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青少年犯罪的软新闻模式

合集下载

青少年法律案例报道范文(3篇)

青少年法律案例报道范文(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近日,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被告人小张,男,17岁,初中毕业。

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刺伤,致对方重伤。

此案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下面是对此案的详细报道和分析。

二、案件经过2019年10月,被告人小张与同学小王因琐事发生纠纷。

双方争执中,小张持刀将小王刺伤,致小王重伤。

事发后,小张逃离现场。

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展开侦查。

经过调查,警方于次日将小张抓获归案。

三、案件审理此案由某市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小张进行了审理,并依法作出了判决。

四、案件分析1.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小张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离异,缺乏关爱。

这使得他在成长过程中,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

小张初中毕业后,未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导致其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法治观念。

(3)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小张结识了一群不良青年,受到他们的负面影响,逐渐走上犯罪道路。

2.案件启示(1)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2)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

(3)净化社会风气。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判决结果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法院依法对小张作出了有期徒刑十年的判决。

六、结语此案的发生,警示我们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容忽视。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风气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

我们应从多方面入手,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同时,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要依法严惩,以警示他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2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教学秩序。

本案例选取一起典型的校园欺凌事件,通过法律视角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青少年法律教育的重视。

二、案情简介2019年3月,某中学发生一起校园欺凌事件。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区别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区别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区别硬新闻和软新闻的区别硬新闻和软新闻是新闻学中基于内容风格做出的分类,两者在多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一、定义与内涵●硬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的一个名词,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

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要发生的事件。

它客观地记述了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发生,以及人们现在可能会受到的影响。

可以理解为消息、新闻综述或是简讯。

硬新闻通常涉及国家政策、国际关系、经济数据发布等重大事件。

例如,政府发布新的经济政策或国际会议的结果,这些信息直接影响到公众的生活和决策。

二、主要区别1. 内容和重要性●●硬新闻:关注严肃的政治、经济和科技话题,与国计民生和人们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这类新闻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

例如,关于国家预算的新闻报道,它直接影响到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税收政策的调整。

●●软新闻:侧重于娱乐、社会花边和趣味性内容,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

软新闻的发生往往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多属于延缓性新闻。

例如,一篇关于某地美食节的报道,虽然有趣,但对读者的日常决策影响不大。

●2. 时效性●硬新闻:强调时间性,通常报道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动态。

它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尽可能地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例如,地震或自然灾害的实时报道,要求记者迅速到达现场并提供最新信息。

3. 写作风格●●硬新闻: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直接了当,简明扼要。

硬新闻的写作风格严肃,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例如,关于政府政策变化的报道,通常会在开头直接说明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软新闻:风格更加自由,注重生动活泼的文笔和趣味性。

软新闻很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

例如,一篇关于某位音乐家的生活方式的文章,可能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和音乐创作过程。

●4. 新闻价值●●硬新闻:在时间性和重要性方面要求较高,是人们获取重要信息的主要途径。

偏向与矫正:案件类新闻报道模式及合理框架搭建

偏向与矫正:案件类新闻报道模式及合理框架搭建

收稿日期:2023-06-15作者简介:郭克宏(1967-),男,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新闻理论研究。

 第56卷 第6期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11月 Vol.56 No.6JOURNALOFZHENGZHOUUNIVERSITYNov.2023 偏向与矫正:案件类新闻报道模式及合理框架搭建郭克宏(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 要:案件类新闻中的冤案新闻报道是极其敏感、负能量影响最强的新闻类型。

这类新闻主要呈现五种报道模式。

作为法治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方面,要有针对性地搭建合理的报道框架,提炼积极的新闻主题,选择合理的报道角度,进行深度的内涵开掘,做好文本的非法事实排除,从而有效地彰显正能量,预防和矫正案件新闻报道的负能量倾向,推进法治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法治新闻;案件类新闻;冤案报道模式;正能量;负能量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23)06-0121-05 案件报道是事关案件发生、司法介入、案件审结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报道[1]。

目前,媒体的案件类新闻几乎占据法治新闻家族的半壁江山,在影响力较大的都市类媒体中占比更高。

而在案件新闻中,近些年来冤案报道的数量呈现了增多趋势。

与以往掖着藏着的“不闻”策略相比,冤案信息公开彰显了我国司法行业敢于正视问题、有错就改的决心,从一个方面反映出政府部门自我革命的勇气,充分体现当代中国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案件报道也是问题新闻的重灾区。

考察发现,在媒体传播的10种“法盲”表现中,有8种都与案件新闻有关[2]。

事实上,个别案件尤其是冤案本身就是办案机关对公平正义失守的结果,具有不折不扣的负面属性,这类报道处理不慎容易传播怨气甚至戾气,损害司法队伍形象,降低政府公信力。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指南[3]。

案件采访新闻稿模板格式

案件采访新闻稿模板格式

(单位/组织)就(案件名称)开展调查,依法打击犯罪行为【导语】近日,(案件名称)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为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单位/组织)迅速展开调查,依法打击犯罪行为。

以下是本次案件的采访新闻稿。

【正文】一、案件背景(时间),(地点)发生一起(案件类型)案件,受害方为(受害人姓名/单位)。

案发后,(单位/组织)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开展调查。

二、调查进展(单位/组织)调查组迅速展开调查,通过现场勘查、走访调查、技术侦查等多种手段,初步查明案件情况。

目前,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姓名)已被抓获,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三、警方提示(单位/组织)提醒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注意保管好个人财物,避免类似案件发生。

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报警。

四、案件进展1. (时间)上午,(单位/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调查进展情况。

会上,警方表示,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将依法严厉打击犯罪行为。

2. (时间)下午,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姓名)被押解回(单位/组织)接受审讯。

警方表示,犯罪嫌疑人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案件审理工作正在进行。

3. (时间)晚上,(单位/组织)再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案件审理情况。

警方表示,案件审理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将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审判。

五、案件影响(案件名称)案件的发生,对受害方及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对此,(单位/组织)表示深感痛心,将全力支持受害方依法维权。

六、社会反响案件发生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广大网友纷纷表示,对警方依法打击犯罪行为表示支持,呼吁共同维护社会治安。

【结语】(单位/组织)将继续全力以赴,依法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同时,提醒广大市民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共同营造和谐、安全的社会环境。

【单位/组织】(发布日期)【联系人】(联系人姓名)(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备注】1. 本稿件仅供参考,具体案件情况以警方公布为准。

新闻报道中的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报道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报道技巧

新闻报道中的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报道技巧新闻报道作为媒体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扮演着揭示社会问题、引导公众关注的角色。

其中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的报道,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和广泛讨论的话题。

然而,如何准确、客观地报道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成为新闻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中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的报道技巧,并提供一些实用建议。

一、准确获取信息在报道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时,准确获取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记者应该确保所报道的信息来源可信可靠。

可以通过核实来源的可靠程度、咨询专业人士、引用可信的数据等方式来保证报道的准确性。

其次,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问清楚细节,并进行适度的核实。

最后,记者在报道中应体现客观公正的原则,避免个人情感色彩的渗透。

二、深入调查,挖掘问题根源在报道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时,仅仅报道案件的表面并不足够。

记者应该通过深入调查,挖掘问题的根源和背后的原因。

比如,在报道一起犯罪案件时,可以从犯罪背景、作案动机、社会背景等方面展开深入调查,向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全面的画面。

此外,记者还可以通过采访当事人、专家学者等相关人员,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三、关注社会影响和防范措施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不仅仅是一件个别案件,更是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的问题。

因此,在报道中,记者应该关注社会的反响和影响,探究与这些问题相关的重要因素。

同时,对于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的防范措施,记者应该充分报道,并提供专家意见和建议。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问题的严重性,还能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问题的解决。

四、言之有物,关注人性故事在报道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时,语言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闻报道要言之有物,突出核心信息和重要内容,避免冗长的叙述和不必要的信息堆砌。

此外,记者还可以通过关注人性故事,将案件背后的人物形象化,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同身受。

这样能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并提高报道的影响力。

五、遵循伦理原则新闻报道是一项充满责任感的工作,而在报道犯罪与社会治安问题时,尤其需要遵循伦理原则。

广州日报论文: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党性原则市场导向

广州日报论文: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党性原则市场导向

广州日报论文: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党性原则市场导向【中文摘要】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已经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受到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青少年犯罪的报道在各种媒体中屡见不鲜。

那么,我国新闻媒体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关注度和重视度如何?在青少年犯罪报道中,最受媒体关注的犯罪类型是什么?在青少年犯罪报道中,媒体是怎样对其进行传播的?它们是如何选择犯罪事实?又有着怎样的新闻框架?媒体有关青少年犯罪的报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在报道青少年犯罪时遵循的是什么原则?通过运用定量和定性两种研究方法并借用框架理论对《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加以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本质特征是既坚持舆论导向又追求市场效益,这也是其处理青少年犯罪报道的基本原则。

从定量分析来看,《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数量比较多,犯罪报道既能给受众社会威胁感,又能够带来娱乐的满足,所以能够吸引受众,带来发行量,这是其追求市场效益的表现。

其二,《广州日报》对作为社会负面新闻的青少年犯罪报道进行控制性处理,如所刊载的版面位置不够显著、多数报道篇幅简短、消息多数来源于权威机关等,表现出较强的舆论导向性。

从定性分析来看,《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在主题框架方面,《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都旨在向受众宣传法制和正义,倡导受众明辨是非、维护法律、重视教育、关爱青少年等思想和理念,体现其舆论导向性。

二、在结构框架方面,《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偏爱暴力犯罪题材,注重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同时又突出犯罪者的最后下场并不乏公正和正面的评价和分析,从而体现了其追求市场效益又坚持舆论导向的特征。

三、在表达框架方面,《广州日报》青少年犯罪报道的语言既有情感倾向性、教育倾向性,也有娱乐倾向性;其表达方式在使用模糊语言保护相关人的权利的同时又使用夸张语言吸引受众注意;所采用的图片既突出正义力量的强大,又迎合受众的感官需求。

硬新闻和软新闻名词解释

硬新闻和软新闻名词解释

硬新闻和软新闻名词解释1.硬新闻:传播社会、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信息的新闻。

它所涉及的问题一般比较重大,是受众最关心和关注的信息。

在美国,由于其工业发达,硬新闻所占比例也就相应高些,硬新闻包括战争、动乱、恐怖事件和经济衰退等方面的消息。

2.软新闻:是与硬新闻相对而言的一类新闻,主要报道和评论社会上一般人们普遍关心的、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新闻。

它既不像硬新闻那样严肃,也不像软新闻那样轻松、活泼,而是偏重于趣味性,力求从情感上去打动读者,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3.soft information:通常又称为软新闻,指报道中注重以故事形式出现,叙述和分析议论结合,语言生动活泼的新闻。

这类新闻的作用是借助于故事和议论吸引读者,但不像硬新闻那样让人感到紧张,刺激。

它属于轻型新闻。

4.soft journalism:指报道中注重以故事形式出现,叙述和分析议论结合,语言生动活泼的新闻。

这类新闻的作用是借助于故事和议论吸引读者,但不像硬新闻那样让人感到紧张,刺激。

它属于轻型新闻。

5.热点新闻:就是某一事件引起媒体或公众高度关注,或者说是引起了大家对该事件的兴趣的新闻。

从广义上讲,热点新闻也属于硬新闻,只是相对于“冷点新闻”而言。

从狭义上讲,热点新闻即“时效新闻”。

它有几个特征:首先,这些新闻必须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其次,这些新闻是值得报道的新闻;再次,这些新闻必须是大家正在谈论或感兴趣的新闻;最后,这些新闻能够吸引人,并能引起他人对此事的关注。

6.亮点新闻:是指在客观存在的某个事物上集中体现了人们某种思想认识、某种追求愿望、某种理想目标、某种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亦即在内容上或形式上具有独创性和新奇感的新闻。

亮点新闻是一种显性的新闻。

7.首报新闻:是指报纸第一次刊载的新闻。

8.背景新闻:是指围绕着某一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历史或现实状况而编写的新闻。

9.背景知识:是指对新闻中出现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概念、数据、组织机构等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做出的解释和说明,这部分内容一般被称为背景资料。

关于法律案件新闻报道的(3篇)

关于法律案件新闻报道的(3篇)

第1篇近日,某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了一起校园霸凌案件,判决被告赔偿受害者各项损失共计20万元。

本案的审理,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对校园霸凌行为的零容忍态度,为受害者讨回了公道,也为广大师生敲响了警钟。

一、案件背景2021年9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霸凌事件。

受害者小张(化名)因与同学发生口角,被多名同学围殴,致使其头部受伤,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

事发后,受害者家属多次与学校及霸凌者家长协商,要求对方承担相应责任,但均未得到满意答复。

无奈之下,受害者家属将霸凌者家长及学校告上法庭。

二、案件审理1. 庭审过程本案由某市人民法院审理,法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22年3月开庭审理。

庭审过程中,原告方提供了事发时的监控录像、医疗鉴定报告等证据,证实了被告的行为构成校园霸凌,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伤害。

被告方在庭审中辩称,事发时他们只是与受害者发生口角,并没有实施霸凌行为。

但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方在事发时对受害者进行围殴,并造成受害者受伤,其行为已构成校园霸凌,依法应承担相应责任。

2. 法院判决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已构成校园霸凌,给受害者造成了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

据此,法院依法判决被告赔偿受害者各项损失共计20万元,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

三、案件影响1. 提高社会对校园霸凌问题的关注度本案的审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高了人们对校园霸凌问题的认识。

许多家长和学校开始重视校园霸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制止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2. 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本案的判决,为受害者及其家属树立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信心。

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法律是维护自身权益的有力武器,遇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3.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营造和谐校园环境本案的审理,对学校敲响了警钟。

学校应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校园霸凌预防机制,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营造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硬新闻与软新闻

硬新闻与软新闻
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区分
• 什么是硬新闻?
• 硬新闻指题材严肃、着重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 经济和科技新闻。如重大犯罪,火灾,意外事故,演讲, 劳工纠纷或政治战役等。 也称现场短新闻,是一种强调 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消息。 软新 闻指不平常的、奇怪的、娱乐的新闻,人情味较浓,写作 风格轻松活泼,易于引起读者感官刺激及视听兴趣,如愉 悦、同情等。主题可能会不应时或不甚重大,但不枯燥, 常使读者欢笑或悲泣,喜爱或憎恨,嫉妒或遗憾。
• 什么是软新闻?
• 软新闻是从感情上吸引读者,而非以理性赢得读者。形式 上分为软消息和特写两种。 区分硬、软新闻的关键在于: 重要性、趣味性和时间性。 硬新闻重在迅速传递信息, 强调时间性,多为动态新闻和现场报道。 软新闻重在引 起读者兴趣和情感呼应。
中心事件
硬新闻实例


• •
7月28日上午十点一刻,丰台法院少年法庭对17岁小光的抢劫案进行了 开庭审理。辩护席对面的公诉席上,除了两名检察院的公诉人外,首次增加 了一名特殊身份的人———社会调查员。当公诉人宣读完起诉书后,审判长 宣布由社会调查员宣读社会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小光曾就读的两所中学和 居住地村委会提供的案前表现的证明。 从现在起,丰台区在办理未成年犯罪案件时,将增加这道特殊程序:由 社会调查员向检察院和法院提交一份关于被告人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犯 罪原因情况的调查报告;而作为审判参考的重要材料,检察院可酌情决定是 否免予起诉;法院也可将其视为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 小光的社会调查报告反映,他此前已出现不良行为,且多方帮助收效不 大。因此,作为为定罪量刑提供参考依据的调查报告,并未提出对其从轻发 落的建议。但庭后其父表示该报告是客观的。 1985年11月联合国通过了《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 明确规定要设立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即“所有案件除涉及轻微违法行为 的案件外,在主管当局做出判决前的最后处理之前,应对少年生活的背景和 环境或犯罪的条件进行适当的调查,以便主管当局对案件做出明智的判决”。 据了解,在世界各国普遍建立社会调查制度的同时,我国仅有上海、青岛、 昆明等地个别法院开始尝试此制度,而丰台此举,也是北京市首个未成年刑 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

虚拟新闻的法律法规案例(3篇)

虚拟新闻的法律法规案例(3篇)

第1篇导语: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虚拟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然而,虚拟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虚假信息、侵犯他人权益等。

本文将以一起虚拟新闻引发的法律法规案例为切入点,分析相关法律法规,并对类似案件进行探讨。

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知名网络平台发布了一篇题为《震惊!某明星涉嫌吸毒被捕》的虚拟新闻。

该新闻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

然而,经调查发现,该新闻内容纯属捏造,明星本人并未涉嫌吸毒。

事件发生后,受害者及其律师团队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网络平台和发布者承担法律责任。

二、案件分析1. 虚假信息的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虚假信息。

在本案中,网络平台发布的虚拟新闻属于虚假信息,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2. 侵权责任的承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本案中,网络平台和发布者捏造虚假信息,侵犯了明星的名誉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3. 刑事责任的追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在本案中,网络平台和发布者捏造虚假信息,涉嫌构成诽谤罪。

三、判决结果法院经审理认为,网络平台和发布者捏造虚假信息,侵犯了明星的名誉权,依法应承担侵权责任。

同时,发布者捏造虚假信息,涉嫌构成诽谤罪,依法应追究刑事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网络平台和发布者赔偿受害者经济损失,并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四、案例启示1. 加强网络新闻监管本案提醒我们,网络新闻监管的重要性。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新闻的监管,严格审查新闻内容,防止虚假信息传播。

2. 提高网民法律意识广大网民应提高法律意识,自觉抵制虚假信息,不传播、不信谣、不传谣。

3. 明星保护自身权益明星在面临网络谣言时,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如通过法律途径追究侵权者责任。

新闻分类的方法

新闻分类的方法

新闻分类的方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作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其分类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准确、高效的新闻分类有助于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方便读者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新闻分类的方法。

一、按照新闻性质分类1.硬新闻:指具有严肃、庄重、权威性的新闻,通常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事件。

这类新闻要求真实、客观、公正,且具有较高的时效性。

2.软新闻:相对于硬新闻,软新闻更注重娱乐性、趣味性和生活化。

内容包括文化、娱乐、体育、教育等,更侧重于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

二、按照新闻体裁分类1.消息:简短、迅速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通常包括标题、导语、正文等部分。

2.通讯:对新闻事件进行详细、深入的报道,篇幅较长,注重现场感和事实描述。

3.评论:针对新闻事件发表观点和看法,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读者来信等。

4.特写:以某一新闻事件或人物为主题,进行详细、生动的描绘,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三、按照新闻发生地分类1.国际新闻:报道全球范围内的新闻事件,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2.国内新闻:报道我国范围内的新闻事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3.地方新闻:报道特定地区内的新闻事件,通常关注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

四、按照新闻传播途径分类1.报纸新闻:以报纸为载体,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传播的新闻。

2.电视新闻:以电视为载体,通过画面、声音、文字等形式传播的新闻。

3.广播新闻:以广播为载体,通过声音、文字等形式传播的新闻。

4.网络新闻:以互联网为载体,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传播的新闻。

总结:新闻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传播新闻。

软新闻范文

软新闻范文

软新闻范文软新闻是指那些不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事件的新闻,通常是一些轻松、有趣、生活化的内容。

软新闻的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到轻松愉快,同时也能够增加读者的知识和见闻。

下面是一些典型的软新闻范例。

软新闻一:猫咪的“语言”猫咪是人类最喜欢的宠物之一,但是你知道吗,猫咪其实也有自己的“语言”。

猫咪通过不同的姿势、眼神、声音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比如,当猫咪把尾巴竖起来,表示它很高兴;当猫咪发出低沉的呜咽声,表示它很不满意。

如果你能够理解猫咪的“语言”,就能够更好地照顾它们,让它们更加健康快乐。

软新闻二:小学生的“神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开始使用平板电脑来学习。

但是,平板电脑的使用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眼睛疲劳、颈椎病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一位小学生发明了一种“神器”——一个可以调节高度和角度的平板电脑支架。

这个支架不仅可以保护小学生的健康,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这位小学生的发明不仅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扬,还获得了多个发明大赛的奖项。

软新闻三:烘焙达人的“秘密”烘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兴趣爱好,很多人都喜欢在家里做蛋糕、面包等甜点。

但是,要做出美味的烘焙食品并不容易,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秘密”。

一位烘焙达人分享了自己的“秘密”——在烤箱中放一碗水,可以让烤出来的蛋糕更加松软湿润。

这个“秘密”得到了很多烘焙爱好者的试验和验证,效果非常好。

软新闻四:宠物饲养的“误区”宠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但是很多人在饲养宠物的时候存在一些“误区”。

比如,很多人认为狗狗喜欢吃骨头,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因为骨头容易卡在狗狗的喉咙里,导致窒息。

又比如,很多人认为猫咪喜欢喝牛奶,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猫咪的消化系统无法消化牛奶中的乳糖。

正确的饲养方法是要根据宠物的种类和特点来进行饲养,同时要注意宠物的健康和安全。

软新闻五:旅游达人的“经验”旅游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休闲方式,很多人都喜欢到各个地方去旅游。

法制宣传创新案例

法制宣传创新案例

法制宣传创新案例
案例一:社交媒体宣传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法制宣传也需要与时俱进。

一种创新的方式是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法制宣传。

例如,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有趣、易懂的法律知识,结合图文、视频等多种形式,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互动性也能够促进用户与宣传者之间的交流,提高法制宣传的效果。

案例二:虚拟现实宣传
虚拟现实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法制宣传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通过模拟真实场景的方式向公众传播法律知识。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用户带入法庭、公安机关等场景,让用户身临其境地感受司法过程,并通过互动方式学习法律知识。

这样的创新方式不仅能够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和记忆度,也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法律和司法程序。

案例三:移动应用宣传
移动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法制宣传可以通过开发移动应用来扩大宣传的范围和影响力。

例如,可以开发一款法律知识学习类的移动应用,用户可以通过应用随时随地学习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并通过互动功能与其他用户交流经验和问题。

这样的移动应用能够方便公众获取法律知识,并且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增加了法制宣传的参与度和效果。

通过创新宣传方式,法制宣传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提高公众对法律的理解和参与度。

当然,在进行创新宣传时,
也需要注意传播的准确性和合法性,确保法制宣传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未成年犯罪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思考----定稿

未成年犯罪报道中的新闻伦理思考----定稿

学校代码学号分类号密级本科毕业论文学院、系专业名称年级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媒介竞争日益严酷的今天,犯罪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传媒的重视,为了赢得竞争上的优势,犯罪新闻报道大有泛滥之势,其内容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然而,在犯罪新闻的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权益却没有得到适当的保护。

从2013年2月起,“李某某涉嫌轮奸案”一直是传媒关注的焦点话题,不同阶段的报道充斥着传统媒体的版面、播出时段,传媒对此案的报道热闹异常,最大程度满足了公众对“李某某涉嫌轮奸案”的信息窥探欲望,但从新闻伦理、道德乃至法律规范的角度审视,许多报道均存在失范之处。

犯罪新闻因为其报道对象的特殊性,相比其它新闻报道更容易损害他人权益。

同时未成年人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心里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侵害,一旦受到伤害不易恢复。

实践中犯罪新闻损害未成年人人格权的现象极为常见,尽管法律对此有明文规定,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犯罪新闻、未成年人、伦理问题、职业道德、目录目录一、媒体的责任是解疑释惑 (2)(一)媒体传播与伦理道德的内涵 (2)(二)媒体传播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3)二、媒体报道的伦理失范的表现 (3)(一)侵犯相关利益主体的隐私权 (4)(二)犯罪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 (5)(三)猎奇案件细节 (6)三、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7)(一)商业利益的驱动 (8)(二)媒体舆论引导机制的缺失 (8)(三)媒体工作者道德素养有待提高 (9)四、破除从众心态,回归理性报道 (9)(一)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10)(二)加强媒体伦理道德建设 (11)(三)规范媒体伦理道德的法律法规 (11)结束语 (12)致谢 (13)参考文献 (14)一、媒体的责任是解疑释惑媒体的首要功能室可以提供解释。

媒体对新闻事件进行组织重构,使事件在叙述上更加连贯清晰,并且在叙述的同事加上一条故事情节。

硬新闻与软新闻

硬新闻与软新闻

硬新闻与软新闻的区别及写作要求新闻有两种形式:硬新闻和软新闻。

从新闻题材讲,即从新闻报道内容或报道对象来讲,“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谓之“硬新闻”(甘惜分主编《新闻学大词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页);而那些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社会花边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则归之于“软新闻”。

上世纪80年代初,针对当时一些媒体“官腔十足”的特点,以“软些,软些,再软些”为口号的周末类报纸开始借助人情味浓的文化娱乐新闻走出一片新天地;而近年来,都市类报纸提出通过“新闻硬化”来进行“二次创业”的口号,则表明晚报、都市报借助社会“软新闻”赢得一定市场后,又重新关注那些严肃题材的“硬新闻”,以此提升品位,向“主流媒体”进军。

从新闻体裁讲,即从报道形式和写作方式来讲,“硬新闻有一定之规(在大多数情况下沿用倒金字塔结构);软新闻则不拘一格。

硬新闻直接了当,简明扼要,形式简练,具有直接性;软新闻样式复杂,细节描写和记者感情色彩占据重要地位,具有间接性。

硬新闻形式上基本是动态新闻,软新闻则有软消息和特写之分。

”(张威:《硬新闻和软新闻的界定及其依据》)依这一分类标准来讲,除了动态性新闻,我国报刊实践中形成的新闻特写、评述性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典型报道和通讯等,都可归入“软新闻”之列。

从新闻时效讲,“硬新闻”是易碎的,时间性是第一位的,重在迅速传递信息;“软新闻”则对时间要素有所回避,而将重点放在对新闻的解释、阐述和背景介绍上。

事实上,这种学理或逻辑上的分类在实践中只具有相对意义。

一条时政新闻,从题材上讲是“硬新闻”,但如果采用通讯的形式,重在介绍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它就成了“软新闻”;而发生在文化娱乐领域里的“爆炸性”事件,则可能以动态消息的形式成为“硬新闻”。

即便是题材、体裁和时效三方面都契合的“硬新闻”,其传统写作方式也正在与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竞争中“变形”: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的导语趋于“软化”,更多地使用细节和富于人情味的渲染,寻找更吸引人的角度。

硬新闻和软新闻名词解释

硬新闻和软新闻名词解释

硬新闻和软新闻名词解释软新闻(soft news)指的是以讲故事或报道小道消息等方式制作的电视新闻。

它通常在人物专题报道之后播出,所以也叫人物报道新闻。

在新闻学上,软新闻与硬新闻相对应,是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以人为主要报道对象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

5。

内容和形式上的区别软新闻与硬新闻的区别还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1)从报道内容来看,硬新闻是关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政治、经济、文化动态的报道;软新闻则着眼于日常生活中富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和细节,以及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的问题,如奇人异士、名胜古迹、异域风情、家庭趣事、城乡风貌等。

(2)从报道形式上看,硬新闻是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强调事实性和时效性;软新闻则是现代新闻报道方式,既注重事实性,又兼顾时效性,力求做到有趣味、有悬念、有知识、有特色。

( 3)从采访角度来看,硬新闻一般由专职记者采写;软新闻一般由兼职记者或业余记者采写。

5。

传播主体的不同传播主体不同导致了软新闻与硬新闻在观众群体、阅读习惯、制作目的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的差异。

传播主体的差异在硬新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这类新闻的传播者主要是新闻机构或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软新闻的传播者则是普通百姓。

传播主体不同,必然使得硬新闻的编辑与创作者更加注重新闻信息本身的真实性,而软新闻的编辑与创作者则可能更多地考虑受众的收视习惯、接受心理等因素。

正是由于传播主体的差异,也就决定了软新闻与硬新闻在制作思路上的不同。

软新闻从根本上说是市场行为,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受众认可度,是对收视率、点击率的追求。

硬新闻的制作思路,是以权威性为准绳,是按照国家的宣传口径来进行采编和报道。

软新闻制作者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某个单位的小圈子里,而是放眼全国,从受众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权威部门的观点和看法。

6。

传播形式的不同硬新闻强调“硬”字当头,采用现场直播、现场评论的形式,观众收看现场报道时,都能够清楚明白地看到事件的来龙去脉,所见即所得,不需要事先的再三铺垫,从而将新闻事件的脉络充分展示给观众,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5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

5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

5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新闻报道形式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一种组织方式,不同的新闻报道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新闻事件和报道对象。

以下是五种基本的新闻报道形式:1.盘点式报道盘点式报道是对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进行全面综合的报道、分析和评述,通过对事件或问题进行盘点,呈现出事实、问题的引起、发展和结果的全貌。

例如,某市政府发布了一份年度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该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教育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情况,新闻报道可以采用盘点式报道的形式,将这些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呈现出该市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2.事实性报道事实性报道是对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进行客观的叙述,重点在于向读者传递准确的信息和事实。

这种报道形式通常简洁明了,注重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例如,某地发生了一起火灾事故,新闻报道可以采用事实性报道的形式,客观地叙述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损失情况等信息,让读者了解到事件的基本情况。

3.特写报道特写报道是对某一特定人物、事件或议题进行深入报道,通过对相关背景、个人经历、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报道,展现出事件或议题的内在和复杂性。

例如,某地有一位普通市民在一次突发事件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责任心,新闻报道可以采用特写报道的形式,深入挖掘该市民的成长经历、家庭情况、受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方面,全面展现他的人格魅力和社会责任感。

4.深度报道深度报道是对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报道,旨在深入挖掘事件或问题的根源、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例如,某国发生了一起大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新闻报道可以采用深度报道的形式,通过对污染事件的起因、影响范围、处理过程、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全面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教训,引起社会公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5.评论性报道评论性报道是对某一事件、现象或问题进行观点分析和评述,以作者自身的观点和立场对事件或问题进行评价和评论。

例如,某国政府发布了一项新的经济政策,新闻报道可以采用评论性报道的形式,通过对政策的制定背景、预期效果、可能影响等方面进行观点分析和评论,呈现出媒体对政策的态度和看法。

硬新闻和软新闻名词解释

硬新闻和软新闻名词解释

硬新闻和软新闻名词解释硬新闻,指报纸、杂志等定期或不定期地报道的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等。

也称为“时效新闻”。

有些硬新闻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重大的自然灾害、政治事件、体育盛事、战争和外交活动等。

软新闻是相对于硬新闻而言的,是指以传统媒体形式报道的新闻。

由于其所采用的写作技巧、语言风格与软性宣传的特点接近,因此常被称为“软新闻”。

与硬新闻相比,软新闻内容空洞,可读性差,涉及面窄,是传统媒体采用较多的一种报道方式,尤其适合于在网络上发布。

虽然,报纸上发表的有关某个产品、某个服务质量、某条政策的负面报道、消极报道往往也会招致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质量的质疑。

但如果从一个全局的角度来看,这些报道都属于“软新闻”,就像是“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换句话说,“软新闻”是我们传统媒体所采用较多的一种报道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区分“软新闻”与“硬新闻”。

当今世界,各国无不在积极探索舆论的引导方法。

因此,媒体在运用硬新闻与软新闻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新闻方法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硬新闻和软新闻的性质、功能和作用。

以使得自己的报道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

社会公众需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了解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信息,这是新闻的基本价值之所在。

因此,在现代社会,新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报道类型,如直播、微博等。

其中,直播属于“硬新闻”,微博则属于“软新闻”。

“软新闻”主要是以图片、文字等传统的平面形式报道新闻的,因为这些报道方式和语言风格比较接近,也容易让人们认为它们属于同一类别,从而给人造成误解。

因此,在一些新闻机构中,这类新闻又被统称为“软新闻”。

例如,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有关白酒质量问题的调查性报道就属于“软新闻”。

与此同时,“软新闻”也越来越受到传统媒体的青睐。

在国外,大部分的报纸和电视台都专门开辟了“新闻专栏”,吸引广大读者阅读,扩大新闻影响力。

在我国,电视台也陆续推出“新闻深一度”、“天天调查”等节目,赢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青少年法律新闻案例(3篇)

青少年法律新闻案例(3篇)

第1篇正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少年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日益增多。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等问题的频繁发生。

近日,一起青少年网络欺凌案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案件背后反映出的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家庭教育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案件经过2019年5月,某市一名14岁少年小王(化名)因在网络游戏中与一名同学发生纠纷,遂在网络平台上散布侮辱、诽谤该同学的信息。

起初,小王以为这只是网络游戏中的小打小闹,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件的恶劣影响逐渐扩大,受害同学及其家长深感痛心,遂将小王及其监护人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查明,小王在网络上散布的侮辱、诽谤信息涉及受害同学的姓名、家庭住址、个人隐私等,给受害同学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导致其无法正常生活和学习。

法院依法判决小王及其监护人赔偿受害同学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1万元,并承担案件诉讼费用。

三、案件分析1. 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

小王在案件中表现出的法律意识淡薄,反映出我国青少年法律教育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加强青少年法律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对于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2. 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案中,小王的监护人未能及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其法制观念淡薄,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3. 网络监管力度不足。

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然而,当前网络监管力度仍显不足,导致网络欺凌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青少年法律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共同关注青少年法律教育,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活动、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2. 完善家庭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道青少年犯罪的软新闻模式
1. 标题:高三学生因口角在球场上6刀捅死高一学弟
模式一:学生之间发生口角或矛盾摩擦,因一时冲动,发生伤人事件,致死或致伤。

2. 标题:汕头16名少年组成抢劫团伙8天杀死3人
模式二:一些流失生,辍学生,无可就业的闲散青年,进城务工的青少年,农民工二代,服刑人员,未成年等,由于无人看管,长期厮混在社会上,最后结成犯罪团伙,进行抢劫或杀人活动。

3. 标题:13岁男孩强暴女孩未到刑责年龄获释后再杀人
模式三:未成年少年强暴女孩获释后再次犯罪
4. 标题:高中生持刀模仿古惑仔吵架后将同学扔下天桥
模式四:学生长期接触带有暴力性质的事物,由于好奇心作祟开始模仿,因意气用事而杀死同学。

5. 标题:16岁少年索要嫖资母亲无钱被逼服毒身亡
模式五:父母离婚后,母亲觉得对孩子亏欠太多,过度溺爱,造成孩子任性,为所欲为,将母亲杀害。

6. 标题:大学生杀死同学后跳下七楼自杀
模式六:大学生之间发生争执,杀人后并自杀。

7. 标题:两名14岁少年为练胆闯荡江湖残杀同学(图)
模式七:由于将想象与现实事物混为一谈,以极其幼稚且单纯的理由行凶犯罪。

8. 标题:13岁少年行窃邻家被发现刺死主妇初二男生奸淫漂亮师
母未遂杀人灭口
模式八:青少年行窃或强奸未果,将其刺死。

9. 标题:高中生嫌母亲管得太多持刀将其杀死
模式九:父母由于喜怒无常,过严要求孩子,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压力或发生扭曲,将父母杀害。

小组成员:吴迪陈莹
小组分工:
撰稿人:陈莹吴迪
邮件发送:陈莹
新闻收集:吴迪
模式打印:陈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