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经济发展的后进性和贫困性。次区域经 济合作地区绝大多数都是各国的远离经济 中心的、经济欠发展的边境地区,贫困化 问题突出,经济基础薄弱。因此,次区域 经济合作开发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需 要大规模的外部融资。但是,由于投融资 环境的欠缺,因而难以吸收到商业金融机 构和投资者的贷款和投资。因此,国际性 或地区性经济或金融机构的扶持成为次区 域合作开发的重要支撑。
• 4、合作机制的灵活性。 • 次区域经济合作由于涉及面小,是一种以经济开 发为目标的小区域国际合作形式,所以无论是筹 建还是运作都要灵活得多,没有国际贸易集团或 经济集团那样的条约或契约限制,制度性约束少。 小区内的贸易、投资、旅游、资源开发等经济合 作行为,主要通过协议进行协调,组织架构具有 松散性特征。一个国家可以同时参加几个成长三 角以便检验地区经济合作的不同形式。所以成长 三角实际上是一种带有“实验田”性质的、运作 灵活的国际合作形式。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战略选
•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及趋势 • 中国的战略取向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 1.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模式 • (1)自由贸易区。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依据谈 判达成协议而建立起来的成员之间相互取消贸易壁垒的经 济一体化组织形态。其基本特点是,贸易壁垒只在成员之 间取消,非成员不能享受同等待遇,从而形成了自由贸易 区下的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差别。 • (2)关税同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依据谈判 达成协议而建立起来的成员之间消除相互之间贸易壁垒并 建立起共同对外关税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态。共同对 外关税的建立标志着各成员放弃了自己对外关税的制定权, 形成了统一的排他性政策,构成了对非成员在商品流入方 面明显的差别待遇。
• • • • (1)把握战略主动 第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主动。 第二、市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 第三、政治、经济与外交互动带来主动。
• (2)选准战略区域
4.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措施
• • • • (1)关注主要经济体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2)加强中国FTA的组织协调工作 (3)加强对企业和社会的宣传。 (4)加快市场化进程,改善投资软化境, 适应FTA需要。
• (3)共同市场。即成员在实现了关税同盟目标的 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服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态。这意味着成员之间不 仅实现了商品和服务的完全自由流动,还因实现 生产要素的区内自由流动,而使内部市场达到统 一。毫无疑问,共同市场条件下的成员与非成员 的待遇被进一步地拉大了。因为区内厂商可以根 据生产需要最大限度地使用共同市场内的生产要 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而导致非成员在竞争 中更加不利的地位。
• 7、国际机构的主导性。一方面由于次区域经济合作成员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资金、技术缺乏,因此,次区域开 发所需大量资金,需要外部注入和向国际金融机构融资。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次区域经济合作地区的特殊战略地位或 国际机构对该合作的良好预期,次区域经济合作得到了国 际组织或国际金融机构不同程度的参与和支持,例如,澜 湄地区合作开发得到了东南亚国家联盟、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以及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 介入和支持,而在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联合国 开发计划署(UNDP)充当了发起人的重要角色。国际机 构的参与范围涉及到资金、政策、开发方向等方面,在某 些合作中还承担了发起人或推动者的重要角色。从客观效 果上看国际机构的参与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合作 的进程。
(三)中国FTA面临的主要问题
• • • • • 1.起步相对较晚 2.数量相对有限 3.作用有待提高 4.缺乏总体战略与规划 5.研究和谈判机制有待改善
(四)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取向
• • • • 1.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原则 (1)顺应潮流,主动参与。 (2)循序渐进,积极稳妥。 (3)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2.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目标和方 向
• 战略目标:
• 战略方向: • (1)利用FTA为中国建立一个周边地区稳 定、经济长期增长的良好环境。 • (2)利用FTA为中国优势产品拓展新兴市 场。 • (3)利用海外资源和能源。 • (4)利用FTA平台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 战略”。
3.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 3、组织协调的地方性。 • 由于次区域经济合作一般只涉及到成员国领土的一部分,所以合作的 主体是有关成员国的地方政府(属于城市型国家的新加坡除外)。它 不需要贸易集团那样的全国范围内的制度和行政安排,只要成员国的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发动和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性予以确认和 支持,所涉地方政府之间协商一致即可以运转,国家间政府往往无须 签订正式协定,这样就使得成员国政府所承担的政治风险要小得多, 有利于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等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减低到最小 的程度。另外次区域经济合作或成长三角运作成功了,它的利益可以 很容易地扩大到成员国的其他部分和地区;如果失败,其负面效应也 限制于成长三角地区。此外,参加次区域合作的地区在本国内大都属 落后地区,各国政府的支持大都体现在政策方面的扶持,而较少有资 金等其他实质性投入,从而这些地方的地方政府为了寻求经济较快发 展,发起和推动了有关的次区域经济合作,同时有关成员国的中央政 府对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予以确认或支持。
• 6、合作范围的广泛性。 • 次区域经济合作虽然是小区域的经济合作,但由 于涉及多个国家,所以在利用规模经济和一体化 成员国的要素禀赋方面具有很大的竞争力,其合 作领域通常是广泛的,包括贸易、投资、旅游、 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以及环境保护等。从这个角 度看,次区域经济合作或成长三角与只涉及一个 国家、局限于生产制造领域的出口加工区有着本 质的区别,也与其他地区那些以降低关税和非关 税限制、发展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区域集团有区别。
• • • •
2.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模式 (1)欧盟模式 (2)北美模式 (3)亚太模式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现状及趋势
• 1.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现状 • 2.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趋势
(三)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现 状和特点
• 1.亚洲或亚太地区是区域经济合作重点区域 • 2.周边邻国和地区多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 3.中等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与发达国 家
• (5)完全经济一体化。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组织 形态。意味着最终形成了一套放大至区域尺度的“国民经 济体制”,超国家的管理机构享有相当充分的国家主权, 从而拥有为区内各成员认可的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 立法、行政及司法权。目前世界尚未出现此类一体化的组 织形态。欧洲联盟正在向着这一方向发展。 • (6)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次区域经济合作是20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后在东亚出现的新现象,尚处 于发展阶段,国际上并没有权威的机构给予公认的定义。 一般认为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利用地理上的相邻性,通过贸 易、投资等经济合作方式,发挥各自在劳动力、资本、自 然资源和技术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 小范围跨国界的多边经济合作。
• 从各个国际次区域经济合作开发区的实践看,次区域经济 合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 1、地理位置的跨国性和边境性。 • 次区域经济合作一般由地理上相邻的国家的边境地区所构 成,这种地理上的相邻性,既是次区域经济合作形成的一 个基本条件,也是它的一大优势。地理位置的相邻相近, 使投资、贸易活动中的运输、通讯费用较少,大大节约开 发成本。同时这种区位上的邻近,往往有比较接近的语言、 文化背景,有助于建立融洽的商务关系。另外,地理上相 邻,时间距离较短,空间可达性就较强,就越有利于增加 往来,缩短交易时间,提高交易效率。
• (4)经济联盟。即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将超国家 协调管理机制延伸至成员国民经济几乎所有领域 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态。由于在这一阶段区 域内部实行了货币统一,所以给成员带来的贸易 便利几乎如同一国内部贸易,从而使交易成本大 大降低。在内部市场足够大的情况下,成员之间 经济贸易关系的加强会导致其对外部市场依赖性 的减弱,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内部市场的封闭性。 欧洲联盟即属此类组织形态。
• 5、经济利益的开放性。 • 次区域经济合作由于本地区资源非常有限,市场比较狭小, 从而外部资源与市场在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因此,次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与外部经济体发生持 续有效的经济互动作用,才能保证经济合作的良性运转。 这就决定了必须实行高度的对外开放政策。同时次区域开 发目标是为了利用国际资本和技术,结合本地区的劳动力 与土地优势,提升产业结构,增强产品竞争力,壮大地方 经济实力,所以它与强调成员国之间的市场供应的贸易集 团和一体化组织不同,次区域合作不具有封闭性和排它性, 它对非成员国是开放的,允许他们市场进入和资本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