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范文】行为艺术的公共性约束研究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地域性探究论文
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地域性探究论文一、城市公共艺术的公共社会属性和人文趋向公共艺术的发展基于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城市是公共艺术的发展平台,公共艺术离不开城市公众,脱离了公众和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就脱离了公共艺术这一概念。
随着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及从依托传统的工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公众对公共艺术作品更加多样化的需求。
这就要求在新形势下的公共艺术作品不能固步自封停留在原有的取材、形式和材料运用上,而应当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公众需求推陈出新。
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最显眼的名片和体现城市活力最直观的载体。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首先就要求一件好的公共艺术作品首先要被公众接受、具备社会属性、其次是要属于构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服务的必须是社会大众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才是在兼具以上特质后才有的艺术性。
1.公共艺术空间区别于私人艺术首当其冲的就是其布置场所。
人的参与是公共艺术的核心要素,而社会正是以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活动构建的,公共艺术设计源自社会公众,服务社会民众,并非个人之事。
公共艺术面向的是公共场合代表的的是公众利益而非私人利益。
所以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在社会环境与公众视野下,公共艺术必须满足处于公共空间、公众场合下的艺术作品,并且公共艺术的布置也要考虑其材质、体量、和形式,取材是否与城市空间相协调。
在室外开阔区域,公共艺术作为外部开放空间组成的一部分,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物理环境的特征和形成要素,具备更加开放的包容性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同时要具备可亲近性,有着适宜的尺度关系,不会给公众造成抵触和压迫感。
2.公共艺术介入公共场所的方式有多种。
公众对公共艺术介入的反映也由其介入方式产生或抵触或包容等不同结果。
(1)第一种介入方式为无内外在联系的介入,该介入方式不考虑场所精神、空间关系与公众感受,可称其为“空降”例如艺术家塞拉在纽约亚克博亚维茨广场放置的《倾斜之墙》,形式上像一面大墙,阻隔了出入广场的人流动向,并且由于生硬的带入公共环境和缺乏对公众行为模式的思考最终遭到公众反对直至被搬走抛弃。
关于公共艺术论文(2000字)
关于公共艺术论文(2000字)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机场大型壁画的建成,标志着公共艺术的兴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艺术由最开始的萌芽阶段发展到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上海世博会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让我们意识到公共艺术必将推动中国当代文化社会的民主进程;让公共艺术紧贴民众,促进艺术的多元化;让越来越多,越老越好的公共艺术走进社区普惠于大家。
公共艺术的精品化,不但能成为划时代的标志和象征,而且还将会为社会留下宝贵财富。
关键词:公共艺术论文公共艺术本是一种外来的语言,它还被称为公众艺术和社会艺术。
公用性的含义就是要达到一个开放的空间,里面的资源都是共享的,用另一个词概括就是公用领域。
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领域中,所以人们可以直接接触到它,由此表现除了公共艺术的共享,开放和交流的精神价值。
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为:公共壁画、公共环境下的装饰、城市雕塑、表演艺术等等。
一、公共艺术的形成1.公共艺术在壁画中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机场大型壁画的建成,标志着公共艺术的兴起。
其中机场的壁画有《民间舞蹈》《科学的春天》《哪吒闹海》《巴山蜀水》《白蛇传》等优秀作品。
机场壁画的建成也是我国迈向开放的一个象征。
随后袁运甫的作品《袁运甫彩墨画》《山魂水魄》又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北京机场每天的客流量非常多,其中还有大量的外国游客,机场壁画建成时引来了不少议论。
机场壁画在当时成为了美术界非常敏感的话题,其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之前的预判。
北京机场壁画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公共艺术的形成,从那以后,绘画艺术走出了室内。
2.公共艺术在城市雕塑中形成公共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艺术带给他们的快乐,优秀的艺术作品还可以使他们身心放松,释放掉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面貌也焕然一新,这时出现了一种名叫“城市雕像”的东西,即在城市的墙壁上雕塑绘画作品。
上世纪80年代城市雕塑取得初步发展,一些优秀作品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优秀作品体现了当时历史中国家的政治色彩。
行为艺术必须接受公共性的拷问
行为艺术必须接受公共性的拷问
梁光焰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027)010
【摘要】行为艺术的特殊性在于以行为、身体为媒材,而行为、身体天然属于某一文化共同体的公共领域和公共部分,再加之行为艺术必然以观众的参与性、观看性为存在方式,内外两方面决定了行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由此,行为艺术必须通过艺术化手段,尊重身体禁忌和文化认知,消除观众对身体、行为的文化警觉,让身体或行为变成艺术符号,实现所指的转移,从而实现公众的交流与理解.
【总页数】4页(P109-112)
【作者】梁光焰
【作者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 湖南常德 4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2
【相关文献】
1.公共性与非公共性:接受公平正义的承诺 [J], 荆文凤;崔剑锋
2.本科人才培养规划接受广电一线拷问--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广电人才培养专题调查[J], 王文科;项仲平;王志华
3.拷问存在的界限——浅析谢德庆的“五个一年”行为艺术作品 [J], 汪淼
4.未来白酒必须面对的三大拷问——“80后”群体白酒观大调查 [J], 秦柯;郭斌
(编)
5.白酒调整,必须面对的两大拷问 [J], 丁平;刘爱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论文大全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论文大全第一篇: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论文大全近年来,公共艺术成为艺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以公共艺术为研究主题的会议、展览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越来越多,同时公共艺术的“公共性”问题,更是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体现了公共空间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思想。
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特有的性质——公共性。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和权力机构都是相对的,它讨论的是社会的公共事项,可以说“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它是对社会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的肯定,是人们对基本权利的享受。
“公共”作为艺术的定语来说明公共艺术是共享的,而非个人,是以共享和交流为前提的。
笔者着眼于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现,结合公共艺术设计的实践,探究公共艺术的本质特征所引发的思考和体会,就如何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公共艺术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公共大众的共同意愿着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可以看出,公共艺术设计的空间载体是公共活动场所,其面对受众主体是公共大众。
公共场所是所有人都可以光顾的场所,另外其又有特殊的要求,这就是它的文化表述功能。
就是说,这个“空间”是物质的实用的,同时又不是纯粹的“空”,而且有着非实用性的文化表征功能。
正是这种文化表征功能的非实用性、非物质性,才证明着和叙说着这个空间的公共性,即人人都可以“分享”,都可以拥有,所以,才叫做“公共空间”。
这才是“公共空间”的文化实质,体现方式就是“公共艺术”。
这就涉及对公共艺术的公共要求,即它是公众的。
(一)公共大众是投资公共艺术的主体。
从操作层面上看,公共艺术是由公众、艺术家以及投资方,针对特定的公共场所或公众关注的社会主题,经过沟通合作,共同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有了公共合作的性质。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
浅谈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摘要] 公共艺术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约于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在我国,经历了约4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数量和表现形式已大大超过了出现之初,但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公共性”作为公共艺术的主要特征,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把握的主旨之一。
[关键词] 公共艺术公共性一、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就是指以人为核心,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公共设施、普通民众为主要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设计行为。
公共艺术正是从满足公众需求出发,对城市公共环境进行的具有艺术性和文化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及在城市公共环境和公共空间中设置具有一定文化性、地域性、形式美的艺术品。
它要求体现作品与环境空间的关系、作品与公众审美情趣的沟通关系、作品现代性与民族性及历史承袭性的关系、也要注重作品本身所传达的意义与意义的载体,即传达意义所需要的手段与形式;还需考虑到如何协调好艺术家在作品中表达公众审美意识的同时,体现出自身的艺术理想和追求。
二、公共艺术的沿革现代公共艺术的缘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从它的诞生到现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
从20世纪公共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美国,可以较明确的体现公共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文化理念。
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为了度过经济危机,实行了罗斯福新政,其实质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加大了政府干预的力度,其中也包括艺术行业,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迈入了由政府大力度赞助公共艺术的最初时代。
其在客观上于全社会大大推动了艺术的普及和深化。
使艺术家和艺术走近了大众,使艺术成为公众生活关注的对象。
公共艺术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公共艺术大规模的实施及其基本概念的形成,以1965年美国国家基金会实行“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的实施为标志的。
此后,逐渐兴起于欧洲及亚洲一些国家。
80年代以来尤其是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公共艺术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与各种新兴的艺术与设计风格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各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即改变了公共艺术的创作途径,也反过来,不断影响着人们的观点与意识,很多新的艺术形式,如视听艺术、行为艺术等纷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研究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研究摘要: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公共艺术品无处不在,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就是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服务大众为目的,只有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接受,才能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价值。
作为艺术家的作品必然渗透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它反映了艺术家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而欣赏者也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艺术作品,而是主动进行情感探索并影响作品的艺术表达。
那公共艺术品的公共性如何理解,本文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着手,探讨其隐身内涵。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互动性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
这类空间包括街道、公园、广场、车站、机场、公共大厅等室内外公共活动场所。
所以,公共艺术设计的关键词在于“公共”二字。
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是公共艺术设计基于“公共要素”制约而形成的固有属性,是大多数人所认同或认可的社会和文化属性。
共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是与私有性、私密性等相对的,指公共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家或设计师个人纯粹的情感体验和个体行为,而是与公共大众、公共环境和公共社会等“公共要素”紧密相关的物态化和精神化相融合的产物,是公众得以承受、接纳并参入和与之进行对话的产物,是公众融入“公共领域”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和结果。
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公共艺术设计受到公共环境的内在制约公共艺术设计受到公共环境的内在制约,制约正是它的艺术特点。
它区别于个人自由发挥的纯粹绘画或是架上雕塑。
不同功能的公共环境对公共艺术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评价的标准上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而言,在纪念性、象征性、宏大的公共场所,宜有庄严、雄壮、厚重的风格,如在“中华世纪坛”周围设计“米老鼠”形象之物或是在美国的“越战纪念碑”公园设置“高迪式”的围栏都是不合时宜的。
而在休闲性的、娱乐性的、生活性的公共场所,则宜有轻松的、恢谐的、闲适的、柔美的风格和情调。
因而法国雕塑大师凯撒别具一格的作品《大拇指》就能与拉德芳斯广场相融相生,恰到好处,成为巴黎一景。
公共艺术论文参考范文
公共艺术论文参考范文公共艺术在当代城市文化中的作用与影响愈来愈突出,它作为一种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具有社会性、公益性的公共物品和文化福利。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公共艺术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公共艺术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谈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形成了城市化的格局。
人需要交流,需要沟通,回顾公共艺术发展的文化脉络,透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众、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的关系,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
人们需要沟通。
实用性和装饰性公共空间设施。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
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
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
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仪式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
‘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
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
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
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
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浅议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摘要】本文对公共艺术进行了概述,从公共艺术的核心—“公共性”入手,论述了“公共性”的含义、内容以及表现。
指出公共艺术主要表现在:艺术的当代性;空间的共享性;民主的决策性;主题的关怀性、平民化;审美的互动性。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共性;空间共享;审美互动;关怀性主题一、公共艺术概述艺术源于生活,但最终要回归生活,这是艺术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公共艺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它与古典艺术、现代主义艺术有所区别。
它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流派或风格,而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具有边界的不确定、非主义、非流派的特性,是一种带有社会属性的艺术主张。
严格意义上看,公共艺术不仅包括视觉范畴的造型艺术(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园林景观小品、公共设施、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也包含了诸如音乐、戏剧、舞蹈、影视及其他综合媒体的公开的艺术表演形式。
二、公共艺术的核心——“公共性”1、公共性的含义公共艺术是以大众需要为前提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政府、部门及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的大众文化运动。
它包含艺术创作、公共空间和大众参与三项要素。
所谓“公共性”是指艺术要发挥社会作用——既要解决包括审美问题,也要解决社会民主、大众权利等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在公共领域解放艺术,让艺术进入公共平台,让每一个人都享有创造权、决定权和分享权,让艺术更好的回归生活,走向大众。
2、“公共性”的内容公共艺术的核心观念是对于“公共性”的诉求——让大多数人更自由、平等的分享艺术成果,它也是艺术历史发展的延伸。
按照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的理论,公共性即意味着公共领域、公共论域、公共空间的三者结合。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它讨论的是公共的事物。
同时,它与权力机构也是相对立的。
公共领域说到底是公共舆论领域。
例如故宫、龙门石窟是公共领域,但不是公共艺术。
公共空间是指公众共同打造,平等享有的自由聚集的共享空间,它与私有空间相对立。
公共艺术论文相关范文
公共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创作形式,它不只是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人风格的展现,还要面对复杂并且直接的环境和公众问题。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篇1浅论公共艺术的和谐理念【摘要】城市中的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多重形式体现着城市文化与发展进程。
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创作中,用不同的构件进行创造,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是其不容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空间审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公共艺术作为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特点的造型艺术之一,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塑造于城市空间中。
作为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公共艺术以开放的形式传达着艺术作品的内涵,并在城市文化坐标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的和谐统一如果把公共艺术看作一个名词,很明显,它的定义是从公共环境的角度出发,它的外延是小于城市空间的,它的社会功能性就是提供给人类生存空间更多的精神渴求,在建筑所围合的公共空间中,其个体文化性随之转化为社会文化性。
因而,公共艺术所带来的精神的辐射面常常会涉及所处空间中的其他艺术形式,也会更多地影响城市空间和心理行为,这也是公共艺术的特殊性所在。
由于现代城市规划热的兴起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加强,使得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立体名片的标示,显现在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成为环境景观的要素之一。
所以公共艺术要与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城市性质有机融合,通过公共艺术了解城市的文脉和内涵,把公共艺术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纳入到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来。
“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从空间环境出发,它不仅是为人们营造一道视觉艺术的风景线,一个适宜的活动空间,同时还必须作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组成部分,达到协调与统一。
”①在城市的大规模建设中,与建筑艺术和雕塑小品相比,公共艺术作品的自身独立性具有更为显著的特征,人性化和情感化是其不变的语言表达,这大大缓解了建筑师、艺术家在创作中受到的桎梏和影响。
关于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一点思考
关于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一点思考
袁鑫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博览》
【年(卷),期】2022()1
【摘要】我们现在普遍认同公共艺术真正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公共艺术的两个基本特性是公共性和当代性。
公共性主导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和走向,公共艺术还有其多样性、综合性、功能性、整体性、地域性等多种特征。
本文旨在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做出一些思考,将从公共艺术概念、公共性特征以及未来发展三个角度来探究。
【总页数】3页(P168-170)
【作者】袁鑫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
【相关文献】
1.实现公共性与艺术性的双赢——谈公共关系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
2.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与精英化之辨析
3.从工业遗地走向艺术水岸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区5.5km滨水岸线的更新实践中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塑造和触发
4.回归公共性——对乡村转型建设中艺术介入的思考
5.公共性的现代回归:从统治到治理——对治理理论的一点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公共艺术的研究论文
关于公共艺术的研究论文公共艺术是连接艺术与社会的重要纽带,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公共艺术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公共艺术的研究论文范文一:浅谈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论文关键词:园林艺术公共艺术依存关系人性化公众性论文内容摘要: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作为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维系着一个城市的形象。
文章主要探讨了运用自然生态保护与公共艺术这两种手段进行的园林化城市建设,将成为一个现代化城市所要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园林艺术与公共艺术巧妙地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在一起,将成为缓和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优美环境的追求是人们无时无刻的努力目标。
所以,以自然美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园林艺术应运而生,它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而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维系人与自然的平衡中,园林的产生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什么是园林?我们首先从园林的含义入手。
一、园林与公共艺术的概念内涵关于园林的名称和内涵,目前学术界尚存争议,由于园林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变化的,是一个“动性”的概念;再有,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产生不同的风格、流派,不同地域之间对园林的含义的理解也存在差异,所以,从“园”字的结构组成方面可以将其解释为,在限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的合理布置而创造的、可供人欣赏的、自然美的环境综合体就是园林。
对于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当人类文明从产生到发展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人们发散性的思维将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对于自然的依赖性则是人类生存的依托。
所以,园林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自然、技术、艺术三者之间的巧妙结合。
那么,公共艺术的概念是什么?“公共艺术”仿佛是一个新名词,对于公共艺术一词,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大都围绕在艺术的公共性方面展开。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探讨(下)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探讨(下)The Discussion of the Publicity of Public Art (Ⅱ)编者按:自20世纪90年代“公共艺术”被引入中国开始至今,公共艺术的概念一直在拓展。
随着各类以“公共”为话题的艺术节、雕塑展的相继出现,如今,对公共艺术的讨论不单指置于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壁画,还包括公共建筑、公共景观、网络空间等领域,涉及公共道德、公共关系、公共生态等主题。
公共艺术不再仅仅是“美化”城市空间的装饰品,或主流意识的物化,其价值来自作品本身可参与、可讨论、可分享等特质,是能创造出思考与问题的空间形态,承载了重构区域性人文景观、活化社区关系、丰富人文生活等功能。
因此,今天的公共艺术在以哪些方式介入景观、参与城市发展、引导公众反思和重建社区关系?公共性如何体现?艺术家在其中又扮演着哪种角色?此次公共艺术专题邀请来自不同专业领域、国家的五位实践者从雕塑、建筑、设计、组织筹划等多个方向对公共艺术进行探讨,意在呈现一个多元的视角去探讨更广义的公共艺术现状。
6冯博一这种展览方式的意义与价值在于通过当代艺术展示和活动,使传统和现代、中国和世界能够在宝箴塞、段家大院的公共空间相辅相成地形成知识生产与审美生成的交流平台,并凝聚为文化创意、推广与大众生活空间的复合之力……渠濛艺术有在各个空间表达自己的权利。
在艺术介入乡村社会的前提下,我们首先要看什么“艺术”介入什么“乡村”,不要将这个命题简化为“艺术化乡村”或“乡村化艺术”的思考模式。
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性,单一艺术本身不具备拯救所有乡村的能力……谭勋因而,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公共艺术实践,在“公共性”上更为多义,“在地性”上更为独特,“介入性”上则糅合了古今智慧及美学,从而贡献出一份独有的“思想——行动”方式……亚伦·库里(Aaron Curry)网格访问集群用新加坡泰勒版画院手工制作的混合棉、蕉麻纸包裹的铝塑板上的丝网印刷123cm×113cm×79cm2018©STPI- Creative Workshop & Gallery /The Artist曾令香在近十年中国艺术介入社会的热闹现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艺术在融入社会的路径和方式上,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浅谈行为艺术管理论文
浅谈行为艺术管理论文QQQ范文一谈如何完善教学行为艺术摘要只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当中综合考虑学生各方面诉求,不断地对教育行为加以完善和创新,达到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行为,才能称之为教学行为艺术。
关键词完善;行为艺术;教学一、引言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科技性非常突出的课程,在中国教育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极大的提高中学生各方面素质。
因为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进行了解,不但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且对于提高个人竞争力也非常重要。
但是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不太乐观,因为各个学生因其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兴趣、基础等差异性,导致这门课程的学习出现差异。
加上中学信息技术老师没有客观的看待这一问题,仍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希望在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不仅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对此,本文就中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充分考虑中学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提倡个性化教学,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学新思路,完善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艺术,提高信息技术教育质量水平。
二、客观看待学生个体差异,完善教学行为艺术一分层分类教学信息技术教育课堂差异化教学的开展,首要条件就是要对学生层次加以分类,在具体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其层次的分类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爱好兴趣等条件来综合考虑,切忌一刀切、随机或盲目分类。
比如将学生们分为甲、乙、丙三组,如果学生数量较多,可以考虑分班组合的方式。
通过对学生的分层分类,这样就可以让信息技术老师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但是考虑到我国很大部分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及水平不高的原因,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具有充分的能力。
二完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来讲,信息技术教育中分层次教学实际上就是让教师充分考虑每个层次学生的个性因素与心理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发展。
公共与艺术的调研报告
公共与艺术的调研报告公共艺术是指将艺术作品与公共空间相结合,使之成为公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公共艺术的特点是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普及性,能够激发公众的创造力、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并促进社会的文化共享。
公共艺术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包括雕塑、壁画、装置艺术、表演艺术等。
这些艺术形式在公共空间中的展示,不仅要符合艺术价值的要求,还需要考虑到公众的接受程度和使用需求。
艺术家在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应充分考虑到公众的角度和意愿,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创作。
公众也应积极参与公共艺术的评价和决策过程,将其作为自己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
在国内外的一些城市中,公共艺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例如,法国巴黎的圣母院广场上有一座著名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成为了巴黎的标志性景点之一、纽约的时代广场每年都会展示多个大型的艺术装置,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中国的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也在积极开展公共艺术的建设工作,通过举办艺术节、引进国际艺术家等方式,促进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普及和发展。
然而,公共艺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公共艺术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和人力,艺术作品的维护和管理也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
其次,公共艺术需要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最后,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需要明确和公正,避免过度商业化和低俗化。
总之,公共艺术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还能够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文化交流。
在推进公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艺术家和公众共同参与,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和城市文化环境。
公共艺术论文(10篇):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公共艺术论文(10篇)内容提要: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生态公共艺术的设计特征中小城市公共艺术现状研究小城镇公共艺术多元化的可行性建筑形态下公共艺术的精神语言地域性的公共艺术规划研究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的作用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交互研究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基于文化批判理论的公共艺术研究一、公共艺术与大众文化毋庸置疑,“公共艺术”是一个外来词汇,出现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
公共艺术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由一批画家、雕塑家组成的艺术家群体发起的“公共艺术计划”。
然而,起源于艺术实践的公共艺术在概念界定上却一直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
确切地说,至今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仍然莫衷一是。
一方面,这是由公共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决定的。
从外延上看,公共艺术的类型十分广泛,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装饰物、园艺、城市公共设施,还包括戏剧、歌舞表演等艺术活动。
另一方面,这还与公共艺术所隶属学科的多样性密切相关。
目前,对公共艺术的研究不仅局限于美术学,对它的研究正逐渐趋向于跨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趋势。
政治学、艺术学、美学、建筑学、环境学等等都将公共艺术作为研究主题而有所涉猎。
因此,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对形式多样的公共艺术形态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必然存在分歧和差异。
综合各种理解,基于各种界定的概念共识,本文的公共艺术指的是公共空间和领域中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形式。
公共艺术面对公众的开放性决定了它与大众之间必然存在紧密的联系。
那么公共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它是否就是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有必要简要论述一下西方学界对大众文化的理解。
在西方理论界中对于大众文化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他们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商品化的结果,是文化工业的产物,大众文化具有欺骗性、重复性、同一性等特征。
他们尤其批判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作为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得到了充分强化,如果需要的话,它会以嘲弄的姿态对待古老的梦想、祖先的理想和至深的感受。
行为艺术的公众参与研究
艺术探讨行为艺术的公众参与研究曹兴梅(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41)摘 要:行为艺术是一门需要艺术家用身体作为媒介与人交流的特殊的公共艺术。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行为艺术中公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本文从行为艺术的产生出发,阐释行为艺术中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分析了行为艺术活动中公众参与所带来的意外效果。
关键词:行为艺术;公众;参与行为艺术属于当代艺术范畴,是西方艺术观念解放的产物。
由于社会时代快速发展,人们开始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升审美情趣,因而介入艺术的对象也由以前的“贵族”、“内行”、“艺术家”转向普罗大众,艺术不再是针对少数人,而是更有力、更直接的面对公众。
“行为艺术必须有观众参与,或者被公众观看才能存在,不在公共场合展示与公众互动交流,不借助公共媒介报道、传播,再精巧的行为和身体设计都不可能成为艺术。
”①艺术家们逐渐意识到公众在行为艺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越来越多的艺术项目开始有意的设计公众参与环节。
一、行为艺术概述1917年,当杜尚将小便池搬进美术馆时,艺术就不再只是雕塑和绘画,作品也不再局限于用笔创作,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艺术品。
杜尚开启了新艺术无限可能的时代,他把小便池放在展场这一突破性举动打破了艺术与非艺术、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形式也开始朝多元化发展……这无疑为行为艺术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阿伦·卡普罗提出:艺术灵感不一定要借助颜料和画布表现,更无需依赖布匹、木材、金属等非身体的物质……人体本身就是最好的表现工具,“他做了很多富有情境的偶发短剧实验,并首次提出了“偶发艺术”这个词语”。
②于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具有先锋思潮的前卫艺术家将当时的表演艺术、身体艺术、偶发艺术等流行于艺术圈的各种新艺术形式统称为行为艺术。
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新潮艺术观念冲击着中国艺术领域,同时正值中国“85美术思潮”,很多艺术家不满当时美术界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使得不少中国艺术家开始反思传统,尝试从西方艺术中获取灵感,寻找新的美术道路,促使行为艺术在中国开始出现。
行为艺术作文1500字高中
行为艺术作文1500字高中英文: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art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early 20th century, but it wasn"t until the 1960s that it truly began to gain recognition as a legitimate art form.Performance art is a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at involves the artist"s body and actions, often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media such as visual art, music, and dance.It is a medium that allows for a direct and immediat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rtist and the audience, creating a unique and often powerful experience for all involved.行为艺术的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它才真正开始被认为是合法的艺术形式。
行为艺术是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涉及艺术家的身体和行动,通常与其他媒体如视觉艺术、音乐和舞蹈相结合。
它是一种允许艺术家与观众直接和立即互动的媒介,为所有参与者创造了一种独特而通常有力的体验。
One of the most notable aspects of performance art is its emphasis on the live aspect of the performance.Unlike other art forms, such as painting or sculpture, which can be viewed at any time, performance art is ephemeral and can only be experienced in the moment.This creates a sense of urgency and immediacy that is often missing in other art forms, and allows the audience to become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artexperience.行为艺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它对表演的现场性的强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艺术的公共性约束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期, 中国行为艺术由观念对象化转向肉身化, 即由艺术家通过身体、行为或自然物把思想观念外化, 转向身体、肉身的直接呈现兴起一股反观念、反深度思潮。
此后行为艺术家们醉心于寻找身体、行为极端状态下的体验与感受把全部精力运用于身体材料(肉体或尸体) 的惊世骇俗、表演方式的出其不意, 直至2000年前后出现割肉放血、悬挂针刺、吃人肉、搬弄死婴、公开性交等“行为”事件。
这一现象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文化部不得不于2001年4月发出《通知》, 禁止打着“艺术”幌子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以及裸露人体性器官, 《美术》《南开学报》相继发表系列文章, 进行学理探讨。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人为之辩护, 认为社会谴责是因为民众受传统文化禁锢太深, 无法接受新颖前卫艺术, 国家禁令是行政权力对艺术自由的干预, 是管制与封杀。
这样看来, 那些极端“行为艺术”现在虽然不再频繁出现, 并不是艺术家们的自律, 而是外在的文化下政策约束, 说明在一定条件下, 诸如此类的丑恶现象有可能借助艺术之名, 重返舞台, 因此仍然需要澄清几个基本问题:第一, 对自我身体进行摧残, 希冀重建一种超社会、超历史新感觉的行为是不是艺术;第二, 和其他艺术相比, 行为艺术的特殊性是什么;第三, 行为艺术家是不是具有在公共场合肆无忌惮使用身体的权力。
一、极端的身体试验行为不是艺术中国行为艺术在80年代主要是以包裹、装饰或美化了的身体负载某一行为, 辅以中国的自然、文化符号, 如长江、黄河、长城、文字、图腾等介入社会, 具有观念艺术的特征。
1994年以后, 行为艺术家们开始注意到身体自身的历史文化意味, 尝试让身体直接出场, 通过肉身叙事呈现附加于其上的政治、身份、文化经验等等。
此后渐渐转向通过对身体、肉体极端自虐, 甚至是对尸体的摆弄, 声称要寻找自我与肉体之间原始、本真的感觉关系, 重建心灵与肉身之间的新感觉, 以此消除人类关于身体的固有文化观念。
事实上, 这种摧残肉体的体验方式是超越生活基础的, 观众不但不能参与其中, 也无法在观看中领会到那种极端条件下纯粹的自我感受, 与观众处于“疏离”状态。
一边是艺术家们“咬着牙, 体验着这种真实存在的承受力和忍耐力”, 评论家为之造势, 说他们要揭示人在极限状态下的特殊忍受力, 另一方面是观众的冷漠与鄙视、厌恶与唾弃, 认为既没有科学价值, 也没有艺术价值, 所谓的“新感觉”、忍受力的测试也只不过是他们自作自受、自娱自乐的方式。
爬虫学家卡尔·帕特森·施密特(Karl Patterson Schmidt, 1890——1957) 在研究非洲树蛇幼体时被意外咬伤, 由于疏忽未及时治疗, 于是干脆抓住生命最后时光写下“死亡日记”, 记录从咬伤到死亡这段时间里的特殊感觉, 为人类留下珍贵的医学资料或者说“感觉文化”, 任何人如果想要了解这种濒临死亡的感觉, 阅读施密特的“日记”是恰当的选择, 而不是去观看一个真实的被毒蛇咬伤的事件现场, 否则的话, 看到的只是扭曲的表情、痛苦的挣扎, 引起的是惊恐甚至急于呼救的焦虑(与观看此类影视完全不同) , 而不是“死亡的感觉”。
不可否认的是, 行为艺术家们所要寻找的, 诸如流血时的感觉, 身体被烧烤时痛楚和烟糊味, 在笼子中禁食濒临死亡的经验等等, 这些所谓的“新感觉”是我们了解身体、理解生命的宝贵资料, 可以促进我们对于身体和生命的尊重, 但那种在公开场合测试的行为显然存在悖论:如果这种行为是艺术, 观众何以从观看中理解行为艺术人与身体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超社会的“新感觉”;如果行为艺术家事后补写日记, 以供观众阅读, 那么自我身体摧残只是一场有牺牲意味的科学实验, 公开场合的科学实验又何以是艺术呢。
无论哪个民族, 都有对身体进行极端训练和改造的历史。
按照舒斯特曼的归纳, 人类对身体进行训练改造大致有四种情况。
第一是对身体进行否定, 以引领精神达到最高认识。
他们从身心二元对立思维出发, 认为抛弃肉体灵魂可以解脱, 从而达到更高精神境界, 如希腊犬儒主义学派。
第二, 由身体训练, 达到确认自我、反观自身的目的, 这是主体、自我的觉醒与感知方式。
如瑜加、禅宗认为身体与心灵是统一的, 对气息、自体进行调节或延伸训练, 让肉体在极限延展中获得自我感知。
第三, 是对身体的美化或者改造, 形成族群认同, 如纹身、割礼。
第四, 是通过对身体进行特殊程式的训练, 以获得某种超常的表演功能, 如巫师、方士的特异功能表演等。
四类身体异化行为, 都是为了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感觉经验, 这些经验可以成为艺术的表现内容, 但这些行为本身不是艺术, 而是出于哲学、宗教、巫术或族群生存的需要。
由此看来, 那些以自我身体摧残为手段, 声称重建所谓人与身体之间“新感觉”, 只是一个空洞无义的谎言, 他们以殉道者姿态, 借用人类历史上某类群体所惯常使用的手段, 对身体进行摧残与改造, 为自己披上神秘外衣, 目的在于制造轰动, 引起关注。
二、行为艺术特殊性在于媒材和存在方式的公共性有些行为艺术家盲目夸大行为艺术的与众不同, 突出其诸如原始力、宗教意味、极端体验、性本能、欲望崇拜等, 为其以行为艺术之名哗众取宠张目。
事实上, 行为艺术是西方艺术观念解放的结果, 仍然属于艺术的范畴。
马克·西门尼斯在总结西方自十九世纪中期以来艺术实践时说, 所有的艺术活动都是在挑战几个世纪以来所严格遵循的艺术惯例和艺术体系, 艺术家们不断创新, 努力试验, 目的是在于冲破陈旧教条, 因而我们可以“以形式革命来表现各种运动、潮流和艺术趋势”。
事实的确如此, 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分别打破了古典主义绘画体系中的色彩观念、形象观念和表现观念, 特别是1917年, 杜尚把小便池送往纽约独立美术家协会展厅, 这一行为从根本上推翻人们关于艺术作品的既定观念, 消解了艺术品与生活物之间的界线。
最终, 艺术家们意识到, 除绘画所用的颜料之外, 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作艺术材料, 艺术品也不再仅仅是画作、雕塑、工艺品等, 可以是经过艺术家签名、改造、赋予情境的任何现存物。
于是改造组合现存物的装置艺术发生了, 妆扮大地的地景艺术出现了, 挪用拼贴图片或文化符号式样的波普艺术产生了, 艺术溶解于生活之中, 生活走向了艺术, 生活中的一切, 包括人的身体、行为自然也可以成为艺术的工具材料和表现对象。
可见, 行为艺术有着一般艺术的普遍特征, 没有任何神秘性、超越性, 但也有着特殊性。
行为艺术特殊性首先表现为其对象或者说媒材——身体和行为——的特殊性。
身体和行为毕竟不同于普通的自然材料, 它在各民族历史文化长河中负载着深厚的文化道德信息, 有着诸多禁忌, 是民族文化传统在社会生活和公民日常生活中最生动的传承和体现, 潜在包含一个民族的价值判断、伦理秩序, 折射出某一民族整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属于某一文化共同体的公共领域和公共部分, 有其文化身份的顽固性, 即使到了14世纪, 意大利大学里在进行身体解剖时, 教会还要组织一场绵延几天的仪式。
行为艺术运用的身体和行为, 哪怕是他自己的身体和行为, 只要展示给公众, 必然触及人类文化共同体问题, 涉及公共文化认知和公共文化观念问题。
其次, 行为艺术必须有公众参与, 或者被公众观看才能存在, 不在公共场合展示, 不借助公共媒体报道、传播, 再精巧的行为和身体设计都不可能成为行为艺术。
比如黄永砅1986年的装置作品《“中国绘画史”与“现代绘画简史”》, 把中西两本艺术书籍放在洗衣机里搅拌后, 置于邮寄货物的木板包装盒上。
就其行为来说, 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因疏忽洗烂衣袋中的纸片、人民币, 然后在太阳下晾晒有何区别?所不同的是, 黄永砅的行为是他有意设计的, 而我们的洗衣行为是生活中的失误, 但两者有共同的生活基础, 观众可以通过自己的日常经验参与到黄永砅的作品之中, 在生活形式上, 艺术家与观众获得共通点, 两者共谋构成这件艺术品的合法存在。
同样道理, 那些非脱即祼的“行为艺术”也必须在公共场合进行, 或者借助媒体传播给公众, 否则的话与自家生活状态又有何区别?与其他行为艺术相比, 这些“脱”和“祼”的行为如果没有巧妙的艺术手段, 直接进入公共视野, 则面临着公共道德、公共规范的审查。
总之, 身体、行为作为媒材, 决定了行为艺术天然的、内在的具有公共艺术特质, 而行为艺术的观众参与性、观看性和传播性, 又从外在决定了行为艺术作品的公共存在方式, 内外两个方面决定了行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艺术。
这是行为艺术全部奥秘所在, 是我们理解行为艺术的钥匙。
三、行为艺术的公共性约束公共性本来是社会学术语, 指开放社会所具有的公平和公正, 后来引用到艺术学中指称公共艺术所具有的特征。
一般来说,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包括公众平等参与和公众对艺术互动理解两方面内容。
这种解释显然受哈贝马斯影响, 带有浓厚的社会学倾向, 因为就艺术制作实践来说, 公众对艺术的平等参与基本上无法实现, 最多只是公共艺术规划者或者制作者以“隐含读者”的视野, 估量公众的反应, 在深层次上来说, 考虑的还是公众接受和理解的问题。
所以说艺术的公共性, 归根结蒂就是公众的参与和理解问题。
身体或行为是行为艺术中艺术家与公众交流的平台, 双方正是基于这一共识完成“新感觉”的传递与接受, 就好像绘画中的形象、小说中的故事是建立在生活之中, 它们为艺术家传达独特体验和观众理解这种体验提供共通的经验形式。
因此, 行为艺术家对于身体、行为的运用并非肆无忌惮, 必须遵守共同文化体中所形成的关于身体的伦理、道德与禁忌, 否则就会引起观众的道德判断, 从而“引发众怒”, 排除了观众参与的可能性。
行为艺术有可能触及的身体禁忌大致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 在利用身体、行为时涉及到人类的公共隐私, 比如生殖部位裸露, 两性关系展示等。
2016年6月, 瑞士女艺术家米洛·莫伊尔(Milo Moire) 的“Mirror Box”行为艺术, 邀请陌生人透过一个镜面盒子触摸她的胸部与阴部30秒, 后来在英国表演时被捕。
第二, 身体、行为触及人类的公共尊严, 如尸体、残肢、胎儿等, 它们是以禁忌形式被保护。
第三, 身体、行为破坏了人类的公序良俗, 有可能引发各种类型的伦理推测。
第四, 身体、行为触及公共生存危机, 引发生命恐慌, 比如割肉放血等破坏自己身体的行为, 屠杀动物的暴力行为。
并非说行为艺术不能涉及这些区域, 恰恰相反, 身体上的这些伦理、道德与禁忌, 往往是行为艺术最具魅力、最有挑战性的东西, 而是说行为艺术家必须对身体进行“艺术化”, 这是行为艺术中“艺术”一词的真正意义, 文化部《通知》所禁止的正是“直接暴露”, 针对的正是那些毫无艺术可言, 打着殉道旗帜为人们重建新感觉的荒谬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