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
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出张爱玲《封锁》主题及艺术特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张爱玲《封锁》内容简介】《封锁》写的是男女主角在公车封锁的情况下与常态不同的行为,他们在公车上恋爱了,可是下车后就自然而然地分手了。
【张爱玲《封锁》主题】《封锁》是张爱玲著名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四十年代初的旧上海为背景,叙述了在非常时期因故被封锁了的电车车厢内,一群“软弱的凡人”的“通常的人生回声”。
他们在突然脱离了习惯的生活轨道后,一时无事可做,百无聊赖,上演了一幅人生百态图。
其中有两个在日常生活中不失为“好人”形象的男女,竟然在这极短的时间内产生了自然而然的爱情。
当封锁开放后,他们又都恢复了惯常的生活状态,乖乖地像乌壳虫似地躲回“巢里”去了。
1、张爱玲故意借在这种超现实的背景下人性本相的真实曝大,反映了人面对强大而没落的文化背景时对文化的抗争与屈从,展示了没落的社会文化中人生由外来苦难带来的内在悲剧。
小说是想在这肮脏的、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人面对没落的社会文化时思想的脆弱、幻想的脆弱、情感的脆弱。
现实文化原本如此,而这个现实又是难以抗拒的,人只有节节败退,只能无可奈何地哀叹,结果使生活变得没有光亮、没有热情、没有希望。
而没落的社会文化一旦为人们所接受,便构成了人性的一部分,造成了人性的懦弱、卑怯和可笑可怜,他们即使在特殊的环境中偶尔对.生命的真相有所了悟,也不可能长久地停留在这一点上,生活真相的可怕与恐怖是一般人的意识难以负荷的,于是他们只好回到纷扰的现实中去,埋头于眼前的琐事之中。
吕宗祯不愿意进入理性,他没有了封锁的那种环境,就连情欲的一而也没有了。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人让真实的人性受环境屈抑着,不敢表现不愿表现,然而他们也不做极恶的坏事,他们软弱虚伪,心中却还是有着真实的挣扎,一且给予他们一个“封锁”的良好大环境,他们仍然能够在外界的冲击下回复到人性的纯真。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论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张爱玲的作品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极为深刻的内涵和鲜明的艺术独创性。
凡是读过张爱玲作品的人都会被她神奇的风格迷住,几乎所有的评论者都盛赞张爱玲独具个性的艺术技巧。
张爱玲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学底蕴和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审美品味,将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方法和西方现代小说的技巧完美地结合起来,加上她独特的艺术敏感、超常的想象力、女性的细腻、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笔力,创造出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
一、现代的文学视角张爱玲突破了传统文学中好坏对立的一元论的简单价值判断和人物形象模式,进入了现代文学中对(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判断之中,通过现代的文学视角,把人性的悲剧提高到一个人类生存的总体背景上来把握,使作品和人物具有更加丰厚的美学内涵。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
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
” “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该部分内容被隐藏)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
”在人物塑造方面她说:“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是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例如佟振保,虽然他的人性中有自私、懦弱、虚伪的一面,但他的初衷还是想做个“好男人”,而(该部分内容被隐藏)心;办公,谁都没有他那么火爆认真;待朋友,谁都没有他那么热心,那么义气,克己。
”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好学上进,“半(该部分内容被隐藏)会的事。
”尽管社会的要求与人性的背离使他只是在做大家眼中的“好男人”,但他不是个完全堕落的人,他的人性中一也有亮色(该部分内容被隐藏)愿意忍受身体上的巨大痛苦戒烟,看出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努力,因而在她的未来被毁灭后使人倍感痛惜。
二、心理分析手法的运用对此傅雷先生这样评价:“第一是作者的心理分析,并不采用冗长的独白或枯索繁琐的解剖,她利用暗示,把动作、言语、心理三者打成一片。
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小说的意象艺术特色
目录摘要 (2)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 (3)二、象征女性浮沉的月亮 (4)三、意喻愁惨情欲的雨 (6)参考文献 (8)摘要:张爱玲小说在对人物思想、情感、心理、性格、命运、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上具有意象的直观性、隐喻性和意境性特点,正是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张爱玲小说具有意象性特点。
解析张爱玲小说存在的意象,对于了解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及作家的悲剧意识,从而深刻地把握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征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张爱玲,意象,镜子,月亮,雨,女性意象是人的主观之意与外在的客观之象的有机结合。
张爱玲的小说意象繁复,多如繁星,不胜枚举,意象经营独具匠心。
她尤其擅长华美凄艳的意象构造自己笔下的“荒凉之城”,向我们道尽那个世界的爱与死、色与空、真与假。
打造了无数人百转千回的幻想,又在顷刻之间灰飞烟灭。
张爱玲这种独具特色的意象艺术创作风格让小说显得格外个性,其中对于“镜子、月亮、雨”的意象更是频繁出现。
对此,本文将对“镜子、月亮、雨”的意象的研究,深刻了解张爱玲的女性思想。
一、代表苍凉人生的镜子作为人类的日常用品,镜子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供人自照。
单纯的照,自然和文学无关。
但照镜的如果是美人,镜子便作为美人的伴侣进入文学――美人照镜;照镜的如果是仁人志士,镜子便作为仁人志士的伴侣进入文学――对镜抒怀;照镜的如果是智者,镜子便成为智者自省的工具。
有时,照镜者爱上了镜中的自己(镜恋);有时,照镜者不认识镜中的自己(昏镜);有时,照镜者分不清镜中之我和对镜之我(变形镜),甚至在镜中看到心灵的影像。
这时,镜子就不仅仅是一件日用品,而是自我的映射。
张爱玲是一个驾驭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作家,在她笔下,古典镜意象得到了进一步的取舍与发挥。
镜子在日常生活中是易碎的,不牢固的,在张爱玲小说中的镜子意象正好说明了小说中人的生存环境是靠不住的,仿佛一捏就碎。
在《沉香屑·第一香炉》中,周吉婕在浴室对镜补妆时,薇龙上楼请吉婕下去弹钢琴,引得吉婕向薇龙发了一串牢骚。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共3篇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1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被誉为“张爱玲体”,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深受研究者和读者的喜爱。
其中,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是其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从语言形态、语言表现和语言内涵三个方面,探讨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语言形态张爱玲小说的语言形态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基础。
张爱玲擅长运用语言艺术手段,刻画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复杂、微妙的感情变化,以及描绘优美、细腻的景物和场景。
例如,《色,戒》中,张爱玲运用恍若隔世的章回体结构、句式分明的长句、直白精炼的短语和富有韵律感的词组,让小说的故事跳跃性强,展现了独特的节奏感和音乐感;《金锁记》中,张爱玲运用艺术手法独特的朗诵式叙述、长长的“粤式句号”和平凡的生活琐碎,构建出一个时代的再现,展示了小说语言的深厚内涵。
语言表现除了语言形态上的独特魅力,张爱玲小说还通过语言的细微表现,刻画出人物的优美内心及情感世界。
她在小说中运用语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反复出现的重复,熟语、成语、俗语等语言形式,为小说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手法和表现形式。
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文章从一桩明显的婚姻因素入手,接着产生了一系列的诸如榜样、小气、自虐等人性的刻画,张爱玲在小说中巧妙运用语言艺术,深入分析人物的内心状态,不仅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也为人物的情感表现提供了鲜活的语言表现。
语言内涵作为语言的运用者,张爱玲小说最为突出的地方是在语言运用中丰富的内涵。
她往往运用极富诗意的语言表现出孤独、无望、痛苦等内在情感,深切表达了人的精神承受力和生命气息。
她的语言体现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现代主义的思想,让小说构思和人物刻画更具有文学性和思想性。
例如,《秧歌》中,作者通过讲述扑朔迷离的军阀混战时代,表现了女性的自我解放、社会变迁的复杂性和民间文化的厚重性,展示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张爱玲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在于她有着艺术地使用汉语语言的纯熟手法和深厚的、融合中西两方面的文化素养,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创造出了新旧交织、雅俗共赏的独特风格,本问试图从她的独特的创作主张、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世界三方面对其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毋庸置疑,张爱玲是现代中国文坛的一朵奇葩,她以特有的芬芳吸引着喜爱她的每一位读者。
正如她的作品《传奇》一样,她本身也是一个传奇。
以下从她独特的创作主张、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世界三方面对张爱玲小说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特色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独特的创作主张1关注世俗人生,描写熟悉生活首先,她往往选取“俗人俗事”作为小说创作的题材。
俗人是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平庸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是一些卑下的、没有特殊才质也无所建树的角色。
俗事是说小说表现的仅是当时的非主流生活,既没有描写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也没有探索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仅写了20世三四十年代在香港或上海的遗老家庭中的小事,如男女之间的情爱婚姻,家庭生活的琐屑纠缠,人生中的小快乐与无聊的失意,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冷酷的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等等这些被一般人看来似乎是“陈谷子,烂芝麻”之类的故事。
其次,她对所写的题材有着切身的生命体验。
她在《写什么》中说:“我认为文人该是园中的一棵树,天生在那里,根深蒂固,越往上长,眼界越宽,看得更远,要往别处发展,也未尝不可以,风吹了种子,播送到远方,另生出一棵树,可是那到底是很艰难的事。
”那些家族旧事、家庭小事、人世间的悲欢是张爱玲熟悉的,也是张爱玲这棵树扎根的土壤,一旦离开这样的文化环境,要去另生出一棵树,其艰难程度正如旅居美国的张爱玲无法写出成功的作品一样。
2参差对照,剖析人性在《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这样说:“我不把虚伪与真实写成强烈的对照,却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因此容易被人看做我是有所耽溺,留连忘返了。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十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下面一起来看看!在众多现代小说家当中,张爱玲是十分独特的一位。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优雅、描述深刻,与其他作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不管是从故事的结构、角度的选择还是语言艺术的使用都十分独特。
张爱玲小说的成功可以说是其语言艺术的成果。
在小说中,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够描述故事、描写人物还能够传递作者的心态与情感。
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应用十分出神入化,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西方技法的创新应用(一)心理描写张爱玲在对人物内心描写的时候充分借鉴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无意识论,同时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融合在其文学创作当中,其中包括意识流、新感觉主义等等。
张爱玲的表现技巧运用得十分娴熟,具有十分显著的现代特征。
张爱玲是一个十分擅长琢磨人们心理的作家,其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都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
不仅仅有巧妙的心理暗示,还有精心设计的人物对话。
张爱玲作品中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思维都是人物心理的真实反映[1]。
话语即为动作,动作即为话语,即使在没有任何动作与语言的场景下,人物的情绪波动也十分强烈,不会受到无动作与语言的限制。
例如,在张爱玲《金锁记》当中,“七巧等要打,又掣回手去,重新一鼓作气道:‘我真打!’抬高了手,一扇子劈下来,又在半空停住了,吃吃笑将起来。
”这一部分的描写中将每句话都变化为动作,将每个动作都变成了话语,将人物的内心情绪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荒诞手法在西方现代主义中,很多作家都采用了荒诞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传递其自身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使用荒诞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充满悲剧的人生。
在《心经》中,许小寒在青春好年华的时候迷恋上了自己的父亲,丧失了健康正常的爱情。
这一情节是十分荒诞的,但是却又真实展现了作品中人物内心的痛楚与纠结。
在作品《封锁》,中张爱玲将荒诞这一艺术手段展现更加彻底,仅仅在“打个盹”的`时间中男女主人公莫名的陷入了一场假恋当中。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
分析张爱玲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一、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带有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畸形的时代背景下造就了女性生存的悲剧。
在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大多数女性角色的人格和心灵都是被扭曲的,都是一些深受中国封建文化传统营销的平庸小角色。
她用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刻画出女人在旧式家庭中的沉浮,既挖掘出来女性在历史中所遭受的文化和精神的扭曲,也指出女性生存的困境和情感心理。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其笔下的女性人物深陷封建意识的影响,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大多数女性都表现出对生活的困窘和不安,展现出了女性的全部弱点以及生存的困境,其目的在于揭示那个年代背景下的女性的生存状态与情感心理。
以张爱玲刻画女性悲剧命运的经典之作《金锁记》为例,其中的人物形象曹七巧出生于小户人家,为了攀龙附凤,嫁入姜家做了二少奶奶,却得不到爱与尊重,导致了她的婚姻悲剧。
后来曹七巧又把这种不幸转嫁到子女身上,亲手扼杀了他们的幸福。
疯狂的欲望使她丧心病狂,丧失了良知和人性。
除了《金锁记》里的曹七巧, 《沉香屑·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等人也是女性悲剧形象的代表,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缺乏独立的意识,但是又找不到生活的归宿,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出于对生计的无赖,她们不得不为了谋生费尽心机地为生存而挣扎。
张爱玲的作品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展示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病态人生。
二、浓郁的市井气息和华丽的人生渴望日子。
例如其作品《等》,就描述了一群无聊的男男女女在候诊时的家长里短,她笔下的每个人物形象都长着一副猥琐的嘴脸,尤其是描写那群长相丑陋的男子时,真的是极尽嘲讽之能事。
虽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是一些俗不可耐的小市民,但是在她的内心深处仍然有着华丽的人生渴望,她还是渴望大舞台,需要华丽的布景。
例如其作品《色·戒》, 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王佳芝为了革命,不惜以身犯险去勾引汉奸易先生,可是后来刺杀工作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她身边的人都开始渐渐地疏离她,她还发现自己爱上易先生。
论《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
论《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
《喧哗与骚动》是新古典主义小说家张爱玲的一部杰作,有着丰富的艺术特色。
首先,《喧哗与骚动》采用了虚构的小说形式,将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与情感投射到小说的文字中,以小说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给读者带来诗意的感受。
其次,《喧哗与骚动》有着独特的叙事手法,使用多种叙述方式,如议论、描写、对话、假想等,让小说更加丰富,也更加生动,展现出张爱玲作品中特有的文学艺术特色。
此外,《喧哗与骚动》的文字语言也十分优美,用简洁而又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深刻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让人们能够深入地感受到小说情节的张力和内涵。
最后,《喧哗与骚动》也注重小说内容的现实性,在许多情节中,描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迁与现实,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现状,以及张爱玲对这一时代的思考与看法。
总之,《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十分多样,它不仅具有新古典主义小说的特点,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张爱玲的个人风格,在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学的审美之间,展现出一种极具诗意的艺术魅力。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目录一、分析张爱玲小说有哪些艺术风格特点;------------------2二、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3三、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7四、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11五、张爱玲文章的开头与结尾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16六、结束语;--------------------------------------------11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文字让您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
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
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就是冷峻的,甚至就是冷酷的。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与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关健词】: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我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就是非常偶然的。
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就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就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
这就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与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她用云端里瞧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就是生活的真实。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就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瞧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来剖析张爱玲小水的艺术风格特点有哪些: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
目录一、分析张爱玲小说有哪些艺术风格特点;------------------2二、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3三、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7四、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11五、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16六、结束语;--------------------------------------------11内容摘要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
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
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关健词】:张爱玲小说艺术风格浅谈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风格特点我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
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
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
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
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
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我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来剖析张爱玲小水的艺术风格特点有哪些: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浅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导语:在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作家。
她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创作风格,使她成了一个“异数”,尤其是她的小说创作,真实地、历史地再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深刻的层面,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
下面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灵活运用古典小说的创作手法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张爱玲是与民族传统联系最紧密的作家之一。
她的创作在继承和借鉴民族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传统风韵中凸显现代个性,从古老文化中渗透现代气息,可以说张爱玲是一个立于中国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作家。
1、结构上的“中国模式”张爱玲大部分的小说都采用我国传统小说纵式结构的写法。
中国古典小说讲究两点:一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叙述描写要首尾一贯,前后照应;一是“憎而知其善,爱而知其丑”,充分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这两点,张爱玲把握的很好。
在张爱玲的笔下,几乎每个故事都是有头有尾,都是完整的。
人物的性格发展在情节推进中得到完成,具有整体美,而人物性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不彻底的,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好不坏,亦好亦坏,她的作品里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也没有一个作恶多端、坏透了的人物,大都是些带有旧制度烙印、人格有缺陷、有弱点的人物。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宣称“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
”因此她笔下的人物总是那么鲜活、真实、可信,面目清晰得好象可以触摸得到一样。
2、全知视角、“讲故事”口吻和叙事方式上的“冷处理”由说书、话本衍化而来的世情小说大多采用说书人的“全知视角”和“讲故事”口吻来描述世俗人情,张爱玲的作品部分保留了这种传统。
如《第一炉香》,开头和结尾出现了“说话人”,引出和结束了故事;而《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中,叙述人未直接出面,但故事的开端和结尾还是有“说话人”的“画外音”的,《倾城之恋》选择“胡琴”做楔子,《金锁记》则以咏月为线索,并且开头与结尾相呼应。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团圆》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本文从结构、语言、意象、典故、心理描写等方面分析《小团圆》的艺术特色。
文章认为《小团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复杂精巧、语言的繁复精炼、意象的繁多含蓄、典故的丰富贴切、心理描写的细腻等几方面。
关键词:《小团圆》艺术特色品析《小团圆》是张爱玲本人的自传体小说,在《小团圆》中,张爱玲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本,用文学的手法叙述了其传奇的一生。
这部花费了张爱玲后半生精力和心血、断断续续写写改改20余年的小说,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结构的复杂精巧张爱玲的《小团圆》开篇就是“大考的早晨,那惨淡的心情大概只有军队作战前的黎明可以比拟,像‘斯巴达克斯’里奴隶起义的叛军在晨雾中遥望罗马大军摆阵,所有的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因为完全是等待”,最后一段与第一段一字不差。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内容的重复,结构的前后呼应,考场如战场比喻的重复运用,不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而且渲染了心情的惨淡、气氛的紧张、画面的恐怖,并将整部小说置于一种悲惨、紧张的氛围之中,为全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小团圆》结构复杂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
《小团圆》前半部分主要写九莉与母亲蕊秋的关系,母亲蕊秋视九莉为累赘,极少给予九莉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关爱和认同,这种关系即影响了九莉心理、性格、行为、甚至爱情观,又导致九莉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后半部分写由于童年家庭之爱、亲人之爱的极端缺失,当九莉一旦遇到懂她文字、懂她心性、有才又俊朗的邵之雍时,九莉长久以来失落的家庭之爱和亲情之爱全都释放到邵之雍身上。
以至于有了九莉爱情中的激情缠绵,爱情淡漠时的依依不舍,和爱情幻灭后终身对彻骨灵肉缠绵的回味和追忆。
《小团圆》结构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前后呼应的首尾两段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结构,体现在小说前半部分因后半部分果且为了彰显果而对因进行极力的铺垫,还体现在多个时空的交错,过去、现在、未来的频繁穿插,情节的环环相连、似断似续。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她对于汉语言的使用具有纯熟的技巧,结合了中西两方的文化特点,创造出小说的新境界,给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
张爱玲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具有自己的特点,心理描写和人物的动作、场景结合得非常紧密,可谓透彻且准确,并且张爱玲对于人性和生命的见解也十分独到,用一种超脱的笔触来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了她对于生活的态度。
中国论文网[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位女性作家。
她的小说重点在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题材过于局限,有人说她的写作技巧过于新潮,掩盖了其它方面的描写等。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小说视角独特,风格迥异,文字闪现着与其他作者不同的灵动之气,具有十分强烈的画面感,想象力也十分丰富,很多字句都堪称经典。
本文拟从其艺术特色方面对张爱玲的小说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雅俗结合的题材(一)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二)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哦香雪课文艺术特点
哦香雪课文艺术特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哦香雪》是中国著名作家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具有深刻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手法。
本文将从文学表现和风格两个方面分析《哦香雪》的艺术特点。
从文学表现角度来看,《哦香雪》通过对角色的生动刻画和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观察和理解。
小说主要围绕着女主人公哦香雪展开,描写了她与丈夫、情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她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哦香雪是一个典型的张爱玲式女性形象,既聪明狡猾,又柔弱多情,她的情感生动真实、丰富多变。
作者通过对哦香雪的描写,刻画了一个复杂而深厚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种种矛盾和弱点。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和意象,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和格调。
哦香雪的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她的名字中的“香雪”二字,分别代表了女性的柔美和纯洁,在小说中起到了象征、隐喻的作用。
作者还通过对哦香雪的衣着、行为等方面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人物形象的丰富性和深度。
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哦香雪》展示了张爱玲独特的文风和叙事技巧。
张爱玲的文字简洁明快,雅致精练,用词精准,句式优美,语言清丽动人。
她善于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和日常场景的表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作品更加真实生动。
《哦香雪》虽然有一定的言情气息,但张爱玲的叙事风格并不浮夸,而是以细腻、深沉的笔触,探讨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使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元。
她擅长运用物象和意象,通过对小说中一些物品、场景的描写和运用,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心理活动,同时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寓意和内涵。
这种象征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共情。
第二篇示例:哦香雪课文是由中国著名作家巴金创作的经典之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读者喜爱。
哦香雪课文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充分展现了巴金的文学功底和情感表达。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
读·闻·观91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有很多。
以《创世纪》中“全少奶奶年纪还不到四十,因为忧愁劳苦,看上去像个淡白眼睛的小母鸡”为例,张爱玲将全少奶奶比作淡白眼睛的小母鸡,暗示了生活的劳苦给全少奶奶带来的忧愁痛苦。
张爱玲在此没有采用直述的方法,而是借助一只淡白眼睛的小母鸡,用暗示性的比喻将生活对全少奶奶身心的摧残书写得淋漓尽致。
一、张爱玲小说语言风格特点1.对色彩语言的极度热爱张爱玲的小说创作特立独行,她对于色彩极度敏感和热爱,在她的小说作品中,她惯用鲜艳的色调,因此她的小说总是鲜活动人。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独树一帜,不同于同期的作家,她善于在小说中描摹各种层次的颜色,她笔下对于人、事、物的描写大都浓墨重彩。
在色彩的运用上,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成就最大。
标题就是红白色调,娇艳欲滴而又充满激情野性的红玫瑰与清秀纯净的白玫瑰,一热一冷形成了冲撞色调。
振保的情人王娇蕊衣饰大都颜色艳丽,和她野性的性情一般,是红玫瑰;而他的妻子孟烟鹂则娴静美丽,大学毕业,家世清白,是白玫瑰。
2.对音韵的熟练运用张爱玲的小说特征之一,是注重音韵的和谐美感。
女作家苏青在谈论张爱玲的小说作品时这样说道:“张爱玲的作品读起来富有音乐感,宛如凄婉的乐曲。
”为何她的作品会有这样的魅力,给人以音乐美感?从语言特征的角度看,这与张爱玲在小说语言上追求音韵美关系密切,尤其表现在叠音、拟音和反复手法的运用上。
叠音亦是修辞手法之一,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汉语特有的。
张爱玲作为语言运用的高手,深知叠音的使用不但可以协调音韵、增强声势,而且具备夸大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张爱玲的《封锁》开篇写道:“开电车的人开电车,在大太阳底下,电车轨道像两条光莹莹的,水里钻出来的曲蟮……老长老长的曲蟮,没有完、没有完……开电车的人眼睛盯住了这两条蠕蠕的车轨,然而他不发疯。
”这里运用的光莹莹、老长老长、蠕蠕等一系列叠词都是曲蟮的特征,然而张爱玲在这里用曲蟮来比喻车轨,将曲蟮的生命特征复制到车轨上,没有生命的车轨似乎获得了生命感,更加营造了一种紧迫感。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分析摘要:张爱玲是我们国家现代文学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女作家。
她的文学成就高,同时,她的小说中的语言也独具魅力。
从张爱玲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智慧、才情和敏锐。
而她的语言特色则让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到母语在小说中的艺术魅力,感受到她驾驭祖国语言的能力。
本文从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出发,探究其多方面的特色及其形成原因,希望能够从她的小说的语言艺术探究中,更好地展现出张爱玲在文学领域的才华。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语言艺术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有着张爱玲气质的小说作家。
她的小说,可以说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不论是故事的结构、或是独特的视角、或是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效果等。
和其他作家相比,她的小说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她的是独具优雅且深刻。
可以这么说,张爱玲小说的成功,离不开她高超的语言艺术。
一篇好的小说,它的语言不仅能够在描述事件和人物以外,而且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态度的。
而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艺术恰是如此,她在小说中的语言使用可谓是出神入化,富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一、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点不同的作家,其语言风格各有不同。
如鲁迅的一般比较冷峻、犀利;沈从文的则是清谈、质朴;钱钟书的则显得幽默风趣,富有感染力;林语堂的也不失幽默机智……同样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也有她独特的风格,正是其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她在文学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
其语言特色如下:(一)古典和现代的糅合从张爱玲的出身看,她所在的家庭,是一个走向衰落的官宦家庭,虽然走向了衰落,但是也毕竟是书香门第。
这给了张爱玲很高的文化熏陶的环境。
张爱玲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许多经典作品,而她又尤其偏爱小说。
在阅读时,她一遍又一遍地去分析文章中的故事情节,探究其中的语言风格。
企图在优秀的作品中探究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规律。
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积累了许多有营养的写作养分,这些东西,给她以后的写作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奠定了她的文学基础。
在众多的优秀作品中,《红楼梦》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导言: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大都涵盖了爱情、婚姻、家庭等主题。
而《倾城之恋》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小说之一。
本文将以《倾城之恋》为例,通过对其语言艺术的文化解析,探讨张爱玲小说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对读者的影响。
一、语言艺术的塑造人物形象《倾城之恋》是一部以陈大明和韦春柳之间的爱情为主线的小说。
张爱玲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塑造了两位主角的形象。
陈大明是一个有着文化底蕴和浪漫情怀的男性形象,而韦春柳则是一个聪明而独立的女性形象。
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的交织,张爱玲展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心理变化,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思想和情感的细腻。
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更加抽象、富有诗意。
例如,小说中陈大明被描写成“鱼梦一场”、“被电线绞断的鸟”,这些形象化的描述不仅凸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也让读者更加容易与他产生共鸣。
二、语言艺术的反映社会背景《倾城之恋》发生的背景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咖啡馆文化”开始兴盛,社会风气开放,许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也开始涌入中国。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张爱玲通过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革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首先,张爱玲在小说中频繁使用了洋名和外来词,例如“Judy”、“Cafe”,这些外来语词映衬出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当时年轻人追求西方文化和时尚的心态。
其次,张爱玲用“黄色文化”来描述陈大明一直追求的性爱快感。
尽管当时中国社会保守,但上海的社交场所却允许人们谈论这些话题,这种风气也使许多人对于性爱的渴望更加强烈。
通过语言艺术的运用,张爱玲将这种社会背景巧妙地融入到小说中,向读者传达了当时人们对于自由与放纵的追求。
三、语言艺术的抒发情感张爱玲以其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语言艺术抒发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看法和情感。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一)、长袖善舞——高超的写作技巧“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屑,听我说一支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沉香屑—第一炉香》)1、华美的语言和缤纷的意象——天才之翼(1)、纷繁的意象和出色的描写技巧“卷着云头的花梨炕,冰凉的黄藤心子,柚子的寒香……姨奶奶添了孩子了。
这是他所怀念的古中国……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
长安静静的跟在他后面送了出来。
她的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浅黄色的雏菊。
”(《金锁记》)时至今日,我们应当承认,从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就描写城市生活、人生情感的当代小说作家,很少有人像张爱玲那样能够以其完美圆熟的技术、文字的功力、深刻的人生观、犀利的观察与丰富的想像力,即是以炽烈迸发的才情成就于文坛。
在那个垦荒与洪流的时代,许多作家的文学语言尚处在胡适之、郭沫若自五四时期创造的直抒胸臆的白话诗体,对创作技巧抱着鄙夷的态度,而象张爱玲这样优美畅达、厚积薄发的文字是很少见的。
应当说,张爱玲是避于我们文学发展的潮流之下,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另外一些层面的。
上述特点可以说是张爱玲作品呈现的最主要特征,在四十年代即被评论家所承认。
文字表达中,对意象的扑捉,精当的描写,用比喻通感来写情状物以推进情节和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方面。
这其中,包融了她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像力以及对作品写作背景、人物塑造上的经验和总体把握。
这在她的中短篇作品中得到了出色的表现。
如在《沉香屑·第二炉香》中的一段情景描写:“……墙里的春天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
杜鹃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这里不单是色彩的强烈对照给予观者一种眩晕的不真实的感觉——处处是对照,各种不调和的地方背景,时代气氛,全是硬生生地给搀揉在一起,造成一处奇幻的境界。
举例说明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
举例说明张爱玲小说艺术特色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
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
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
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
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
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
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
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
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
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
《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
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
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
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
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张爱玲小说特点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一、俗与雅的结合,雅至俗时俗亦雅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得觉的。
”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读张爱玲的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意象了。
她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一个个意象让人目不暇接。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在她丰富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用意象暗示作品中的叙述视角,张爱玲以人物心理为依托创造出了独属于她的艺术风格。
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
张爱玲用她那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
张爱玲,现代女作家,笔名梁京。
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
其身世颇具传奇色彩,父张志昕为晚清名臣张佩纶第三子,祖母李菊耦系李鸿章之女。
她七岁开始创作,熟读古典文学名著。
父亲给了张爱玲古典文学方面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母亲教她英语并在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方面给了她西式的熏陶。
贵族世家的没落、世事的沧桑,形成了她敏感、脆弱、悲观的心理气质。
后来张爱玲又在中西文化交杂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
因此,张爱玲的文化修养既有满清贵族的豪华,又有西洋文化的时尚,中与西、新与旧的冲突及互渗,自然而然地表露在她的作品之中。
1943年张爱玲回到上海,成为职业作家。
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具有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特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这位天性内敛、不善与人交流的才女,在通俗与先锋、古典与现代之间,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张爱玲在她的小说里,
站在女性的角度,用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揭示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生存困顿、无奈与苍凉。
对笔下的女性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
我愿意尝试分析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
一、意象手法的巧妙运用
张爱玲钟爱的意象很多,即使那些已经包含了一些设定的象征
意义的传统性较强的意象,不但营造出了极为强烈的感性世界,还加强了作品的寓意。
张爱玲也能用她那超强的推陈出新能力,将这些意象营构得出神入化。
同一意象的不同转换间接构成叙述中的不同层面;张爱玲的意象充满了象征意味,有时一个意象象征了一个人物的一生,甚至整个作品的主题。
1.太阳
太阳的意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也多有出现。
《金锁记》中对太阳意象的书写也不同,试看以下几段:
这是小说的开端,太阳的意象把我们拉入了历史的长河。
正是
人物命运的象征。
《金锁记》中七巧的女儿长安因不能忍受母亲的折磨,太阳的
意象尤其多:
这时候出来一点太阳,照在房里,像纸烟的烟迷迷的蓝;下午的大太阳贴在光亮的,闪着钢锅铁灶白瓷砖的厨房里像一块滚烫的烙饼。
太阳黄烘烘照在三人脸上,后阳台的破竹帘子上飞来一只蝉,
不知它怎么过了夏天还活着,趁热大叫:“抓!抓!抓!”响亮快乐地。
小说几次提到太阳,“正午的太阳”“下午的大太阳”,秋天里不该那么厉害的太阳,都给人生活的实在感。
如果说《金锁记》和《茉莉香片》中的太阳还没有脱离开月亮的阴冷和清黑,那么在这里张爱玲是彻底地赶走了虚无,找到了生活的落脚之处。
从乡下走进城市的阿小是这样,张爱玲也是这样。
而女性生命意义的悲剧性也在这里达到了高峰,这样的意象旨在说明只有放弃所有对命运的努力,让心灵完全被琐事所占据的人生才是稳妥的。
2.鸟
张爱玲的意象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味,张爱玲笔下鸟的意象俯拾皆是。
她用如神之笔营造出众多鸟的意象。
如,“屏风上的鸟”是聂传庆的母亲冯碧落命运的象征。
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频频以“鸟”为意象去描绘她笔下的女人。
假鸟为喻,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很多见的。
张爱玲将女人、命运、飘忽的鸟联系在了一起,描绘得凄美绝伦。
二、“有声有色”的语言
张爱玲的叙述语言主动追求音乐美、色彩美,形成了“有声有色”的独特风格。
1.音乐感
张爱玲凭借对音乐独特的体悟力,把对音乐的偏爱融入小说里,用语言直接描写音乐本身。
如:
一到了晚上,在那死的城市里,没有灯,没有人声,只有那莽莽的寒风,三个不同的音阶,“喔……呵……呜……”无穷无尽地叫唤着,这个歇了,那个又渐渐响了,三条骈行的灰色的龙,一直往前飞,龙身无限制地延长下去,看不见尾。
“喔……呵……呜……”叫唤到后来,索性连苍龙也没有了,只是三条虚无的气,真空的桥梁,通入黑暗,通入虚空的虚空。
这里,作者营造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意象,将流苏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2.色彩感
张爱玲从小就有很高的绘画天赋和绘画能力,她在小说创作中巧妙地运用了色彩。
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色的天也熏红了。
(《倾城之恋》)“野火花”是《倾城之恋》中最精彩的意象,野火花预示了红红火火的“谈”恋爱。
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他(乔琪)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
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沉香屑第一炉香》,此处,“橙红色火花”的意象描写很简短,虽无细致的勾画和渲染,却生动而深刻地将葛薇龙的命运赋予了火花的象征意义。
三、通感运用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的举动、对话,甚至光线、背景都反映出心理的进程。
张爱玲也最擅长以通感方式将声音、气味、色彩、触觉
等感官印象调动起来,或贯通,或跳跃,或糅合,或剥离,使意象更为新奇,更富于弹性。
她还善于运用不同感觉方式的变幻,将意象的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自由转换、穿插,将意象中极微妙的情感色彩表现得更为立体。
看下面的例句:
她(七巧)到了窗前,揭开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色窗帘,季泽正从穿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褂裤里去,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前者,是《金锁记》中七巧的爱情幻灭时作者所做的描写,七巧与姜季泽的“决裂”,同时也是她对自己埋藏已久的爱情的诀别。
这里的时间从一点扩展到一百年,强调了悲剧的延续与永恒。
另外,作为一种传统意象,本身就常常与“怨女”形象相关联。
七巧的“怨”就这样一层一层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后者,鸽子的意象是从七巧眼中出现的。
迟来的爱情转眼又无望,被她赶走的“坏男人”季泽却被“白鸽子”这样温柔、美好的意象围绕着,这是七巧对季泽身体的渴望,也是她对自己那种温柔情感的既留恋不舍,又无法留住的惆怅。
以具体的意象写抽象情感的例子,如下面的关于鞋子的意象:
地板正中躺着烟鹂的一双绣花鞋,微带八字式,一只前些,一只后些,像有一个不敢现行的鬼怯怯向他走过来,央求着。
(《红玫瑰与白玫瑰》)
两段文字都出自《红玫瑰与白玫瑰》,前者是振保一方面感觉到王娇蕊(红玫瑰)的诱惑,一方面深深懂得“这世界上有那么许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着你回家”,因而感觉到“一阵凄惶”,落叶那“没
人穿的破鞋”,是寂寞的、不健全的灵魂,只能踽踽独行;后者是振保在同他的妻子烟鹂大打后的内心感触,她的绣花鞋像一个怯生生的鬼魂,懦弱,毫无反抗力,然而既是“鬼”,就有着一种虚空,却作用于现实的压力。
因此,第二天,“振保改过自新,又变成了好人”。
张爱玲是一个感悟型的作家,她几乎没有什么明确的理念介入创作,也不愿利用作品来说教或宣传,她所热衷于表现的主要是她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悟。
通过她所营构的这些奇炫的意象,用丰富深远的想象力,苍凉悲壮的意境,犀利娴熟的笔锋,体现出她自己对人性的冷静又痛苦的思考,饱含着悲剧美的生命之沉痛。
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她是一个创作个性非常鲜明独特的作家。
她的小说,其艺术之深湛绝非一般流行作品所能比拟。
张爱玲用她那丰富多彩、才华横溢的如神之笔,在她的丰富奇炫的意象间游刃有余,创造出了独属于她自己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