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鲜开林,曹宇2011-06-08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消费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消费主导的转型绝不能容忍消费异化现象蔓延。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深层次矛盾的出现,消费异化现象也经常出现。本文在分析消费异化表现的基础上,探究了消费异化现象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消费异化现象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消费社会,收入消费,消费异化,消费主导
法国现代社会思想大师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异化问题的崭新视角。美国消费异化所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引起当今国际社会的深层反思。伴随我国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消费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消费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消费主导型社会绝不能容忍消费异化现象蔓延。然而,消费异化的各种思潮不断的侵蚀我国消费领域,严重阻碍了我国现阶段消费社会的健康、协调、有序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当前消费异化现象问题,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健康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
(一)“消费到病.娱乐至死”的变态性消费
消费本来既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是消费者满足自身的合理需求进而获得身心愉悦的过程。然而近年来,我国有些消费者在其消费行为中却背离了这一目的和宗旨,忽视了消费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呈现出盲目追求疯狂消费的倾向。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使得这种“变态性”消费行为达到顶峰。据相关调查显示,
节假日期间,人们开心度假之际的无度消费使得各种“节日病”高发,节日期间的“吃、喝、玩、乐”对消费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餐桌上的大鱼大肉,无节制的吃喝使得每年诱发的胃肠炎、酒精中毒等事件不断出现,通宵达旦玩乐,不合理的消费促发了大量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件等情况的高发。2011年春节期间,各大社区卫生院和大医院门诊急诊,因为腹泻、急性肠炎、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症状前来打针就医的病患比往日多了数倍以上,这都是节日消费不合理,导致生活不节制所致,最终使得节日成为了“劫日”。这种现象的出现,抹杀了消费的真正意义所在,使有些人一味的追求感官欲望的满足,真假难辨,并最终导致“消费到病、娱乐至死”的变态性消费。
(二)“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
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消费主导,扩大内需成为推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离不人文精神支撑和理想信念追求,人文精神和信念追求如同“普照的光”和“头顶的星空”。然而,“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正在影响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人的全面发展。无数事实表明,“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消费异化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的人因过分的强调物质消费而陷入了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进而导致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严重失衡。片面的将物欲的满足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取向。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被物所包围。然而,实际上,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未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更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反而使人们陷入了物欲的无限膨胀之中,最终酿成了看似“物质大爷”,实则“精神乞丐”的悲剧。如果人类的文化沦为物质的奴仆,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之时,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就理所当然的荡然无存了。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有些富人们用华丽的外表将自己“精心”的装扮,但却难以掩饰其内心心灵的空虚、精神动力的枯竭。
(三)“追逐虚拟,丧失自我”的盲目性消费
盲目虚假的消费需求背离了人的内在本质真实需要,必然引发人性和社会文明的种种异化。大量的广告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不断地诱使着人们通过消费虚拟的符号以证实自身的价值、品位,妄图通过这种虚拟的符号性消费实现真正的自我。某些消费者所消费的不再局限于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多的追求其被赋予的“符号意义”,是一种意象中的伪需要的满足。其中,奢侈品的消费成为虚拟符号消费的典型代表。有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20岁到40岁。毕马威对中国15个城市进行调研后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虽然有49%的受访者称他们无力购买奢侈品,但是将来打算购买。作为英国品牌代表的Burberry 除了伦敦数间和曼城一间外,在英国其他城市均未设店。而Burberry却在中国27个城市开设了约40家旗舰店和专卖店。这表明这种虚拟的符号性消费已根植于我国一些消费者的内心,不断的侵蚀着社会消费。对于时尚品牌符号的盲目追求,将有些人牢牢的禁锢于符号社会之中,丧失了真实的自我需求与价值判断。日益被桃红柳绿的各种模拟之物所包围,触摸不到真实的世界。
(四)“标榜个性,奢侈浪费”的炫耀性消费
当今,中国社会中充斥着一种标榜性、奢侈性的炫耀性消费。消费不是为了真实的生存需要与尊严,而是为了个人内心欲望的满足,以此界定自身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进而构建区别于他人的虚假的炫耀性标志,以满足自身的虚荣与内心空虚,使消费能力成为一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因此,这种“个性”消费必然性的要通奢侈浪费的炫耀性消费得以展现,进而促进了奢侈品市场的急剧膨胀。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全球增长率第一,销售量第一。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由此可见,我国炫耀性消费存在的巨大“潜力”,而奢侈消费很自然的成为了部分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首选。同样,浪费现象屡禁不止。据不完全统计,除夕夜北京有上百万人外出聚餐,营业额达上亿元,但同时餐桌浪费现象触目惊心。大量饭菜被遗弃在饭桌上,依然很“丰盛”,这种浪费现象一年四季天天都在饭店上演,到了春节等节假日则更加突出。这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罪恶,严重制约了消费主导转型的健康发展。
(五)“盲目攀比,阶层分化”的危机性消费
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历史性转型,促进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基础性秩序变迁,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消费主导的本质要求塑造的是一种强调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大众式消费,然而实际上,却出现了消费盲目攀比,以致阶层分化、贫富不均的危机性消费。有些消费者企图通过无度的消费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与身份,勉强的将自己固定在某一阶层之中。盲目攀比彻底背离了现代消费主导所要求的平等、幸福、尊严、自由的本质规定。更多的是,通过消费这种直接的交流体系,间接的传达了一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关信息。富人可以选择更高的消费,这些不良现象,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安定。
二、消费异化现象的主要根源
(一)消费文化的扭曲性
由于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熏陶,我国一直崇尚勤俭节约的文化消费传统,人们深受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念的影响,这也一直都是我国节俭消费文化的主流。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而到来的市场经济时代,加速了社会转型。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涌入,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又使有些人盲目的崇尚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拜物教现象不断滋生,有些人不再将消费作为维持生存需要的必须,而将看做维系身份地位,定位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尺。这些负面效应也为消费文化的扭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致使腐败现象滋生,有些人甚至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以及灵魂,道德沦丧,人性丧失。扭曲的消费必然导致扭曲的消费行为。
(二)消费主体的盲目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的日益丰盛。在这一过程之中,有些人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