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歧义现象比较研究
《202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在语言学领域中,偏正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尤其在句子构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偏正结构都扮演着连接主次信息、构建句子框架的重要角色。
然而,由于语言间的差异和复杂性,英汉两种语言在偏正结构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义现象。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它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属性。
在分析偏正结构时,这一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有用的框架。
偏正结构是句子中主要信息(主语和谓语)与次要信息(定语、状语等)之间的组织关系,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语法结构,还体现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和意义。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歧义在英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往往源于复杂的句子结构和多义的词汇。
例如,“The man with a knife in the kitchen”这个句子中,“with a knife”的修饰对象可能是“man”也可能是“in the kitchen”,从而产生歧义。
2. 汉语偏正结构歧义汉语的偏正结构歧义则更多地源于词序和语境的复杂性。
例如,“他吃了一碗面”这句话中,“一碗”是修饰“面”还是“吃”的动作,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因此容易产生歧义。
四、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1. 产生原因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产生都与语言的复杂性、句法结构的灵活性以及词汇的多义性有关。
此外,语境和上下文的不同也会导致歧义的产生。
2. 对比分析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对比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句法结构的对比,二是语境和语义的对比。
从句法结构上看,英语偏正结构更注重形式上的完整和逻辑上的严密,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和语境的依赖。
从语境和语义上看,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意思时,可能会因为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等因素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语言时空性关照下英汉句法歧义差异对比研究
等 方法 对 歧 义 句 的表 层 和 深 层 语 义 作 出 了 明晰 的 解 释 。 [[ 8。 ]] 常 以语 义 引领 结 构 。 可 见 , 国 内外 对 于 歧 义 句 的 研 究 已 形 成 一 定 的 理 论 体 三 、英 汉 语 言歧 义 类 型 系。但是 ,多数研 究依然集 中于英语 ,尤 其是几种优 先 的 根 据 形 成 的 原 因 ,语 言 歧 义 可 以 划 分 为三 种 类 型 : 语 句 法 结 构 。M t h l ( 9 2 指 出 ,将 有 关 研 究 扩 展 到 其 音 歧 义 、词 汇 歧 义 和 句 法 歧 义 。 语 音 歧 义 主 要 表 现 在 同 音 ice 1 19 ) 他 语 言 ,特 别 是 扩 展 到 与 英 语 差 别 较 大 的 语 言 上 是 非 常 必 异 义 词 、 连 读 、 重 音 位 置 的 变 化 等 方 面 ;词 汇 歧 义 产 生 的
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分析
二、性别岐视现象产生的原因
1、社会观念的影响
社会观念是导致语言中性别歧视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观念中,男性 和女性被视为不同的生物性别的存在,而不是平等的个体。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男性被视为更加强势和有能力的性别,而女性则被视为弱小和依赖性强的性别。 这种观念表现在语言中就成为了所谓的“阳性语言”和“阴性语言”,并进一步 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在使用语言方面的不同待遇和待遇不公的现象。
(2)语法方面
英语中的语法也存在着性别歧视的现象。例如,英语中存在着所谓的“第三 人称单数规则”,即第三人称单数形式通常用“he”和“she”来表示男女。这 种语法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其他性别认同和表达方式的可能性。
(3)语境方面
在英语语境中,性别歧视现象也经常出现。例如,有些工作场所、酒店等地 方将女性定义为“比较弱势的群体”,要求女性在某些场合下要穿着得体、不能 过于暴露等等。这些规定往往将女性放在了一个被歧视的地位。
二、英汉语言歧义现象的对比分 析
1、词汇歧义
词汇歧义是指由于词汇的多义性而引起的歧义。在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非常普遍,如“bank”既可以表示“银行”,也可以表示“河岸”。而在汉语中, 一词多义的现象同样存在,如“别”既可以表示“不要”,也可以表示“别离”。
2、语法歧义
语法歧义是指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在英语中,语法歧义的 现象较为常见,如“I saw the doctor”既可以理解为“我看见了医生”,也可 以理解为“我看病了”。而在汉语中,由于语法的相对稳定性,语法歧义的现象 相对较少。
一、英汉语言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1、英语中的性别岐视现象
英语中存在大量的性别歧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方面
英汉双语歧义现象对比分析
英汉双语歧义现象对比分析作者:王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7期本文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课题(编号:10CGB30)资助。
摘要:语言中的歧义常给交流带来不便,甚至造成误会。
一方面,我们应尽量避免歧义,另一方面,歧义并非总是消极的, 人们可以利用歧义达到特殊的语言效果。
本文试对英汉双语中典型的歧义现象进行归纳和对比,并从语用的角度探讨语境在消除语言歧义中的作用。
关键词:英语,汉语,歧义,语境[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7-0134-02一种语言形式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因而造成不同的理解,称为歧义现象。
汉语无显性的语法形态标志,对句子结构进行切分时,容易出现歧义;然而作为有形态标志的英语, 同样也存在歧义。
英语语言学家威廉·安普逊(William Empson)说:“歧义是我们必须警惕的敌人。
”(Ambiguity is the enemy we have to watch.)作为语言本身一种内在的现象,歧义有阻碍言语交际的消极作用,但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
系统准确地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的歧义现象,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力和欣赏力。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歧义现象。
1.英汉双语歧义现象溯因1.1语音层面英汉语的歧义现象,形成因素之一就是语音歧义。
语音歧义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歧义而使听者可能产生多种理解。
英语中的连读和同音异义词都会导致语音歧义。
在口头交流中,连读可使听者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
例如:“Did you [getəplei t]?”对听者而言,这句话既可理解为“Did you get up late?”也可理解为“Did you get a plate? 再如:There is a [greiteip],也可以有“great ape”和“grey tape”两种解读。
语言时空性关照下英汉句法歧义差异对比研究
语言时空性关照下英汉句法歧义差异对比研究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差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尤其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很多句法歧义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以及语言时空性关照对歧义的影响,探讨英汉句法歧义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一、英汉句法结构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语法结构,这导致了很多句法歧义的产生。
比如,在英语中,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前,形成“形容词+名词”的结构。
而在汉语中,形容词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成“名词+形容词”的结构。
这种差异就导致了很多表达方式的变化,同时也增加了句法歧义的可能性。
另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序也存在差异。
英语一般是主+谓+宾的语序,而汉语则是主+宾+谓的语序。
这导致了同样几个词的组合,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可能完全不同,从而产生歧义。
二、语言时空性关照对歧义的影响语言是一种反映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工具,它受到时空性的关照。
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会对语言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也是造成英汉句法歧义差异的原因之一。
首先,英汉两种语言的发展轨迹不同。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拉丁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影响。
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种不同的历史背景造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其次,时代的变迁也对语言产生了影响。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新词汇和新概念不断涌现,这也为语言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例如,在英语中,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很多新词汇,这也增加了句法歧义的可能性。
而在汉语中,随着社会变革和国际交流的扩大,也会出现词义的多义性和歧义问题。
三、英汉句法歧义差异的影响英汉句法歧义差异对跨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因为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同样一句话在不同语言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从而导致误解的产生。
在商务交流中,这种差异尤为明显。
由于英语是国际商务交流的主要语言,许多企业和个人需要用英语进行沟通。
然而,由于英汉语言差异的存在,可能会导致表达不准确或误解的情况发生。
英汉广告中的用词歧义现象研究报告_英汉歧义在广告语中的积极运用
价值工程0引言广告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传播产品消息,广告还是我们社会文化的一种主要交流工具。
为了更好的吸引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达到商业目的,许多广告中运用了歧义的手段,并且运用的恰到好处,吸引了广大群众,同时这些广告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幽默感,不失为语言、文化中的精华与典范。
本文将阐述和研究有关英汉广告语中词汇歧义存在的形式及其语用价值。
1英汉广告语中歧义存在的形式“歧义(ambiguity )”在英语中的释义是:“An ambiguous sentence is usually of doubtful meaning because it can be interpreted in more than one way or many other ways.”即:歧义是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却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
[1]本文将从英汉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及语用等四个层面展示英汉歧义在广告语中的积极运用。
1.1谐音歧义谐音歧义由用拼写相似,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构成的。
广告制作者非常乐于使用谐音歧义,因为此类歧义具有风趣、幽默、俏皮、滑稽的语言风格,能增强广告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译文:给您的孩子更多阳光、更清新的空气。
在这则海滨浴场的宣传广告巧妙地运用了sun 和son ,air 和heir 这两对谐音词,听起来和谐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风趣、幽默,具有感召力。
以此宣传其浴场环境优越,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宜人的休闲度假场。
②Power belongs to the people !译文:电力属于人民,人民拥有权力这是一则市民反对当地电力公司增加电费而举行的游行示威的横幅。
Powder 表示两层意思,“力量”和“电力”,这里歧义的运用使简短的标语意义丰富,耐人寻味。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研究语言功能的理论框架,其关注语言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和功能。
在语言中,偏正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它由修饰语和中心词组成,但在不同的语境和语言中,偏正结构可能会产生歧义。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两种语言在偏正结构上的异同及其产生歧义的原因。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功能性和系统性。
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交际活动的参与者。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词汇、语法、语音等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本文将基于这一理论框架,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进行深入分析。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偏正结构是语言中常见的语法结构,由修饰语和中心词组成。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通常表现为定语从句或形容词短语等形式;而在汉语中,偏正结构则表现为状中结构或定中结构等形式。
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存在差异,导致在偏正结构上产生歧义的情况时有发生。
四、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现象与原因1. 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常常因语境不明确、词汇多义等因素产生歧义。
例如,在英语中,“a tall building”可能指一个高大的建筑物,也可能指一个建筑物的某个部分很高;在汉语中,“高楼大厦”可能指一座高大的建筑群,也可能指某一类建筑物。
2. 原因产生歧义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自身的特点,包括词汇的多义性、语法结构的复杂性等;二是语境的不明确性,即缺乏足够的上下文信息来消除歧义。
此外,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对偏正结构的理解产生影响。
五、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对比分析1. 英语偏正结构歧义分析英语中的偏正结构歧义主要表现在定语从句和形容词短语中。
由于定语从句的复杂性,常常导致句子意义不明确。
例如,“The man who bought a new car”可能指买了新车的那个男人,也可能指被新车所吸引的那个男人。
英语学习的多维视角——英汉歧义对比研究
一
I 默写 的) 重音在 I我昨 晚没读那 首诗 ( 是 ; : 是别 人读
l ) 的 。
、
语 音歧 义
l 同理 , 中“ 汉语 同志” 一词 , 已逐渐被“ 也 同事” 所代替 ; 以避免歧义的发生 。 ! 由于 网络 的广泛应用 , 在汉语 中还出现了很多的 l 网络语言 。网络语 言不但赋予 了“ 旧词” 新意 , 甚至有 J 的时候 , 还改变 了“ 旧词” 的词性。如 : 在网络 留言 中, ; 有人说 :我是 出来 打酱油 的” “ 。这里的“ 打酱油” 是 不 { 或“ 关” 事不关 己高高挂起 ” 的漠然态度 。
释 : 位名 叫“ 立 ” 一 王 的人 刚 刚把 钥 匙 给 我 ; 位 名 叫 一 个 现 实 生 活 中 的 动 作 , 是 表 达 一 种 “ 事 与 我 无 一 而 这
该文为 吉林 省教育厅“ 十二五” 社会科 学研究项 目( 吉教科 文合字[ 1] 7 2 1第 0号 )2 1 长春工业 大 0 、0 0年 学质 量 工 程教 学研 究与 改革 项 目(0 0 5 的研 究成 果 2 12 )
在没有具体语境的前提下, 重音和语调的不同也
,
( ) dd ntra h t om ys ra. 1I i o ed ta p e et dy e
义 的对 比分 析 , 以期在 汉语 歧义 的辅助下 , 帮助 国内 I 引起歧义 。 会
义的方法, 形成从多维视角出发把握语言的观念, l 从 重音在 ys r y我昨天没读那首诗( ee a: td 我是别的 而提升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 本文从歧义的 l 时间读的)重音在 t t om: ; h e 我昨天没读那首诗( ap 我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在语言交际中,语言结构的歧义是一个常见的现象。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其中,偏正结构是句子中常见的结构之一,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出现,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进行对比分析。
二、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偏正结构是指句子中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的关系结构。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通常由定语从句或分词短语等修饰语构成,而在汉语中,偏正结构则主要由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构成。
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偏正结构的表达方式和歧义现象存在较大差异。
三、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对比分析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在英语中,定语从句或分词短语等修饰语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容易导致偏正结构的歧义。
例如,The man with a long face.(那个有着长脸的男子。
)这句话中,“a long face”既可以是用来描述“人”的外貌特征,也可以是用来形容“面孔”本身。
因此,这个偏正结构的歧义可能使得读者对句子的理解产生不同的解释。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与英语相比,汉语的偏正结构更容易出现歧义现象。
在汉语中,定语和状语等修饰成分往往较为复杂,其与被修饰成分之间的关系往往需要依赖上下文和语境才能确定。
例如,“大红苹果”这个短语中,“大”和“红”的修饰关系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苹果很大,颜色为红色;二是苹果是红色的,并且大小可变。
这种歧义现象在汉语中非常常见。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解释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可以归因于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的相互作用。
在语言交际中,人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
因此,同一种偏正结构在不同的语境和目的下可能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强调语言在交际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特别是语言如何实现其交际和表达功能。
偏正结构是自然语言中常见的句法结构,指在句子中某一成分通过偏正关系修饰或限定另一成分的句法现象。
这种结构在英语和汉语中均有体现,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尤其是其产生歧义的情况。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1. 英语偏正结构英语中,偏正结构主要通过定语从句、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等形式实现。
例如,“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我昨天买的书)就是一个典型的偏正结构。
2. 汉语偏正结构汉语中,偏正结构主要通过修饰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实现,如“红色的花”(红色的为修饰语,“花”为中心词)。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由于英语句法结构的复杂性,有时定语从句或其他修饰成分的添加可能导致句子产生歧义。
例如,“The man who sold the car is hones t.”(卖车的那个人是诚实的。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卖车的人是诚实的,也可以理解为车的卖主为人诚实。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汉语中,由于词序和语境的不同,偏正结构也常常产生歧义。
如“他红色的衣服”(他的红色衣服)和“红色衣服的男子”(穿红色衣服的男子)虽然句法结构相似,但意义却大相径庭。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对比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系统的复杂性,二是语境和文化的差异。
1. 语言系统的复杂性英语和汉语的句法结构各有特点,导致偏正结构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英语中定语从句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歧义的产生,而汉语中词序的微妙变化也可能导致意义的大相径庭。
2. 语境和文化的差异语境和文化背景对语言的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言时空性关照下英汉句法歧义差异对比研究
语言时空性关照下英汉句法歧义差异对比研究本文从语言的时空性讨论出发,着重探讨英汉歧义句的个性差异对比,旨在窥探语言的时空性对于歧义句的本质影响,即对于英汉歧义句的不同类型、机制、解读方式和歧义消解方式的影响。
从英语的时间性出发,讨论了由介词短语、V-ing分词和从句等结构的模糊性而产生的歧义现象;从汉语的空间性出发,解释了汉语由于句法层次的灵活性以及词性的模糊性造成的句法歧义现象。
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语言的时空性是英汉歧义句产生的出发点,且对歧义的识解过程也产生深刻影响。
反之,英汉歧义句的个性差异也恰恰验证了语言时空性的存在理据。
标签:时空性句法歧义英汉对比一、引言歧义(ambiguity)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指“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因而产生不同的理解”[1](P41)。
歧义句的存在对于解读句子含义和作者意图会产生重要影响。
“歧义的产生涉及众多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法、标点等”[2](P15)。
Chomsky从踪迹理论出发,认为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语言线性序列形式的一维性与结构关系的多层次性之间的矛盾[3](P265~P266)。
随着语言交流的频繁和跨文化交际的深入,歧义现象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liam Empson 曾说:“Ambiguity is the enemy we have to watch(歧义是我们必须戒备敌人)”[4](P1)。
国外语言学家从描写语言学的角度对英语的歧义结构进行充分论证,并总结出歧义的规律和辨别方法。
[5]此外,采用“花园路径理论”对歧义句的研究,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热点话题。
[6]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多从英汉歧义结构的共性入手,探讨歧义产生的原因,并着手解决歧义结构的化解方法以及翻译策略。
[7]另有学者从结构主义和转换—生成语法的视角出发,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和“树形图解法”等方法对歧义句的表层和深层语义作出了明晰的解释。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运用及其所具有的功能。
本文将通过这一理论视角,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
偏正结构作为句法结构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常用于表达事物的属性或关系,其不同的排列组合往往会导致歧义现象的出现。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偏正结构歧义的对比分析,进一步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言歧义分析中的应用。
二、偏正结构的定义及特点偏正结构是句法结构的一种,指由修饰语(偏)和中心语(正)组成的结构。
在句子中,修饰语通常用来描述或限定中心语,二者的关系密切且具有特定的语义指向。
然而,由于语言的多义性、语境的复杂性以及人们的认知差异,偏正结构往往会产生歧义。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的歧义英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主要表现在名词短语、介词短语以及形容词短语等方面。
例如,在“a tall building”中,“tall”作为修饰语,可以理解为“高大的建筑物”,也可以理解为“高层的建筑”(如高层住宅楼),这就产生了歧义。
此外,介词短语如“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山上的顶部)也可能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歧义。
2. 汉语偏正结构的歧义汉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主要体现在词序、语序以及多义词的组合上。
例如,“红太阳”中的“红”既可以理解为“红色”,也可以理解为“新出现”,这种不同的理解就会导致句子的歧义。
此外,在“吃了一碗饭”中,“一碗”作为修饰语,既可以理解为“一整碗”,也可以理解为“部分一碗”,这也产生了歧义。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是语言运用中的一种复杂现象,其产生与语言系统的复杂性、语境的多样性以及人们的认知差异密切相关。
在分析英汉偏正结构歧义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语境因素:语境是影响偏正结构歧义的重要因素。
浅谈英语和汉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
浅谈英语和汉语中的词汇歧义现象摘要:歧义是语言的共性现象,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歧义方面有不少异同点。
词汇是语言的基础。
本文主要就词语意义引起的歧义和词汇层结构引起的歧义两方面对汉英词汇歧义进行对比,以便更好的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英两种语言的翻译。
关键词:汉语英语歧义词汇歧义歧义词歧义现象的研究涉及语言的各个层面,汉英歧义现象的对比研究能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这两种语言在各个层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这两种语言的内在本质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本文旨在运用语言学对比研究方法,在考察两种语言的词汇层面上歧义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歧义的定义歧义和多义的第二个区别性特征:主观和客观的对立。
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认为歧义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一种特殊矛盾,是一种语言表达式出现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义、可作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意义分析,且其中不同的意义分析都是合乎语法和逻辑的,这种现象就是歧义。
二、汉英词汇歧义比较(一)词语意义引起的歧义1.同音(同形)异义词语引起的歧义a.同音异形异义词同音异形异义词指的是一组读音相同,字形不同,意义不同的词。
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此类现象。
例如:①今天我们举行了qī zhōng(期中/期终)考试。
②我喜欢看yuè jù(越剧/粤剧)。
③甲:“请问您贵姓?”乙:“免贵姓zhāng。
”在这个例句中,zhāng既可以是“张”,也可以是“章”。
在汉语中,有很多读音相同但拼写和意义不同的汉字,因此容易产生歧义。
在英语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同音异形异义现象。
比如:[mai di?],即可能是my dear,也可能是my deer; 此外They are [s?ui?]sowing/sewing.他们在(播种/缝纫)。
此类歧义只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就能化解歧义。
2.同形音异词语引起的歧义①把小李调过来(diào/tiáo)。
两个“调”都是动词谓语。
英汉语词汇歧义对比分析
2020年11月(总第139期)歧义是指一个句子有多种表达意义或者一个语言结构对应一个以上的含义,歧义的显著特点是多重解释。
伍谦光(1991)对歧义现象做了具体的定义,即“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一个词或句子的意思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
任何语言都是音形意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而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以及科技文化的进步,需要用语言表达的内容越来越多,因而就造成了语言表达符号的有限性和语言表达内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歧义由此而生。
1英汉语词汇来源汉字起源于古代甲骨文,是一种象形表意文字,有六种造字法;而英语是表音文字,由26个字母按照一定规则组成。
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词汇中有很多外来词,其中,来源于法语的词汇约占35%;来源于拉丁语的词汇约占28%;来源于古英语、中古英语、古丹麦语、古挪威语和荷兰语的词汇约占25%;来源于希腊语的词汇比例为5%。
2语音导致的歧义2.1一词多音多音字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有些字是一字两音,甚至有一字三音或四音的现象。
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
多音字给人们日常交流造成的歧义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是如何正确选择读音和意义。
比如这副经典的对联,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
读者乍一看可能会完全摸不着头脑,但是如果把读音标出来,其含义就很清楚了,即上联: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cháng zhǎng;下联:zhǎng cháng zhǎng cháng zhǎng zhǎng cháng。
这是一副同字却不同音不同义的对联,由明朝著名画家徐渭送给一位卖豆芽的老翁,寓意是“常长常长,生长不止,越长越长”。
虽然这样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但可以看出多音字的使用容易产生歧义。
第二是多音字容易与其他词混淆产生歧义(梁石,2017)。
比如下载的“载”的读音应该是/zài/,而很多人将它读成/zǎi/,那么这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下崽/zǎi/”,从而产生歧义。
英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
英汉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研究歧义现象通常是由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用等因素所致。
该现象是会话双方未能成功进行交际的重要原因,但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避免。
本文在阐释英汉语言中歧义现象分类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对如何消解无意歧义及更好地利用蓄意歧义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话语意义研究和成功会话等有所助益。
标签:歧义成因消解利用一、引言歧义(ambiguity)是指一个词或句子意义不明确,模棱两可,在理解上会产生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可能,换句话说,既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
歧义是人类语言不断丰富化、多样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在英汉语言中都普遍存在。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歧义现象往往容易造成误会,成为沟通的障碍。
然而,歧义现象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需要辩证地加以分析和对待。
本文拟通过对以何种方式消解无意歧义及有效利用蓄意歧义的分析,化解人们在沟通交往中的障碍,增强人们语言的使用效果,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歧义的分类歧义现象的的分类标准有许多。
根据会话双方意图的不同,可以将歧义现象分为无意歧义和蓄意歧义。
所谓无意歧义,即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经意间造成的歧义现象。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是一系列有限符号的结合,从而生成无限个语言形式。
由于语义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矛盾客观存在,人们使用有限的语符系统去表达和界定主观事物时,在客观上必然导致承载某些所指意义的语义符号在语音或语法形式上的类同和相似。
[1](P371-398)同时,由于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所拥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世界都不尽相同,信息接收者在将其接收的语符系统解码时所得语义并非总是与信息发出者所表达的语义等值[2](P81),进而导致歧义现象的产生,给交际双方带来未曾预料到的沟通障碍,降低沟通的效率。
因此,这类歧义现象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消极影响。
蓄意歧义则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效应或目的,基于歧义现象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的丰富性和模糊性刻意制造的歧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对于语言中的各种现象有着深入的解读。
在语言实践中,偏正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尤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偏正结构在表达时常常会产生歧义。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比分析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种强调语言使用及其功能的语言学理论,它将语言看作是一种系统,通过与其他社会活动紧密相关的功能性作用来表现其价值。
在这种理论下,语言的任何一个结构都与整体语言系统的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概述偏正结构是语言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它通常由修饰语(偏)和中心语(正)组成。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两者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英语偏正结构多以定语或状语的形式出现,而汉语则多以中心词和修饰词的组合形式出现。
四、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偏正结构有其共性,但在具体表达时却经常出现歧义。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不明确: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有时并不明确,容易造成歧义。
例如,在英语中,“a virtual reality game”(一个虚拟现实游戏)的修饰语“virtual”可以理解为“虚拟的”,也可以理解为“真实的”,这取决于语境的不同。
在汉语中,“红色汽车”的“红色”可以指代颜色,也可以指代某种象征意义。
2. 语法结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偏正结构在表达时产生歧义。
例如,汉语中的“红玫瑰”和“红颜色玫瑰”在英语中可能翻译为“red rose”或“rose of red color”,而不同的翻译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理解。
3. 文化背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这也会影响偏正结构的理解。
《2024年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分析自然语言的新视角。
在语言对比分析中,偏正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均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差异,偏正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复杂性。
本文旨在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进行对比分析。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系统功能语言学以韩礼德为代表,注重语言在社会功能、意义和文化语境中的运用。
在这一理论框架下,语言被视为一种资源,人们通过选择和使用这些资源来实现特定的交际目的。
这一理论为本文提供了分析偏正结构歧义的理论基础。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差异1. 英语偏正结构的特点英语偏正结构以名词短语为主,通常由限定词、形容词、名词等组成。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的语序相对固定,通常为定语在前,名词在后。
然而,由于英语中存在大量的同义词、近义词以及复杂的句法结构,使得英语偏正结构在表达上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也容易导致歧义的产生。
2. 汉语偏正结构的特点汉语偏正结构以短语和句子为主,其语序与主谓结构密切相关。
在汉语中,定语通常位于名词之后,这种语序与英语截然不同。
此外,汉语偏正结构的表达更加注重语义的连贯性和语境的依赖性,这使得汉语偏正结构在表达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但同时也增加了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四、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对比分析1. 语义歧义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同一偏正结构在两种语言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理解。
例如,“red car”在英语中可能被理解为“红色的车”,但在汉语中则可能产生“红车”或“一辆红色的汽车”等不同的理解。
这种语义歧义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2. 句法歧义句法歧义是指由于句法结构的不明确或复杂导致的理解困难。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的句法歧义都可能存在。
例如,在英语中,“the girl with a red hat”可能被理解为“戴着红帽子的女孩”或“那个女孩有一顶红帽子”,而在汉语中,“穿红衣服的人”也可能因为语境不清而产生歧义。
英汉语言歧义对比分析——以中美情景喜剧《家有儿女》和 《老友记》为例
收稿日期:2020-8-6注: 该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受到了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王富银副教授的指导, 特此表示感谢。
但都存在歧义的语言现象(陈心妍 等,2019),并通过独特的形式使其更加引人注目(周依鹭 等,2020)。
就“歧义”的概念而言,国外学者Lyons (1977)的定义为Any sentence (according to generative grammar )which can make more than one parsing is ambiguous 。
国内研究也对“歧义”的定义进行了阐释,吕叔湘(2009)认为“歧义的产生,或者是由于同一片段可以分析成几种结构,或者是由于这个片段中有一个多义成分”;伍谦光(1988)认为歧义的分类有三种: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
2 语音歧义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媒介(芦蓉 等,2019)。
英汉语言中的语音歧义一般是由连读、语调变化或同音异形异义词引起的(张雪梅 等,2019)。
在情景剧中语音歧义往往会起到极佳的幽默喜剧效果。
英语中的语音连读时常会导致语音歧义的产生,例如将an aim 连读为 a name ,a nice man 连读为an iceman 等。
另外,英语中语调的不同也会产生歧义,如:例1:A: Can you bring me the newspaper?B: Sorry.例1中,如果sorry 是升调,表示听话人没有听清内容,想要对方重复;如果sorry 是降调,表示听话人很抱歉,不能满足说话人的要求。
汉语中连读的情况较少,因此一般会因语调变化而引起歧义。
高琳娜(2011)指出中文中存在一些轻声或儿化音读法,如语素“子、头”作为成词语素时,不能读轻声;作构词后缀时,可读轻声。
当“老子”中的“子”被重读时,“老子”表示的是我国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李耳;而当“子”是轻声时,“老子”可以指“父亲”或者是傲慢的人的自称。
同音异形异义词表示发音相同而拼法不同、意义也不同的词语,如flower 与flour 、red 与read (这里read 为过去式)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范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对比分析》篇一一、引言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语言的功能和用途为研究对象,对语言的结构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在语言交流中,偏正结构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尤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词汇、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偏正结构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歧义现象。
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对英汉偏正结构歧义进行对比分析。
二、偏正结构的定义及作用偏正结构是指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即修饰语对中心词进行描述、限定或补充。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偏正结构都起着重要作用,能够帮助表达者更准确地传达信息,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偏正结构的运用存在一定差异。
三、英汉偏正结构的歧义现象1. 英语偏正结构歧义在英语中,偏正结构常常由于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不明确而产生歧义。
例如,“a tall building”中的“tall”可以修饰“building”的整体高度,也可以修饰其某一部分(如楼层高度),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此外,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形容词短语等也可能导致偏正结构的歧义。
2. 汉语偏正结构歧义汉语中的偏正结构歧义主要表现在修饰语与中心词的搭配上。
由于汉语词汇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同一个修饰语与不同的中心词搭配可能产生不同的意思。
例如,“红色跑车”中的“红色”可以指车漆颜色,也可以指车内座椅或其他部分的颜色,这取决于具体的语境和表达者的意图。
四、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对比分析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产生与两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词汇意义、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英语中,偏正结构的歧义往往与句法结构、词汇意义以及语境因素有关;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与词汇搭配、语境和语用因素有关。
因此,在对比分析英汉偏正结构歧义时,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特性和差异。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英汉偏正结构歧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由于语法规则、词汇意义、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英汉偏正结构在表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歧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汉 语 中 有很 多这 样 的例 子 。例 如 “ 无鸡 鸭也 可 无 鱼
两个词组和 短语 , 发音相 同, 其 甚至逐个音 节都 完全
一
样, 但作为词组短语 , 两者 的意思却迥然不同 , 这种情况
2 . 构词法产生的歧 义 我们都 知道英文 中的许多单词是 由词根词缀组成 , 很
英汉互译中带来 的消极效应 。
由于 d v i r e的多义 , 我们可以对句子有下列两种 翻译 : ① 他昨天开车到银行 。②他昨天开车到岸边 。 () 2 今天下午我们买 了很多菜 。
由于句子 中“ ” 蔬菜” 菜肴” 菜 有“ 和“ 两个意思。 以句 所 子就有了两
关键词 : 英语 ; 语义学 ; 歧义 ; 分类
中图分类号 : 3 32 H 1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8 8 ( 0 )1 0 6 — 2 10— 8 12 1 0— 0 8 0 0
英语作为世界性 的官方语言 , 汉语作 为世 界上使用人
多 是 由于受 发 音 上 连 读 的影 响 。
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 根据停顿的位 置不 同, 。 就产生
了不 同的理解 : ①无鸡鸭也可 , 无鱼 肉也可 , 唯青菜 豆腐不 可少 。 或者②无鸡 , 鸭也可 , 无鱼 , 肉也可 , 唯青菜豆腐不可
少
多时候 , 会产生构词歧 义 , 主要 指合成词和派生词 内部各 要 素之 间结构或语 义关 系不 确定所产 生的歧 义。如 a — n
l kbeu l k a l 能 够 开 锁 的 )u +okbe 不 能 上 锁 o a l,n c +be c o ( ,n l al( c
的) 。
同样地 , 在英语中我们也可 以发现很多类似的句子 。
( h yd nt n wh w /go ece m s s e o ’k o o odi ra t t . c a e
( ) 殊情 况 四 特
一
、
在 1常生 活中 , 义作为一种普遍 的语 言现象 , 3 歧 按照 不同标准和角度 , 不同分类 。 可作
( ) 一 由语 音 产 生的 歧 义 1 音 . 发
需要特别强调 的是 ,英语 中有两种独特的歧 义现象 ,
是 汉 语 中所 没 有 的 。
在英汉两种语 言之 中 , 有许多单词和词语都具有相 同
产 生汉 英 语 言 歧 义 的原 因
个词 有时候有多个词性 , 即词具 有兼类现象 。当一
个具有兼类 的词进入句子 中时 , 如果句 子缺乏足够的信息
表明词语 的类别 , 么兼类词就很容易产生歧义。例如 : 那 ①l e td n ee lcvr i u .a ” T u etw r a oe dwt m d“l 作为代词 hs s l e h l 时, 句子理解为“ 所有学生身上有泥” 作为副词时 , ; 理解为 “ 学生们浑身是泥” 。 ② 自行 车没有锁 。“ 兼有名词和动词的词性 , 锁” 所以 这个句子既可 以理解 为 : 白行车没有带 车锁 ; 可以理解 也 为: 自行车没有被锁上。
汉 英 语 言 歧 义现 象 比较 研 究
凌 瑶, 陈金 中
( 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 学院 , 浙江 绍兴 3 2 0 ) 1 0 0 摘要 : 本文从语言学角 度 , 从语音 、 多义词 、 兼类词等 方面, 对 由词汇产生的歧 义进行简要分类 。在语 用学角度 , 通过 例举 1常生活 中的大量例子 , 不同方面深入探究 了歧义 3 从
生不同的理解 。 如“ 例 她想起来 了” 如果重读“ , 起来” 意思 ,
则是“ 她想起 床 了” 如果轻读 “ ; 起来 ” 意思 是“ 以前 忘了 她
这件事 , 现在想起来 了。
( ) 多 义词 产 生 的歧 义 二 由
英 汉双语 中 , 存在 着大量多义词 , 极大地 丰富了原有
的发 音 。 例 如 :
1由于连读和省音不 明确而产生歧 义 .
T e ol g e s ni ukt h y u i e ce.与 T e ol v S c d vua cb hycudg ela i l
nc u k t ieb c e.
①马上就要期 中 / 期终考试 了。 ( / ii ,  ̄ ma ? 既可能是 m er也可能是 m er ) d/ y a, d y e。 d
() e o ’ n w/hwgo e ra s s  ̄T y nt o h d k o odi em t t . cc a e
3语音 语 调 .
二、 语言歧义现 象在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
英语单词有重音 ,句子也有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 , 而汉语除了有阴平 、 阳平 、 上声和去声 四种基本声调外 , 也 有重音和轻音之分 。 读音 的轻重可能成为歧义现象产生 的
的词汇 内容 , 若句子里某个 词是多义词 , 就可能产 生歧 义
现象。 这种歧 义现象在汉英两种语 言中都普遍存在 。 例如 :
( ) e r e o h a ky s r a. 1 H o e n et d y d v tt b e
在广告 、 笑话 、 文学作品 中的积极效应 , 以及 在合同纠纷 、
口最多的语言 , 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影 响力 1益增强 。歧义 3 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 在任何语言运用 当中都会产生这 种语义模糊的语 言现象 , 因此对歧义的产 生和形成加 以研 究有广泛而切 实的意义。 本文将就英汉语 中的一些典型 的 歧 义现象进行分析 , 以便更好地理解 、 运用语言 , 发挥语言 歧义 的积极作用 , 消除语言歧义的负面影响 。
根源 。
般情况下 , 我们 应当尽可能避 免歧 义的 出现 , 以免
影响内容的表达 。 然而 , 由于歧 义的特殊性 , 它又可以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