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民俗文化
从近年来一些民俗事项的消失,认识和理解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的问题
从近年来一些民俗事项的消失,认识和理解传统民俗文化面
临的问题
从近年来一些民俗事项的消失,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问题:
1.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方面,比如: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方面如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等
2.现代化浪专潮冲击包括首先在国际上如外国恶意注册抢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冲击如西方节日和西方文化普及等其次在国内如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边缘化和缺乏国际竞争力以及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心不足
3.面对以上问题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首先是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如文属化遗产保护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其次是合理规划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如加强传统民俗文化教育尊重传统文化;再次是传统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文化市场化体制提高传统民俗文化普及以及提高传统民俗文化国际竞争力;最后是实现传统民俗文化大发展提高民俗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自觉抵制不良价值观的冲击以及提高个人素质尊重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实现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科学发展。
那些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
(接前文)3、谱色分类:一般情况下,脸谱的 脑门和两颊部位的颜色构成脸谱的主色,谱色分 类就是按照脸谱的主色来分类。 谱色有相对固定的象征意义和特殊寓意,表现人 物的基本性格特征。这是在长期的戏曲演出中, 观演之间互动对话、约定俗成的结果。 主要有红脸、粉红脸、紫脸、黄脸、蓝脸、绿脸 、黑脸、白脸、瓦灰色脸、金银脸。
?戏曲专家傅瑾等业内人士表示?一味守旧的唱念坐打不会火一味孤芳自赏不接地气只会被市场抛弃只有贴合时代的演绎和解读让当代人感受经典与时代的艺术共振戏曲市场才能有希望?既要有经济发展还要有青山绿水更要有文化这才是一个地方真正的福音
那些正在消失的 中国传统文化——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 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 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 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 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 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 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 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 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 体现其各自的个性。[1] 中国的戏曲与 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 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 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 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 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接前文)念白:戏曲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除了通过 唱腔的形式唱出之外,就是念白。唱与念,是戏曲声乐的两 大组成部分。历代有成就的演员,皆是唱念俱佳。唱念字音 是表情达意的基础。汉语四声字调,抑扬顿挫,也是念白音 乐美的基础。各种念白形式,如京剧的韵白、京白、方言白 ,就是语言与音乐的不同程度的结合。
戏 曲 的 艺 术 特 色
戏曲的艺术品貌
1、以歌舞演故事 2、远离生活之法 3、超脱的时空形态 4、虚拟手法(舞台结构之核心)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篇一: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
青葱的树林,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泥土上,新鲜的空气,粘着一丝丝花香,萦绕在鼻尖,沁人心脾。
充满古韵的建筑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芬芳而又素雅。
街道里,做糖画的老人与孩子们一起嬉笑。
会堂里,化了妆尖着嗓子的人,唱着京剧,一脸陶醉的观众注视着舞台。
然而,这一切都将像陈旧的照片消失殆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老的建筑纷纷被拆除,由于破旧,它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浩劫。
一座座历史,不断的沉没、消失。
打开窗户,吹来的风中散发出历史的余味和感伤的气息。
现今的人们,为追求繁华,渐渐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注重金钱,这也是文化消亡的原因之一。
在过去,人们喝的是纯净的水,吃的是土生土长的粮食,走的是泥地,充满了乡村的气息。
而现在,一切都化为乌有,蔬肉瓜果都被转基因的产物代替,喝的水都存在污染,走的路都变成了柏油路。
尽管繁华,却少了朴实的乡村气息。
唉!有多少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多少绝迹的灿烂需要我们去追寻,有多少种文化迫切需要我们关爱,挽留。
回忆起儿时的伙伴和欢笑,心灵深处的一丝丝忧伤和怀念一下子涌上心头,思念的泪水夺眶而出。
那个记忆中脸上沟壑纵横的老人,仿佛又在眼前,做着糖画,露出温暖的笑。
民俗文化濒临危机
逐渐消亡的民俗文化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电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并渐渐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物品,人们通过电脑学习,购物,与人交流,使人们可以足不出户但知万事成为可能。
网络文化和虚拟文化日益盛行,民俗文化的发展渐渐淡出人们的眼球,而不被人们所关注。
从而导致它渐渐跟不上现代化的脚步,而被社会所逐渐淘汰,毕竟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比以往要激烈数倍的时代,优胜略太逐渐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生存的准则。
并且中国正在以人类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向现代化奔跑,在这个奔跑过程中,身为中国人,正在把我们优秀的民俗文化慢慢丢掉。
因此,民俗文化的消亡成为了她发展的主旋律。
而且今天经济发展的速度有多么惊人,我们的传统文化消失的速度就有多么惊人。
拿汉族来说,过年演戏,贴窗花、贴对子、传统的食品及传统手工技艺等这些民俗文化,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像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也是民俗活动,有歌唱、演奏,还有赛马、射箭、摔跤,而这些项目都涵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里面。
还有其他各个民族的特色风俗,都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发扬光大的。
然而,现在我国的民俗文化却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古老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你不保护它,不格外地提倡它,谁来判定?不但时间会让人们对糟粕有截然不同的看法,空间也会造成不同的认识。
它就会消失,而且这个消失速度跟我们经济发展的速度一样快。
如何使我们的民俗文化重现生机,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便是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使人们重新关注民俗文化,使其在面对现在盛行的网络文化而立于不败之地。
对待传统文化,态度要公正客观。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但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很值得人们深思。
当人类经历观念的反复之后,现代人起码应该有一个意识,即文化是多元的,因而自己不喜欢不一定就是糟粕,所以不要轻易否定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要辩证对待,在保护中将其发展创新,使它保持勃勃生机。
逐渐消失的疍民文化
,
。
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 展 这 些 曾经
,
,
等食 具 不 翻
、
沉
、
这 个 上 千年 来
一
直远 离陆上 花
,
的文 化光芒 正 慢慢 地被 现 代 文 明所 吞
慢 逆 等语 常将 婴 儿 系 于 船 头 沐 浴
。
,
花 世 界 的小 小 群体 上 岸 了 他们 正 在 或将 要 面 临
、 ,
,
,
55
休
闲
( 第5 上接 6页) 栩 栩如 生的蛋家婚
上个 世纪 8 0年代 至今 , 在外 来文化
估。
俗 、 特 的服 饰 、 独 祖辈 住 过 的茅寮 ,
都 已经不见踪 影 。只能从 他们 鲜活 的描述 中 ,从辗 转找 到的几位 老人 家 压在箱底 几十年未 穿的狗 牙毡布 和 传统蛋家 衣裳 中 ,凭 着想 象依 稀
边要花 四天 的工余 时间 , 费工了 ! 太 现在 几十元就 能买 一套时装 ,而 且
制品 、 书籍 刊物 中。近年来 , 这方面
的工作 已经 有人在做 了。例如 , 些 这 年, 珠海 南屏文化站 站长 , “ 歌王 ” 陈社 金一 直在 为保 存沙 田民歌做 着
地 感受蛋家 风情 。在 南屏洪湾 山边
存下 来 ,趁它还 没有消 亡之 前整理 好留给后人 。”
一
噬 留给 后人的越来越 少 了
,
。
谓 如 此 长 成 则不畏 风 浪 ;妇 女 多 穿 蓝
黑 色 衣 裳 并在 衣 襟 袖 口 嵌 以 红 绿
,
、
个 共 同 的 问题 :如 何 融
,
追寻 失落的蛋 家 民俗
传统文化消失的作文_作文1000字_民俗作文_
传统文化消失的作文有多少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多少事多少人在岁月长河中慢慢流逝,有多少不能忘的忘记从此陌路。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消失的,一起来看一下吧。
传统文化消失的作文篇一传统文化,形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当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然而,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工业与商业的全球化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消解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传统文化濒临消失。
首先是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一种良好方式。
然而在现在,随着西方圣诞节,情人节等一系列节日的广泛传播,传统节日却渐渐被淡化了。
鲜少有人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在中秋节赏月,庆团圆;在腊月初八熬一锅热腾腾的腊八粥祈平安。
在西方节日被人们热火朝天的庆祝之时,谁还会想起这些内涵丰富,意义非凡的传统节日,与习俗呢?恐怕,早已将它们抛之脑后了吧?其次是传统的歌舞。
凤阳花鼓,云南花灯,东北秧歌等早已被人们认为是俗不可耐,在公园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时,还有许多的年轻人加以嘲讽,而西方传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却被年轻人大加追捧,成为他们的心头大爱。
而在一些摇滚,Rap等流行歌曲广为传唱的同时,中国的一些民间音乐以及国粹京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人抛弃了传统歌舞,转而奔向了流行音乐与舞蹈的怀抱。
不仅如此,曾经在民间大放异彩的民间艺术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传统的绘画书法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遗弃。
这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不禁令人堪忧。
传统文化濒临消失,而我们却不加以挽救,而还是为了各种外来的文化,节日,兴奋不已。
在我看来,在这样下去,不用多久,传统文化就会完全消失,不复存在。
为了不使我们中国人遗憾,后悔,我们每个人应该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努力使传统文化重新绽放光彩,恢复生机与活力,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濒临消失的传统工艺
04 / 传承工艺的求变
与机器生产相比,手工制品因 其采用人力多、加工时间长而往往 造价高昂,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 产品的销路。所以,当代工艺大师 认为,人们传统手艺的发扬光大, 首先需要“变”。
传统手艺必须开拓新市场,以花 灯为例,例如,如今网上有名的田村 花灯之所以会这么火,甚至名扬全国, 就是在传承同时创新的结果。
中国漆雕工具
韩国漆雕工具
02 / 传统工艺影响圈
茶道发源于中国,并在邻国日 本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东 方文化之韵味。它有自己的形成、 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它不仅仅 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 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 和道德观念。
茶道已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和日 本,也不仅仅局限于东方。茶道是 世界的,没有国界和地域的限制。
05 / 拯救传统工艺的方法
对于一些已经无法迎合市场的传统手艺该怎么办芽答案是——“养”。 变而不通则养,由政府投入资金,对一些稀有的、濒临灭绝的传统手艺 和有代表性的民间传统艺人进行传承者的保护,只有建立了此保护渠道, 那些技艺才能继续流传下去。
其次,发展是最好的传承。一味强调原汁原味的保护,会使艺术 与社会现实产生距离,会和观众产生距离,也会导致市场的萎缩,因此, 发展是为了继承,只有发展才有活力!
日本茶道 中国茶道
02 / 逐渐消隐的文化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信 息量极度膨胀,网络的普及,供我们去看的东西 太多了,猎奇的,新鲜的,暴力的,传统文化与 之比较起来,完全没有竞争力了,不是传统的文 化不好,是因为好东西太多了,所以不觉得了。
即将消失的中国传统文化又何止这些,如手 工宣纸 、龙氏木雕船、手工彩扎、龙舟说唱 、 十番音乐、香云纱染整、石湾陶塑、佛山木雕、 麦杆画 、少数民族音乐和文字 等都几近失传。
【高二作文】消逝的中国文化
【高二作文】消逝的中国文化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从文献记载、古物遗留、手艺传承……这些无不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灿烂与夺目。
然而,这些耀目的文化正在逐步被遗弃,进而消失。
从珠江南岸到北岸,一家新装修的酒吧格外引人注目。
霓虹灯装饰闪闪发光,在大楼的北墙上,整面墙都覆盖着酒吧标志。
又有谁认为这样的商厦是黄埔军校省级办公室、黄埔军校校友会和中国青年军事联合会的旧址。
它曾是党和政府与海内外黄埔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但现在它已被世界摧毁,失去了这种热血文化。
大家,抬起头来,看看我们周围仅存的几座文化建筑。
它们承载着中国深远的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
每条胡同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但他们都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湮灭。
谢辰生是文物老专家中的一位专家,他的一生之中有60多年都在做着保护中国文物这一件事,然而,谢辰生在一次次的斗争中都败下阵来,许许多多的胡同却依然从他面前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繁华而空洞的高楼大厦。
康有为的粤东新馆1998年被拆,赵紫宸故居2000年被拆。
清代果郡王府2021年被拆,曹雪芹故居2021年被拆,唐绍仪故居2021年被拆。
这一个个富含故事且蕴含中国浓厚文化其新的建筑正不断消失,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的消亡吗?随着它们的消失,那一段段栩栩如生的历史也随之变得无地可证。
只有那苍白的文字以及发黄的照片在无力的哭诉着它们的委屈。
对于文化的小王来说,不仅是建筑的拆除和变化,而且是民俗和民间艺术的不断消失。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汤河乡的深山里,有一种奇怪的民俗——裸泳。
由于有露天温泉,当地男女村民白天可以在路边的温泉里裸浴,而不必避开其他人。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游客展示了一些照片,导致人们对裸泳的认识越来越低。
因此,这一民俗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与此同时,在剪纸的第二年,民间艺术逐渐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这些文化载体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它们的消失将使我们的文化记忆被时间冲走。
梧州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梧州民俗文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梧州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民俗文化在梧州乃至整个广西地区逐渐受到关注,对于传承和发展梧州的民俗文化,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的分析。
梧州民俗文化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梧州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
梧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里,我们能够找到许多传统工艺品、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民间音乐舞蹈等。
这些民俗文化资源承载着梧州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梧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梧州的民俗文化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正在失传,许多节日习俗也在衰退。
这是因为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度逐渐下降,年轻一代对于本地的民俗文化了解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再次,梧州正在积极探索民俗文化的发展创新。
为了传承和弘扬梧州的民俗文化,梧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例如,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组织民俗文化展览和表演,设立专门的文化传承机构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度,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在未来,梧州民俗文化发展可能面临的挑战和趋势也值得关注。
首先,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梧州的民俗文化有望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梧州,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俗文化的传承。
其次,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梧州的民俗文化将有更多的展示渠道。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和传播民俗文化,提高其在年轻一代中的认可度。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可以成为民俗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通过在线互动和分享,促进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最后,梧州的民俗文化发展需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研究。
只有拥有一支专业化的研究队伍,才能有助于对于梧州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深入的研究和推动。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民俗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
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共31页
(一)、物质文化:文化遗迹、自然 景观等 (二)、非物质文化:
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 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如京剧、昆曲;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一、正在消逝的传统建筑
—— 北京胡同与四合院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有打 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 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 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 气。
韩国、日本等国家,大街 小巷都有很多中国的典籍,他
韩国汉城成均馆
们对孔子、王阳明、朱熹等中
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代先贤推崇的程度,中国
人无法想像。
在韩国9万多平方公里的 土地上,到处都有与儒学有 关的遗迹,如纪念孔子的 “大成殿”、专修儒学的 “明伦堂”等等。
同韩国人谈人伦,他会用 “孝”来诠释;你同他谈社 会,他会以“敬”去贯穿。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正在消逝的中国传统文化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引以为傲的资
本?当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被外国人强注专利的时候,我
们还有什么民族尊严?当西方思潮冲击中国文化的时候,
而在我国,对孔孟庄等思 想了解的却并不多。
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至今仍然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其独特的发展现状。
首先,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
尽管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民俗文化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遭受到了冲击,但是仍有许多地区和社群积极维护和传承着各自的民俗传统。
这些传统可能包括宗教仪式、舞蹈、音乐、节日庆典等等。
人们通过参与这些文化活动来强化自身的文化认同感,传承历史记忆,维护社会凝聚力。
其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也成为旅游产品中的重要一环。
越来越多的旅行者意识到民俗体验的独特魅力,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如民俗表演、手工艺制作、传统美食等等。
这种旅游方式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另外,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民俗文化也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人们可以在网上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民俗文化,观看相关的视频和图片,甚至参与在线民俗体验。
这为民俗文化的跨地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然而,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一些民俗文化形式正面临着流失和消失的危机。
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冲击,一些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失去了新一代的关注和传承。
另一方面,一些商业化的操作和歪曲,使得一些传统民俗文化
被过度商业化,并失去了其本真性和独特性。
因此,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和保护。
这包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确保民俗文化可以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合适的发展和传承。
节庆文化与民俗民间文化的逐渐消失
节庆文化与民俗民间文化的逐渐消失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节庆文化和民俗民间文化逐渐消失。
传统的文化正在被现代文化所替代,很多传统的节日已经不再被重视和庆祝,许多习俗和传统行为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这一现象不仅损害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也是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种忽视。
一、越来越少的人重视传统节日和习俗随着年轻人的逐渐崛起,他们开始接受以前没有接触过的网络文化和娱乐方式,更倾向于放松和享受生活。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节日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以传统的春节为例,现在的很多人更多地把它看作是一个放假的机会,而不是全家团聚、亲人相聚的日子。
另一个例子就是端午节,除了确确实实吃端午粽以外,很多人已经不再关心龙舟比赛这种传统的活动。
二、政府方面的支持力度有限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政府的精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上,他们很少会在文化等方面投入太多的资源。
虽然各地政府会有一些有关节日庆祝的活动,但这些活动通常是简单的、低调的,很难带来真正的文化效益。
三、现代文化的冲击现代文化发展迅速,电影、音乐、游戏等普遍娱乐方式逐渐占据了年轻一代的时间和注意力,他们更喜欢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减弱。
电视上充斥着各种娱乐节目,很多现代人都更愿意看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导致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减少和消失。
四、文化传承的责任文化的传承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去维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获得更多的保护和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更加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教育年轻人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文化保护机构,加强对节日和习俗的传承和保护。
例如,对于一些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组织专家前去调查、保护和传承,让现代人重新了解、重视和热爱传统文化。
最后,我们需要在庆祝传统节日时进行文化创新和适度改革。
在庆祝传统节日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求。
仡佬族图腾预示着什么(贵州这种即将消失的少数民俗文化你见过吗)
仡佬族图腾预示着什么(贵州这种即将消失的少数民俗文化你见过吗)哭嫁是我国许多民族包括汉族曾经都有过的一种婚嫁行为。
这种婚嫁习俗是女儿出嫁时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兄弟姐妹、儿时玩伴的陪伴之情,对娘家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依依留念,以及对婚姻不满、未来惶恐、妇道矜持等多种因素杂陈而哭泣。
仡佬族是贵州的一个土著民族,古夜郎国就是由仡佬族人所建立,目前仡佬族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的务川县和道真县,总人口为550746人,少部分分散在贵州的平坝、六枝、清镇、石阡、平正等20多个县乡。
仡佬族是古代僚人的后裔,五代时期与蛮僚同源,后经历了百濮、夷濮、葛僚等称呼的变迁,而且族系分支较为复杂,后经民族识别并于1956年后统称为仡佬族。
乌江流域的仡佬族多以竹子为图腾,也有不同图腾的仡佬族,如石阡的仡佬族却以鹰为图腾。
正如其他具有哭嫁习俗的民族一样,乌江流域仡佬族在婚嫁的时候,准新娘在出嫁前三天就要开始唱哭嫁歌,而且这种唱哭嫁歌的习俗由来已久,不过至今还没有可靠的文献能查阅出这种习俗产生和传入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也许还是骨肉分别、悲从心生,人性使然吧。
哭嫁原本就是亲人分别、悲切动容、不忍落泪,是真真切切的情感抒发,但是如果把这种离别伤感表达变成了一种结婚必需的形式和过程,形成地方的婚嫁习俗,那么这就是一种地方的传统文化了。
用哭表现伤感,但是悲而不痛,用唱来表现喜悦,但喜而不张扬,正所谓悲喜交加、百感交集,这就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乌江流域唱哭嫁歌的时间一般是婚期前三天开始,由于女方的正婚时间比男方婚期要提前一天,所以实际上仡佬族的唱哭嫁歌应提前四天。
但比起其他有哭嫁习俗的民族一月两月甚至更长时间来说,仡佬族的哭嫁时间确实是比较短的了。
仡佬族的哭嫁开声时间不是其他民族说的黄昏,而是选择在凌晨鸡叫四更时,但是一般这个晚上出嫁女、闺蜜和领班(哭嫁主持人)不会睡觉,一直都在女方闺房里规劝和引导出嫁女儿开声哭唱,先哭爹娘,有些爹娘会陪哭,直到天亮。
没有挖掘自身独特文化然后消失的非遗例子
没有挖掘自身独特文化然后消失的非遗例子世界非物质文化传统不仅从历史或美学角度传达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观点和理想,还起到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例如,法国式骑马是对人和马之间和谐最好的列子,该骑马方式指导骑行者与马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实现人马合一,轻松骑行。
但可惜的是,随着现代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明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眼,很多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濒临消失,真心希望这些传统文化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因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1、法多法多属于xx传统一种音乐类型,其中的歌曲是城市贫民的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很快传播到科英布拉及其他地区。
首先记录在19世纪20年代,流传时间可能会更早。
研究法多历史学家和学者表示:“关于法多历史的唯一可靠信息是口头传播的,可以追溯到1820年代和1830年代。
”在流行的看法中,法多是一种音乐形式,其特点曲调和歌词低沉悲伤,通常是关于大海或穷人的生活,并注入了命运和忧郁的情感,象征着一种失落(一种永久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及其随之而来的终身伤害)。
法多独特的元素包括葡萄牙吉他,阿拉伯音乐的影响,以及模仿女性哀嚎的歌唱风格。
2、朱塔吉传统的绷绳行走称为朱塔吉,是一种杂技传统表演,类似于流行的极限运动,表演时有超过40种朱塔吉技艺将被展示,使表演成为令人兴奋的体验。
xx的朱塔吉与其他国家的走钢丝风格不同,因为它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体验,通过杂技表演,幽默的故事讲述和令人振奋的音乐表演吸引观众。
绷绳行走的表演由绳索播放器,小丑和韩国传统乐队组成。
韩国表现最好绷绳行走团队是,每年在公园韩国杂技日表演该项目。
3、赫哲伊玛坎在xx的赫哲人的语言中以及诗歌和散文的形式叙述,讲故事由许多描绘部落联盟和战斗的独立剧集组成,包括赫哲英雄击败怪物和入侵者。
伊玛坎表演者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即兴创作故事,在唱歌和说话之间交替,并利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和情节。
伊玛坎在保存赫哲母语,宗教,信仰,民俗和习俗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的消失
很多优秀民间艺术直接面临生存危机,许多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走向消亡。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两会期间所说的“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
”据了解,在邳州一个县的135项主要民俗类民间文化资源中,已经消亡的就有60项。
正在消失的民风民俗:邳州是江苏6000年文明起源地,邳州悠久的文明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邳州民间春节期间民俗活动有舞狮子拜年、跑旱船、踩高跷、跑竹马、跳落子舞等等具有民族习俗特点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农历腊月初八喝"腊八粥"、二月二龙抬头吃"爆米花"、清明节”戴柳"、”插柳”,邳州民间习俗有女儿出嫁要流下几滴眼泪,谓之”金豆豆",以报你母养育之恩等民俗。
1。
邳州饮食习俗煎饼是邳州人的传统主食,兼有食面条、馍馍(馒头)、单饼、朝牌饼(锅饼)。
邳州人爱吃菜肴平时以豆制品和时鲜蔬菜为主,冬季以盐豆子、萝卜干、黑咸菜等腌菜和酱菜为主,节日调剂荤菜。
来客讲究几碟几碗,少则四碟二碗,多则八碟八碗。
邳州人“食鱼无鱼不成宴席”在宴请宾客最后一道菜为鱼,取其“富足有余"之意。
出门做客,决不能吃鱼头,否则,就意味对东道主不恭敬.与东家同席食鱼,忌说把鱼翻过来。
2。
邳州饮酒习俗邳州人的家宴或者宴请宾客的时候,饮酒前举杯向地上或者用筷子蘸酒在桌上点三下,以示敬祖宗天地。
朋友聚会先饮酒3杯或者6杯,然后各找对象。
婚宴上,菜齐后,伴娘要陪新郎新娘到亲朋餐桌上敬酒。
鱼上桌后,鱼头要长者或者主位.鱼头和鱼尾朝向的要同喝,所谓:头三尾四。
3.重阳节忌九月重阳节有的地方忌讳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回娘家,民间俗话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4。
打春就是立春,打春后就意味长大一岁,长辈给小孩子缝制花布做的小布公鸡在帽子上叫“打春鸡”。
一般立春过后农忙开始了。
5。
刷拢(庆祝乔迁新居或建设新房)70年代以来,农村建造新房或者城里乔迁新居,亲朋好友送烟酒或装饰画表示祝贺,称:“刷拢"。
已经消失的非遗案例
已经消失的非遗案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记录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非遗案例不幸地消失了。
这些消失的非遗案例,曾经是我们文化遗产中珍贵的一部分,如今却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寻找。
1. 陶艺技艺陶艺技艺是我国悠久的传统工艺之一,曾经在各地广泛流传。
陶艺师傅们用泥土和瓷器制作精美的陶器,不仅实用,还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陶艺技艺逐渐式微,很多传统手工艺人也转行寻找其他谋生方式,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2. 传统戏曲表演传统戏曲表演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曾经在全国各地盛行。
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戏曲形式,如京剧、越剧、豫剧等。
然而,随着电视、电影等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传统戏曲表演受到冲击,观众数量逐渐减少,演员也难以维持生计,导致这一非遗案例的消失。
3. 传统手工艺绣花绣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古代女子们常常以绣花来装饰衣物,表达美好祝愿。
然而,随着现代服装的普及,机器绣花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绣花,很多手工绣花艺人失去了生计,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4. 传统木雕技艺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传统木雕师傅们用各种工具在木头上刻画出各种形态,栩栩如生。
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机器雕刻的产品,传统木雕技艺逐渐式微,很多木雕师傅无法继续从事这一行业,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5. 古老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古老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中秋节、春节等。
人们在这些节日里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传承着民俗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逐渐被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的庆祝方式,导致这一非遗案例的消失。
6. 传统手工编织技艺手工编织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编织方式和风格。
编织师傅们用各种材料编织出各种实用的物品,如竹篮、草席等。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机器编织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编织,很多编织师傅失去了生计,使得这一非遗案例逐渐消失。
四川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现状
四川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现状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地方。
四川的古镇是中国古镇的代表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四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旅游开发情况,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川的古镇以其独特的历史遗迹、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一些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严重困境。
1.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四川古镇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蜡染、扎染等,由于劳动力流失和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许多手工艺人因无法维持生计而放弃传统手艺,致使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失传。
2. 民俗风情的消失古镇的民俗风情是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现代化的侵蚀,一些古镇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已经不再流行,甚至走向了消失。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完善目前,四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机构和法规来保护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侵蚀或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四川古镇的旅游开发现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四川古镇的旅游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旅游开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 旅游开发的功利化倾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古镇过分强调商业开发,而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些古镇的原貌被破坏,文化氛围受到破坏,给游客留下了功利化的印象。
2. 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四川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一些古镇因为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等问题未能充分开发,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古镇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3. 旅游开发存在乱象一些古镇的旅游开发存在乱象,例如一些商贩在古镇乱设摊售卖,景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给游客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影响了古镇的形象和旅游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探索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模式,以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世界各地民风民俗【正在消失的民俗】
世界各地民风民俗【正在消失的民俗】爸爸的生日是阴历四月初六,公历五月一日。
今年劳动节他正好来北京看我,我就在北京帮他过五十岁生日。
我按照我的方式于零点零分,准时向他发出了祝福短信:“老爸,happy birthday。
”晚上,在饭馆里请他吃饭,当然少不了吃生日蛋糕、吹蜡烛、许愿等仪式;而少了吃长寿面、磕头闹寿的传统方式。
送走爸爸,我忽然有了一丝遗憾:我们往往记住了生日的公历时间,吃生日蛋糕,发祝福短信,我们越来越像西方人一样过生日,越来越怠慢抑或疏远了我们的民俗风尚。
现在流行的生日庆典方式源于希腊的一个传说,即在为希腊女神庆祝生日时,会在圣坛上摆上插有蜡烛的蛋糕,做生日的人许愿、吹蜡烛就会如愿以偿。
而我们传统的生日庆典不是这样的。
爸爸小时候过生日的时候,家里都会煮一碗面,再加两个荷包蛋,面很长,“寿星”要一口气吃完,不然据说还会折寿。
比较来看,前后两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希冀愿望的满足。
如果说现行的庆典方式继承了古希腊神话的唯美浪漫,那么传统的庆典方式则饱含了东方的含蓄睿智。
可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多地倾向后来的这种模式呢?我想并不像很多人批判的那样―――“崇洋媚外”,而是因为我们不够警惕,没有意识到一些传统习俗正在慢慢消失,更没有意识到这些习俗消失的后果。
我们以为这些仪式只是一种行为层面上的东西,完全没有看到这些行为背后的民俗意义。
具体来说,当我们刚接触一种不同于我们本民族的民俗时,会觉得奇怪或者出于好奇而去尝试一下,当越来越多的人去尝试的时候,这种行为就会成为主流行为,我们过去的那种行为模式就慢慢被忽视了,被遗忘了。
于是这种新来的习俗就代替了我们传统的习俗。
当然,从可能吸收到外来文明的精华这一角度来说,这并不是件坏事,但是如果我们彻底地丧失了自己的东西,那么就不得不称为在精神上被殖民被掠夺了。
5000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有数不清的民俗,显示了我们堂堂华夏文明,这是巨大的精神财富,怎么能在我们这一代于无意识中丢失呢?当韩国把“端午节”申请走,又觊觎我们的“孔子”时,我们才知道愤愤不平,才想起“非文化遗产”的抢救活动。
消失传统文化PPT课件
展望
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
虽然传统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但随着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和保护意识的增强,传统文化有望得到更好 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通过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和创新,传统文化也有望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个人和社会的作用
个人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个人可以从自身做起,多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积极 参与相关活动;社会则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传统文化得到展示和传播,同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传统手工艺
如剪纸、刺绣、泥塑等,随着现代 科技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这些手工艺逐渐被边缘化。
民间艺术
如皮影戏、舞狮、舞龙等,由 于缺乏传承和创新,这些艺术 形式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
传统节日习俗
如清明节祭祖、端午节赛龙舟等, 随着社会变迁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 快,这些习俗逐渐被淡化。
地方方言与服饰
消失的传统文化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 消失的传统文化种类与原因 • 消失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 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 • 结论
01 引言
CHAPTER
主题简介
01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 特文化现象,包括风俗习惯、信 仰、艺术、语言等。
历史传承性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演变的,是代代相传 的。
多样性
不同民族或社群的传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价值,呈现出多样性。
活态传承
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现代社会的表现和传承,它不断地 被传承和创新,与现代社会相互影响和融合。
03 消失的传统文化种类与原因
文化融合消失例子
文化融合消失例子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历经千年,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逐步创造发展起来的。
她几经建构-解构-再建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慢慢沉淀而成。
她是千百年来国人对文化的希望,是国人对文化思想的反思。
当我们今日面临着随资讯发达的电子时代而如洪水般涌来的西方文化时,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那涓涓的细水长流?我们的90后、00后的孩子们心目中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我想不会是女子十二乐坊穿着性感的高叉旗袍在舞台上闹哄哄的演奏那所谓的传统民乐吧?还是认为鲁迅先生笔下那个满嘴“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就是代表中国的古代文人?简练的讲,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诗、书、礼、易、春秋”。
我用五经的名字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是因为它刚好总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
“诗”,是指从最早的诗歌《诗经》开始到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古乐。
“书”,是指历代文人体现他们思想观点的专著,包含了古代文人的人生观,体现了古人的人文精神。
“礼”,是指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礼法制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
“易”,并不单纯的是指《易经》,还包括了农业、医学、天文、地理、数学。
而“春秋”便是特指从《尚书》到《春秋》、《史记》、《资治通鉴》等一系列的史学专著。
中华传统文化涵盖范围之广,思想之博大精深,怎可以用现代那些伪民俗或是一个酸朽的孔乙己可以概括、代表的!如果90后和00后的孩子们是从周杰伦的《东风破》或是SHE的《长相思》里才开始接触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是不是太迟了?自《诗三百》到《汉乐府》再到《全唐诗》、《全宋词》,还没包括屈原、班固的楚辞、汉赋,更没提到魏晋的“蓬莱文章建安骨”,这浩瀚如海般的诗词国度,怎是一首《东风破》所能表达的?现在我们是否只停留在小学课本里教的“离离原上草”或是什么“二月春风似剪刀”的阶段,或是为了逗情人开心为她轻吟“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浓情蜜意?我们现在是否能从那些靡靡之音中感受到古人的潇洒不群、壮志豪情呢?是否知道古龙金庸小说里的“任侠之气”是指“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义之所当,千金散尽不后悔;情之所钟,世俗礼法如粪土;兴之所致,与君痛饮三百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现状掠影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今年10月,又有媒体报道,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
其后,消息不断传来,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欲将“灯谜”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一时间,外国人争先恐后地将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申请为本国的文化遗产蔚然成风。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什么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呢?在当前形势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四川新闻网南充11月6日报道,11月3日,南充市常委、宣传部长喻小广和国家地理杂志刘主编等一行深入南充市仪陇县石佛乡考察调研“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情况。
喻部长一行和石佛乡年过七旬的肖兴林、罗兴成两位川北大木偶传承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得知曾在川北地区活动频繁且在1953年参加大木偶国家汇演的川北大木偶的生存现状却并不乐观,作为南充首屈一指的南充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呈现出传承人断代、无固定演出及演出阵地的无奈和尴尬。
这让人想到另一经典传统文化——昆曲。
21世纪初,昆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瑰宝。
然而进入现代以来,这个古老的剧种在艺术精神上时代严重脱节,越来越难以适应观众崭新的审美需求,因
而遭到无情的淘汰。
不仅是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和古建筑”同样遭受了灭顶之灾。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的古建筑被夷为平地。
2007年某公司取得对梁林故居进行拆迁的资格;同年湖南襄樊唯一的明代古建筑被强行拆除;2010年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建筑苏氏书塾被拆除……
中国传统文化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逐渐呈现出岌岌可危的现状。
在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对“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的影响”一题,50%的大学生认为“很重要”,有40%的同学认为有作用;对“世界华人对中国的认同”一题,58.5%的同学选择了“文化”。
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都能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是对于传统文化,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呢?对于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京剧或者其他地方剧种”,居然有51.2%的同学“不感兴趣”,39.7%的人认为“可能去看”,还有2.1%的人“非常讨厌”,只有8%的人表示喜欢。
对于古典的文学书籍,75.4%的大学生“偶尔翻阅”,16.4%的学生“敬而远之”,5.8%的同学表示“深恶痛绝”,只有0.4%的同学“爱不释手”。
虽然绝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持认同态度,自身却对它知之甚少。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很低,认识也很肤浅,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传统文化消失原因
为什么出现如此局面?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但在当代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却出现了断代。
当时新文化运动直接全面否定了传统文化,称其为糟粕,中国社会进入了直接“换心”运动,在这场文化浩劫中,中国人在“新心”没有存活下来的时候变得“没心”了,思想上左右摇摆。
中国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新文化的功绩无法抹杀,中国社会从专制走向共和,由近代走向现代。
但对传统文化的全盘抛弃现在看来有些矫枉过正,有些偏激。
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将来的传统。
德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指出:“在继承中,人拥有一点实际能力,那是不可摧毁的东西;传统中,则拥有一点绝对的东西,那是不会遗失的。
”传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死寂的历史沉淀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亘古绵延的长流。
每个时代的人所创获的成果,都是传统的循环链中的一环。
因此,传统的运演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正如恩格斯所说“传统是一种巨大的阻力,是历史的惰性力”。
在传统的洪流中,总是不可避免泥沙和珠玉齐沉,糟粕和精华共存,它既包含着促进现代化的契机,又滋养着影响现代化的毒瘤。
遗憾的是,面对当代生活泥沙俱下的紊乱现象,不少人表现出的是茫然失措的价值尺度,他们很难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难以做到取之有度,舍之有节。
再者,现代人因历史原因,意识里已经存在对传统文化的偏见。
其中的“精华”埋藏在了“糟粕”的泥沙之下,绝大多数人无法看到传统文化中的闪光之处。
再加上现代社会纸醉金迷的糖衣炮弹,不少人逐渐迷失在横流的物欲中,遗忘传统文化质朴内敛的贵重本质。
仅仅因其无法带来表面肤浅的利益与享受。
传统文化的观点和出路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可贵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旗帜鲜明地张扬着本民族的精神。
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基本的民族精神,无疑是一个民族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蓬勃生长于世界之林的基石。
因为独特,所以存在;因为独特,所以不可替代。
它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
幸而越来越多的人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危机下意识到其之于国人的重要意义,国家也开始着手拯救传统文化,努力使其得到传承和发扬。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部重新提出昆曲文化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创新、发展”。
本着这一思想,一批专业戏曲工作者义无反顾地投入昆曲的实践和研究工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门古老的艺术重放光彩。
近20多年来,随着昆曲院团建设的加强,昆曲创作也呈现一派兴旺现象。
在当代戏曲研究领域,诸多专家学者辛勤耕耘,取得昆曲研究的重大进展。
2000年3月31日至4月6日,首届中国昆剧艺术暨昆剧优秀古典名剧演在苏州和昆山成功举行。
这次盛会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昆曲的魅力,有力地推动了昆曲艺术的保护、继承、创新和发展工作。
优美的昆曲迷醉了中国观众,更倾倒了外国观众。
近年来,各昆曲院团先后多次前往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丹麦、意大利、芬兰等西方国家访问演出,所到之处,惊叹声不绝于耳。
这些对外演出进一步扩大了昆曲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强了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如此实例近年来不在少数。
这使人们看到了传统中华文化复兴的曙光。
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是文化发展演变所围绕的中心。
文化的发展是为民族生存和发展提供服务的。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其一定的文化传统,一个民族通过本民族语言、文字、艺术、风尚、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对国土、同胞的热爱,对乡土的眷恋,对亵渎民族感情的厌恶、仇视等,表现出自己的传统以及民族的自豪感、尊严感。
所以,我们自身也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了解其魅力所在,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
所以个体必须吸取文化传统,必须登上他所出生时代的文化顶峰。
”
人们自己创造的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
没有对传承的继承,个体就不会拥有创造的智慧,社会也将失去前进的基础。
在这里,请让我们来继承吧,我们不应更新传统,只有充分发挥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独立性,自觉性,主动性,社会文化才能再次勃发出活力和坚固的凝聚力。
我们在文化的重建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也许前路艰险,但其就在我们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