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青铜器铸造常识(一)

【新提醒】青铜器铸造常识(一)
【新提醒】青铜器铸造常识(一)

【新提醒】青铜器铸造常识(一)

一、什么是范铸

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流行工艺是范铸工艺,其工艺的产生应该是制陶技术演变而来。夏代青铜器形状相比简易,由此可追溯到夏代之前的简易陶器器形。范铸工艺贯穿青铜时代,范的材料是土、沙以及草木灰,经过适当的配比制成范料。范料在陶模上夯压出阴型即是范。比如铸造一面东汉铜镜,两片范外加一个钮芯便是一套镜范。经过烧制过的范对合后浇铸就是范铸。二、什么是单合范及双合范?

单合范是指两片对合的范,而其中的一片是纹饰的,也就是阴形花纹都在一片范上。另一片范是无纹的平板范。比如铸镜的范就是单合范。双合范是指两片对合的范,而两范都有纹饰的图案而对合的范,即称为双合范,比如青铜剑范、戈范、矛范属于双合范之列。三、什么是模

说到模,一般情况下是指制范用的模。模有阴阳之分,制范的模来自于阴模上制作,而阴模是从母模而来,母模是直接用练泥制作或用木材制作,制成后根据需要分解成数分之几一。四、什么是石范

范都是阴的,又是直接用于浇铸的,石范也不例外。用工具在石料表面向下挖刻成形称为石范,比如鄂州市雷山出土的商代石质斧范,(它两面都是阴形也是双合范之列),其阴形

只能原于挖刻而成,这就是石范,这类石质斧范也成为锛范,和这一样的也有铜质锛范,铜锛范应铸造而来。石范口沿出有两个母扣,为的是卡住中间的泥芯,这样可以防止铜水的压力,在浇铸时避免泥芯漂移。五、什么是分型制模、分模制范

1.制模需要分型,把一个完整的器型分成数分之一,不是所有器物都只制作一个模就能铸成全部形状。比如有四个扉棱的长方形鼎,它有两个宽面和两个窄面,在宽面模上做出两个宽面范,同时在窄面模上也做出两片范,在同一件器物上哪个模做哪个范,这就是分型制模。2分模制范是指在分型制模的基础上制范,比如分型制模是把模已经分成了数分之几,在这个基础上去制范才会后规整的范线,假设直接在某件实物上制范,不会有规整的范线。

六、什么是铜范

铜范的品种与陶范相比是少的,用铜范浇铸物件前是经过处理的,铜的导热率极快,只适合浇铸小件物品,铜范如果不进行炭化处理,在浇铸时铜水会把铜范的浇口冲透,西汉铸钱用五铢铜范较多,铜铎、箭镞,锛也有用铜范浇铸的。七、什么是分型面

分型面也是夹角面,比如一个三分法的圆鼎整铸鼎,其模是鼎形的三分之一也包括分形面,如果把鼎刨开成三分之一,也是无法制范的,有了120度的分形面,制出的三片范才能

严实的合在一起。范缝的来源就是范与范之间的分形面上而来。八、什么是活块造型

用斝做例子,斝有一个鋬两个铸帽,制范时把半个厚度的活块模临时安置在模上去制范,活块模与斝模不是一体的,铸斝的范需要三片,做第一片范时把活块模放在斝体的左边进行制范,制第二片范时,将另外一个半个厚度的活块放在斝体右边进行制范,制第三片范时不需要活块模,三片范合在一起后就有了鋬的型腔。铸帽的“柱”也属于活块造型,用芯

盒制泥芯时,柱临时安置在某个位置,亦也灵活运用,这就活块造型。九、什么是自带泥芯

用三分鼎做例子,从有些鼎的肚子里能看到有三个锥形空心,这是鼎腹泥芯上面自带了腿芯,也就是芯盒上面有腿形,做出的泥芯也就有了腿芯。有的鼎肚子里看不到空心,那不是自带芯,有的少部分斝和爵的对应的部分没有芯痕,而是一条直线,那也是自带芯的一种。十、什么是泥芯

芯是与范配套使用的,是组合在范腔内使用,如果把范称为“外范”,那里面的应该是“内芯”,其实范就是范,芯就是芯,各有各的位置。青铜容器都有空腔,要铸出空腔就离不开泥芯,一套范合在一起,而泥芯占居了铜水的位置,浇铸后的铜器自然有了空腹,泥芯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器物的厚度。十一、什么是芯盒

芯盒是专门制作泥芯用的,芯盒是从范上或阴模上制作而来,

范和阴模都是阴型,例如三片范合在一起,再范面上用泥贴出铜器厚度,烧制后不会变形,三范合在一起填满泥料就有了泥芯,这就是芯盒。十二、什么是芯痕以及修范痕迹

比如爵、簋、斝都有半圆形的把子,而对应的器壁上有芯痕,芯痕的来源是合范时把泥芯夹在范里对应的位置,由于铜水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浇铸时流入了芯和范之间的缝隙而致。十三、青铜合金的概念

铜、锡、铅是青铜的主要元素。铜的熔点1083度、锡的熔

点232度、铅327度,

在熔化的铜液里加入锡是为了提高青铜的硬度,加铅为了在浇铸时能起到好的流动性,铜与锡的合金比例要看是浇铸什么器物,根据器物用途添加锡料,从国内目前的检测数据来看,合金比例只是个大概,相同的器物合金比例不一定相同,甚至有的差别较大,青铜镜是高锡含量,宋代早期也有,但宋镜扭曲变形的也不少,说明锡量低。如果是高锡含量要么断开或者裂口,而低锡含量容易扭曲变形。十四、什么是泥条铸铭和刻铭

一些商代到西周中期而具有阴纹凹槽的铜器,泥条铸铭较多,在范面上粘贴泥条后在焙烧浇铸,这种方式属泥条铸铭。刻铭是在铸出的铜器上用錾子刻,它的状态比较明确,由于笔画或图案需要转弯,每刀之间有连接的痕迹,凹槽呈V字形状态。

十五、什么是范铸逻辑

只看器物有无范线是不够的,古人能用范做出铜器,那他的分型思维就应有一定的逻辑性,仿品可以做出范线,但范铸逻辑不一定符合某个时代,这需要大量的观察各个铜器的分型方法来做参考,只看有无范线是浅显的,至少大的分形方式要符合时代。十六、什么是分型叠铸

一片范从上到下一通到底不属于分型叠铸,如果某个部位单另分型制范,这是分型叠铸,范与范之间压落,用商尊做例子,如果把尊看成三段,从口沿到中间的扉棱以上是一段,中间的圆形腹部是一段,腹部以下为一段,有了这三段说明模是分段设计的,模又是器物的四分之一,如果范组合在一起,一层就是四片,三层共十二片范,叠压在一起浇铸称为分型叠铸。十七、什么是皮缝以及皮缝方向

皮缝、范线、芯痕以及皮缝方向,都产生在分型的面上,范与范之间合的在严实但前后或高低容易错位,即便合的非常完美分型线是难以遮盖的,当一块范制好时,它的边线非常规矩,经过阴干和烧制后难免会有缺失,边线部位应力小容易造成损耗。十八、什么是分形嵌范和嵌铸及铸接

分形嵌范是范中嵌范,也就是说,在制作某个常规范的同时,专门预留了嵌范的位置,塞入到范中的范叫嵌范,被嵌到范中的范也需要分型,所以叫分型嵌范,所谓皮缝方向,是铜

液钻近了范与范之间的合范面,其实这就说明了分型的部位。十九、什么是整铸和分铸以及插卯和铸接

整体铸造是一次成型,器身附件浑然一体,比如嵌范,虽然要嵌的范和主体范不是一体,但浇铸后仍是一次成型。分铸的概念至少有三点,比如器身附件是单另铸造,与器身插接后在用金属销卯紧,这是分铸里的插卯。还有一种分铸是铸接,同心圆剑的剑首属于铸接,前段是剑箍,后段是剑首,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用铜液以浇铸的方式来连接一体为铸接。从目前的一些发掘品看,有的附件只是插在器身上,并没有以卯的方式来紧固,如果看附件对应的另一面明显有一圈插接的痕迹。春秋战国的一些器物附件也有铸接,例如铺首的鼻梁上面有浇铸口的痕迹,或有的浇铸口在附件对应的另一面。二十、什么是倒拔模

范是从模上制出的,如果范与模不能托开,这就有倒拔模的问题,也就是模面的某个部位纹饰角度不对,制范时泥料卡死在角落里,这就是倒拔模。二一、什么是芯撑和芯撑孔

芯撑与芯是一体的,作用是防止芯与范贴在一起,有些春秋时期的鼎腿和编钟上面能明确的看到芯撑孔,孔不一定是很规则的,甚至有些孔非常小,由于锈层遮盖的问题,已看不到,从某些器壁较厚的铜器看芯撑孔,断面是有锥度的。从一些破碎的腿类残器发现,有的芯撑孔非常小,说明芯撑锥度比较大,只是尖顶着范面,所以有些孔在眼前也不好辨认。

长条形的芯撑孔比较长见,十字形的芯撑孔在商觚上较常见,春秋鼎的也常见。二二、什么是永久性泥芯

永久性泥芯是封死在某个器身附件里的,有些鼎和鼎耳是看不到空的部位,感觉是实心的,春秋器有少部分是这种情况,但是能看到垫片,有的能看到芯撑孔,但无法掏出泥芯。商到西周有少部分鼎腿是实心的,没有孔也没有垫片的腿一般是实心的,腿粗的基本都是空心多。

二三、什么是纹饰拼兑

纹饰拼兑工艺发展于春秋,结束至战国,其工艺是雕塑小块纹饰模,翻出一堆阴模,在此基础上再制整体纹饰模,两道模做下来就带出了纹饰拼兑的痕迹,当然,有的器物上一边是明确的,而另一边又不明确,有可能是某种原因,在制作阳模前修补过阴模,在翻制阳模时就模糊了,战国铜镜的纹饰拼兑技术,应该是借用了铜器的制模思路而成

四、什么是缩孔缩松和铸造缺陷

金属有膨胀就有还原,青铜材料进入范腔后冷却比较快,冷却的同时就是金属还原的过程,范温越低冷却的越快,范温越高浇铸后越有缺陷,青铜镜的正面光泽度比较大,说明表面致密,如果能看到表面的麻麻点点,是收缩造成的,有的镜子看不到缩松,但不等于里面就没有,因为人的眼睛只能看宏观,当收缩比大的时候有可能转变成缩孔,而缩孔一般在短面上可以看到,有些同器上有缩松但不好辨认,因铸

态毛坯没有打磨,不象铜镜那样有着致密的光洁面。

二五、什么是模拟实验

用原始方法从零做起,而不是从某件实物上去翻模制作,翻制模具失去了制作陶模的真实性,在器物上直接翻范,可以说丢失了本该在范面上制作花纹的烦琐性。真正完全靠手来制作全套工艺,这才起到了模拟的作用。试验反复进行,大量考察青铜器表面铸造特征为参考,广泛察看陶质模范为重点,以范铸为基准的试验是比较科学的试验。二六、认识范有什么好处

都在说青铜器是古代最高科技的体现,考证范铸工艺是探索古代文明,对于考古人员来说研究范铸能推动范铸实验的研究氛围,对藏界的朋友来说,可以借鉴参考,也能了解范铸工艺,不断探索能提高认识。二七、什么是榫卯

从青铜器上看榫卯是两件物体,榫是榫卯是卯,榫头和器身附件上有榫眼,用金属销或棒之类铆钉,用工具将其穿孔锤打既是卯接,榫卯的作用是为了与器身连接某个附件。二八、目前的范铸研究处在什么阶段

个人认为目前的范铸研究领域处在起步阶段,只研究不做模拟试验无法澄清一些相关问题,试验要大量而不断的去做,才会发现范铸的的共性的问题,对一件东西只做一次说明不了什么,范铸工艺断代太久,相信一两年前的事情没人能一一说的清楚,更何况上千年的工艺,只有用实践去严整理论

是最好的捷径,能把大方向问题研究出来就是一大进步。

(完整版)建筑工程一般常识

建筑工程一般常识 1、什么是容积率?答:容积率是项目总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小数表示。 2、什么是建筑密度?答:建筑密度是项目总占地基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3、什么是绿地率(绿化率)?答:绿地率是项目绿地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一般用百分数表示。 4、什么是日照间距?答:日照间距,就是前后两栋建筑之间,根据日照时间要求所确定的距离。日照间距的计算,一般以冬至这一天正午正南方向房屋底层窗台以上墙面,能被太阳照到的高度为依据 5、建筑物与构筑物有何区别?答:凡供人们在其中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都叫做建筑物,如公寓、厂房、学校等;而人们不在其中生产或生活的建筑,则叫做构筑物,如烟囱、水塔、桥梁等。 6、什么是建筑"三大材"?答:建筑"三大材"指的是钢材、水泥、木材。 7、建筑安装工程费由哪三部分组成?答:建筑安装工程费由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三部分组成。 8、什么是统一模数制?什么是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分模数?答:(1)、所谓统一模数制,就是为了实现设计的标准化而制定的一套基本规则,使不同的建筑物及各分部之间的尺寸统一协调,使之具有通用性和互换性,以加快设计速度,提高施工效率、降低造价。(2)、基本模数是模数协调中选用的基本尺寸单位,用M表示,1M=100mm。(3)、扩大模数是导出模数的一种,其数值为基本模数的倍数。扩大模数共六种,分别是3M(300mm)、6M(600mm)、12M(1200mm)、15M(1500mm)、30M(3000mm)、60M(6000mm)。建筑中较大的尺寸,如开间、进深、跨度、柱距等,应为某一扩大模数的倍数。(4)、分模数是导出模数的另一种,其数值为基本模数的分倍数。分模数共三种,分别是1/10M(10mm)、1/5M(20mm)、1/2M(50mm)。建筑中较小的尺寸,如缝隙、墙厚、构造节点等,应为某一分模数的倍数。 9、什么是标志尺寸、构造尺寸、实际尺寸?答:(1)、标志尺寸是用以标注建筑物定位轴线之间(开间、进深)的距离大小,以及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有关设备位置的界限之间的尺寸。标志尺寸应符合模数制的规定。(2)、构造尺寸是建筑制品、建筑构配件的设计尺寸。构造尺寸小于或大于标志尺寸。一般情况下,构造尺寸加上预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商周青铜器纹样 中国的青铜器艺术,经历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商周青铜器纹饰与王权、神权的结合尤为突出,其神秘、独特、璀璨的艺术特征延续了十多个世纪并营造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极浓厚的神秘氛围。从而使它不仅直接作用并支配了那一时代,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青铜器纹样-产生背景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也。”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害己,也暗含着人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这时青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极为罕见,偶尔出现时,也仅处于被动的地位,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全部装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惧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本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一些猛兽虽然存在却不再像先前那样常出没于人们居住的村寨、城邑。人与动物之间的搏斗逐渐减少,甚至不是猛兽寻人残食,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反映在青铜器装饰上,动物纹饰趋于程式化,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

写袱子的一般常识

写袱子的一般常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写袱子的一般常识 写袱子,为已故亲人烧钱化纸,用这种方式祭奠悼念已故亲人,以表达哀思,求得自我安慰,是民间千百年沿袭下来的风俗。人们常用这种方式不忘前人思德,传承孝道。 写袱子并非难事,只要弄清格式,分清日期,搞懂称谓,即可写之。 一、格式 这里例举的属本地常用格式 二、日期 一般都以农历为准。格式上“今当或今逢”什么之期。是指什么节日写给已故亲人的袱子。不同的节日填写不同的日期。 正月写几首或上元之期;清明写拜扫或清明之期;端阳则写端阳之期;七月半写盂兰或中元之期;腊月写见暮或下元之期;出柩写驾辆之期;上山写还山安葬之期;烧七写首七,然后依顺序写二七、三七至十七,十七写封七作帛之期;百期写百期之期;周年,一周写小祥之期;二周写大祥之期;三周写除服之期。……

写袱子倒数一行为落款日期。落款日期,格式上“天运年月日火化”。以农历为准。如“天运庚寅年腊月初九日……”。还须说明袱子什么时候烧就填什么日期。 三、称谓 从袱子格式上看。顺数第三行处,“故什么”是指写给谁的袱子。原则上他生前,你称呼什么就写什么。 自本身而上数:一代称显考或显妣;二代称祖考或祖妣;三代称曾祖考或曾祖妣;四代称高祖考或高祖妣;五代称天祖考或天祖妣;六代称列祖考或列祖妣;七代称太祖考或太祖妣;八代称远祖考或远祖妣;九代称鼻祖考或鼻祖妣。 如果辈数太多,一辈始祖称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孝名统称嗣孙。 袱子格式倒数第二行“杞……”是指谁写的袱子,像写信一样须署名。已故亲人在世时,称呼你什么就写什么。 自父辈而下数或自显考而下数:一世称男;二世称孙;三世称曾孙;四世称元孙;五世耒孙;六世称第孙;七世称乃孙;八世称玄孙;九世称耳孙。 称谓须说明:“故什么”处。男的称考;女的称妣;男的称老大人;女的称老安人或老孺人。其他的平辈或平辈以下,男的称正魂;女的称正性。如果同辈同父母的则称胞兄胞弟,胞姐胞妹;同辈不同父母的,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或表兄表弟,表姊表妹。其他则平时在世时,怎么称呼就怎么写。如“故舅公”;“故大姨”;“故姨父”等。然后,在“妣”或“考”下面,分别写上已故亲人的姓和名。如:“故显考、张公讳,成明老大人”…… 还须说明的是:自本身往上数,上一辈男的称“公讳”;女的称“母”或“太君”。如“故显考,张公讳”;“故显妣张母,黄氏老孺人”等。“女的”是自己母亲则称“母”,其余往上辈份统称“太君”。写好正面,背面填写封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电气一般常识

电气一般常识 .电是什么? 答:有负荷存在和电荷变化的现象。电是一种和重要的能源。 2.什么叫电场? 答:带电体形成的场,能传递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什么叫电荷? 答:物体或构成物体的质点所带的正电或负电。 4.什么叫电位? 答:单位正电荷在某点具有的能量,叫做该点的电位。 5.:什么叫电压?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称为电压。它的基本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 。 6.什么叫电流? 答:电荷在电场力作用下的定向运动叫作电流。 7.什么叫电阻? 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要受到一定的阻力,,这种阻力称之为导体的 电阻。 它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简称欧,常用的单位还有千欧,兆欧。

8.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答:很容易传导电流的物体称为导体。在常态下几乎不能传导电流的物体称之为绝缘体。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称之为半 导体。 9.什么叫电容? 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电容器在一定电压下储存电荷能力的大小叫做电容。它的基本单位是法拉,符号为F,常用符号还有微法(MF),微微法拉(PF),1F=106M F=1012MMf(PF) 。 10.什么叫电容器? 答: 储存电荷和电能(电位能)的容器的电路元件。 11.什么是电感? 它的基本单位和常用单位是什么? 答:在通过一定数量变化电流的情况下,线圈产生自感电势的能力,称 为线圈的电感量。简称为电感。 它的常用单位为毫利,符号表示为H,常用单位还有毫亨(MH) 。1H=1 03MH 12.电感有什么作用? 答:电感在直流电路中不起什么作用,对突变负载和交流电路起抗拒电 流变化的作用。 13.什么是容抗?什么是感抗?什么是电抗?什么是阻抗?他们的基本单 位是什么? 答:电容在电路中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称为容抗。 电感在电路中对交流电所起的阻碍作用称为感抗。

高中美术_商周青铜器艺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商周青铜器艺术》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面对的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对青铜器艺术有了基本的了解,作为高中生在已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应对青铜器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赏析青铜器的纹饰、造型和铭文特点,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方面的美术核心素养。 知识框架的设计贴合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浅入深,从功能性到纹饰的分析,再到赏析不同年代作品的纹饰、造型和铭文特点,环环相扣,学生逐步结合已有的历史背景尝试理解青铜器艺术特点的演变过程,逐步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课堂讲解员的角色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灵活的方式,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能更好的理解作品,并能从他们的视角去欣赏作品,给课堂的教学会注入新鲜的元素。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的制作课件的能力,搜集资料分类整理、归纳总结的能力,语言表达的

能力等,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综合能力和素养也会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两次课堂讨论问题设置难度递增,培养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比较出纹饰的分类和不同历史时期青铜器艺术的美感。借助视频资料赏析,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受,符合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 青少年乐于探索、善于发现,最后的环节了解身边的传承与创新,鼓励学生走进山东省博物院,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商周青铜器艺术》效果分析 通过了解商周青铜器艺术的纹饰、造型和铭文的艺术特点,分析演变的历程,学生对以往陌生的青铜器艺术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不再只局限于认为青铜器只是礼器,只有厚重的造型和神秘的纹饰。 学生通过完成解说员的学习任务,对“后母戊鼎”的认识与课前发生了变化,对纹饰的具体细节和制作工艺“范铸法”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讨论环节则丰富了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造型的青铜器所体现出的美感的原有认知。彩色图卡的运用使课堂赏析更加充分,纹饰的细节处理更加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丰富了教材信息。 大量视频资料的运用,体现出美术学科的视觉赏析的独特性,学生在“如果国宝会说话”简短精湛的解说中对青铜器的文化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身边的传承激发学生到山东省博物院了解青铜器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鼓励学生对青铜器艺术的学习由课堂延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论先秦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美学思想 先秦,一般指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而言,它是以氏族、宗法、专制体制为基本结构的社会形态。装饰艺术是按照装饰表现规律并运用装饰性的符号和手法,融于生活、艺术、经过设计和转变而形成的综合性的造型艺术形式。 就青铜器来说,其装饰艺术主要是指在青铜器表面附加的艺术性的构件、纹样和铭文。青铜器装饰艺术是先秦时期社会生活、思想审美观念的重要载体,具有巨大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先秦艺术形式和风格带有明确的“神话与仪式”的目的。古人造物的情感表达与审美意识需要符合“天”的旨意,也要符合宗教的伦理要求。 从艺术角度来看,不同时期的青铜器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夏代的青铜器,带有原始器物的质朴;商周时期,青铜器被神化而具有威严感、力量感和神秘感;西周后期到春秋时期,青铜器体现了一种秩序化、规范化的理性情感,逐渐强调以感官需要为目的的审美要求。 春秋晚期到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尺度宜人、精美灵巧、实用和美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美学命题和范畴是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的理论结晶。 商人尊神重鬼,把鬼神思想附加在青铜器的铸造中,同时,融入了对原始图腾的崇拜意识,使其成为统治者巩固地位所需的观念物质化的产物。西周初期,尊神重鬼的思想得以延续,但在后期,礼乐制度兴起,虽仍强调“国”与“民”之间严格的等级秩序,但是注入了“德”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理性精神渐渐深化,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思想局面,各家“元典”著作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青铜器的门类分类,以造型、纹样为对象分析了青铜器装饰艺术的审美特征,结合特征提出青铜艺术“神”“中”“和”

“文与质”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对绘画者的“人格涵养”、绘画的“传神写照”和绘画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与作用。

灵石旌介青铜器铸造工艺分析

灵石旌介青铜器铸造工艺分析 韩炳华 (山西大学科技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摘要:通过肉眼观察、X射线拍摄、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对灵石旌介青铜容器进行初步的分析,总结了其合范的规律性,并指出旌介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与同时期殷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接近,有些工艺如焊接,在一定程度上还要领先殷墟青铜器。但由于等级地位的区别,在合金上略有差异。本文的研究填补了商代晚期王畿之外的西北边陲地区青铜器铸造工艺技术的空白,为进一步探讨殷商时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关键词:灵石旌介;墓葬;青铜器;铸造工艺 旌介墓地位于今山西省晋中市西南的灵石县静升镇旌介村北附近,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分别在1976年与1985年对该墓葬进行了发掘,共发现商代墓葬三座①。三座墓葬共出土青铜器127件②。这些青铜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制造精美,多数还有铭文,这对于研究商代边缘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以及商代晚期政治架构、军事部署等诸多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从铸造工艺方面探究旌介青铜器的一些情况,从而更深层次认识旌介墓葬墓主人的身份地位以及当时青铜器冶铸工艺水平。 对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研究有两种方法,一是仔细观察青铜器上的遗留铸造痕迹,二是用科学试验的方法对传统工艺的复原。本文主要侧重前者。本文是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科学仪器形成我们对这批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初步认识③。 1.三足器范铸工艺 旌介墓葬共出土三足器28件,其中分三类器,鼎4件,斝1件,爵23件。三类器物以其铸造工艺的相似性分为三种工艺: 第一类,三柱足圜底器。 共有三件鼎。三件鼎从合范的方式看主要有两种区别:一种为鼎M1︰26,此器铸成后使用较多,范线未经过仔细的打磨,故合范情况比较易观察。腹部中间在圆饼形纹饰下有明显的水平范线,每足的外部中线与两侧为足部的垂直范线,共3条。器底部的范线为弧边三角形。从弧边三角形向上至腹部水平范线为一块范,三边共三块外范拼凑。圆饼状纹饰带一周为三块外范,加上底部一块弧边三角形范,共计7块外范。 一种为:鼎M1︰36和鼎M2︰38,前者的腹部每4个蛇纹与5个蝉纹为一组,交界之处的范线可见,但多被打磨近平,足自上至腹部有三条范痕。底有垫片,但不见明显合范痕迹。足自下至腹部有三条垂直范线。足部外部纹饰水平方向有错位应该是一垂直范线。一足

一般机械常识

一般机械常识 1、机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至关重要,不论新旧机器、设备都应当贯彻“以维护为 主,检修为辅”的原则。 2、带传动可分为三角带传动、平型带传动和圆型带传动,我厂变压吸附使用的真空泵 为三角带传动。 3、在带传动机构中,一般都有调整张紧力的拉紧装置。 4、安装带轮时,两轮中心线必须平行,应保证带轮在轴线上没有歪斜和跳动。 5、带传动的失效形式主要表现在打滑和疲劳破坏。 6、齿轮副侧隙的作用:一是防止齿轮副的误差和热变形而使轮齿卡住。二是用以给齿 面间的润滑面留有空间。 7、常见齿轮的失效形式主要表现在:磨损、胶合、表面疲劳、塑性变形、断裂等五大 类。 8、根据零件的工作要求不同,配合可分为间隙配合、过盈配合和过渡配合三类。 9、机械密封故障在运行中表现为:振动、发热、磨损,最终以介质泄漏的形式出现。 10、表示泵工作性能的主要参数有三个:流量、压力、功率。 11、离心泵的扬程随流量增大而减小。 12、离心泵的轴向密封采用填料密封和机械密封。 13、滚动轴承由内圈、外圈、滚动体、保持架四个部份组成。 14、普通的滚动轴承用四个数来表示。 15、逆止阀的作用是限制流体流动方向,防止液体反向流动。 16、钳工常用锯条长度为300mm。 17、管螺纹表示方法,G3/4表示的是其内径。 18、钢丝绳6×37+1中的6指股数,37指每股37根钢丝,1指中心有一根油浸绳 芯。 19、1Cr18Ni9Ti不锈钢与不锈钢焊接需用焊条型号为A132,不锈钢与碳钢焊接常用 焊条型号为A302。 20、钢管可分为有缝钢管和无缝钢管两大类。 21、无缝钢管和电焊钢管的规格常用外径×壁厚表示。 22、电焊机有交流电焊机和直流电焊机两类。 23、1000微米等于1毫米,1毫米等于100丝。 24、使用的钢丝绳扣,编结部份的编结长度要大于15倍绳的直径,且不小于300 毫米。 25、盲板的抽堵必须按盲板管理规定执行,盲板的厚度必须大于管壁的厚度,且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1

常用公文一般常识

常用公文一般常识 为了严格公文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根据公文行文的基本要求,结合企业公文行文的实际情况,筹备处办公室对公文行文的一般常识进行整理、归纳,编制此学习资料印发各公司、部。希望对各单位规范企业常用公文的起草、审定、呈报、印发有所帮助。 一、公文的种类 涉及企业内部经常使用的公文一般包括:报告、请示、任免、决定、决议、指示、指令、通报、通知、批复、函等,以上公文关系可分为三类:对上行文有请示、报告;对下行文有任免、指示、指令、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批复;平行文一般为函(其中通知有时也可作平行文)。 二、公文的主要格式 公文的一般格式包括: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行文机关印章、发文年月日、抄报上级领导、抄送相关单位、公文编号、机密等级、缓急程序等十项内容。这是在公文行文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必须掌握和运用这种统一的公文格式。 三、公文写作的基本原则 1、按常规公文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平行文;上行文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行文,根据行文的需要可分为逐级行文、多级行文和越级行文。在一般情况下,下级不得越级行文请示问题,因特殊情况需要越级行文时,应同时抄报被越过的机关;下行文是上级机关对所属下级机关的行文,向下级机关的重要行文,可以抄送直接上级机关;平行文是单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业务指导关系,同级或不属同一系统的行文。

2、撰制办理公文的一般程序:有草拟、修改、审核、签发等。草拟公文情况要属实,观点要明确,文字要精炼,层次与条理要清楚,篇幅力求简短;审核公文要做到认真审稿、严格把关,是防止差错、提高文件质量的重要环节;签发公文要将认真审核的文稿送主管领导签发。 四、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撰写公文要有明确的立意,要讲究周密的表述,要一事一文,突出中心,结构合理。公文一般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部分:也称原由或引据部分,主要说明发文的根据原由、目的和必要性,要求开门见山、直接引据。 2、主体部分:是公文结构的主要部分,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合理安排层次与段落,同时对公文开头部分提出的问题,要在主体中陈述清楚,说明情况,阐明道理。 3、结尾部分是全文的结束:(1)上行文结语,要求答复的报告可以用“以上报告请审查”或“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阅示”要求上级批准的请示,可以用“上述意见妥否,请批示”或“以上请示,请领导审核批准”。(2)下行文结语“一般用:“此令”、“此复”或者“希遵照办理”、“请认真贯彻执行”等。 五、公文的处理程序 1、收文:应有专人负责统一收文,清点验收来文,逐件登记,注明收文序号、来文字号、收文时间、来文机关、事由、件数、密级等。 2、分办:来文登记后,凡是需要办理的公文送请领导人批示或批办。 3、催办:凡是已请领导人批示或者交有关业务部门办理的公文,应及时检查催办,防止漏办、积压延办。

青铜铸造方法

青铜铸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失蜡法. 一.块范法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介绍如下: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隙内,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 (1). 制模 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种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机 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适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因为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而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 ,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减少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 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何处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心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

保健品一般常识

保健品一般常识 一个健康门店的保健品销售额占比要达到12%以上。保健品面对的客群通常为中青年顾客,而随着“大健康”理念的普及,中青年群体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保健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药店需重视保健品的销售,相应的店员也要加强对保健品的了解。当谈及保健品的概念、分类、常见品种等等,店员必须做到从容应答,如数家珍。 一、概念 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 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温馨提醒:保健品不能代替药物或食物;不宜超过推荐量或与同类 营养素补充剂同时食用。 二、分类 大体上讲,保健品分为两类:营养补充性保健品和功能性保健品。 (一)营养补充性保健品 人体所需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与之相关的保健品可以视作营养补充性保健品。 代表型产品:维生素(A、C、B、E)、矿物质(钙、铁、锌、硒)、蛋白质粉。(二)功能性保健品 不是人体所必须的,但是对人体具有一定的调理功能,能够使人体在某些方面功能得到增强。 代表性产品:胶原蛋白、褪黑素、蜂胶、螺旋藻、葡萄籽、大豆异黄酮、鱼油、卵磷脂等。 三、必须掌握的品种 1维生素C 又名抗坏血酸,含有6个碳原子酸性多羟基化合物。

作用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 解毒功能——使酶的活性升高,增强药物或毒物的解毒过程 促进铁的吸收——使三价铁离子(难吸收)还原成二价铁离子(易吸收)预防癌症——阻断亚硝酸盐转化成亚硝胺(吸烟人群) 清除自由基——增强血管弹性、美白 提高免疫力 适宜人群:皮肤老化、晦暗者 免疫力低下者——易感冒人群、过敏患者 吸烟者 牙龈出血 缺铁性贫血患者 2B族维生素 成分组合:B1、B2、B6、B12、叶酸、烟酸等。 B1(硫胺素) 作用:促进成长;参与糖类代谢,在生病、生活紧张、接受手术时,要增加必要用量帮助消化(碳水化合物) 改善精神状况 维持神经组织、肌肉、心脏活动的正常 减轻晕机、晕船 可缓解有关牙科手术后的痛苦 有助于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大贵之家,一般百姓是无力铸造铜器的。总体来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奴隶制时代的风尚和阶级的审美观念。 在此,我想讲一下在我看来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铜器最早的铸造,相传是始于黄帝,而比较可靠的却是从夏禹时候起,夏铜器种类为最普通鼎彝两种。商朝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12世纪,这时期的铜器种类和技术已经非常值得称赞,花纹款式也都比较复杂而充满用意。这之后至周代则更加繁盛,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技术更加精妙。 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论,三代青铜器艺术之美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特征。 一方面,三代青铜器艺术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原始彩陶艺术之间存在着传承性。事实上,通过从三代中铜器最古老的型式,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铸铜工艺的技术和原始彩陶的艺术是一脉相传的。到了青铜时代,青铜器艺术达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术,奴隶们所铸的铜器中,有多达十种不同的形式,如鼎、鬲、爵、尊、壶、豆、角等。这些青铜器,首先从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铜器的形状的演变

与原始彩陶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外在的相似性。有的由陶器发展而来,有的由原始的竹编器物而来,有的则由石器和骨角器进化而来。其次,从装饰上看,青铜器上面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更是与彩陶纹样紧密相连。商代铜器,大多都有繁杂细致的花纹,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纹,也称为回纹或云雷纹,象征着雷电或暴风雨云,这种螺纹,很早就已经在原始艺术时期的陶器上。这种纹饰,最初多为圆形,中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圆形相联的状况,最后,螺纹由圆形而变为有方角的样式,这种情景在新石器时代马厂彩陶时期开始萌芽,到辛店时期而出现了有连续的圆纹出现,此种圆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纹,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以装饰陶器的颈部。到商代,则将这种装饰陶器的纹样,用来装饰青铜器以及骨角器物。象前面讲到的鼎、鬲,大都在器物的颈部镂刻上花纹带,并在里面满缀回纹。原始艺术中出现的纹饰原来是在石头上、木头上或粘土上的,而到了奴隶制的铸铜工艺发达的时代,这种纹饰或者直接转移,或在原来基础上改造又延用到了金属上,可以说,中国原始彩陶的造型与纹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装饰美术法则,并且在夏商周三代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三代青铜器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自身在美学风格上也存在着变化和发展。伴随着奴隶制经济和政治的产生和发展,青铜器艺术虽然在铸铜工艺上与原始时期彩陶艺术有一脉相传的关系,特别是在奴隶制时代早期仍具有一定的原始彩陶那种朴素、活泼的蕴味,但三代毕竟是一个自身完整性的体系,由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社会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完全从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

青铜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最初是使用自然铜,商代早期已能用火法炼制铜锡合金的青铜。冶炼青铜的过程较复杂,大概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在炼炉内,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取精炼铜液,弃去炼渣,即得初铜。初铜仍比较粗,需再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使用锡青铜和铅青铜两种合金,能铸造重80千克的大鼎。具有中国特色的 组合陶范铸造工艺在此期间大体已经形成。 青铜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由于其克服了纯铜的柔软弱点,且具有熔点低、铸造性能好等优点,逐渐成为古代铜器中的主要品种,并促进了车、船、雕刻、金属加工等制造技术和农业、军事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的应用,代表了当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艺术水平,成为这一时代的鲜明标志。 历史发展 商、西周的治铸 [1]商代后期 四羊方尊 ,青铜冶铸业臻于鼎盛,能熟练地使用多种分铸法(先铸器件再接铸附件,或者先铸附件再与器体铸接),以获得复杂的器形,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圆斝的斝柱和斝鋬就是铸接于器体上的。卣的多次铸接更为典型。它的提梁、盖纽采用了多种铸接方式,分两次从五个部位,将七个部件和卣体接铸成一体。铸型工艺也已规范化。椭圆形容器多采取三等分或六等分的分型方式,方形、长方形容器以对角线的延长线为界,采用四等分或八等分。器物种类繁多,有各类礼器、生活用器、兵器、生产工具、车马器和乐器等。大型铸件用直径达600~800毫米的竖炉熔铜,由槽道浇注。重要器物的合金配比 也初步形成规范。 西周时期陶范铸造进一步推广,中期以后形成独特的风格,出现许多新的器形、纹饰。有些器内铸有专篇铭文。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铜质芯撑的普遍使用。铜器足部从与铜器内腔相通改为封闭式等。 商周时期制作陶范的泥料,都由含砂粘土或用粘土和砂配制而成,经挖取、破碎、筛选、混和、陈腐、揉制和存性等多道工序(有时还经淘洗和加砂),使泥料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复印性,能翻铸出极细的花纹。多数陶范的焙烧温度在700~800℃之间,实际仍为土质,属于土范。后期的某些陶范 火候较高,质硬发青,接近半陶质或陶质。早期的陶范用单一的泥料,西周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掉蜡法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此方法简单先容如次: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凡是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地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地内,待铜液冷却后,祛除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1). 制模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类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外形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利便。一般说来:外形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外形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他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相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由于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对于布局严密谨慎、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拟稿尔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2).制范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削减收缩,利于透气性。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永劫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得心应手。从模上翻范技术性很强,是块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对于较简单的实心器物象刀、戈、镞等,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即可,此种外范称为二合范。而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则复杂多了,简如次:1.在翻范以前,起首要决定外范应该分为几块及应该在那边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贴而成,再用力压紧。 3.对于心的制做则有三种方法:一是已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利用模型来制芯,即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从其腹腔中脱出芯,并使拖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耳,此钟方法适用于大型器。三.利用外范制芯。(3).浇注将已焙烧的且组合好的范可趁热浇注,不然需在临浇注进步行预热。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窑烧烤。预热的温度以400-500度为佳。焙好的型范需埋设于沙(湿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伤害,并在外加木条箍紧,也是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范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之所以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同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楚。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于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集冷却后,即可去范、芯,掏出铸件。一次浇注成完备器形的方法叫“浑铸”,或“一次浑铸”,或者“群体浇铸”。商周器物多因此此方法铸成。凡以资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一条范线均互相连接,这是浑铸的范线特征。(4).修整铸件去陶范后还要进行修整,其经过锤击、锯挫、錾凿几打磨,消去骈枝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这样才算制造完结。除浑铸法之外还有分铸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浇铸完成的,而是分别铸成的,并用连接方法使之连为一体。而连接则主要有铸合法和烧焊法。在此就不先容了。二.掉蜡法掉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欲铸器物的蜡模,然后在蜡模表面用细泥浆浇淋,在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再在泥壳表面上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铸型,最后再烘烤此型模,使蜡油熔化流出,从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集

议论文阅读一般常识f

议论文阅读一般常识 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4.议论的结构: 一般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按思维角度分:①“总—分—总”式: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主体部分论述,结尾归纳总结。如《谈骨气》②“总—分”式:即提出中心论点,后从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如《怀疑与学问》 ③“分—总”式:先分说社会经历或生活实例,后提出中心论点。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识别论证方法的重要依据是文中所用论据的类型 列举事例(含概括事例)-------举例论证;引名言,讲道理-------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比喻论证;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前提:分析论据的类型(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基本类型) 答题句式: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具体论证方法作用的分析: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陈述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3)

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3) 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3) 作为一名教师,说课是我们必备的技能,你会说课课吗?希望这篇高中美术《“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稿3.49KB能给你启发! 《”夏铸九鼎”商周青铜器艺术》说课教案 学习模块:美术鉴赏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器形是权力的象征,用威严、恐怖的形象起到震慑的作用。青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并且是上层贵族生活和祭祀活动不可缺少的礼器。本课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青铜器的分类和器型特点:炊煮器盛食器水器酒器乐器兵器 青铜器的纹饰特点及变化:商代青铜器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装饰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西周青铜器铭文开始增多,神秘的饕餮纹被环带纹和窃曲纹取代,风格趋向简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自行铸器,风格形制上各有千秋,青铜器呈现出繁缛精巧、富丽华贵、华丽活泼的崭新风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青铜器的各种器型和分类,掌握青铜器纹饰特点了解青铜器的杰出代表及其艺术特征 【过程与方法】:在鉴赏过程中,通过作品解读了解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特点,体会器物即宇宙的造型观和统治者通过美术作品实现垄断权力沟通天人的政治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学习开阔学生艺术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的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铜器的器型分类和纹饰特点

教学难点:青铜器各个时期纹饰特点的变化学生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历史环境陌生及古代青铜器名称生僻字较多,用途不明确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课前搜集到的青铜器图片和知识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电化教育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设置法等教学方法。教学中主要运用直观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和讲授以及大量青铜器作品欣赏使学生了解青铜器艺术的基本面貌,做到图文并茂,脱离课本那些有限的图文资料,为学生开拓一个更广大的艺术鉴赏视野。 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情 境 导 入 1教师介绍:”一位历史学家曾说: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石头的书、青铜的书。”为什么这样说呢? 2出示课题: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 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设置悬念为下面学习做好准备 知 识 准 备 课件出示提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