玻璃圆筒中盛有两种无色的互不相溶的中性液体。上层液体中插入两根石
墨电极,圆筒内还有一根下端弯成环状的玻璃搅棒,可以上下搅动液体,
装置如右图。接通电源,阳极周围的液体呈现棕色,
且颜色由浅变深,阴极上有气泡生成。停止通电,取出电极,
用搅棒上下剧烈搅动。静置后液体又分成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
上层液体几乎无色。
(1)阳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2)阴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3)原上层液体是。
(4)原下层液体是。
(5)搅拌后两层液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
是。
(6)要检验上层液体中含有的金属离子,其方法是,
现象是
例题2:.A和B均为钠盐的水溶液,A呈中性,B呈碱性并具有氧化性。下述
为相关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请回答:
(1)写出A、B和C的化学式:A ,B ,C 。(2)依次写出A→D和D→E(E中含有某+5价元素的含氧酸
根离子)的离子方程式:
,。
(3)写出将SO2气体通入K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写出由F→H的化学方程式:。
例题3
物质A~G有如图所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没列出)。已知向D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1)写出化学式:A_____甲______C_____F_________
(2)溶液D+Na2O2的反应现象是:
(二)常见物质的气味
刺激性气味:HX、Cl
2 NH
3
NO
2
乙醛甲醛臭鸡蛋气味:H
2
S
特殊臭味:O
3、电石生产的乙炔(含PH
3
、H
2
S)特殊气味:C
6
H
6
苯酚
苦杏仁味:硝基苯香味:酯类化合物(三)有毒的物质
第ⅦA族:F
2 Cl
2
HF
第ⅥA族:H
2S SO
2
第ⅤA族:NO NO
2 NaNO
2
白磷
第ⅣA族:CO
有机物:苯硝基苯甲醇苯酚
(四)反应类型专题小结
1、既能与强酸反应, 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一般有:
•①某些金属Al
•②两性氧化物Al2O3
•③两性氢氧化物Al(OH)3
•④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NaHSO3、Na2HPO4、NaH2PO4等•⑤弱酸的铵盐如: (NH4)2S、(NH4)2CO3、CH3COONH4、(NH4)2SO3等
•⑥氨基酸如:H2N-CH2-COOH
例题4:有下列图示的一系列变化:
A的化学式可能是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
2、需要催化剂的反应
例题5:
.已知:①A、B、C、D四种物质均含元素X,有的还可能含有元素Y、Z。元素Y、X、Z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
②X在A、B、C、D中都不呈现它的最高化合价。
③室温下单质A与某种常见一元强碱溶液反应,可得到B和C。
④化合物D受热催化分解,可制得元素Y的单质。
(1)元素X是,Z是。
(2)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④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置换反应
①金属置换出金属 Fe+CuSO
4=Cu+FeSO
4
铝热反应:Al+高熔点金属氧化物
②金属置换出非金属 Fe+2H+=Fe2++H
2 2Na+2H
2
O=2NaOH+H
2
2Mg+CO
2=2MgO+C 3Fe+4H
2
O=Fe
3
O4+4H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