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药物与制剂-第4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药物包裹在多聚物制成的薄膜包衣内是制备口服
缓释和控释制剂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优点:
① 药物可以均匀释放
② 一种药物可通过不同包衣获得不同释放
③ 不同活性成分可分别包衣,彼此不同释放
常用缓释包衣材料:
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 CA)
乙基纤维素(Ethylcellulose, EC)
①不溶性骨架片(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等) (药物溶解并通过骨架中的孔道缓慢向外扩散)
②溶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骨架片(聚酯、聚酸酐等)
(药物随材料水解和溶蚀逐渐分散、溶出)
③亲水凝胶骨架片(壳聚糖凝胶、PVA、海藻酸钠等)
(随亲水骨架溶胀、溶解,药物通过扩散作用缓慢
释放)
4.2.3 微球和微囊型控释系统:
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作 为药物释放控制的载体,制备成直径 以纳米级的球或囊状颗粒。 特点:载药微粒可被器官或组织吸收, 经细胞胞饮作用进入胞内,能延长药效, 降低毒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和活性。还 易于制成靶向制剂。
理想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具备以下功能:
–药物控制释放功能,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所需范围内 –药物靶向释放功能,使药物只输送到治疗目标部位 –用药量少 –毒副作用小 –服用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 –在通常环境下具有一定化学和物理稳定性
4.2 药物控制释放机制
4.2.1 包衣型控释系统药物释放机制 缓释、控释包衣:
1)衣膜溶解(包衣膜是可溶性的)
如:肠溶膜控释制剂
(羧化了的聚合物在高pH值时溶解或溶胀后释 药,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衣膜可在小肠部 位控制释放;壳聚糖包衣膜在低pH值溶解或
溶胀后释药,可在胃部控制释放)
2)溶质扩散(药物扩散出,药物可溶性的) 如:微孔膜包衣片 (采用胃肠道中不溶解的聚合物:醋酸纤维素、 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等为衣膜材料,加入 少量致孔剂,如:PEG、PVP、PVA、糖和 盐等水溶性物质,膜内外浓度差使药物通过 微孔向膜外扩散)
第四章 纳米药物控释系统
4.1 简介
– 控制释放:药物以恒定速度、在一定时间内从
材料中释放的过程。 – 优点:药物在血液中保持对疾病治疗所需的最 低浓度,保持血药浓度恒定,避免了偏高时药物 中毒、偏低时治疗无效的问题。
药物释放体系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前,传统型药物制剂 50年代起,缓释型药物制剂(DSRP) 70年代起,控释型药物制剂(CRP) 80年代起,靶向型药物制剂(TDDS) 及智能型药物制剂(IDDS或SDDS)
脂质体的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
肌肉和皮下注射
口服给药
眼内给药
肺部给药
经皮给药
脂质体产品实例:
思考题
1、聚乳酸是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用它 作为药物载体制备的纳米药物颗粒,其 可能的药物释放机制是什么? 2、脂类很难突破网状内皮系统(RES) 进入和定位到靶区,怎样提高脂质体载 药体系的靶向性?
聚乙烯吡咯烷酮: Polyvinylpyrolidone
3)渗透压作用(加入盐类、促渗透聚合物等 来促进药物溶出) 如:渗透泵控释制剂
利用渗透压原理,在体内恒速释药。促渗
透聚合物能吸水膨胀,膨胀压产生的推动
力将药物推出释药小孔,故又称推进剂。
常用的有:PVP(1万-36万);交联PEG (200-30000);聚丙烯酸(8万-20万)等
丙烯酸树脂(Polyacrylic resin)
硅酮弹性体(硅橡胶,Silicon elastomer)
肠溶材料(CAP、聚醋酸乙烯苯二甲酸酯、邻 苯二甲酸羟丙甲纤维素酯等) 交联海藻酸盐
醋酸淀粉
缓释包衣方法(薄膜包衣):
包衣锅滚转法(片剂)
空气悬浮流化床包衣法 (小丸或颗粒) 压制包衣(片剂)
包衣型控释系统药物释放机制
脂质体控制释放系统作用机制
①吸附(脂质体作用的开始,受两者粒子大小、 密度和表面电荷等因素影响,如脂粒与细胞 表面电荷相反,吸附作用就大) ②脂交换(脂质体脂类与细胞膜脂类)
③内吞(主要作用机制,脂质体易被网状内皮 系统(RES)作为外来异物吞噬,浓集于网 状内皮细胞丰富的肝、脾等组织中)
但是,很难突破RES系统进入或定位到靶区
提高靶向性:(1)空白脂质体饱和RES; (2)粒径<30nm,按照低密度脂蛋白形 式转运不被内吞 ④融合(脂质体脂膜与细胞膜构成成分类 似,可以融合方式将药物传递到细胞内) ⑤扩散(脂质体凝胶制剂/透皮吸收、肠道 粘膜吸附、扩散、融合释放药物) ⑥磷酸酯酶消化(脂质体磷脂膜消化与体 内磷酸酯酶含量成正比关系,肿瘤组织 磷酸酯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因此 脂质体在肿瘤组织更易释放药物
4.2.2 骨架型缓释、控释系统:
药物以一种或多种惰性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制或融
合技术制成的片状、颗粒或其他形式的制剂,使药
物以可控的速度释放 特点: 缓慢释放药物,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毒副作用,维持平稳 的血药浓度、定位给药、提高难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骨架型控释剂型与药物释放机制
Ref.: 药物新剂型与技术,2ED,P120-185
制备方法: - 水/油乳液由药物水溶液、两亲分子和易挥发有机相 组成 - 有机溶剂的挥发——围绕水溶液相的微滴脂类沉淀 形成囊泡 - 超声转换成单层囊泡 - 纳米过滤以控制粒径分布
超声 过程
纳米过滤
治疗剂: - 细菌、病毒、寄生抗原(疫苗) - DNA,DNA 片段(基因疗法) - 化学疗法使用的制剂 目标疗法机理: - 脂质体聚集在 RES(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 (淋巴结,肝脏,肺部)通常癌细胞新陈代谢位 置, 形成适于目标化学疗法的脂类与 MAbs 有机 体⇒ “魔力弹” 举例:老鼠肺部内皮细胞表面蛋白 MAb 过去常 被用作目标转移性肺癌
特点 (优点):
①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都可包裹 ②在体内有定向分布特征(肝、脾、肺 等),天然靶向性 ③易于通过物理或化学处理获得主动靶向 性 ④毒副作用小 ⑤能降低药物清除速率 ⑥能增加药物稳定性 ⑦制备工艺简单
存在问题:
- 由于噬菌作用,循环时间短(非靶向) 提高循环时间的对策: ������ 减小体积 ������ 增加双分子层的刚性 ������ PEO-双亲分子结合 ⇒“行动不为人知”的脂质体 - 脂质体不稳定 ������ 机械稳定性差 ������ 磷脂易水解(酯键)⇒ 药物被滤掉 提高稳定性对策: 两亲嵌段共聚物中形成聚合物囊泡 ⇒聚质体 该对策的缺点是什么?
微囊和微球型控释系统释放机制
①扩散
(药物从多聚物控释载体中直接扩散出来)
②溶胀后扩散
(介质常为受环境调节的凝胶,进入体内后溶胀、 孔径增大从而释药)
③降解后释放
(载体多为生物可降解多聚体,在体内降解从而释 药)
4.2.4 脂质体控制释放系统
脂质体(liposome):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 的具有双层封闭结构的泡囊结构。
缓释和控释制剂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优点:
① 药物可以均匀释放
② 一种药物可通过不同包衣获得不同释放
③ 不同活性成分可分别包衣,彼此不同释放
常用缓释包衣材料:
醋酸纤维素(Cellulose acetate, CA)
乙基纤维素(Ethylcellulose, EC)
①不溶性骨架片(聚苯乙烯、聚丙烯酸酯等) (药物溶解并通过骨架中的孔道缓慢向外扩散)
②溶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骨架片(聚酯、聚酸酐等)
(药物随材料水解和溶蚀逐渐分散、溶出)
③亲水凝胶骨架片(壳聚糖凝胶、PVA、海藻酸钠等)
(随亲水骨架溶胀、溶解,药物通过扩散作用缓慢
释放)
4.2.3 微球和微囊型控释系统:
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作 为药物释放控制的载体,制备成直径 以纳米级的球或囊状颗粒。 特点:载药微粒可被器官或组织吸收, 经细胞胞饮作用进入胞内,能延长药效, 降低毒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和活性。还 易于制成靶向制剂。
理想药物控制释放体系具备以下功能:
–药物控制释放功能,使血药浓度维持在所需范围内 –药物靶向释放功能,使药物只输送到治疗目标部位 –用药量少 –毒副作用小 –服用方便,易于被患者接受 –在通常环境下具有一定化学和物理稳定性
4.2 药物控制释放机制
4.2.1 包衣型控释系统药物释放机制 缓释、控释包衣:
1)衣膜溶解(包衣膜是可溶性的)
如:肠溶膜控释制剂
(羧化了的聚合物在高pH值时溶解或溶胀后释 药,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包衣膜可在小肠部 位控制释放;壳聚糖包衣膜在低pH值溶解或
溶胀后释药,可在胃部控制释放)
2)溶质扩散(药物扩散出,药物可溶性的) 如:微孔膜包衣片 (采用胃肠道中不溶解的聚合物:醋酸纤维素、 乙基纤维素丙烯酸树脂等为衣膜材料,加入 少量致孔剂,如:PEG、PVP、PVA、糖和 盐等水溶性物质,膜内外浓度差使药物通过 微孔向膜外扩散)
第四章 纳米药物控释系统
4.1 简介
– 控制释放:药物以恒定速度、在一定时间内从
材料中释放的过程。 – 优点:药物在血液中保持对疾病治疗所需的最 低浓度,保持血药浓度恒定,避免了偏高时药物 中毒、偏低时治疗无效的问题。
药物释放体系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前,传统型药物制剂 50年代起,缓释型药物制剂(DSRP) 70年代起,控释型药物制剂(CRP) 80年代起,靶向型药物制剂(TDDS) 及智能型药物制剂(IDDS或SDDS)
脂质体的给药途径:
静脉注射
肌肉和皮下注射
口服给药
眼内给药
肺部给药
经皮给药
脂质体产品实例:
思考题
1、聚乳酸是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用它 作为药物载体制备的纳米药物颗粒,其 可能的药物释放机制是什么? 2、脂类很难突破网状内皮系统(RES) 进入和定位到靶区,怎样提高脂质体载 药体系的靶向性?
聚乙烯吡咯烷酮: Polyvinylpyrolidone
3)渗透压作用(加入盐类、促渗透聚合物等 来促进药物溶出) 如:渗透泵控释制剂
利用渗透压原理,在体内恒速释药。促渗
透聚合物能吸水膨胀,膨胀压产生的推动
力将药物推出释药小孔,故又称推进剂。
常用的有:PVP(1万-36万);交联PEG (200-30000);聚丙烯酸(8万-20万)等
丙烯酸树脂(Polyacrylic resin)
硅酮弹性体(硅橡胶,Silicon elastomer)
肠溶材料(CAP、聚醋酸乙烯苯二甲酸酯、邻 苯二甲酸羟丙甲纤维素酯等) 交联海藻酸盐
醋酸淀粉
缓释包衣方法(薄膜包衣):
包衣锅滚转法(片剂)
空气悬浮流化床包衣法 (小丸或颗粒) 压制包衣(片剂)
包衣型控释系统药物释放机制
脂质体控制释放系统作用机制
①吸附(脂质体作用的开始,受两者粒子大小、 密度和表面电荷等因素影响,如脂粒与细胞 表面电荷相反,吸附作用就大) ②脂交换(脂质体脂类与细胞膜脂类)
③内吞(主要作用机制,脂质体易被网状内皮 系统(RES)作为外来异物吞噬,浓集于网 状内皮细胞丰富的肝、脾等组织中)
但是,很难突破RES系统进入或定位到靶区
提高靶向性:(1)空白脂质体饱和RES; (2)粒径<30nm,按照低密度脂蛋白形 式转运不被内吞 ④融合(脂质体脂膜与细胞膜构成成分类 似,可以融合方式将药物传递到细胞内) ⑤扩散(脂质体凝胶制剂/透皮吸收、肠道 粘膜吸附、扩散、融合释放药物) ⑥磷酸酯酶消化(脂质体磷脂膜消化与体 内磷酸酯酶含量成正比关系,肿瘤组织 磷酸酯酶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因此 脂质体在肿瘤组织更易释放药物
4.2.2 骨架型缓释、控释系统:
药物以一种或多种惰性固体骨架材料通过压制或融
合技术制成的片状、颗粒或其他形式的制剂,使药
物以可控的速度释放 特点: 缓慢释放药物,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减少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及毒副作用,维持平稳 的血药浓度、定位给药、提高难溶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骨架型控释剂型与药物释放机制
Ref.: 药物新剂型与技术,2ED,P120-185
制备方法: - 水/油乳液由药物水溶液、两亲分子和易挥发有机相 组成 - 有机溶剂的挥发——围绕水溶液相的微滴脂类沉淀 形成囊泡 - 超声转换成单层囊泡 - 纳米过滤以控制粒径分布
超声 过程
纳米过滤
治疗剂: - 细菌、病毒、寄生抗原(疫苗) - DNA,DNA 片段(基因疗法) - 化学疗法使用的制剂 目标疗法机理: - 脂质体聚集在 RES(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 ) (淋巴结,肝脏,肺部)通常癌细胞新陈代谢位 置, 形成适于目标化学疗法的脂类与 MAbs 有机 体⇒ “魔力弹” 举例:老鼠肺部内皮细胞表面蛋白 MAb 过去常 被用作目标转移性肺癌
特点 (优点):
①脂溶性和水溶性药物都可包裹 ②在体内有定向分布特征(肝、脾、肺 等),天然靶向性 ③易于通过物理或化学处理获得主动靶向 性 ④毒副作用小 ⑤能降低药物清除速率 ⑥能增加药物稳定性 ⑦制备工艺简单
存在问题:
- 由于噬菌作用,循环时间短(非靶向) 提高循环时间的对策: ������ 减小体积 ������ 增加双分子层的刚性 ������ PEO-双亲分子结合 ⇒“行动不为人知”的脂质体 - 脂质体不稳定 ������ 机械稳定性差 ������ 磷脂易水解(酯键)⇒ 药物被滤掉 提高稳定性对策: 两亲嵌段共聚物中形成聚合物囊泡 ⇒聚质体 该对策的缺点是什么?
微囊和微球型控释系统释放机制
①扩散
(药物从多聚物控释载体中直接扩散出来)
②溶胀后扩散
(介质常为受环境调节的凝胶,进入体内后溶胀、 孔径增大从而释药)
③降解后释放
(载体多为生物可降解多聚体,在体内降解从而释 药)
4.2.4 脂质体控制释放系统
脂质体(liposome):脂类化合物悬浮在水中形成 的具有双层封闭结构的泡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