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的个别教育计划(例子)

合集下载

特殊教育案例分析题库(3篇)

特殊教育案例分析题库(3篇)

第1篇一、案例分析题题目一: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案例案例背景:小明,8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小明在社交互动、语言表达和兴趣范围方面存在明显障碍。

在学校,小明常常独自坐在教室的一角,不与其他同学交流,对于教师的提问也常常不回应。

小明的父母非常关心小明的教育问题,希望找到适合小明的方法。

案例分析题:1. 请分析小明自闭症症状对学习的影响。

2. 作为小明的小学教师,你将如何制定针对小明的个别教育计划?3. 在实施个别教育计划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应对?题目二: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案例案例背景:小丽,12岁,被诊断为轻度智力障碍。

小丽在理解能力、计算能力和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困难。

在学校,小丽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下游,但她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小丽的父母希望小丽能够得到适合她的教育,并发挥她的特长。

案例分析题:1. 请分析智力障碍对小丽学习的影响。

2. 作为小丽的小学教师,你将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小丽的需要?3. 如何在小丽的个别教育计划中融入她的兴趣——绘画?题目三:听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案例案例背景:小刚,10岁,被诊断为中度听力障碍。

小刚在听力和语言表达方面存在困难,但他的认知能力较好。

在学校,小刚需要佩戴助听器,并经常得到教师的额外帮助。

小刚的父母希望小刚能够通过特殊教育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案例分析题:1. 请分析听力障碍对小刚学习的影响。

2. 作为小刚的小学教师,你将如何利用辅助技术(如助听器)来帮助他学习?3. 如何在小刚的个别教育计划中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题目四:视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案例案例背景:小王,9岁,被诊断为弱视。

小王在阅读和书写方面存在困难,但他的其他认知能力正常。

在学校,小王需要使用放大镜和盲文教材。

小王的父母希望小王能够克服视觉障碍,正常参与学校活动。

案例分析题:1. 请分析弱视对小王学习的影响。

2. 作为小王的小学教师,你将如何调整教学环境以适应小王的需要?3. 如何在小王的个别教育计划中制定有效的视觉辅助策略?二、选择题题目一:以下哪项不是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A. 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B. 帮助学生融入社会C. 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D.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题目二:以下哪种教学方法适用于自闭症儿童?A. 多媒体教学B. 行为矫正C. 团体活动D. 案例教学题目三:以下哪项不是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A. 认知能力受损B. 学习能力有限C. 社交能力正常D. 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三、简答题题目一:请简述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

幼儿园特殊关怀:自闭症儿童个别辅导案例

幼儿园特殊关怀:自闭症儿童个别辅导案例

第一部分:幼儿园特殊关怀:自闭症儿童个别辅导案例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需要更加特殊的关怀和个别的辅导。

在幼儿园的环境中,如何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个别的辅导,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积累了一些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个别辅导案例,希望通过这些案例的共享,能够对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案例一:沟通能力培养小明是我们幼儿园中的一个自闭症儿童,他和其他孩子的沟通能力相对较弱,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难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个别辅导中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我们帮助小明通过图片、卡片等视觉化的方式进行沟通,让他能够通过选择图片、指点卡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们也鼓励他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的训练,逐渐提高他的沟通能力。

通过这些个别辅导的方法,小明在一段时间后展现出了明显的改善,他能够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的生活,和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和互动。

案例二: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另一个自闭症儿童小红,常常出现情绪失控和行为异常的情况。

在个别辅导中,我们首先对小红进行了情绪管理的训练,引导她通过绘画、游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也通过建立行为规范和奖惩机制的方式,引导小红逐步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始终与小红的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帮助小红渐渐克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个别辅导,小红的情绪和行为有了显著的改善,她也更加能够适应幼儿园的环境和规范。

总结与回顾: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幼儿园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个别辅导时,首先要以“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每个孩子的特殊需求和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

需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家校合作是帮助自闭症儿童成长的关键。

要持之以恒,给予自闭症儿童充分的关怀和耐心,在个别辅导中不断引导和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逐步提高他们的能力。

我的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进行自闭症儿童的个别辅导,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幼儿园小班自闭症儿童教育教案范例

幼儿园小班自闭症儿童教育教案范例

幼儿园小班自闭症儿童教育教案范例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性疾病,常常在儿童期就能够发现。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要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生活。

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更需要细致和耐心,下面我们将共享一份幼儿园小班自闭症儿童教育教案范例,以供参考:一、教育目标1. 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情感表达。

2. 促进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儿童的融合和友好互动。

3. 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交流和社交能力。

4.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二、教学内容1. 情感表达:通过绘画、手工等活动帮助自闭症儿童表达内心的情感,引导他们学会用语言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感受。

2. 社交互动:设计小组活动和合作游戏,培养自闭症儿童与其他同学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能力。

3. 语言交流:利用图卡和音频教具,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习简单的日常用语,并提倡用语言交流解决问题。

4. 观察和注意力:通过观察游戏、音乐启蒙等活动锻炼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和观察力。

三、教学方法1. 渐进式教学:采用由简到繁、由表浅到深的教学方法,给予自闭症儿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逐步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

2. 情景式教学:通过创设各种日常情景,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在实际的环境中学习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3. 多感官刺激:结合视、听、触等多种感官刺激,让自闭症儿童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4. 个性化辅导:针对每个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辅导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四、教学评估1. 观察记录评估:老师定期对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并通过评估报告来了解他们的进步和问题。

2. 家长合作评估:鼓励与家长密切合作,听取他们对自闭症儿童学习情况的反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五、个人观点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教师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在教学中,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帮助每个自闭症儿童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和关爱。

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叙述(3篇)

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叙述(3篇)

第1篇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的行为。

本文将叙述一位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案例,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参考。

案例背景小杰(化名),男,8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小杰从小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

在学校,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在教室的角落里,不与同学互动,对于老师的提问也常常沉默不语。

小杰的父母非常担心他的未来,于是将他送到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教育过程1. 了解小杰的特点首先,教师对小杰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他的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行为特点。

通过评估,教师了解到小杰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好,但社交和沟通能力较弱,且存在刻板行为。

2. 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小杰的特点,教师制定了以下教育方案:(1)社交技能训练:教师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小杰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让小杰扮演不同的角色,与他人进行互动,从而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2)沟通能力训练:教师利用图片、卡片等工具,帮助小杰学习表达自己的需求。

同时,教师还鼓励小杰多与同学交流,提高他的口语表达能力。

(3)刻板行为干预:教师通过正面强化、行为矫正等方法,帮助小杰减少刻板行为。

例如,当小杰表现出刻板行为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意识到这种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3. 家校合作为了更好地帮助小杰,教师与小杰的父母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

教师定期向家长反馈小杰在学校的表现,家长也积极向教师反映小杰在家中的情况。

通过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共同为小杰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4. 环境适应为了帮助小杰更好地适应学校环境,教师采取以下措施:(1)调整座位:将小杰安排在靠近教师的位置,以便教师随时关注他的情况。

(2)简化教学内容:针对小杰的认知能力,教师适当降低教学难度,确保他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3)提供支持:在课堂上,教师给予小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帮助他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案例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导致社交和语言交流困难,重复行为和强迫行为等问题。

在幼儿园教育中,自闭症儿童需要特别关注和支持。

下面是一位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案例。

学生基本情况
张一是一名5岁的男孩,自闭症诊断已经多年。

他的父母在幼儿园期间希望能够帮助他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提高与同伴的交流能力。

教育方案
1. 创造安全的环境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新环境可能会带来很多不适,因此在亲子活动日,老师带着张一父母和他一起参观幼儿园,同时带他参加慢慢烤饼干的活动,这让张一的父母感受到了学校的温馨和安全。

2. 设计个性化的计划
针对张一的特殊需求,老师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计划。

这个计划包括在自闭症儿童容易焦虑的问题上给予额外的帮助(如交流,调节),帮助张一适应幼儿园的日常活动程序(如清洁,午休)。

3. 提供支持
为了帮助张一建立和同伴之间的交流,老师提供了额外的支持,包括认真听取他的发言,帮助他在困难时学习适当的沟通和调和技能。

4. 打造愉悦的教室环境
在教室的布置上,老师尝试使用色彩协调和舒适的家具,帮助张一感到愉悦和放松。

此外,老师还添加一些张一最喜欢的小动物,使得教室气氛更加轻松活泼。

结果
这些个性化的辅助方案让张一更好地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他开始展示出更多的社交行为,更流利的语言和更好的情境认知能力。

总结
每个自闭症儿童都有自己的特殊需求,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通过个性化的计划和支持,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在幼儿园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获得积极的发展和学习体验。

特殊幼儿群体教育案例(3篇)

特殊幼儿群体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殊幼儿群体的教育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特殊幼儿群体是指智力、听力、视力、语言等方面存在缺陷或障碍的儿童。

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得到特殊的教育支持和关爱。

本案例以一位智力障碍幼儿为例,探讨特殊幼儿群体的教育方法。

二、案例描述(一)幼儿基本情况小宇,男,7岁,智力障碍。

从小父母离异,由奶奶抚养。

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小宇的早期教育相对滞后。

目前,小宇就读于我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接受言语、认知、生活自理等方面的训练。

(二)教育目标1. 提高小宇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简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

2. 培养小宇的认知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

3. 培养小宇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生活。

4. 增强小宇的自信心,使其能够积极面对生活。

(三)教育方法1. 个别化教育针对小宇的智力障碍特点,教师采用个别化教育方法,为其量身定制教育计划。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小宇的兴趣爱好,激发其学习兴趣。

2. 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教学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根据小宇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游戏活动,如拼图、角色扮演等,帮助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

3. 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结合小宇的日常生活,设计了一系列生活技能训练活动,如穿衣、洗脸、刷牙等,帮助其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4. 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定期与小宇的奶奶沟通,了解其在家庭中的表现,指导奶奶如何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同时,教师还向奶奶传授一些特殊教育方法,帮助其更好地照顾小宇。

(四)教育效果1. 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个别化教育和游戏化教学,小宇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他能够简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与家人和老师进行基本的沟通。

2. 认知能力提高通过生活化教学和游戏活动,小宇的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

他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识,如认识颜色、形状、数字等。

自闭学生的教育案例(3篇)

自闭学生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十岁的男孩,患有自闭症。

从小他就与众不同,对周围的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与人交流时却显得异常困难。

他的父母为此焦虑不已,四处求医问药,却始终找不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明来到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开始了他的特殊教育之旅。

二、案例描述小明来到特殊教育学校后,学校为他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教育方案,包括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感统训练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几个关键的教育案例:案例一:语言治疗的突破小明对声音特别敏感,但在语言表达上却存在很大困难。

语言治疗师通过声音、图片、动作等多种方式,逐渐引导小明开口说话。

起初,小明只能发出简单的音节,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开始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一次家长会上,小明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妈妈,我爱你”,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案例二:社交技能的训练小明在与同龄人交往时,常常显得不知所措。

学校专门为他开设了社交技能训练课程,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习如何与人沟通、分享、合作。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小明主动邀请其他同学一起玩捉迷藏,虽然过程并不完美,但他展现出了极大的进步。

案例三:感统训练的成效小明在感知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空间定位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

学校为他安排了感统训练课程,通过一系列专业的训练项目,帮助小明提高感知觉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小明的空间定位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注意力也变得更加集中。

三、案例反思小明的教育案例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1.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自闭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者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2. 耐心与关爱:自闭学生的教育需要大量的耐心和关爱,教育者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鼓励。

3. 多学科合作:自闭学生的教育涉及多个领域,需要语言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感统训练师等多学科人员的合作。

4. 家庭支持:家庭是自闭学生最重要的支持系统,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3篇)

特殊儿童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特殊儿童,尤其是自闭症儿童,由于自身认知、沟通和社交等方面的障碍,往往需要更多的关爱和专业的教育。

本案例以一名自闭症儿童为例,探讨其在特殊教育环境下的成长历程。

二、案例背景小明(化名),男,8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小明自幼沉默寡言,很少与人交流,对于外界的声音和事物反应迟钝。

在学校,小明常常独自一人坐在角落里,对于老师的提问和同学的互动均无反应。

家长对此十分担忧,四处求医,最终找到了一家专业的特殊教育机构。

三、教育干预1. 评估阶段在进入特殊教育机构后,首先对小明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包括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交能力、情绪行为等方面。

评估结果显示,小明的认知能力相对较弱,语言表达能力有限,社交能力基本为零,情绪行为较为敏感。

2.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根据评估结果,教育团队为小明制定了个别化教育计划。

IEP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能力培养:通过图片、实物、游戏等方式,帮助小明提高认知能力。

(2)语言能力提升:采用ABA(应用行为分析)等方法,对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

(3)社交能力培养: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会与人交往。

(4)情绪行为管理:通过情绪调节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帮助小明控制情绪,改善行为。

3. 实施阶段(1)认知能力培养:教育团队利用图片、实物、游戏等教具,引导小明进行认知训练。

例如,通过认识各种水果、动物等,提高小明的认知能力。

(2)语言能力提升:采用ABA方法,对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例如,通过重复练习“苹果”、“苹果”等词语,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3)社交能力培养: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小明学会与人交往。

例如,组织小明参加“过家家”游戏,让他学会与人合作、分享。

(4)情绪行为管理:通过情绪调节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帮助小明控制情绪,改善行为。

例如,当小明情绪激动时,引导他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

特殊儿童的个案教育案例(2篇)

特殊儿童的个案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10岁,就读于我国某小学四年级。

小明出生时一切正常,但在三岁时,家人发现他语言能力发展迟缓,与人沟通困难。

经过医院检查,诊断为自闭症。

自闭症是一种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小明的病情让家人十分担忧,于是他们开始寻求专业的帮助。

二、问题分析1. 社会交往障碍:小明与人交往时,常常显得冷漠、疏远,无法理解他人的情感,也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

2. 语言交流障碍:小明说话含糊不清,词汇量有限,难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3. 兴趣狭窄:小明对周围的事物缺乏兴趣,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且行为刻板,重复性强。

4. 家庭教育缺失:由于小明的病情,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方法,导致小明在语言、社交等方面发展缓慢。

三、教育目标1. 帮助小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

2. 培养小明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其能够融入集体生活。

3. 引导小明关注周围的事物,拓宽其兴趣范围。

4. 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关注和引导小明的成长。

四、教育策略1. 语言训练:针对小明的语言障碍,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1)声母、韵母、声调训练:通过听、说、读、写的方式,帮助小明掌握汉语拼音。

(2)词汇训练:从简单词汇开始,逐渐增加词汇量,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3)句子训练:引导小明从简单句子开始,逐步过渡到复杂句子,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

2. 社交训练:针对小明的社交障碍,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训练:(1)观察学习:引导小明观察正常儿童的社会交往行为,学习如何与人沟通。

(2)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小明在模拟情境中练习社交技能。

(3)情感表达训练:引导小明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倾听他人的感受。

3. 兴趣培养:针对小明的兴趣狭窄,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培养:(1)观察法:引导小明观察周围的事物,激发其好奇心。

(2)游戏法:通过游戏活动,让小明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知识。

特殊教育的个别化案例(3篇)

特殊教育的个别化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10岁,就读于我国某特殊教育学校。

小明患有自闭症,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表达困难、行为刻板等症状。

在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之前,小明在家中的生活主要由父母照顾,由于缺乏专业的干预和训练,小明的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进入学校后,学校根据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旨在帮助小明逐步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诊断分析1. 自闭症症状:小明在社交互动方面存在明显障碍,如不主动与人交流,对他人表情和语言反应迟钝;在语言表达方面,小明词汇量有限,句子结构简单,难以进行复杂沟通;在行为上,小明存在刻板动作和重复行为,如反复拍手、转圈等。

2. 认知能力:小明在认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差、理解能力有限等。

3. 生活自理能力:小明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如穿衣、吃饭、洗澡等基本生活技能需要他人协助。

三、教育目标1. 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帮助小明学会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逐步融入集体生活。

2. 改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针对性的语言训练,提高小明的词汇量、句子结构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提升认知能力: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提高小明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等认知能力。

4. 增强生活自理能力:通过生活技能训练,提高小明在穿衣、吃饭、洗澡等方面的自理能力。

四、教育策略1. 个别化教学: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包括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

2. 行为干预:采用行为矫正技术,如正强化、负强化、消退等,帮助小明改变不良行为,培养良好习惯。

3. 语言训练:通过图片、实物、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

4. 认知训练:结合游戏、活动等,提高小明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等认知能力。

5. 生活技能训练:通过日常生活活动,如穿衣、吃饭、洗澡等,进行生活技能训练,提高小明的自理能力。

五、实施过程1. 第一阶段:重点进行行为干预和语言训练。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 幼儿园特殊教育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 幼儿园特殊教育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幼儿园特殊教育一、自闭症儿童的特点自闭症是一种发育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反应,表现为语言沟通障碍、社交交往困难、刻板重复行为等。

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教育中,往往需要特殊的个别化教育方案,以满足其教育需求。

二、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挑战1. 语言沟通障碍:自闭症儿童常常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低下、理解能力有限的问题,这给幼儿园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

如何通过特殊的教学方法帮助自闭症儿童克服语言沟通障碍,是幼儿园特殊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 社交交往困难:自闭症儿童常常缺乏与同龄人进行正常的社交交往的能力,这给幼儿园的集体教育带来了困难。

如何在幼儿园中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3. 刻板重复行为:自闭症儿童常常表现出一些刻板重复的行为,如手摆动、重复单词等,这些行为不仅给自闭症儿童自身带来困扰,也给幼儿园的教育带来了挑战。

如何通过专业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帮助自闭症儿童逐步改变这些刻板重复行为,是特殊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幼儿园特殊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特殊教育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自闭症儿童全面发展:幼儿园特殊教育可以通过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化教育方案,促进其语言、社交、认知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尽快融入社会生活。

2. 促进幼儿园教育公平:幼儿园特殊教育可以让所有自闭症儿童都有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减少因残障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平等问题,推动教育公平。

3. 提升教育品质:通过不断改进幼儿园特殊教育方案,可以为所有儿童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提升教育品质。

四、幼儿园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建议1. 个别化教学计划:针对每位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别化的教学计划,包括学习目标、教学方法、评估标准等,确保每一位自闭症儿童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

2. 多元化教学方法:结合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视觉教具、音频教学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

幼儿园自闭症教育案例:特殊教育个性化指导

幼儿园自闭症教育案例:特殊教育个性化指导

幼儿园自闭症教育案例:特殊教育个性化指导在幼儿园自闭症教育领域,特殊教育个性化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不同特点和需求,个性化指导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教育环境,获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体验。

一、案例背景在我所在的幼儿园,有一个名叫小明的自闭症儿童。

小明被确诊为自闭症的也因为家庭情况的特殊性,经常表现出情绪波动大、交流能力差等问题。

针对小明的情况,幼儿园制定了个性化的特殊教育指导方案,以帮助小明更好地适应教育环境。

二、个性化指导策略1. 探索小明的兴趣爱好针对自闭症儿童,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是非常重要的。

在小明的个案中,我们发现他对音乐和绘画特别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结合音乐和绘画元素,设计了一些专门的教学活动,并鼓励小明积极参与。

2. 注重情感交流自闭症儿童往往存在交流障碍,因此在个性化指导中,要重点注重情感交流。

针对小明的情况,老师不仅在课堂上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和鼓励,还利用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小明与其他同学建立情感交流,提高他的社交能力。

3. 引导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针对小明情绪波动大的问题,我们在个性化指导中加强了自我管理和情绪调节的培养。

针对小明的特点,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情绪管理计划,并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实践。

三、效果评估与总结通过个性化指导,小明在一段时间内有了明显的改善,不仅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主动,而且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也展现出了更多的情感交流和合作精神。

个性化指导策略的实施,为小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在幼儿园自闭症教育工作中,特殊教育个性化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自闭症儿童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只有通过个性化的指导策略,才能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幼儿园自闭症教育案例中的个性化指导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发。

希望通过不断总结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服务自闭症儿童,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完】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儿童常表现出社交交流障碍、刻板重复行为、语言发展迟缓等特征。

自闭症儿童实践教学个案(3篇)

自闭症儿童实践教学个案(3篇)

第1篇一、个案背景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行为和兴趣模式刻板重复以及感觉异常。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本案例以某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名自闭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践教学,探讨如何有效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二、个案描述(一)基本情况该自闭症儿童,男,8岁,就读于某市特殊教育学校。

自幼被诊断为自闭症,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与人交往困难,兴趣单一,生活自理能力较低。

(二)诊断情况经过专业评估,该自闭症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社交交往障碍:与人交往时,缺乏眼神交流,表情单一,不会主动与同伴互动。

2. 语言交流障碍:词汇量有限,语言表达不完整,难以理解他人的语言。

3. 行为和兴趣模式刻板重复:对某些事物过度关注,难以改变自己的兴趣模式。

4. 感觉异常:对某些声音、光线等刺激敏感,难以适应。

三、实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2.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3. 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交交往能力培养: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集体活动等方式,提高自闭症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

2.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教会自闭症儿童穿衣、洗脸、刷牙等基本生活技能。

3. 情绪管理能力培养:通过情绪故事、绘画、音乐等方式,帮助自闭症儿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调整情绪。

(三)教学方法1. 个别化教学: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 游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

3. 家庭参与式教学:鼓励家长参与教学活动,共同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

四、实践教学过程(一)第一阶段:建立信任关系1. 与自闭症儿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其兴趣爱好、行为特点等。

2. 通过简单的互动游戏,如握手、拥抱等,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安全感。

特殊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特殊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一、背景介绍自闭症(Autism)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兴趣狭窄及重复刻板的行为。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如何对这些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干预,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以一名自闭症儿童为例,分析其特殊教育实践案例。

二、案例描述(一)儿童基本情况小张,男,8岁,来自一个普通家庭。

自幼被诊断为自闭症,语言表达困难,社会交往能力较差,兴趣单一,行为刻板。

在学校中,小张的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和同学对其关注度不高。

(二)家庭背景小张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父母对小张关爱有加,但缺乏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对如何教育自闭症儿童感到迷茫。

(三)学校情况小张就读于一所普通小学,学校师资力量有限,缺乏专业的自闭症教育教师。

学校对小张的关注度不高,对其教育干预措施不足。

三、特殊教育实践案例分析(一)诊断评估1. 对小张进行自闭症诊断,了解其具体症状和程度。

2. 对小张的智力、语言、社会交往等方面进行评估,确定其教育需求。

(二)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1. 针对小张的实际情况,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明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

2. 教育目标:提高小张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能力。

3. 教育内容:语言训练、社会交往训练、生活自理训练等。

4. 教育方法:采用ABA(应用行为分析)、社交故事、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

5. 教育评价:定期对小张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估,调整教育计划。

(三)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1. 语言训练:通过图片、实物、情景模拟等方式,提高小张的语言表达能力。

2. 社交交往训练:组织小张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其社交能力。

3. 生活自理训练:教会小张穿衣、洗漱、整理床铺等基本生活技能。

4. 感觉统合训练:通过游戏、运动等方式,提高小张的感觉统合能力。

(四)家校合作1. 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了解小张的教育情况,共同关注小张的成长。

2. 定期组织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知识的掌握。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个案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个案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个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而在教育的过程中,特殊群体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其中,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备受重视。

自闭症儿童通常在社交、语言和行为方面存在障碍,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

本文将结合一个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教育的个案,谈谈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特点,以及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的特点1. 社交障碍自闭症儿童通常缺乏对社交的兴趣和理解,他们常常表现出与人沟通困难、不善表达情感、缺乏眼神交流等特点。

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自闭症儿童往往难以融入集体,缺乏与同伴互动的能力。

2. 语言障碍自闭症儿童在语言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大障碍,他们可能表现出语言发育迟缓、语言理解困难等问题。

这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3. 行为特点自闭症儿童的行为常常表现出重复性强、刻板性强、情绪波动大等特点。

这些行为特点也会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对老师和同学产生影响。

二、自闭症儿童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教育方法和策略1. 个体化教育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幼儿园应该实施个体化的教育方案,根据每个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

对于语言障碍的自闭症儿童,可以采用语言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方法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对于社交障碍的自闭症儿童,可以开展小组互动活动,提高其社交能力。

2. 多元化教育手段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幼儿园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教育自闭症儿童。

比如通过音乐、游戏、艺术等活动来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来满足自闭症儿童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 家校合作在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家校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幼儿园老师需要和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密切合作,了解自闭症儿童的生活习惯、特长、特点等信息,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案,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4. 专业辅助教育幼儿园可以邀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语言康复师、行为治疗师等专业人士参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工作,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系统的辅助教育。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案例(3篇)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以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

在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帮助自闭症儿童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特殊教育成为了关键。

本案例以某市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探讨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的实施过程。

二、案例背景(一)学生基本情况小杰,男,10岁,来自某市一个普通家庭。

自幼被诊断为自闭症,智力发育迟缓。

小杰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社交能力几乎为零,生活自理能力较弱。

在学校,小杰经常表现出刻板行为,如重复某些动作、沉迷于某一物品等。

(二)家庭情况小杰的父母均为普通工人,家庭经济条件一般。

父母对孩子的病情非常关心,但缺乏对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的了解。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对小杰的要求较高,但方法不当,导致小杰产生抵触情绪。

(三)学校情况该校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拥有一支专业的教师团队。

学校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开设了康复训练、语言治疗、社交技能训练等课程,旨在帮助自闭症儿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三、特殊教育实施过程(一)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针对小杰的实际情况,教师团队为其制定了以下个性化教育方案:1.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衣、洗漱、用餐等,帮助小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 语言治疗:采用个别化语言治疗,如发音训练、词汇扩展、句子构建等,提高小杰的语言表达能力。

3.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角色扮演、互动游戏、团体活动等方式,培养小杰的社交技能。

4. 刻板行为干预:针对小杰的刻板行为,采用正向强化、行为塑造等方法,帮助其逐渐改变不良行为。

(二)实施教育方案1.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教师通过示范、指导、鼓励等方式,帮助小杰掌握日常生活技能。

例如,在穿衣训练中,教师先示范穿衣过程,然后引导小杰模仿,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

2. 语言治疗教师采用个别化语言治疗,针对小杰的语言障碍进行针对性训练。

自闭症教育案例(3篇)

自闭症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小明(化名),男,8岁,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

从小,小明在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表现出与同龄人不同的特点。

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小明被确诊为自闭症。

面对这样的家庭状况,小明的父母陷入了焦虑和迷茫。

为了帮助小明改善症状,他们带着小明来到了一家专业自闭症康复机构。

二、案例描述1. 家庭情况小明的父母都是普通的上班族,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在小明出生后,父母发现小明在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存在异常。

尽管如此,父母还是抱着“慢慢来”的心态,希望能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改善小明的状况。

2. 康复机构情况康复机构采用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感觉统合训练、语言治疗、社交训练等多种方法对小明进行康复训练。

机构内有专业的教师和康复师,为小明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3. 康复过程(1)初期阶段在小明来到康复机构的第一周,教师和康复师对小明的行为、语言、社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了康复方案。

在初期阶段,小明的家长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与教师和康复师保持良好的沟通。

(2)中期阶段随着康复训练的进行,小明的症状逐渐得到改善。

在语言方面,小明能够说出简单的词语;在社交方面,小明能够与同龄人进行简单的互动;在行为方面,小明的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然而,小明的进步并不稳定,有时会出现反复。

(3)后期阶段在康复训练的后期,小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能够流利地与人交流,参与集体活动,与同龄人建立友谊。

此外,小明的家长在康复过程中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照顾和教育小明。

三、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案例中,小明的家庭在初期并未意识到小明的症状,导致家庭教育缺失。

家长在康复过程中积极参与,弥补了这一不足。

2. 康复机构的专业性康复机构采用多种康复方法,针对小明的症状进行个性化训练,使小明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3.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在康复过程中,家长与教师、康复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为小明制定康复方案,促进了小明的康复进程。

孤独症成功教育案例分析(2篇)

孤独症成功教育案例分析(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8岁,被诊断为孤独症(自闭症)儿童。

小明在语言、社交、兴趣等方面存在明显的障碍,如语言表达能力差、与人交流困难、兴趣范围狭窄等。

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小明逐渐展现出积极的变化。

二、教育目标1. 提高小明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

2. 帮助小明建立良好的社交能力,使其能够融入集体生活。

3. 扩展小明的兴趣范围,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三、教育方法1. 早期干预:针对小明的年龄特点,开展早期干预训练,包括语言、社交、认知等方面。

2. 个性化教学:根据小明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3. 家庭教育:加强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共同为小明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4. 社交技能训练:通过模拟社交场景,培养小明的社交能力。

5. 兴趣拓展:开展丰富多样的兴趣活动,激发小明的兴趣,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四、教育实施过程1. 语言能力培养:通过图片、实物、游戏等方式,引导小明学习简单的语言表达,逐步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2. 社交能力训练: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小明与家人、同学进行交流,通过模拟社交场景,培养其社交技巧。

3. 兴趣拓展:根据小明的兴趣爱好,开展绘画、音乐、体育等活动,丰富其生活体验。

4. 家庭与学校合作:定期召开家长会,分享教育心得,共同为小明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五、教育成果1. 语言能力:小明能够进行简单的沟通交流,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

2. 社交能力:小明能够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参加集体活动。

3. 兴趣范围:小明的兴趣爱好逐渐丰富,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六、总结通过对孤独症儿童小明的成功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需要个体化、多元化的方法。

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孤独症儿童完全有可能实现良好的成长和发展。

第2篇一、背景介绍小明,男,8岁,被诊断为孤独症(自闭症)患者。

小明从小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社交技巧,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反应与正常儿童有所不同。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

幼儿园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幼儿园自闭症儿童个别化教育方案一、引言自闭症儿童(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一种儿童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社交交往和沟通能力的缺陷,以及刻板、重复和狭窄兴趣。

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幼儿园需要采取个别化的教育方案,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自身能力与适应能力。

本方案旨在为幼儿园自闭症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服务,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教育目标1.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社交交往能力:发展其与他人建立联系、理解他人情感和表达自身情感的能力。

2. 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培养其有效沟通、理解他人意图和表达自身需求的能力。

3. 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通过结构化的教学和多种刺激,开发他们的认知潜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自闭症儿童的自理和独立生活能力:教授日常生活技能,提升其自理能力和自主性。

5. 提高自闭症儿童的运动协调能力:通过游戏和体育活动,促进他们的运动发展和身体协调。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 社交交往能力培养a. 组织小组活动:设置小组合作任务,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助的能力。

b. 角色扮演:引导自闭症儿童扮演不同角色,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学习与他人互动。

c. 交流游戏:运用图片、卡片等视觉辅助工具,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和表达情感,学习交流技巧。

2. 语言和沟通能力提升a. 口语训练:设置日常口语练习时间,逐步提高自闭症儿童的口头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b. 使用视觉辅助工具:利用图片、符号等辅助工具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和表达信息。

c. 创设情境:通过情境创设和角色模拟,让自闭症儿童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3. 认知发展提升a. 结构化教学:采用系统、有序的教学方式,帮助自闭症儿童理解和处理信息。

b. 多感官刺激: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刺激,激发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c. 问题解决训练: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引导自闭症儿童分析问题、思考解决方案。

特殊教育_案例分析(3篇)

特殊教育_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特殊教育越来越重视。

特殊教育是指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的教育,旨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本文以一位自闭症儿童为例,对其特殊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特殊教育的实施策略。

二、案例背景小张(化名),男,8岁,被诊断为自闭症。

小张自幼语言表达能力差,社交能力较弱,对环境变化敏感,注意力难以集中。

在日常生活中,小张喜欢独自玩耍,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对某些事物有强烈的偏好。

小张的父母非常关心他的成长,但面对孩子的特殊情况,感到束手无策。

三、案例分析1. 问题诊断(1)语言表达能力差:小张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无法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2)社交能力较弱:小张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缺乏合作意识。

(3)注意力难以集中:小张容易受到外界干扰,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

(4)情绪波动大:小张在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容易产生情绪波动。

2. 教育策略(1)语言训练:针对小张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训练:① 重复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反复播放音频、视频,让小张模仿发音、句子。

② 模仿训练:教师可以引导小张模仿他人的语言表达,提高其语言能力。

③ 情景模拟: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让小张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2)社交能力培养:针对小张的社交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培养:① 互动游戏:教师可以组织互动游戏,让小张在游戏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② 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引导小张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其社交能力。

③ 社交故事:教师可以通过社交故事,让小张了解社交规则,提高其社交意识。

(3)注意力训练:针对小张的注意力难以集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训练:① 定时训练: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时间,让小张专注于某一任务。

② 分解任务:教师可以将任务分解成小步骤,帮助小张逐步完成。

③ 激励措施:教师可以通过奖励、表扬等方式,提高小张的注意力。

(4)情绪管理:针对小张的情绪波动大,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管理:① 心理疏导:教师可以与小张进行心理沟通,了解其情绪波动的原因,并进行疏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閉症兒童的個別教育計劃(例子)
姓名﹕小陳
年齡﹕16
年級﹕中二級
家庭狀況﹕獨子,去年由武漢移居香港,與父母同住,小康之家。
於武漢完成小學課程,中一下學期插班入讀本校,由父親口中得知其已於武漢確診為自閉症,但父親未有把報告帶到香港,並宣稱已遺失。
性格﹕沉默寡言
學習需要
教學評估工具﹕
日常觀察及The Adult AutismSpectrumQuotient(AQ)詳見附件
至於午間遊戲室計劃,一切以參與者的喜好為依歸,他喜歡玩什麼,在可能的情況下,都會盡量配合。喜愛玩玩具是男孩子的天性,有時三、四十歲的大男生亦會喜歡玩玩具。老師觀察得小陳喜歡下棋及汽車,於是買來了多款棋類及數部遙控車,讓小組內的組員一起玩自己喜歡玩的遊戲,而在午餐時亦自然有共同話題。於是人際交流就自然地發生了,再加上ilaugh課程,在「簡單易玩」的遊戲中,讓其掌握社交思考方法,「簡單、符合興趣、自然與現實掛鉤」的特點令計劃更易為自閉兒所接受,成效亦更事半功倍。
午間遊戲室計劃之教學策略為結合教學與應用之模式,一方面教授同學社交思考的模式,讓他們在特定的環境或情況下所需要作出的「適當」回應和行動。另一方面亦給予一個較自然之場地作實踐,指導員亦可在較自然的情況給予指導。
ILAUGH模式為﹕L= Initiation啟動((溝通))= Listening with Your Eyes and Brain聆聽((運用眼睛及腦袋聆聽))= Abstract and Inferential抽象((抽象及推論語言及溝通))= Understanding Perspective想法解讀((了解別人想法與立場))= Getting the Big Picture/ Gestalt整體觀((取得大圖畫//完整分析))= Humor and Human Relatedness幽默((幽默感與人際關係)。(社交思考六面睇)
1.楊蕢芬(2005):自閉症學生之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2. *楊宗仁、張雯婷、江家榮譯(民92):自閉症者家長實戰手冊。台北:心理。
3. *楊宗仁譯(民93):亞斯伯格症學生實用教學策略:教師指南。台北:心理。
究其原因,大約與其仍未能處理好團體生活,他很可能對於察知互動的社會性線索有困難,無法理解要輪流說話的非語言線索,他並非要搶話說,而是說了一、兩句後,再接不上別人的話題。另外,小學時期,多次失敗經驗讓他升上中學後,對團體交談失去自信,亦慢慢形成他既希望融入團體,但只會躲在一旁的行為。
另一方面,與同學不同的地方成長亦造成其在語言及文化上的溝通困難。
教學策略
針對小陳在溝通及人際關係上困難,校方特別安排兩項社交訓練項目予小陳參加,期望透過非正式的課堂,以強化其人際及社交技巧。
第一項為劇場教室,以劇場手法和Theory of Mind的理念架構,透過讓同學玩集體遊戲、撰寫劇本、排練及演出話劇去引導學生解構溝通的過程及作出適當的回應,亦透過劇場表演提昇學生的個人自信。評估方式為自我觀感及溝通學習能力之前後問卷調查。
由於兩項活動均未完結,問卷調查仍未進行,以客觀上來說成效仍未能說準,但就日常觀察所得,小陳對團體活動抗拒仍然存在,但對在飯桌上三數個人的對話模式,卻漸次適應,願意參與,雖然說話仍舊不多,但在過程中小陳一直在聆聽,而在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很自然流暢地插入對話,插入點未有打斷別人,並有一定的眼神接觸。這顯示他不少的社交技巧正在進步,亦顯示其注意力及交流能力亦有所提升,對團體活動亦漸具信心。
改善建議﹕
要計劃能有效地改善自閉症兒童的社交障礙,必須清楚了解其性格特點,如能以其興趣出發,則更有效用。
加以調控一些能自閉症同學更易掌握溝通技巧的現實環境,比營造一個抽離的現實場境,更能有效、自然地令人際活動出現。
附件﹕
The Adult AutismSpectrumQuotient(AQ)
參考書目﹕
行為:
肢體動作頗大,走路頭部略向前傾,總是急急忙忙,同學嬉稱他為唐老鴨。
並沒有違規行為,但較不懂禮貌,當不明白老師說什麼時,會大力揮手,然後說﹕都唔知你講物。老師指正這為不禮貌時,亦能馬上改善,但不能持久。
喜好﹕
愛車一族。
總結﹕
該生面對的最大困難明顯仍在溝通與人建立關係上,雖然他能與一位同學成為較好的朋友,但與其他同學卻有格格不入的情況。
學習﹕
該生語文能力不俗,中英文成績中上,數學更是班中之冠。
溝通﹕
母語為普通話,來港後始學習廣州話。至今,廣州話發音仍不太清晰,但細心聆聽仍能理解其說話。聽力方面,一般能理解同學及老師說話,但亦有聽不懂的時候。與人對話,不習慣有眼神接觸,而且短句為主,一般不多於兩句。說話語氣較誇張。
社交:
具社交動機,從問卷中可知其希望結交朋友,但主要與班中較木納一位同學一起,愛跟著那同學走來走去。那同學不在的時候,總愛一個人閱讀一本袖珍版之老夫子,不斷重覆又重覆地閱讀。另外,小陳在問卷亦清晰表達出其與大伙兒溝通時會感到無所適從。…….
於是課程本身能否讓同學投入參與就成為成敗的關鍵,因為只有同學投入自發人際交流才會出現,同學才能在活動中學習社交技巧或實踐所學。所以大部份之社交訓練計劃都以遊戲作為活動的核心,希望透過開心愉快的氣氛讓同學漸次掌握社交技巧。
劇場教室與午間遊戲室計劃都是基於這理念以進行,不同是話劇對參與者的性格要求更高,如果參與者本身木納,亦相當內外,話劇那種叫眾人眼光集中於自己的壓力其實相當大,並不是每個人也享受成為焦點的。個案中的小陳明顯就是這類人,有一次,劇場教室進行想像力性之模倣遊戲,相當缺乏想像力小陳在眾人面前非常費力地完成任務,但劇場助理卻認為不符合話劇之模倣水平要求,即做得不夠神似,要求他再做一次,小陳的情緒雖然沒有失控,但卻沒有再作一次嘗試。如果再細心地觀察,你可以發現當時他是有點沮喪的,而其實每一次當角色扮演,他也相當不情願,不喜歡眾人看著他。這很可能是他多次缺席的原因。
小組約有十二人,導師為小童群益會之社工,具有相當之經驗,進行至今約八次,大部份同學皆能投入訓練,劇本已寫好,下一次開始排練話劇。
有理論指出,自閉症學生對於較具結構化之活動會較易掌握(Leicester city Council P.12),所以如果我們能把複雜多變的溝通對話變得較結構化,透過模仿、認同與投射,預演一些經常會有之社交場面,確實能有助自閉症兒童,掌握社交溝通的模式,亦可使其了解互動的社會性線索。
到底是哪一項計劃令小陳之社交能力有所提昇呢﹖由於兩項活動同期執行,所以很難準確地回答,但小陳比較喜歡午間遊戲室計劃,卻是相當明顯的。
反思
個人認為這些社交訓練計劃有別與其他行為改善計劃,很多時候老師都會要求,甚至強迫犯錯同學參加行為改善計劃,因為學生與老師都會認為是懲罰的一部份,或是改過自新之機會。但社交障礙的同學並沒有構成學校或老師的困擾,而社交訓練計劃亦為一種較軟性之課程,我們明顯不能使用權威以使同學自願參與。
雖然jacqui lacoq曾說過﹕「訓練室應該是遊樂場!」但教室中不少遊戲都是針對自閉症同學弱點而多加訓練,例如他們缺乏想像力,就要他們多參加要發揮其想像力的遊戲,看似是加強訓練,但卻很容易令自閉症兒童力有不逮,無所適從,而訓練員的協作更是成敗的重要因素。
另外,對於害怕團體活動,害怕接受觀眾和台、燈、聲的聚集的自閉兒來說,整個訓練可能都只是一項折磨。
團體活動中的相處亦有助於幫助他們發展人際關係的社交技巧,即人際關係技巧,包括發展當中三種重要能力﹕情緒、注意力及交流能力。
當然,戲劇活動有利於製造情境,以助他們更容易注意到重要的社交與情感交流的訊息。而活動本身亦潛藏了不少社交技巧,包括﹕實用會話、人際距離、社交語言、非語言訊息及組織技巧。
第一項為午間遊戲室計劃。遊戲室內設置多款玩具,包括棋類、紙牌遊戲及遙控車等,而數位於社交上具有困難的同學會會老師邀請成為此遊戲室之管理員。計劃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之核心為訓練﹕訓練其協助老師管理遊戲室,而訓練內容實為ILAUGH課程,協助發展學生之社交思考。第二部份之核心為友誼建立,小組中的成員會一起午膳,並於餘下之午飯時間一起玩遊戲。當訓練及友誼建立至較成熟階段,即開始第三部份—拓展社交網絡,將其邀請同學一起來遊戲室玩,其身份既為管理員,亦可與同學一起遊戲。
檢視成效
小陳起初對兩項社交訓練項目都願意參加,雖然都顯得不大投入。但當活動過了一半,小陳明顯對午間遊戲室計劃,越來越有投入感,活動進行了十次,除第二次缺席外,其他集會都自動準時出現,而且與其他組員亦開始有所溝通,對多人之對話亦漸能加入。但小陳對於劇場教室卻有越來越明顯之抗拒,己進行之八次集會中,有三次缺席,而且參加之次數中有多次是老師在放學時間拉他前往教室。而在集會過程中,亦發現其亦是無精打采,並不投入,自發的互動式人際交往未見出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