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自2006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以来,中日关系出现重要转机,开始得到恢复。2007年又迎来中日复交35周年,温家宝总理访日。两国上下都期待着继续改善相互关系,使两国关系能健康与稳定地向前发展。当前,中日关系总的形势是在继续向好的方向转变,但仍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认真考虑如何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中日关系国际合作民族矛盾
正文:
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其中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面对中日矛盾日趋激化的形式下,胡锦涛就当前中日关系,提出的5点主张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明确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原则,妥善解决问题,确立共同利益,构筑长期稳定发展的框架。给未来的中日关系定下了一个基调,但中日关系究竟何去何从,还须得双方共同努力。
1.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自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2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即“政热经冷”阶段。双方在《中日联合声明》指导下,政治关系不断趋热。但由于中国当时尚未对外开放,直到1980年,中国的对日贸易总额只有94亿美元,结果导致这一阶段的中日关系只能呈现“政热经冷”的特点。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即“政经双热”阶段。由于8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改革进程的推进,中日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中日关系步入“政经双热”阶段。到1995年,中日双边贸易已增至574.7亿美元。
第三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中日政治关系出现了转冷迹象,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问题等方面的分歧日趋显露,对立和冲突日趋激烈。然而中日经济仍处在迅速发展中,2002年达到1019.1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77.3%,从而中日关系进入了“政冷经热”阶段。
第四阶段,即“政经双冷”阶段,在这个冷淡期,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两国的政治关系日趋冷淡,降到了中日建交以来的最低点。由于小泉政府上台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问题,导致中日高层双边互访中断四年多,导致两国政治关系越来越冷。其次,“政冷”开始影响“经热”。政治与经济是不可分的,由于两国政治关系的冷淡,开始日渐影响到经济交流与合作。这主要表现在:在日本方面,日本政府对华日元贷款连年下降,小泉声称在2008年完全停止对华贷款和援助;日本政府阻挠一些高新企业向中国投资,要求日本企业将设立在中国的一些技术研发中心撤消等。再次,政治的冷淡、经济的降温又直接影响到两国部分民众相互厌恶的情绪化升温。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火上浇油”,导致两国部分民众之间相互反感的情绪化倾向有所增强。
2.中日关系的现状分析——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
2006年10月8-9日,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正式访问中国,引起举世关注。此次访问的实现,
不仅标志着自2000年10月中国前总理朱镕基访日以来中断了6年之久的两国首脑正式访问得以恢复,而且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双方首脑就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把中日关系推向更高层次,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一致;在改善双边关系的具体措施方面,双方同意推进经济领域部长级对话,通过安全对话和防务交流增进安全领域互信,并加强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协调与合作;关于首脑会谈和互访,中方领导人原则上同意在2007年回访日本。中日关系在朝着改善的方向发展,而且势头看好。
2007年,中日关系总体上将保持上升势头,但也将伴随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
2007年的中日关系,将在2006年10月安倍首相成功访华的“延长线”上继续得到发展。安倍访华后的三个多月里,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已分别在越南河内和菲律宾宿务再次与安倍首相会见和会谈,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回访日本的“融冰之旅”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效。在回暖的政治关系带动下,中日防务交流已经重启,经贸关系有望从政治升温中受益,两国舆论氛围渐有好转。
中日关系虽峰回路转,但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还充满着不确定性。日本右翼势力仍期待着安倍首相在2007年7月参议院选举后参拜靖国神社,并由此导致两国国民感情的急剧下滑。中日相互缓解安全疑虑、推动东海问题谈判、加强地区与国际问题上的合作等一系列实质性问题依然摆在那里,有待于进行耐心、细致的对话与磋商。
近来,中日政治氛围刚刚回暖,却又接连传来令人感到丝丝凉意的消息。中日首脑会晤和外长会谈余音未消,安倍首相和麻生外相回过头来就分别在国内演讲和出访途中一路渲染“中国威胁论”,扬言要建立日美澳印“价值观联盟”和欧亚大陆“自由与繁荣之弧”,不厌其烦地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还要与美国大搞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军事演习。这些都充分显示出,日本对中国采取着“合作与防范”并举的“两面下注”战略。
未来中日关系的基本样式,将是发展共同利益和调整相互矛盾的统筹兼顾。其最低目标是力争维护和发展合作大于竞争、共同利益大于相互矛盾的局面,理想目标则是构筑战略和解与合作的双边框架。日本决策层能否摒弃对华冷战思维和围堵战略?这将是中日关系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另外,两国政界的友好意愿、经贸界的双赢合作以及舆论界的正面呼应,也将对此番中日关系上升势头的方向与速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3.新的历史条件下潜在不利于中日友好的倾向
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有了显著发展,总体来看,主流是好的,正常的,发展是顺利的,都给双方带来了好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摩擦,这些问题主要包括经济和政治两方面。
政治上,主要上是日本如何对待过去的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如何处理与台湾的关系这是中日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经济上,大多是业务问题:一是两国由于体制的不同,在契约的观念,市场开放程度,交涉权限等方面产生的差异,二是随着歼击机往来的扩大,引起的贸易不平衡。三是在技术合作方面,日本企业严密控制先进技术的出口和转让,采取卖产品不卖设备,卖设备不卖技术的做法,这不能满足中国在技术引进方面的要求。
1)历史教科书事件
日本为了替军国主义者发动的战争开脱罪责,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篡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引起了中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
篡改侵华史,美化军国主义不仅违反了《中日联合声明》的精神和原则。否定了日本政府就侵华战争向中国人民所表示的深刻反省,而且关系到中日友好合作的前途,因此,激起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愤慨。中国人民用确凿的事实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教科书问题的实质是日本能否正确对待过去那段历史,这是中日关系中重大原则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有关方面在这次教科书上始终未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