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十二章 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社会总供求和国家宏观调控

⒈解释下列概念

社会总产出:社会总产出是各个社会形态社会总生产共有的经济范畴,也称社会生产的总成果。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根据社会需要和生产资源的供应状况,将全社会的生产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进行供社会消费和使用的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即是社会总产出。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在国内外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反映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它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凡发生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生产活动,不论由谁经营,归谁所有,都需计入本国的产值。社会总供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全社会使用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社会总需求:是指在既定的生产发展水平和分配制度下,人们在其收入限度内所能支付、并且相对于一定的价格水平也愿意支付的对于全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需求。

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个特定概念。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即是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条件下的政府行为。

微观监管:微观监管(规制或管制)职能则主要是为了维护微观经济秩序的稳定,保障国民生命健康的安全。微观监管的过程是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对微观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微观经济领域存在企业和居民两个主体。微观监管的对象是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和居民。

⒉决定和影响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⑴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现有的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

第二,资源的配置方式或资源的利用效率。

第三,价格的变动。

第四,产业结构。

第五,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影响。

第六,对外贸易。

⑵由于社会总需求是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构成的,因而,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因素可从影响投资需求和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来分别考察。即影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因素就是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有:

第一,一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及其增长率。

第二,消费率与投资率。

第三,社会在一定时期(短期和长期)内所能提供的物力和人力。

第四,投资效益的高低。投资规模与投资效益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第五,经济体制对投资主体行为的影响。

此外,物价水平、政府政策、技术创新等,也是影响投资需求的因素。

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影响投资需求的前两个因素对消费需求产生相对

应的影响外,影响消费需求的因素还有:

⑴居民收入水平。

⑵利率水平。

⑶物价水平及其预期。

⒊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哪些类型?原因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数量上的大体相等被称为总量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在结构上的大体一致被称为结构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并称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或宏观经济均衡,否则,即为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或宏观经济失衡(或非均衡)。

⑴总供求失衡的类型

社会总供求在数量上不相等,在结构上不成比例。包括总供给与总需求总量不平衡、结构不平衡以及总量与结构都不平衡。如果只注重总量上的平衡而结构上不平衡,就会导致某些商品和服务供不应求,形成短缺,另一些商品和服务则供过于求,形成积压。与此相对应,某些部门发展过快,另一些部门发展缓慢,会造成宏观经济局部失衡。当然,如果连总量平衡也达不到,就是宏观经济整体失衡了。

总量失衡有两种类型:

一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称为供给过剩或需求不足;

二是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称为供给短缺或需求过旺。

这两种类型的总量失衡都会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者会引起资本、商品、劳动力过剩,社会资源闲置浪费,甚至导致经济危机;后者会引起经济过热、物价上涨、市场秩序混乱,经济发展不稳。

结构失衡大致有三种类型:

一是各部门的供给均大于需求的“同向过剩”性的失衡;

二是各部门供给均小于需求的“同向短缺”性的失衡;

三是有些部门供过于求、有些部门供小于求、有些部门供求平衡的短缺与过剩并存的“异向结构”性的失衡。

长期困扰着中国经济的就是异向结构失衡,并且它是在总需求过度膨胀、有效供给不足的总量失衡的背景下存在的。在我国,短缺与过剩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处处可见。比如,在能源、原材料极度短缺的同时,机电产品出现过剩;在瓶颈部门内部,各品种的供求关系也很不相同,全国高标号统配水泥严重缺口,而小水泥产量却超过需求量的1倍还多;与钢材严重短缺(如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钢材、复合型高效钢材等)不相协调的是,大批小钢厂的钢材库存量日益增加,其中相当部分是无效库存。

⑵总供求失衡的原因:

首先,从可能性因素来看:

供给与需求失衡的可能性,源于商品经济的矛盾。商品生产交换,在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流通的媒介之后,商品生产者不再为使用价值生产,而是为价值而生产,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才能实现其价值。但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往往不能立即转化为商品,卖出商品的货币持有者并不立刻购进商品。于是,便会发生买与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供给与需求的分离,生产与流通的分离,供给大于需求或需求大于供给的失衡就具备了可能性。

其次,从现实性因素来看:

社会总供求失衡的可能性发展为现实性,要有一系列的关系。要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要求经济主体行为与国民经济运行目标相适应,货币流通量与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在经济主体行为上,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分散的,决策是按各自利益独自进行的,不可能同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同实际需要货币量很难完全适应。同时,由于市场调节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