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国家标准

合集下载

汽车转向系统技术条件

汽车转向系统技术条件
Q/XXA028车辆产品转向拉杆总成技术条件
Q/XXB102 车辆产品零部件追溯性标识规定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人体模块:对转向盘施加撞击载荷的人体躯干及头部模型。
3.2 撞击速度:人体模块撞击转向盘的瞬时速度。
3.3 撞击载荷:人体模块施加在转向盘上的水平方向载荷。
3.4 撞击瞬时:人体模块与转向机构最初接触时间。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14
9质量保证……………………………………………………………………………………………………15
附录A(资料性附录)转向盘尺寸……………………………………………………………………………17
汽车转向系统技术条件
1 范围
3.21轴承的压出力:用铆接的方法将轴承固定在万向节叉轴承孔内,以防止轴承从万向节叉轴承孔中滑出,铆接后轴承压出所需的力。
3.22空载压力:在出油口压力不超过最大工作压力Pmax的5%或0.5MPa时的输出压力,用P0表示,单位:MPa。
3.23最低转速:维持转向泵正常稳定工作的最低转速,用nmin表示,单位:r/min。
4 基本要求……………………………………………………………………………………………………3
5 性能要求……………………………………………………………………………………………………4
6 试验方法……………………………………………………………………………………………………10
7 检验规则……………………………………………………………………………………………………11
汽车转向系统技术条件
前言……………………………………………………………………………………………………………Ⅱ

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检验与评定方法

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检验与评定方法

QBJW 002-01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检验与评定方法×××公司企业标准QBJW 002-01汽车整车产品质量检验与评定方法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汽车整车产品企业内部质量检验的抽样规定、检验内容、检验方法和评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生产企业批量生产的所有汽车产品的检验与评定。

2 引用标准GB/T 12678-90《汽车可靠性行驶试验方法》QBJW 001-01《汽车产品质量检验与判定标准》QBJW 201-01《汽车产品关键质量特性检验标准》。

QBJW 202-01《汽车产品重要质量特性检验标准》。

GFJW 901-01《汽车产品故障分类标准及故障汇编》。

GFJW 902-01《汽车产品缺陷分级标准及缺陷汇编》GFJW 903-01《汽车产品装调质量检验方法》3 术语无4 抽样规定4.1 抽样对象按QBJW 001-01《汽车产品质量检验与判定标准》例行检验合格,但未销售的整车产品。

4.2 抽样方式随机抽样4.3抽样数抽样数见表1表1 抽样数4.4 抽样地点和抽样基数4.4.1抽样地点企业内部商品车仓库或经销商仓库。

4.4.2抽样基数抽样基数不得少于30辆;5 检验内容5.1 国家强制性法规要求的检验项。

5.2 基本性能检验。

5.3 整车装配调整和外观质量检验。

5.4 可靠性行驶检验。

6 检验项目、检验方法、评定依据6.1国家强制性法规要求的检验项6.1.1检验项目、评定标准、检验方式和检验方法国家强制性法规要求的检验项目、评定标准、检验方式和检验方法见附录A。

6.1.2评定方法强制性检验项目必须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若有一项不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则判整车检验不合格。

6.2基本性能检验6.2.1汽车磨合行驶6.2.1.1汽车磨合行驶规范按企业产品技术条件或表2的规定进行。

表2 汽车磨合行驶规范6.2.1.2汽车磨合行驶过程中所发生的故障均纳入故障统计分析和整车质量评定,除使用说明规定的保养、调整等项目。

浅谈FMEA在汽车功能安全应用

浅谈FMEA在汽车功能安全应用

浅谈FMEA在汽车功能安全应用摘要:在汽车行业中,FMEA是一种非常好的质量提升工具。

FMEA分为设计FMEA和过程FMEA,二者实施流程是一样的,都是分为定义功能、故障模式的分析、故障原因的分析、预防/探测措施的制定、风险分析到补偿措施的制定等六个步骤。

本文围绕汽车功能安全方面此质量工具的应用。

关键词:FMEA,质量提升,功能安全Abstract: In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FMEA is a very good quality improvement tool. FMEA is pided into design FMEA and process FMEA,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two is the same, are pided into the definition of function, failure mode analysis, failure cause analysis, prevention/detection measures, risk analysi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nsation measures and other six step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quality tool in automobile functional safety.Key word:FMEA,Quality improvement,Functional safetyFMEA, Fault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也称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后果分析),该方法是研究产品的每个组成部分可能存在的故障模式并确定各个故障模式对产品其他组成部分和产品要求功能的影响的一种定性可靠分析法。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跑偏补偿方法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跑偏补偿方法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跑偏补偿方法滕晓涛;谷玉川;王祥;罗文杰【摘要】跑偏是汽车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故障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安全事故.提出一种基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汽车跑偏补偿方法,该方法通过对行驶工况的辨识,由助力电机提供纠正跑偏的补偿力矩.建立了基于CarSim与Matlab/Simulink的EPS汽车联合仿真平台,并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EPS的跑偏补偿可以防止汽车跑偏,减少驾驶员驾驶疲劳,保证驾驶安全.【期刊名称】《汽车工程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汽车;EPS;跑偏;补偿力矩【作者】滕晓涛;谷玉川;王祥;罗文杰【作者单位】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能实时根据驾驶员的转向需求及汽车行驶状态,提供适宜的转向助力;能够较好地解决低速转向轻便要求与高速转向稳定要求的矛盾。

与机械转向系统和液压助力转向系统相比,还具有安全、环保、节能及装配简单等优点。

随着控制方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EPS的功能不再局限于转向助力,还能实现主动回正、路面干扰抑制、车道保持、车道偏移预警及自动泊车等功能。

文章提出一种基于电动助力转向的汽车跑偏补偿方法,旨在解决汽车由悬架定位误差及胎压等引起汽车跑偏的问题。

由EPS提供补偿助力,以防止汽车跑偏,并减少驾驶疲劳。

通过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了该控制方法可行,对EPS的控制方法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1 汽车跑偏1.1 跑偏的定义与评价汽车行驶跑偏表现为直线行驶时,驾驶员将方向盘自由至于中间位置,汽车行驶方向偏离汽车纵轴线,驾驶员需要在方向盘上施加一矫正力,以保持汽车直行。

跑偏是汽车使用中的常见故障之一。

汽车产品及零部件3C认证实施规则89

汽车产品及零部件3C认证实施规则89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汽车产品及零部件3C认证实施规则汽车产品·产品范围及标准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于在中国公路及城市道路上行驶的M类汽车、N类汽车和O类挂车。

不包括三类底盘(无驾驶室、仪表板的货车底盘)以及农用运输车。

制造者应全面执行国家颁布的汽车产品安全、环保标准和规定,且符合要求。

申请人应提供合格的样车、样件进行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结果仅对样车、样件所进行的检测项目负责。

具体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见附件3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申请人应提供合格的样车、样件进行型式试验。

型式试验结果仅对样车、样件所进行的检测项目负责。

型式试验的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如下所列:1.标记汽车和挂车的标记应符合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第条要求,其中车架上的整车型号和出厂编号可由VIN替代,标牌上必须标注整车型号。

2.尺寸外廓尺寸汽车和挂车的外廓尺寸应符合GB1589—1989《汽车外廓尺寸限界》的要求,其中双层客车的高度应符合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第条要求;当车辆满载且外后视镜底边的离地高度小于等于1800mm时,外后视镜的外伸量应符合GB15084—1994《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的要求。

后悬汽车和挂车的后悬应符合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第条要求。

3.侧倾稳定角汽车和挂车的侧倾稳定角应符合GB7258—199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第3.7.1条要求。

4.转向装置汽车的转向装置应符合GB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的要求,其中、~条暂不做检测。

5.制动装置汽车和挂车的制动装置应符合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的要求,其中M类和N类汽车的检测项目、要求、方法见表1;O类挂车只进行结构检查,其结构应符合第条要求。

机动车辆产品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机动车制动软管总成产品2005-10-10发布 2 005-12-01实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目录1.适用范围2.认证模式3. 认证的基本环节4. 认证实施的基本要求认证的委托和受理型式试验初始工厂审查认证结果评价与批准获证后监督5. 认证证书认证证书的有效性认证证书的变更认证证书的暂停、注销和撤消6. 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的使用准许使用的标志样式加施方式和位置7. 收费附件1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附件2 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附件3 认证委托时需提交的文件资料1.适用范围本规则适用于汽车、挂车、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使用的液压、气压和真空制动软管总成产品。

GB17675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编制说明

GB17675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编制说明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和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 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茏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GB17675-1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

GB17675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编制说明

GB17675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编制说明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和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 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9法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9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GB17675-19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 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 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

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许可审查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001]

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许可审查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001]

道路机动车辆产品准入许可审查要求(征求意见稿)1.名词术语1.1乘用车-指国家标准GB/T 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第2.1.1.1款至第2.1.1.10款所定义的车辆。

1.2货车-指国家标准GB/T 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第2.1.2.2款、第2.1.2.3款所定义的车辆和国家标准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第3.2.2.2.1款所定义的三轮汽车,但不包括国家标准GB/T 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第2.1.2.3.5款、第2.1.2.3.6款所定义的专用作业车及专用货车。

1.3客车-指国家标准GB/T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2.1.2.1.1-2.1.2.1.7款所定义的车辆。

1.4专用车-指国家标准GB/T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第2.1.1.11款、第 2.1.2.1.8款、第2.1.2.3.5款、第2.1.2.3.6款以及国家标准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第3.2.3款所定义的车辆。

1.5普通运输类专用车-指在二类底盘基础上加装上装结构、用于运输普通货物的专用车,包括平板、仓栅、厢式、自卸等专用车,不包括罐式车辆以及其他具有专门装置、运输特定类别物品的专用车。

1.6摩托车-指国家标准GB 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第3.6款所定义的车辆。

1.7挂车-指国家标准GB/T3730.1《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第2.2款所定义的车辆,但不包括2.2.1.1款所定义的客车挂车。

1.8整车制造类企业-指具有汽车底盘生产资质、具备独立完成完整车辆生产制造的企业。

1.9改装生产类企业-指在采购的汽车底盘或完整车辆基础上进行制造安装作业,形成特定功能完整车辆的企业。

1.10汽车底盘--指至少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部分,通过安装载货平台或作业设备或车身就可以形成完整车辆的非完整车辆,汽车底盘包括二类底盘和三类底盘。

转向系统设计规范

转向系统设计规范

转向系统设计规范1规范本规范介绍了转向系统的设计计算、匹配、以及动力转向管路的布置。

本规范适用于天龙系列车型转向系统的设计2.引用标准:本规范主要是在满足下列标准的规定(或强制)范围之内对转向系统设计和整车布置GB17675-1999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GB11557-1998防止汽车转向机构对驾驶员伤害的规定GB7258-1997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9744-1997 载重汽车轮胎GB/T 6327-1996 载重汽车轮胎强度试验方法《汽车标准汇编》第五卷转向车轮3.概述:在设计转向系统时,应首先考虑满足零部件的系列化、通用化和零件设计的标准化。

先从《产品开发项目设计定义书》上猎取新车型在设计转向系统所必须的信息。

然后布置转向传动装置,动力转向器、垂臂、拉杆系统。

再进行拉杆系统的上/下跳动校核、与轮胎的位置干涉校核,以及与悬架系统的位置干涉、运动干涉校核。

最小转弯半径的估算,方向盘圈数的计算。

最后进行动力转向器、动力转向泵,动力转向油罐的计算与匹配,以满足整车与法规的要求;确定了动力转向器、动力转向泵,动力转向油罐匹配之后,再完成转向管路的连接走向。

4车辆类型:以EQ33868X4为例,6X4或4X2类似5杆系的布置:根据《产品开发项目设计定义书》上所要求的、车辆类型、车驾宽、高、轴距、空/满载整车重心高坐标、轮距、前/后桥满载轴荷、最小转弯直径、最高车速、发动机怠速、最高转速,空压机接口尺寸,轮胎规格等,确定前桥的吨位级别、轮胎气压、花纹等。

考虑梯形机构与第一轴、第二轴、第三轴、第四轴之间的轴距匹配及各轴轮胎磨损必需均匀的原则,确定第一前桥、第二前桥内外轮转角、第一垂臂初始角、摆角与长度、中间垂臂的长度、初始角、摆角,确定上节臂的坐标、长度等确定的参数如下第一、二轴选择7吨级规格轮胎型号:12.00-20、轮胎气压0.74Mpa花纹第一轴外轮转角35°;内轮转角44°第二轴外轮转角29°;内轮转角34°第一轴上节臂参数上节臂球销坐标上节臂有效长度垂臂参数垂臂长度315mm中间球销长度187m(接中间拉杆),初台角向后2°第二轴上节臂参数上节臂球销坐标上节臂有效长度中间垂臂参数中间垂臂长度330 mm(接第二直拉杆),中间球销长度230m(接中间拉杆),中间球销长度269.5mm (接助力油缸活塞),初台角向后6°上述主要参数确定后,便可布置转向机支架、第一直拉杆、第二直拉杆、中间拉杆。

小汽车年检新规2023年最新规定(完整版)

小汽车年检新规2023年最新规定(完整版)

小汽车年检新规2023年最新规定(完整版)小汽车年检新规2023年新规定1.2023年,9座以下非营运小型客车可享受6年内免检政策。

解释是9座以下国产车未达到6年使用范围时,不需要将车辆开到车管所进行线下车辆年检,但车主仍需每两年重新申请年检标志。

2.对于免检6年以上的车辆,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年检,但年检周期基本已经放宽。

非营运小型车,第6年、第10年需要进行年检周期,10年以后的车需要每年检验一次。

但是在这里,车主也需要注意这些最新的规定,基本上只针对9座以下的非营运车辆。

如果车主驾驶的是营运客车,车主基本上需要在5年内进行一次年检。

对于载重汽车或大型客车,10年内每年都需要进行线下年检。

汽车年审新规2023年新规定明细2023年审车新规,9座以下的非营运的小型载客汽车享受6年内免检的政策。

说明就是9座以下的家用汽车在没有达到6年使用范围的时候,是不需要将车辆开到车管所进行线下车辆年检的,但是车主仍需要每两年后就重新申领年检标志。

对于超过6年的免检车辆就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车辆的年检,不过年检的周期基本上已经放宽,对于非营运的小型汽车,年检周期是需要在第6年以及第10年的时间进行线上检测,10年之后的小汽车则需要每年进行一次年检。

但是这里也需要车主们注意一下这些最新的规定,基本上只是针对9座以下的非营运车辆的。

若是车主驾驶的是运营的载客汽车,车主基本上就需要在5年之内每年年检一次,对于载货的汽车或者是大型的载客汽车,10年之内每年都需要进行线下的年检。

2023年汽车新规:01二手车限制频繁交易自2023年1月1日起,对自然人在一个自然年度内,出售持有时间少于1年的二手车达到3辆及以上的,汽车销售企业、二手车交易市场、拍卖企业等不得为其开具二手车销售统一发票,不予办理交易登记手续。

简单来说就是从今年开始,不管是新车上牌还是旧车过户到个人名下的时间,只要不满12个月,那么一年内最多只能卖2辆车。

中国汽车功能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汽车功能安全标准的研究与应用

作用
发动机管理系统(EMS) 制动系统(ABS/ESC) 电动助力转向(EPS) 牵引力控制系统(TCS) 变速箱电控系统 (TCU) 紧急制动辅助系统(AEBS) 智能泊车辅助系统(IPA) 自适应悬架(ASC) 无钥匙进入系统(PEPS) 安全气囊(SRS) 自适应前大灯(AFS)
整车控制系统(VCU) 驱动电机控制系统(MCU) 电池管理系统(BMS) 充电控制系统(CCU)
汽车功能安全
涉及到的领域
车道偏离警告系统 (LDWS) 前碰撞预警(FCW) 后碰撞预警(RCW)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ACC) 胎压监测系统(TPMS) 坡起辅助(HAC) 夜视辅助(NVA) 驾驶员睡意检测(DDS) 车道保持辅助(LKA) 盲点检测(BSD) 自动加速(AAC) 自动刹车(ABC) 自动转向(ASC)
GB《电动汽车安全要求》(提出了功能安全) GB《电动客车安全要求》 GB《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引入GB/T34590)
BMS-GB/T 《电动汽车用电池管理系统功能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MCU-GB/T 《电动汽车用驱动电机系统功能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GB 17675 《汽车转向系 基本要求》附录6功能安全内容 GB/T 《乘用车转向系统功能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
新能源汽车 3项强标
新能源汽车
转向
制动
ISO26262和 GB/T34590 对功能安全 的定义:
定义
功能安全 functional safety 不存在由电子电气系统的功能异常表 现引起的危害而导致不合理的风险。
对 电子电气系统 象

发生失效

EPS转向系统
非预期 自主转向
危害 (伤害的来源)

《汽车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维修》课程标准

《汽车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维修》课程标准课程代码:2102054课程承担单位(部门):汽车专业部制定人:制定日期:2021年12月审核人:审核日期:2021年12月批准人:批准日期:2021年12月一、适用对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二年级学生二、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三、课程性质《汽车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维修》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

本课程是依据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汽车服务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对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目标的达成支撑作用。

前导课程有《汽车底盘构造与拆装》、《汽车维护一(汽车认识)》等,后续课程有《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检修》、《汽车空调系统检修》。

四、课程目标通过汽车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检修的学习,能完成悬架与转向系统的维护、车轮的检修与换位、机械转向系统的检查与维修、电控助力转向系统的检查与维修、悬架的检查与维修、四轮定位、制动系统维护、制动器的维护与修理、制动主缸的检查与修理、真空助力装置的检查与修理、驻车制动系统的检查与调整、防抱死制动系统的检测与维修、制动跑偏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等工作任务,并进一步使学生学握以下知识能力、专业技能和素养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总体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汽车悬挂、转向及制动系统的常见故障进行分析、诊断、排除,能规范的更换相关零部件。

1.知识目标:(1)学生能叙述汽车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的常见故障。

(2)学生能描述汽车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的故障对车辆的影响。

(3)学生能描述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4)学生能描述规范拆装、更换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相关零部件的方法。

(5)学生能描述汽车四轮定位的定义2.技能目标:(1)能根据故障情况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

(2)能对悬挂、转向与制动系统进行基本维护。

(3)能规范对车轮进行换位作业,并对车轮出现的故障进行检修。

转向系统设计指导要点

转向系统设计指导要点

转向系统设计指导书目录前言...............................................................................................................I I 1范围 (1)2概述 (1)3规范性引用文件 (1)4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 (2)5设计准则 (3)6转向系统总布置设计要求 (4)7模块化设计 (8)8零部件标准化结构 (9)9数据表达要求 (9)10部件(材料)选用要求 (9)11设计计算 (13)12 几种客车悬架与转向传动装置的运动校核 (18)13设计评审要求 (23)14装车质量特性 (26)15输出图样和文件的明细 (27)16制图要求 (27)前言为了更好的指导我司底盘部转向系统的设计工作,现将其进行系统化的总结。

形成我公司底盘部转向系统设计作业指导书,作为设计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基础参考资料。

本设计作业指导书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1、转向系统的设计原则;2、设计及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技术要求及布置要求;3、转向系统与整车其他系统之间的工作联系;4、转向系统的性能验算。

本文件是第一次修订。

随着今后产品开发体系的完善,以及设计经验的逐步积累,将每年进行修订。

对于下述两项内容:1、国家、行业、企业标准;2、设计需要形成的设计文件、评审文件的基本要求;具体内容不在本文中体现。

请参阅相关资料。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布置要求,结构设计要求,材料选用要求,性能,设计要求,设计计算,设计评审要求,装车,设计输出图样;本标准适用于百度客车产品转向系统设计过程控制、试验标准的确定及评审验收的标准;本标准不适用于非客车类产品的转向系统设计及应用规范。

2.概述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跑偏分析与解决措施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跑偏分析与解决措施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跑偏分析与解决措施摘要: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Power-Steering,简称EPS)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动力转向系统,是辅助驾驶员进行转向操作的转向系统,能够提高汽车安全性能,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是一项紧扣现代汽车发展主题“安全、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一经出现就受到国内外汽车公司和设计人员的重视。

本文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跑偏分析与解决措施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行驶跑偏;转向回正引言车辆行驶跑偏是指汽车在干燥平坦道路上直线行驶,在对方向盘不加任何力的情况下,车辆自动向一侧方向偏离原行驶轨迹的现象。

GB7258—2017《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规定:机动车在平坦、硬实、干燥和清洁的道路上行驶不应跑偏,方向盘(或方向把)不应有摆振等异常现象。

1功能安全的商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近年来,随着汽车集成化、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汽车电子系统的复杂程度也在同步增加。

为进一步提升汽车电子、电气系统的功能安全,相关国际标准《道路车辆功能安全》(ISO26262:2018)和国家标准《道路车辆功能安全》(GB/T34590—2017)相继出台。

汽车转向系统作为车辆基础性功能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和安全性。

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中的广泛运用,转向系统也较多地采用了电子器件,其中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汽车上,EPS系统功能安全设计因此也成为了影响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因素。

我国从2022年起开始实施国家标准《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GB17675—2021),该标准明确指出,所有符合标准适用范围内的车辆均应满足功能安全开发要求;此外,该标准附录B中还规定了转向电子控制系统在功能安全方面的文档、安全策略及验证确认的具体要求。

对于汽车转向系统的功能安全设计及验证方法,国内外学者也开展了大量研究。

“汽车在中高速行驶时应防止线控转向系统发生非意向性转向力矩大于转向力矩边界值”和“汽车在中高速行驶时应防止线控转向系统发生无法转向”这2个功能安全目标和功能安全概念,并分别开展了相关设计及测试验证;针对汽车转向系统概念阶段的开发,提出了具体的测试场景及测试结果评价的安全度量参数;基于汽车EPS系统功能安全设计,提出了一套硬件在环测试方法,并验证了该EPS系统安全机制的设计效果;尚世亮等对汽车电子电气系统故障注入方法、整车可控性指标进行了详细表述和系统性总结。

我国汽车强制性标准

我国汽车强制性标准
我 国汽 车 强 制 性标 准
123 45 6 7 89 ”坦协 悒
仃 侣 伯∞
我 国 汽 车 强 制 性 标 准
M andat y t or S anda r o rV ehi e n D om estc ds f cl i i
撰 文 中 国 汽 车 技 术 中心 标 准 化 研 究 所
2 0 . 6. 0 8 O 01
2 0 . 3 01 090.
2 0 . 6. 0 8 O O1 2 0. . 1 01 01 0
2 0 1 0 01 0 . 1
g GB51 — 0 7 820 1 0
20 9 O . 1 0 . 9 O 汽车用制动器衬片 2 08 0 0 拟修订 0 . 4. 1 轿车轮胎 2 08 0 O 拟 修订 0 . 4. 1 载 重汽 车 轮胎 2 08 0 0 0 _ 4. 1 摩托车轮胎 乘用车车轮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正在制定
GB 6 0 0 7 4 6 —2 0
5 GB 1 6 5 9 9 汽车转 向系基本要求 7 7 —1 9
6 GB 5 6 — 0 7 3 20 8 7 GB 9 4 - OD 7 3 2 7 8 GB 9 4 - 0 7 4 2 07
2 0 O1 01 O1 . .
2 10.1 00 . 1 O
修 订版 已报批
强度 要 求和试 验 方法 GB 1 5 0 0 9 汽车座 椅头枕 强度要 求和试验 方法 2 1 O1 O1 1 5 -2 0 0 1. . O . 9 0 GB 3 5 —2 0 客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20 3 0 . 1 107 03 GB 1 1 6 0 3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 20 3 1 01 修 订版 4 6 —2 0 0.1 已报批 汽车儿童乘员的约束系统 已报批 20 7 D . 1 0 . 2 0 修 订版 GB 1 1 7 2 0 汽车 安全 带安 装 固定 点 4 6 - 0 6 已报批 2 6。 7. 1 搦修 订 ∞ 0 0 和试验方法 2 1 O1 01 0 1. . GB 1 5 6 0 9 乘用 车外 部 凸 出物 6 -2 0 1 GB 1 55 -2 0 乘用车内部凸出物 1 2 O9 20 2 0 . 1 1 . 1 O GB 01 2 0 6 商用 车 驾驶 室外 部 凸出物 2 -2 0 8 2 0 0 01 0 7. 4.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和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 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9法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9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GB17675-19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 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 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编制说明1 工作简况1.1 任务来源和背景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发展和对汽车安全、技术需求的提升使原标准的适应性出现了缺口,比如,希望通过消除机械转向管柱以提高乘员安全性、且更易适应左右置转向盘生产需求的转向操纵装置和转向车轮之间没有任何机械连接的线控转向技术;另外与挂车相关的转向标准的缺失,使GB 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修订。

本标准修订任务来源为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0年12月2日以国标委综合[2010]87号文下达的制修订计划,归口单位为工业和信息化部,标准名称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计划编号为20101254-Q-339。

1.2 主要起草单位和工作组成员主要起草单位: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国家重型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罡阳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技术中心、扬州中集通华专用车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理工大学。

工作组成员:万兴宇、许迎光、陈春华、刘地、季学武、颜尧、周中坚、谷杰、郁金龙、耿国庆、傅培根、王春宏、王良模、农蕃榛、邬世锋、朱春庆、朱德江、许庆卫。

1.3 主要工作过程标准修订工作组一直持续跟踪UN R79法规的发展演变以及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制修订,翻译UN R79法规原文,对比UN R79与GB17675-1999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的差异,评估GB 17675-XXXX 参照UN R79进行修订对行业造成的影响,同时结合转向分标委、汽车工程学会转向分会所组织的国内外汽车企业技术交流会,收集了大量信息和技术资料,掌握了最新的国内外现状及动态,并按照拟参照采用的UN R79法规,组织相关单位进行了多轮车辆摸底验证试验,积累了车辆转向系统的分析、试验数据。

通过会议交流、调研和试验对比,系统深入地了解我国乘用车、商用车行业汽车转向系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标准的修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设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ADAS及智能驾驶相关内容,由智能网联汽车分技术委员会负责,本标准将不包含ADAS及智能驾驶相关内容。

通过对本标准相关技术条款的分析研究,将尽可能解除原有条款对ADAS及智能驾驶可能产生的限制及约束。

主要技术研究活动如下:(1)第一次工作组会议2015年07月15~16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在南京召开GB 17675-XXXX 《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第一次工作组会议。

来自南汽研究院、南京东华智能转向系统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清华大学、江苏大学等十多位专家参与了本次会议的讨论。

会议商讨和确定了标准修订工作计划、采标建议和后续工作安排。

会议结论:1、会议确认新工作组提交的工作计划属于原标准修订计划的调整,并原则确认了工作计划时间节点。

2、就《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的修订依据达成了共识:考虑到原标准参照制定依据为70/311/EEC《各成员国关于汽车及其挂车转向机构的协议》,此协议虽然1999年修订过,但已于2014年11月1日被欧盟废除,现欧盟采用联合国WP29的UN R79法规,故本次标准的修订参照WP29的UN R79法规的相关技术条款,但考虑法规与标准的差异,取消法规中相关认证部分,标准格式按照我国国家标准编制规定执行。

比较WP29的UN R79法规各版本后决定该标准修订以2005年4月4日版的UN R79 Rev.2e版(含2005年6月22日发布的全部勘误)为基础。

在本标准修订期间,工作组同步跟踪UN R79法规的变化,按需及时更新本标准文本。

3、本标准定位为车辆对转向系统的要求,而不仅是转向系统自身的技术要求。

4、对UN R79翻译稿进行工作组内部研读、评审,要求工作组就理解上存在疑义的“ASE”、“挂车转向”、“自循迹转向”等专业术语,各工作组成员进行资料收集和深入分析,以便准确理解和应用,下次会议讨论。

(2)第二次工作组全体会议2016年03月8-9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全体成员在长春召开第二次工作组会议,对第一次会议的工作布置进行了检查,并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讨论稿及编制说明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研讨,尤其对标准的内容进行了逐条逐句的分析和研判,形成了基本共识。

会议结论:1、统一专业术语,如转向角、转向车轮等并考虑与《汽车转向系术语与定义》标准的协调性。

2、标准4.1.5条款中涉及ECE R10的要求,参照对应的国标GB 34660-2017《道路车辆电磁兼容性要求和试验方法》。

3、标准附录3中2.11条款引用的ISO 1402:1994、ISO 6605:1986和ISO 7751:1991的标准,分别用对应的国标GB/T 5563-2006《橡胶和塑料软管及软管组件液压静力试验方法》(IDT:ISO 1402:1994)、GB/T 7939-2008《液压软管总成试验方法》(MOD:ISO 6605:1986)和GB/T 9574-2001《橡胶和塑料软管和软管组件试验压力和爆破压力对设计工作压力的比率》(IDT:ISO 7751:1991)替代。

4、要求工作组进一步收集相关设计、试验方面技术资料和数据,并开展挂车转向定义、结构、性能和试验要求等方面的研究,确定试验项目。

(3)第三次工作组会议2016年09月19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在南京召开第三次工作组会议,会议对前次会议要求4月上报的征求意见稿讨论稿进行了讨论,并对试验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2014年2月13日发布的UN R79 Rev.2/Amend.1对标准修订的影响、UN R79与UN R13&R13H对N1类车制动要求及附件3制动性能要求,达成了共识。

会议结论:1、以UN R79及其最新勘误和增补作为GB17675的修订依据。

2、关于试验验证的原则:与原标准(GB 17675-1999)无区别的技术要求不再重做试验;与国内标准相比有区别,且有条件进行试验的技术要求,工作组成员单位开展专项试验,补充试验验证数据,如挂车方面的试验;与国内标准相比有区别,但因缺少产品实物、试验场地等原因无条件开展验证的技术要求,不进行专项试验,相关技术要求参考UN R79要求,如ACSF相关试验验证。

3、确认挂车随动车桥结构有利于减小转向圆,收集到多轮转向系统定义相关的结构图。

4、对于共用能源系统,转向系统的标准不对制动系统提出制动性能要求。

5、进一步对挂车转向技术要求和试验进行研究,要求工作组与广东富华等挂车随动转向车桥制造商就转向圆、挂车驶离外摆值等交流,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和试验数据,以论证UN R79中相关挂车技术要求在国内的可实施性。

6、工作组成员跟踪ESF、ACSF/CSF等标准演进、技术实施和验证方案,与汽车设计、制造商、大专院校等就此对转向标准修订的影响进行讨论、分析。

7、评估挂车试验场地,准备挂车转向的符合性试验。

8、要求工作组尽快完成征求意见稿,并在中汽盐城试验场进行中置轴挂车转向圆试验验证。

(4)第四次工作组会议在2016年11月20日重庆召开的转向分标委标准审查会上,标准修订工作组宣读了征求意见稿草稿,同时与会专家要求工作组关注UN R79新的增补文件。

2017年2月9日,UN R79发布Rev.2/Amend.2,为了取消对转向动力来自牵引车的挂车的限制,UN R79增加了牵引车向挂车转向系统提供电能特别规定的附件。

2017年5月8日,工作组部分成员与劳尔专用汽车制造(无锡)有限公司就中置轴挂车转向结构、转向圆半径仿真、欧盟道路宽度标准等做了交流。

2017年7月8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和宝马中国、戴姆勒中国、沃尔沃商用车、ACEA等在南京进行交流,讨论了宝马要求提高UN R79中关于ACSF的A类自动控制转向功能最高车速10Km/h的限值的要求、中置轴挂车转向试验的必要性和样车资源及转向系统失效试验的方法。

2017年12月7日,结合在南京召开的转向分标委年会,标准修订工作组全体成员和转向分标委年会参会人员对征求意见稿讨论稿进行了讨论。

会议结论:1、符合GB 15089标准要求车辆长度的劳尔中置轴挂车,其转向圆仿真分析能满足UN R79要求,但仍需进行实车试验。

2、鉴于转向系统失效模式的不确定性,在修订后的标准中增加助力失效时的转向操纵力试验。

3、完善征求意见稿讨论稿,与整车级功能相关的ACSF/CSF的定义、标准、测试等内容从本标准正文、规范性附录中移除,合并为资料性附录。

4、按转向系统结构性能等分类,梳理术语和定义文本结构。

5、对于挂车的转向圆、驶入、驶离外摆圆差异进行仿真分析,完成挂车试验,梳理试验报告和试验数据。

6、与高校合作对中置轴挂车转向进行仿真分析,协调车辆进行实车试验。

(5)第五次工作组全体会议2018年11月22日,标准修订工作组就一年来开展的对UN R79法规跟踪、相关工作组成员在盐城试验场进行的挂车试验、企业进行的实车试验、南京理工大学进行的中置轴挂车外摆圆模型仿真分析等工作,在南京召开了工作组全体成员会议,会议通报了各项工作的进展和结果,并在与全标委沟通后,就UN R79 Rev.3e、UN R79 Rev.4e中电子控制系统安全方面的特别要求等内容和使用同一供能装置的汽车制动性能要求等内容对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

会议结论:1、本标准采标版本为2018.11.7发布的UN R79 Rev.4e。

2、原规范性附录“附录 A 《转向系和制动系使用同一供能装置的汽车的制动性能要求》”,因对涉及与制动系统使用同一供能装置的汽车,在供能系统故障时需优先保证对转向系统的供能,而对制动性能提出了要求,与会专家认为,作为转向系统,设计时应与制动系统协调,相关制动减速度要求应由制动系统确认能否满足,故删除该附录。

3、附录 D 《电子控制系统安全方面的特别要求》因涉及功能安全,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功能安全标准修订工作组,按GB/T 34590-2017《道路车辆功能安全》的要求编写转向电子控制系统的功能安全要求,并在2019年5月31日前完成附录D的修订。

4、统一了规范性附录 E 《牵引车向挂车转向系统提供电能的特别规定》中对挂车和牵引车的描述。

5、定义GB 17675-XXXX为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UN R79中相关ACSF/CSF等要求由智能网联汽车分标委进行研究,不在本标准中进行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