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
语文教案设计《将相和》
![语文教案设计《将相和》](https://img.taocdn.com/s3/m/54a4e37d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6.png)
语文教案设计《将相和》《将相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1. 教学重点- 1.1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例如在“完璧归赵”这个故事中,蔺相如面对秦王的欺诈,机智勇敢地应对,成功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
学生需要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他的智慧和勇敢,如“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这里蔺相如以巧妙的借口拿回和氏璧,表现出他的随机应变。
- 1.2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三个故事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
“完璧归赵”是起因,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崭露头角,被赵王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是发展,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再次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负荆请罪”是结果,廉颇因为蔺相如职位高于自己而心生不满,但蔺相如的顾全大局使廉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 教学难点- 2.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并通过朗读来体现有一定难度。
例如廉颇,他是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性格直爽且有些鲁莽,但同时又能知错就改。
学生需要从文中的描写中理解他的这些性格特点,如“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廉颇的自傲和对蔺相如的不服气。
在朗读时,要读出廉颇的这种情绪。
- 2.2理解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思想品质。
这种思想品质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https://img.taocdn.com/s3/m/d28d8e8d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f21fc7e.png)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学习古文《将相和》的文本,了解唐朝将相们的职务,初步感受唐朝的官场生活,认识中唐诗歌文化的宏伟气魄和深厚底蕴。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助力学生进一步熟悉古代先进文化,学习古诗词。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熟悉古代官职名词,增长古代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欣赏优秀诗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熟悉唐代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国诗文的兴趣与热爱,陶冶情操。
2.学生应当了解唐代诗文的内涵和审美特点,通过学习历史和文化,发展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唐代将相的职责,正确把握《将相和》的整体思想。
2.掌握文章的句式结构,提升学生古文阅读水平。
教学难点1.学生对唐代的熟悉程度不同。
对不熟悉唐代职位名称的学生,需要辅助性教学。
2.学生古文阅读水平大小不同,对理解句式的难度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讲解。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将相和》全文。
教学方法1.阅读引导法:根据文本情境,带领学生感受诗意,理解文本。
2.归纳法:学生归纳将相的职责和工作内容,理解唐代官员体制。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在学生进入教室之前,教师将教室布置为唐代官署的场景,引导学生从布置中感受唐代官场生活。
2. 阅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理解将相的职责和整体思想。
可以采用逐段解读的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唐代文化内涵,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
3.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将相的职责和种类,及其官职的前途与不足。
4. 总结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回顾今天的课堂,总结本次课的收获与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作业与评价作业1.背诵课文、复述。
2.完成小作文:以“诗词飞扬,将相荣耀”为题,记述你的想法。
评价1.以考试、讨论、口头测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将相和》的理解掌握情况。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66f03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7.png)
总结词:难点解析
04
详细描述:指出《将相和》的教学难点,如某些情节的深入理解、人 物关系的把握等,并给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 将相和》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内容与结构
总结词:梳理情节 总结词:分析人物形象
详细描述:概括《将相和》的主要情节,包括故事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以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详细描述:分析《将相和》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包括他 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等。
重点与难点分析
01
总结词:重点解析
02
详细描述:指出《将相和》的教学重点,包括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并给出教学建议。
06
教师自我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参与度
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较高, 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参与讨论,
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知识掌握程度
通过课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的完 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 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如重点词
汇、人物关系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能够表达出对 课文中人物性格、品质的认同或 质疑,体现出一定的思考和判断
情境导入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身临 其境地感受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讲授新课
讲解课文背景
介绍《将相和》的历史背景和 人物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课文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 性格特点、行为表现等,加深 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
![《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170cdb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a.png)
《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将相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将相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声色惧厉”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给课文事件加小标题,搞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事件与整个故事的关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领会和学习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理清前因后果: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将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个小故事组成的?(生读书)交流: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
这三个故事在文中的叙述顺序能否颠倒?其中,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过,本文只用一句话略写,还记得故事的主要内容吗?那位挫败秦王阴谋的大臣是——(板书:蔺相如)带兵接应的大将是——(板书:廉颇)。
二、读书评价,感悟廉颇其人:1、蔺相如,指将相和中的“相”,请注意这里的相并不是来自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职位称为“相”,那么将指的又是谁呢?2、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3、指导朗读: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59519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f.png)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将相和》的作者王勃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将相和》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将相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将相和》的作者王勃及其创作背景。
(2)学会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散文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将相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将相和》的优美意境。
(2)介绍《将相和》的作者王勃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将相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文化价值。
(2)讨论:分组讨论《将相和》的内容和意义,以及学生对《将相和》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将相和》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散文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散文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人物、表达思想等手法进行散文创作。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https://img.taocdn.com/s3/m/458cdb8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c.png)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教材背景本教案针对小学三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材《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小品文的阅读”中的一篇小品文——《将相和》进行教学设计。
《将相和》是一篇鲁迅先生所写,以解嘲为主的小品文,通过对古代将军历史上的一些具体故事进行描写,意在对当时的一些虚伪文化进行批判。
本篇小文章段落清晰,内容紧凑,语言生动,是小学生学习阅读小品文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1.了解小品文的阅读方法。
2.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
3.能够准确解读文章中的隐喻和讽刺意味。
4.掌握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来阐释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篇小品文中的含蓄性隐喻和讽刺意味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老师指出,小说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有名的将军,然而这些烈士的生存环境并不是十分温馨,很多人被贬,这说明什么?第二步:阅读1.每组小组阅读文章,并在此过程中先完成以下“四步法”阅读:•带问题阅读——先理解大意。
•挖掘读者所不知道的——分析批判。
•确认难度所在——分析文学技巧与语言特点。
•形成独立的思维——请思考。
2.完成阅读后,小组间归纳出文章的主旨思想,并讨论作者为达到此思想进行的手法即演绎和拟比,进而发现文章中的内涵和隐喻以及讽刺。
第三步:讲解1.讲解《将相和》这篇小品文的写作背景以及文学特点。
2.讲解《将相和》中使用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小品文的特点和思想,特别是讽刺意味的表达。
3.讲解小品文中的演绎和拟比手法。
第四步:任务1.请学生们分别选择小组讲解的讽刺和内涵,呈现出各自的理解。
2.请学生们针对小品文中的演绎和拟比手法进行练习,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来阐释事件。
3.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分享他们最喜欢、最引人入胜的句子或段落,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
第五步:总结老师对于《将相和》中表达的讽刺和内涵进行总结,并展示学生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价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学会了小品文的阅读方法,了解了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掌握了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来阐释事件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阅读能力。
《将相和》教案
![《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eb2b2b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a.png)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识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如“和氏璧”“蔺相如”“廉颇”等。
理解课文内容,概括“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主要情节。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爱国品质。
体会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培养学生知错能改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将相和”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战国时期两位著名人物的故事——《将相和》。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重点指导“和氏璧”“蔺相如”“廉颇”等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故事?3、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学习“完璧归赵”指名朗读“完璧归赵”的部分,思考:蔺相如为什么要答应带着和氏璧去秦国?他是怎样与秦王斗智斗勇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他的机智勇敢。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学习“渑池之会”自由朗读“渑池之会”的部分,思考: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是怎样维护赵国的尊严的?学生同桌交流,汇报。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的不畏强暴。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
学习“负荆请罪”默读“负荆请罪”的部分,思考: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蔺相如又是怎样对待廉颇的?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
![(公开课教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将相和》](https://img.taocdn.com/s3/m/04bdd310844769eae009ed8e.png)
《将相和》教案深度解教材:本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及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精读每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故事涉及的相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并适度总结、拓展。
另一方面,本文涉及到名著《史记》及很多历史故事,应该组织学生课前或课下搜集有关资料读一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知识与能力: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胆怯、推辞、赵国、撞碎、廉颇、削弱、无价之宝、完璧归赵、理直气壮、负荆请罪”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地讲述故事,并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概括的能力。
突破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突破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给每个故事加小标题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突破方法:先让学生通过自学,明白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然后进一步深入探讨,抓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第一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利用朗读法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小组讨论法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利用引导法,启发学生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学法: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再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最后利用总结概括的方法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https://img.taocdn.com/s3/m/56c09a3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4.png)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理解“将相和”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将相和”的意义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将相和”的意义和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将相和》的文本。
2. 课文中的生僻词语的解释。
3. 教学卡片或者黑板,用于展示重点句子和词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习过的关于历史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2. 提问:“将相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课文朗读和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将相和》,理解课文的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解释。
三、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10分钟)1. 展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和词语,让学生朗读并解释其意思。
2.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解释。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将相和”的意义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家后,把课文《将相和》朗读给家长听,并解释课文中的生僻词语。
2. 让学生回家后,思考一下如何运用“将相和”的意义到实际生活中,并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和理解课文《将相和》,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并通过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让学生能够将“将相和”的意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六、课堂活动与讨论(1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将相和”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
2. 每个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
语文《将相和》教案
![语文《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0b2fa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c2.png)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掌握故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故事梗概:《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军赵奢和相国平原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他们如何在国家危机时刻团结合作,共同保卫国家的故事。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故事中的问题。
使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利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2.2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战国时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故事: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问题。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对话和场景。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合作程度。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口语表达: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拓展4.1 教学资源故事文本:《将相和》的文本材料或电子书籍。
图片或视频:战国时期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角色卡片:准备角色卡片,上面写有角色名称和相关信息。
4.2 教学拓展相关故事:介绍与《将相和》类似的历史故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文化背景:讲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阅读故事。
第二课时:问题讨论和角色扮演。
5.2 时间安排第六章:教学设计详解6.1 故事导入通过展示战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引起学生对《将相和》故事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6.2 阅读理解分组让学生阅读故事,注意关键词汇和句子。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5b080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0c.png)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将”指的是廉颇,“相”指的是蔺相如,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三个故事,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故事的主要内容。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将”和“相”的关系,分析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难点: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吗?”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互相交流。
教师再介绍“将”和“相”的概念和蔺相如、廉颇等历史人物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和意义。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交流讨论:课文中的“将”指的是谁,“相”指的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深入研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中的三个故事。
学生分小组朗读故事,并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事件经过和结果等方面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理解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大局观和大将军廉颇的顾全大局、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同时,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4.总结全文:回顾全文内容,总结作者通过讲述三个故事来展现蔺相如和廉颇的优秀品质和关系。
引导学生再次感受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同时,让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将相和》教案
![语文《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64baa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e.png)
语文《将相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学习成语和词汇。
1.2 教学内容课文《将相和》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学习故事中的成语和重要词汇。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将相和》的故事情节。
学生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学生能够学习和运用故事中的成语和重要词汇。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和道德教育。
学生能够运用成语和词汇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行分析。
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学习成果。
3.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资源,增强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
提供阅读材料和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拓展知识。
利用网络资源和在线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通过引入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主题。
4.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故事中的重点和难点。
4.3 人物形象与特点分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总结人物形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4 成语和词汇学习学生学习和掌握故事中的成语和重要词汇。
教师通过例句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和词汇。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和测验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通过观察和评估学生的表现来给予反馈和评价。
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提高。
学生通过互评和自我评价,相互学习和进步。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主题和道德教育。
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
![小学语文《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1fa5b82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03.png)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的历史故事,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解决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能力。
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将相和”的含义。
(2)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翻译。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生字词卡片。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查阅的历史资料。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讲解生字词。
3. 讨论交流:(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将相和”的含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深入了解课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参与讨论、发言的学生人数及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故事演讲,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fafae4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05.png)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的教案第一章:课堂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背景。
引发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将相和》的故事背景,包括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展示法,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章:故事情节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段讲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包括相争、相让、相和等部分。
分析故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物性格特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课文,进行思考和讨论。
第三章:人物性格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将相和》中的人物性格。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内容:对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如蔺相如、廉颇等进行性格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内心活动,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
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写作,表达自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第四章:道德教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从《将相和》的故事中领悟到道德教育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4.2 教学内容:通过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引导学生领悟到团结、友谊、尊重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思考如何将道德观念应用到实际中。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道德教育的内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经历,进行互动交流。
5.1 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电影,鼓励他们进行拓展阅读和观看。
5.3 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将相和》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将相和》](https://img.taocdn.com/s3/m/aab8bb2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6.png)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将相和》教案概述:《将相和》是一篇经典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将领廉颇与相国蔺相如之间的矛盾和化解过程。
本教案以故事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成语“负荆请罪”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成语积累和运用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到宽容与尊重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能够流利地朗读故事,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会成语“负荆请罪”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对宽容与尊重的价值观的认同。
教学重点:1.故事情节的理解。
2.成语“负荆请罪”的掌握。
教学难点:1.故事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到宽容与尊重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或视频。
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成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成语故事《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提问:谁能告诉我成语“负荆请罪”的故事背景和含义?二、新课教学(2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故事,边读边解释生字词。
2.学生自读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会产生矛盾?他们是如何解决矛盾的?4.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三、课堂巩固(15分钟)1.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增强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2.教师出示成语卡片,学生抢答成语的含义。
3.学生运用成语“负荆请罪”进行情景对话,加深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宽容与尊重的品质?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或看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2.学生回家后,家长签字确认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成语“负荆请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灵活运用。
同时,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宽容与尊重的重要性,对他们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更多的成语故事,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将相和》这篇经典成语故事的过程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同时,领悟到宽容与尊重的重要性。
苏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
![苏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99da61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8.png)
苏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将相和》教案《将相和》教案1. 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生字:璧、允、廉、颇、侮辱、拒。
2.新词:理屈、示弱、抵御、推辞、侮辱、拒绝、无价之宝、绝口不提、完璧归赵、同心同德、负荆请罪。
3.重点句、段: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伙儿明白,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假如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定乘机来打我们。
我因此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二)能力训练点1.给课文分段,并给每段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明白得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情况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4.复述“负荆请罪”那个故事。
(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一)本文的重点是分清情况的前因后果。
要紧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
(二)本文的难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
要紧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自学生字、新词,明白得加点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要紧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个故事。
二、整体感知本文要紧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进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课前同学们齐唱《黄河颂》。
听到同学们雄壮有力、气壮山河的歌声,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历史上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
今天,我们要学的新课《将相和》,确实是一个流传千百年的动人故事。
板书课题。
2.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将相和”那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将相和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引发兴趣。
(二)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再给他们谈论的时间,然后教师再给一些时间让同学们读一遍书,不认识的字标出来,并借助字典和生字表自学。
1.指导读准字音。
2.指导认清字形。
3.理解词意。
(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四)三读课文,把将、相的名字用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
学生读完之后,找人回答这几个问题:将指的是廉颇。
相指的是蔺相如。
(五)统观全文,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抄写字词。
2.想一想每个小故事发生的原因和结果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找人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什么故事?(教师借机板书)
2.再请同学说一说是怎么分的段。
(二)交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学习课文第一大段。
1.齐读第1自然段,同时要求学生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接着请同学们默读第一大段。
同时想一想: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呢?
通过默读,学生知道:
起因:秦国自以为强大,想骗取赵国的宝物和氏璧,赵王很着急。
经过:蔺相如不辱使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畏强暴的精神与秦王斗智斗勇。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3.再默读这一大段。
同时思考:
(1)秦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和氏璧,赵王为什么非常着急?
(2)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蔺相如勇敢、机智,也许能解决这个难题。
请同学们想一想:蔺相如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对表现人物品质有什么作用?
(3)面对这个难题,蔺相如是怎么说的?理屈你如何理解?读一读蔺相如说的话,体会一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4)轻声读第8自然段,想一想,蔺相如是如何与秦王展开斗争做到完璧归赵的?
①蔺相如看到秦王无诚意拿城换璧,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表现了他什么品质?
②蔺相如是真的要捧着宝玉撞柱子吗?他要求举行典礼的目的是什么?
③面对蔺相如,秦王为什么处处表现得很被动呢?
(5)这场斗争的结果怎样呢?
(6)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完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是怎么学的呢?我们先读课文,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通过读、画、找的方法,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
下面咱们仍旧按这种方法学习后面两个故事。
(四)学习课文第二大段,默读,思考。
1.这段主要讲了一些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还提到谁?
2.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概括出来。
3.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秦王约赵王渑池会见,赵王为什么决定不下,蔺相如对这件事的看法是什么?表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2)渑池会上,秦王逼赵王鼓瑟,赵王为什么不好推辞?推辞是什么意思?蔺相如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画出重点词句。
从这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3)渑池之会的结果怎样?廉颇起了什么作用?
(4)给这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
(5)教师小结:过渡。
(五)自学第三大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读课文。
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随后教师检查、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1)这一大段主要写了谁和谁?写了他们的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样?
(3)蔺相如为什么要避让廉颇?从这儿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
(4)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廉颇为什么会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呢?从中你能看出他的什么好品质呢?
(5)哪一个词最能概括将相和好?如何理解这个词呢?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6)这个故事可用什么做小标题?
(六)总结全文,揭示中心。
(七)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八)复述负荆请罪这个小故事。
(九)作业
1.熟读课文,学习人物的精神。
2.练习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每个故事可以用什么小标题来概括?
2.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二)交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了解课文第1自然段与下面三个小故事的联系。
(四)编排课本剧:
1.熟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语言、语气。
2.检查朗读情况,分好角色。
3.表演课文内容。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表演。
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一批朗读表演之后,大家评议,看是否抓住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还有时间,可以再请一些同学朗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