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大自然的语言》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4404857e21af45b307a8f5.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一)立春事后,大地逐渐从熟睡中(1)( A 清醒; B 清醒; C 觉悟; D 复苏)过来。
冰雪消融,草木萌生,各样花( 2)( A 次序; B 连续; C 陆续; D 所有)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回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酷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期间。
到了秋季,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逐渐变黄,在秋风中(3)(A 纷繁; B 刷刷; C 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藏形匿影。
各处表现一片衰草如烟的情景,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隆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里,年年如是,循环往复。
几千年来,劳感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忙耕地;桃花开了,又仿佛在示意要赶忙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感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适合的词语。
(1)()(2)()(3)()2.解说以下词语。
藏形匿影: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物候现象B.天气变化C.物候规律 D .四时风景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次序是:主要的说明方法是: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里”这几个词语行不可以,为何?6.作者为何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7. (1) 段主要表达方式是:[],这样写幸亏哪里?8.此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质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何?9.推测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 1)立春事后,大地逐渐从熟睡中清醒过来。
冰雪消融,草木萌生,各样花次序开放。
“次序”是什么意思?(2)杏花开了,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忙耕地;桃花开了,又仿佛在示意要赶忙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感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二)针对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1、解说“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80abf1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3.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练习题及答案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cf2c5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a.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324c6b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6.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2)选文节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925a406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7.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5篇《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答案1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b6c6d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f.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20xx年岁末,印度洋发生空前的海啸,国际社会在积极展开救援行动的同时,也在反思:人类能否依靠自身力量躲过这场灾难?在种种不切实际的议论中,人类至上主义论调甚嚣尘上。
有学者认为,只要依靠各国共同协作,建立健全的预警机制,就一定能避免类似悲剧发生。
这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言论在很多大灾难后都出现过。
其实,人类只是暂居在这个星球上,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在有限时间和空间里,改善生存质量,或在较短时间内,延续人类的存在。
这是一种非常令人悲观的结局。
当印度洋的海浪拍打着生命堤岸的时候,正是那些被人称作低等动物的小爬虫们率先逃离自己的家园。
人类自称万物之灵,可是在灾难面前却一无所知。
从人本主义到动物主义再到生态主义,人类认识不断飞跃着。
但,即使爱护动物和大自然,人类也是以改善自身生存质量为目的来对待自然万物的。
这种自命不凡的本性,决定了人类言行不一,也决定了人类许很多多荒谬举动。
在热带阳光下,人们赤诚相见,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可是转过身来,衣冠楚楚,又自相残杀。
人类仿佛要印证,世界上从没有真正的动物主义和生态观念,有的只是人类需求与供给。
在现时短暂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妨碍他人得到同样的财富,正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哲学,妨碍了人类和睦相处。
在地球生命之树上,人类只是随风飘扬的叶片。
在宇宙轮回中,地球寒暑改变着人类树叶的颜色,当地球充满阳光时,人类绚丽多彩;当地球进入漫长寒冬时,人类的飘零也就难免。
这是人类的宿命,也是大自然的宿命。
人类耗费着地球有限的资源,试图改变寒暑,可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累抵不上大自然一次震怒。
在大自然的漫长历程中,人类还处在摇篮里,知识、财富,一切都只是挂在摇篮中随风飘荡的小铃铛,它让人类欢乐、痛苦、奋斗、失望。
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内心感受的过程中度过一生。
印度洋海啸摧毁了人们的家园,也给了人类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
在自然生态中,人类其实只是很小的一环,分属于不同国家,且相互争斗,可是在大自然的愤怒之下,终于有机会搁置争议,共同思考今后的生活。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ae2ff6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27.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附答案,欢迎大家查看。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节选)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4分)3、阅读选文,回答下面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e3869a93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5c.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附答案(优秀6篇)《大自然的语言》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答案及解析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答案及解析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7729e84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6a.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试题答案及解析题目一: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答案及解析: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和环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和交流方式。
这种语言表现在动物的叫声、植物的香气、森林中的声音等形式上。
它是无需任何文字和符号的沟通方式,主要通过声音、气味、视觉和触觉等感官传递信息。
题目二: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有何作用?答案及解析:大自然的语言对人类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让人类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生命的奥秘。
通过观察和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动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种群之间的协作机制等,从而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
其次,大自然的语言也可以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治愈。
沉浸在大自然的声音、气味和景色中,能够使人们放松身心,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大自然的语言也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源泉,启发了艺术、文学和哲学等领域的创新。
题目三: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大自然的语言?答案及解析:要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大自然的语言,首先要具备观察和感知的能力。
只有通过敏锐的感官和仔细的观察,才能捕捉到大自然语言中微妙的变化和细节。
其次,要学会倾听和体会大自然的语言。
不仅要聆听动物的叫声和风吹草动的声音,还要倾注心灵去感受自然界的气息和氛围。
此外,与大自然保持联系也很重要。
可以通过户外活动如远足、露营等来亲身感受大自然的语言,与自然界进行互动和交流。
最后,要将对大自然语言的理解和利用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
保护环境是人类理解和利用大自然语言的基础,只有保护好自然环境,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语言,并从中获得益处。
题目四:大自然的语言如何影响人类文化?答案及解析:大自然的语言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力之一。
首先,大自然的语言启发了人类艺术的创作。
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常常以自然的声音、景色和元素为灵感,将大自然的语言转化为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
其次,大自然的语言也影响了文学创作。
许多作家和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的景色和气息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文学作品更加生动和有深度。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1bd4ad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a8.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 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2)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___句,这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解说事理的。
(3) 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4)文中运用了_____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参考答案:(1)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①,概括到具体(逻辑)(3)[说明经度的差异影响物候的来临。
(4)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5)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2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3fb21587e21af45b307a8e9.png)
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阅读附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幺:“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3215d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2.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参考答案(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节选,完成1—4题(18分)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54127a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0.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
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
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欢迎大家参考!《大自然的语言》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篇1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
(2分)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参考答案:小题1:物候(现象)。
(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8aafd6b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e8.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1)(A清醒;B苏醒;C醒悟;D 复苏)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2)(A次第;B连续;C 陆续;D全部)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3)(A 纷纷;B刷刷;C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XXX,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 ) (2)( ) (3)( )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翩然: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按次是:主要的说明办法是: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6.作者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言语”,实际指什么?如许命题好不好?为什么?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逐步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义?(2)杏花开了,就仿佛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仿佛在表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群众明白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原理?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1、解释“据以放置农事”这句话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24cc5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1a.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大自然的语言》阅读及答案1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小题(8分)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小题1: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分)小题2:结合第①段内容,说说划线词语“次第”的作用。
(2分)小题3:第②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4:为什么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2分)参考答案:小题1:物候(现象)。
(1分)(答“大自然的语言”不给分);时间顺序(1分)。
小题1:“次第”是一个接一个的意思,修饰限制“开放”,突出强调了各种花是有序的、一个接一个开放的(1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小题1: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把花香鸟语,草长莺飞比作大自然的语言(0.5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说明了物候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有吸引力(0.5分)。
小题1: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和气候有密切关系(1分),它们好像在用语言提醒农民据以适时安排农事。
(1分)。
小题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对象以及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b0a98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c1.png)
大自然的语言阅读题及答案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陆续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纷纷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XXX,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在语段中的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1)(B) (2)(C) (3)(A)2.解释下列词语。
销声匿迹:消失不见,不再出现翩然:轻盈飞舞的样子3.这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C)物候规律。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按照四季的变化顺序进行。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可以,因为并不影响文章的主旨。
6.作者认为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是因为它们都是自然界中的声音和景象,传达着自然界的信息和变化。
7.(1)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可以生动地展现出春天的景象,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变化。
8.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的是自然界中各种声音和景象所传达的信息和变化。
这样命题较好,因为能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语言和意义。
9.揣摩本文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陆续开放。
“次第”是依次、逐个的意思,表示不同种类的花开放的时间有所不同。
2)这三个例子说明了自然界中各种声音和景象都在传达着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倾听自然界的变化来安排农事和生活。
针对第二段回答问题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
答:根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来安排农事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的语言
别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蚂蚁忙搬家,出门要带伞。
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春天来到人间。
大雁在编队南飞,不就像“省略号”一串?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秋天就在眼前。
大树如果被砍倒,你会把年轮发现——
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你如果钓到大鱼,鱼鳞上也是圆圈——
一圈就是一这岁,这又是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把“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
这是告诉人们: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
那又在提醒大家:这儿有过冰川。
大自然的语言哪,真是妙不可言。
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1. 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A.蝌蚪像黑色的“逗点”
B.蝌蚪不像黑色的“逗点”
2. 短文写了哪三种大自然的语言?请填一填。
(1)蝌蚪水中游,是来到人间。
(2)大雁南飞,是就在眼前。
(3)大树被砍倒后,会出现年轮,这些年轮在告诉人们树的。
3. 怎样才能找到“大自然的语言”?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爱学习,不粗心大意。
()
(2)爱学习,爱写字,不随意乱跑。
()
4.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下列“语言”你能“听”懂吗?
(1)小蚂蚁搬家。
它在说:。
(2)乌云布满天空。
它在说:。
参考答案:
1. A
2.(1)春天(2)秋天(3)年轮一年长一圈
3.(1)√(2)×
4.(1)快要下雨了大雨马上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