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合集下载

新生儿败血症教案

新生儿败血症教案

新生儿败血症教案教案标题:新生儿败血症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掌握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方法。

3. 学习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

教案内容:一、背景知识:1. 新生儿败血症的定义和病因。

2.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二、预防和早期诊断:1.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措施:a. 孕期保健和孕妇感染的筛查。

b. 分娩时的无菌操作和预防性抗生素使用。

c. 新生儿的早期皮肤消毒和护理。

2. 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方法:a. 新生儿体温异常的观察和监测。

b. 新生儿血液培养的采集和分析。

三、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1.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原则:a. 及早给予抗生素治疗。

b.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

c. 对症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2. 常用的抗生素药物及其使用方法:a. 青霉素类药物。

b. 氨基糖苷类药物。

c.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

教案实施步骤:一、导入:简要介绍新生儿败血症的定义和病因,引起学生对该疾病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新生儿败血症的背景知识,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三、预防和早期诊断: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措施,强调孕期保健、无菌操作和早期皮肤消毒的重要性。

介绍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方法,包括体温异常观察和血液培养的采集与分析。

四、治疗原则和常用药物:详细介绍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原则,包括及早给予抗生素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支持,以及对症治疗和并发症处理。

讲解常用的抗生素药物及其使用方法,强调合理用药和避免滥用抗生素。

五、总结与讨论:对新生儿败血症教案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解答他们可能存在的疑问。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材料,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教案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提问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新生儿败血症教案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案扩展: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或实地参观,加深学生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认识和理解。

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方法什么是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时期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当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中并且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炎症反响。

新生儿败血症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但进展迅速,病情险恶成为新生儿败血症的特点。

新生儿败血症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多在出生后7天内起病,感染多发生于出生前或出生时,病原菌以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多系统受累、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晚发型在出生7天后起病,感染发生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病原体以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常见,常有脐炎、肺炎等局部感染病灶,病死率较早发型相对低。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症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早产儿尤其如此。

表现为进奶量减少或拒乳,溢乳、嗜睡或烦躁不安、哭声低、发热或体温不升,也可表现为体温正常、反响低下、面色苍白或灰暗、神萎、体重不增等非特异性病症。

新生儿败血症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病症。

1、呼吸窘迫为最常见,在败血症婴儿中占90%,严重程度可有不同:如轻微的呼吸急促,鼻掮呼吸三凹征、对氧的需要增加,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需要人工通气。

2、心率增快和周围循环灌注差,青紫。

3、低血压。

4、酸中毒(代谢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5、体温不稳定:10%—30%的新生儿可有发热和体温不升。

6、胃肠道病症:包括呕吐、腹泻、腹胀、纳差。

拒吃奶水。

7、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哭声低弱。

8、抽痉。

9、瘀斑或瘀点。

10、其他如黄疸、肝脾肿大等。

11、面色青灰。

有黄疸者可加重。

12、可发现有感染灶:新生儿脐带炎、新生儿肺炎等。

除上列病症外,以下表现提示有败血症可能。

①黄疸加重或减退后又复现。

有时黄疸可能是本症的主要表现。

②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③瘀点或瘀斑不能以新生儿紫癜或外伤解释。

严重败血症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

或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或肺出血新生儿败血症常见感染途径新生儿败血症发病原因比复杂。

败血症的常规护理方法有什么

败血症的常规护理方法有什么

败血症的常规护理方法有什么败血症(Sepsis)是一种全身性感染反应综合征,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

对于败血症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非常重要,可以及时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以下是关于败血症常规护理方法的详细介绍。

一、合理的药物治疗1. 充分的感染控制:通过鼓励患者按时服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清除感染源,控制感染的蔓延。

2. 液体复苏:败血症患者常伴随着低血容量和低灌注状态,及时给予静脉补液,纠正低血压和低灌注。

3. 微循环改善:通过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和加速血流,改善器官灌注,减轻组织缺氧。

4. 对症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积极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如代谢酸中毒、电解质紊乱等。

二、监测及评估1. 致病菌及药敏监测:通过采集患者的血、尿、伤口、痰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2. 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频率、体温、血压等指标的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

3. 临床评估:包括神志、皮肤黏膜、经验性炎症反应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的观察和评估,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效果。

三、护理措施1. 维持呼吸道通畅:进行定期的口腔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减少感染源的产生。

2. 保持肺部清洁:通过积极的吸痰、打击背部和体位改变等方法,清除肺部分泌物,预防肺部感染。

3. 皮肤护理:定期更换床单、清洁患者皮肤,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预防压疮和污染性感染。

4. 密切监测尿量:经常记录患者的尿量情况,观察尿量的变化,评估肾功能和病情的改变。

5. 防止并发症: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等,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

6. 心理疏导: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减轻他们的焦虑和压力,积极配合医学护理。

四、营养支持1. 及时进食: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适当的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2. 调整热量摄入:根据患者的能量消耗情况,调整热量的摄入,避免能量缺乏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护理常规一、患儿入室后,有本室当班护士进行沐浴或油浴、做识别标记,安排床位。

二、认真做好护理体检,并与家长核对患儿性别,书写护理病历。

三、保持适宜的温度,维持体温稳定,室温维持在22-24℃相对湿度55%-65%。

注意保暖可使用婴儿温箱,护理操作时不要过分暴露新生儿。

四、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口鼻的粘液及呕吐物,注意避免物品阻挡新生儿口、鼻或压迫其胸部。

保持合适的体位,如仰卧位是避免颈部前屈或过度后仰;俯卧时,头偏向一侧,专人看护,防止窒息。

五、预防感染:(1)建立消毒隔离制度,完善清洁设施。

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室内时时清洁,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新生儿用品均应"一人一用一消毒"(2)保持脐部清洁干燥,每日脐部护理1到2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做好皮肤护理勤换尿布便后清洗,有红臀者按红臀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六、合理喂养:(1)正常足月新生儿提倡早期哺乳(2)定时、定磅秤、定地点测量体重七、确保患儿安全:避免新生儿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如可以触1 / 30及的热源电源尖锐物品,工作人员指甲保持短而钝,使用暖箱者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早产儿护理常规早产儿指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活产婴儿,又称未成熟儿。

出生体重多在2500克以下,身长小于47cm。

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者为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小于1500克者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小于1000克者为超低体重儿。

保暖、喂养、维持正常呼吸、预防感染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是护理早产儿的关键。

一、按新生儿护理常规护理病人。

二、保暖1、维持室内温度24-26℃,环境相对湿度55%-65%,维持患儿适中温度。

2、对体温不升或体温较低者,应缓慢复温,根据胎龄、日龄、出生体重选择暖箱或辐射台保暖。

保暖箱使用是用科学的方法,创造一个温度和湿度相适宜的环境,使患儿体温保持稳定,以提高未成熟儿的成活率。

3、保暖箱温度及湿度标准:温度是根据早产儿体重及出生天数2 / 30决定,相对湿度为55%-65%。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评估】
1.病情评估
(1)生命体征
(2)有无体温不规则或高热,脉细数,抽搐等感染症状
(3)有无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皮肤发花等中毒休克症状
(4)了解血常规,脑脊液,尿常规及血培养等检查结果
2.家长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认知程度及心理承受能力
3.进食,吸吮能力
【护理要点】
1.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要点
2.观察有无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头额骨缝增宽,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尖
叫,抽搐等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3.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细速,皮肤发花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
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4.观察有无新的感染灶,如局部发红,耳道流脓等,腹胀无肠型,大便次数减
少或无大便的病儿,警惕腹膜炎的发生
5.定时测量体温,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多喂水,体温不升者可放入暖箱,
重症者给予监护,并随时准备急救
6.清除局部感染灶,防止感染蔓延扩散:加强口腔·脐部·臀部的护理,保持
皮肤清洁,干燥,完整
7.鼓励母乳喂养,病情轻者,可经口喂养:不能经口进食者,遵医嘱经鼻饲或
静脉给予营养
8.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9.接触病儿前后要洗手,皮肤感染,腹泻者均应注意隔离
【健康指导】
1.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注意患儿精神及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
就诊
2.介绍新生儿的喂养知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添加辅食的重要性)
3.注意新生儿保暖,保持臀部皮肤及脐部清洁,预防感染的发生。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和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和护理
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及 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发症 和感染,降低新生儿感染 的风险。
保持卫生
孕妇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 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 ,避免接触感染源。
合理饮食
孕妇应保持合理的饮食结 构,增加营养摄入,提高 自身免疫力。
分娩预防
严格消毒
医院应严格执行分娩过程 中的消毒工作,降低新生 儿接触细菌和病毒的风险 。
02 定期记录体温、心率、呼吸等指标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03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给新生儿洗澡,更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 燥,预防皮肤感染。
特殊护理
静脉输液和抗生素治疗
根据医生的建议,给予新生儿适当的 静脉输液和抗生素治疗,以控制感染 。
呼吸道护理
口腔护理
定期给新生儿清洁口腔,预防口腔感 染。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 和护理
作者:XXX
20XX-XX-XX
目录
•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 • 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因 • 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 •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 •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
01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
早期症状
食欲减退
新生儿出现败血症时,早期症状之一 是食欲减退,吸吮无力,吞咽困难, 口腔粘膜干燥,常有呕吐、腹泻或便
03
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01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升高或降低,提示感染可能。
02 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
03 血培养
血培养阳性可确诊败血症,但阴性结果不能排除 败血症。
临床表现
体温不稳定
新生儿出现发热或体 温过低,反应差,哭
声微弱等表现。
食欲不振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查房医学PPT课件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查房医学PPT课件
10
临床表现
根据发病时间分早发型和晚发型
早发型
起病 时间 传播途径 病原菌 并发症 死亡率
生后7天内 出生前或出生后
晚发型
生后7天后 出生时或出生后
母亲垂直传播
水平传播
大肠杆菌等G-杆菌为主 葡萄球菌、机会致病菌为主
呈暴发性多器官受累 脐炎、肺炎或脑膜炎等局灶性 感染 较低
11
较高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和体征
发热或体温不升
“五不”
不吃
不哭
反应差、嗜睡(不动)
体重不增
12
临床表现
特殊表现 黄疸
肝脾肿大
13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
休克
14
临床表现
• 其他
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 痹、呼吸窘迫或暂停、青 紫
• 合并症
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 肠结肠、化脓性关节炎、 骨髓炎
15
辅助检查
• 血细菌培养(金标准) • 血清涂片找细菌
23
知识缺乏(家长)—缺乏有关疾病 和护理新生儿的知识
• 目标:家长能够掌握和了解相关知识和技 能 • 措施:1.向家长讲解有关疾病和护理新生儿 的知识,解除家长的焦虑紧张 2. 及时向家属说明患儿的治疗情况和 病情,鼓励他们正确对待,积极配合 3.心理护理 • 评价:家长对本病的护理和注意事项有所 掌握
葡萄 球菌
• 近年:由于极低体重儿存活率的提高和血管导管、 气管插管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表皮葡萄球菌、 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等条件致病菌败血症增多
9
感染途径
• 产前
与孕妇有明显感染有关,尤其是羊膜腔感染
• 产时
与胎儿通过产道时被细菌感染有关,如胎膜 早破、产程延长

医院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医院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医院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一、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二、症状护理:
1皮肤及臀部、脐部、眼部的护理:如腋窝有分泌物或皮肤有化脓感染,遵医嘱取分泌物做培养,并给予脐部护理,
2、惊厥的护理:
(1)保持病室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刺激,集中治疗与护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分泌物。

(5)备好急救物品:复苏囊、氧气、吸痰器等急救物品,
3.注意体温变化:
(1)每4小时测体温1次。

(2)对体温不升的患儿(肛温低于35℃)应给予热水袋保暖或置于新生儿暖箱内。

(3)体温高于38℃的患儿给予头枕凉水袋,并适当减少盖被。

4.准确采集血液标本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5.如需蓝光治疗按光疗护理常现。

6加强消毒隔离措施,预防交叉感染,
二、病情观察:
1、检查全身,及时发现局部感染病灶。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心率、呼吸、瞳孔面色、神志的变化,每小时巡视一次并记录心率。

3.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黄疸。

4.观察患儿有无呕吐及前囟是否饱满。

5.观察患儿有无烦躁、嗜睡、尖叫、抽搐并详细记录。

6.备好抢救物品和药品。

三、饮食与营养:
1.按医嘱喂养,少量多次,选择奶孔小的奶嘴。

2.进食困难者遵医嘱给予鼻饲,见鼻饲护理常规。

3.无法进食者,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常规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生后28天的小儿。

1、按儿科一般护理常规。

2、热情接待家属及病儿,更衣、洗澡、剪指甲、测体温、磅体重,并在患儿的手腕上戴上明显的标记,写上床号、姓名、性别,由责任护土向家属做好人院宜教及探视制度,介绍主管医生。

3、保暖: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温度55%—65%,使病儿核心温度维持在36.5—37.5℃。

4、做好皮肤、粘膜、脐带、口腔护理,每日沐浴一次,每 1.5—3小时更换尿布一次,并更换体位,大便后,随时更换尿布,用温水从前向后擦洗臀部并涂紫草油或达克宁霜,脐带未脱者,注意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5、注意喂养,新生儿尽快开奶,按需哺乳,如病情需要可照医嘱定时喂养。

喂奶时头偏向一侧,若病儿饥饿,随时哺喂,喂奶后竖抱排气右侧卧位半小时。

必要时抬高上身15—30°。

6、预防感染:(1)医护人员人室应更换鞋子,穿清洁工作假,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接触病儿前后应洗手,若有腹泻、皮肤化脓性感染疾病,病儿应立即进行相应的隔离(或进行床旁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2)病室每日用紫外线或三氧灭菌机消毒1—2次,每日定时通风换气十五分钟,出院病儿的床单位,暖箱须进行终末消毒。

8、病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向家属介绍喂养知识和疾病恢复期的护理知识等出院宣教。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循环,并在血循环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

1、按新生儿护理常规。

2、入院后按医嘱立即抽血作培养加药敏,严格无菌操作。

3、保证足够水份,营养及热卡,不能进食可给胃肠外营养,静脉补液。

4、严密观察病情变化,T.P.R神志、眼神及有无并发症,注意脐部和皮肤护理,尤其要要警惕脑部并发症。

5、注意保暖,纠正缺氧,黄疸较重者应按医嘱及时光疗,并按蓝光箱治疗护理常规。

6、按医嘱保证抗生素的正确应用,注意药物的浓度,时间、静脉输液时注意速度,必要时用输液泵。

7、一般护理:包括皮肤、口腔清洁及感染病灶的护理。

医院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医院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医院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感染。

败血症病死率高,并发症多,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产前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

一般无特征性表现,早期为患儿反应差、哭声弱、发热、体温不升等,逐渐发展为精神委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体重不增,黄疸迅速加重、持续不退等,少数严重者很快发展为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中毒性肠麻痹、酸碱紊乱和胆红素脑病。

【病情评估】1询问孕母有无发热或感染史。

2,有无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混浊、污染。

3.有无黄疸、皮肤黏膜损伤、皮肤瘀斑及脐部感染史。

4.有无少吃、少哭、少动、面色发黄、体温不升、大理石花斑、休克及肠麻痹。

5.有无颅内高压表现,包括前囱饱满、张力高、头颅骨缝增宽、双眼凝视、四肢肌张力增高或降低、尖叫及抽搐等。

【护理常规】1执行新生儿一般护理常规。

6•维持体温稳定:受感染及环境因素影响,患儿体温易波动,当体温过低或体温不升时,及时予保暖措施;当体温过高时及时予物理降温。

3.仔细进行全身检查:尤其是口腔、腋窝、脐部、臀部等,以便及时发现感染灶,准确及时采集感染处的分泌物行涂片或做细菌培养。

并遵医嘱及时处理局部病灶,防止继发感染。

加强基础护理,包括口腔、脐部、臀部护理,尤其应注意皮肤皱褶部位的护理。

4.静脉输入抗生素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取血时应严格无菌操作。

5,遵医嘱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按时完成输液量,保证奶量摄入并详细记录。

6.保证营养供给,必要时鼻饲或静脉营养。

7.加强巡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1)患儿出现面色青灰、呕吐、脑性尖叫、前囱饱满、双眼凝视等症状时,提示有颅内感染可能。

(2)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搏细弱、皮肤有出血点等症状时提示感染性休克或DIC。

(3)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必要时专人护理。

儿科护理:新生儿败血症

儿科护理:新生儿败血症

静脉留置针
吸痰
暖箱内水箱中的水
机械通气
医务人员的手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评估母孕期是否有感染性疾病、羊膜早破或羊膜囊
穿刺等创伤性操作;患儿通过产道时及娩出后有无细菌 感染史;患儿反应、体重增长、体温变化等情况及有无 黄疸、出血倾向等。
(二)身体状况 ①一般表现:一般情况差 ②出现黄疸 ③出血倾向 ④休克及其他表现
2.感染途径
病因
产前 羊膜囊感染、 胎儿吸入污
染的羊水
产时 胎膜早破产 程延长分娩 时消毒不严

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脐部、呼吸 道、消化道 感染各种器 械消毒不严
产前感染
经胎盘感染
羊水穿刺消毒不严
产道细菌上行
产时感染
抽羊水
产钳损伤皮肤黏摸 气管插管
产后感染
脐带感染 皮肤感染 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医源性感染因素
(5)健康指导
向家长介绍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方法,指导家长正确喂养 和护理患儿;当新生儿发生脐部、呼吸道及消化道等感染时, 应及时彻底进行治疗。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说明使用 抗生素治疗时间长,树立家长对患儿康复的耐心和信心。
谢谢!
护理措施
1.维持体温正常 体温过高时: 调节环境适宜的温、湿度 松解包被 多喂水 温水擦浴 降温处理后30分钟复测体温,并记录
体温低时: 预热后的柔软棉被包裹 母怀抱 热水袋 必要时应用暖箱或远红外辐射床
2.清除局部感染灶 及时处理局部病灶,如脐炎、脓疱疮、皮肤黏膜破损等,
促进病灶早日愈合,防止感染蔓延扩散。遵医嘱保证抗生素 有效进入体内,杀灭病原菌,控制感染,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三)心理-社会状况 由于患儿病情较重,以及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的不确定性,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查房PPT课件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查房PPT课件

新生儿败血症 的临床特征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
温度异常:高热、低体温、体温不稳定 等
心血管系统症状:心动过速、心率不齐 、血压波动等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
呼吸系统症状:呼吸急促、哭 声异常、呼吸窘迫等
新生儿败血症 的护理查房要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查房要点
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测体温、心率、 呼吸等指标的变化情况 评估护理效果:观察治疗后病情改善的 程度,如体温的恢复、呼吸的稳定等
总结
总结
新生儿败血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疾病, 护理查房是提高诊治效果的重要环节。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护 理效果,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总结
加强感染预防与控制,合理用 药、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查房要点
实施护理措施:注意保持环境 的清洁、给予适当营养支持、 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等
新生儿败血症 的护理难点与
解决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难点与解决方法
难点一:新生儿抵抗力差,易感染其他 病原体
- 解决方法:加强手卫生、控制环境 污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难点与解决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 护理查房PPT
课件
目录 引言 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特征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查房要点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难点与解 决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的护理风险与预 防措施 总结
引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引言
背景介绍:新生儿败血症是婴 儿期常见的一种严重感染性疾 病。
目的:本课件旨在介绍新生儿 败血症的护理查房内容,帮助 护理人员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 识和防治能力。
难点二:病情变化快,需要及 时监测和干预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

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一、概述新生儿败血症指细菌侵入血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造成全身感染。

【临床表现】早期出现精神、食欲欠佳,哭声减弱,体温不稳定等;病情发展较快,迅速进入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不哭、不动、面色欠佳,常伴有黄疸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呼吸衰竭、循环衰竭、DIC、中毒性肠麻痹、核黄疸。

【特殊检查】血常规、血培养、血沉、血直接涂片找细菌等。

【治疗要点】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疗法。

二、护理诊断1、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吸吮无力、摄入量不足有关。

2、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脐炎、脓疱疮有关。

三、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如患儿出现面色青灰、呕吐、脑性尖叫、前囟饱满、双眼凝视,提示有脑膜炎的可能;如患儿面色青灰、皮肤发花、四肢厥冷、脉博细弱、皮肤有出血点,考虑感染性休克或DIC,立即与医生联系,积极处理。

维持体温稳定,患儿体温变化除感染因素外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当体温偏低或不升时,应及时予保暖措施,当体温过高时,予物理降温及多喂水。

2、清除局部病灶如脐炎、脓疱疮、鹅口疮等,防止感染继续蔓延扩散。

(1)脐部感染时先用3%双氧水清洗,再涂碘伏。

(2)皮肤小脓疱可用无菌针头刺破(刺破前后用75%酒精消毒)。

(3)鹅口疮时可用2%5碳酸氢钠冲洗,并嘱多喂水。

(4)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

了解抗生素药物的配伍禁忌,注意静脉输液速度,维持血药浓度。

3、营养支持细心喂养,保证营养供给。

有母乳而新生儿又能吸吮则最好继续母乳喂养,否则可以用滴管、鼻饲或静脉高营养,以保证新生儿正常需要,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

4、用药护理保证抗生素有效进入体内。

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注意药物稀释浓度及对肾、听力的影响,按时检查尿液。

5、健康教育讲解与败血症有关的护理知识,接触患儿前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卫生与脐部护理。

指导家属正确喂养方法。

预防感染,减少探访,按时预防接种。

新生儿败血症紧急预案

新生儿败血症紧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细菌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性感染的严重疾病。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较弱,败血症的死亡率较高。

为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救治成功率,保障新生儿健康,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诊断和治疗新生儿败血症;2. 降低新生儿败血症的死亡率;3. 减少新生儿败血症的并发症;4. 提高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三、预案组织机构1. 成立新生儿败血症应急救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新生儿败血症的应急救治工作;2. 设立新生儿败血症应急救治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救治工作;3. 各级医疗机构设立新生儿败血症救治点,负责本区域内新生儿败血症的救治工作。

四、预案内容1. 早期识别与报告(1)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识别,密切观察新生儿体温、心率、呼吸、面色、精神状态等指标;(2)对疑似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立即报告上级医疗机构,并做好隔离、消毒等工作;(3)医疗机构应将新生儿败血症的病例信息及时上报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2. 诊断与治疗(1)确诊: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培养、血常规、CRP等)进行确诊;(2)治疗:根据病原菌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注意个体化用药;(3)支持治疗:加强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并发症。

3. 预防与控制(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新生儿败血症的认识;(2)加强新生儿护理,做好手卫生、环境消毒等工作;(3)加强新生儿早期筛查,早期发现并治疗感染;(4)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败血症的监测与报告,提高救治水平。

4. 紧急救治措施(1)建立新生儿败血症救治绿色通道,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救治;(2)组织专家会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3)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救治能力;(4)配备充足的救治设备,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五、预案实施与监督1. 各级医疗机构应将本预案纳入日常工作,定期组织培训和演练;2. 定期对新生儿败血症救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预案落实到位;3. 针对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梅山医院——护理部文件名称:新生儿败血症护理常规修订者:韩英审核者:赵峰批准者:杨卫富修订时间:年月审核时间:年月批准时间:年月执行时间:年月日【观察要点】.观察有无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头额骨缝增宽,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尖叫,抽搐等化脓性脑膜炎的症状,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 观察有无呼吸困难,烦躁,发绀,脉细速,皮肤发花等中毒性休克的表现,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观察有无新的感染灶,如局部发红,耳道流脓等,腹胀无肠型,大便次数减少或无大便的病儿,警惕腹膜炎的发生。

【护理措施】. 按新生儿疾病一般护理要点。

. 定时测量体温,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多喂水,体温不升者可放入暖箱,重症者给予监护,并随时准备急救。

. 清除局部感染灶,防止感染蔓延扩散:加强口腔、脐部、臀部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完整。

. 鼓励母乳喂养,病情轻者,可经口喂养:不能经口进食者,遵医嘱经鼻饲或静脉给予营养。

. 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注意药物疗效及副作用的观察。

. 接触病儿前后要洗手,皮肤感染,腹泻者均应注意隔离。

【健康指导】. 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注意患儿精神及体温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 介绍新生儿的喂养知识(母乳喂养的好处及添加辅食的重要性)。

. 注意新生儿保暖,保持臀部皮肤及脐部清洁,预防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崔焱 .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梅山医院——护理部文件名称:新生儿颅内出血护理常规修订者:韩英审核者:赵峰批准者:杨卫富修订时间:年月审核时间:年月批准时间:年月执行时间:年月日【观察要点】. 生命体征应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和呼吸。

呼吸暂停是本病恶化的主要表现。

一旦有呼吸不规则及呼吸困难应马上告知医生,积极协助抢救,还应密切观察患儿皮肤色泽的变化,注重有无皮肤苍白,发绀、黄染等。

. 意识观察患儿若早期出现过度兴奋、易激惹.烦躁不安、脑性尖叫,提示出血量少.若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抑制状态,表现为瞌睡,昏迷。

. 观察前囟囟门饱满紧张、颅骨缝有分离,提示有颅内压增高,颅内出血量多。

应引起重视,防止脑疝发生。

. 其他注重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记录热量及液体摄入量,以保证机体生理需要。

【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应绝对静卧,直至病情稳定,一切治疗,护理操作要轻柔,尽量集中进行,减少搬动,以免引起小儿烦躁而加重缺氧和出血。

将患儿头肩部抬高~℃,并给予仰卧位,头偏向一侧。

2.注意保温置患儿于中性温度的环境中,避免体温过低,减少氧的消耗。

体温过低,可用暖箱保暖。

体温过高,给予物理降温。

保持皮肤清洁,减少感染。

3.合理用氧根据缺氧程度给予吸氧,以提高患儿血氧浓度,减轻脑水肿。

用氧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缺氧改善情况,井做好记录。

4.镇静患儿有抽搐或持续性惊厥时,应给予镇静剂。

. 饮食护理出血早期禁止直接哺乳,以防因吸奶用力或呕吐加重出血,待—般情况好转后再开始喂奶,对于出血轻者用滴管滴喂,出血较重的患儿可行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

6.降颅内压遵医嘱使用鲁米那,剂量为,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也可选用水合氯醛,地西泮止痉。

用药后严密观察,防止呼吸抑制;脑水肿者可给予地塞米松,首次剂量,以后每次按给予,或给予呋塞米。

在患儿青紫经治疗或吸痰后得不到改善.前囟持续紧张而病情进行性加重时可给予%甘露醇。

【参考文献】[]崔焱 .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梅山医院——护理部文件名称: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常规修订者:韩英审核者:赵峰批准者:杨卫富修订时间:年月审核时间:年月批准时间:年月执行时间:年月日【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体温上升的速度,不能太快,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两肺广泛的细湿罗音,应考虑肺出血。

2. 在复温中尤其是快速复温时,要注意患儿可因耗氧量增加,脑缺氧而抽搐。

3.重症患儿常有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应注意观察血压、尿量等情况。

【护理措施】复温(1)轻度患儿:可用缓慢复温法,先将患儿用温暖包被包裹置℃室温中使其自然复温,并置热水袋,促进体温恢复待体温上升至℃,约每小时提高箱温℃。

切忌加温过速,否则体表温度上升太快,外周血管床扩张,心肌功能不能适应,以致内脏血液供应不足,可致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或肺部淤血、出血。

(2)轻、中度(体温>℃)患儿:置于预热至℃的暖箱内,调节箱温为~℃,通过减少患儿散热使体温升高,力争~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3)重度(体温<℃)患儿;先以高于患儿体温~℃的暖箱温度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 ~℃(不超过℃),于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并保持暖箱在适中温度。

(4)恒温水浴法:将患置于~℃的恒温水浴箱内(室温在℃或稍高),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上面用橡皮膏固定,防水侵入,头露出水面,四肢、躯干浸入水中,每次分钟,每小时次,直至硬肿消失。

、喂养保证患儿热能供应,尽量母乳喂养和口服补液,使机体产热而复温。

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和静脉滴注补液。

、加强护理,详细记录呼吸、心率、血压、尿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健康教育()做好孕妇保健,尽量避免早产、产伤、窒息、感受寒冷。

()寒冷季节做好新生儿保暖,调节产房内温度为℃左右,尤其注意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保暖工作。

(3)在无条件的地方,可用温暖(烘热)的棉袄包裹患儿,再放热水袋(水温℃开始渐增至℃),在家中也可将患儿贴身怀抱复温。

【参考文献】[]崔焱 .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梅山医院——护理部文件名称:病毒性心肌炎护理常规修订者:韩英审核者:赵峰批准者:杨卫富修订时间:年月审核时间:年月批准时间:年月执行时间:年月日【观察要点】.密切观察和记录患儿精神状态、面色、心率、心律、呼吸、体温和血压变化。

.密切观察心电监护,发现多源性期前收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护理措施】1.充分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至体温稳定后周基本恢复正常时逐渐增加活动量。

恢复期继续限制活动量,一般总休息时间不少于个月。

重症患儿心脏扩大者、有心里衰竭者,应延长卧床时间,待心衰控制、心脏情况好转后再逐渐开始活动。

避免情绪激动,婴儿避免剧烈哭闹。

.饮食护理给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切忌饱餐,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小婴儿喂奶时防止呛咳。

3.胸闷、气促、心悸时应休息,必要时可给予吸氧。

4.烦躁不安者可根据医嘱给予镇静剂。

5.有心力衰竭时置患儿于半卧位,尽量保持其安静,静脉给药应注意点滴速度不要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6.使用洋地黄时剂量应偏小,注意观察有无心率过慢,出现新的心律失常和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如有上述症状暂停用药并与医生联系处理,避免洋地黄中毒。

7.心源性休克使用血管活性物质和扩张血管药时,要准确控制滴速,最好能使用输液泵,以避免血压过大的波动。

.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酌情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

【健康指导】、对患儿及家长介绍本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减少患儿和家长的焦虑和恐惧心理。

、耐心向家长及患儿讲解休息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及饱食对疾病产生的不良后果,使患儿及家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3、告知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的常识,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去公共场所。

带抗心律失常药物出院的患儿,应让患儿和家长了解药物的名称、剂量、用药方法及其副作用,嘱出院后定期到医院复查。

【参考文献】[]崔焱 .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梅山医院——护理部文件名称:小儿肾病综合症护理常规修订者:韩英审核者:赵峰批准者:杨卫富修订时间:年月审核时间:年月批准时间:年月执行时间:年月日【观察要点】.观察患儿血压、水肿、尿量变化。

.注意有无精神萎靡、无力、腹胀、肠呜音减弱等。

【护理措施】.卧床休息,保持适当的床上或床旁活动,疾病缓解后可增加活动。

.给予优质蛋白饮食,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少进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动物油脂),多吃富含多聚不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如植物油、鱼油。

水肿时给予低盐饮食。

.水肿的护理:()全身重度水肿应卧床休息至水肿消退,注意保暖和个人卫生,做好皮肤护理。

()严格记录出入量,限制液体入量,进液量等于前一天尿量加上.()每日监测体重并记录。

.预防感染的护理(1)加强皮肤、口腔护理。

()病房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减少探视人数。

()做各种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病情好转后或激素用量减少时,适当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预防血栓的护理:(1)急性期卧床休息,给予双下肢按摩,恢复期活动与休息交替进行。

(2)遵医嘱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

()观察有无肾静脉血栓,如腰疼,肾脏肿大,肾功能恶化等。

()观察有无肺栓塞,如咯血、喘憋及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健康指导】.保持良好的休息,劳逸结合,合理饮食。

2.按时、按量服药,不得随意减量或停药,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指导病人预防各种感染的发生。

.定期门诊复查,监测血象、肝肾功能变化。

若出现少尿、水肿、尿液浑浊、感冒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崔焱 .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梅山医院——护理部文件名称:小儿心力衰竭护理常规修订者:韩英审核者:赵峰批准者:杨卫富修订时间:年月审核时间:年月批准时间:年月执行时间:年月日【观察要点】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定时测量心率、心律,注意心音、血压、呼吸等,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如有变化及时与医师联系。

.服用洋地黄期间应密切观察洋地黄的毒性反应。

小儿洋地黄中毒最常见的表现为心律失常,如房室传导阻滞,过早搏动,快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其次为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头晕,色视等则较少见。

未成熟儿及初生周内的新生儿,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高钙、严重弥漫性心肌损害及大量使用利尿剂后均易发生洋地黄中毒。

【护理措施】1.休息病室应安静舒适,避免各种精神刺激,防止用力过度,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开塞露通便。

体位取半坐卧位(小婴儿取度斜坡卧位),使横隔下降,有利于呼吸运动。

2.吸氧有呼吸困难、发绀、低氧血症者给于吸氧。

有急性肺水肿患儿吸氧时,湿化瓶可改盛%~%乙醇,间歇吸入,每次~分钟,间隔~分钟,重复~次。

3.营养保持出入量平衡,能进食者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不能进食者可予鼻鉰奶,以保持足够的热卡供给,限制输液速度,以的速度为宜。

4.心理护理主动与患儿沟通,给予安慰鼓励,取得合作,避免患儿抗拒哭闹,加重心脏负担,同时最好能有家长陪伴,减少离开亲人的创伤,使患儿情绪稳定。

5.药物治疗的护理要点()洋地黄制剂:①脉率:新生儿<次分,婴儿<次分,幼儿<次分,学龄儿童<次分或出现心电图-间期较用药前延长,心律失常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决定是否停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