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知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前有一位很要好的同事,和我谈论过“生而知之”的问题,今早心血来潮,汇总分析一下。
“生而知之”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者上也一句中,对生知二字通常有如下解释:
1.生:天生或出生
2.生:生疏
3.生:性也(见文后解释)
4.知:知道/懂得
5.知:知道去学习
6.知:知识
学而知之者次也一句中,对学字通常有如下解释::
1.学:通过学习,全句意为: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
2.学:教学,全句意为:有人教才知道学习的,次一等。
综合以上的解释,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1】孔子说:“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译文2】孔子说:“遇见生疏的就知道去学习最聪明,要有人教才知道学习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译文3】孔子说:“本性爱好(知道去)学习的人最聪明,要有人教才知道学习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
古文过于精简,造成解释过于繁杂;“生而知之”还出现在以下地方: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中庸·卷二十之三》: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中间省略)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重复而已,就不翻译了。
要进行对比,才能知道孔老夫子的原意。
八点到了,可惜要去上班了,抽时间再看再写。
网络抄袭:
黎子耀教授在讲述先秦诸子时首先提出,过去把“生而知之"解释错了。黎先生认为“生而知之”应该是“性而知之”。《周礼·地官·大司徒》“辨五地之物生。”郑玄注: “杜子春读生为性。” 《吕氏春秋·本生》: “立官以全生也。”高诱注: “生,性也。”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注: “生谓性也。刀《尚书·君陈》:“惟民
生厚,因物有迁。”孔传: “言人自然之性敦厚,冈所见所习之物有迁变之道。” 查商周古文字都没有“性”字,所以傅斯年说: “后代‘百姓’之姓, “雎命’之性,在先秦古文皆作生,不从女,不从心,即今存各先秦文籍中,所有
之性字皆后人改写。在原本必皆作生字,此可确定者也。后世所谓性命之性字,在东周虽惶惚有此义,却并无此独立之字也。吾作此语,非谓先秦无从心之性字之一体。战国容有此字,今不可考,然吾今敢断言者,战国纵有此字,必是生之或体,与生字可以互用……生字本义为表示出生之动词,而所生之本、所赋之质亦谓之生(后来以姓字书前者,以性字书后者)。物各有所生,故人有生,犬有生,牛有生,其生则一,其所以为生者则异。故古初以为万物之生皆由于天,凡人与物生来之所赋,皆天生之也。故后人所谓性之一词,在昔仅表示一种具体动作所产生之结果,孟、苟、吕子之言性,皆不脱生之本义。必确认此点,然后可论晚周之性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