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原因(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的原因(一)
简单地说,地震的原因主要有:地球各个大板块之间互相挤压,另外还有火山喷发引起。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作震中。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7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7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1〕在地球内部有震源,震源向外释放能量(地震波)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的振动。
〔2〕其它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也可以间接诱发地震。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是由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所驱动的。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外部表现。内部能量释放主要有一下形式:地震,火山,板块运动,地质构造。地震是其中之一。
而降水,风,洋流,河流等地表过程都是由地球外部能量即太阳所驱动的。
地震灾害原因与防治对策
地震发生的原因为何
地震可分为自然地震与人工地震(例如:核爆)。一般所称之地震为自然地震,依其发生之原因又可分为,(1)构造性地震(2)火山地震(3)冲击性地震(例如,陨石撞击)。其中又以板块运动所造成的地壳变动(构造性地震)为主。
由于地球内有一种推动岩层的应力,当应力大于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时,岩层会发生错动(dislocation),而这种错动会突然释放巨大的能量,并产生一种弹性波(elastic waves),我们称之为地震波(seismic waves),当它到达地表时,引起大地的震荡,这就是地震。
断层可分那些类别?
比较断层发生前与发生后的地层形状可分四种:
(1)钝角向上拱起之正断层。
(2)锐角向上拱起之正断层。
(3)向右移动之右移断层。
(4)向左移动之左移断层。
何谓震源与震央?
(1)震源(hypocenter):地震错动的起始点。
(2)震央( epicenter ):震源在地表的投影点。
何谓浅层地震、深层地震?
地震震源深度在0~30公里者称为极浅层地震(very shallow earthquake)。在31~70公里者称为浅层地震(shallow earthquake)。在71~300公里者称为中层地震(intermediate earthquake)。在301~700公里者称为深层地震(deep earthquake)。
何谓地震序列?
先后排列,即为地震序列。而所谓同一系列之地震,系指发生位置邻近,时间上连结之所有地震,包括前震、主震及余震;其定义又分别如下:
(1)前震( fore-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于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称之。唯有时前震为时甚短,且不显著。
(2)主震(main-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规模最大者称为主震,若最大者有两个,则先发生者称为主震。
(3)余震(after-shock):同一系列之地震中,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称之。
主要的地震波有那些?
震波依传播路径可分为两大类:
一、体波(body wave):可在地球内部传播,依波动性贸之下同又分为:
(1)p波(纵波或压缩波):性质与音波相似,质点运动和波传播方向一致,速度最快。
(2)s波(横波或剪力波):质点运动与波传播方向垂直,产生一上一下或一左一右的振动,速度次之。
二、表面波(surface wave):沿地球表层或地球内部界面传播,主要可分为:
(1)洛夫波(love wave):质点沿着水平面产生和波传播方向垂直的运动。
(2)雷利波(rayleigh wave):质点在平行于震波传播的垂直面上,沿着椭圆形轨迹震动。
如何计算规模?
目前世界所通用的地震规模为芮氏规模(ml),乃美国地震学家芮氏于一九三五年所创。其定义为:一标准扭力式伍德斗安德森地震仪(wood一anderson torsion seismometer )(自由周期0.8秒,倍率二千八百倍,阻尼常数0.8)在距震央一百公里处所记录的最大振幅以微米(micron,lu=103mm)计的对数值。其计算公式为:ml=loga-loga0
式中a=标准扭力式地震仪,在某观测站所记录之最大振幅(以u为单位)。a0=距离修正量;当标准扭力式地震仪于标准地震(ml=0)
时所记录之最大振幅。
除了芮氏规模(ml)外,尚有体波规模(mb)及表面波规模(ms)。体波规模是根据体波之振幅(a)及周期(t)而定,其关系式为:mb=loga/t +q(d)
式中q(d)为距离修正量。
表面波规模是根据表面波振幅(a)及周期(t )而定,其关系式为:ms=loga/t+alog d+ b
式中a为距离;a,b为区域性常数
过去发生之地震其模模
(m)与次数分布情形如何?
(l)m大于九之地震,自有地震观测以来尚未发生过。
(2)m八.五至九之地震,为最大级之地震,全世界发生次数大约为十年一次。
(3)m八至八.四之地震为第一级大地震,如震央在陆上会造成大灾害,如震央在海底会引起大海啸,而且主震后有很多余震,全世界大约每年平均发生一次。
(4)m七至七.九之地震为相当大的地震,如震央在陆上会造成大灾害,如震央在海底会引起海啸,全世界大约每年发生二十次。
(5)m六至六.九之地震,如震央在陆上会造成灾害,世界上任何主要地震观测站均可测得其地震波,每年大约发生一百五十次。
(6)m五至五.九之地震,有感区域相当大,震央附近会造成灾害,每年约八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