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 2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名词解释“物质化”过程“物质化”过程:创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的过程。

操作技能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高原期[参考答案]高原期: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期”,在高原期过后,练习曲线又继续上升。

原型定向[参考答案]原型定向: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试述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参考答案](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

在培养工作中,教师应采取适当措施,以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象。

所谓的完备性是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

所谓独立性是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能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

所谓概括性,是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

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心智动作,并对活动的进行起组织作用。

所以,这时的培养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动作本身,利用言语来标志动作,并巩固对动作的认知,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

教育心理学新编7-8章 李小融

教育心理学新编7-8章  李小融
技能的形成要经过一定的练习,练习既有助于技能的形成,也有 助于技能的巩固。 把历次练习的进程及其效果用统计的方法处理,然后绘制成曲线 图解,就可以看出进步情况。因此,学习曲线也称练习曲线。通 过练习曲线可以看出学习过程的效率、速度、准确性等方面的变 化和特点。
(一)练习曲线的一般趋势(P278) 1.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 (1)练习的进步先快后慢 (2)练习的进步先慢后快 在有的情况下,练习初期的进步比较缓慢,以后逐渐加快。 一些复杂的学习,在开始阶段需要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所以进步较慢,但经过一段练习后,由于掌握了有关的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步就加快了,如学识字、学游泳就是 如此。 (3)练习的进步先后比较一致 在较少的情况下,练习的进步先后没有明显的快慢之分, 比较一致。
四、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 2 3
认知和定向阶段
初步掌握完整动 作阶段
动作协调和完善 阶段
五、智力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一)智力活动的阶段(加里培林 智力技能形成阶段理论)
1 2 3
活动的定向阶段
物质活动与物质
化活动阶段
有声的外部言语
阶段
4
5
无声的外部言语
阶段
内部言语阶段
(二)智力技能形成的标志
二、技能的种类
依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 动作技能是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智力技能(认知技能、心智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 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
三、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
(一)起点行为 起点行为是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二)学习技状况 (五)与实践结合的程度 (六)强化的状况 外部强化需要转化为内部强化,自身需要比外部要求和刺激对于形成技能 更重要

教育心理学(7-9章)2

教育心理学(7-9章)2
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高原 期”。 “高原”就是曲线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些下 降,但在高原之后又可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产生原因:知识和方法的障碍;思维障碍;情绪 和身体上的障碍。 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第三节 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第一阶段;分 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最后阶段 2
第二节 技能的形成(续)
三、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培养
(一)智力活动的阶段划分
1、活动的定向阶段----准备阶段,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阶段 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以词的声音表象、动作表象而进行智力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阶段 智力活动简化、自动化阶段 智力技能形成的最终阶段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
一、知识 1、知识的心理实质:知识传递的唯一途径间 接传递 2、知识的心理存在形式 3、知识的本源和作用 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续)
三、知识掌握的过程 (一)知识的理解 1、理解: 逐步认识联系、关系, 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思维活动 2、理解的种类:对语言的理解; 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第一节 知识的掌握(续)
(三)知识的应用 1、定义:把知识用于解决作业或实际生活中的课题。 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加深知 识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知识应用的主要形式 解答口头或书面作业题;解决实际操作的课题 3、学生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审题(分析课题)再现知识 课题类化 做解题 判断并向实践转化
第一节 学习动机(续)

学生学习动机产生:学习兴趣、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 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第七章技能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所谓(),就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A.知识B.策略C.技能D.能力2.对于技能,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B.属于动作经验C.技能的学习要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D.是一种活动方式3.技能学习的前提是要以()的掌握。

A.基础性知识B.概念性知识C.科学知识D.程序性知识4.操作技能也叫()。

A.认知技能B.智慧技能C.智力技能D.动作技能5.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A.连续型;断续型B.细微型;粗放型C.闭合型;开放型D.徒手型;器械型6.根据动作连贯与否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A.连续型;断续型B.细微型;粗放型C.闭合型;开放型D.徒手型;器械型7.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能。

A.连续型;断续型B.细微型;粗放型C.闭合型;开放型D.徒手型;器械型8、()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和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

A、原型内化B、原型模拟C、原型定向D、原型操作9、()阶段的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A、原型内化B、操作定向C、操作熟练D、操作模拟10.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11.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是()。

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12.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属于()。

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操作技能D.认知技能13.不是操作技能特点的一项是()。

A.对象具有客观性B.执行具有外显性C.执行具有内潜性D.结构具有展开性14.不是心智技能特点的一项是()。

A.对象具有主观性B.执行具有外显性C.执行具有内潜性D.结构具有简缩性15.()认为,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都属于程序性知识范畴。

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填空题

教育心理学选择题填空题
1.技能,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 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 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2.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
动方式)。
技能的种类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3.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是身体运动时的各 种肌肉活动的特性,如紧张,防松等。
4.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练习)。
12.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呈()关系。
13.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属于()。
14.动机最佳水平应是()程度的激活或唤起,对学习具
有最佳效果。
15.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
16.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 (),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同国 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17.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 要动机。
和格式塔关系理论。
6.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影响,也被称为
积极迁移。
7.负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消极影响,也称为
消极迁移。
8.()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10.同化性迁移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原有的
认知结构没有发生改变,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与其
研究得最多,时间最长的部分。
6.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教学环境。
7.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与主体,存在着群体差异,存
在着个体差异。
8.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
与教过程。
9.学校教育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
()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10.()实际是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七章_技能的形成[1]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试试题精选第七章_技能的形成[1]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吹拉弹唱属于( )。

A.识记技能 B.心智技能 C.操作技能 D.认知技能2.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8.( )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与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的,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A.原型内化 B.原型模拟 C.原型定向 D.原型操作9.( )阶段的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

A.原型内化 B.操作定向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10.言语在不同的阶段上,其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是( )。

A.标志动作并组织活动的进行 B.巩固与进一步概括动作表象C.外部言语转化为内部言语 D.改变动作方向11.在安德森提出的心智技能三阶段中,( )阶段的任务是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过程。

A.认知 B,联结 C.自动化 D.内化12.以下属于内部反馈的是( )。

A.视听觉获得的反馈信息 B.教师给予的反馈C.看录像得到的反馈 D.计算机给予的反馈A.操作模仿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定向19.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是处于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一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20.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的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大,能准确地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是处于操作技能形成的哪一阶段?( )A.操作定向 B.操作模仿 C.操作整合 D.操作熟练2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一般分为( )。

A.操作技能和动作技能 B.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C.理解技能和运用技能 D.智力技能和运用技能22.智力技能的特点是( )。

A.物质性、外显性、展开性 B.物质性、外显性、简缩性C.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D.观念性、内潜性、展开性A.认知阶段. B.联结阶段 C.评价阶段 D.自动化阶段27.操作技能的特点是( )。

第七章 学习的原理与策略 第二节 学习的迁移

第七章 学习的原理与策略 第二节 学习的迁移

第二节学习的迁移名词解释:迁移了解迁移的理论学习并掌握有效学习的迁移策略迁移,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学习本课内容,掌握迁移的定义,了解有关迁移的各种理论,学习进行有效迁移的策略。

并且注意在日常学习中运用这些学习策略,促进所学习的知识、能力的迁移,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迁移的定义及意义迁移的分类早期的迁移理论六七十年代的迁移理论八九十年代对迁移的研究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迁移与教学一、迁移的定义及意义(一)迁移的定义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经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而新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又会对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技能和态度甚至学习策略等产生影响,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

简单的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另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

迁移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例如,会拉二胡的人,学拉小提琴也比较容易;学好乘法运算,反过来有有助于更加熟练的掌握加法运算。

关于迁移现象,古代人们就已注意到。

如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他还要求学生“由此以知彼”。

“举一反三”、“由此知彼”就是学习中的迁移现象。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W·James,1842~1910)是第一个做迁移实验的人。

1890年,詹姆士和他的四个学生以自己为被试,利用两份难易度和份量相仿的材料,来考察前-种材料的学习是否影响对后一种材料的学习。

虽然他们的研究结果因被试人数太少而带有偶然性,但此实验开创了迁移研究的先河。

(二)迁移的意义1.迁移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解决问题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对面临的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以发现问题的起始状态和结果之间的联系的过程,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就是通过对当前问题的合理表征,将这种生成的问题表征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中的问题类型进行类比,也就是问题间的类化,然后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具体运用到当前问题情境中,这种问题的类化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具体化的过程也就是迁移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教育心理学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

3.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论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状况教育心理学经历的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发展时期3.成熟时期4.完善时期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1.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心理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3.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出生-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二)1.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

①半成熟、半幼稚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③成人感、独立性意识强烈④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论述题材料)2.青年期是个体①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②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③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三)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2.关键期或敏感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要点 第七章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复习要点 第七章

第七章1、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2、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

态度决定人的行为方式。

人的态度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人对事物的信念、情感、行为倾向。

3、起点行为: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准备状况)。

4、隐蔽课程: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没有组织的和非正式的活动。

5、技能: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6、动作技能:以机体外部动作或运动占主导地位的技能。

7、智力技能:是以抽象思维主导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它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

8、创造性思维: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及其产品的的新颖性和独创性。

9、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

10、审题也叫分析课题,就是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

11、知识掌握:即知识的占有。

12、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这种现象即称为高原现象。

13、简述理解的种类和水平:(1)种类:①对言语的理解。

②对事物意义的理解。

③对事物类属的理解.④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⑤对逻辑关系的理解。

⑥对事物内部构成、组织的理解。

(2)理解的水平:①字面理解。

②解释的理解。

③批判性理解。

④创造性理解。

14、促进理解的方法:①通过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

③利用变式和比较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④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容。

⑤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

⑥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⑦指导学生自学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区别进行指导。

第七章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

第七章  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

第七章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第一节认知能力与智育教学目标:1、了解认知与智力、能力、知识的关系2、理解智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智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教学难点:智育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业:什么是智育?智育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教学反思:本节内容稍显枯燥,对有些学生来说理解稍有困难,课下再单独辅导下。

第二节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教学目标:了解幼儿应形成的一般认知能力及具体领域中的主要认知能力教学重点:具体领域中的主要认知能力教学难点:具体领域中的主要认知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作业:具体认知能力包括哪些内容?教学反思:内容简单易于理解第三节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教学目标:1、理解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过程;2、理解感知规律,并能有效应用于教学活动中;3、理解记忆规律及巩固知识的最佳识记效果条件; 教学重点: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过程,感知规律,记忆规律教学难点:感知规律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感知效果:一是差异律,即被感知的事物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区别。

二是活动律,即在静止的背景上,使感知对象呈现活动的状 态,以此来增强感知的效果。

三是组合律,即从背景中分出对象,使感知对象在内容上或 在时间、空间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有助 于幼儿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增强理解能力 4. 理性认识阶段:是领会知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阶段,是对事物抽象概括的认 识,是对感性材料加以改造形成的。

♦ 充分利用己有经验 ♦ 促进知识系统化♦ 开展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启发幼 的思考 ♦ 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二、 知识的巩固1 . 幼儿对知识领会以后,还必须使知识保持下来,这就是知识的巩固过程。

主要通过记忆的过程来完成,记忆主要包 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答案与解析: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 技能学习最基本的条件是_________A.讲解B.示范C.练习D.反馈()2.把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成为A.操作的定向B.操作的模仿C.操作的整合D.操作的熟练()3.智力活动转向头脑内部,借助言语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的阶段是A.原型定向B.原型操作C.操作整合D.原型内化()4.对活动起定向作用A.知识B.能力C.技能D.智力()5.吹啦弹唱属于技能A.认知B.心智C.操作D.评价()6. 操作技能就动作的对象而言,具有_________A.外显性B.客观性C.展开性D.观念性()7. 操作技能从其动作的进行而言,具有_________A.外显性B.客观性C.展开性D.观念性()8.高原期通常出现在操作技能练习过程中的A.初始阶段B.中间阶段C.结束阶段D.全过程()9. 安德森的心理技能形成三阶段论的第三个阶段是_________ A.认知阶段B.联结阶段C.评价阶段D.自动化阶段()10. 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_________A.外显性B.客观性C.观念性D.展开性()11. 心智技能的执行具有_________A.外显性B.展开性C.内潜性D.客观性()12. 心智技能的结构具有_________A.简缩性B.外显性C.内潜性D.感念性()13. 加涅认为,心智技能与学习策略都属于_________的范畴A.感性知识B.理性知识C.陈述性知识D.程序性知识()14. 就有效的操作技能的形成而言,模仿需要以_________为基础。

A.认知B.知识C.智力D.练习()15. 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是_________A.智力技能B.知识迁移C.智力D.思维程序()16. 在心智活动的研究上,最早进行心智活动系统研究的是_________A.兰达B.赫钦斯C.加里培林D.库恩()17. 在操作的模仿阶段,动作的控制主要靠_________A.听觉控制B.视觉控制C.触觉控制D.动觉控制()18. 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只有通过_________,各动作成分之间才能协调联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与学的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教与学三过程:学习、教学、评价或反思过程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三、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为中心,认为所有人的感受是相同的,思维不可逆,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1):掌握守恒4、形式运算阶段(11—15):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能用假设-演绎推理方式解决问题三、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认知的发展四、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定义: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意义及对教育的启发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教育要指向“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五、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六、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七、自我意识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发展: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形成与发展)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学生学习的内容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我国学者对学习的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二、认知学习理论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既包括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知识,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别人已发现的知识。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ppt课件

第七章知识的学习ppt课件
▪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参与肌肉群性质的不同,还可以将动 作技能分成精细动作技能和粗大动作技能。精细动作技能 主要依赖于小肌肉群完成,如打字、绣花、雕刻等;而粗 大的动作技能较为依赖大肌肉群活动,如跑步、游泳等。
▪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是否使用工具,将动作技能分成工具 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工具性动作技能如打字、 弹琴、绣花、打球等,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如跳舞、做操、 游泳等。
▪ 图式是表征长时记忆中一般概念的数据结构,具 有网络形式,高一级的图式可以包含低一级的图 式,即一个图式中还包含若干个子图式,同时, 图式与图式之间也会因为共同具有某种属性或共 同拥有某个子图式而形成联结。
▪ 图式不是命题的简单扩展,而是对同类事物的命 题或知觉的共性的编码方式,具有一般性和抽象 性,而不是具体的和特殊的。
▪ 2、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 (1)以准确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 ▪ (2)提供概念的典型样例或原型,恰当运
用概念的正例与反例。
▪ (3)突出概念的相关特征,弱化其无关特 征,适当运用变式。
▪ (4)加强概念间的联系和组织,形成概念 体系。
▪ (5)通过实际运用掌握概念。
▪ (四)规则学习
▪ (二)动作技能的分类
▪ 根据完成动作技能时与外界刺激的关系,可以将动作技能 分成封闭性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
▪ 封闭性动作技能的主要信息来源于个人的动觉反馈,通常 由一个人进行,其动作序列一般不随外界信息的改变而发 生变化,有较为固定的模式,如游泳、骑车、体操等;开 放性动作技能的信息更重要地是依赖于外界的刺激,通常 是由其他人给予的信息,如各种球类运动。
▪ SQ4R法是一种提高阅读效果的策略,即概览 (Survey)、提问(Question)、细读 (Read)、小结(Recite)、联系(Relate)和 复习(Review)。

教师职格证心理学的第七章《技能学习》

教师职格证心理学的第七章《技能学习》

2.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
3.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二)原型操作
定义: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应建
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执行。 教学要求: 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完全展开的方式出现。
2.要注意变更活动对象。
在动作控制方面:表现为视觉控制占绝对优势,动觉控制作用微弱; 注意范围狭窄,知觉的广度、精确性与敏锐度及辨别力都较差。
3、操作整合阶段 含义:操作整合是指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成分依据其内在联系联结
成为一个整体,固定下来,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整合阶段活动方式的特点:
在动作品质方面:时快时慢。 在动作结构方面:动作衔接转化不熟练。 在动作控制方面:视觉控制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在动作效能方面:完成动作的紧张度已大大缓和下来。
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言语在原型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其作用在于标志动作。 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的动作表象。
不断改变言语形式,如由出声到不出声,由展开到简缩,由外部言 语转向内部言语。
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师应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教学。
练一练
1.下列( A.物质性 C.观念性 )不属于操作技能的特点。 B.外显性 D.展开性
第七章 技能学习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的概念
(一)技能的定义:
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 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征:
1、技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课件———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本章教材结构】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第二节操作技能的形成第三节心智技能的形成【本章考点归纳】(本章为考试重点和难点)1.技能的概念及其特点★2.技能的种类★★★3.技能的作用★4.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5.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6.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7.心智技能原型的模拟★★8.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9.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本章内容讲解】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一、技能及其特点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它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当然,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第三,技能是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法则,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

二、技能的种类较有典型代表性的观点是将技能分为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一)操作技能1.操作技能的含义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

2.操作技能的特点操作技能除了具有上面所列举的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

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

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

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3.操作技能的分类操作技能本身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七章技能的形成★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技能的两大分类及形成阶段。

(2)操作技能及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3)心智技能形成的有关理论。

★考纲链接1.技能的概念: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3.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它具有以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4.技能的作用:(1)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5.操作技能的分类:(1)从对外部刺激的调节方式看,分为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2)从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看,可分为封闭型动作技能和开放性动作技能;(3)从所涉及的骨骼、肌肉及动作幅度大小,可分为精细动作技能和粗放动作技能。

6.心智技能的分类:(1)根据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心智技能和专门心智技能;(2)根据学生学习的结果,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7.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8.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在操作定向阶段形成的映像应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操作活动的结构要素及其关系的认识;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或无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认识与区分。

9.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教育学》第二版第七章课程(2024)
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改革政策、科技 进步、家庭背景、学校文化等。
20
学生评价体系建设原则和方法
2024/1/29
建设原则
科学性、公正性、发展性、可操 作性。
评价方法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 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21
多元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构建
多元化评价
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个方 面,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
德育与美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 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 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 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美育则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024/1/29
28
拓展延伸:未来教育发展趋势预测
2024/1/29
25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概述
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方式
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教学资源库建设、教学平台开发等。
2024/1/29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优势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 教学;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和评估。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信息技术,保持与 传统教学手段的平衡。
2024/1/29
24
创新性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1 2
创新性教学方法定义
指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教学方法。
创新性教学方法举例
包括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探究式 教学等。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专题练习--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一、单选题1。

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句话强调的是( )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言语指导 B。

示范 C.练习 D.反馈2.教师罚学生抄写课后生字五遍,这时学生的抄写行为属于()。

A。

集中练习 B。

分散练习 C.实际练习 D.不属于动作技能的练习3.练习扔铅球的动作时,宜采用的动作练习形式是()。

A。

心理练习 B。

整体练习 C。

集中练习 D。

分配练习4.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

其最适当的解释是().A.被试缺乏学习动机B.练习过多导致疲劳C.被试不知练习的结果D.缺乏适当的指导5.动作技能的教学方法一般宜于采用()。

A。

发现法 B。

讲解法 C。

示范法 D。

示范与讲解相结合的方法6.绘画属于( )。

A.心智技能 B。

操作技能 C.陈述性知识 D。

认识策略7。

以下哪个不是操作技能的特点( )。

A.对象具有客观性 B。

动作的执行具有外显性C.对象具有观念性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8.技能的种类有( )。

A。

工作技能和生活技能 B。

动作技能和操作技能C.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D.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9.在技能形成的练习过程中,其进步情况的表示方法是用()。

A。

图示 B.坐标 C.遗忘曲线 D.练习曲线10.以下属于动作技能的是()。

A。

阅读 B。

写字 C。

解应用题 D.笔算11.下列特点中不属于智慧技能的有().A.对象具有客观性 B。

动作的执行具有内潜性C.对象具有观念性 D。

结构上具有简缩性12.区分字母B、F、H和汉字已、巳、己属于智慧技能的( )。

A。

辨别 B。

概念 C。

规则 D。

高级规则13在操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中,主要靠视觉控制,动觉水平较低的阶段是().A。

操作定向 B。

操作熟练 C.操作模仿 D。

操作整合14.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一个阶段是().A.操作模仿B.操作熟练 C。

操作定向 D.操作整合15.操作技能形成的第三个阶段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概念知识学习:普遍认同的知识学习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即习得、巩固、转化、迁移和应用。

下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观念的概括水平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愿观念多是处于累的位置,而新知识多少处于从属位置,知识发生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也成类属学习。

陈述性知识:是能直接陈述的言语信息方面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比如’中国唐代起始于哪一年”“中国的直辖市有几个”这种知识一般通过记忆获得。

也称记忆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又称为操作技能。

智力技能:又称为心智技能。

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

思考题一、知识的学习过程有哪些?普遍认同的知识学习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即习得、巩固、转化、迁移和应用。

二、知识学习获得的条件有哪些?1适当的知识准备2主动加工的心理倾向3外部条件三、简述知识应用概念及其过程概念知识应用是指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知识应用过程:1审题2 联想3课题类化4 检验四、知识应用的策略哪些:认知领域的知识学习包括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及认知策略的学习。

下面分别从促进三种知识迁移的能力角度来讨论知识应用的策略:1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陈述性知识的应用。

它的三个变量会影响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即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与稳定性2运用智慧技能学习原理,促进智慧技能的应用3运用反省认知理论,促进认知策略知识的应用五、如何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1、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2、练习中的指导和示范3、练习与反馈六、概念获得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概念获得的两种形式是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教学中应采取什么方法使学生掌握概念?教学中可以采取归纳和演绎两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概念。

第八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概念问题:即矛盾。

它是个体想做某事但又不能马上知道该采取哪些行动,需要对已有的知识结构加以改变,形成新的规划才能解决所处是一种情境。

因此,问题可以被定义为在给定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障碍需要克服的刺激环境。

问题解决:是个体运用知识经验克服问题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的障碍,最终达到目标状态的动态思维过程。

启发式策略:是指根据对问题情境中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分析和把握,选择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去探索答案的策略。

算法式策略是指对问题解决的所有可能途径都加以尝试的一种策略。

功能固着:是指人看到某种物品时思维常被其惯常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其他功能的一种思维习惯。

反应定势:简称定势。

指人们由于以前的操作影响而做出的与刚才操作思维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或反应倾向,通常指思维定势。

创造性:指的是个人能产生独特、创新产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个性特征或倾向。

作为能力又称为创造力。

思考题一、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是什么?1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验证假设二、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哪些?分别适用于解决哪些类型问题?两大类即算法式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启发式策略有以下几种:1手段-目的分析策略2爬山法策略3反推法策略三、影响问题解决的课题因素有哪些?主要包括阐述问题的1表述手段2表述呈现的方式3 表述内容的信息量4表述本身的逻辑特征四.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有哪些包括功能固着、反应定势、知识经验储备、能力、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动机等。

五.结合你的实际工作和体会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对大学生而言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主要从三方面考虑1教师的教,是指教师要做到提高自身问题解决能力,革新教学关。

转变学生观;2是学生的学,主要指学生作为学习任务的主体和承担者,也应有意识的加强自我训练。

3是教与学的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均要学会讨论互动。

六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有左右脑优势的个体差异、智力、知识、认知风格、人格与动机、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年龄与性别等因素。

七、结合您的实际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1.建设有利于创造性充分流通社会环境2建设有利于创造性充分展现的家庭环境3营造有利于创造性充分迸流并相互激荡的校园环境4进行校园改革,为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

第九章品德心理品德是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特征或倾向。

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在道德需要的基础上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行为时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调节行为去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道德行为:是人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所采取的有道德意义的行动。

思考题一、品德与道德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区别:1道德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规律;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外,还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2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联系:1 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离开了道德就没有品德可言;2社会道德又是通过个体的品德而存在的。

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单位。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是什么?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道德品质的心理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一般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三、皮亚杰提出的道德认识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

概括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前道德阶段(四五岁之前)第二个阶段是他律道德阶段(四五岁至八九岁)第三个阶段是自律道德阶段(九岁之后)四.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科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1前习俗水平(学前到小学中低年级)第一阶段是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第二阶段是相对的功力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小学高年级开始)第三阶段是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是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青年末期开始)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是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五、道德概念的发展有哪三个阶段具体性道德概念、知识性道德概念、内在性道德概念六、道德信念的形成有哪四个阶段1无道德信念阶段(10岁)前、2道德信念萌芽阶段(10~15岁)3道德信念初步形成阶段(15~18岁)、4道德信念确立阶段(18岁)以后。

大学生处于道德信念确立阶段。

七、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他人到自己从片面到全面八、道德情感分哪三种形式1直觉的情感体验2想象的情感体验3伦理的情感体验九、道德情感由低向高发展的层次是什么1、自然的、直接的情感2 、由对直接的个人得失的预测引起的情感3、按照社会反应而行动的情感4、不管自愿与否,由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的外部作用力引起的情感5、高度的概括性、理论性的道德情感。

十、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可从道德意志的自觉性、自制性、果断性、坚持性分析十一、道德行为的发展有哪四个水平即受外在监督的道德、模仿性道德水平、道德行为习惯水平、独立自觉的道德行为水平。

十二、试述大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方法特点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处于道德行为习惯水平和独立自觉的道德行为两种水平之间。

培养方法:1注意将大学生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信念2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知行转化3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意志锻炼4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第十章心理健康教育概念题1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衰弱的状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和道德上全面发展的良好状态。

2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3压力:通常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现实存在的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即压力源;二是指人对压力事件的心理或生理反应,即压力反应;三是指由威胁性刺激带来的一种被压迫的主观感受,即压力感。

4应对:当事人面对压力情境,采用一系列措施以减轻不适感的过程叫做应对5问题指向性应对是通过改变个体支持问题的行为或改变环境条件来对抗压力源。

6情绪调节性应对是通过应对以降低烦恼并维持一个适当的内部状态以便较好地处理各种信息。

7习得性失助这种反应是人在情绪上变得非常消极、悲观、被动、沮丧、冷漠、无望,无可奈何、无所适从和无所作为、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自我评价下降;同时还可能会出现怠学、旷工等消极行为反应。

8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9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通过特殊的人际关系,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增进身心健康,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与潜能发挥的过程。

10.心理咨询共情思考题:1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判别标准有哪些?主要有五个:即统计学上的常态分布、社会规范、个人主观感受、生活适应水平以及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

2心理健康者的共同特点:①对现实的真实知觉;②情绪上的安全感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

3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概念: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4为什么心理健康的状态会被破坏?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其实是不断地处于建立平衡。

打破平衡。

重建平衡的发展过程之中。

心理健康平衡状态的打破,一般来说不会超过人自身的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是心理健康状态就可以继续保持,然而平衡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这是对于我们就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了被破坏,心理出现了异常。

理论解释有几个学派主要有心理分析、行为主义、存在人本主义、认知学派以及压力等理论。

5重要的压力源有哪些主要分为四类:①社会文化性压力源,如重要生活事件、日常琐事、重大变故及文化冲突;②职业性压力源;③环境压力源;④心理性压力源。

6应对有哪些类型主要有两种形式的应对。

问题指向性应对和情绪调节性应对。

7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有哪些适度的压力能够促进个体适应环境,这是压力的积极影响,而其消极影响在于,当压力持续过久或过于突然,超出人的适应能力时,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如生理方面,出现身心疾病、免疫系统受损;心理方面,会出现焦虑、情绪爆发、习得性失助认知功能障碍以及自我评价下降;同时还可能会出现怠学、旷工等消极行为反应。

8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哪些;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