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反应PPT演示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3.3沉淀溶解平衡课件鲁科.ppt
(1)ZnS沉淀转化为CuS沉淀的定性解释
当向ZnS沉淀上滴加CuSOks54u溶精品液课时件 , ZnS溶解产生的S2-与 CuSO4溶液中的Cu2+足以满足Qc>Ksp(CuS)的条件, S2-与 Cu2+结合产生CuS沉淀并建立沉淀溶解平衡。 CuS沉淀的生 成,使得S2-的浓度降低,导致S2-与Zn2+的Qc<Ksp(ZnS),使得 ZnS不断的溶解,结果是ZnS沉淀逐渐转化成为CuS沉淀。
当这两个过程速率相等时, Pb2+和I-的沉淀与PbI2固体的溶
解达到平衡状态即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PbI2固体在水中的
沉淀溶解平衡可表示为:PbI2 (s)
Pb2+ + 2I-
2、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Ksp ):
难溶固体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状态时,离子浓度保 持不变(或一定)。其离子浓度的方次的乘积为一个常数 这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ks5简u精称品课为件 溶度积,用Ksp表示。
ZnS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ZnS(s)
Zn2+(aq)+S2-(aq)
Ksp=1.6×10-24mol2•L-2
CuS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CuS(s)
Cu2+(aq)+S2-(aq)
Ksp=1.3×10-36mol2•L-2
ZnS与CuS是同类难溶物,Ksp(ZnS) >Ksp(CuS),CuS的溶解 度远小于ZnS的溶解度。
2.沉淀的转化
观察•思考
ZnS沉淀转化为CuS沉淀
(1).在1试管中加入ZnSO4溶液,再滴入Na2S溶液,观察现象。 (2).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蒸馏水洗涤沉淀2-3次。 (3).向沉淀中滴加适量的CuSO4溶液,观察现象。
化学课件第八章 沉淀溶解反应.ppt
AgCl(s)
Ag+(aq) +Cl-(aq)
ceq
S
S
c(Ag+)=c(Cl-)=S=1.34×10-5 mol·l-1
Ksp θ =c(Ag+)·c(Cl-)= S2 =1.97×10-10
例2 已知298K时Mg(OH)2的Kspθ =5.61×10-12,求其溶解度S。
解: Mg(OH)2(s) ceq
A. 3.6×10-16
B. 6.3×10-18
C. 2.5×10-17
D. 6.3×10-19
(已知KSP
θ ,CuS
=
6.3×10-36
K总,H2S = 1.0×10-19 )
Cu2++H2S = CuS(S)+2H+
K
c 2 (H ) c(Cu2 ) c(H2S)
K总
K
θ s
p
c(Cu2 )
例5:Hg2Cl2 的KSPθ为1.3 × 10-18 ,0.1升饱和溶液
的浓度是_______A___mol.l-1
A. 6.88 × 10-7 C. 6.88 × 10-8
B. 1.69 × 10-5 D. 1.14 × 10-9
Hg2Cl2(s) ceq
Hg22+(aq) +2Cl-(aq)
AgBr(s)
Ag+(aq) + Br-(aq)
S
S+0.1≈0.1
Kspθ=c(Ag+)·c(Br-)= 0.1S 同离子效应
例7:CaF2在0.1 mol.L-1 KNO3溶液中的溶解度与
水中的溶解度相比,属于下列哪一种( A )
A. 增大
B. 减小
C. 相同
D. 无法判断
盐效应
蛋白质沉淀反应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2021
6
(三)重金属盐类沉淀蛋白质
❖ 溶液pH在蛋白质等电点以上时,重金属盐类 (如 Pb2+、Cu2+、Hg2+及Ag+等)易与蛋白 质结合成不 溶性盐而沉淀。
❖ 重金属盐类沉淀蛋白质通常比较完全,故常 用重金 属盐除去液体中的蛋白质。但应注意, 在使用某些 重金属盐(如硫酸铜或醋酸铅)沉 淀蛋白质时,不可 过量,否则将引起沉淀再 溶解。此时的溶解为生成 憎水胶体的缘故。
❖ 溶液中的蛋白亦能被有机酸沉淀,其中以三氯醋酸 的作用最为灵敏而且特异。因此被用于蛋白质的首 选沉淀剂,只能沉淀蛋白质,不能沉淀其水解产物, 加热可除去。
精选ppt课件2021
8
三、实验材料
❖ 实验材料: 鸡卵清蛋白液,吸管(1mlx4, 2mlx4,0.5mlx1, 5mlx2),试管 (1.5x15cmx14),水浴锅,滴管,电炉
❖ 实验试剂: 苯酚(0.5%),硫酸铜(1%), 硫酸铵固体,95%乙 醇,NaCl,醋酸铅,鞣 酸,苦味酸,冰醋酸
精选ppt课件2021
9
四、操作步骤
精选ppt课件2021
10
五、问题与讨论
❖ 1、本次实验结果如何? ❖ 2、蛋白质可逆沉淀和不可逆沉淀有什么区别?
精选ppt课件2021
11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蛋白质沉淀反应蛋白质沉淀反应一蛋白质的盐析作用二乙醇沉淀蛋白质三重金属盐类沉淀蛋白质四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蛋白质沉淀反应一蛋白质的盐析作用?加盐类如硫酸铵硫酸钠氯化钠等可以破坏蛋白质胶体周围的水膜同时又中和了蛋白质分子的电荷因此使蛋白质产生沉淀这种加盐使蛋白质沉淀析出的现象称盐析
精选ppt课件2021
沉淀反应的应用课件
沉淀的生成和转化是化学反应中 重要的过程,通过控制条件可以 促进沉淀的生成和转化。
沉淀反应的速率
反应速率的概念
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快慢,受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因素影响。
沉淀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沉淀反应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反应物的浓度、温度、 催化剂等。
沉淀反应的条件
01
02
03
04
反应物的浓度
沉淀反应的类型
根据沉淀的组成和结构,沉淀反应可分为两类:均相沉淀和多相沉淀。 均相沉淀是指沉淀的组成和结构与反应物相同,例如复分解反应生成的盐和水。
多相沉淀是指沉淀的组成和结构与反应物不同,例如通过离子交换形成的沉淀。
沉淀反应的特点
01
02
03
04
沉淀反应具有选择性,即反应 物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形成沉淀
等;
2. 配制溶液
根据需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3. 加入沉淀剂
将沉淀剂加入到溶液中,搅拌均 匀;
6. 分析鉴定
对沉淀进行分析和鉴定,如用 XRD、SEM等方法。
5. 分离沉淀
采用离心机等方法将沉淀分离出 来;
4. 视察和记录现象
视察溶液中的变化,记录沉淀的 颜色、形状、大小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视察到沉淀的颜色、形状 、大小等变化;
。
沉淀反应具有可逆性,即沉淀 可以重新溶解在溶液中。
沉淀反应具有速率快的特点, 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沉淀反应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 ,可以用于分离、纯化、分析
、制备等许多方面。
02
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
沉淀反应的化学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描述了沉淀溶解和生成的平衡状 态,受温度、浓度、酸度等因素 影响。
沉淀反应的速率
反应速率的概念
描述了化学反应的快慢,受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催化剂等 因素影响。
沉淀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沉淀反应的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反应物的浓度、温度、 催化剂等。
沉淀反应的条件
01
02
03
04
反应物的浓度
沉淀反应的类型
根据沉淀的组成和结构,沉淀反应可分为两类:均相沉淀和多相沉淀。 均相沉淀是指沉淀的组成和结构与反应物相同,例如复分解反应生成的盐和水。
多相沉淀是指沉淀的组成和结构与反应物不同,例如通过离子交换形成的沉淀。
沉淀反应的特点
01
02
03
04
沉淀反应具有选择性,即反应 物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形成沉淀
等;
2. 配制溶液
根据需要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3. 加入沉淀剂
将沉淀剂加入到溶液中,搅拌均 匀;
6. 分析鉴定
对沉淀进行分析和鉴定,如用 XRD、SEM等方法。
5. 分离沉淀
采用离心机等方法将沉淀分离出 来;
4. 视察和记录现象
视察溶液中的变化,记录沉淀的 颜色、形状、大小等;
实验结果与讨论
通过实验,视察到沉淀的颜色、形状 、大小等变化;
。
沉淀反应具有可逆性,即沉淀 可以重新溶解在溶液中。
沉淀反应具有速率快的特点, 通常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
沉淀反应具有应用广泛的特点 ,可以用于分离、纯化、分析
、制备等许多方面。
02
沉淀反应的基本原理
沉淀反应的化学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描述了沉淀溶解和生成的平衡状 态,受温度、浓度、酸度等因素 影响。
第8章沉淀滴定法ppt课件
3. 滴定时必须剧烈摇动。先产生的AgC1沉淀容易吸附溶液 中的C1-,使溶液中的Cl-浓度降低,以致终点提前而引入误 差。如果测定Br-时,AgBr沉淀吸附Br-更为严重,所以滴定 时更要剧烈摇动,否则会引入较大的误差。
4.预先分离干扰离子。凡与Ag+能生成沉淀的阴离子如PO43-、 AsO43-、SO32-、S2-、CO32-、C2O42-等;与CrO42-能生成沉淀 的 阳 离 子 如 Ba2+ 、 Pb2+ 等 , 大 量 的 有 色 离 子 Cu2+ 、 Co2+ 、 Ni2+ 等 ; 以 及 在 中 性 或 微 碱 性 溶 液 中 易 发 生 水 解 的 离 子 如 Fe3+、A13+等,都干扰测定,应预先分离。
(二)滴定条件
1.由于吸附指示剂是吸附在沉淀表面上而变色,为了使 终点的颜色变得更明显,就必须使沉淀有较大表面,这就需 要把AgC1沉淀保持溶胶状态。所以滴定时一般先加入糊精 或淀粉溶液等胶体保护剂。
2.滴定必须在中性、弱碱性或很弱的酸性(如HAc)溶液 中进行。这是因为酸度较大时,指示剂的阴离子与H+结合, 形成不带电荷的荧光黄分子(Ka=10-7)而不被吸附。因此一般 滴定是在pH=7—10的酸度下滴定。
一、莫尔法 二、佛尔哈德法 三、法扬斯法
一、莫尔法
(一)原理
在测定C1-时,滴定反应式为:
Ag+ + Cl- =AgCl↓(白色)
2 Ag+ + CrO42- =Ag2CrO4↓(砖红色) 根 据 分 步 沉 淀 原 理 , 由 于 AgCl 的 溶 解 度 (1.3×10-5 mol/L)小于Ag2CrO4的溶解度(7.9×10-5 mol/L),所以在滴 定过程中AgCl首先沉淀出来。随着AgNO3溶液的不断加 入AgCl沉淀不断生成,溶液中的C1-浓度越来越小,Ag+ 的 浓 度 相 应 地 愈 来 愈 大 , 直 至 与 [Ag+][CrO42]>KSP(Ag2CrO4)时,便出现砖红色的Ag2CrO4沉淀,借此 可以指示滴定的终点。
沉淀反应(免疫学检验课件)
第十三章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 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 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 沉淀现象。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precipitinogen) 可以是类脂、多糖或蛋白质等;抗体称为沉淀素 (precipitin)。
❖ (3)溶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数量要足够多。如果 数量太小,溶液浊度变化太小,对光通量影响不大。
❖ (4)透射比浊是依据透射光减弱的原理来定量的,因此 只能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检测需抗原- 抗体温育反应时间,检测时间较长。
❖ (5)检测用的抗体一般应选择亲和力较高的抗体,且在 检测中应保证抗体过量。
退。实际上在电泳的过程中受
负电荷多
-
电泳力 >
电渗力
抗体 负电荷少
电泳力 ﹤ 电渗力
+
步骤:
制板
3-4ml琼脂
打孔
孔间距3mm
加样
约7ul
抗体
抗原
电泳
总电流=4mA x 1cm/板宽 x N(板数) 20—30分钟
三、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的用途
是散射比浊法的改良。一般在30~120min内比 浊
用于免疫沉淀反应的缺陷
(1)因为是一次性测定光吸收值,没有考虑每一个待测 样本的吸收和散射效果,可测定结果不准确
(2)测定的仍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不适合快 速检测。
(3) 终点法存在反应本底(空白管),测定样本的含量 越低,本底比例越大,故在微量测定时,本底的干 扰是影响准确测定的重要因素。
(4)若反应时间过长,IC聚合形成沉淀则导致散射值 偏低。故需掌握最适时间比浊。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 浸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液相中特异 结合后,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受电解质影响出现的 沉淀现象。
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precipitinogen) 可以是类脂、多糖或蛋白质等;抗体称为沉淀素 (precipitin)。
❖ (3)溶液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数量要足够多。如果 数量太小,溶液浊度变化太小,对光通量影响不大。
❖ (4)透射比浊是依据透射光减弱的原理来定量的,因此 只能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检测需抗原- 抗体温育反应时间,检测时间较长。
❖ (5)检测用的抗体一般应选择亲和力较高的抗体,且在 检测中应保证抗体过量。
退。实际上在电泳的过程中受
负电荷多
-
电泳力 >
电渗力
抗体 负电荷少
电泳力 ﹤ 电渗力
+
步骤:
制板
3-4ml琼脂
打孔
孔间距3mm
加样
约7ul
抗体
抗原
电泳
总电流=4mA x 1cm/板宽 x N(板数) 20—30分钟
三、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的用途
是散射比浊法的改良。一般在30~120min内比 浊
用于免疫沉淀反应的缺陷
(1)因为是一次性测定光吸收值,没有考虑每一个待测 样本的吸收和散射效果,可测定结果不准确
(2)测定的仍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第二阶段,不适合快 速检测。
(3) 终点法存在反应本底(空白管),测定样本的含量 越低,本底比例越大,故在微量测定时,本底的干 扰是影响准确测定的重要因素。
(4)若反应时间过长,IC聚合形成沉淀则导致散射值 偏低。故需掌握最适时间比浊。
最新实验一沉淀反应PPT课件
免疫固定电泳(IgAκ型)
实验二 凝集反应
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 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特异性结合,出 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 。
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在电解质参与 下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反应 中的抗原可以称为凝集原(agglutinogen), 参与反应的抗体称为凝集素(agglutinin)。
对流免疫电泳结果
对流免疫电泳是将双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 的定向加速的免疫扩散技术。
火箭电泳示意图Biblioteka 火箭免疫电泳是将单向免疫扩散与电泳相结合的 一项定量检测技术
免疫电泳基本过程
免疫电泳结果
免疫固定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是区带电泳与沉淀反应相结 合的技术。首先将样本进行区带电泳,然 后将浸有抗体的滤纸贴于其上,让抗原抗 体发生沉淀反应,洗脱游离的抗体,形成 的沉淀保留在凝胶中
双扩散实验结果
免疫电泳技术
免疫电泳技术(immunoelectrophoresis technique) 是可溶性抗原和抗体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在凝 胶内加速定向运动,彼此相遇结合,在比例合适 处形成可见的沉淀物。
免疫电泳技术包括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直接Coombs试验
间接Coombs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 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惰性颗粒表面, 使其成为致敏载体,在与相应的抗体或抗 原反应,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载体颗 粒被动地发生凝集。
(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是1945年由Coombs建立的一 种抗球蛋白抗体参与的血凝试验,用于检 测抗红细胞不完全抗体,因此又称为 Coombs试验
沉淀理论-ppt课件
d
P 1 u0
P0udP
0
而沉淀池能去除的颗粒包括u≥u0以及 u<u0的 两部分,故沉淀池对悬浮物的总去除率为:
(1P0)u10
P0udP
0
24
η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0.67 1.33 2 2.67 4
8
u,cm/min
不同沉淀速度的总去除率
qvu0(L/H )H bu0A
u0 qv /A
qv/A—反映沉淀池效力的参数, 一般称为沉淀池的表面负荷率,
或称沉淀池的过流率,用符号q H
表示:
qqv / A
v
u0
L
27
比较两式可知: u0 qv/A
qqv / A
理想沉淀池中,u0与q在数值上相同,但它们 的物理概念不同:
u0的单位是m/h;q表示单位面积的沉淀池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流量,单位是m3/m2·h。 故只要确定颗粒的最小沉速u0,就可以求得理 想沉淀池的过流率或表面负荷率。
(3) 在沉淀区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 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4) 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19
当某一颗粒进入沉淀池后
一方面随着水流在水平 方向流动,其水平流速
v等于水流速度;
另一方面,颗粒在重力 作用下沿垂直方向下沉, 其沉速即是颗粒的自由
沉降速度u。
颗粒运动的轨迹为其水平分速v和沉速u的矢量和,在 沉淀过程中,是一组倾斜的直线,其坡度为i=u/v。
30
解:(1)计算各沉淀时间相应的沉速u,
表观去除率E
(2)以Pi为纵坐标,u为横纵标作图得沉淀曲线: P-u曲线
均匀沉淀法ppt课件
3
由Klevin公式及过饱和度条件可知,只有当 下式成立时,晶粒才有可能出现。
E
16 3(RT
3M 2 ln S )2
或
r ZM RT ln S面的能量 σ——液固界面张力 M——溶质的分子质量 ρ——溶质颗粒的密度 S——溶液的过饱和度 r——晶粒半径
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晶粒的生成速率为:
N
K
exp
16 3M 2 3R3T 3(ln S)2
式中K——反应速率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晶粒的生成速率对过饱和度S 十分敏感,S愈大,界面张力σ愈小,所需活化能愈 低,生成速率愈大。
5
另一过程是核的生长过程,即在过饱和 溶液中形成晶粒以后,溶质在晶粒上不断地 沉积,使晶粒不断长大。晶粒线性生长速率 的普遍式为:
24
均匀沉淀法
1
1.概念
均匀沉淀法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 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均匀地释放出来,通过控制 溶液中沉淀剂浓度,保证溶液中的沉淀处于一种平 衡状态,从而均匀的析出。
2
2.均匀沉淀法理论基础
纳米颗粒从液相中析出并形成是由两个过程 构成的。一是核的形成过程,即溶液处于过饱和 的介稳态时,由于分子或离子的运动,某些局部 区域的分子凝聚而形成集团,这种分子集团称为 胚芽,它是不稳定的,它可能聚集更多的分子而 生长,也可能分解消失,只有当体积达到相当程 度后才能稳定而不消失,此时称为晶粒。
(NH2)2CO + 3H2O (母体)
70℃
2NH4+ + 2OH- + CO2 (沉淀剂)
11
这样在溶液内部生成沉淀剂OH-。若溶液中存在 金属离子将OH-消耗掉,当OH-被消耗后, (NH2)2CO 继续水解,产生OH- ,不致产生局部过浓现象。
由Klevin公式及过饱和度条件可知,只有当 下式成立时,晶粒才有可能出现。
E
16 3(RT
3M 2 ln S )2
或
r ZM RT ln S面的能量 σ——液固界面张力 M——溶质的分子质量 ρ——溶质颗粒的密度 S——溶液的过饱和度 r——晶粒半径
根据化学反应动力学理论,晶粒的生成速率为:
N
K
exp
16 3M 2 3R3T 3(ln S)2
式中K——反应速率常数
由上式可以看出,晶粒的生成速率对过饱和度S 十分敏感,S愈大,界面张力σ愈小,所需活化能愈 低,生成速率愈大。
5
另一过程是核的生长过程,即在过饱和 溶液中形成晶粒以后,溶质在晶粒上不断地 沉积,使晶粒不断长大。晶粒线性生长速率 的普遍式为:
24
均匀沉淀法
1
1.概念
均匀沉淀法是利用某一化学反应使溶液中的 构晶离子由溶液中缓慢均匀地释放出来,通过控制 溶液中沉淀剂浓度,保证溶液中的沉淀处于一种平 衡状态,从而均匀的析出。
2
2.均匀沉淀法理论基础
纳米颗粒从液相中析出并形成是由两个过程 构成的。一是核的形成过程,即溶液处于过饱和 的介稳态时,由于分子或离子的运动,某些局部 区域的分子凝聚而形成集团,这种分子集团称为 胚芽,它是不稳定的,它可能聚集更多的分子而 生长,也可能分解消失,只有当体积达到相当程 度后才能稳定而不消失,此时称为晶粒。
(NH2)2CO + 3H2O (母体)
70℃
2NH4+ + 2OH- + CO2 (沉淀剂)
11
这样在溶液内部生成沉淀剂OH-。若溶液中存在 金属离子将OH-消耗掉,当OH-被消耗后, (NH2)2CO 继续水解,产生OH- ,不致产生局部过浓现象。
沉淀反应的应用 课件
HCO-3
H2CO3
CO2气体的生成和逸出,使CaCO3溶解平衡体系中的CO23-浓度不断减小, 平衡向沉淀溶解 的方向移动。
②分别写出用HCl溶解难溶电解质FeS、Al(OH)3、Cu(OH)2的离子方程式 FeS+2H+===Fe2++H2S↑、Al(OH)3+3H+===Al3++3H2O、 Cu(OH)2+2H+===Cu2++2H2O 。
沉淀反应的应用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沉淀的生成
(1)调节pH法
如加入氨水调节pH=4,可除去氯化铵中的杂质氯化铁。
反应离子方程式:
Fe3++3NH3·H2O===Fe(OH)3↓+3NH+ 4
。
(2)加沉淀剂法
以Na2S、H2S等作沉淀剂,使Cu2+、Hg2+等生成极难溶的硫化物CuS、
HgS等沉淀。反应离子方程式如下:
二、沉淀溶解平衡在工业除杂中的应用 例2 工业制氯化铜时,是将浓盐酸用蒸气加热至80 ℃左右,慢慢加入粗制 氧 化 铜 粉 ( 含 杂 质 氧 化 亚 铁 ) , 充 分 搅 拌 使 之 溶 解 , 反 应 如 下 : CuO + 2HCl===CuCl2+H2O,FeO+2HCl===FeCl2+H2O。已知:pH≥9.6时,Fe2+ 以Fe(OH)2的形式完全沉淀:pH≥6.4时,Cu2+以Cu(OH)2的形式完全沉淀; pH为3~4时,Fe3+以Fe(OH)3的形式完全沉淀。 (1)为除去溶液中的Fe2+,可采用的方法是( ) A.直接加碱,调整溶液pH≥9.6 B.加纯铜粉,将Fe2+还原出来 C.先将Fe2+氧化成Fe3+,再调整pH到3~4 D.通入硫化氢,使Fe2+直接沉淀
(2)工业上为除去溶液中的Fe2+,常使用NaClO,当溶液中加入NaClO后,
分步沉淀ppt课件
K为酸溶平衡常数。 对于同类硫化物,Ksp 大的,较易溶解。
8
为什么 CaCO3(s)溶于HAc, 而CaC2O4(s)不溶于 HAc?
CaCO3(s) = Ca2+ (aq) + CO32- (aq) Ksp = 4.96 × 10–9 CaCO3 + 2HAc = Ca2+ + H2CO3 + 2Ac–
c(Pb2 ) c
K
sp ,PbCrO4
c(CrO42 ) / c
2.8 1018 1.1106
2.51012
表明:PbCrO4已沉淀完全。
28
分步沉淀:向离子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加入沉淀剂,
离子分先后被沉淀的现象。
分步沉淀的基本原则:
当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离子时,离子积QC最先 达到溶度积KSPӨ的难溶电解质,首先析出沉淀。
5
大部分难溶弱酸盐易溶于酸,但并不是所有 的难溶弱酸盐都易溶于酸。 如:
MnS易溶于稀HCl, ZnS却溶于浓HCl, 而 CuS即使在最浓的HCl也不溶解。
6
K1Ө
MS(s)
包含了沉淀溶解平衡和酸碱 平衡---多重平衡。
M2+ + S2–
+ 2H3O+
K2Ө
酸溶反应
H2S
KӨ
总反应:MS(s) + 2H3O+
Pb2+ (aq) + S2– (aq) = PbS(s,黑色)
总反应:PbSO4(s) + S2– (aq) = PbS(s) + SO42– (aq)
K = —c(—SO—42—–) = —c(—SO—42—–) —·c—(Pb—2+—)
8
为什么 CaCO3(s)溶于HAc, 而CaC2O4(s)不溶于 HAc?
CaCO3(s) = Ca2+ (aq) + CO32- (aq) Ksp = 4.96 × 10–9 CaCO3 + 2HAc = Ca2+ + H2CO3 + 2Ac–
c(Pb2 ) c
K
sp ,PbCrO4
c(CrO42 ) / c
2.8 1018 1.1106
2.51012
表明:PbCrO4已沉淀完全。
28
分步沉淀:向离子混合溶液中慢慢滴加入沉淀剂,
离子分先后被沉淀的现象。
分步沉淀的基本原则:
当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离子时,离子积QC最先 达到溶度积KSPӨ的难溶电解质,首先析出沉淀。
5
大部分难溶弱酸盐易溶于酸,但并不是所有 的难溶弱酸盐都易溶于酸。 如:
MnS易溶于稀HCl, ZnS却溶于浓HCl, 而 CuS即使在最浓的HCl也不溶解。
6
K1Ө
MS(s)
包含了沉淀溶解平衡和酸碱 平衡---多重平衡。
M2+ + S2–
+ 2H3O+
K2Ө
酸溶反应
H2S
KӨ
总反应:MS(s) + 2H3O+
Pb2+ (aq) + S2– (aq) = PbS(s,黑色)
总反应:PbSO4(s) + S2– (aq) = PbS(s) + SO42– (aq)
K = —c(—SO—42—–) = —c(—SO—42—–) —·c—(Pb—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絮状沉淀 环状沉淀 免疫浊度沉淀
5
一、 絮状沉淀试验 (flocculation)
•方法受抗原抗体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 •应用于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例 (三种类型)
6
絮状沉淀试验
抗原稀释法:抗原最适比例 抗体稀释法:抗体最适比例 方阵滴定法:抗原抗体最适比例
7
1. 抗原稀释法
(1) 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释。 (2) 各管加入一定浓度的适量抗血清。 (3) 振摇使抗原、抗体充分混匀,置37℃孵育。 (4) 产生沉淀量随抗原量而不同,以出现沉淀物 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18
单 向 琼 脂 扩 散 试 验
Ag
Ab
试管法
19
一、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single diffusion test)
定量试验
原理:抗体与待测的抗原,在 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合 形成沉淀环。
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 相关。
技术要点:将抗体混入0.9%琼 脂糖内(50℃),未凝固前倾 注成平板,凝固后打孔(直径 3~5mm ),孔中加入抗原溶 液和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置湿 盒内37℃,24~48h 观察孔周 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32
1.检测未知抗原或抗体 2.抗原性质分析 3.抗体效价滴定 4.抗原或抗体纯度鉴定
33
A BCDEF
Ag
Ab
A: 浓度Ag、Ab及分子量近似; B:浓度Ag、Ab近似,分子量Ag < Ab ; C:浓度Ag、Ab近似,分子量Ag > Ab ; D:浓度Ag>Ab,分子量近似; E:浓度Ag>Ab,分子量Ag < Ab ; F:浓度Ag<Ab,分子量Ag > Ab ;
原理: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二 者比例合适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速 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 体出现浊度。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度 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13
14
免疫浊度测定
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 2.抗体的质量 :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
强并使用R型抗体 3.抗原抗体反应液的最适PH为6.5~8.5 4.使用增浊剂
15
免疫浊度测定
分类 1.透射免疫比浊法 2.散射免疫比浊法 3.免疫胶乳比浊法
16
第三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gel phase precipitation)
17
原理
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形成浓度 梯度,在抗原抗体相遇并且浓度比例适当的位置 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常用的凝胶有琼脂、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烯酰 胺凝胶。
8
絮 状 沉 淀 示 意 图 各管抗原倍比稀释
Ag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加入抗血清
各管抗体量不变
Ab
振摇 混匀、37℃孵育
Ag
沉淀量不同
轻摇
出现沉淀量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9
2. 抗体稀释法
本法采用抗原量恒定与不同倍比稀释度的抗体反 应,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抗体最适比例管。
3. 方阵滴定法
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亦称棋盘(checkerboard) 滴定法,是前二法的结合,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 体的滴定并找出抗原、抗体的最适比。
10
表6-1 最适比方阵测定法
抗原稀释度
抗体 稀释度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
1/5
+
++ +++ +++ ++
+
±
—
1/10
+
++ ++ ++ +++ ++
+
—
1/20
+
++ ++ ++ +++ ++
+
—
1/40
—
±
+
+
++ +++ ++
—
1/80
—
—
—
—
+
+
+
—
11
4. 方法评价
絮状沉淀试验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低, 敏感度较低,受抗原抗体比例影响非常明 显,目前多用以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 比。
12
二、免疫浊度测定 (immunoturbidimetry)
28
29
二、双向扩散试验
( double immunodiffusion test)
原理:将抗原抗体分别加在琼脂糖不同的对应 孔中,两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比例合适处 形成白色沉淀线。
30
模拟图
Ag
原理示意图
Ab
1.抗原抗体双向自由扩散 2.24小时出结果 3.呈现沉淀线或弧
染色标本图
31
技术要点:平板玻璃上倾注一层均匀的琼脂 糖薄层,凝固后打孔,孔径为3mm,孔间 距在3~5 mm之间,在相对的孔中加入抗 原或抗体,放置湿盒37℃18~24h 后,观 察孔周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48h 以 上 , 可 见 T3 为 直 线 , T1 为 反 抛 物
线
22
线
Fahey曲线: 小分子抗原 扩散时间24h 常数K=logC∕d 半对数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 径
t1 为 16 ~ 24h ; t2 为 24 ~ 48h ; t3 为 48h以上,可见t1为直线,t3为反抛物线
23
标准品抗原浓度测定
不同病人抗原浓度测定
24
绘制标准曲线
1.测定沉淀环直径 2.在标准曲线上查找
相应抗原浓度
25
26
27
影响因素
1.抗血清要求亲和力强、特异性好和效价高,注 意保存。
2.标准曲线必须每次制作。 3.每次必须加质控血清。 4.双环现象,不同扩散率抗原性相同的两个组分 5.Ig测定中,可出现测量值降低:单克隆抗体。 6.假阳性:多克隆抗体。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reaction)
1
第一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
肉眼可见的沉淀
2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快 形成肉眼可见的大的免疫
速但不可见。免疫比浊法 复合物。沉淀线或沉淀环
中的速率法就是利用此阶 的观察以及免疫比浊法中
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 的终点法就是测定此阶段
速率。
形成的复合物
3
沉淀反应可分三类
液体内沉淀 试验
凝胶内沉淀 试验
凝胶免疫电 泳技术
免疫浊度测定 絮状沉淀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4
第二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将抗原与相应抗体混合, 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形 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根据沉淀现象的不同,液体内沉淀又可分 为三类:
20
单向扩散试验(平板法)
倾注平板 打孔 加样 放置37℃ 24~48h观察沉淀环
21
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沉淀环的直径与待测标本含量两种计算方法
Mancini曲线
Mancini曲线: 大分子抗原
时间扩散>48h, 常数K=C∕d2 普通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
径
T1为16~24h;T2为24~48h;T3为
5
一、 絮状沉淀试验 (flocculation)
•方法受抗原抗体比例的影响非常明显 •应用于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比例 (三种类型)
6
絮状沉淀试验
抗原稀释法:抗原最适比例 抗体稀释法:抗体最适比例 方阵滴定法:抗原抗体最适比例
7
1. 抗原稀释法
(1) 将可溶性抗原作一系列倍比稀释。 (2) 各管加入一定浓度的适量抗血清。 (3) 振摇使抗原、抗体充分混匀,置37℃孵育。 (4) 产生沉淀量随抗原量而不同,以出现沉淀物 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18
单 向 琼 脂 扩 散 试 验
Ag
Ab
试管法
19
一、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single diffusion test)
定量试验
原理:抗体与待测的抗原,在 两者比例合适的部位结合 形成沉淀环。
环的大小与抗原的浓度成正 相关。
技术要点:将抗体混入0.9%琼 脂糖内(50℃),未凝固前倾 注成平板,凝固后打孔(直径 3~5mm ),孔中加入抗原溶 液和不同浓度的标准品,置湿 盒内37℃,24~48h 观察孔周 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32
1.检测未知抗原或抗体 2.抗原性质分析 3.抗体效价滴定 4.抗原或抗体纯度鉴定
33
A BCDEF
Ag
Ab
A: 浓度Ag、Ab及分子量近似; B:浓度Ag、Ab近似,分子量Ag < Ab ; C:浓度Ag、Ab近似,分子量Ag > Ab ; D:浓度Ag>Ab,分子量近似; E:浓度Ag>Ab,分子量Ag < Ab ; F:浓度Ag<Ab,分子量Ag > Ab ;
原理: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二 者比例合适时,在特殊的缓冲液中它们快速 形成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反应液 体出现浊度。利用现代光学测量仪器对浊度 进行测定从而检测抗原含量。
13
14
免疫浊度测定
影响因素
1.抗原抗体的比例:反应体系中保持抗体过量 2.抗体的质量 :特异性强,效价高,亲和力
强并使用R型抗体 3.抗原抗体反应液的最适PH为6.5~8.5 4.使用增浊剂
15
免疫浊度测定
分类 1.透射免疫比浊法 2.散射免疫比浊法 3.免疫胶乳比浊法
16
第三节 凝胶内沉淀试验 (gel phase precipitation)
17
原理
可溶性抗原和相应抗体在凝胶中扩散,形成浓度 梯度,在抗原抗体相遇并且浓度比例适当的位置 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线或沉淀环。 常用的凝胶有琼脂、琼脂糖、葡聚糖或聚丙烯酰 胺凝胶。
8
絮 状 沉 淀 示 意 图 各管抗原倍比稀释
Ag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加入抗血清
各管抗体量不变
Ab
振摇 混匀、37℃孵育
Ag
沉淀量不同
轻摇
出现沉淀量最多的管为最适比例管。
9
2. 抗体稀释法
本法采用抗原量恒定与不同倍比稀释度的抗体反 应,出现沉淀物最多的管为抗体最适比例管。
3. 方阵滴定法
抗原和抗体同时稀释,亦称棋盘(checkerboard) 滴定法,是前二法的结合,可一次完成抗原和抗 体的滴定并找出抗原、抗体的最适比。
10
表6-1 最适比方阵测定法
抗原稀释度
抗体 稀释度 1/10 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对照
1/5
+
++ +++ +++ ++
+
±
—
1/10
+
++ ++ ++ +++ ++
+
—
1/20
+
++ ++ ++ +++ ++
+
—
1/40
—
±
+
+
++ +++ ++
—
1/80
—
—
—
—
+
+
+
—
11
4. 方法评价
絮状沉淀试验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低, 敏感度较低,受抗原抗体比例影响非常明 显,目前多用以测定抗原抗体反应的最适 比。
12
二、免疫浊度测定 (immunoturbidimetry)
28
29
二、双向扩散试验
( double immunodiffusion test)
原理:将抗原抗体分别加在琼脂糖不同的对应 孔中,两者在凝胶中自由扩散,在比例合适处 形成白色沉淀线。
30
模拟图
Ag
原理示意图
Ab
1.抗原抗体双向自由扩散 2.24小时出结果 3.呈现沉淀线或弧
染色标本图
31
技术要点:平板玻璃上倾注一层均匀的琼脂 糖薄层,凝固后打孔,孔径为3mm,孔间 距在3~5 mm之间,在相对的孔中加入抗 原或抗体,放置湿盒37℃18~24h 后,观 察孔周围是否出现沉淀环。
48h 以 上 , 可 见 T3 为 直 线 , T1 为 反 抛 物
线
22
线
Fahey曲线: 小分子抗原 扩散时间24h 常数K=logC∕d 半对数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 径
t1 为 16 ~ 24h ; t2 为 24 ~ 48h ; t3 为 48h以上,可见t1为直线,t3为反抛物线
23
标准品抗原浓度测定
不同病人抗原浓度测定
24
绘制标准曲线
1.测定沉淀环直径 2.在标准曲线上查找
相应抗原浓度
25
26
27
影响因素
1.抗血清要求亲和力强、特异性好和效价高,注 意保存。
2.标准曲线必须每次制作。 3.每次必须加质控血清。 4.双环现象,不同扩散率抗原性相同的两个组分 5.Ig测定中,可出现测量值降低:单克隆抗体。 6.假阳性:多克隆抗体。
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reaction)
1
第一节 沉淀反应的特点 可溶性抗原+相应抗体
肉眼可见的沉淀
2
沉淀反应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快 形成肉眼可见的大的免疫
速但不可见。免疫比浊法 复合物。沉淀线或沉淀环
中的速率法就是利用此阶 的观察以及免疫比浊法中
段测定免疫复合物形成的 的终点法就是测定此阶段
速率。
形成的复合物
3
沉淀反应可分三类
液体内沉淀 试验
凝胶内沉淀 试验
凝胶免疫电 泳技术
免疫浊度测定 絮状沉淀试验
单向扩散试验 双向扩散试验
对流免疫电泳 火箭免疫电泳
免疫电泳 免疫固定电泳
4
第二节 液体内沉淀试验
絮状沉淀试验是将抗原与相应抗体混合, 在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抗原抗体结合形 成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物。 根据沉淀现象的不同,液体内沉淀又可分 为三类:
20
单向扩散试验(平板法)
倾注平板 打孔 加样 放置37℃ 24~48h观察沉淀环
21
单向扩散试验 (平板法)
沉淀环的直径与待测标本含量两种计算方法
Mancini曲线
Mancini曲线: 大分子抗原
时间扩散>48h, 常数K=C∕d2 普通坐标纸曲线
C为抗原浓度, d为沉淀环直
径
T1为16~24h;T2为24~48h;T3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