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

摘要:随着近几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逐渐出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这一概念,如何有效的运用产业化这一手段,起到最大限度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也在慢慢的探索和实践中寻找答案。

关键词: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艺;文化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积淀已久的文化精神和传统精髓,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或群体的精神脊髓和文化记忆。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活跃,以及科技入主现代生活,这些无形的文化记忆打落的印记已经逐渐远去,甚至退离了现代生活。此时,拯救民族的精神脊梁已不可忽视,这不仅有利于恢复传统的文化记忆,重新拾起久违的传统精神,而且能守住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在保护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有很大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导入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远离现代社会和生活的今天,怎样才能对它起到保护和拯救作用是当下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入主现代社会,带来了”产业化”的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成为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利多还是弊多,争论不一。注重发展和追求市场经济的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和创新,走文化品牌的路子,创出经济效益,让市场喜欢它,

才会更好的活着。而有的人认为,非遗一旦进入市场,便会改变它自身原本的生存状况,那样只能造成它的提前灭亡。在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上,是否走产业化的道路,哪种类别的项目可以采用产业化,哪些项目不适合产业化,应该做出谨慎周密的思考和计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一般的商品,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化商品,一般商品的产业化指的是大批量,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销售和服务的整合。而”衡量非遗项目是否可以产业化的标准应该根据非遗项目的性质在规模上与工业标准有所区别,即不管规模大小,只要能转化为商品并进入市场即可。”[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的是它们的传统技艺,因而不能像一般文化商品那样大批量的复制和生产,不是靠数量和规模化取胜,而是靠传统的手工技艺,融入其精神文化内涵的高文化附加值为竞争优势。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是一把”双刃剑”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必须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而不能盲目将其从原生地搬入市场,破坏了它们的完整性,使其离开生存依赖的环境,遭遇其传统精神的破坏和分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必须保护和传承其精神功能的完整性,若处理不当,则会违背保护的初衷。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正面影响

首先,产业化的确是盘活了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例如,像一些民俗民间文化,社会风俗,传统礼仪,口头文学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失落了许久,但是这些传统文化精髓却通过旅

游开发得到了外界大众的了解,旅游开发当然是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经济方式的形式之一。

有些适合走市场化道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向了自我图强的发展道路,树立起有文化内涵的品牌,获得了丰富的经济效益。蔚县的剪纸产业可以算作一个比较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成功案例。在保护和传承剪纸技艺方面,他们不但有力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技艺,还培养了一部分创新人员,扩大了蔚县剪纸的知名度和在海内外的影响,打出了响亮的”剪纸蔚县”的品牌。

无形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充分的利用它们的文化特色,将其包装和展演,既宣扬了文化传统,也获得了经济效益,加深了外界对它们的了解。例如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像》的出炉,承载的是将一种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大多数演艺者来自云南乡间,她们表演出的,是最深厚的云南民族民间情怀,丰富的文化资源是产业化的基础。

有些地区将”非遗”项目整合周边接近的历史文化资源,打包成一个主题品牌的旅游地和文化地,形成文化品牌,产生的规模效应同样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效应。高密是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张艺谋拍摄的《红高粱》,也有晏子,莫言等文化名人,如今在那成立了莫言文化基地,建立了文化产业园。同时,高密还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品,当地利用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建立了文化旅游区,将民间艺术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相整合,打造出一个形象鲜明的特色品牌,形成了一个有主题品牌的旅游小镇,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产业化的确是盘活了不少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许多已经被遗落的,被淡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产业化重新找回了他们的青春。产业化也挖掘出了它们潜在的经济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自力更生的品牌化道路,使其文化精神得到了传承和振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负面影响

产业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追求利润,开发商与投资者往往急于获取利润而违背原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在各地的开发实践中,开发商注重在短期内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人文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不尊重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肆意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随意篡改,曲解民俗艺术。过度开发与有效利用似乎变得难以实际操作,过度的开发不仅破坏了文化遗产的传统基地,还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鉴于此,应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项目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

在现实中,与市场走得比较近的技艺类和美术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市场前景很好,而与市场距离较远的无形文化,却没有那么火热,造成非遗在产业化过程中”冷热不均”,能获取经济效益的项目如火如荼的发展,而经济效益不好的就门庭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目的是保护,任何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或文化内涵以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都是违背原则的。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对策与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产业化,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传承和发展规律而定,不能简单地认定或否定其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以保护传统文化和核心技艺为目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后的管理机制,对其跟踪和研究,以保证它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需要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共同运作,也需要相关配套产业的联动,包括高科技手段的介入,实体衍生产品的生产等。产业的配套联动发展需要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而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等现代产业特点,这样不仅可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影响,而且还会加快它的发展速度。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市场的规划,重要的还需要法律规章和政策机制的完整保护。其中立法保护是最根本的保护,对于适合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问题的法律制度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这是硬件上的保障。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加强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策划人才等相应的软件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团队和人才。只有做好硬性规定和软性管理的结合,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保护初衷不被偏离。在现代社会生活下,产业化是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产业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来讲,又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做到趋利避害,适度地利用这把”双刃剑”是一个需要慎之又慎,周密安排和布局的过程。相信只要运用得当,产业化就能够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