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地层学概要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分析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一、专业介绍1、概述: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学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通过对保存于地层中的各类化石的形态、结构、生态、分类、演化及地史分布等特征的分析,结合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查明地层成因、时空分布,进行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建立区域地层系统格架,恢复古地理、古环境。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研究,对揭示地球的发展历史,认识地球生命的起源、演化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研究方向: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01)演化生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02)微体古生物学(03)古生态环境学(04)古生物地理学(05)综合地层学(06)沉积地层学(注:各大院校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3、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地质学基础,及一定的数理化及生物学基础,掌握古生物学、地层学、沉积学等基础理论及专门知识和技能,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和研究前沿。
能在研究中应用计算机,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基本上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学风,并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且经过严格的野外工作和室内综合研究的训练,成为能在古生物学及地层学领域和其相关领域,如石油、煤炭、区域地质测量、综合考察等方面从事科研、教学、生产及业务管理的专门人才。
4、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40)法语或(241)德语(611)高等数学与地质学基础(827)岩石学或(830)地史学或(831)古生物学或(827)岩石学(注:各大院校的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北京大学为例)5、与之相近的一级学科下的其他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
6、课程设置:(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例)该学科的必修课主要有:第一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数值分析;C++程序设计;综合地层学;沉积地质学;现代古生物学。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1)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中的生物及其演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历史,确定地层层序和时代,推断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的演变等的学科。
●地史学: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发育史、生物演化史和构造运动史。
对地史学的研究可为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勘探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显生宙近6亿年以来海洋动物的五大绝灭事件:集群绝灭事件绝灭的海洋动物科数奥陶纪末绝灭事件22晚泥盆纪世绝灭事件21晚二叠世绝灭事件52晚三叠世绝灭事件20晚白垩世绝灭事件15其中晚二叠世的生物危机最严重,几乎占当时海洋动物的总科数一半●物种的定义生物钟是指可以互相交配的而且与其他种群个体有生殖隔离的自然群体化石种是指生活在一定的地址时间内,具相同或相似形态特征的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形态种是指具有相同形态的居群归于同一个种物种:由居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生态位●标准化石:分布广数量大,在某一地层单位中特有的生物化石,该层以上和以下的地层中基本上没有这种化石,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具备时间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水生生物生活方式底栖、游泳、浮游●化石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2)模铸化石: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3)遗迹化石4)化学化石●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生物各级分类单位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
属和属以上单位的命名都用一个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即用单名法。
属以上的分类单位则用正体。
种名则用两个词表示,称为二名法(双名法)。
一个完整的种名是该种从属的属名加上种本名,全用斜体。
亚种学名则用三名法,即由亚种名和所从属的种学名结合构成。
亚种名置于种名之后。
在命名法则方面则遵循”优先律”的原则。
一个生物分类单位的有效名称,应符合国际动(植)物命名法则的规定,以最早正式刊出名称为准。
以后再有同一化石的命名,应作为同义名而废弃。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
地层古生物知识点总结一、地层古生物的概念地层古生物是指在地层中发现的古代生物遗迹,主要包括化石、古代动植物化石、微生物化石等。
它们是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的遗骸或者遗迹,是地球生物演化过程的记录和见证。
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需要借助古生物学、地质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知识,通常需要进行野外勘探、采样、标本采集、化石制片、显微镜观察、化石鉴定等一系列工作。
二、地层古生物的分类1. 根据化石形态和特征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植物化石和动物化石两大类。
植物化石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植物遗迹,如树木的树轮、叶片、果实、花粉等。
动物化石则包括各种形态和特征的动物遗迹,如骨骼、牙齿、鳞片、足迹、排泄物等。
2. 根据生物演化历史和地层地质时代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古生物。
古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古生代,包括了从距今5.41亿年至2.59亿年之前的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和石炭纪。
中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中生代,包括了从距今2.59亿年至6600万年之前的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界古生物主要生活在新生代,包括了从距今6600万年至现在的古近纪、中新世纪和新生纪。
3. 根据生物类群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地层古生物可以分为陆相古生物和海相古生物。
陆相古生物生活在陆地环境中,包括了各种陆生植物和陆生动物,如恐龙、古树、蕨类植物等。
海相古生物生活在海洋环境中,包括了各种海洋生物,如海藻、贝类、鱼类、海洋爬行动物等。
三、地层古生物的特点1. 对地球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是地球历史演化过程的重要见证,可以揭示地球大气、水文、气候、地质环境等的变化规律,为认识地球历史和地质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
2. 对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的起源、进化、演变过程和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为生物学、进化论、古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验和观测资料。
3. 对地质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古生物的发现与识别对于矿产勘探、能源勘探、地下水勘探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确认地层的性质和时代,为资源勘探提供地层背景资料。
古生物与地层学
古生物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和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生物演化的两个学科。
地层
学是研究地球各层岩石的性质、年代和构成,通过对岩层的分析和比较,可以了解地球发展的历程,从而推断古生物的演化和分布。
而古
生物学主要从化石角度研究生物的特征、种类和分布,以此为基础重
建生物演化史和生态环境。
两者紧密结合,是研究地球演化和生命演
化的重要手段。
地层学家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岩石进行研究,发现地球历史上有过
多个时期的生物大灭绝和进化分化。
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
可以分辨不同期的生物类型和进化程度,重建生物演化史和地球环境
的变迁。
例如,寒武纪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生命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的过渡,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迅速
扩张的时期。
地层学家在不同地方发现的寒武纪岩层中,存在大量的
化石,这些化石包括了多种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以及一些已经灭绝的
群体。
通过对这些化石的详细研究,古生物学家可以确定它们的分类、特征、分布和演化,进而了解古生态环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
总之,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领域,它们的研究成
果对我们了解地球演化和生命演化的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古生物地层学总结
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研究对象化石。
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石化条件(压实作用小,未经严重的重结晶作用)。
石化作用过程:指埋藏在沉积物种的生物遗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
矿质充填作用: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重填,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用:原有物质逐渐被溶解,由矿物质逐渐补充的过程。
碳化作用:不稳定成分经分解和升溜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被保存为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全部或部分古生物遗体;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印痕、印模、核、铸型);遗迹化石:古生物活动痕迹和遗物;化学化石:古生物软体分解后的有机质。
古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分类等级:界,门(亚超),纲(亚超),目(亚超),科(亚超),属(亚),种(亚)。
古生物种的特点:共同形态特征;构成一定居群;具有一定生态特征;分布于一定区域。
古生物的命名法则:拉丁(2)属和属以上采用单名法,第一字母大写;(3)种名采用双名法,即属名+种名;(4)属以上的单位要用正体,姓名用正体;(5)种和亚种都用斜体,姓名都用正体。
cf.(相似、比较) ;aff.(亲近);sp. (种);sp.indet.(不能鉴定的种) sp.nov.gen.nov.(新种)(新属),加在新命名的种名或属名之后,以示新建立的。
(6)优先律:生物的有效学名是符合国际动物或植物命名法则所规定的最早正式刊出的名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生物生存条件的总和,形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
有孔虫纲:分类:网足虫目;串珠虫目;内卷虫目;蜓目;小粟虫目;轮虫目。
特征:(1)具伪足(分枝多)的微小单细胞动物,多具矿物质硬壳,少数外壳具有房室。
第七章 古生物与地层
(二)化石及其保存类型
植物叶片化石 三叶虫化石
61
7
61
8
假化石 化石必须反映一定的生物特 征,有些与生物无关、易被误 认为化石的物体或构造则为假 化石,如树枝石。黄土结核、 龟甲石,叠锥等,这是由于沉 积成岩作用以及其他机械作用 或化学作用所造就的自然现象。
61
9
化石形成条件 地质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生物遗体或遗迹能 否成为化石,主要包括: 生物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生物死后环境 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时间条件(时间长) 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
61
41
2.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三叶虫全为海生,大部分为浅海底栖爬行或半游泳生活, 另一些可在远洋中游泳或漂游。 底栖三叶虫身体扁平,有的可钻入泥沙生活,其头部结构 坚硬,前缘形似扁铲,便于挖掘。有的头甲愈合,肋刺发育, 尾小,具尖末刺,用以在泥沙中推进。另外适于在松软或淤 泥海底爬行生活的类型,其肋刺和尾刺均很发育,使身体不 易陷入泥中。营漂浮生活的类型,往往身体长满长刺。 三叶虫始现于早寒武世,寒武纪最为繁盛,地层意义最大。 奥陶世仍较繁盛,但由于头足类和笔石兴起,三叶虫在海洋 中不再是居统治地位的生物。志留纪至二叠纪,三叶虫的繁 衍急剧衰退,只留下少数类别,至二叠纪末绝灭。
61 37
1.三叶虫背甲结构:
背甲成分以碳酸钙和磷酸钙为主,质地较硬。背甲呈长卵形或 圆形,通常长3-10cm,最小不到5mm,最大可达70cm。分为 头甲、胸甲和尾甲。
61
38
⑴头甲:多呈半椭圆形,中间有隆起的头鞍和颈环, 其余为颊部。头鞍为锥形或梨形,后端有颈沟与颈环 分开。头鞍常具几对横向或倾斜的浅沟,称为鞍沟。 头鞍之前的颊部称为前边缘,常被前边缘沟分为外边 缘与内边缘。头甲侧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称为颊角, 它可向后伸长成颊刺 。 大部分三叶虫的头甲背面被一对面线切穿。面线将 颊部分为固定颊与活动颊,固定颊与头鞍紧密相连, 称为头盖。 在面线中部,固 定颊外缘有一对半 圆形突起称为眼叶。 眼叶前端可具一条 凸起脊线与头鞍前 侧角相连,称眼脊。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和古动物学和古并无脊椎动物学、和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NVIDIA体古生物学:NVIDIA浮游动物,化石致密结构小,大在10um(微米)以下。
1um=1/1000mm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就是自学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肩负B3J94PA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认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和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勘查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积极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更多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种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ossil(一)化石:留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充分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就是软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留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填充促进作用生物软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aco3所充填,变小的球状柔软减少重量,且留存硬体中的致密结构。
古生物地层学总复习总结概要
年代地层单位含义
1、定义: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 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 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岩石 (或地层)
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目的俗 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命名时可称??? 龙,而不能称 ??? 恐龙
臼齿形态和食性关系
– 切尖型:牙尖三个尖,彼此分离,相当尖锐。食 肉动物,如虎、狗、刺猬等
– 脊齿型:牙尖连成脊,有的脊呈新月形。食草动 物,如象、马、牛、羊等
– 瘤齿型:牙尖低圆呈瘤状。杂食动物
古植物学
1、根、茎、叶的形态及功能 2、完全叶与不完全叶 3、叶序及其类型 4、叶的顶端、边缘及基部的形态类型 5、叶脉及其类型
叶脉类型
主要高等植物分类系统
1.石松植物门(蕨类) 2.节蕨植物门(蕨类) 3.真蕨植物门 (蕨类) 4.种子蕨植物门 (裸子植物) 5.苏铁植物门 (裸子植物) 6.银杏植物门 (裸子植物) 7.松柏植物门(裸子植物)
叶座的结构
大
型
羽
状
小羽片
复
末次羽片
叶
间小羽片
的
间羽片
结
构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 菌藻植物阶段 ?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 蕨类植物阶段 ? 裸子植物阶段 ? 被子植物阶段
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
? 菌藻植物阶段
– Ar-S ,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 – 早期丝状藻为主→后期叶状藻为主
?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 蕨类植物阶段 ? 裸子植物阶段 ? 被子植物阶段
P3 -K 1,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 部分真蕨也十分发育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是地质学中重要的分支,两门科学它们紧密结合,共同探索过去的地质学,揭示古地理及古气候,并也开展深入研究。
1. 什么是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指研究过去古生物进化演化及其相关研究。
主要研究我们需要了解哪些古生物,它们是如何形成、行为的,它们的历史发展如何。
此外,古生物学还涉及介于生物学、地质学及化学学之间的交叉材料,以便检验研究有关演化、生物环境变化等的假设,更有助于解释许多重要的生物地球现象。
2. 什么是地层学?
地层学是一门以地质层序的构造和分布及其一般原理为研究对象的地质学科目。
主要研究地层构造、地质历史、层序沉积地层、沉积相及气候变迁等。
在古生物学与地层学这两门科学联系紧密的基础上,将动物和植物化石等古生物地层资料视为地质层序的重要标志。
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产生了哪些重要研究内容?
(1)探索古生物行为,比如推测古生物的迁徙模式、繁殖方式,以及
分布规律;
(2)古时期的环境演变,比如古气候、海洋沉积,以及大气组成成份等;
(3)生物进化史,比如古生物发展的历史、识别物种发育树、发展出
许多不同物种,以及古生物灭绝过程;
(4)古地貌恢复,比如重建古代河流、山脉形态及地表土壤,在古生
物的分布及繁殖上的影响等;
(5)古今比较,比如今日的景观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趋势等。
从上所述可见,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结合为探索地球古历史提供了重
要的依据,联合运用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过去、现在和未来,
使我们能够预测与改善现代及未来地球环境变化趋势,针对地球命运
我们而来的挑战及威胁制定相关策略,以确保人类文明得以繁荣发展。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复习概要◆适用专业:资源勘查工程(油气勘查方向)◆适用教材:《古生物学与地史学概论》一、古生物总论1.古生物:出现在更新世及其以前的生物,也泛指据今约一万年以前的生物。
2.古生物学: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化石。
3.化石:指保存在各地质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以及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必须是保存在地史时期形成的岩层中)。
4.化石形成条件:生物本身条件、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
5.化石化作用:古生物遗体在沉积物的成岩过程中,改变成为化石的过程。
形式:充填作用、交替作用/置换作用、升馏作用/碳化作用。
6.化石的保存类型: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经受明显变化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模铸物。
并非生物体本身实体,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要特征。
a)印痕化石:没有硬体的动物及植物的叶子的印痕。
b)印模化石: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的表面在围岩上印压的模,分外模(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和内模(生物硬体的内面特征留下的印痕)。
c)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形成。
分内核(贝壳和骨骼的内部空腔中充填的沉积物固结后,形成与原物空腔形态大小类似的实体)和外核(内部空腔还未被充填而原贝壳和骨骼已被溶解消失,整个空间经充填而形成与原硬体同形等大的实体)。
d)铸型化石: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经形成外模及内核后,壳体全被溶解,又被另一种矿物质填入所形成的化石。
7.标准化石: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在该地层上下层位中基本上没有,只在该段地层里出现的化石。
8.古生物分类等级:界、门、纲、目、科、属、种。
种:共同起源、共同形态特征、习性和机能相似、分布于同一地理区和适应于一定的生态环境,并且与其它类似有机体在生殖上隔离的自然居群。
属:是种的综合,包括若干同源的和形态、构造、生理特征近似的种。
古生物地层学讲解
古生物地层学名词解释: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 Claraia aurita minor (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第三章:原生生物界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演化阶段C1 C2 C3 P1 P2特征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两栖类登陆的条件:1: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2: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3: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古生物地层学讲义
第一篇古生物学基础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内容及其研究对象一、古生物的内容(一)古生物学及其分科::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科学。
它研究的不仅是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所保存的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资料。
如遗体、遗迹(痕迹、遗物),甚至于旧石器时代猿人的石器。
2、分科:古动物学古无脊椎动物学、古脊椎动物学古植物学化石藻类学(低等古植物)、高等古植物学、孢子花粉学(又可列入微体古生物学)古生物学微体古生物学:介形虫,牙形刺等超微体古生物学:超微浮游动物,化石微细构造大,小在10u m(微米)以下。
1u m=1/1000m m 古生态学、痕迹化石学、古生物矿物严格地讲,古今生物之间很难以一个时间界线截然分开,但为了研究方便,一般以最新的地质时代全新世的开始(距今约1万年),作为古今生物界的分界。
(二)学习古生物的目的与意义1目的:古生物学是学习地球科学的基础课,它担负着为生物学和地质学服务的双重任务。
学习古生物学的目的在于:(1)阐明各类古生物形态及构造特征,生活习性和生活方式;(2)了解古生物的地史分布、地理分布,进而总结其进化规律;(3)结合岩性及其它特性研究,推断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2、意义:(1)确定地层的地质时代;(2)研究古地理、古气候;(3)为普查找矿和地质勘探服务;(4)为探索生命的起源提供实际资料和论据(5)为研究生物进化、物种绝灭等自然界发展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二、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化石f o s s i l(一)化石: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
即1.必须反映一定的生物特征:形状、大小、结构、纹饰等。
但树枝石(假化石)是硬锰矿树枝状结晶,不是化石。
姜结人黄土中的钙结核2.必须是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遗迹,它们都保存在地史时期的岩层地层中,并经受了石化作用而形成。
(二)化石保存的条件:1.生物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硬体2.生物死后迅速埋藏(但密封、冷冻、干燥环境下亦可)3.较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它有三种方式石化作用有三种方式:(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空隙为地下水矿物质C a C O3所填充,变的致密坚硬增加重量,且保留硬体中的微细构造。
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历史上生物演化与地层沉积关系的重要学科。
通过对古生物化石和地层记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进化和灭绝过程。
本文将介绍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学科交叉以及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定义古生物学是研究地球上早期生命形式、生物演化过程和生命起源的学科,主要利用古生物化石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古生物学家通过分析化石的形态、结构和组成,可以推断出古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物种演化以及生态系统演化的情况。
生物地层学是研究地壳中化石分布与地层沉积关系的学科。
通过对地层内含化石的研究,可以确定地层的时代、序列和相对年代顺序,从而揭示地球演化的历程和生物演化的规律。
二、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1. 野外调查和采集:古生物学家和地层学家常常进行野外调查,寻找含有化石的地层,并进行采集。
这些采集到的化石样本将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数据。
2. 化石鉴定和描述:研究人员需要对采集到的化石进行鉴定和描述。
通过比较和分类,确定化石的物种、属、科的归属,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3. 化石研究与分析技术:古生物学家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等工具对化石进行研究与分析,揭示化石的结构特征、化学成分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4. 地层剖面分析:地层学家通过勘探钻探和地质剖面观测,研究地层的沉积特点、成因及变化规律,并与含有化石的地层进行对比,确定地层的时代和相对年代顺序。
三、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学科交叉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紧密相关,两个学科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
古生物化石是生物地层学中重要的年代标志和化石组合的代表,地层沉积环境的变化也为古生物演化提供了重要背景。
另外,古生物学与地球科学、地质学、气候学等学科也存在交叉与融合。
例如,通过古生物学研究,可以了解地球上古代的气候演变,探究全球变暖或降温的原因。
四、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重要意义1. 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通过古生物学与生物地层学的研究,可以推断地球生命起源的环境和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了解生命的演化与分布规律。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古⽣物地层学重点古⽣物地层学重点第⼀章⽣物界及其进化1.什么是间断平衡论?答:间断平衡论指物种的形成是由突变(间断)和渐变(平衡)的结合。
进化有两种过程:成种作⽤,即⼤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课忽略不计的段时间内完成的;线性渐变,即物种形成后在选择作⽤下⼗分缓慢的变异过程。
其中成种作⽤是演化的主流。
2.物种的定义。
答:指互相繁殖的相同⽣物形成的⾃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殖上相互隔离,并在⾃然界占据⼀定的⽣态位。
3.趋同的定义。
答:是指不同祖先的⽣物类群,由于相似的⽣活⽅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个⽅向改变。
4.趋异的定义。
答:是指在⽣物进化过程中,起源于同⼀始祖的⽣物,为适应不同的⽣态条件⽽发⽣分化,产⽣新的⽣物类群。
5.什么是特化?答:特化是由⼀般到特殊的⽣物进化⽅式。
指物种适应于某⼀独特的⽣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第⼆章古⽣物学基础1.什么是化⽯?化⽯的保存类型有哪⼏种?答:化⽯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物的遗体和遗迹。
【Time>1万年】其保存类型有实体化⽯、模铸化⽯、遗迹化⽯和化学化⽯。
2.化⽯形成的条件有哪些?答:1 ⽣物本⾝条件2⽣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作⽤的条件3.化⽯化作⽤过程可以分为哪⼏种形式?答:①矿质充填作⽤②置换作⽤③碳化作⽤④重结晶作⽤。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答:略第三章原⽣⽣物界1.“⾍筳”繁盛于(晚⽯炭世)的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
2.“⾍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答:演化趋势1.壳体由⼩变⼤2.壳形由短轴型的凸镜型、盘型演化为等轴型的球形和长轴型的纺锤型、圆柱型3.旋壁构造由简单到复杂4.隔壁褶皱增强,但也有不少进化种类的隔壁为平直的4.旋脊由发育变为细⼩以致消失,另⼀些则演变成拟旋脊5.通道由单⼀演变为复通道或列孔。
阶段性;早⽯炭晚期出现,晚⽯炭世繁盛,早中⼆叠是全盛时期,晚⼆叠世减少,⼆叠末绝灭。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名词解释: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Claraia aurita minor(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第三章:原生生物界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演化阶段C1 C2 C3 P1 P2特征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两栖类登陆的条件:1: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2: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3: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第四章 古生物、地层
(二)古生物学在恢复古环境、再造古地理方面 古生物学在恢复古环境、 得到广泛应用
1. 指相化石:指示古生物当时生存的环境条件。 指相化石:指示古生物当时生存的环境条件。 2. 形态功能分析:生物的器官构造必须与外界生存条 形态功能分析: 件相适应。 件相适应。 3. 气候与生物:大量植物化石是温暖潮湿气候的标志、 气候与生物:大量植物化石是温暖潮湿气候的标志、 造礁珊瑚化石指示18℃以上海洋温暖气候等。 造礁珊瑚化石指示 ℃以上海洋温暖气候等。
2. 模铸化石
分为四类: 分为四类: 1)印痕化石 ) 植物叶片等。 植物叶片等。 2)印模化石 ) 印模,分为: 印模,分为:
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各种印模和铸型。 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各种印虫、 软体腐蚀后留下的印痕,如水母、蠕虫、 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或内部填充物上留下
3)岩石地层单位
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维地质体。 是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组成的三维地质体。 岩石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层
生物地层单位
组合带:指其所含的化石或其中的某一类化石, 组合带:指其所含的化石或其中的某一类化石,由三个以 上分类单位整体上构成一个共生的地层体。 上分类单位整体上构成一个共生的地层体 。 从某整体 来看, 构成一个自然的组合, 来看 , 构成一个自然的组合 , 并以此区别于相邻地层 内的生物组合。 内的生物组合。 延限带: 延限带:是指经筛选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化石分子的已知延 限所代表的地层体。 限所代表的地层体。 富集带:某一类分类单位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富集带:某一类分类单位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它不包括前期出现数量不多时的地层,也不包括后期逐 它不包括前期出现数量不多时的地层, 渐稀少时的地层。 渐稀少时的地层。 上述三种类型并非是相互包容或从属的关系
古生物地层学
古生物地层学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切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2、古生物研究的内容:1、找出各类生物的发展和演化规律2、指导地层的划分和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3、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最基本的事实依据。
3、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从沉积地层中发掘出来的化石4、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石化条件5、全新世以前的生物是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称为现生生物6、化石的分类(按规模):假化石、大化石、微化石、超微化石7、显生宙的生物演化:1、小壳动物群的出现和分异2、澄江动物群3、寒武纪生物大爆发4、动物体分化重大事件5、动植物从水生到陆生发展6、生物的绝灭与复苏8、灭绝:生物种系的终止、不留下后代9、生物复苏:大灭绝后的生物群,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及对新环境的不断适应,逐步回到正常发展水平10、同源器官:起源相同、构造和部位相似而形态、机能不同的器官(如手、肢、鳍卜11、同功器官:生物的形态、功能相似而起源不同的器官(如鸟和昆虫的翅膀卜12、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
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3、器官相关律:意义:阐明生物进化,变异过程;推断化石生物的身体结构,生态习性14、适应: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在形态结构及生理机能上,与其生存环境取得良好协调一致15、生物进化的三个层次:小进化:生物在居群内部的演变,是生物进化的起始阶段;成种作用:是物种分化、增加的过程;大进化:涉及种以上的分类群的进化问题16、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是:生物变异和生物遗传17、成种作用:从单一始祖居群分化成两个或多个同时物种的过程18、物种形成的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19、隔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第二十三章古生物地层学基础
生物地层学是上述两学科综合交叉学科。
第一节 古生物学基础 第二节 地层学简介
第一节 古生物学基础
一、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概念 1.定义
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是生物学
(Biology)的一个分支。 2. 研究内容 包括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一 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4.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s)
(2)摸铸化石(Mold and cast fossils)
(3)遗迹化石
(4)化学化石(或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s)
(1) 实体化石 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尤其是硬体部分)保 存下来的 化石,如琥珀中的昆虫、冻土中猛犸象等。
脊椎动物。
古生代(590-250Ma)
(1)早古生代(590-410M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
几乎所有的海生无脊椎动物门类都已出现,以寒武纪初 期生命大爆发为起点,其中最为繁盛的是三叶虫、笔石、头 足类、腕足类及珊瑚等。
注:三叶虫、笔石在志留纪末时大多已绝灭,由于其数量多、演化迅速, 因此可作为早古生代重要标准化石之一。
笔石 属笔石纲。多为浮游生活(仅树形笔石目中大部分是固着生活)。出现 于寒武纪(最早笔石化石发现于中寒武世),繁荣于奥陶纪、志留纪。因化 石形状酷似写在岩石上的文字笔迹,故得名。笔石的种类较多,如对笔石、 单笔石、树笔石等(P291图)。主要构造有线管、胎管、笔石枝,笔石枝数 目不等,多见二枝、四枝、单枝,笔石枝上连续生长许多胞管。
5亿年前
晚古生代(410-250Ma):脊椎动物从水到陆的飞跃
D:鱼类时代
鱼类特别发育,有的逐渐演化为两栖类。当时的两栖类具 有较坚固的头板,故为两栖类中的坚头类(亚纲),属于 原始的两栖类,广泛生活在成煤沼泽环境。 C-P:两栖类动物时代 两栖类空前繁盛。有的进一步进化为爬行动物(真正的陆 生动物),最早的爬行动物叫林龙,生活在晚石炭世早期 (约3.2亿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生物地层学名词解释:大爆发: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的出现种或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即生物进化大爆发象。
大灭绝: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它与生物大爆发现象相对应。
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凡未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叠层石:微生物席,是原核生物(主要是蓝藻及其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所引起周期性的矿物沉积和胶结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澄江生物群: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的假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实体化石:古生物的遗体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形成的化石。
模铸化石:古生物遗体在围岩中留下的痕迹和复铸物。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的碎屑物或化学沉积物中,在沉积物中留下印痕(或是没有硬体的生物或植物叶片在岩层面上留下的痕迹)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上印压的模,有外模和内模两种。
外模是生物硬体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模,它反映原来生物硬体外表形态及结构;内模指壳体内表面特征留下的模,它反映硬体内部的构造。
内外模所表现的纹饰和构造凹凸情况与原物正好相反。
模核化石铸型化石。
)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的生物的活动痕迹和遗物叫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又叫分子化石,地质时期埋藏的生物遗体有的虽然遭到破坏没有保存下来,遗体分解后的有机分子的化学分子结构从岩层中鉴别分离出来证明过去生物的存在。
化石保存条件: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的条件。
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根据化石保存条件,不是所有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都能保存为化石,事实上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遗体能被保存为化石。
古生物学的命名法则:单名法:用一个词来表示生物分类单元的学名Anthozoa(珊瑚纲)Claraia(克氏蛤)1 用于属以上分类单元的命名2 其中第一个字母用大写3 属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双名法:用于种的命名,用二个词表示 Claraia aurita(带耳克氏蛤)1 即在种本名之前加上它所归属的属名,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2 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三名法等:用于亚种的命名,由三个词组成 Claraia aurita minor (带耳克氏蛤微小亚种)1 即在属名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2 亚种名用斜体拉丁文或拉丁化文字3 亚种名字母全部用小写第三章:原生生物界蜓在不同地质时期的特征演化阶段C1 C2 C3 P1 P2特征小,短轴,单层或三层式旋壁等轴长轴,旋壁三层或四层式具蜂巢层,隔壁褶皱强烈具拟旋脊,末期出现副隔壁开始衰退,直至绝灭两栖类登陆的条件:1:肺呼吸,但肺不完备,用皮肤辅助呼吸2:身披骨甲或富粘液的皮层,或生活于阴湿处,防止水分的蒸发3:五趾的四肢,陆上支持身体和运动。
四射珊瑚构造组合:带型构造组合时代单带型横板+隔壁O2-P(O2-S为主) 横板+鳞板+隔壁O3—P (S-D为主)横板+泡沫板+隔壁横板+中轴+隔壁三带型横板+鳞板+中轴+隔壁S2-P(C-P为主) 横板+泡沫板+中轴+隔壁横板+鳞板+隔壁+中柱横板+泡沫板+中柱+隔壁泡沫型泡沫板O2-D2(S-D为主) 腕足动物与双壳动物的比较腕足动物双壳动物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双瓣壳大小不等大小相等双瓣壳分背腹分左右对称面垂直两壳接合面位于两壳接合面上固着构造肉茎孔足丝凹口(缺)齿和槽分别在不同壳在同一壳上间列正笔石类的十种胞管类型1.均分笔石式:胞管直管状2.单笔石式:胞管外弯呈钩状3.卷笔石式:胞管外卷呈球状4.半耙笔石式:胞管向外扩展,大部分孤立,呈三角形5.耙笔石式:呈全孤立耙形6.纤笔石式:胞管腹部呈波状曲折7.栅笔石式:胞管强烈内折,具方形口穴8.叉笔石式:胞管口部向内转曲9.瘤笔石式:形成背褶,口部内转,腹褶弱10.中国笔石式:形成背褶及柱状腹褶笔石枝的生长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六种类型: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曲式上斜式。
地层学部分:地层单位是指依据岩石所具有的任一特征或属性划分的、并能被识别的一个独立的特定岩石体或岩石体组合。
依据地层的不同性质所作的地层划分,可建立不同的地层单位,最常用的地层单位有以下三类: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根据地层中所含有的生物化石内容和特征所划分出来的地层单位,即:以含有相同的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邻层化石有别的三度空间岩层体;也就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来定义和说明地层特征的地层体。
生物地层单位的统称是生物带,经常使用的生物带有五种类型,即延限带,间隔带,谱系带、组合带、富集带。
它们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
也不互相排斥,更不是代表生物地层单位的不同等级。
但某些类型的生物带(如组合带),还可以细分为亚带.也可合并为超带。
固此,生物亚带,生物带、生物超带成为生物地层单位的一个等级年代地层单位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时间间隔中形成的成层或非成层的岩石体。
(年代地层单位:宇界系统阶时带)地质年代单位指形成年代地层单位的地质时间间隔(宙代纪世期时)层型:指某一命名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标准或典型代表单位层型指定义和识别一个地层单位当标准用的地层单位。
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为识别这个界线作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地层层序律:地层在未经过强烈构造变动而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层的顺序总是上新下老。
也就是说,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在上,即上覆地层年代新于下伏地层。
生物层序律:生物层序律是指根据生物演化的前进性和不可逆性原理来进行地层划分、对比,以确定地层层序。
根据生物界的发展规律.一般来说,年代愈老的地层中所含化石的构造愈简单、愈低级,和现代生物差别愈大;而年代愈新的地层中所含化石愈复杂、愈高级,和现代生物愈接近。
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主要方法:岩石学的方法:依据岩性特征、沉积旋回古生物学的方法:依据化石面貌构造学的方法:依据不整合面把地层划分开沉积相:能够反映沉积环境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总和,包括沉积环境和物质记录两方面。
沉积相变:沉积相在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的变化瓦尔特定律:只有在地理(空间)上彼此有横向毗邻关系的那些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在垂向层序上依次叠覆。
海侵(海进):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使海岸线不断向大陆方向退却的现象.超覆(overlap):由于海侵使得沉积盆地范围不断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层超越其下伏的较老的沉积层而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
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海进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海退由于大陆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使海水从大陆撤退的现象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补偿:沉积基盘的下降速度等于沉积物的堆积速度时,水深不变,岩相不变。
非补偿:沉积基盘下降速度大,物质供应不足,水深变大,表现为海进序列。
这类盆地也称饥饿盆地。
超补偿:沉积基盘下降慢,物质供应多,水体变浅,表现为海退。
地槽:以发育巨厚海相沉积为主的活动大地构造单元地台: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
优地槽:远离稳定地块,位于地槽系的内部,具有基性熔岩,蛇绿岩套和深海硅质岩系;冒地槽:近邻稳定地块,位于地槽系的外部,主要为海相碎屑沉积物,火山作用减弱地台→板块的陆壳部分冒地槽→被动大陆边缘优地槽→活动大陆边缘。
构造旋回:构造作用在时间上的重现, 这种重现通常会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影响造山作用、海水进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生物演化等方面。
构造阶段:发生构造旋回所经历的地质时间蛇绿岩套:它是由镁铁,超镁铁杂岩和深海沉积物组成的岩层。
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洋壳残片。
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地质学方法:蛇绿岩套:由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代表洋壳残片混杂堆积:为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板块物质的混杂体,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双变质带:指板块碰撞俯冲带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出现。
(理解记忆)古地磁方法古生物地理学方法。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特征: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奥陶纪与寒武纪相差较大,栉虫亚目,斜视虫亚目和三瘤虫亚目占优势,等尾型,头鞍前叶膨大。
志留纪起三叶虫显著衰退,仅镜眼虫目较为重要。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意义: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生物古地理分区: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的长期作用而产生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生态分异:即生态习性的差异,如游泳的,表生底栖,内生底栖等,是生物对沉积环境适应的结果。
礁相: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
沉积环境:温暖、清澈的浅海,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岩性:礁灰岩。
元古宙年代分化:滹沱纪(Ht) 蓟县纪(Jx) 长城系(Ch)青白口纪(Qb) 南华纪(Nh)震旦纪(Z)寒武系华北地层层序:馒头组,毛庄组,徐庄组,张夏组,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奥陶纪华北地层层序:冶里组,亮甲山组,北庵庄组,马家沟组加里东运动:广义:所有发生在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的褶皱运动狭义:志留纪后期的褶皱运动加里东构造阶段地壳发展的主要特征:上述分散的大陆板块拼合和陆壳面积增生加里东构造阶段的大陆与海洋构造格局变化: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劳俄大陆形成;南方大陆与北方大陆被古特提斯洋相隔;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陆生脊椎动物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两栖类的时代鱼类的时代两栖类的大发展原始爬行类的出现两栖类的进化爬行类的初步发展D1:无颌类为主;D2-3:上下颌分化,如沟鳞鱼;晚期出现鱼类向两栖类的演化主要为迷齿类(或称坚头类)晚期出现原始爬行类(卵生)原始爬行类—Pangea形成的证据海生无脊椎动物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四射珊瑚D2-D31:双带型和泡沫型C1: 三带型单体P1:三带型复体腕足类石燕贝类繁盛,D3穿孔贝类长身贝类为主长身贝类,石燕贝类,晚期欧姆贝类蜓旋壁3-4蜂巢层个大,拟旋脊、列孔、特化陆生植物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特点矮小的裸蕨类D1:无根茎叶的分化,如裸蕨;D2:根茎叶分化,如原始石松类D3:出现小森林和原始裸子植物高大的蕨类为主石松、节蕨、真蕨、种子蕨、科达昆虫开始出现全球第一次重要成煤期裸子植物为主松柏、苏铁、银杏植物分区安加拉植物群热带植物区舌羊齿植物群华夏植物群欧美植物群D3时植物的根系可达1m层副隔壁Pz末期绝灭类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蜓、三叶虫、笔石、竹节石、软舌螺和长身贝类等生物分区(群)暖水动物群,温凉水动物群和冷水动物群象州型:地层:浅水碳酸盐岩为主,厚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