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合集下载

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套装共6册)-精选.doc

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套装共6册)-精选.doc

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套装共6册)2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套装共6册)王立群3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2015 数字版图书版权信息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套装共6册)/王立群著.北京: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7. CAEBN:7-001-000-00334142-3 分类号:史记--人物研究K827=33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45号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套装共6册)王立群著出品人:童之磊责任编辑:朱厚权出版发行: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28号E座9层邮政编码:100007 网址:首次发布:2011.7.18 更新时间:2015.4.23 上架建议:历史本书由王立群授权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出版与发行,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或图表。

本书电子版如有错讹,敬请读者指正,我们会及时更新版本。

电子邮箱:copyright@ 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为作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数字出版服务。

4目录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序第一篇秦国崛起第1章荆轲刺秦王第2章有心为报怀权略可在於期与地图第3章易水年年流不尽荆卿代代名不消第4章襄公立国第5章穆公东扩第6章孝公变法第7章合纵连横第8章昭王称霸第9章异人奇缘第10章生父之谜第11章赵姬之乱第12章吕不韦之死第13章李斯为政第14章通天大计第二篇横扫六合第15章韩氏初兴第16章三家分晋第17章韩国之亡第18章赵武灵王第19章秦赵之争第20章长平之战第21章邯郸之战第22章赵国之亡第23章水灌大梁第24章秦灭燕国第25章楚国之亡第26章不战而降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5序第1章股肱之臣第2章战功显赫第3章依靠军事第4章六世余烈第5章集权皇帝第6章统一制度第7章万里长城第8章生死茫茫第9章焚书坑儒第10章秦始皇之死第11章秘不发丧第12章沙丘政变第13章李斯变节第14章二世诈立第15章巩固帝位第16章李斯之死第17章指鹿为马第18章赵高之死第19章子婴亡国第20章皇陵之谜第21章盗陵毁陵之谜第22章汉儒评秦第23章唐人论秦第24章千古一帝第25章难说再见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上下)第1章大风歌(一)传奇皇帝:第2章大风歌(二)时代玉成第3章大风歌(三)西入秦关第4章大风歌(四)率先入关6第5章大风歌(五)在劫可逃第6章大风歌(六)鸿门脱险第7章大风歌(七)屈就汉王第8章大风歌(八)还定三秦第9章大风歌(九)彭城...。

秦始皇的政治人格

秦始皇的政治人格

秦始皇的政治人格摘要: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式的人物。

他吞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成为千古一帝。

而这一切并不是单单一个“暴”字能够成就的,也就注定了他这一生复杂的政治人格。

他学识渊博有好大喜功,勤于政务有贪于权势,她果断刚绝有刚愎自用……而正是这些性格的综合才使他成就了这一千古霸业。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中国历史上一个开天辟地式的人物,十二岁继位,横扫六合,统一天下。

乍然看来,“暴“字似乎概括了他的全部性格。

“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之死”“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便成了人们对他这一生的评价。

所以人们觉得始皇是靠着“虎狼之心”夺取天下,又凭借着“荒淫暴力”来统治他的国家。

就连赵高等人也都是卑鄙猥琐之人。

但是纵观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扫六合统一天下的伟业绝不是一个“暴”字所能成就的。

只要稍加思考就能想到:只有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合理才能称霸天下,只有君民关系稳定才能兴盛不衰……从秦始皇建立的功勋和实施的权谋上看,他具备很强的政治才干和出众的政治素质,而这也就注定了始皇相当复杂的政治人格。

一、学识广博与自贤自圣秦始皇天资聪明,自由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和军队训练。

不仅学识广博还拥有很高的文化,军政素质,勇于决断,善于运用权术。

自从他继位以后,他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一次次的指挥秦军攻城略地,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治六合。

而当时他面对的敌手是一批经营了几百年的国家,如果没有出色的军事才干和政治谋略,取得并六国的伟业是不可能的。

但是才高工大的人有一个缺点,他们往往容易自贤自圣,这几乎是历代皇帝的一个通病,始皇便是其中一例。

统一天下之后,始皇自持功高以为自古莫及己。

从议定帝号开始,始皇的骄奢之心日见端倪急急忙忙地搞封禅大典更是他“称成功,鸣得意”的心态之物。

之后十年间的五次远程巡游中沿路歌功颂德,到处记功刻石以强调自己的圣德。

广大臣民的匍匐朝拜和歌功颂德,势必助长骄与奢。

在朝堂之上更是喜听歌功颂德之词,不再纳善如流。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7:异人奇缘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7:异人奇缘

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07:异⼈奇缘[画外⾳]上⼀集讲到,由于秦昭襄王在位时间⽐较长,他的第⼀个⼉⼦当太⼦的时候就死掉了,于是太⼦之位就落到昭襄王第⼆个⼉⼦安国君⾝上。

安国君就是秦始皇的祖⽗,也是秦国历史上第三⼗四位君主。

安国君有⼆⼗多个⼉⼦,秦始皇的⽗亲异⼈排⾏居中。

按照封建社会⽴嫡为长的原则,异⼈不可能当上太⼦。

让⼈想不到的是,异⼈最终当上了太⼦,才有了后来秦始皇统⼀六国。

那么异⼈是怎么当上太⼦的呢?异⼈的⽗亲是安国君,是秦昭襄王的第⼆个⼉⼦。

按规定,第⼆个⼉⼦没戏,因为是长⼦继承制。

⽽秦昭襄王这个⼈⾼寿,活了76岁,当了56年国君,⽐汉武帝还长。

只不过他不是皇帝,我们说当皇帝最长的,封建社会前期是汉武帝。

要论国君,这秦昭襄王也是⼀个⾼寿的。

但是⾼寿也有⿇烦,把⼉⼦给熬死了。

秦昭襄王的⼉⼦⼀早就⽴为太⼦了,但是⼀直接不了班。

太⼦长期接不了班,很少有长寿的,这是个规律。

原因很简单,太⼦⼜接不了班,整天没事⼉⼲,声⾊⽝马,肯定死得早。

所以,秦昭王四⼗年的时候,这时候秦昭王60岁,他的长⼦就被熬死了。

死了以后,作为⽼⼆的安国君,就捡了个漏,当了太⼦。

所以封建社会的国君,皇帝,很多机会,缘份。

就是哥哥不死,弟弟没戏;哥哥死了,弟弟顶上去。

这个安国君,是个很关键的⼈物,他是秦始皇的祖⽗,祖⽗很意外,很幸运的当上了太⼦,对将来他的⼦孙是很有好处的。

异⼈的⽗亲安国君很意外的当上了太⼦,这是异⼈⼀⽣当中,第⼀个奇缘。

那么他⽗亲当上太⼦以后,对异⼈来说,他会不会也有那么⼀个惊喜呢?不可能,有三个理由。

安国君也是⼀个内宠很多的太⼦,他有20多个⼉⼦。

所以第⼀条,20多个⼉⼦,异⼈居中,既不是⽼⼤,也不是最⼩的。

⽼⼤和最⼩的特别容易受到爹妈的关注,他在中间,这是第⼀个原因。

第⼆个原因,母不受宠。

他母亲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轻重,所以异⼈也就⽆⾜轻重了。

第三,选派⼈质,光荣⼊伍。

当时诸侯国之间,有⼀个制度,因为战国时期,特别是后期,诸侯国之间经常打仗,今天打,明天就定盟约。

“焚书坑儒”说法有误为何却只有少数人知晓?

“焚书坑儒”说法有误为何却只有少数人知晓?

[键入文字]“焚书坑儒”说法有误为何却只有少数人知晓?近3 年,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迅速为读者熟知。

《百家讲坛》主讲人之一的身份是一个原因,以中文专业研究历史上颇有争议的秦始皇且有惊人之语则是另一个原因。

近日,王立群为之呕心沥血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再次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与《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上)》相比,王立群似乎更珍爱这部“下”。

在书中,他不仅为其“彩插”题诗,而且写了《秦皇吟》代后序。

如此敬重和热爱秦始皇,用王立群的话说,因为秦始皇是个“纯爷们”。

“焚书坑儒”说法有误《中国新闻出版报》:在我国,成语“焚书坑儒”家喻户晓,无论是现行的中学历史课本,还是影视剧小说,都把“焚书坑儒”作为秦始皇的主要罪状之一。

在书中,您却认为这个说法有误,您的根据是什么呢?王立群:现在中小学课本中“焚书坑儒”的说法非常普遍,但实际上不太准确。

最准确的说法是“焚诗书坑术士”,但是这只是在学术圈里少数人知道。

尽管目前中小学历史课本是这样编的,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教材出版单位、各地中小学历史编撰部门,能够把一个正确的历史告诉下一代可能会更好一些。

“焚书坑儒”的说法不是一下子形成的,有一个历史过程,比如说“坑儒”,最盛行是从唐代开始,唐代一些著名学者,像为《史记》做注的张守节,为中国第一部文学总集做注的李善,都用了不正确的历史材料来讲“坑儒”。

所以唐代以后不断地在延续和追加,导致流传到今天都说坑儒。

这个说法不准确只有与秦始皇同时代的人可能会知道一点。

但是即使是同时代的人,能了解秦始皇多少?我们现在是当代,对当代中国发生的事情你们都了解吗?你们知道的只是你们道听途说或亲身经历的。

据此你们写下来的是记录历史。

记录历史和真实历史实际上是有差别的。

等人家根据你的记录再解读的时候差别变大,再到接受的时候1。

王立群秦始皇1一48文本

王立群秦始皇1一48文本

王立群秦始皇1一48文本
01荆轲刺秦王02襄公立国03穆公东阔04商鞅变法05合纵连横06昭王争霸07异人奇缘08生父之谜09赵姬之乱10吕不韦之死11李斯为政12通天大计13韩氏初兴14三家分晋15韩国之亡16赵武灵王17秦赵之争18长平之战19邯郸之战20赵国之亡21水淹大梁22秦灭燕国23秦灭楚国24不战而降25股肱之臣26六世余烈27集权皇帝28统一制度29万里长城30生死茫茫31焚书坑儒32秦始皇之死33秘不发丧34沙丘政变35李斯变节36二世诈立37巩固帝位38李斯之死39胡亥之死40赵高之死
41子婴亡国42皇陵之谜43盗陵毁陵之谜44汉儒评秦45唐人论秦46千古一帝47难说再见48 再见。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三十九集文字版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三十九集文字版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第三十九集文字版公元前259年的农历正月,一个男婴在赵国都城邯郸降生了。

没有人会想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的缔造者。

他十三岁继位,二十二岁亲政,三十九岁完成统一大业。

他自称始皇帝,是企幻他建立的帝国能够一世、二世、三世,乃至千秋万代。

然而,这个当时世界上强大的政权,在几个雇农首发的反抗中轰然倒塌。

十五年历史长河里弹指一瞬的短暂,十五年政治文化中革故鼎新的巨变,造就了惊人的历史反差。

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漫游他祖上的崛起之路;透过后世对他的高歌与唾骂,梳理他纠缠不清的身世之谜;在荆轲箕踞笑骂声中,金戈铁马卷起的滚滚烟尘中的那柄长剑,势如破竹地挑起了六颗高贵的头颅;竹简焚燃跳动的烈焰中,依稀映照出四百余儒生在坑边游荡的魂灵;蜿蜒的长城能否挡得住阴山凛冽的寒风?却始终吹不尽孟姜女的千年哭咒;黔驴技穷的两个方士沿着咸阳城墙迅速逃命,远渡东瀛的千名童男童女翘足凝望故乡;阿房宫的凝脂啊,如何能洗却内宫的春梦?骊山的陵墓却永久地隔绝了他的视听。

他不会听到佞臣赵高的密谋,更不会听到大泽乡的振臂呐喊;他不会看到太子扶苏拔剑自刎血沾衣,更不会看到荥阳城头变换了大王旗。

“龙盘虎踞树层层,势入浮云亦是崩。

一种青山秋草里,路人唯拜汉文陵”。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

而这次的《百家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

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

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

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

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

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

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

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

《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

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

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

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

其实,人是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2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百家讲坛之天地人之道,于丹用它自己的语言为我们解读《论语》。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集锦15篇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集锦15篇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集锦15篇《百家讲坛》观后感1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

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

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

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

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

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

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

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百家讲坛》观后感2我很喜欢看《百家讲坛》,《百家讲坛》里面给我们分析了书里的内容,人物的性格特点。

【秦朝历史】王立群反对“焚书坑儒”说 认为历史教科书应修改

【秦朝历史】王立群反对“焚书坑儒”说 认为历史教科书应修改

【秦朝历史】王立群反对“焚书坑儒”说认为历史教科书应修改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的新书《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下部,由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

王立群接受采访时说,他是文学专业出身,很希望能在《百家讲坛》讲文学。

他在新书中反对“焚书坑儒”说。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透露,王立群是抱着重病完成新书的整理工作。

王立群昨天
承认他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主动脉堵塞,刚刚做完心脏支架手术。

新作中,王立群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说法。

王立群认为,“焚书坑儒”的表述并不准确,“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活埋的是术
士而非儒生,坑儒之说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成的,在汉代开始占据主流舆论。

”王立群称,由于古代典籍传播的口耳相传特征,以及秦朝的短命,焚书对典籍造成的影响也被放大了。

他希望中学历史教科书修改此项内容,还秦始皇一个公正的评价。

对于王立群的观点,
历史
小说《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认为,最近有一部分学者与王立群持相同观点,认为秦
始皇坑的全是术士,但这个观点太绝对,他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根据司马迁和其他史
学家的记载,秦始皇确实是坑儒了,还坑了术士,这一点史书上都有记载。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百家讲坛秦始皇观后感

百家讲坛秦始皇观后感

百家讲坛秦始皇观后感篇一:电视剧秦始皇观后感电视剧秦始皇观后感秦始皇是一代枭雄,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是任何一代帝王也无法比拟的。

他是第一个让中国统一的君主,不仅是土地的统一同时也统一了全国的文化。

这在中国历史中,他是前无古人的一位君王,让后辈们只能仰望。

毛泽东曾经评价过秦始皇,认为他是中国的一代伟人,其功绩不可抹杀。

人们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位暴君,嗜杀成性,残暴得令天下人闻之丧胆。

可谁知道,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若没有秦始皇这样的人物,中国又如何能一统?最近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秦始皇》,心中有些感概。

《秦始皇》是央视雪藏了六年的大片,为什么迟迟不肯播放呢?究其原因,应该是这部片子拍得太乱了吧!在片中,赢政居然是相邦吕不韦与太后的私生子,作者的想象力也真奇特,硬把这位千古一帝的身世编得一塌糊涂,让他成了吕不韦的儿子。

我不知道作者的用心,或许只想让故事更有传奇性,可他的做法适得其反了,这样杜撰伟人的身世,只会让观众大掉胃口。

我也不知道秦始皇的真实身世,但我想的是他应该是赢氏血统,而不是杂种。

让我们更不赞同的是作者还让自己的父亲死在自己的手里。

那时,吕不韦已经不参予朝政,按理说对秦始皇没有什么威胁了,他用不着赐吕不韦一死。

何况吕不韦不仅是他的生身之父,同时也是他的授业恩师。

可以说,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王赢政。

他们的关系在作者的笔下是如此水乳交融,作为人子的秦王,他不可能忍心杀死一个对自己并无多少真正的威胁的父亲。

他完全可以用别的办法来对付吕不韦的门生们,而不该让吕不韦去死。

还有荆柯剌秦王一节,在这部电视剧中,绝对是一败笔。

荆柯的匕首已经架到了赢政的脖子上,可他迟迟不肯下刀,以至于让赢政逃脱,让自己的命丢在那里。

导演大笔墨渲染了荆柯出征前的篇幅,却在剌秦王时,只轻描淡写地拍了个镜头。

作为观众,看起来不过隐。

象这种场面,在这部电视剧里俯首皆拾,给这部片子抹黑不少。

秦始皇的母亲赵太后在剧中是一*荡女子,这有史可查吗?如果是拍一喜剧,作者可以胡编,编造得越离谱越有意思,可这部片子的本意并不是拍一闹剧啊!你看剧中的赵姬多么荒唐,与一“阉人”生了两个孩子,让赢政有了两个弟弟。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汉儒评秦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汉儒评秦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44:汉儒评秦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他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实行严刑酷法,为当时的人们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也有人认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集权国家,对后世影响深远!今天,我们就把焦点对准在秦朝废墟基础上的汉朝。

为现实政治服务的需要,汉初学者陆贾、汉文帝时期的才子贾谊、汉景帝御史大夫晁错、汉武帝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等等,都对秦始皇及他的秦帝国兴亡发表过评论。

在众多的汉儒评秦中,王立群教授认为贾谊的《过秦论》是代表作。

那么,王立群教授为什么这样说呢?从贾谊的《过秦论》我们可以看出汉儒评秦的什么特色呢?很多汉朝人就是从秦代生活过度到汉代生活的,他们亲眼目睹了这个摩天大厦的倒塌,所以给汉朝人的刺激非常震撼。

所有的汉朝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摩天大厦为什么会倒塌,倒塌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就引发了许多的汉朝人对秦始皇和秦王朝的评价。

汉代四百年,对秦朝和秦始皇汉朝人有许许多多的评价,在这里只讲一个人的评价,这个人是谁呢?就是西汉初年的一个洛阳才子叫贾谊,他的名作是《过秦论》。

把贾谊的《过秦论》当做汉人评秦的代表作,三点原因:第一,《史记·秦始皇本记》的后面引用了《过秦论》的全文,这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唯此一篇,绝无二例。

司马迁的《史记》在引述别人文章的时候,一般引用的都是传主的文章,比如说司马相如传,引用了他的《子虚赋》、《上林赋》,因为这个传的传主是司马相如,所以在他的传中引用了他的赋。

但是《史记》在这里很奇怪,在《秦始皇本纪》后边全文引用的是贾谊的《过秦论》,而且把我们后人称之为贾谊《过秦论》的上篇、中篇、下篇全引用了。

我们读《史记》讲秦始皇,既然是读《史记》,《史记·秦始皇本纪》后面为什么会附了贾谊《过秦论》的全文呢?很明显,它是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回避不了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过秦论》从司马迁的《史记》引过以后,就被历代经典文章总集所选,特别是它的上篇,从南北朝梁代萧统的《昭明文选》,一直到晚清重臣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抄》,再到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课本,都选贾谊的《过秦论》,这就叫经典之作,所以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个经典之作。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个人读后感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个人读后感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掀翻一个世界,自是千古一帝2012年7月28日到8月25日,在 上并结合图书观看了《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全)(共47集,上部24集,下部23集)被深深吸引,谨以此文作为第一次观看后的感想,并希望运用这些精神财富开阔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对今后的人生有所启迪。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是一个统一而连贯的不断发展的整体。

每一集,王立群老师都在充分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引经据典,用历史的本来面貌,带我们还原历史现场,给我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而从整个节目着眼,我觉得,整个秦始皇节目可以被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秦国崛起和横扫六合;第二部分讲秦朝兴亡;第三部分讲的是后人论秦。

王立群老师用前二十六集向我们展现了秦国崛起和横扫六合的整个内容。

从前十二集中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秦国的崛起先后历经六百年,经历了三十五代国君。

其中秦国经历了非子封秦、襄公立国、穆公东扩、孝公变法、连横破纵、召襄王称霸、异人奇缘、李斯为政、通天大计等等事件,这些明君的雄韬伟略最终增长了秦国的国力,为秦始皇吞并天下建立秦朝打下了坚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基础,可以说秦始皇吞并天下和建立秦朝后实行的统一制度都是出于先辈们的奋斗与总结。

在接下来的十二集中,王立群老师带我们还原了秦王扫六合的宏伟场景。

通过韩氏初兴、三家分晋、韩国灭亡、长平之战、邯郸之战、赵国之亡、水灌大梁、秦灭燕国、楚国之亡、不战而亡等,王立群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的兴与亡,为我们讲解了每个国家衰亡的真正原因,并从反面说明了秦国横扫六合的历史必然性。

接下来的两集股肱之臣和六世余烈中,王立群老师着重分析了秦国的优势以及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我们不难看出秦国之所以能灭六国,最重要的是因为秦国具有统一天下的“历史必然性”,这些历史必然性表现在七代明君,代代重才。

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秦惠文王重用张仪,以连横破六国合纵;秦武王重用甘茂,抓住时机,东进中原;秦昭襄王重用魏冉、白起、范雎,运用“远交近攻”策略摧毁六国生力军;秦孝文王在位三天无功无过,姑且称之为明君吧;秦庄襄王重用吕不韦,切断六国南北合纵通道;秦王嬴政虚怀若谷、知人善任,重用王翦、王贲父子、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代、尉缪、吕不韦、李斯、蒙毅等人最终统一六国。

2021百家讲坛观后感

2021百家讲坛观后感

2021百家讲坛观后感篇一:百家讲坛观后感(初中版)对百所学校演讲厅的思考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由王立群老师为我们解读《史记》―――秦始皇之唐人论秦。

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以及他们对秦始皇的评价有哪些特点。

通过王立群老师的讲解,我知道了秦始皇在唐朝人的心目中是多种多样的,没有统一的评价,有批评也有肯定,但从很多评秦的史料来看,秦始皇备受唐人的关注。

但他也成了一个警示皇帝教育的反面教员,王立群老师说,皇帝是需要人来约束,没有约束的皇朝都很短命,而皇帝都怕失去皇权,正是因为这点,大臣们才有机会教育皇帝,于是,教育皇帝的最佳人选,便是秦始皇。

秦始皇对许多皇帝起到了警示作用,但晚唐大诗人杜牧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在杜牧的《阿方公甫》中,他提出秦国的迅速灭亡是因为秦王太奢侈,太重视自己的享乐。

此外,帝国毁灭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

只要他不向臣民显示仁义,不爱他的人民,心中没有人民,所有的人民最终都会抛弃国王。

后人在哀叹秦国的猝死时,并没有吸取秦国猝死的经验。

结果,他们再次灭亡。

在秦朝,还有另一件大事——焚书和宣扬儒家思想。

有两个关于焚书和宣扬儒家思想的记录。

一个是司马迁,另一个是魏红。

在魏虹的记录中,秦始皇是一个真正的暴君,而在司马迁的记录中,秦始皇烧书和宣扬儒家思想是有原因的。

然而,唐代的四位学者——颜师古、张守杰、李山和李贤在评论古籍时都选择了魏虹的说法。

由此可见,在唐朝人民心中,秦始皇是一个极其险恶的暴君。

在唐人对秦始皇的评价与王立群老师的讲解中我明白了:事情是有多样性的,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都不一样。

第二章:让历史“还原正统”——评“百场论坛”让历史“恢复正统”――“百家讲坛”观后感让历史“还原正统”——对“百场论坛”的印象近几年,历史似乎突然火了起来,打开电视是循环播放的百家讲坛以及各种历史揭秘节目。

走进书店,又是满满的各朝"那些事儿"和一本书读懂各代史。

在百家论坛兴起的头几年,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讲师,如严崇年、易中天、刘心武等。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_5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_5

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1今天,我观看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的秦始皇系列。

我觉得秦始皇之所以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由许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换来的,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从秦国的祖先秦穆公开始,就一直在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与六国的交涉。

先王在百里奚、蹇叔的辅佐下确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

秦国在向西扩张势力的同时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苏秦的“连横”(苏秦起初以“连横”游说秦,但秦没接受,后以“合纵散横”对付秦)对付秦国的方法传入秦国后,令秦国束手无策,最后,由张仪出谋划策确立了“远交近攻”的长远战略方针,在战国末期,由秦始皇、丞相李斯、姚贾联合确立了统一天下的大计,并且这个大计与韩非之死密切相关,制定出“军事”“金钱”双管齐下的总攻略。

用武力占领城市,用金钱收买他国重臣。

秦王用这一方法只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将六国统一了。

我觉得,秦始皇能成功地统一天下离不开一群精忠报国的文武大丞和谋士,王翦父子是战国中赫赫有名的两员大将,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他们不但精通用兵之道,也会一些谋略。

正是王剪父子辛勤汗水,战国七雄中的五国都是被他们消灭,白起、张仪、百里奚、蹇叔、吕不韦、李斯等都是精忠报国的,为了祖国而不停奋斗精神的人。

这让我想起我们伟大的子弟兵—解放军,正是他们保家卫国,抗洪行动圆满成功,抗震救灾行动成功落下帷幕,正是他们在那废墟中抢救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

在抗震救灾行动中人民解放军不顾地势的险恶,天气的恶劣,尽自己最快的速度抵达了难区。

到达了灾区,也要日夜不停地移开沉重的石头,救出伤员,直到双手磨出了血,腿脚筋疲力尽,仍坚持在第一线,为的是救出老百姓。

其实,《百家讲坛》讲的事实上是人性,让我们从事件中去感悟人生的哲理,怎样做一个更好,更完美,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这个社会懂得如何报国,如何关爱社会、集体和他人,那么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战争,而是和平与美好!2023年《百家讲坛》观后感2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400字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400字

王立群读史记读后感400字
王立群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化研究专家,读史记已是他十分熟悉的事情。

王立群认为《史记》是一部浩瀚的历史巨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华,读《史记》让他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博大。

在《史记》中,王立群发现了许多历史上重要事件的真相和背后的故事。

他对《史记》中描写秦始皇的篇章深感震撼,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秦始皇,在为了实现自己统一中国的理想的同时,也犯下了许多残暴的行为,这使得他的名字被历史记录为暴君。

在王立群的眼中,《史记》中描写汉武帝的篇章也是一部辉煌的历史,汉武帝被誉为古代中国的马基雅维利,他制定的“以
铁为公”的政策,大力推广铁冶炼技术,使得汉朝的军事技术
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战争胜利了无数场。

王立群不仅对《史记》中的历史篇章抱有深刻的感悟,对于史记中记录下的一些文化精髓,他也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音乐一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在《史记》中也有所体现。

王立群曾经发现,在《史记》中记载了一些古代音乐之谱,非常难得。

这些音乐之谱早已失传,能够在《史记》中找到它们的影子,让王立群感到非常惊喜。

总之,王立群读《史记》感悟颇深,他觉得这部历史巨著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记录下一段段厚重的历史,记录下一个
个优秀文化的精华。

读完史记,他深深感到历史的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灿烂绚丽。

王立群读《史记》63-秦始皇

王立群读《史记》63-秦始皇

王立群读《史记》63-秦始皇王立群读《史记》63-秦始皇王立群读《史记》63_秦始皇26:六世余烈-王立群嬴政得益于文臣武将,还有用人之明。

然而只有这些,就能独霸九州吗?还得从历史上来看待这个问题。

是历史的选择还是另有他因?只用了十年摆平六国,统一天下,都在强调这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但为什么是大趋势呢?我想:什么是历史大趋势?是历史发展的动向,包括一个历史的必然和偶然性。

这是历史必然有两层含义,一七代明君,二代代重才。

这构成了必然。

七代没有一个昏君;代代重才,没有一代不重用贤才,这些不简单。

这个必然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秦历史上,一共有六百多年三十多君王,最后七代最密切,孝公面临的使命是变法图强,当时并不是最强的国家,必须让自身强大。

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

孝公抓住的是这个,完成了应该承担的使命。

惠文王时期,秦国强了,其他六国嫉妒了,六国有识之士想法对付他用合纵策略。

惠惠文王是打破六国合纵,就是联横。

秦武王只有三年,举重砸死了,也有作为,名言“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想看看周天子的王城。

这时比较强大了,使命是抓住东进中原。

前311年派人率领攻打韩重镇宜阳,陕西通河南的唯一通道。

秦武王派使出使魏国,联手攻下宜阳。

才能兵出函谷关。

这关键。

甘茂是有才之人,让副手告诉秦王同意联手了,虽然同意,但不能打,功劳就全归你了。

召见甘茂,说了三件事,一曾参杀人,这是一个贤人,有一个同姓同名人,曾杀人,给母亲报信了,她知道不会,不理;第二个、第三个来,仍报告,逃了。

甘茂告诉秦王,隔不住三个人说。

我不是秦国人,我来打天下,你想想会有人在背后说我坏话,我没有曾参之贤,你也没有母亲那样信任我,那哪能打得下来。

二是张仪无功。

他主张合纵,没有人认为他有功,都认在王身上。

三文侯烧信。

魏文侯派一大将乐羊打了中山国三年,灭了,回来高兴不得了,一见魏文侯,把一筐告状信抬出来给他看。

魏文侯不告诉他,支持他,他明白这功劳不仅仅是自己的,跪地说,“主君之力也”。

秦始皇是谁的亲子辨析——兼与王立群先生商榷

秦始皇是谁的亲子辨析——兼与王立群先生商榷

秦始皇是谁的亲子辨析——兼与王立群先生商榷
钱玉趾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 秦始皇(赢政)的父亲是谁,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吕不韦,一是秦庄襄王(子楚).王立群先生认为是后者,否定了吕不韦.他在央视"百家讲坛"和<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中均说:"赵姬是‘至大期时生子政'……仅此一条,即可破赵政是吕不韦之子说……吕不韦与赢氏皇族有性关系而无血缘关系."[1]我认为,此说尚缺可靠证据,难以服人.以下将作辨析.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钱玉趾
【作者单位】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成都)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元代平话文本生成辨析——兼与徐大军先生商榷 [J], 齐心苑
2.秦始皇生父之谜——求教于王立群先生 [J], 文钟哲
3.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情爱原型与现代判定——兼与王立群先生商榷 [J], 钱玉趾
4.刘刘安谋反案"疑点"辨析及判断
——兼与马庆洲先生商榷 [J], 邹旻
5.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兼与严宾先生商榷 [J], 张金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百家讲坛》观后感_10

《百家讲坛》观后感_10

《百家讲坛》观后感《百家讲坛》观后感1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

而这次的《百家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

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

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

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

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

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

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

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

《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

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

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

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

其实,人是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2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

古人云:“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荆柯刺秦王
02:襄公立国
03:穆公东扩
04:商鞅变法
05:合纵连横
06:昭王争霸
07:异人奇缘
08:生父之谜
09:赵姬之乱
10:吕不韦之死
11:李斯为政
12:通天大计
13:韩氏初兴
14:三家分晋
15_韩国之亡
16_赵武灵王
17_秦赵之争
18_长平之战
19_邯郸之战
39_胡亥之死
40_赵高之死
41_子婴亡国
42_皇陵之谜
43_盗陵毁陵之谜
44_汉儒评秦
45_唐人论秦
46_千古一帝
47_难说再见
20_赵国之亡
21_水淹大梁
22_秦灭燕国
23_秦灭楚国
24_不战而降
25_股肱之臣
26_六世余烈
27_集权皇帝
28_统一制度
29_万里长城
30_生死茫茫
31_焚书坑儒
32_秦始皇之死
33_不发丧
34_沙丘政变
35_李斯变节
36_二世诈立
37_巩固帝位
38_李斯之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