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疮(湿疹)中医诊疗方案湿疮相当于现代医学中得湿疹,就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得表皮与真皮浅层炎症得皮肤病。
本病病因复杂,可能与免疫、遗传、神经调节、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
其临床表现具有对称性、渗出性、瘙痒性、多形性与复发性等特点。
根据临床表现与发病过程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湿疹。
1 诊断本病种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1 诊断依据1、1、1 急性湿疮1、1、1、1 皮损呈多形性,如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痂皮、脱屑,常数种形态同时存在。
1、1、1、2 起病急,自觉灼热,剧烈瘙痒。
1、1、1、3 皮损常对称分布,以头、面、四肢远端、阴囊等处多见。
可泛发全身。
1、1、1、4 可发展成亚急性或慢性湿疮,时轻时重,反复不愈。
1、1、2 亚急性湿疮:皮损渗出较少,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有轻度糜烂面,颜色较暗红。
亦可见轻度浸润,剧烈瘙痒。
1、1、3 慢性湿疮:多限局于某一部位,境界清楚,有明显得肥厚浸润,表面粗糙,或呈苔癣样变,颜色褐红或褐色,常伴有丘疱疹、痂皮、抓痕。
倾向湿润变化,常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有阵发性瘙痒。
1、2 证候分类1、2、1 湿热浸淫:发病急,皮损潮红灼热,瘙痒无休,渗液流汁。
伴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
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1、2、2 脾虚湿蕴:发病较缓,皮损潮红,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
伴有纳少,神疲,腹胀便溏。
舌质淡胖,苔白或腻,脉弦缓。
1、2、3 血虚风燥:病久,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
伴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
舌淡,苔自,脉细弦。
1、3 疗效评定1、3、1 治愈:皮损消退。
1、3、2 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
1、3、3 未愈:皮损消退不足30%。
2 中医治疗2、1 内治法2、1、1 湿热浸淫证:常见于急性湿疹。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连翘20g,梔子10g,黄芩15g,柴胡10g,生地黄30g,车前子10g,泽泻10g,生甘草10g,牡丹皮10g,钩藤30g。
(整理)湿疹诊疗指南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各考。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虹、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刊,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呜,章星琪、赵辨、未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
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
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三、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lgE增高,变应原检杏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我国新版湿疹诊疗指南解读
。
,
主要 发 生于 幼 儿 或 青 少年人 群
。
,
病程较 长
、
,
可 持续 数
“
有关 ∃ % 应 该 采 取长期 管 理 的方式 进行 处理
,
我 国及亚 洲
,
欧美 一 些 国 家根 据
差
各 国 的情 况制 定 了相 应 的 《 诊疗指 南 》 各 《 指 南 》 间保 持 着 基 本 的共 性
如 我 国仍 以 外用激 素加 润肤剂 为 一 线疗法
年 开 始 动笔
,
一直 到
、
!# ,Βιβλιοθήκη 年才 发 表 的中 国湿 疹指 南 是 中华 医 学会 免疫 学 组 集 体智 慧 的 结 晶
、
。
本 指 南 对 湿 疹 的定义 分类 的认 识 药 物 的 选择
,
流行 病学
。
病 因 与发病 机制
。
、
临床 表现
,
、
实验 室 检 查
、
诊断 和 鉴别 诊 断
、
、
治
疗 等均 进行 了较 为详 尽 的论 述
、
、
紧张
、
、
外伤
、
精神 创伤
。
、
性激 素
内分
气 候 季节
,
、
吸 烟 酗 酒 和 某些 药 物 等 内外 环 境 多 因 素 诱 发 或 加 重或 复 发 心理 健 康
,
。
银 屑病 的 治 疗方 法 多
,
样 且 复杂 面
并影 响 到 银 屑 病 患 病人 员 的经 济 负担
、
社会 及个 人 工 作 学 习 生 活 质 量等 多方 现总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
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二、临床表现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
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
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三、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湿疹诊疗指南解读 (最新)
ICD-10湿疹与皮炎
1. 特应性皮炎。 2. 脂溢性皮炎。 3. 尿布皮炎。 4.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5. 刺激性皮炎。 6. 非特异性接触性皮炎。 7. 剥脱性皮炎。 8. 食入物质造成的皮炎(包括药疹)。
ICD-10
9. 慢性单纯性苔藓和痒疹。
10. 瘙痒症。
三、系统治疗
抗组胺药: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抗组胺药止痒抗炎
抗生素:
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7-10天
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
有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红斑瘙痒明 显者
三、系统治疗
糖皮质激素:
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适用于病因清楚、短 期可以祛除病因的患者;对于严重水肿、泛 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也可以 短期应用,但必须慎重,以免发生全身不良 反应及病情反跳
湿疹
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瘙痒剧烈 容易复发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湿疹是临床诊断
临床上,凡是具备了瘙痒、红斑、丘疹、 水疱、脱屑、肥厚等特点,有渗出及融 合倾向的皮疹,均可诊为湿疹。
对皮炎湿疹的认识不统一
湿 痒 过敏 IV型变态反应 发物 湿毒
非特异者
诊断流程
排除类似湿疹的其它疾病
如疥疮、浅部真菌病、淋巴瘤等; 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 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 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
排除具有湿疹皮损的先天性疾病
排除其他各类病因或临床表现特异的皮炎
湿疹基本诊疗路径(试行)
湿疹基本诊疗路径(试行)一、湿疹基本诊疗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湿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L23.905)(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皮疹形态为多形性,有渗出倾向。
2.常对称分布。
3.反复发作,慢性倾向。
4.瘙痒剧烈。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L23.905湿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治疗指南-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皮肤病与性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一般治疗积极寻找可能的病因。
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洗烫、过度搔抓等。
避免易致敏和刺激性的食物,如鱼、虾、浓茶、酒类等。
2.外用药物治疗局部应避免刺激性药物或治疗方法。
渗出严重时可采用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激素类软膏,根据皮损的部位、炎症及浸润的程度选用适当的药物和剂型。
急性期炎症红肿明显有渗液时,外用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或1:8000高锰酸钾溶液冷湿敷。
轻度红斑、丘疹、小水疱、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
有少量渗液时,外用氧化锌油。
亚急性期皮损(表现为红肿及渗出减轻,仍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皮损呈暗红色,可有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首选糖皮质激素,幼儿或颜面部、生殖器部位皮损选用1%氢化可的松霜(尤卓尔)★、0.1%莫米松糠酸酯霜(艾洛松),其余部位可用0.05%卤美他松霜(适确得)、0.1%曲安奈德霜、0.1%地塞米松霜、0.05%倍他米松霜等,皮质类固醇霜剂配合焦油类制剂疗效较好,如2-5%煤焦油软膏、黑豆馏油软膏、松馏油软膏;对苔藓化显著者可选用上述外用药物,亦可加用封包的方法。
中医皮肤科婴儿湿疹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婴儿湿疹婴儿湿疹俗称“奶癣”、“奶腥疮”、“胎癣”,一般分干、湿两种。
湿性者多生于肥胖婴儿,干性者多生于瘦小婴儿。
因禀赋不耐,脾胃运化不力,内蕴胎火湿热,外感风邪,搏于皮肤而成。
【诊断】1好发于哺乳期婴儿,多至两岁左右自愈,亦有延至儿童期不愈者。
2 .主要生于颜面,甚则向头额、颈肩、躯干蔓延,亦可泛发全身。
3 .皮疹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瘙痒剧烈。
干性奶癣,在潮红的皮肤上有分散或密集的丘疹,搔有鳞屑,糜烂轻微。
湿性奶癣,皮肤红赤,丘疹水疱,糜烂渗出,黄痂厚积。
4 .剧烈瘙痒,吵闹不安,影响睡眠。
【治疗】一、辨证论治治法:疏风清热利湿。
方药举例:消风导赤汤加减。
牛劳子、白鲜皮各5g,薄荷叶3g,金银花、生地黄、赤茯苓各IOg,黄连1~2g,灯心1束。
湿性奶癣加车前子5g,苍术3g,去薄荷。
二、局部处理1干奶癣黄连油、解毒搽剂、青黛散(水调)搽剂。
2.湿奶癣青黛散或黄灵丹(麻油调)糊剂,糜烂渗出严重时用皮炎洗剂或三黄汤冷湿敷。
三、中成药消风止痒颗粒每服1/3包,每日3次。
银黄口服液每服半支,每日3次。
牛黄清热散每服1∕3~1∕2包,每日2~3次。
五福化毒丹每服1/2粒,每日2次。
四、简易药方煮熟鸡蛋黄(去白,炒取油),外涂患处,1日多次。
僵蚕,研末,煎汤洗之。
黄柏、煨石膏、白芷各30g,雄黄、五倍子各15g,炉甘石24g,研细末,麻油调搽,1日多次。
腊梅花油:腊梅花半瓶,麻油或菜籽油1瓶,浸透,用油搽。
【调护】本病不宜用水洗涤,如结厚痂时,先用麻油浸润,再轻轻揩去痂皮。
患儿不宜穿羊毛、化纤织物,避免强烈日光照射。
乳母少食辛辣刺激及鱼腥之类食物。
湿疹(eczema)诊疗规范
湿疹(eczema)诊疗规范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但发病原因不明确,可能和机体的过敏性体质有关,外界因素如饮食、气候、生活用品等可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皮疹呈多形性损害,瘙痒剧烈,易复发。
【诊断】1.病史:病程经常呈反复复发加重、缓解慢性过程,发病前常无明确的外因接触史。
2.临床表现:急性阶段皮疹常较广泛,可表现为红斑、丘疹、丘疱疹及疱疹等多形性皮肤损害,继而出现糜烂、渗出。
病程迁延至慢性阶段,皮损常呈浸润、增厚、干燥及色素沉着等,且边缘较清。
急性期常无固定好发部位,慢性期常局限于小腿、前臂、手、耳后、头皮、乳晕、肛周及外阴等部位。
3.局部常伴明显瘙痒。
4.病情常易反复发作,迁延时日。
5.有可疑的外因接触史者(如手部湿疹)可作皮肤斑贴试验以协助查明病因。
【鉴别诊断】1.急性湿疹与接触皮炎相鉴别:后者多有明确接触史,起病急骤突然,发病部位为暴露部位或接触部位,皮疹边缘鲜明,皮损形态比较一致,斑贴试验常阳性,去除病因很快痊愈。
2.慢性湿疹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后者皮损瘙痒剧烈,发病部位主要在颈部、肘、股和踝部,常不对称,基本损害为苔藓样疹,而非多形性皮损,无渗出。
3.手足湿疹与手足癖相鉴别:后者皮损境界清楚,有叶状鳞屑附着,夏季增剧,常并发指(趾)间糜烂,鳞屑内可找到菌丝。
【治疗】1.去除可疑诱因,如避免局部刺激,忌饮酒,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品,忌擦高浓度外用药等。
2.局部疗法:依皮损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选用适当药物和剂型,急性期以红斑、丘疹、丘疱疹表现为主者,可外擦炉甘石洗剂、皮质激素霜,如氢化可的松霜等。
有糜烂、渗出者可以3%的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者外用糊剂、霜剂,如硼锌糊、糠酸莫美松霜等,慢性者外用皮质激素软膏或搽剂,如去炎松、倍他米松软膏。
3.全身疗法:酌情选1~2种抗组胺类药物,如克敏嗪、赛庚啶、安泰乐、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特非那丁等。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年1月第44卷第1期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3,4。1 病因与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5。2 临床表现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复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3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4 诊断和鉴别诊断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6。需与下列疾病鉴别:1.应与其他各类病因和临床表现特异的皮炎相鉴别,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积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2.应与类似湿疹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浅部真菌病、疥疮、多形性日光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培拉格病和皮肤淋巴瘤等;3.与少见的具有湿疹样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相鉴别,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7。湿疹诊疗流程见图1。5 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应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特别要注意治疗中的医疗安全。1.基础治疗:1.患者教育: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归、疾病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2.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以达到去除病因、治疗的目的,如干燥性湿疹应治疗使皮肤干燥的因素.感染性湿疹应治疗原发感染等;3.保护皮肤屏障功能: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激性皮炎、感染及过敏而加莺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要。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2.局部治疗:是湿疹治疗的主要手段。应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大量渗出时应选择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0.1%盐酸小檗碱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亚急性期皮损建议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慢性期皮损建议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等,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20%一40%尿素软膏、5%一10%水杨酸软膏等。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依然是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初始治疗应该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轻度湿疹建议选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重度肥厚性皮损建议选择强效糖皮质激素如哈西奈德、卤米松乳膏;中度湿疹建议选择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一般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即有效。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2周,以减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对湿疹有治疗作用,且无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尤其适合头面部及间擦部位湿疹的治疗。细菌定植和感染往往可诱发或加重湿疹8,因此抗菌药物也是外用治疗的重要方面。可选用各种抗菌药物的外用制剂,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复方制剂。其他外用药如焦油类、止痒剂、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制剂等,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应用。3.系统治疗:1.抗组胺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抗组胺药止痒抗炎;2.抗生素: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7一10 d;3.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4.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但可用于病因明确、短期可以祛除病因的患者,如接触因素、药物因素引起者或自身敏感性皮炎等;对于严重水肿、泛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控制症状也可以短期应用,但必须慎重,以免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及病情反跳;5.免疫抑制剂:应当慎用,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仅限于其他疗法无效、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禁忌证的重症患者,或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病情得到明显缓解后、需减用或停用糖皮质激素时使用。4.物理治疗:紫外线疗法包括UVAl(340~400 nm)照射、UVAFOVB照射及窄谱UVB(310~315 nm)照射,对慢性顽固性湿疹具有较好疗效。5.中医中药疗法:中药可以内治也可以外治,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中药提取物如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对某些患者有效。应注意中药也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6.复诊及随防:本病易复发,建议患者定期复诊。急性湿疹患者最好在治疗后1周、亚急性患者在治疗后l~2周、慢性患者在治疗后2—4周复诊一次。复诊时评价疗效、病情变化、是否需进一步检查以及评价依从性等。对于反复发作、持续不愈的病例,要注意分析其原因,常见的原因有:1.刺激性因素:由于皮肤屏障功能的破坏,新的或弱刺激原、甚至正常情况下无刺激性的物质也成为刺激原。注意治疗用药也可产生刺激;2.忽略接触过敏原:忽略了家庭中、职业及业余爱好中的某些接触过敏原;3.交叉过敏:注意仔细检查过敏原的交叉过敏原;4.继发过敏:注意避免对药物(尤其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化学物质(如手套中的橡胶乳)产生继发过敏;5.继发感染: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的应用,易引起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6.不利因素:日光、炎热的环境、持续出汗,寒冷干燥均可使病情加重;7.全身因素:如糖尿病患者易瘙痒、继发皮肤感染等。。
中医湿疹诊疗指南6页
中医湿疹诊疗指南6页中国湿疹诊疗指南湿疹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
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二、临床表现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
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
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三、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湿疹中医诊疗方案湿疹,又称为湿疾,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发红、瘙痒,局部可能会出现红疹、水疱、渗出、结痂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疹是因为人体体液运化不畅,湿邪郁滞所致。
中医诊疗湿疹的方案主要包括整体调理、药物治疗和饮食调节等方面。
以下是一个1200字以上的湿疹中医诊疗方案。
一、整体调理方案:1.保持皮肤清洁:每天用温水洗澡,最好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和洗浴用品,洗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皮肤,用温和的润肤霜来保湿。
2.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因为湿疹发病和气候、环境干燥有关,可以使用加湿器或者放一盆水在室内,帮助增加空气湿度。
3.避免激发因素:湿疹的发病与一些刺激因素如激素药物、过敏原、紧张情绪等相关。
患者要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激发因素。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安排饮食。
二、中药治疗方案:1.草药洗剂:可以选用野菊花、金银花、地骨皮等草药煮水洗澡或外用治疗。
这些中草药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湿疹症状。
2.中药熏洗:可以使用熏洗剂,将黄芩、苦参、苦楝子、白酒等中药熏熨患部,有利于祛除湿邪,促进皮肤病愈。
3.中药口服:中药口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贝母膏、玄参、连翘、杜仲等中药。
口服中药可以调理体质、清热解毒、祛湿除湿,达到长效治疗的目的。
三、饮食调节方案:1.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湿疹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葱、大蒜等,以免加重湿气的侵袭。
2.清肠通便:湿疹与脾胃湿滞有关,饮食调节方面可适量食用粗粮、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帮助通便排毒,减轻湿气的负担。
3.合理补充营养:湿疹患者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锌等营养物质,以增强皮肤的修复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案只是一般性的湿疹中医诊疗方案,具体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个体差异来制定。
在接受中医诊疗方案时,患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自行乱用药物或者食疗。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
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二、临床表现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
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
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三、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中医湿疹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湿疹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疹多形、瘙痒剧烈、反复发作、易转慢性。
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
急性湿疹表现皮肤红斑、丘疹、水疱、肿胀、糜烂、渗液、瘙痒;亚急性湿疹表现瘙痒、红斑、丘疹、鳞屑为主,慢性湿疹表现皮肤增厚、色素加深、粗糙皮屑、苔萍样变、瘙痒剧烈,时轻时重,易反复发作。
二、治疗方法
1.中药湿敷
【药物】马齿范30g,黄柏30g,生地榆30g,苦参15go
【操作】上方水煎20分钟取汁,以纱布6〜8层浸药汁,拧至不滴水为度,凉敷患处。
每日2次,每次30分钟,观察2周。
2.耳穴压豆疗法
【主穴】相应部位、肺、肾上腺、风溪;配穴:神门、心、脾、内分泌。
【操作】在上述穴位中找出阳性反应点、敏感点,然后用75%的乙醇棉球消毒一侧耳廓,将王不留行在所选的耳穴上,用手指轻按穴位0.5〜1分钟,使之产生痛胀感。
嘱患者每隔3小时逐穴按摩一次,每次按压10〜15次。
双耳交替使用,2天换一次
耳穴。
3.艾灸疗法
【主穴】患处阿是穴
【配穴】曲池、血海、合谷。
【操作】每日2次,每次15分钟。
点燃艾条,施灸时以温热度为度,采用回旋灸法,切忌灸起水泡。
注意灸治时间,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忌用热水烫洗。
4.推拿疗法
【操作】推揉拿捏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合谷各2分钟。
最后捏脊,每次顺序提捏6遍为宜,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
痒甚者加神门穴,湿重者加阴陵泉。
湿疹诊疗指南解读
屏障功能损伤
经表皮水分丢
失 保湿润肤
易受感染因素/过敏原等刺激
皮肤干裂
抗感染治疗 (如使用各种抗菌制剂) 局部炎症/度态反应
抗炎抗过敏 (如外用中效糖皮质激素)
皮炎临床表现 (瘙痒、抓痕,红肿等)
Joseph B kowski Cuts,Vol 68 No.6s;Dec,200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o 微生物及其产物对皮损的致病作用 ● 对微生物过敏反应、微生物外毒素超抗 原反应
o 抗微生物治疗有效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皮损部位微生物检出率高
%
100
80
细 菌 60 检 出 率 40
20
0
70.5 * 33.0
75.4*
* P<0.01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外用糖皮质激素的强度分级
超强效 0.05%丙酸氯倍他索(恩肤霜),0.05%双醋二氟松(索康)等
强效 0.05%氟轻松,0.05%卤米松(适确得,澳能),哈西奈德(乐肤液
中效
0.1%醋酸曲安奈德(派瑞松) 0.1%糠酸莫米松(艾洛松),0.1%丁酸氢化可的松(尤卓尔)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ICD-10
o 9.慢性单纯性苔藓和痒疹。
o 10.瘙痒症。
o11. 其他:包括盘状湿疹、汗疱疹、自 身敏感性皮炎、感染性皮炎、间擦红斑、 白色糠疹、其他特异性皮炎和未分类湿 疹。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皮肤湿疹治疗指南
皮肤湿疹治疗指南一、概述皮肤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斑、瘙痒、水泡、糜烂和结痂等症状。
湿疹的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免疫系统和皮肤屏障功能等因素有关。
本指南旨在为湿疹患者提供专业的治疗建议,帮助缓解症状,控制病情。
二、治疗原则1. 避免刺激: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湿疹加重的原因,如刺激性化学品、粗糙衣物等。
2. 保湿:保持皮肤湿润,选用温和、无刺激的保湿产品,如润肤乳、润肤霜等。
3. 抗炎:针对湿疹的炎症反应,使用抗炎药物,如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
4. 免疫调节:针对免疫功能异常,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
5. 中医治疗:采用中医中药、针灸等方法,调整机体功能,缓解症状。
6. 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心理压力,进行心理疏导,提高生活质量。
三、治疗方法1. 外用治疗:- 轻度湿疹:选用温和、无刺激的润肤乳、润肤霜,每天多次涂抹,保持皮肤湿润。
- 中度湿疹:在保湿的基础上,使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奈德等,每天涂抹2-3次。
- 重度湿疹:在保湿和弱效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必要时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倍他米松等,每天涂抹2-3次。
2. 口服治疗:- 轻度湿疹:无需口服药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 中度湿疹:在外用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抗组胺药物,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每天1-2次。
- 重度湿疹: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必要时口服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硫唑嘌呤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中医治疗:- 轻度湿疹:采用中药煎剂外洗,如黄柏、苦参、地肤子等。
- 中度湿疹:在中药外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如龙胆泻肝汤、四物汤等。
- 重度湿疹:在中药外洗和内服的基础上,可采用针灸治疗,如毫针刺、拔罐等。
4. 心理治疗:- 针对患者心理压力,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四、日常生活注意事项1.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潮湿。
2. 选用柔软、透气的衣物,避免粗糙、刺激性的化学品接触皮肤。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勿容置疑,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
各类湿疹可占皮肤科门诊量的20%。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民的皮肤病谱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越来越多,据研究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超过糖尿病等某些内科疾病。
由于湿疹的病因多种多样,难以寻找,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因此导致了诊断的困难和不一致性,由此带来的是治疗的不一致与不规范。
为了规范中国皮肤科医生乃至全科医生诊疗湿疹的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目的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
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
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
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
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
中西湿疹诊疗规范
湿疹诊疗规范湿疮是指由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
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为临床特征。
男妇老幼皆可罹患。
而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
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本病相当于西医所指的湿疹。
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
若浸淫遍体,滋水极多者,称“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血风疮”或“栗疮”;发于耳部者,称“旋耳疮”;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发于阴囊者,称“肾囊风”或“绣球风”;发于四肢弯曲部者,称“四弯风”;发于婴儿者,称“奶癣”或“胎敛疮”等等。
湿疮属疮、癣、风的范畴。
[病因病机]总因禀赋不耐,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
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鱼腥动风之品;或嗜酒,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生又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之邪,两相搏结,浸淫肌肤发为本病。
或因素体虚弱,脾为湿困,肌肤失养;或因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而致血虚风燥,肌肤甲错,发为本病。
[临床表现]本病根据病程和皮损特点,一般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l.急性湿疮起病较快,常对称发生于身体的任何一部位,亦可泛发于全身,常多见于前额、眼皮、颊部、耳部、口唇周围、腘窝、手部、小腿、外阴、肛门周围;初起皮肤潮红、肿胀、瘙痒,继而肿胀或其周围的皮肤上,出现丘疹、红斑、水疱,皮损群集或密集成片,形态大小不一,边界欠清。
常因搔抓,水疱破裂,形成流滋、结痂,自觉瘙痒,轻者微痒,重者呈间歇性或阵发性发作,常在夜间发作,影响睡眠。
皮损广泛者,可有发热,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2.亚急性湿疮多由急性湿疮迁延而来,患处的红肿、水疱减轻,流滋减少,但仍有潮红、丘疹、脱屑。
自觉瘙痒,或轻或重。
全身不适,或有胸闷,纳呆,便溏,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3.慢性湿疮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疮发展而成,也可起病即为慢性湿疮。
其表现为患部皮肤增厚,表面粗糙,皮纹显著或有苔藓样变,触之较硬,暗红或紫褐色,常伴有少量抓痕、血痂、鳞屑及色素沉着,间有糜烂、流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44(1):5-6),目的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
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
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
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
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
因为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
国内皮肤科医生对湿疹的认识水平不一,需要提高:在国内,临床上往往将皮炎和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医生不认真研究皮炎与湿疹的区别,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简单化甚至不正确。
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是病因不甚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不为较局限,而湿疹往往范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明星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
许多医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病因,如何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使得所采取治疗得不到理想的疗效。
治疗还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治疗不当,二是治疗不足;三是治疗过度。
治疗不当体现在治疗策略不正确或不完善,有不少医生重视用药,但不重视患者教育,不了解或不重视基础治疗,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如不知道如何选择使用激素和非激素药物,因此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治疗不足体现在有些医生不敢用药,如有些患者和家属惧怕甚至拒绝应用应用激素类药物,医生往往迁就患者,不敢用疗效确切的药物,反而使用一些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导致疾病疗效查或过早发生复发或加重。
治疗过度则是相反,不管病情,应用了许多不必要的系统治疗药物,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发生上述三方面的原因除了医生水平外,缺乏一个易于执行的诊疗指南,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二、湿疹诊疗指南的特点1.简明扼要,易读易用:我们在制定本指南过程中,坚持为临床、为基层服务的理念,采取简明扼要,易读易用的原则,对发病机制等尽量压缩,突出临床医生最关心的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三部分。
争取做到篇幅小、可读性强、易记。
易用。
2.湿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困惑基层医生和最大问题,为了使广大医生提高对湿疹的诊断水平,在指南中我们提出了湿疹诊断的路线图,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写的很清楚,步骤分明,脉络清晰,医生沿这条步骤即可正确诊断湿疹。
这样有利于帮助基层医生在湿疹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遵循一条的规范化步骤,从而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3.强调在湿疹治疗中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将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向患者解释疾病,如何指导患者用药,如何观察病情,如何注意“衣、食、住、行、洗”等方方面面的事项,提高医生对患者教育的意识。
4.反映最新治疗理念和治疗进展:在治疗方面,努力反映国际上关于湿疹治疗的最新治疗理念和治疗进展,在治疗方面,强调了外用糖皮质激素为湿疹治疗的一线用药,同时还强调了感染和细菌定植在湿疹复发和加重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
此外,除了对传统的药物和方法介绍外,对近年来开始在临床应用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白三烯抑制剂等新的药物以及窄波紫外线等治疗方法也进行了介绍,力争做到能够反映最新进展。
5.指导医生对某些顽固、治疗抵抗患者原因的分析和应对指导,这是本指南的特色之一。
因为湿疹较难治疗,经常会碰到疗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因此,正确指导医生客观分析治疗不成功的原因,对于修正治疗策略、改变用药种类和手段,最终提高疗效,解除患者病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三、湿疹指疗南的适用对象各级各类皮肤科医师:本指南首先适用于各级皮肤科医师,包括主任医师。
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博士生、硕士生等。
为他们提供湿疹正确诊断的流程、步骤以及正确治疗的选择。
全科医师:在基层,特别在边远地区,许多皮肤病由全科医师诊治,湿疹是最常见的皮肤病,全科医师应当学会诊治。
如果遵循指南进行诊治,不容易误诊误治,可提高全科医师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
其他临床学科的医师;可在特殊情况下,如下基层碰到湿疹患者,而又没有咨询皮肤科医师的条件,可利用本指南的原则进行诊疗。
附:中国湿疹诊疗指南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1.病因与发病机制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
机体内因包括免疫机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
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是在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的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了发病过程。
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2.临床表现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
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
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
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
3.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病人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4.诊断和鉴别诊断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
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乏脂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
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类似湿疹的其它疾病,如疥疮、浅部真菌病、淋巴瘤、嗜酸细胞增多症、培拉格病等;②具有湿疹皮损的先天性疾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③其他各类病因或临床表现特异的皮炎,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积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等。
5.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应当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特别要注意治疗中的医疗安全。
(1)基础治疗①患者教育:需要说明疾病的性质、可能转归、疾病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
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
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
②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以达到去除病因、彻底治疗的目的。
如乏脂性湿疹应去除使皮肤干燥的因素,感染性湿疹应治疗原发感染等。
③保护皮肤屏障功能:湿疹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激性皮炎、感染及过敏而加重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要。
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染,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湿疹加用保湿剂。
(2)局部治疗是湿疹治疗的主要手段。
应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
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大量渗出时应选择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0.1%盐酸小檗碱溶液、0.1%利凡诺溶液等;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
亚急性期皮损建议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
慢性期皮损建议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等,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20%-40%尿素软膏、5%-10%水杨酸软膏等。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依然是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
初始治疗应该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轻度湿疹建议选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重度肥厚性皮损建议选择强效激素如哈西奈德、卤米松乳膏;中度湿疹建议选择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
疑与细菌感染有关者可合用外用抗生素类制剂或使用含抗菌作用的复方制剂。
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一般弱效或中效激素即有效。
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2周,以减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
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霜对湿疹有明确治疗作用,且没有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尤其适合头面部及间擦部位湿疹的治疗。
细菌定植和感染往往可诱发或加重湿疹8,因此抗菌药物也是外用治疗的重要方面。
可选用各种抗菌素、化学性抗菌药物的外用制剂,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物的复方制剂。
其他外用药如焦油类、止痒剂、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制剂等,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应用。
(3)系统治疗①抗组胺药:根据病人情况选择适当抗组胺药止痒抗炎。
②抗生素: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7-10天。
③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发作或瘙痒明显者;④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常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