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成伯清)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绪论[精]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 绪论[精]](https://img.taocdn.com/s3/m/6aa3d0ac8bd63186bcebbcd5.png)
绪
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力
第二节 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
绪 论
教学目标:了解西方社会思想变迁的主要内容并熟悉推动 社会学学科产生的历史思想脉络,为下一步学习并理解社 会学理论各流派思想的形成及其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了解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启蒙运动西方社会思 想发展脉络。
重点:实证主义传统产生的渊源 难点: 1.西方社会思想史与社会学理论的关系。 2.研究西方社会思想变迁的要点。 3.西方社会思想变迁脉络中的主要关注点及其对社会学理
论的产生的影响。
第
一 节
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力
第 二
女权主义运动
节
19世纪中叶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运动,使人们再一 次清醒的认识到社会的两个基本结构就是:男性和女性, 社会权利与社会资源在这两个结构中是如此的不公平的分 配着,这一运动和思想更为深刻的影响着现代和后现代的 社会学理论。(难点)
第
二 节
城市化浪潮
伴随着工业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大批农民离开土地走向城 市,城市化就这样开始了。城市化带来了城乡结构的变化 ,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早期和现代的社会学理论 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解决这些问题寻找科学方案开始的。( 重点)
第 二
宗教变迁和科学革命
节
近代的思想变迁,改变了宗教的社会地位和内容;在中世 纪,科学在知识生活中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但到18世 纪时,许多有教养的人都认为科学是独立的,甚至是第一 位的。科学知识在社会知识结构中的变化,对社会学学科 的方法论产生重大影响。(难点)
南京大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成伯清)
![南京大学西方社会学理论讲义(成伯清)](https://img.taocdn.com/s3/m/112bd4b6b0717fd5360cdce8.png)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学习目标•社会学洞察力(sociological insight)•社会学想象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社会学传统(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叙述框架•人物 (the thinkers, masters)•流派 (the systems, the schools, the isms)•观念 (the ideas, the elements of systems)•主题 (the themes, the leitmotifs)以现代性为主线 (sociology=the study of modernity) the problematics of sociology is the project of modernity•传统———现代性———后现代性经典大师主要流派核心主题•经典社会学家侧重于解释和诊断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机制及其问题(宏大历史叙事与问题取向)(三位一体与三大神话);•现代社会学家侧重于完善解释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系(学科化、学院化与范式之争);•当代社会学家侧重于新现实的探索与社会学本身的重新定位(后现代性与否思社会科学)。
西方现代性的形成发展西方现代性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欧洲中古后期城市的兴起(11-13C)---自治•文艺复兴运动(14-15C)----“人的发现”•海外探险及殖民主义(15-19C)----“世界的发现”•资本主义(14-20C)•民族国家(16C)•科学革命(17C)•启蒙运动(18C):a set of ideas•政治革命(18C)•工业革命(18-19C)西方与其他(the west and the rest)社会学理论中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社会学的起源孔孟之争Montesquieu(1689-1755):empiricismComte(1798-1857):order and progress社会学革命(sociological revolution)与时代精神(zeitgeist)社会学谱系的不断重写不同的圣典化(canonization)策略Classic Masters•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 (1858-1917)•齐美尔 Georg Simmel (1858-1918)•韦伯 Max Weber (1864-1920)迪尔凯姆(涂尔干)•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必读:第二版序言、第三卷第一章“失范的分工”•《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第一章“什么是社会事实”•《自杀论》(1897)Book Two:5, “失范型自杀”•《原始分类》(190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导言”、第二卷第七章•基本关怀:•现代世界中共同道德力量的衰落The declining strength of the common mor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迪尔凯姆(涂尔干)•核心概念•社会事实(social facts):Durkheim•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失范(anomie)Homo duplex (the duality of human nature)迪尔凯姆(涂尔干)•自杀(suicide)为何研究自杀:自杀的增多乃现代社会病态之体现;自杀乃personal &private之事,若能在此最为不利的情况下证明集体生活仍然支配着个人的命运,岂不妙哉!Durkheim根据原因来划分类型:integration: lowegoistic suicide(利己型自杀)(整合) high altruistic suicide(利他型自杀)regulation: lowanomic suicide(失范型自杀)(管制) high fatalistic suicide(宿命型自杀)Integration refers to the degree to which collective sentiments are sharedRegulation refers to the degree of external constraint on people.迪尔凯姆(涂尔干)•Religion: God or Society?•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Beliefs, rites,church:A religion is a unified system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which unite into onesingle moral community called a church, all those who adhere to them.•“宗教力量非他,乃氏族之集体和莫名力量耳”•Collective effervescence•Religion is society becoming conscious of itself迪尔凯姆(涂尔干)•Morality:•现代社会的苦恼,并不集中于特定的阶级,而是普遍存在于整个社会。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b6f681ea8114431b90dd86d.png)
《西方社会学理论》宋林飞南京大学出版社上篇:稳定。
秩序论(共识),功能论(均衡),交换论(等价),互动论(沟通)。
共同关注社会稳定,是社会价值、利益与行动的一致性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而出现的一种状况。
下篇:变迁。
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介入理论。
第一章秩序论(范式)自学与考试要求学习本章,要了解秩序论的历史渊源,他们的代表人物,掌握社会秩序、社会整合、国际社会秩序各自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明了秩序论的理论精髓与理论构造,全面地认识这种代表性理论的本质。
孔德:社会秩序的原则社会现象具有自然的合乎规律的性质,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那些社会现象之间经常的、重复出现的联系,即种种规律。
承认社会结构的超个人性、过程的规律性、可认识性。
社会表面下的结构在社会相对纷繁复杂的表面下面,存在着一定的结构或秩序,在西方古代或近代学者那里,已经有了一定的探讨。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霍布斯则以为社会是一个通过契约联系起来的结构,他提出了"社会契约论"。
维科认为社会历史是各种冲突与混乱的个人行动联结起来而形成统一体的过程。
孟德斯鸠从同社会结构的关系的角度,探讨法典和惯例,他认为社会结构取决于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社会是许多因素平衡的产物。
亚当.斯密则认为社会是一种"等级"结构。
孔德则强调社会结构的规律性,即承认社会结构的超个人性、过程的规律性与可认识性。
整体性方法论(来自生物学):▲社会静学,研究社会存在状况,类似解剖学中的组织。
(秩序)▲社会动学,研究社会变迁过程,类似生物学中的生命定律。
(进步)社会学的自然主义传统主要来源于物理学,整体性方法论公设则主要来源于生物学。
孔德将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两部分,以类比生物学中的生物存在状态和生物学中的生命定律。
孔德最基本的一个观点:秩序是基础,进步是目标。
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关系之辨
![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关系之辨](https://img.taocdn.com/s3/m/55077143c850ad02de8041aa.png)
全球化与现代性的关系之辨——从地方性的角度看成伯清2012-12-18 14:47:24 来源:《浙江学刊》(杭州)2005年02期第160~165页【作者简介】成伯清,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南京210093)【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热闹起来的“全球化”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此前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
但是,全球化与现代性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首先概述了目前学界有关这个问题的三种不同主张,它们分别认为全球化是现代性的结果、全球化是现代性的终结以及全球的多种现代性。
但是,仅从一般而抽象的角度,并不能深入探索全球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
所以,本文接着从现代性与全球化建构地方性的不同方式入手,尝试着展示它们之间的连续性与断裂性。
通过揭示“自上而下的全球化”中所包含的讹诈,本文主张我们应当践行一种“自下而上的全球化”方案,也就是一种重新本体化。
这不仅能使我们克服无家可归的状态,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在全球化进程中采取自觉的行动。
【关键词】全球化/现代性/地方性/重新本体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热闹起来的“全球化”讨论,正是取代了此前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成为国际主流学界的焦点话题。
不过,由于学术话语权的不平等,加之焦点话题从中心地区向边缘扩散需要时间,所以,在不同学术地区这种“取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事实上,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建构自身的现代性,已然是个颇为棘手的问题,现在又加上全球化进程,复杂性不知又增添几何!当然,即便在核心国家的学界,“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本来也没有取得明确的定论和共识,相关的议论仍在继续。
所以,无论对谁,“全球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都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从表面上看,“现代性”,偏重的是时间的维度,而“全球化”,虽然严格说来也是一个关乎过程的概念,但显然要更加偏重于空间,尤其是与之紧密相关的全球性(globality)概念,更为如此。
_风险社会_视角下的社会问题
![_风险社会_视角下的社会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756d220bcd126fff7050bde.png)
J O URNAL O F NANJ I NG UN I VERS I T Y(Phil o s ophy,Hu 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2,2007・风险理论研究・“风险社会”视角下的社会问题成伯清(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210093) 摘 要:“风险”已经成为理解和解释当今世界的一个关键观念。
作为社会问题的当代话语形式的风险理论,特别是“风险社会”理论,不仅为把握当代社会问题的形成机制和特征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而且必将重塑社会学中的社会问题传统。
当代社会问题的全球化和个体化趋势,既对局限于民族国家框架内的社会学想象力提出了挑战,也迫使我们调整思路以理解个体与社会之间新的直接性;而知识政治重要性的突显,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当代社会问题建构过程中的复杂性。
关键词:风险社会;社会问题;全球化;个体化;知识政治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05&Z D037)“社会问题”(s ocial p r oble m s)向来是社会学关注的一个主要研究领域,甚至还有这种看法,即认为社会学就是研究社会问题的学科———当然,这种界说无疑把社会学狭隘化和工具化了。
不过,若就解释和解决社会问题所依据的基本假设和范式来说,我们或可这样断言:但凡有一种社会学理论,即有一种不同的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任何一种自成一体的社会学理论,必定对社会的构成和运作机制持有独特的观点,相应地,在这种观点之下,对于何为社会问题、何以会有社会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也自有一套解说。
不过,我们不能忽视的是,长期的学术积累,也使社会学内形成了一个“社会问题传统”(s ocial p r oble m s traditi on),即一个相对稳定的表征社会问题的话语体系,虽然其中包含了不同的理论视角。
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就是在“风险社会”(risk s ociety)理论出现以后,我们审视和分析社会问题的视角应如何转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风险社会理论本身的基本假设,也就是这种理论视角到底包含了怎样的观察维度;接着我们再进一步地去看,在这种理论假设之下,何种社会问题及其何种特性得到了强调;当然,我们也尝试着探讨这种理论视角对于社会学中的“社会问题传统”带来怎样的挑战和启发。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修改版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828040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2.png)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修改版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2014 版)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
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
(一)理论来源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1)功能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把社会跟生物有机体作对比。
(2)孔德:家庭(细胞)—阶级(专门组织)—城市和社区(实际器官)(3)斯宾塞预示了现代功能主义的特征,初步提出了功能先决条件的思想(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精华】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超详细的复习资料)
![【精华】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超详细的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c1906aad4d8d15abe234e43.png)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 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 第一节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 情感 敬慕 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 才智 仁爱 4.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 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 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物质基础:社会分工 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 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 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西方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学理论PPT
![《西方社会学理论》西方社会学理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378e35c987c24028915fc3fa.png)
2021/8/28
6
主要参考书目
• 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 帕特里克·贝尔特《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上海译文出
版社2002 • 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2年版 • 布赖恩·特纳编《Blackwell社会理论指南》,上海人民
• 变量(variable):就是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 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而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值的概念,则叫做常 量。
• 陈述(statement):按照一定方式将概念联结起来。 说明概念所指称的事件相互联系的方式,同时解释 事件应该如何以及为什么相互联系。如命题或假设。
• [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一 卷):实证主义、预设与当前的争论》,于晓、唐少 杰、蒋和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 [美]杰弗里·C.亚历山大《社会学的理论逻辑(第二 卷):古典思想中的矛盾:马克思和涂尔干》,夏光、 戴盛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 [英]吉拉德·德朗蒂《当代欧洲社会理论指南》,李康
2021/8/28
8
主要参考书目
•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2
• 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 刘少杰《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2年版
• 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 格式(format):按照一定方式将陈述组合起来。 四种基本格式:思辨的框架、分析的框架、命题的 框架和建模框架。
西方社会学理论绪论ppt课件
![西方社会学理论绪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76b0e6a45177232f60a2e8.png)
15.05.2020
.
7
主要参考书目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浙江人 民出版社1987年
D.P.约翰逊《社会学理论》,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1988年
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华 夏出版社1989年版
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二战以来的 理论发展》,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
15.05.2020
.
1
米德的互动论(理论顺序:微观向宏观)
1.主观定义与符号世界 (1)姿势对话(gesture dialogue) (2)主观定义(subjective definition) (3)姿势的发展阶段:象征性→虚设性→间接性和对象性 (4)抽象性可以让人的大脑想象出更多的具体,也同时使它更具普遍性 2.心灵、自我与社会 (1)自我的三个特征 I是主观的我 ME是客观的我 I是即时的我 ME是历时性的我 I是抽象的我 ME是具体的我 (2)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分化 A.嬉戏阶段:角色意识的形成、模仿 B.游戏阶段:复杂性、组织性、规则性、预期性、稳定性、普遍性 C.概化阶段:抽象性、普遍性 (3)符号的功能(宏观) A.符号是一种结合力(主观定义) B.符号保持了社会的持续
15.05.2020
.
9
主要参考书目
刘易斯·A.科瑟《社会学思想名家》,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上海译 文出版社1988
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5.05.2020
.
10
主要参考书目
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 版社1997年版
西方社会学理论讲稿
![西方社会学理论讲稿](https://img.taocdn.com/s3/m/30e5701fe87101f69e3195bc.png)
西方社会学理论讲稿绪论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知识力第二节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一)古典社会学理论(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大约从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是社会学的诞生和形成时期,主要特征是:1.社会学发展的重心在西欧,但20世纪初已经开始转向美国:孔德(Comte,法国人);斯宾塞(Spencer,英国人);滕尼斯(Tonneis,德国人);涂尔干(Durkheim,法国人);韦伯(Webber,德国人);马克思(Marx,德国人)、帕累托(Pareto,意大利人);齐美尔(Simmel,德国人);曼海姆(Mannheim,匈牙利人)。
社会学发展重心由西欧转向美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凡勃伦(Veblen),库利(Cooley),帕克(Park),米德(Mead),托马斯(Thomas). 2.使社会学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尤其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确立了独特的学科地位,主要表现为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也有两种意见。
一种以社会研究方法的转向为标志,比如Garner就认为社会学起源于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的《君主论》(the Prince),until the renaissance, most books upheld general notions of normative behavior, were non-empirical, and did not observe, describe and analyze the actual human behavior. Machiavelli included into his book all the violent, fierce, savage, coercive, and even compassionate acts that the ruler implement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The prince is based on reality-the observations of real people, not just moral ideals. 另外一种意见便是以“社会学”一词的提出为标志,那就是法国社会学家August Comte1838年,在他出版的阐述社会哲学原理的《实证哲学教程》的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案、教学日历、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0a752432a5e9856a5612605a.png)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本科课程教学文件(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西方社会学理论撰写教师:马永方2016年2月课程名称: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编号:12600023z-01 课程总学时:48学时授课班级:社工1501,1301、130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学日历和教学安排2015-2016年第二学期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马永方1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Western sociological theory课程编号:12600082j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总学时数:48学时总学分:3学分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先修课程:社会学概论大纲主撰人:马永方内容简介西方社会学理论这一门课比较全面而有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外国社会学理论,尤其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的由来和发展。
注重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大家理论中的精华和经典著作,它对社会学或相关专业学生在深层次上理解社会、剖析社会提供有效的理论工具。
它将启发学生的分析思路,扩大学生的思考空间,并与国际社会学界进行对话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大纲一课堂讲授部分(一)各章节要点及授课时数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难点一、工业革命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出现二、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加剧第二节从社会哲学到社会学的转变——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重点一、古希腊哲学关于社会的思想二、中世纪时期的社会观三、文艺复兴以来的社会哲学思想应重点掌握的内容:社会学产生的理论前提。
第二章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3学时)第一节生平与著述一、生平、学术背景二、著作第二节科学分类和社会学一、知识发展的三阶段理论难点二、科学体系的分类三、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的建立第三节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重点一、社会静力学二、社会动力学三、动力与静力的关系第四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重点一、观察法二、实验法三、比较法四、历史法第五节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重点一、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二、牧师的特殊作用三、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四、对孔德的评价应重点掌握的内容:孔德的社会学理论及社会改革思想。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50bb7ef0cc1755270622083c.png)
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一讲西方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基础及历史背景思想基础思想遗产:从古希腊到18世纪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的文明开始于荷马时期。
根据已有的史料可以说明,荷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前8世纪,是小亚西亚西部的依奥尼亚人,最后死于西奥岛。
他是一个民间歌手,即所谓“行吟诗人”。
当时,古希腊还是口传文学的时代。
史诗中所写的特洛亚战争在历史上确曾发生过。
战后,产生了许多有关这次战争的传说和诗歌,由民间歌手口口相传。
荷马以其出众的艺术才能,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编成了两部具有统一的思想和完整的艺术布局的史诗。
到公元前6世纪史诗才有文字记录,又经过多次的加工和整理,到公元前3世纪时编定,流传到今天。
《依利亚特》《奥德塞》。
这个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关系)(1)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和理性能使人摆脱恶而追求道德生活。
这一见解促成了柏拉图关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蓝图:理想国的建构。
但同时,他反对苏格拉底关于“人性和民主的社会秩序”的见解,他认为民众正是借助民主的幌子把苏格拉底送上了断头台的。
另外,这个柏拉图的贵族身份也有关系,因为贵族身份使他坚信从事政治活动是贵族的特权。
柏拉图关于社会的见解:A、把社会与有机体类比,将社会看成是类似与自然界的各种成分相互结合的统一整体。
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
人的生活有理性、意志和情欲三个方面。
作为放大的国家也是如此。
国家的这些要求也需要三部分人的满足,这就产生了最基本的社会分工。
B、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禀性有高低之别,这种差别等级制的劳动分工制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满足国家和的社会的不同需要。
社会由:统治者、保卫者和普通劳动者构成。
评价:他看到了社会是一个由分工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系统,并论证分工的基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和能力的差异。
但,他混同了社会和国家的论述,因此社会职业分工的合理性就被用于国家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西方社会学理论(共10张PPT)
![西方社会学理论(共1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7f3986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d.png)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先驱
• 一、 社会背景、生平与思想渊源 同时还接触到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著作。 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中学毕业进入波恩大学 人类社会 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这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的 过程。
并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无产阶级的状况有深入的了解。 在20世纪早期孕育了曼海姆和舍勒的知识社会学;
马克思认为,经济及由经济决定的社会存在基 导无致论它 多的么最抽终象灭,亡其。实都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反映。
这第种一批 ,判意将识有形助态于既摧是毁人资们本精主神义生,产为的一产个物新,兴同的时社它会又主是义外社在会于的人崛类起,创并造强条制件人。类的一套整合的观念体系。 18483年《到共巴产黎结宣识言恩》格斯,阅读大量的社会主义和改良主义的著作如傅立叶、圣西门。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先驱
•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剖析 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制度的分析不仅内容广泛而且深
刻。基本切入点是“商品”,商品具有两重性:既具有使 用价值,也具有交换价值,并且存在天然矛盾。资本主义 社会产品的全面商品化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多重的。
首先,对交换价值的强调,使得使用价值变得次要。 其次,劳动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本身成了商品。 再次,商品关系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社会关 系之中。 最后,商品社会化的发展最终导致了“商品拜物教”的 出现。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先驱
• 二、 唯物主义的要义 尽管马克思从未使用过“ 唯物主义”,但人们公认这 是他的社会理论的核心。《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黑格 尔及其后德国唯心主义 观的一次反击。马克思认为, 包括黑格尔在内的唯心主义 观都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 实,观念不能离开在现实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中生活的现 实的人而存在。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0f42e46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8d.png)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数:48总学分数:3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
在本门课程中将系统介绍自19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有代表性社会学家的社会学理论和重要社会学理论流派的基本思想,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最新开展,注重内容的逻辑性、规范性和联系实际。
具体说来,本门课程的任务是,从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开始,系统介绍自孔德、斯宾塞开始,到涂尔干、韦伯等形成阶段的社会学理论,经过当代前期的结构功能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论、互动论,到最后当代后期的社会学理论的新开展。
对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有如下要求:1、系统掌握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开展、分野与分期2、掌握重点社会学家和重要社会学流派的重要理论观点,并融会贯通3、能用某理论观点分析解释相关社会现象二、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一章导论1.1社会学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1.2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分野与分期这一章从总体上介绍西方社会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以及从产生之初到今天这一整体过程中的理论流派和开展阶段。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从16世纪以来的社会史和思想史方面的知识。
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学理论2.1生平及理论倾向1.2实证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2.3实证主义的社会学学说孔德是“社会学之父。
他在社会学创立阶段做出了自己独特贡献。
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孔德的实证主义观点,以及他的理论学说中核心局部: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并掌握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3.1生平及理论倾向3.2个人主义社会观3.3社会有机论3.4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被誉为“社会学亚圣”,在他所生活的时代具有非常高的声望。
这一章要求学生掌握他的理论观点中的核心局部,即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
另外,还要求学生比拟斯宾塞与孔德之间的异同,在比拟中更深刻地掌握二人的社会学理论观点。
第四章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4.1生平及理论倾向4.2社会学方法论4.3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4.4对自杀的实证研究4.5宗教和知识社会学涂尔干是社会学理论形成时期的重要经典理论家。
成伯清:叙事与社会学
![成伯清:叙事与社会学](https://img.taocdn.com/s3/m/29ca1e0002020740be1e9bec.png)
叙事与社会学成伯清赛德曼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表了一篇引起广泛关注和争议的文章,即“社会学理论的终结:后现代的希望”(Seidman,1991)。
在该文中,赛德曼区分了“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理论”。
在他看来,“社会学理论”崇奉和迷恋于科学主义(scientism)和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试图追求一套正确的概念和解释策略的前提。
但是,沉湎于基础性争论的社会学理论,几乎不能取得任何共识,因为作为基础的标准不可避免地是局部的、异质的甚至是不可通约的。
所以,社会学理论实际上已经变为一种元理论话语,并日益地自我指涉,最终不过是一种有关研究纲领和经验分析的“合法化修辞”而已。
而“社会理论”,从一开始就采取一种宽泛的社会叙事的形式,与时代的社会冲突和公共争论联系在一起,具有明确的实践介入的意图。
因此,他坚决主张复兴古典社会理论中的“道德意图”及其对“公共”事务的关注。
不过,他也指出,古典理论家未能对局部环境和社会多样性予以充分的关注,进而模糊了群体之间的差异,消除了人类体验的独特性,最终将支配和服从的体系合法化了,并将一种欧洲中心主义泛化为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
当然,在赛德曼看来,当代的社会学理论更家糟糕,以扭曲的认识论体操来替代具有历史和伦理意义的具体争论,将本质主义和总体化的倾向永恒化。
因此,他觉得我们需要重新理解理论,摒除现代传统中的核心元假设,而将社会理论视为一种“具有道德意图的社会叙事”。
贸然断言“社会学理论的终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同意。
在回应的文章中,亚力山大就认为怎么也看到社会学的终结(Alexander,1991),而有人认为那不过是现代“意识形态的终结”(Lemert,1991)。
不过,有人更是将后现代的立场推到极端,认为社会理论也应终结,因为对于认识论特权的后现代批判,究其根本是源于尼采的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这种观点认为,没有事实,唯有解释,任何真理声称不过是权力意志运作的假象罢了。
情感的社会学意义
![情感的社会学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07cd097783e0912a3162a4d.png)
作者: 成伯清[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出版物刊名: 山东社会科学
页码: 42-4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情感;社会学;现代性
摘要: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情感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有关情感的研究却长期停滞不前。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情感研究的革命”,诸多学科纷纷在情感研究上取得了突破。
古典社会学虽有重视情感因素的传统,但在后来的发展中,情感曾经沦为“剩余范畴”而受到系统的忽视。
当代情感社会学的勃兴,既与相关学科条件的成熟有关,也是呼应了当代社会中情感问题日益凸显的趋势。
本文首先追溯了情感论题在社会学中的曲折历程,接着探讨了现代性背景下影响情感现象的关键方面和机制,最后则尝试着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探测中国社会目前的情感问题以及情感维度在社会建设中的意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
![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ece7ec75ef7ba0d4a733b80.png)
现代西方社会学讲义邓力铭()课程概述:《西方社会学理论》是社会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它遵循西方社会学研究的两个传统的主题,即一是社会秩序或社会稳定,二是社会变迁或社会发展,介绍了西方社会流行的社会学理论,即秩序论、功能论、交换论、互动论、冲突理论、批判理论、后现代理论等。
内容包括上述理论的代表人物、理论的历史渊源、基本内容、对社会研究所具有的意义,是社会学专业的重要课程。
课程的性质:现代西方社会学主要介绍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代表人物思想,是社会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紧密联系西方和中国的社会现实,阐述和介绍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来源、基本内容、各种表现及其变化发展规律,为我们全面认识和深入理解西方社会的实际状况,分析西方社会的现实提供了广阔的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取其精华,用这些理论中合理的、适应我国具体形势的部分来正确地认识与对待我国的改革开放,对待我国社会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
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本课程适用于社会学专业学生。
课程的总学时和总学分:总学时:54学时;总学分:3学分。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现代西方社会学,是一门介绍社会学从产生以来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课程。
该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几乎是所有社会学分支学科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基础。
学生如果不了解社会学发展历程中所出现的那些杰出思想家和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在进行实际的社会学研究时,就会出现缺乏理论支持和理论深度的困惑。
这门课程与社会学概论或者社会学原理不同,以上两课程只是粗略的介绍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整体性的知识体系和观点,本门课程以人物为线索,分门别类的介绍了经典大师的思想体系和观点,使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学理论的精深和博大,对于学生树立学习社会学的信心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教材情况:由于现代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各种版本教材书籍阐述的不一致性,因而未专门指定教材,而由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撰写详细讲义给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程学习目标•社会学洞察力(sociological insight)•社会学想象力(sociological imagination)•社会学传统(the sociological tradition)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叙述框架•人物 (the thinkers, masters)•流派 (the systems, the schools, the isms)•观念 (the ideas, the elements of systems)•主题 (the themes, the leitmotifs)以现代性为主线 (sociology=the study of modernity) the problematics of sociology is the project of modernity•传统———现代性———后现代性经典大师主要流派核心主题•经典社会学家侧重于解释和诊断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机制及其问题(宏大历史叙事与问题取向)(三位一体与三大神话);•现代社会学家侧重于完善解释现代社会的理论体系(学科化、学院化与范式之争);•当代社会学家侧重于新现实的探索与社会学本身的重新定位(后现代性与否思社会科学)。
西方现代性的形成发展西方现代性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事件:•欧洲中古后期城市的兴起(11-13C)---自治•文艺复兴运动(14-15C)----“人的发现”•海外探险及殖民主义(15-19C)----“世界的发现”•资本主义(14-20C)•民族国家(16C)•科学革命(17C)•启蒙运动(18C):a set of ideas•政治革命(18C)•工业革命(18-19C)西方与其他(the west and the rest)社会学理论中的东方主义(orientalism)社会学的起源孔孟之争Montesquieu(1689-1755):empiricismComte(1798-1857):order and progress社会学革命(sociological revolution)与时代精神(zeitgeist)社会学谱系的不断重写不同的圣典化(canonization)策略Classic Masters•马克思 Karl Marx (1818-1883)•迪尔凯姆 Emile Durkheim (1858-1917)•齐美尔 Georg Simmel (1858-1918)•韦伯 Max Weber (1864-1920)迪尔凯姆(涂尔干)•主要著作:•《社会分工论》(1893)必读:第二版序言、第三卷第一章“失范的分工”•《社会学方法的准则》(1895)第一章“什么是社会事实”•《自杀论》(1897)Book Two:5, “失范型自杀”•《原始分类》(1903)•《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导言”、第二卷第七章•基本关怀:•现代世界中共同道德力量的衰落The declining strength of the common morality in the modern world迪尔凯姆(涂尔干)•核心概念•社会事实(social facts):Durkheim•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失范(anomie)Homo duplex (the duality of human nature)迪尔凯姆(涂尔干)•自杀(suicide)为何研究自杀:自杀的增多乃现代社会病态之体现;自杀乃personal &private之事,若能在此最为不利的情况下证明集体生活仍然支配着个人的命运,岂不妙哉!Durkheim根据原因来划分类型:integration: lowegoistic suicide(利己型自杀)(整合) high altruistic suicide(利他型自杀)regulation: lowanomic suicide(失范型自杀)(管制) high fatalistic suicide(宿命型自杀)Integration refers to the degree to which collective sentiments are sharedRegulation refers to the degree of external constraint on people.迪尔凯姆(涂尔干)•Religion: God or Society?•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Beliefs, rites,church:A religion is a unified system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which unite into onesingle moral community called a church, all those who adhere to them.•“宗教力量非他,乃氏族之集体和莫名力量耳”•Collective effervescence•Religion is society becoming conscious of itself迪尔凯姆(涂尔干)•Morality:•现代社会的苦恼,并不集中于特定的阶级,而是普遍存在于整个社会。
“资本家忧心如焚,工人则不满和愤怒”•社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道德问题。
组织起来,提高觉悟,将个人融合于具有道德权威的集体•调整现代工业失范状态最有限的手段是市民社会中的职业联合体(occupational associations)•道德教育的要素:纪律(discipline)精神对社会群体的依恋(attachment to group)自主(a sense of autonomy)或知性精神:willingly accepted by virtue of enlightened assent韦伯•主要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4-5)(必读:导论、第五章“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1922)(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学术生涯与政治生涯》(1918)•《儒教与道教》(1916)(“导论”,“结论”)•《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韦伯政治著作选》(On Socialism)•基本关怀:•西方文明的理性化(rationalization)(世界历史进程?)核心概念:•理解(verstehen)Understanding, interpretation,explanation•理想类型(ideal type)"An ideal type is formed by the one-sided accentuation of one or more points of view and by the synthesis of a great many diffuse, discrete, more or lesspresent and occasionally absent concrete individual phenomena, which arearranged according to those one-sidedly emphasized viewpoints into aunified analytical construct. . . . In its conceptual purity, this mentalconstruct . . . cannot be found empirically anywhere in reality. It is a utopia" . •价值(values)•Value-free/neutrality, value relevance韦伯•社会行动(social action):•工具理性行动(instrumentally rational)•价值理性行动(value-rational)•情感性行动(a ffectual/emotional)is determined by the emotional state of the actor.•传统性行动(traditional)is determined by the actor’s habitual and customary ways of behaving.•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Multidimensional:economic order Classsocial order statuspolitical order party•权威类型(authority):•法理型权威(rational-legal)科层制•传统型权威(traditional)家长制•感召型权威(charismatic,克理斯玛)•理性化(rationalization)•实用理性,理论理性,实质理性,形式理性•社会的麦当劳化(McDonaldization)•"Not ideas, but material and ideal interests, directly govern men's conduct. Yet very frequently the 'world images' that have been created by 'ideas' have, like switchmen, determined the tracks along which action has been pushed by the dynamic ofinterest"•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崛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选择性亲合(elective affinity)意外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中国的宗教与资本主义韦伯论题(Weber thesis)的局限齐美尔•主要著作:•《论社会分化》(1890)•《社会学:社会交往形式研究》(1908)•《社会学的基本问题》(1917)•《货币哲学》(1900)•基本关怀:•现代性的诊断(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1999年)核心概念:•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形式社会学(formal sociology):•社会几何学(social geometry)数量(number)二人关系(dyad)& 三人关系(triad)距离(distance)•社会类型(social types)•穷人(the poor)•外来人(the stranger,异乡人,陌生人)•社会形式(Social forms)支配-从属(superordination-subordination)•Subordination under an individuala pluralitya principle•文化悲剧(cultural tragedy)•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objective vs. subjective)•货币哲学•最纯粹的工具形式变为目的本身•一切归诸how much,量化,还原•理性、计算的性格•非人格化,物化社会学的专业化与学院化•两次世界大战与社会学中心的转移从欧洲到美国美国社会学重镇的迁移芝加哥学派的衰落常春藤联盟的崛起美国社会学铁三角:Parsons-Merton-Lazarsfeld现代主要流派•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Parsons, Merton•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Dahrendorf, Coser•交换理论(exchange theory)•Homans, Blau•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功能主义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的主要观点:——系统或抽象功能主义•意愿行动理论(voluntaristic theory of action):规范性取向(normative orientation)行动者(actor)----------可能的手段-----------目标(end)情境 situation(conditions、means)功能主义•模式变项(pattern variables)•普遍主义-特殊主义(universalism-particular ism)•先赋-自致(ascription-achievement)•情感性-情感中立性(affectivity-affective neutrality)•专一性-扩散性(specificity-diffuseness)•自我取向-集体取向(Self-collectivity)源于Tonnies的二分(dichotomy):Gemeinschaft与Gesellschaft更早Maine: status society vs. contract society功能主义•AGIL公式任何系统都需满足四个要求,且由不同的子系统来承担相应功能:•A:adaptation 适应行为有机体•G:goal-attainment目标达成人格系统•I:integration 整合社会系统•L:latency 维模文化系统A•Adaptation (A). Each system exists in an environment, and must be able to adapt to this 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the environment is also affected and may be adapted to the society. This is the mobilization of resources so that the system can survive and that things can be done to meet goals of the system.G•Goal Attainment (G). Each system has certain purposes associated with it. The goals of the system must be defined, means of attempting to achieve these goalsmust be laid out, and then these goals must be achieved. Within the social system, the polity (political sphere and governmen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is, setting and altering the goals for the society as a whole, and mobilizing actors andresources to that end.I•Integration (I). This is the means by which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units or groups, are regulated. At the level of society as a whole, there are a variety of institutions that do this. Religion, education, themedia, the legal structures – police and courts – all play a role. ( societalcommunity). Where strains are great, there may be a need for social control, formal and informal sanctions, or discipline to enforce order.L•Latency (L) or pattern maintenance (P). also refers to this as the cultural-motivational system. For Parsons, "All institutionalization involves common moral as well as other values” . The organizations and roles that perform latent functions can be regarded as those that furnish, maintain, and renew both the motivation of individuals and the cultural patterns that create and sustain this motivation. Parsons refers to these as fiduciary, that is, founded on trust. At the level of the socialsystem, these are schools,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major institution that is concerned with the latent function is kinship and family or other form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Social System• A social system consists in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actors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in a situation which has at least a physical or environmental aspect, actorswho are motivated in terms of a tendency to the "optimization of gratification" andwhose relation to their situations, including each other, is defined and mediated in terms of a system of culturally structured and shared symbols (Parsons, 1951, pp. 5-6).功能主义•进化变迁范式(a paradigm of evolutionary change)•分化(differentiation)•适应力提升(adaptive upgrading)•吸纳(inclusion)•价值普遍化(value generalization)发展性突破(developmental breakthrough)进化三阶段:primitive, intermediate, modern功能主义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2003):——经验功能主义“社会学先生”中层理论(middle-range theory,中程理论)功能分析范式(functional analysis):正功能、反功能、无功能(eu-/ dys-/non)显功能、潜功能(manifest-/ latent-)功能替代(functional substitutes)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Sociological theory: logically interconnected sets of propositions from which empirical uniformities can be derived.•Theories of the middle range: theories that lie between the minor but necessary working hypotheses that evolve in abundance during day-to-day research and the all-inclusive systematic efforts to develop a unified theory that will explain all the observed uniformities of social behaviour,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A paradigm of functional analysis• 1. The item(s) to which functions are imputed.a standardized(patterned and repetitive) item• 2. Concepts of subjective dispositions (motives, purposes)• 3. Concepts of objective consequencesA paradigm of functional analysis•Functions are those observed consequences which make for the adaptation or adjustment of a given system; and dysfunction, those observed consequenceswhich lessen the adaptation or adjustment of the system. ---The empiricalpossibility of nonfunctional consequences.A paradigm of functional analysis•Manifest functions are those objective consequences contributing to the adjustment of adaptation of the system which are intended and recognized byparticipants in the system.•Latent functions,correlatively, being those which are neither intended nor recognized.A paradigm of functional analysis• 4. Concepts of the unit subserved by the function• 5. Concepts of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needs, prerequisites)• 6. Concepts of the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functions are fulfilled.•7. Concepts of functional alternatives(functional equivalents or substitutes)A paradigm of functional analysis•8. Concepts of structural context (or structural constraint)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elements of a social structure limits the effective possibility of change or functional alternatives.•9. Concepts of dynamics and changeA paradigm of functional analysis•10. Problems of validation of functional analysis•It requires a system review of the possibility and limitations of comparative (cross-cultural and cross-group) analysis.•11. Problems of the ide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functional analysis.功能主义•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unintende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action•越轨行为(deviance)适应模式文化目标制度化手段遵从 + +创新 + -仪式主义 - -隐退主义 - -冲突理论达伦多夫(Ralph Dahrendorf,1929~)——辩证冲突论•“走出乌托邦”•有关社会的冲突模型(conflict model of society)揭示社会的另一方面强调冲突、强制、变迁(conflict, coercion, constraint, change),而非共识、均衡和稳定(consensus, coherence, equilibrium, stability,integration, harmony)冲突理论•“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的解体(the decomposition of capital)•劳动力的解体(labor)•新中间阶级的发展(new middle class)•社会流动的增长(social mobility)•平等程度的提高(the growth of equality)冲突理论•社会冲突的根源:•权威分配的不平等——结构性产生的冲突(structurally generated conflict)ICA:强制性协作团体(imperatively coordinated association)•社会冲突的形成:利益,潜在利益,显现利益准群体(quasi group),利益群体,冲突群体利益群体形成的条件(技术、政治、社会、心理)冲突理论•社会冲突的程度•强度(intensity)影响因素:冲突关系的重叠程度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社会流动的程度•烈度(violence)影响因素:社会经济的剥夺程度冲突的调节程度冲突理论科塞(Lewis Coser,1913-2003)——theories of conflict•两种变迁•系统内的变迁(change within a system)缓慢的、边缘性的和调适性的变迁更为激进和彻底的变迁:新体制,新的政治体系决定何种变迁最有可能发生的主要社会结构性变量,是控制机制的灵活性•越是僵化,越有可能导致系统的变迁;•越是灵活,越有可能导致系统内的变迁•冲突具有重要的功能•解决冲突的努力可能导致整合冲突理论•冲突容许群体调整自身的结构•复兴现有的规范或者引入新的规范•冲突可以充当一种估量现有群体的相对力量的方式,从而强化或者调整权力的平衡•有助于在群体之间建立联盟•有助于维持群体边界•创造安全阀机制(safety-valve institutions)冲突理论•两种类型的冲突:realistic conflict vs. nonrealistic conflict•现实性冲突—手段—工具性—工具适用性—手段替代•非现实性冲突—目的—表意性—攻击满足感—对象替代其他因素:情感唤起,人格投入,意识形态等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George Homans,1910-1989 )——行为主义交换论•“恢复人的地位”(Bringing men back in )•经济人+心理学之鸽=经济鸽?•解释、演绎、还原的策略•基本概念社会交换理论•一般命题系统:•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A = pV)Actor = a rational profit seeker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Richard Emerson (1925-1982)•“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62,Vol. 27. • A depends upon B if he aspires to goals or gratifications whose achievement is facilitated by appropriate actions on B’s part.•Power resides implicitly in the other’s dependency.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Dependence (Dab). The dependence of actor A upon actor B is (1)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A’s motivational investment in goals mediated by B, and(2)inversely proportional to the availability of those goals to A outside of the A-Brelation.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Power (Pab). The power of actor A over actor B is the amount of resistance on the part of B which can be potentially overcome by A.•Pab=Dba•Pba=Dab•Power advantage=Pab-Pba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How to reduce power advantage?•Cost reduction•Balancing operations•Cost reduction is a process involving change in values (personal, social, economic) which reduces the pains incurred in meeting the demands of a powerful other. 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Balancing operations:•Pab=DbaV V•Pba=DabBalance can be restored either by an increase in Dab or by a decrease in Dba.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Four operations:• 1. If B reduces motivational investment in goals mediated by A;withdrawal• 2. If B cultivates alternative sources for gratification of those goals;extension of power network• 3. If A increases motivational investment in goals mediated by B;emergence of status• 4. If A is denied alternative sources for achieving those goals.coalition formationPower-dependence relations•Coalition formation•The organized group•Role-prescriptions•Group norms•Authority•Emergence of status•The extreme importance of the availability factor in dependency as a determinant of status position and the values employed in status ordering. 社会交换理论布劳(Peter Blau, 1918-2002)——结构交换论or dialectical exchange theory•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1964•An important effort to theoretically integrate large- and small-scale sociological issues.•From elementary forms of behavior to complex social structure社会交换理论•从人际交换到社会结构到社会变迁个人之间的交换交易地位和权力的分化合法化和组织反抗和变迁•基本过程: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复杂社会结构中以规范和价值作为调节机制符号互动论•视角的重要性•New perspective means new reality•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视角的特点:•并不专注于个体及其人格特征,也不专注于社会结构或社会情境如何导致个体行动,而是专注于互动的性质,即个人之间发生的动态的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