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175~178

A c t a A gr i cul t ur ae J i an gxi

榆林市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分析

曹小星,延军平,闫军辉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针对榆林市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从而出现的耕地资源利用问题以及粮食安全问题,本文选取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珠市为研究区域,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榆林市1990—2007年耕地与粮食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榆林市耕地面积变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0—1998年,处于稳定状态,平均在64万l瑚2左右;1999—2002年,耕地面积持续下降,下降幅度较大;2003~2007年,耕地面积处于新一轮的稳定期,平均稳定在51.5万hm2。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得人均粮食占有量在波动中上升;榆林市耕地压力指数处于波动中变化,但总体趋势一直大于临界值1.耕地压力很大.粮食问题处于不安全状态。

关键词:耕地面积;粮食安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乃0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581(20l o)09—0175一04

粮食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u J。世界粮农组织(w r o)指出,粮食安全的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21。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粮食供给的基础是耕地,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也是土地资源利用最主要的方式。耕地的质量与数量决定了粮食的质量与产量。因此,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管理和有效利用,维护我们的生命线,已成为2l世纪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由于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耕地资源数量日益减少,人均耕地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0.18hm2下降到现在的0.08 hm2M J,耕地资源的下降势必会威胁到粮食安全,从而威胁到国家的稳定。所以如何可持续地利用耕地资源,保证粮食安全甚为重要。针对榆林市近年来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从而出现的耕地资源利用问题以及粮食安全问题,对榆林市1990—2007年耕地面积、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的发展动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对这样一个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耕地与粮食动态变化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加强人们保护耕地资源、节约粮食的意识,更重要的是为榆林市未来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保证粮食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政府部门制定土地资源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为实现榆林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l研究区概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接壤地带。东临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连宁夏、甘肃,北邻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南接本省的延安市(见图1)。全市总土地面积4357800hm2,占陕西省总土地面积的21.2%。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总土地面积的42%,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占总面积的58%。耕地面积5t X)72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11.49%;有林地面积108600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24.92%;草地面积2085200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7.85%,其他占总土地面积的15.74%。2007年底,常用耕地面积559937hm2,总人口355.25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1576hm2/人。

图1研究区位置

2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研究方法采用北京大学蔡运龙教授提出并定义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压力指数模型m引,对榆林市近年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口数量、最小人均耕地面

收藕日期:2010—06一O l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研究”(04J Z I X】001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陕甘宁老区生态脱贫途径研究”(05JJl7"/70013);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08JK l87)。

作者简介:曹小星(1984一),女,陕西愉林人,硕士,主要从事区域发展研究。

176江西农业学报22卷

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等数据进行分析。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一定食物自给水平和耕地生产力条件下,为了满足人口正常生活的食物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是食物自给率、食物消费水平、耕地生产力水平等因子的函数,公式为:

S~=J(i G/t'qk

式中:S~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hm2/人);卢为食物自给率(%);G为人均食物需求量(kg/人);P为食物单产(kg/hm2),q为食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之比(%);k为复种指数(%),它是一年中各个季节的实际总播种面积除以耕地面积求得的。

耕地压力指数可以衡量一个地区耕地资源的稀缺和冲突程度,给出了耕地保护的阈值,可作为耕地保护的调控指标,也是测度粮食安全程度的指标,是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公式为:

K=S毗/S。

式中:K为耕地压力指数;|S。为实际人均耕地面积(hm2/人),是区域可耕地总面积与人口数量的函数。

当K=1时,表示实际耕地面积等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耕地压力平衡,此时粮食供需平衡。

当K>1时,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小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表明耕地承受巨大的压力,粮食供给小于需求,粮食处于不安全状态。

当K

2.2数据来源文中选择了1990~2007年为研究时间段,以耕地面积、粮食生产量等来反映榆林市耕地发展演变的过程及粮食安全问题。数据来源于榆林市统计局编《榆林市统计年鉴》(1990—2007)。

3耕地资源与粮食时序演变特征

3.1耕地资源、粮食动态变化分析由图2可见:榆林市耕地面积变化具有很明显的阶段性,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90~1998年,耕地面积变化很小,处于稳定状态,平均在64万hm2左右。(2)1999~21)l Y2年,耕地面积持续下降,由1999年的64.5万hm2下降到2002年的50.5万hm2,下降幅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上升,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大面积的耕地转为非农用途,使耕地数量大幅度下降。(3)2003~2007年,耕地面积处于新一轮的稳定期,平均稳定在51.46万hm2,这与前一次的稳定期相比,耕地面积降幅较大,5年间耕地面积却减少了近12.5万hm2,2007年稍有回升。在此期闻,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增加成为了耕地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

榆林市人口呈直线上升状态,由1990年的296.45人增加到2007年的355.25人,平均每年增加3.2667人。人均耕地面积取决于耕地面积与人口两个因素,它的走势更接近于耕地面积变化,人口总在稳步上升。人口的上升有多种原因,主要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榆林市的城市化水平加快,更多的农村务农人员转移至城中打工、经商。城市人V I增加必然导致城市用地增加。

年份

图2榆林市人口数、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

<

互√

_<

由图3可知: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市人均粮食产量在1990~2007年均低于400kg/人,按国际标准400~600kg/人为小康消费水平¨1,均未达到小康消费水平。可见,榆林市人多地少的矛盾已日益突出。耕地面积在减少,人口在增加,但是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却在波动中上升,这主要是由于化肥使用量加大,据统计,1990年化肥用量为17万t,而2007年化肥用量达46万t,是1990年的2.7倍。化肥的大量使用提高了粮食的单产量却影响到了耕地的质量。

§

年份

图3榆林市粮食产量、单产和人均粮食变化

<

<

3.2S曲、S。K值的分析由图4可知:榆林市1990—21307年的K值总体都大于1,最小值为2007年的1.17,最大值为2003年的1.27,平均值为1.23。总体变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90—1998年,K值在波动中趋于稳定,在1991年前后有较大的起伏,其他年份均稳定在1.23左右。(2)1999~2002年,K值呈现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大,因为这一时期耕地面积减小迅速,同时人口在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在减少,所以K值直线上升。

(3)2003-2007年,耕地面积有所上升,K值有减小的态势。研究发现,K值与耕地面积有很大的正相关性。S。。、S。值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前者依然高于后者,平均高出0.04。S。。值由1990年的0.27下降到2007年的0.18主要是由于粮食单产的提高,但是由于区域内耕舛

"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