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学科信息技术年级高二学期秋季设计者教科书必修2《信息系统与社会》粤教版单元课时 5 课时一、单元学科概念“走进信息社会”是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 2 《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的内容。
信息技术四个学科大概念知识体系分别是“数据、计算、信息社会、信息系统”,本单元是围绕其中的“信息社会”而展开。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与趋势及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以及如何提升人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是以“信息社会”为核心的概念体系。
二、单元地位与作用必修 2《信息系统与社会》意在阐明人、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的关系。
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的技术变革促进信息社会的产生;而信息社会的重要现象是信息系统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因此,学习信息社会的内容是为后续学习信息系统埋下伏笔与铺垫,是学习本书的基础与开端。
三、单元学习目标1、本章对应的课标内容要求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人们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影响。
2、本章对应学业要求(1)了解信息技术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信息意识)(2)通过分析事例,能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信息意识)(3)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变革、科技进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信息意识)(4)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及数字化学习工具的使用,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完成“智慧校园”项目活动。
(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单元核心素养①信息意识通过总结信息社会的特征,了解信息社会与以往其它社会的不同。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已经出现的新技术的应用,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动向。
②信息社会责任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作为信息社会的公民,要积极使用新技术融入到信息社会,同时也要承担起建设美好信息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③计算思维厘清人与信息技术、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的关系。
④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教学过程中数字化工具的使用培养了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脉络三
二、信息技术:发展脉络
以数据为核心
脉络一
脉络二
脉络三
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1.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
网络互联移动化和泛在化;信息处理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信息服务
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信息技术发展特点
2.从计算机用户界面的角度 1.越来越友善的人机界面 体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VR)2.越;增来强越现个实性技化术的(功AR能)设。计
A.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 C.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B.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 D.信息应用集成化和平台化
B.加强数字世界的治理 D.促进工农业生产变革
例题
2021年4月16日,有“云中巴士”之称的无人驾驶轨道交通“云巴”,在 重庆市璧区开通运营。这是一种采用车载电能驱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小 运量轨道交通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新交通技术,将有效解决城市 短途和小运量出行。“云巴”的开通说明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3.从 典型技术驱动发展 向 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模;微电子和纳米技术;3D技术;信
息安全。
二、信息技术影响
影响1: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
基础学科理论领域 量子通信 人工智能系统
2015年9月14日,首个引力波信号被探测
2016年8月16日,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用于量子通信研究的 “墨子号”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信息技术必修二 第一章
走进信息社会
观看视频:解码十年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
01
信息社会
一、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指通过创造、分配、使用、整合和
处理信息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
会形态。本质上是“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社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2课时《信息社会及其特征》教学设计
环节四: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进行小结
学生回忆
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 形成知识链。
教学反思 因机房的布局,小组互动交流存在局限:学生更多的是和左右两边的同学交
流,首尾同学交流不太方便,影响小组的互动效果。现有机房布局无法改变的情况 下, 减少小组人数,争取更好地交流互动效果,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信息社会的特征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较难把握,比较枯燥。课堂采用素材资 源教学、动手实践感受等方式,并设置小组抢答攒积分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 极性,课堂效果好,更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为熟悉,喜欢用信息技术产品挑战新事物,这有助于我们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
教学,高中学生具备了主动查询和总结知识的能力,方便我们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 习和探究式教学,从而掌握信息社会及其特征。
三、课时教学目标及对应的学科核心素养
1、了解信息社会的概念,能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掌握四个特征的内在联系,并
能从案例中分析出信息社会的特征。(计算思维)
2、能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不同的调查方法,恰当选择数字化工具,获
取需要的数据,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能力。(计算思维、数字 化学习与创新) 3、正确认识虚拟社会身份,合理使用虚拟社会化身份开展信息活动,具有信息安
全意识。增强信息社会意识,明确信息社会责任。(信息意识、信息社会责任)
四、课时教学重难点
1.了解信息社会的概念。 教学重点 2.能理解和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掌握其内在联系,并能从案例中分
析出信息社会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理解和描述信息社会的特征,掌握其内在联系,并能从案例中分析 出信息社会的特征。
五、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问题启发法、讲授法 六、教学环境及教学准备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优秀教学案例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四)反思与评价
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之四是反思与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评价工具,如问卷调查、测试等,了解学生对信息社会的理解程度以及信息素养的提升情况。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信息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案例以信息社会为主题,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到信息社会的影响。通过举例说明信息社会对人们生活的各种影响,如网络购物、社交媒体等,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素养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2.交互性强: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信息社会的特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本案例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设计,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案例还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提升信息素养。
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学生需要认识到信息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应合理利用信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本章节的教学策略之一是情景创设。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信息社会的影响,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网络信息检索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信息。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二01第一章 走进信息社会
各小组根据项目选题,参照项目范例的样式,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制订相应的项目方案。
➢ 方案交流
各小组将完成的方案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师生共同探讨、完善相应的项目方案。
1.1 信息社会及其特征
1.1 信息社会及其特征
➢ 1946年,世界上的早期计算机ENAC在美国问世。 ➢ 1982年,微电脑开始大量进入学校和家庭。 ➢ 2003年12月,联合国在瑞士召开第一次“信息社会世界峰会”,通过了 《原则宣言》建设信息社
➢ 目前,”信息社会”已成为当代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很多思想和理念逐渐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开 始引起政府的关注。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经济、社会、网络、技术以及文化等多个维度对信息社会展开探索,主要 的研究观点如表1-2所示。
维度
主要研究观点
➢ 上述观点表明,在信息社会中,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及知识,个人、社会和各国人民均能充分发 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全面发展 的社会。
➢ 综上所述,信息社会是指通过创造、分配、使用、整合和处理信息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会形本。信 息社会成员通过创新、高效使用信息系统及其信息技术等手段,获得较高的个人或组织生存与发展优势。信息社会 本质是“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社会。
➢ 讨论
查阅学习资源包“第一章\课本素材\《原则宣言》.doc”,检索表1-2中各个维度的专著或论文,深入了解其中的观点, 与小组中的同学讨论,阐述对表1-2中各个维度观点的理解。
获取数据信息的渠道决定了信息检索的质量,从官方网站获得可靠的文档 数据,从期刊网站中检索专业的信息或进行数据资料查新。 理解调查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1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与趋势》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拓展任务。
五、课后作业
1.梳理信息技术发展脉络,制作思维导图。
2.撰写一篇关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短文,分享自己的见解。
3. �搜索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3.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脉络的学习,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思维导图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帮助学生提炼信息技术的核心概念和关键知识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讲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各个阶段,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变迁,培养他们的历史观念。
4.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针对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4)加强团队合作指导,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设计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单元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学案例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化情境的创设:本案例以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场景为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距离。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到信息处理的学习中,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案例通过设计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信息处理的技巧。教师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信息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掌握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2.了解信息社会的特点和趋势,认识到信息素养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创新精神。
4.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生活和学习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案例导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信息处理的技巧,提高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3.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探索,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信息社会的认知,培养学生积极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
3.关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学生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4.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其信息处理能力。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3课时《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优秀教学案例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们旨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在科技革新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包括:
1.理解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2.掌握信息技术如何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学会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信息技术提出解决方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们旨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热爱和责任感。具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括:
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同感。
小组合作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具体策略包括: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小组成员在知识、能力、性格等方面互补。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小组任务,激发学生的合作欲望,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讲授内容和个人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
4.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知识。具体过程如下:
1.教师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强调作业的完成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明确作业要求。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2课时《信息社会及其特征》优秀教学案例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项目驱动: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情境教学:创设真实的信息社会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信息社会的特征。
4.掌握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基本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演示、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同时,我还设置了丰富的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3.评价与反馈:让学生互相评价小组合作过程和成果,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反思与评价
反思与评价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的方法。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以下反思与评价方法:
1.自我反思:让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4.反思与评价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我认知。同时,教师的评价和反馈,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改进的方向。
5.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本节课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注重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通过关注信息社会的发展、保护个人信息等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他们在信息社会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学习成果,给予建议和意见,促进彼此成长;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
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梳理复习
粤教版信息技术必修二《信息系统与社会》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一、信息社会及其特征(一)信息社会1.世界信息社会日:每年的5月17日2.概念:通过创造、分配、使用、整合和处理信息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会形态。
3.本质:“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社会。
(二)信息社会的特征1.数字生活:(1)数字化是信息社会的显著特征。
(2)工具数字化、方式数字化、内容数字化2.信息经济:(1)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是最基本的经济形态。
(2)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3)特点:✓人力资源知识化✓以创新核心技术应用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经济水平发达3.网络社会:网络化是信息社会最典型的社会特征。
4.在线政府:(1)政府是最大的公共信息的采集者、处理者和拥有者(2)具有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的特征。
二、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一)信息技术发展脉络1.以计算机为核心:电子计算机+局域网2.以互联网为核心:跨越时空限制进行数据传输3.以数据为核心:挖掘数据的价值(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1.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1)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随时随地的学习、娱乐(2)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云计算(3)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未来信息化的主要努力方向是智能化✓智能化的标志性产品:无人自动驾驶汽车2.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1)体感技术:直接使用肢体动作与环境(体感装置)进行互动。
(2)虚拟现实技术(VR):纯虚拟场景,交互性、想象力、沉浸感。
(3)增强现实技术(AR):现实场景+虚拟场景3.从发展模式转变的角度(1)虚拟计算(2)通信技术(3)传感技术✓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能够自动检测信息并传输的设备(4)微电子和纳米技术。
信息技术的核心:微电子技术(5)3D技术。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3D打印(6)信息安全4.拓展: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趋势)✓越来越友善的人机界面✓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三、信息技术的影响(一)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1.基础学科理论领域2.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纠缠效应传递信息,目前最安全的传递方法。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课件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2
三、信息技术提升人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 与创造力
• 信息社会的到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生存成为新的生存方式。在这种生存方式下,一个人的 信息观念、信息能力、信息行为,将极大地影响其生活质量。如果不具备一 定的信息能力,就不能有效地 适应信息社会的环境,这样,不但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必 将处于不利的境地。
一、信息技术发展脉络
➢计 算 机 与 网 络 通 信 技 术 是 信 息 技 术 的 核 心 技 术 。
• 1、以计算机为核心:
• 1946年,世界上早期计算机ENIAC在美国问世。 • 20世纪70年代末,以太网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局域网标准,对分布计
算、资源共享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使“电子计算机 +局域网”的格局形成。 • 电子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成为现代信 息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 (6)信息安全。
• 在信息社会中,计算机和网络在国防、政治、金融、工业、商 业、教育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对计算机和网络的依 赖也越来越大。如果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受到危害, 将导致社会混乱并造成巨大损失。信息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国防 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 部分。
必修2第一章走进信息 社会
1.1信息社会及其特征
学习目标
1、信息社会的由来与定 义 2、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任务驱动
任
赵琳是一位老师,她每天上班前会通过手 机查看天气预报;在开车的路上会开启导
务 航软件来规划行车路线,同时打开车载音
描
响和车载电话,收听广播的同时能接打电 话;到了学校用手机出示员工打卡码进行
• (3)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3课时《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教学设计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特布置以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业: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如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分析该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2.设计一个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创意项目,要求具有实际应用价值。项目内容包括:项目名称、目标、实施方案、预期效果等。请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设计,并提交一份详细的书面报告。
5.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检索、筛选、评价、利用和传播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掌握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并能分析其发展趋势;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检索、筛选、评价、利用和传播等。
针对以上重难点,以下教学设想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介绍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等,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中遵循道德规范,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个人隐私;
4.培养学生具备国际视野,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
第一章 走进信息社会 课件 2022—2023学年粤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粤省事” 在线办理事务
1.1.2.信息社会的特征
04 | 在线政府 在线公共信息的处理和服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具有 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等特征。
影响:应加强数字世界的处理
26
练习
(1)小李通过“粤省事”便能查询身份证的办理进度,主要体现了
会的主要特征中的哪一方面( C )。
A、网络社会
B、在线政府
C、C数、字数生字活生活
D、信息经济
28
练习
(3)音乐平台方便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音乐交流与推广,使文化 更加开放多元和大众化。这体现了信息技术( B )。 A.改变人们生产与工作方式 B.改变B.人改们变生人活们与生交活往与方交式往方式 C.促进人们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D.提升人们信息社会责任感
信息社会
5
1.1.1.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指通过创造、分配、使用、整合和处理 信息进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会形态。 信息社会成员通过创新、高效使用信息系统及其信 息技术等手段,获得较高的个人或组织生存与发展 优势。 信息社会本质上是“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社会。
6
信息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7
1.1.2.信息社会的特征
19
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
真实体验: 银行卡被限制了非柜面交易,支 付活动受限,给生活带来不便。
1.1.2.信息社会的特征
04 | 在线政府 在线公共信息的处理和服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具有 科学决策、公开透明、高效治理、互动参与等特征。
23
在线政府
信息社会的哪个特征( D )。
A. 数字生活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2课时《信息社会及其特征》说课稿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4.设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5.提供及时的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动力。
开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以下主要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通过呈现真实或模拟的信息社会案例,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增强理解力;讨论教学法鼓励学生发表意见,通过生生互动深化对信息社会特征的理解;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信息社会的发展规律,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它们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知识。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如互联网的使用、信息检索等,但对于信息社会的概念和特征可能较为陌生。前置知识或技能可能包括基础的网络操作技能和信息检索能力。学习障碍可能包括:
1.对信息社会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难度,因为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2.学生可能缺乏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能力,难以理解信息社会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将采用情境创设法,以一段引人入胜的视频或现实生活中的信息社会案例作为开场。例如,播放一段关于信息科技如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到信息社会的影响。视频结束后,我会提出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变化?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和挑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信息社会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1课时《信息技术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教学设计 2
二、课时教材解读本章单元名称为“走进信息社会”。
应该更侧重于了解当前信息社会、新技术的应用,通过现在去展望未来的生活。
2、以信息技术的“前世、今生、未来”为主题,则教学主线清晰。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抽丝剥茧,找到一条主线将知识点贯穿。
如果把教学主线变成信息技术的前世今生未来,则会知识清晰明朗化。
“前世”对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今生”对应信息技术的当前应用,“未来”则是信息技术发展方向的展望。
另外,教材中各角度对未来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可能已经不符合时代特点,教材出版于2019 年,编写的时间可能更早。
文中提及的如无人驾驶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在当时看来是未来才能应用于生活实际的技术,现在社会已经实现。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太快,知识需要同步更新。
可将信息技术现代应用,用于展现信息技术今生,而信息技术的未来应该是个开放性结果,我们当前只能猜测和展望,可以作为项目活动内容,让学生来进行畅想。
3、调换“1.1 信息社会及其特征”与“1.2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的课时顺序,则单元的连贯性更强,项目活动更易开展。
人与信息技术、信息社会有如下的关系。
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引起的技术变革,促进信息社会的产生,而信息社会的重要现象是信息系统的普及和广泛应用。
因此先有信息技术后有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产物。
调换“1.1 信息社会及其特征”在项目实施安排上,本课时主要是完成智慧校园的初步规划。
四、课时教学重难点今生。
河流代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旗帜代表信息技术发展的标志。
环节五: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视频播放2022 年北京冬奥会所使用的黑科技,对其中涉及的信息技术进行总结。
环节六:开展项目活动信息技术优质课团体赛教学设计校园功能区域分布图项目活动任务单环节七:对信息技术的未来作展望以此激发学生对未来世界更智慧更便捷的美好向往。
第一章《走进信息社会》第4课时《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优秀教学案例粤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2
5.利用多媒体演示、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ຫໍສະໝຸດ 观1.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关注和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内在动机。
2.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等,系统讲解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和应用领域。
2.分析信息技术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3.教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讲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政策。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信息技术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作用。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技术在社会变革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和影响机制。
2.学生通过自主总结和小组讨论,形成对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全面认识,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对彼此的学习成果和表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反思意识。
3.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进行全面评价,为教学提供有效反馈。
4.结合评价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3.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合作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关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和效果,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ContenΒιβλιοθήκη s01 0信2信
息
息
社
社
会
会
的
特
征
01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是指通过创造、分配、使用、整合和处理信息进行社会经济、 政治和文化活动的社会形态。
信息社会本质上是“以信息活动为基础”的社会。
02 信息社会的特征
1.数字生活
工具数字化、方式数字化、内容数字化,数字化成为信息社会的显著特征。
信息技术大众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人性化,即信息技术越来越符合人的需 求和使用习惯。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呈现以下特点: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3)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信息技术的影响
1.信息技术推动科技革新与进步 (1)基础学科理论领域 (2)量子通信 (3)人工智能系统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角度 (1)网络互联的移动化和泛在化 (2)信息处理的集中化和大数据化 (3)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 2.从计算机用户界面发展的角度 (1)体感技术 (2)虚拟现实技术 (3)增强现实技术
3.从典型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应用驱动与技术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的角度 (1)虚拟计算 (2)通信技术 (3)传感技术 (4)微电子和纳米技术 (5)3D技术(3D设计、3D打印、3D相机、3D游戏、3D显示、3D软件) (6)信息安全
2.信息经济
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是最基本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以知识和人才 为基础,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其特点包括:人力资源知识化、以创新 核心技术应用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经济水平发达。
3.网络社会
网络化是信息社会最为典型的社会特征。
4.在线政府
网络社会
在线政府
信息技术发展脉络与趋势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 心的发展脉络,计算机与网络通信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
3. 1994年4月,我国正式接入因特网,当时为了发展国际科研合作的需要,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化工大学 开通了到美国的因特网专线,并有千余科技界人士使用了因特网。
4. 2003年12月,联合国在瑞士召开第一次“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向全球确认了信息社会的来临。
5. 2006年,联合国将每年的5月17日定为“世界信息社会日”。
2.信息技术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 (1)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2)促进工农业生产变革 (3)提升电子商务可靠性 (4)加强数字世界的治理
3.信息技术提升人们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和创造力 (1)改变人们生产与工作方式 (2)改变人们生活与交往方式 (3)促进人们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4)培养人们计算思维的方式 (5)提升人们信息意识与信息社会责任感
信息社会及其特征
1. 1946年2月,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占地170平方米,质量30吨,用了 18000多个电子管,每秒能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2. 1969年互联网出现,是美军在ARPA(阿帕网,美国国防部研究计划署)制定的协定下将美国西南部的大学UCLA(加 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UCSB(加利福尼亚大学)和 UniversityofUtah(犹他州大学)的四台主要的计算机连接起来。
2.以互联网为核心
互联网的来临,迎来了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人们开始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步步的搭 建起全球性的虚拟空间。互联网使用一种专门的协议,以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地到达目的地。
3.以数据为核心
网络是信息的海洋,随着技术的成熟,尤其是大数据处理技术、云计算等的快速发展,各行 各业的人们开始更深入的接触信息技术,接触数据,从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
1.以计算机为核心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诞生,它有18000多个电子管和大量的电阻、电容,第 一次用电子线路实现运算。
微处理器的发明使得整台计算机可以集中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微处理器)。 20世纪70年代末,以太网成为使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标准。 局域网的发展使得“电子计算机+局域网”的格局开始形成,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加速了 计算机系统向小型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