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_水浒传_中宋江的人物形象_崔香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文 论 坛

167

INTELLIGENCE

浅论《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

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08级中文系对外汉语言专业二班 崔香梅

摘 要: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可见《水浒传》的地位及文学价值。宋江作为《水浒传》中的领军人物,是阅读和研究这部小说当之无愧的第一人物,宋江是《水浒传》中一个有着复杂多重的性格人物,施耐庵把宋江的身份塑造成了—个郓城县押司,整日舞文弄墨、书写文书。施耐庵这样的做法与他的思想和经历密切相关,施耐庵在塑造这个角色时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抛弃了历史上的宋江,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水浒传》 宋江 人物形象

《水浒传》是一部以我国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为题材的优秀的古典名著。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描写了一群敢作敢为、豪放不羁的英雄好汉形象。《水浒传》作者的施耐庵因为时运不济,空有一身报复,但是报国无门,所以施耐庵得这种矛盾心理造就了宋江的矛盾的人物性格。

施耐庵笔下《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至正十三年癸已正月,张士诚与李伯升、吕珍、潘元明等18人在白驹场起义,施耐庵参加了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张士诚访聘施耐庵,施作《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正45回矣。《水浒传》前45回最为精彩,属义侠小说范畴,与施耐庵生活安定有一定关系。45回以后施耐庵转入军事行动,以张士诚起义为原型的军事活动隐晦曲折地写入书中。水浒的原型是以宋江起义为名,行张士诚起义之实。《宋史》中关于宋江的记载,共有三处:《徽宗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宋史·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说明宋江最早的起义地点是在黄河以北,而梁山泊却在黄河以南。“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材必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自赎,或足以平东南之乱。”他所提到的宋江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河朔是河北,京东是山东。又提到这支小部队战斗力非常强,“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几万官兵都对付不了他。因此,可以断定“其材必过人”,宋江的才能肯定很高。所以他给官家(宋朝对皇帝的称呼)提了个建议,不如赦免宋江造反的罪过,招安过来,让他去打方腊。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后来怎样发展,这本书里没有记录。再举一条,北宋王称的《东都事略》还提到一个叫张叔夜的人,他在海州(连云港)做知州。书中叙述,宋江带着部队准备攻打海州,在海边劫掠了十几条大船,从海路发动进攻。张叔夜听到风声,召集了

一千多名勇敢的战士,在海边设下埋伏,另外派一支小部队摇旗擂鼓,引诱宋江。宋江进入埋伏圈后,张叔夜一声令下,先把海船全都点火烧了,切断退路。宋江一看伏兵四起,又断了退路,就率众投降了。

1、宋江忠君思想的表现

书中第十八回介绍了宋江在郓城县做押司的情况:“这宋江自在郓城县做押司,他刀笔精通,吏道纯熟;更兼爱习枪棒,学得武艺多般。”押司这个职业不高不低,不高—使他可以有机会接触到生活在下层中的人民,了解人民生活的艰辛与疾苦,也使他痛恨腐败的官僚和黑暗的官场。不低—使得他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因为具备了一定的阶级出身他更懂得效忠朝廷。儒家积极倡导人世精神,人世就意味着做官。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只有读书做官才是正道,倡导的正是树立一种臣子为君服务的关系。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君臣观念往往提升了臣子对君主的“忠”。

2、宋江重孝思想的体现

《孝经》说:“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强调在朝尽忠者,在家必行孝,认为“忠以孝为主”。人人能孝悌,天下就会治而安,而宋江更是“于家大孝”,“事亲行孝敬”,人称“孝义黑三郎”,其孝道早已声明远扬(第十八回)。孝悌之道早已深深镌刻在宋江的脑海中,因此宋江在收到其弟宋清托石勇捎来的书信,闻知“父亲于今年正月初头因病身故,现今停丧在家,专等哥哥来家迁葬”的消息后,先是“叫声苦,不知高低,自把胸捶将起来”,自骂“不孝逆子,做下非为,老父身亡,不能尽孝道,畜生何异!”随后“自把头去壁上磕撞,大哭起来”,直到“哭得昏迷,半晌方才苏醒”,“恨不得一步跨到家中”(第三十五回)。只此一事,宋江的孝子形象已是十分突出。回家后,在官府前来捉拿他时,为免父亲担心,宽慰宋老太公“官司见了,倒是有幸;明日孩儿躲

在江湖上,撞了一班儿杀人放火的弟兄们,打在网里,如何能够见父亲面?便断配在他州外府,也须有程限,也得早晚服侍父亲终身”。及至老父叮嘱他路过梁山休要入伙,他也是言听计从,宁死不肯上山(第三十六回)。上山落草后,他办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提出迅速接父亲上山,以免“老父存亡不保”,足见其对父亲的牵挂。当晁盖提醒他“路中倘有疏失,无人可救”时,他则“若为父亲,死而不怨”,不顾个人安危,将父子孝道放在了第一位。

3、宋江的仁义思想的体现

宋江的“仁”突出表现在爱民,即同情人民,关心人民。上山以前,他就以救困扶危闻名于社会:“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第十八回),被称作“及时雨”。上山以后他仍然保持这种思想品德,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所规定的严明军纪上:宋江命令梁山泊队伍攻破一个地方以后,“不许杀害百姓,放火烧人房屋”,“不可分毫侵害百姓”(第四十一回)。他还经常打开仓库,救济贫苦居民。正因为如此,梁山泊的部队所过之处秋毫无犯,受到人民的欢迎。这都与他的爱民措施有密切的关系。除了“爱民”之外,其他方面体现宋江“仁”的例子也很多。例如宋江在攻打无为军黄文炳时,告诫众人说:“只恨黄文炳那贼一个,却与无为军百姓无干。他兄既然仁德,亦不可害他,休教天下人骂我等不仁。”(第四十一回)而在第六十五回,书中通过王定六父亲之口写出了宋江仁德之名,远播四方,他说:“老汉听得说,宋江这伙端的仁义,只是救贫济老,那是我这里草贼?若得他来这里,百姓都快活,不吃这伙滥污官吏薅恼!”宋江的“仁”得到了普通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因此才会出现所到之处,百姓无不香花灯烛,焚香礼拜的动人场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