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分析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总结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9b99960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6.png)
治理措施
采用抗滑桩、挡土墙、锚索等工程 措施进行加固,同时加强地表水和 地下水监测,防止水的作用加剧滑 坡的发展。
治理效果
通过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 少滑坡的发生,保护人民群众的生 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案例三:水文地质环境治理
水文地质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会对地下水资源产生影响,如过度开采、污染等 ,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等问题。
完善政策法规是保障我国地质 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手段, 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执法 力度,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 提供有力保障。
强化国际合作是提升我国地质 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要途径, 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为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 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感谢您的观看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总结
2023-11-09
目录
• 引言 • 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 地质环境保护措施 • 地质环境治理案例分析 • 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挑战与对策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资源。
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地质灾害、 地下水污染、土地退化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
02
地质环境保护现状
地质环境问题现状
资源过度开采
由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建设的 快速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大 幅增加,导致一些矿产资源被过 度开采,进而引发一系列地质环
境问题。
地面沉降
一些地区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 导致地面沉降,进而影响城市基
础设施和农业生产。
山体滑坡、泥石流
在一些山区,由于植被破坏、水 土流失和降雨等因素的影响,山 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
当前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措施
![当前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97e824e5f61fb7360b4c653a.png)
当前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措施[摘要]我国所面临的山地地质灾害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做好山地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与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山地地质灾害现状防治0引言在我国,某些地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常使得当地的树木遭受到过分的砍伐,一片片植被被水泥路面所替代。
由于没有了植物的根系对于土壤的保护作用,在暴雨降临时,大量土壤会随着雨水倾泻而下,造成泥石流灾害,给流经的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
此外,对于山区煤,矿产资源的无限制的开采,常有塌方的险情发生。
不难看出,我国所面临的山地地质灾害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做好山地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1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现状地质灾害是指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可以将其分成两大类。
第一类是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地质环境问题又被称为第一环境问题,人类的历史发展并不能影响到这种地质灾害。
第二类是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这种地质环境问题又被称为第二环境问题,这种地质灾害通常与人类的社会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且发生的频率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而增加。
经过对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大约有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的发生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特别是对能源的不合理挖掘造成的地质灾害尤为明显。
在我国,山地地质灾害常见的有:泥石流,滑坡与塌方,降雨后形成的坡面冲刷,采矿区沉裂等,其中前三者最为常见,占山地灾害总量的80%以上。
特别是到了夏天雨水比较集中的季节,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江河两岸的土壤因为流水地质作用失去昔日的稳定性和强度,逐渐形成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其次,我国山地地质灾害的爆发的频率较高,波及的范围较集中,危害大等特点,据权威的资料显示,常见的山地地质灾害多集中在我国西部的云贵巴蜀一带,这些地方每年都会受到地质灾害的袭击。
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其解决对策探讨
![环境监测的现状及其解决对策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fb420b44f7ec4afe04a1df8a.png)
关 键词 :环 境监 测 ;完善措 施 ;质 量 管理 ; 问题 中图分 类号 : X8 2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0- 30( 0 1 1- 06 0 07 07 2 1 ) 1 07 — 1
环 境 监 测 ,是 对 环 境 中污 染 物 等 进 行 监 测 。 监 视 性 环 境 监 测 主 要 针 对 已知 的污 染 因素 或 污 染 物 的现 状 和 变 化 趋 势 进 行 定 期 的 、长 时 间 的监 测 ;特 定 目的监 测 又 称特 例 监 测 或应 急 监 b ; n , 4 事 故 性 环境 监 测 针对 具 体 事 故 引起 的 污染 进 行 监 测 来进 行 治 理; 研 究 性 环 境 监 测 是 针 对 科 学 研 究 而 进 行 的高 层 次 监测 、通 过 污 染 物 的 发 展 过 程 进 行 分 析 、研 究 来 获 得 科 学 数 据 , 以指 导 环 境 保 护工 作 。
d sr cin o Csi h a - h s sn t i m ixd . p l d et t f u o VO n t e g s p a eu ig t a u do ie A p i i n e 43 催化剂的再 生问题 . 由于其在经济、节约方面的优势 ,在实际应用中是一个重要 C t yi B E v o m na 19 ( : — 8 a l s : n i n e t 9 71 1 5 6 . a s r l 4 )5 的研究分支。如采用不含有机污染物的湿空气吹扫或用紫外光照 【 王 培 霞 . 氧化 钛 薄膜 光催 化剂 的制备 及 光催 化 降解模 拟 8 】 二 射 ,可 以使 吸附 中间物 脱 附或被 氧化 ,从 而使催 化 剂得 到再生 。 室内挥发 性有机 污染 物的研 究 [1青 岛科技 大学 ,20 . D. 07
对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对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f9277ce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82.png)
对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地质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地质灾害频发、矿产资源过度开采、地下水污染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
以下是针对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些对策建议: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部分法律法规的条款不够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难以起到有效的威慑作用。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首先,要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地质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监管机制、处罚标准等,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要加快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空白,如针对新兴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的地质环境保护等,制定专门的法规。
此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让大家了解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法律责任。
二、强化规划和管理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是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等相关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因素,将地质环境保护纳入规划的重要内容。
对于矿产资源开发,要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合理划定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控制开采规模和开采强度,推广先进的开采技术和工艺,减少矿产资源开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同时,要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过程的监管,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在城市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中,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护措施,避免因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问题。
三、加大资金投入地质环境保护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地质灾害防治、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地下水保护等方面。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c146baf0029bd64783e2cd6.png)
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措施作者:苗青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4期摘要:分别对采矿项目可能造成的生态破坏从保护、预防、治理三个方面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介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工作中的建议,着重介绍了有关土地复垦和景观重建方面的一些新思路。
关键词:矿山;生态保护;复垦;景观重建中图分类号:TD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十五”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天然林保护、草原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一些生态破坏严重的采矿地区得到有效的恢复和改善。
但总体上看,我国普遍存在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有的甚至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矿业活动中依然存在。
1 采矿活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采矿活动所产生的空间影响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相同的,较大的地面土方工程量,大面积的地表剥离、挖填方,大范围内地表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等等,对矿区的土地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也因对生态环境面大量广的改变而对矿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矿山对土地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1 矿山废水污染土地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矿坑排水,洗矿过程中加入有机和无机药剂而形成的尾矿水、露天矿、排矿堆、尾矿及矸石堆受雨水淋滤,渗透溶解矿物中可溶成分的废水,矿区其他工业和医疗、生活废水等,这些受污染的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排放后又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地表水,地下水和周围农田,并进一步污染了农作物。
从全国来看,我国的选矿废水,年排放总量大约为 36 亿吨,其中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极少,不少是含有许多有害金属离子和物质的污水,固体悬浮物的浓度也要远远超出国家固体(液体)废物的排放标准。
1.2 矿山疏干排水造成灾害频生,形成地面破坏许多矿山,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当复杂,采矿时必须对地下水进行疏干排水,甚至要深降强排,由此导致一系列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形成地面塌陷。
浅析丹凤县地质环境工作中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丹凤县地质环境工作中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8a64f3dfab069dc5122018a.png)
浅析丹凤县地质环境工作中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从地质环境管理工作出发,重点对地质灾害的特点,现状,防治等方面进行浅析。
关键词:地灾监测防治1丹凤县地质灾害现状1.1地质灾害分布现状我县目前的地质灾害包含滑坡、泥石流、崩塌三种类型共威胁1386户、5049人、7553间房屋,77亩耕地,企事业单位3个,潜在财产损失达1.18亿元,272处,威胁100人以上的安全隐患点有7处(其中:崩塌3处,泥石流10处,滑坡259处)。
全县地质灾害可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其中:高易发区面积492.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0.2%,主要包括土门-竹林关、寺坪、花瓶子、铁峪铺高易发区,重点是312国道和西合铁路沿线的滑坡、崩塌与皇台铜矿尾矿库溃坝;中易发区面积120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49.6%,主要包括竹林关(原东岭)-龙驹(原月日)区、蔡川(留仙坪)-武关(原北赵川)中易发区;低易发区面积736.5km2,占全县总面积的30.2%,主要包括商镇-武关区、峦庄(原桃坪)、庾岭镇太白村-龙驹秋树坪低易发区。
目前还没有较大的地质灾害点,应加强防灾意识,规范人类活动,每年雨季加强观测,避免陡坡、陡崖崩塌造成损失。
1.2地质灾害工程治理现状:根据全县地质灾害现状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包括勘查治理简易工作治理,共8处,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简易工程治理。
目前工程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380万元。
累计清理疏通河道2000余米,抢通便道1500米,开挖疏通堰塞湖1处,清理泥石流堆积物35万余方;全面完成排洪渠工程,修筑排洪渠挡墙4000余米(双侧),硬化河床2000米;完成水毁耕地修复工程,平整修筑高标准石坎梯田200余亩;修筑滑坡体防护挡墙500余米,开挖根基、削坡卸载等移动土方8万方;修建高标准拦挡坝3座,拦砂坝2座;完成泥石流遗址建设和1500米通村道路路面硬化及绿化工程;完成2座道路桥梁及1500米河堤护栏工程。
山西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及恢复治理方法对策分析
![山西某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现状及恢复治理方法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53c643aa00b52acec7ca24.png)
172矿山地质环境的不断恶化使地质灾难频频发生,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目前,矿山环境问题已经变得非常严重,不仅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1]。
山西省五台县某矿由于开采活动造成了不少地质环境问题和土地方面问题,直接影响了矿山的正常发展,对周边居民的生活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为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减少矿山建设及矿山开采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破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矿山地环境保护及恢复治理工作的开展已经迫在眉睫。
1 概况1.1 矿山基本情况该矿位于五台县城北21公里处,豆村镇上苇地村北西,行政区划隶属五台县豆村镇管辖。
矿区地处五台山中西段南麓,区内地势陡峻,地形切割强烈,沟谷发育多呈“V”字型沟谷,地貌类型为中山-高中山区。
矿区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矿区西北部的坡盘梁,海拔2096.3m,最低点位于矿区东南部,海拔1540m,海拔最大高差556.3m。
井田内植被较发育,无大的河流。
1965~2017年资料,本区年平均气温7℃,七月份最热,一月份最冷,最高温度21℃,最低温度-10℃;雨季为七至九月份,年平均降雨量590mm左右,年蒸发量平均为1873mm,年平均风速为2.8m/s;无霜期130天左右,冰冻期为10月至次年4月下旬,冻土深度1.2~1.5m。
矿区内无村庄,距离矿区最近的村庄为上苇地村,位于矿区外东部约1.2km。
目前矿山开采水平在1688标高,对原有的PD1部分进行利用,平硐出口西南侧的山沟布置有废石场。
目前正在开采Ⅰ-1号铁矿体,设计服务年限为4.5a。
1.2 地质环境背景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五台群台怀亚群柏枝岩组(Ar 3b)以绿泥片岩、绿泥钠长片岩夹磁铁石英岩、石英片岩及绿泥绢云片岩为主、第四系上更新统(Q 3)由冲、洪积亚砂土,砂砾石层组成。
构造较简单,出露地层呈单斜层状,总体岩层产状: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28~43°。
对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
![对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40a046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7.png)
对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建议地质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我国的地质环境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地质灾害频发、地下水资源污染、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等。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国的地质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
以下是针对我国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些对策建议: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地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矿产资源法》等,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强化地质环境监测与预警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地质灾害、地下水、土壤质量等方面的监测。
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的精度和效率。
加强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及时掌握地质环境的变化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要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推进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环境保护规划,明确保护目标和任务,合理划分保护区域,确定重点保护对象和保护措施。
规划要与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等相衔接,形成多规合一的格局。
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监督,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四、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山开采是造成地质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加强对矿山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落实矿山企业的主体责任。
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投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推广绿色矿山建设,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工艺,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贵州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建议
![贵州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d26e837fb84ae45c3b358c8c.png)
贵州主要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建议摘要: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由于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极端气候条件以及人类经济和工程的作用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文章根据贵州主要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成果,在论述贵州城市建设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对贵州主要城市的环境地质问题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为今后城市的管理、规划、及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地下水污染贵州对策建议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ity, due to the fragil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effects of human economic and engineering problems created by city a series of geological environment,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ccording to the Guizhou city environmental geology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results,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Guizhou cit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of Guizhou Cit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ity managemen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Keywords: city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 geological disaster; groundwater pollution; Guizhou;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中图分类号: 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山区,经济相对落后,而脆弱的地质环境条件又造成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尤其是作为拉动经济发展主要力量的城市地区,突出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已经成为了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拦路虎”。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建议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37d2cd72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56.png)
04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存在问 题与挑战
Chapter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存在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
我国很多矿山在早期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技 术手段,留下了很多环境问题,如土地复垦不足、生态修 复不彻底等。
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有助于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
促进可持续发展
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有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生 态文明建设。
02
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政策与 法规
Chapter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政策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修复
总结词
采取工程、生物和化学等方法, 改善和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详细描述
针对矿山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环境 问题,采取工程、生物和化学等 方法进行治理和修复,如土地复 垦、植被恢复、水体治理等。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预警
总结词
实时监测矿山地质环境变化,及时预警和预防矿山环境问题。
详细描述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逐步建立
为了更好地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将逐步建立 和完善,为矿山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不断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与方法将不断得到创新和改进,为矿山环境保护 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展望
环境污染
矿山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 污染。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对策唐东渤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对策唐东渤](https://img.taocdn.com/s3/m/451a637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4c.png)
地质矿产勘查存在的问题及有效解决对策唐东渤发布时间:2021-10-28T13:33:02.779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9期作者:唐东渤[导读] 在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当中,必须要进行地质矿产资源的勘察,这样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矿产资源开发工作,减少资金与人力资源的浪费哈密镜儿泉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 839000摘要:在我国的地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当中,必须要进行地质矿产资源的勘察,这样才能够进行针对性的矿产资源开发工作,减少资金与人力资源的浪费。
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上来看,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却存在着一些不足,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矿产的开发工作以及资源开发的质量,所以相关工作者必须不断地进行先进理论、先进技术的学习,引进先进的勘察设备,不断地对当前地质矿产勘查的状况进行分析、探索,找到解决的方法,完善相关措施,使我国的地质矿产勘查工作问题能够有效解决,提高其工作的效率,促进我国地质矿产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地质矿产勘查;问题;解决措施引言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地质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同时,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
其中,地质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可以说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地质矿产资源。
在多年的开采过程中,我国很多矿产资源都逐渐枯竭,为实现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勘查新的地质矿产资源。
论文针对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的现状,分析矿产勘查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1地质矿产勘查相关概述矿产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资源支撑,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的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资源,而地质矿产勘查是进行矿产开采的必要前提,对确保采矿效益与采矿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质矿产勘查主要是勘查矿产的形成与分布情况,进而获得矿床的赋存情况,掌握矿体走向及变化,为矿山的开采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探讨地质勘查科技的发展对策
![探讨地质勘查科技的发展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205cc82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f.png)
探讨地质勘查科技的发展对策【摘要】地质勘查科技的发展对策是当下地质勘查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地质勘查科技的重要性和现状,接着提出了加强地质勘查科技人才培养、增加投入、推动创新和优化应用等对策。
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投入方面,应增加政府和企业的资金支持;在创新方面,要加强科研合作和技术转化;在应用方面,要优化数据处理和技术应用。
总结指出,地质勘查科技的发展应注重人才培养、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和应用优化,展望未来地质勘查科技有望在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这些对策将有助于推动地质勘查科技的发展,提升勘查效率和精度,推动地质勘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质勘查科技、发展对策、人才培养、投入、创新、应用、总结、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地质勘查科技的重要性地质勘查科技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地质资源进行勘查和评价的一种技术手段。
地质勘查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质勘查科技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地质勘查科技,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资源状况,为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避免资源浪费和短缺。
地质勘查科技对于发现新资源、拓展国家资源储备、垂直深度勘探、水下油气天然气田的开发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质勘查科技还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预防自然灾害等。
地质勘查科技的重要性在于其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更是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地质勘查科技的发展、提高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增加投入力度、推动创新发展、优化应用方式等都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2 地质勘查科技的现状地质勘查科技是地质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资源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预防和国家安全等方面。
目前,地质勘查科技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地质勘查科技仍然存在着技术水平不高、设备陈旧、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随着矿产资源勘查深入发展,对勘查技术和装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勘查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勘查的需求。
地质勘查标准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地质勘查标准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8a235e252f60ddccda38a07d.png)
地质勘查标准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梁凯兰井志开展地质勘查标准清理评价工作,是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
按照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工作的总体安排,在部地勘司、科技司的领导下,对现有的地质勘查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征求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与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相关的各分技术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对地质勘查标准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初步认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国地质技术规范总体上参照前苏联,主要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有许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对地质工作发展形成制约。
主要表现在:1、技术标准落后,标准老化严重,标准修订工作量大。
据初步统计,现行361项地质勘查标准中标龄超过10年的有300项,占标准总数的83.10%。
依据《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规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一般不超过5年进行一次复审,以确认现行标准继续有效或者予以修订、废止。
通过清理评价和复审,初步确认现行361项地质勘查标准老化严重,技术指标不全或落后,不能满足地质勘查工作的需要,急需进行修订,修订工作量大(见表1)。
表1 现行地质勘查标准具体情况表2、标准的形式、级别和性质需进行规范和调整。
形式方面,中国地质调查局制定了基本满足内部需要的地调局标准,但地质勘查标准应覆盖全国并满足各种性质和各阶段地质勘查工作需要,以达到引领地质勘查行业科学发展的目的。
因此,部分地调局标准、地质勘查行业标准应升级为国家标准,也有部分国家标准应降为行业标准使用。
性质方面,部分推荐性标准需转化为强制性标准,以提高地质勘查标准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3、待制定的标准数量大,标准制定任务繁重。
按照基础地质、矿产勘查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合理利用和地质矿产实验测试等六个领域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分别统计,待制定地质勘查国家标准19项,行业标准1197项,总数达到1216项之多,标准制定任务十分繁重(见表2)。
地质灾害防治的问题及对策
![地质灾害防治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338e880dd88d0d233d46ae2.png)
地质灾害防治的问题及对策摘要:近年来,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问题十分突出。
本文笔者对地质环境条件分析,综合出各种致灾因素,并提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可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问题;对策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特别在山区,旧的地质灾害隐患尚未消除,新的隐患点又不断产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仍受到严重威胁,形势十分严峻。
我市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泥石流等。
据相关统计,2010 年全市共发生地质灾害2033起,造成12人死亡,3 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654.33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生地质灾害数量、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加了152.1% 、131.6% 和162.6%。
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省、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加强对地质灾害为重点防治监督管理,使我市防治地质灾害而开展的调查、评价、监测、预报和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近年来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较大成绩,但总体上来讲,很多工程勘查精度较粗,防治率低,已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地质灾害的难以预测性和突变性,使得我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依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考验。
目前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灾害隐患点多、分布广且危害较大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情况,全市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825多处,危及近11.4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威胁100 人以上的地质灾害隐患点52处威胁12046人,潜在经济损失5442.5万元。
2.基础调查工作滞后我市在我国属地质灾害多发的地级市之一,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停留在1:10万调查的基础上,地质灾害隐患点数、分布状况和危害程度变化情况尚不够清楚。
3.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人为的工程活动,如矿山地下开采、矿山地面工程设施建设、依山建房、开山修路、修建水库、地下水过量取用等已经成为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daaa3f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b.png)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1. 引言1.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现状十分严峻。
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矿山地质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矿山开采活动导致了地表裸露、山体塌陷、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的产生,给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大量的矿石垃圾和尾矿堆积在地表,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土壤污染。
矿山开采还会导致大量化学物质的排放和水土流失,严重危害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亟需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和改善。
只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才能保护我们宝贵的矿山资源,维护好我们的地质环境。
1.2 重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直接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山开采活动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地质环境问题的凸显。
矿山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大气环境的恶化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到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土地退化、水质污染、植被破坏等问题不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还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
重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加强其防治和治理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为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维护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视力度。
只有充分认识到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和对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家园,维护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权益。
2. 正文2.1 开采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1.土地破坏:矿山开采需要大量土地,导致土地破坏和土地资源消耗。
大量的植被被清除,地表被破坏,给生态系统带来破坏性影响。
2.水资源污染:矿山开采会产生大量废水和废渣,这些废水中含有各种有毒物质和重金属,污染了地下水和周围水体,对水资源造成了污染。
3.大气污染:矿山开采会产生大量粉尘和尾气,其中含有硫化物、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影响周围环境和居民健康。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68df567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bc.png)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赵彦璞【摘要】Mineral resources is very rich in Inner Mongolia .But the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with strengthening mining day by day .The problems include mine occup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land resources ,geological disasters induced by mining activity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solid waste ,the impact and destruction of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nduced by mining activity , etc ..The current status of mine environment in Inner Mongolia was analyzed in thepaper .Many problems in governing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were pointed out ,include mining enterprises not active in investing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legal protection system not perfect ,the scientific technology standards lack ,the governance security deposit system carrying out not smoothly ,the supervision weak ,etc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ointed out to solve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min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 include further increasing propaganda ,improving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filling relevant standards , establishing a national-regional-cartel governance mechanism ,strengthen supervision ,etc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矿山占用和土地资源破坏、矿业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矿业开发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与破坏等。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c197cb7c77da26925c5b0e3.png)
2011 第 20 卷 第 4 期
甘肃地质 GANSU GEOLOGY
文 章 编 号 :1004-4116(2011)04-0060-0005
2011 Vol.20 No.4
甘肃省主要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及环境 保护对策研究
周斌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 兰州,730050)
摘 要:甘肃省是一个生态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的省份。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森林及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功能弱,环境自净能力差;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并且随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消耗,生态 环境呈恶化之势,已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本文重点分析生态地质环境现状,为合理开发利 用国土资源、制定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及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收 稿 日 期 :2011-06-25 作 者 简 介:周 斌 (1975~),男 ,工 程 师 ,甘 肃 省 山 丹 县 人,水 文 地 质 与 工 程 地 质 专 业 ,一 直 从 事 水 工 环 方 面 的 地 质 调 查 、勘 查 与 研 究 工 作 。 ①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甘肃省生态地质环境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报告,2003。
(2)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加速水土流失的
2.2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根源。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5dd51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9.png)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进入到新时期内,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此背景下土地资源弥足珍贵,因此要合理利用并加强保护。
积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需对土壤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到不利因素影响,导致监测中存在问题,严重影响到最终结果。
文章就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展开分析。
关键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问题;对策引言: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自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其中土壤环境污染是重要问题之一。
土壤环境一旦遭受污染,土壤肥力就会降低,从而导致粮食减产,因此,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是十分重要。
相关人员需对于目前监测工作要进一步优化,建立起完善监测体系,保证健康的土壤环境。
一、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意义我国有着广阔土地,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少,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有限,因此国家一直以来都重视耕地保护。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垃圾、例如固体废弃物、废水等,这对土壤环境会带来危害。
根据科学调查显示,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问题在不断加剧,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直接导致粮食减产,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
对于目前土壤环境污染现状,开展监测已经刻不容缓,在监测中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来改善土壤环境状况,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一)土壤环境监测方案不合理从实际情况来看,土壤环境监测主要集中在喀斯特地貌的区域,具有一定特殊性,如果依然采用网格布点法,则很难了解土壤污染情况。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指标缺乏针对性,土壤污染因素较多,例如废水、重金属等,但现有污染监测指标没有全面覆盖,很多方面存在缺失,会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土壤环境监测没有建立起完善评价体系,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质条件、土壤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如果监测没有结合当地情况,而是采用统一评价方式,则很难反映出土壤污染真实情况。
目前环境检测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目前环境检测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f74901360cba1aa911da5e.png)
目前环境检测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发表时间:2018-05-24T10:28:08.1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作者:夏晓琥尤永恩[导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目前来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共同问题。
江苏赛蓝环境检测有限公司江苏常州 213000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目前来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多个国家的共同问题。
我国对于环境问题也是非常重视的,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不应该仅仅是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中需要一个正规的监测机构对环境进行监测,可以说环境监测技术是我国环境保护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不对环境进行合理的监测工作,对于环境保护来说就是空谈,没有任何的作用,所以说没有环境监测,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环境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
在现阶段来说,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只有把这些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环境检测;现存问题;解决措施环境检测是环境保护政策的基本,在当前我国的环保系统中,环境检测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检测的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善对策。
1环境治理中环境检测的必要性环境污染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气候变暖、雾霾、土地荒漠化等环境污染的治理都需要环境检测的结果作为治理依据和支持,因此环境检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环境检测,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生物学科、环境学科、地质学科、化学学科等多种学科知识与常识,对环境中是否含有有害物质进行检测的一个过程。
检测的对象包括水质、土质、气体、声音等各种介质,通过取样、实验、计算得出被检测对象污染物的组成成分及各种污染物质的比例。
根据检测结果所得数据资料科学性分析、定性定量分析,实现对环境当前破坏程度的准确评估,并为治理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分析关于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对策分析2011年09月23日重要提醒:系统检测到您的帐号可能存在被盗风险,请尽快查看风险提示,并立即修改密码。
| 关闭网易博客安全提醒:系统检测到您当前密码的安全性较低,为了您的账号安全,建议您适时修改密码立即修改 | 关闭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耕地、淡水、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相对不足,将会使经济建设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9],矿区土地占用与破坏、地下水超采、水土污染、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将长期存在[2]。
如何在实施详细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尽快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定期为大地“体检”,并作出“诊断”,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地质环境开出“良方”,成为国土资源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将会承担更重要的责任,它是国土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的“眼睛”。
所以尽快健全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提升地质环境监测成果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的服务能力[10],是非常必要和非常紧迫的。
关键词:地质环境,监测,对策1概述一般地讲,“环境”是指人们所处的周围地方与有关事物。
但对不同的对象和学科来说,环境所包含的内容也不相同。
例如对生物学来说,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的气候、生态系统、周围群体和其他种群。
对建筑学来说,环境是指室内条件和建筑物周围的景观条件。
对地质学来说,环境是指地球表层的地下水、天然气、石油、土壤和岩石等。
针对地质学的这种环境称为“地质环境”,它是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各类国土资源的承载体[1-2],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人类生活与各种工程建设活动对地质环境不合理、不科学的开发呈加剧趋势,导致产生了大量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地下水超采与污染、荒漠化、石漠化、河湖干涸、土壤盐渍化、水土化学异常等地质环境问题,像2010年甘肃舟曲泥石流一样,有些地质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地质灾害,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实施地质环境监测的科学意义从科学意义上讲,实施地质环境监测是由于“环境”本身的可变性特征决定的。
地质环境的变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掌握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和发展趋势,除了进行长期的、系统的监测工作,别的途径难以实现。
这就像我们人类进行的体检一样,地质环境也需要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整治。
这是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必要性所在。
监测工作的科学意义还在于:它是一项长期的、不间断的工作,通过建设监测站网,获取地质环境连续变化的数据,可以密切注意地质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掌握地质环境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和预警即将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或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避免生命和财产损失。
3当前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及存在问题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了初就开始了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地面沉降监测。
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我国人口的剧增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质环境的扰动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突发性地质灾害频发,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数量不断增加,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缓变性地质灾害日趋严重,许多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地下水环境出现了恶化,矿区地质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直接危害了人民生命财产和重大工程建设与运行的安全。
面对这样危机,在已有地下水动态等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国家层面相继又部署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以及水土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完善并加强了重点地区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在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部署的系统性、投资的保证程度、依法管理能力等方面,是比较薄弱的。
3.1我国地质环境监测现状当前我国开展的地质环境监测包括地下水动态监测、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和水土地质环境监测。
3.1.1地下水监测以水位、水质、水量、水温为主要监测内容,目前已建立了覆盖全国16个主要平原盆地,由2.4万个井(孔)组成的“国家—省—地(市)”三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基本掌控了全国主要平原、盆地和223个地下水主要开采城市的地下水超采和污染情况,覆盖国土面积110万km2,其中监测点密度最高的地区为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图1)。
3.1.2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以岩土体地表和地下变形监测为主要内容,针对全国1640个山地丘陵县(市)约650万km2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查明的16万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了以人工巡查为主、简易仪器测量为辅的“县—乡—村—监测人”4级群测群防体系,开展了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同时,选择典型地区规划部署了以专业仪器监测为主的10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图2)。
3.1.3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在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区建立的地面沉降、地裂缝专业监测网,其监测技术、信息处理及社会化服务已经达到了较高的专业水平(图3)。
3.1.4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以次生地质灾害、矿区土地占用与破坏、矿区含水层破坏和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为主要监测内容,从2006年开始部署,采取地面调查和遥感调查相结合、面上监测与典型矿区监测示范相结合的方式,初步掌握了矿产资源开发及矿山地质环境变化情况。
3.1.5浅表层水土地质环境监测以土壤和相关地球化学要素的基本状况和变化趋势分析为目标,采用区域监控、重点监控和问题监控相结合的方式,已启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保定—沧州等示范区的监测工作,上海市和天津市的省级浅表层水土环境监测工作也已启动。
3.2当前地质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虽然各专业监测工作近10多年以来都有了较好的进步,但目前仍存在着监测网部署规模不够、布局不合理、监测设施老化、监测点毁坏、监测手段落后等问题。
有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制约了地质环境监测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因此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紧迫的阶段。
3.2.1监测网络不完善不融合目前,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点的数量和控制范围十分有限。
全国需要对地下水进行区域性监测的面积约330万km2,但目前控制面积仅110万km2,且监测点分布非常不均,大多分布于东部平原,还没有形成以完整地下水系统为单元的科学覆盖地下水开采利用地区的监测网络,而且专门监测点少,监测设施陈旧老化,监测孔淤堵或损毁严重,自动化监测程度低,远不能满足国家宏观决策对基础信息的需求,更难以实现监测、监督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
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避险,更多地依靠经验性的群测群防,缺乏专业监测网络的支撑。
已建成的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零星分布在若干示范点上,大面积的地质灾害易发区仍是专业监测的空白区,无法满足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和防灾减灾需要。
中东部平原区有50多个城市、约9万km2的国土面积发生了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但只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等重点地区建立了监测网,其他地区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还是空白。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和浅表层水土地质环境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
地质遗迹、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加大,但其监测基本上还是空白。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借助各种经费支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和完善,监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提高,但是,总体上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仍处在专项投资不足、投资渠道不稳的状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速度、覆盖范围和运行能力还赶不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3.2.2监测机构缺定位缺保障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是提供地质环境信息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政府履行地质环境保护管理职责的主要技术支撑单位。
目前,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中,近1/3隶属于非政府职能部门管理;233个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中,近1/3挂靠在非行政事业单位中[3]。
企业化管理的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与承担公益性、基础性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形成了矛盾,造成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管理体制不顺。
多数挂靠企业的地勘队伍的监测机构难以争取到基本的人员费用和事业费用,需要自行解决。
因此,这些单位开展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积极性不高,配置的工作人员结构不合理,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看成了“包袱”,严重影响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公益性功能的发挥。
因此,理顺地质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体制,是促进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地质环境保护管理科技支撑能力的重要保障。
3.2.3监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配套大力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必须有完善的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作保证。
目前,与地质环境监测和预警预报有关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还很不完善,成为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
迄今为止,我国尚没有一部完整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法规,从法律属性上来明确规定地质环境监测经费的合法来源、地质环境监测行为和监测设施的法律保护、地质环境监测成果的法律效力等,这不仅影响了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秩序,而且也影响了地质环境监测事业发展活力。
同时,也没出台相应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部署缺乏依据。
另一方面,我国地质环境监测规范制度和技术标准也很薄弱,目前只有国标《地下水质量标准》、部标《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且颁布了10余年之久,版本比较陈旧,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当前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需要。
因此,急需制订并实施地质环境监测预报有关的制度、规划、规程规范和技术要求等。
4推进地质环境监测工作的建议4.1统一认识,尽快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不断完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是实施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保证。
遵照国土资源管理的“大国土、大地质、大服务”战略理念,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对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根据国土资源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基本框架,以提升地质环境监测服务水平和能力为目的,以推进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为核心,分国家、省、地(市)和县4级,积极构建由行政管理体系、法规制度体系、工作队伍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监测网络体系等组成的地质环境监测体系[4]。
4.2点面结合,科学部署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地下水监测网应充分考虑地面沉降区、地热分布区及矿泉水开发区的监测需求,以现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点为基础,本着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思路,优化、完善和建设覆盖全国平原盆地的地下水监测网络。
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应以群测群防网络的建设为基础,重点推进专业监测预警基地建设[5],首先应加快建立威胁城镇、重大工程和主要交通干线等的重大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逐步形成由专业监测预警基地、群测群防网络、重大单体监测点等构成的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应以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的完善为重点,补充省(区、市)边界区域监测站点,满足跨省(区、市)地面沉降的监控与防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