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分子发光分析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致发光 化学发光 生物发光
荧光
磷光
按光子能量分类: 荧光
斯托克斯荧光(Stokes):λex<λem 反斯托克斯荧光(Antistokes):λex>λem 共振荧光(Resonance):λex=λem
第一节 分子发光的基本原理
• 一、 分子荧光及磷光光谱的产生
• 1.1荧光及磷光的产生
电 子 能 级
振 动 能 级
分子中电子能级、 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示意图
转 动 能 级
• 基态(S0): 室温下,分子处于基态的振动能级。 • 所有电子遵从能量最低原理、Pauli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 激发态: 被激发后, 能量变高, 属非稳状态。 • 单重态(S) • 三重态(T) 洪特规则:处于分立轨道上的非成
迁到基态的各振动能层所产生的辐射。
第二电子激发态
S2 T2
第一电子激发态
S1 T1
三重态
基态S0
磷光
系间跨跃 振动弛豫 磷光发射 S T (高振动能层) T (低振动能层) S 1 1 1 0
内转换 S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振动弛豫
内转换
系间窜跃
S1 能 量 发 射 荧 光 外转换 发 射 磷 光
激发态→基态的能量传递途径
电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状态,返回基态时,通过辐射 跃迁(发光)和无辐射跃迁等方式失去能量; 传递途径 辐射跃迁 无辐射跃迁
荧光
延迟荧光
磷光
系间跨越 内转移
外转移
振动弛预
激发态停留时间短、返回速度快的途径,发生的几率大, 发光强度相对大; 荧光:10-6~10 -9 s,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磷光:10-4~10s;第一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基态;
S2 振动弛豫
S1
第一电子激发态
T1
三重态
基态S0
l 1 λ1
l2λ 2
•2)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ion,IC)
当两个电子能级非常靠近 , 以致其振动能级有重叠时,发生 电子由高能级以无辐射跃迁方式转移至低能级, 相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态间的非辐射跃迁 【例】:高电子能能级→→低电子能级 S2 →→ S1 T2 →→ T1 发生内转换的时间: 10-13 ~10-11s
T1
T2
吸 收
振动弛豫
S0 l1 l2 l 2 l3
分子内的光物理过程
1.2 激发光谱与荧光(磷光)光谱
1.荧光(磷光)的激发光谱曲线
固定测量波长 (选最大发射波长 ),化合物发射的荧光 (磷
光)强度与照射光波长的关系曲线 (图中曲线I ) 。 激发光谱曲线的最高处,处于激发态的分子最多,荧光 强度最大;
两个不同多重态之间的无辐射跃迁,如从 S1 到 T1 ,该跃迁 是禁阻的。
但当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级有较大重叠时,处于这两个
能级上的受激电子的自旋方向发生变化,即可通过自旋 -轨道 耦合而产生无辐射跃迁,该过程称为系间窜跃。
不同多重态的两个电子能态间的非辐射跃迁
第二电子激发态
S2 T2
第一电子激发态
S1 T1
三重态
基态S0
• 5) 荧光发射
• 荧光:分子中电子从单重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在很短时
间( 10-9-10-6s )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级时所产生的光子
辐射称为荧光。 • 荧光发射:产生荧光的过程 • S1→→ S0
第二电子激发态
S2
T2
第一电子激发态
S1
三重态
T1
基态S0
荧光
• 6). 磷光发射 从单重态(S)到三重态(T)分子间发 生系间跨越跃迁后,再经振动弛豫回到三 重态最低振动能层,最后,在10-4-10s内跃
• 1)振动弛豫(Vibrational Relaxation, VR)
• 在同一电子能级中,电子由高振动能级迅速转至该电子能 级低振动能级,将多余的能量以分子振动能形式消耗掉一 部分,这样的过程,称为振动弛豫。
高振动能级
→
低振动能级
• 发生振动弛豫的时间:10-12s
设处于基态单重态中的电子吸收波长为 λ1和λ2的辐射光之后,分别激发至第二 单重态S2及第一单重态S1。 第二电子激发态
2.荧光光谱(或磷光光谱)
固定激发光波长(选最大激发波长), 化合物发射的荧光(或
磷光强度)与发射光波长关系曲线(图中曲线II或III)。
荧光发射光谱 荧光激发光谱
磷光光谱
200
260 320 380 440 500 560 室温下菲的乙醇溶液荧(磷)光光谱
620
3.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的关系
a.Stokes位移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之间的波长差值。发射光谱的波长比 激发光谱的长,振动弛豫消耗了能量。 b.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电子跃迁到不同激发态能级,吸收不同波长的能量(如能级 图
本章内容
6. 6. 6. 6. 6. 6. 0 1 2 3 4 5 引言 分子发光的基本原理 分子荧光定量分析 荧光光谱仪 荧光光谱法的特点及其干扰因素 荧光光谱法在农业上的应用
分子发光
分子发光分析:依据物质分子吸收一定的能量跃迁到较高电 子激发态后,在返回基态时有光谱辐射而建立的分子方法。
按激发的模式分类: 分子发光
第二电子激发态
S2
三重态
T2
第一电子激发态
S1
T1
基态S0
• 3)外转换(External Conversion,EC)
受激分子与溶剂或其它分子相互作用发生能量转换 ,而使荧
光或磷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过程,也称“熄灭”或“猝灭”
(quenching)。
• 4)系间窜跃(Intersystem Conversion,ISC)
Pauli不相容原理:分子中同一轨 道所占据的两个电子必须具有相反 的自旋方向,即自旋配对。
对电子,平行自旋要比成对自旋更 稳定。
第二电子激发态S2 第一电子激发态S1 单重态:如果分子中全部轨道里的 三重态:如果电子在跃迁过程中 电子都是自旋配对的,即s=0, 分 还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这时 子的多重度=1, 该分子体系处于单 分子具有两个自旋不配对的电子 重态 基态S0 T2 T1 三重态
2
, 1),产生不同吸收带,但均回到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
‘ 2
低振动能级再跃迁回到基态,产生波长一定的荧光(如
)
。 c. 镜像规则
通常荧光发射光谱与它的吸收光谱(与激发光谱形状一 样)成镜像对称关系。
镜像规则的解释
基态上的各振动能级分布与第 一激发态上的各振动能级分布 类似; 基态上的零振动 能级与第一激发 态的二振动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