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异化现象分析
浅析消费社会中的异化
浅析消费社会中的异化摘要:消费社会发源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问题是人类社会一直存在的问题,但是在消费社会中,异化问题并没有减轻或消除,反而日趋严重,人性在消费社会中并没有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反而更加扭曲变形。
现代社会需要建构全面正确理解生产与消费关系、符合社会进步、有利于人的和谐发展的新型消费观念。
关键词:消费社会;异化;符号;反思一、引言在鲍德里亚的著作《消费社会》中,指出西方社会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秩序—消费社会。
而中国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进入了消费社会。
工业社会,是以生产为主导的社会;而消费社会则是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
只有当物质资源达到一定的丰盛时期,人类社会才能步入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根本特征则是符号系统的形成。
消费社会中,商品不是强调它的使用价值了,它已经形成了一个物的体系,这个“物”的体系已经在根本上控制了人的行为和活动。
商品的消费已经慢慢转向了符号的消费,在消费社会中,处处可见的商品符码对购买者进行无时无刻的操控。
随着现代消费文化的逐渐兴起,异化现象日趋明显,不仅催产了无止境的欲望消费,还阻碍了人类社会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
消费社会的异化是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理念,造成了极为严重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和自然环境的污染,剥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了人的精神危机。
很多人们总是一种以对商品的占有来显示自身的,这种思维是不对的。
人们应该以自身的存在来显示自身的,应该养成健康的消费方式。
二、概念及异化表现(一)消费社会与异化的概念消费社会与工业社会都有生产过剩,但消费社会中的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
而这种相对的过剩,是需要靠人们的消费来维持的。
所以政府,商家会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刺激消费,从而最终达到拉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对商品,对物的消费,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关注使用价值和实用价值了,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这个商品能够给自己带来的那种满足感,自己欲望是否能够得到满足。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之而来的是消费异化现象的日益明显。
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对自己消费行为的认同不足、价值体系偏离以及对消费过程和结果的怀疑和不满,其成因及表现包罗万象。
一、成因1. 社会经济因素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意味着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这导致了城市的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分化。
工薪阶层与白领精英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少人因此对自己的经济状况感到焦虑和不满,消费异化因此产生。
2. 文化心理因素传统的价值观、文化以及社会心理对于现代消费者的影响依然十分巨大。
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传统价值观念浓厚的国家,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会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导致他们在消费过程中感到自我认同不足。
3. 媒体广告因素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广告对消费者的渗透程度更深。
媒体广告通过各种渠道对消费者进行精准定制,让消费者产生了对产品、品牌的过度追求和不切实际的欲望。
这种对营销行为过度投入的消费理念也加剧了消费者的消费异化现象。
二、表现1. 肤浅消费肤浅消费是一种表面化的消费行为,即消费者只在于购买产品或服务,却忽略了产品的品质和价格的合理性。
这种局面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经济压力,还对市场秩序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2. 消费狂热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消费者对商品的狂热程度明显增加。
不少人会在购物时产生过多的购物欲望,过度消费并非为了满足需求或享受生活,而只是为了追逐虚无的快乐。
3. 蜂群效应随着社交网络的普及,消费者开始被社交网络对商品的推荐所影响,产生蜂群效应。
消费者往往会为了跟上潮流、和其他人保持一致而进行消费行为,而非基于自身的需求和理性。
4. 低质低价态度在消费异化现象的影响下,消费者对于商品的品质标准越来越低,对价格的敏感度却越来越高。
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不仅影响了市场的供应和需求关系,还对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消费异化现象探析
消费异化现象探析摘要:消费本身是为了满足需要,但在西方现代社会中消费却成了目的,创造性的消费需求是幻想的需求,它加剧了人的生存困境,看似自由的消费行为实质上是消极的自由,是一种重占有的生存方式。
在充斥着各种消费异化现象的今天,我们提倡把资源的有限性作为研究消费问题的前提,以此来深入研究处于消费社会的人类应当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关键词:消费;消费异化;消费社会;消费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消费主义逐渐兴起,传统的消费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异化现象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消费异化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特有的消费形式,异化消费过程中,消费行为的目的发生了变化,消费不再是为了满足人们物质文化和生存的需要,而是为消费而消费,为占有而消费,人成为商品物的工具、奴隶,产生了对身心不利的结果。
因此,消费背离了本来的意义,消费异化了。
一、消费异化的形成与实质消费是人类个体生命得以延续所必需的, 也是社会繁荣进步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实践活动。
但是,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消费已不再是昔日单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的消费,相反,人们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大肆进行挥霍性的消费,消费主义盛行,进而导致消费异化的产生。
消费异化是人对消费品的价值追求的背离,消费者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所支配,使人们自觉不自觉的趋从于产品的消费,消费者通过追求挥霍性的时尚消费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地位、经济实力,向社会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消费者成为消费品的奴仆。
消费异化的实质是人自身本质的异化。
此时的人们只能在他们的商品中识别出自身,由注重消费品的使用价值转向消费品的时尚价值,时尚成为人们评价消费品价值的重要尺度,致使符合时尚的商品的价格远远超出了其本真价值和使用价值。
这与传统的原始文明时期消费观念完全不同。
在传统的原始文明时期,消费是消费品客观性价值的衰退、自然物质结构的不断破坏过程,因而消费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断地消减直至消失,只要消费品有使用价值就不会退出消费者的消费。
娱乐休闲消费异化的时代症候、潜在风险与纠治进路
娱乐休闲消费异化的时代症候、潜在风险与纠治进路娱乐休闲消费异化的时代症候、潜在风险与纠治进路引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娱乐休闲消费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娱乐休闲消费的异化现象日益突出,带来了一系列的时代症候和潜在风险。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并探索纠治的进路。
一、娱乐休闲消费的异化现象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娱乐休闲消费越来越被赋予了释放压力、放松身心的功能。
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化的推动,娱乐休闲消费在部分情况下已不再是人们主动追求的目标,而是被消费驱动的结果。
1. 虚拟娱乐让现实成为“过眼云烟”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虚拟娱乐行业迅猛发展。
人们通过手机游戏、网络电影、虚拟现实等手段获取娱乐,但这种娱乐往往是短暂的,不具有现实的持久性和实在性。
现实生活被日益空洞化,娱乐变成了逃避现实的工具。
2. 商业化追逐经济利益娱乐休闲产业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各种娱乐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
然而,商业化的推动下,娱乐休闲消费产业的目标和导向开始向经济利益倾斜,忽视了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关怀。
一些娱乐场所和游乐设施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安全和质量问题。
3. 社交化的虚拟化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但这种交流多是虚拟化的、表面化的。
人们更加注重在虚拟世界中秀自己,忽视了真实的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
娱乐休闲的社交功能逐渐被异化为纯粹的展示和炫耀。
二、娱乐休闲消费异化的时代症候娱乐休闲消费的异化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一系列的症候,其中既有对社会的影响,也有对个人的影响。
1. 社会症候(1)价值观扭曲:大量的浮夸、低俗、暴力娱乐内容造成社会价值观的扭曲,甚至对人们的心理和道德带来负面影响。
(2)资源浪费:过度追求娱乐消费造成的资源浪费,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割裂:不同社会群体的娱乐休闲选择差异明显,导致社会群体之间的割裂加剧。
2. 个人症候(1)价值虚无:对大量低俗内容和空洞娱乐的追求,导致个人内心的价值追求虚无化,迷失自我。
当今社会消费异化的表现及改善措施
追求物质享受和虚荣心满足, 忽视精神生活和内心需求,导 致心理失衡。
消费异化带来的焦虑和抑郁等 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个人 身心健康。
文化传承和价值观扭曲风险
消费主义思潮冲击传统文化价值 观念,导致文化传承断层。
物质享受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 一标准,忽视精神追求和道德修
养。
消费异化导致社会价值观扭曲,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
社会发展背景分析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消费异化提供了 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 会财富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
之提高。
社会文化的变迁为消费异化提供了思想 基础。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和审美观念等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 化对人们的消费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为消费异化提供了 动力。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商家为了获取更多利润,不断推出新的 消费产品和服务,诱导消费者进行更多
加强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符合消费者需求的高品 质产品和服务。
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推广绿色产品和服务 ,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习惯。
媒体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
发挥媒体宣传引导作用
通过各类媒体平台宣传理性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
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行为和消费目的偏离了正常轨道,失去了其本真意义,被外部因 素所控制和影响。
消费异化表现为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病态消费等,这些消费行为不再是为了满 足实际需求,而是为了追求虚荣、刺激和快感。
消费异化的内涵包括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异化,这些方面 的异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消费异化的整体现象。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现象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指的是农村人民在互相交往中,趋向于追求虚荣和面子而忽略实际生活需要,消费习惯变得浮夸和奢侈的现象。
这种异化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心理压力。
在城市发展迅速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农民长期以来受到城市生活方式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落差,在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为了提高农村形象和社会地位,农民常常通过浪费性消费来显示自己的财富和能力。
文化传统的影响。
农村地区一直有着注重人情的文化传统,尤其是重视面子和礼仪。
传统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推动了一些农民消费观念的异化,他们认为消费越高档越好,消费的准则取决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这样就刺激了人情消费的异化。
互联网和媒体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和媒体的广泛渗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得农村居民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和社会潮流。
通过互联网和媒体,他们容易受到媒体和商业广告的引导和诱惑,追逐所谓的时尚和高端消费品,导致消费异化。
针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现象,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治理建议。
加强教育宣传。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观念,引导他们理性消费,平衡实际需求和虚荣心理。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农民对外部认可的强烈需求。
加强文化建设。
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民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
加强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打击不合理和虚假宣传,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加强互联网和媒体的引导作用。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媒体的优势,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教育和信息传播,引导农民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解决农村人情消费异化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宣传、加强经济发展、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监管机制和加强互联网和媒体的引导作用,才能够逐步改变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现状,推动农村消费的健康发展。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女性消费异化问题分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女性消费异化问题分析
女性消费异化是指女性在消费过程中受到社会性别角色和文化价值观的限制和扭曲,导致她们的消费需求不被满足,消费行为变得受限和虚无。
一、社会性别角色的限定导致女性消费需求不被满足。
社会性别角色的限定是社会性别差异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女性在社会性别角色的限定下,往往被限制在“家庭、美容、服装、饰品”等狭窄的消费领域中。
女性更多的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比如对于健康、教育、文化等方面消费需求的忽视,使得女性的消费需求容易发生多样化不足的问题。
二、消费行为的受限使女性的权益难以得到维护。
受到社会性别角色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女性的消费行为往往只限于部分领域,这使得她们缺乏一些必要的消费能力和选择自由,从而难以保护自身的消费权益。
比如在消费中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受到媒体消费文化的影响等等,影响了女性消费行为的自由度,女性往往缺乏反抗意愿与行为。
三、女性消费的虚无化导致社会价值的扭曲。
女性购物心理常常独立于购买物品本身,而更多的是购买过程、消费环境的感受及世俗惯例等,造成了“购物狂热”、“无意义的消费”等现象,而这种消费行为的虚无化导致对于社会中的实际价值和人类所追求的幸福的忽视,也导致了消费主义制度的强化和合理化。
总之,女性消费的异化问题不仅涉及到女性自身的消费权益问题,而且也涉及社会文化的观念限制和社会主义进程的滞后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应该在价值观与意识形态方面持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改革,才能够改变女性消费异化问题所带来的多方面影响。
学生消费异化分析报告
学生消费异化分析报告在现如今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学生消费也日益呈现出异化的趋势。
学生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背景、同伴压力、媒体宣传等,这些因素使得学生的消费行为逐渐变得特殊化和异化化。
本报告将就学生消费的异化现象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学生消费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学生消费中的家庭背景因素。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以孩子为中心。
家长希望为子女提供最好的一切,无论是教育还是消费品。
由此,学生消费呈现出一种奢侈化的趋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享受高档品牌产品、高端娱乐等。
然而,学生消费异化也导致了一些问题,例如校园内的消费差距加剧,一些学生面临负担过重的压力。
其次,同伴压力也是学生消费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同龄人中,学生的消费水平往往成为彼此之间互相比较、竞争的标志。
学生群体格局的形成使得一些学生为了迎合同伴,不得不进行高消费行为。
即使是在物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会选择通过贷款、兼职等方式筹集资金。
这种情况下,学生消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满足自身需求,而是为了获得同伴的认同和排他性。
另外,媒体宣传的影响也是学生消费异化的原因之一。
现代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商品的广告宣传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渠道和方式。
学生作为广告宣传的主要目标受众之一,往往容易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商品信息冲击。
这种强大的影响力往往让他们对于品牌产品产生盲目崇拜,视其为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这种社会认同的强烈需求导致学生不断地进行高消费行为,形成了学生消费异化现象。
鉴于学生消费异化的现象,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家庭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避免盲目追求消费。
其次,学校应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对于消费的理性认识。
比如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学生消费教育讲座,增强学生对于消费的辨别能力。
此外,媒体和广告商也需要对于学生群体在广告宣传中的特殊性进行深思和调整,更加注重对学生负面消费行为的警示和引导。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过程中,因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个体与商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使消费变得冷漠、无感情和功利化的现象。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消费异化产生。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城市居民享有更多的消费选择和高品质的消费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消费选择的匮乏和低质量的消费服务。
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的差异化,进而产生了消费异化。
市场竞争的加剧加速了消费异化的发生。
随着市场开放和竞争的加剧,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广告、促销、营销活动等手段使消费者面临过多的信息和选择,也使他们更加理性和功利地购买商品。
消费者在面对众多选择时,往往无法真正了解和信任商品,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和便利,从而导致消费异化的产生。
消费文化的转变也是消费异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节约和廉价消费,但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观念逐渐盛行,消费者更加追求名牌、奢侈品和体验式消费。
这种转变使消费过程变得功利化和功利化,也是消费异化产生的原因之一。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冷漠是消费异化的一种主要表现。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对商品和服务的冷漠态度使他们对商品的关注度降低,很难真正对商品产生情感和兴趣。
这种冷漠使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变得机械化和功利化。
功利主义消费是消费异化的另一种表现。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更加关注价格和实用性,往往忽视了商品的价值和质量。
他们追求的是即时的满足和便利,而非真正的品质和体验。
消费选择的困难是消费异化的一种表现。
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面临的商品选择越来越多,这使他们在购买商品时面临困扰和焦虑。
他们很难在众多选择中做出理性和明智的决策,从而导致消费异化的产生。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一些消费者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产生了消费异化现象。
消费异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消费者对自己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实际需求和实际价值产生了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消费行为呈现出不理性、盲从、虚荣等特征。
本文将从消费主体、社会环境和市场机制等方面来分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一、成因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不均导致了社会阶层的日益分化,一些消费者在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感时会过度追求奢侈品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功能和性价比。
社会的资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普及也为消费异化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支持,一些媒体广告、社交网络和偶像明星的宣传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大的引导作用,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时产生盲目追从、不理性的消费行为。
2.家庭教育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过度溺爱和物质满足的现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对物质的依赖性和功利性比较严重。
过度的物质满足导致了孩子缺乏对劳动的尊重和对财富的珍惜,使得他们在成长后更容易陷入消费异化的困境中。
3.市场机制的影响市场竞争激烈和商家营销手段的不断升级也成为导致消费异化的重要因素。
一些商家为了促销自己的产品,在广告宣传上夸大其词、虚假宣传,使得消费者在购物时多少有些被蒙蔽的感觉,不敢轻易相信商品质量和品牌口碑,从而导致了购物时的迷茫和犹豫。
二、表现1.商品功利性突出当代中国一些消费者在进行商品选择时更注重商品的名气和品牌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功能和性价比,这种功利性的消费导致了消费者购买了一些实际并不符合自身需求和生活方式的商品,注重形式而非内容。
这种情况在一些奢侈品领域更为明显。
2.盲目追求时尚和潮流在信息传播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一些消费者追求时尚和潮流已经不再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个性彰显,而是为了社交认同感和外界评价。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范文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探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消费的普及和深入,消费异化现象逐渐凸显出来。
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和心理问题。
法国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的消费异化思想为我们理解这一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探析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分析其理论内涵、产生背景及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二、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1. 理论内涵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主要探讨了消费与人的异化关系。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已经不再是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手段,而是一种符号和象征。
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地位。
这种消费行为导致了人的异化,使得人们迷失在无休止的消费欲望中,丧失了自我认同和价值观。
2. 产生背景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定历史背景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社会运行的核心。
然而,随着商品生产的不断扩张和消费的普及,人们逐渐被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所吸引,而忽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种消费行为导致了人的异化,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
三、消费异化思想的现代应用1. 现代社会中的消费异化现象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异化现象愈发严重。
人们追求名牌、奢侈品等商品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使用价值。
这种消费行为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以及人际关系的疏远等问题。
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和自我认同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2. 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应用鲍德里亚的消费异化思想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消费异化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消费异化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影响,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消费异化的危害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解决消费异化的途径和方法,如倡导理性消费、推广绿色消费等,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现象逐渐显现,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一大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及治理建议。
一、原因1.观念误区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观念误区。
由于历史、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居民存在物质至上、攀比心理严重,追求表面功夫而缺乏内在品质的现象。
这种观念误区导致了人情消费强化,人际关系冷漠,乃至农村社会道德风气下降。
2.家族传统中国传统家族观念较为重视血缘亲缘、更倾向于团结内部,而忽视个体之间的交流,这种家族传统促成了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
在这种团体文化下,礼仪只是外形,许多农村居民不想被人看作不够“面子”,导致过度攀比,不顾自己的财务状况,而追求更高层次的面子工程。
3.权力腐败一些农村官员滥用职权,强制性地让居民付款,并且有时通过权力的威慑,使农村居民感到不得已。
这种情况下,居民很难避免花费高昂的人情费用,导致财务状况降低。
二、治理建议1.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指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重视个人内在品质的培养和发展,避免过分攀比,达到内外兼备的目的。
2.创新支付方式在推进电子商务的同时寻求新的支付方式,如通过微信,支付宝等进行支付,减少居民现金流通,提高交易便捷度。
同时,加强社会层面的信任建设,促进居民互相信任,避免人情消费的异化。
3.建立管理机制建立农村人情消费管理机制,规范消费行为,加强经济监管。
同时,建立投诉机制,让民众获得更大的说服力,提供反馈意见,让监管者更加及时地解决消费难题。
4.深化产业升级推进农村产业升级,降低农村居民的财务压力,增加收入来源,减少人情消费的异化。
此外,增加消费品的品种,丰富产品类型,提供更多选择,降低居民对物质消费的“高尚”之感。
总之,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是相互关联的。
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深化产业升级,降低人情消费的影响,才能让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到生活带来的美好。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
当前农村人情消费异化的原因与治理建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随之而来的是农村人情消费的异化现象,即人们在过度炫耀财富、攀比消费水平、铺张浪费的忽视了亲情、友情、邻里之间的交流与关心,严重扭曲了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
这种异化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以下原因:现代化带来的生活方式改变。
随着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村人们开始接触到城市的消费文化、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在这种影响下,农村人们开始模仿城市人的追求,消费观念逐渐转向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导致农村人情消费异化。
信息社会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农村人们接触到了大量的消费信息。
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他们了解到了各种消费品的新潮流、时尚等,引发了对于物质的追求和攀比心理,使农村人情消费进一步异化。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人们的收入水平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农民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不惜以攀比、铺张浪费的方式来消费,希望借此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
加强教育引导。
加强农村人情消费的教育引导,通过学校、农村文化站等渠道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培养农村人们的正确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传递亲情、友情、邻里之间的社会价值,引导他们重视精神文化生活。
建立健全的制度。
加大农村经济发展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管控,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引导农村居民理性消费,避免铺张浪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加强社会监督。
通过加大对农村人情消费异化问题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关注度,形成广泛的监督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和惩戒,促使农村人情消费回归正常轨道。
加强亲情、友情、邻里关系的培养。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和社区活动,引导农村人们关注亲情、友情和邻里关系,加强家庭和社区之间相互关心和交流,为农村社会营造出温暖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当代中国的消费异化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消费异化是指消费者在面对商品时,产生一种与自己真实需求或者价值观相矛盾的消费行为,导致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脱节和异化现象。
消费异化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成因和表现也日益凸显,对社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以下将从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对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进行浅析。
一、经济方面的成因1. 市场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种类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消费者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选择。
然而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消费者在面临商品时的选择困难,使得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往往追求表面的炫耀而无法满足自己真实的需求,从而导致消费异化。
2. 商品信息不对称在当代的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信息传递相对不对称,消费者往往只能通过广告宣传和媒体报道来了解商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往往只是商品的表面价值和功效,而忽略了商品的真实品质和实际效果。
这使得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容易被误导,产生一种与自己真实需求不符的消费行为,进而发生消费异化现象。
1. 消费文化的影响当代中国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的时代,人们对消费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文化标志和生活态度。
消费文化的影响使得很多人在消费时更加注重商品的外在价值和形式,而忽视了商品的内在品质和实际效果。
这种消费观念的改变导致了消费者在面对商品时无法真正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出现了消费异化的现象。
2. 社会比较心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时往往会出现一种比较心理,追求高档次、高品质的商品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这种比较心理使得很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追求面子和炫耀,而忽视了商品的实际价值,造成了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脱节和异化。
1. 社会竞争压力当代中国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消费异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消费异化视角下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消费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在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将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存在着一些消费异化现象,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本文将从消费异化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以及如何进行消费观教育,以期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观。
一、大学生的消费异化现象1. 盲目跟风消费2. 浪费性消费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多为家庭给予的零花钱和勤工俭学所得,相对于社会上其他群体,他们的经济实力较弱,但随着社会消费观念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也倾向于进行浪费性消费。
购买不必要的商品或不合理的消费方式,导致金钱的浪费。
3. 过度消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普遍存在“眼大肚子小”的问题,即口袋里的钱有限,但却总想花更多的钱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他们往往会采取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等方式进行过度消费,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大学生在面临毕业就业后出现财务压力。
以上这些消费异化现象,给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带来了不良影响,需要进行相应的消费观教育来引导他们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通过消费观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消费行为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了解消费所承载的经济、文化以及道德的内涵,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避免盲目跟风、浪费性消费和过度消费等不良消费行为。
2. 培养独立的消费能力通过消费观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消费能力,掌握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技能,学会理性消费,正确处理家庭和个人的消费关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高消费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 促进健康的经济理念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通过消费观教育可以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经济理念,提高他们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金钱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独立人格,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为未来社会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摘要】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主要包括消费过度带来的压力、物质主义观念的根深蒂固、社交媒体和网络影响、消费品牌导向的消费心态等。
消费异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更表现在精神层面,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失衡,产生种种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改变消费观念,提倡节俭理性消费,培养内在的生活满足感以及建立更加平衡的社会价值观。
只有如此,才能遏制消费异化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更加健康、平衡的生活状态。
【关键词】消费异化、当代中国、消费过度、物质主义、社交媒体、网络影响、消费心态、精神层面、个人影响、社会影响、应对对策。
1. 引言1.1 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背景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背景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许多人开始追求更多的物质享受,将消费作为满足需求和追求快乐的手段。
这导致了消费行为过度、盲目和不可持续的现象日益普遍。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得人们更加容易受到各种消费观念和信息的影响。
通过社交平台和网络,人们不断接收到大量的广告和宣传,加剧了物质追求和消费欲望。
消费品牌导向的消费心态也是导致消费异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人盲目追逐名牌商品和奢侈品,将自我价值和幸福感与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造成了消费行为的功利化和虚无化。
这种消费心态在当代社会越发普遍,使人们渐渐远离真正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交流。
1.2 消费异化的定义消费异化指的是个人在过度追求消费和物质享受的过程中,逐渐失去自我和真实人生体验的现象。
在当代社会中,消费异化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问题。
消费异化使个体越来越依赖外部物质享受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不安,导致个体的需求和欲望愈加不可满足,进而形成一种消费恶性循环。
消费异化不仅仅是指对物质消费的过度追求,更是指在这种过度追求中,个体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自我认知和情感交流的能力。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女性消费异化问题分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女性消费异化问题分析女性消费异化是指女性在消费过程中受到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群体心理和市场营销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下,女性消费异化的问题是由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首先,商品经济的本质决定了女性消费异化的存在。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作为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然而,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不仅仅是物质的生产和交换,也是一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生产和交换。
商品的生产和营销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市场营销往往使用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来定位和推广商品。
例如,女性被定位为家庭主妇、情感依赖者、购物狂等角色,也被塑造成柔弱、温柔、善良、任性等特定的女性形象。
这种定位和塑造不仅为市场营销提供了便利,也使女性在购物时有意无意地接受和在某种程度上认同了这些设定的刻板印象和角色,从而导致消费异化的现象出现和持续存在。
其次,生产关系的不平等也是导致女性消费异化的重要因素。
生产关系不仅定位了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角色和决策权,也将决定这个人在消费过程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力。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性别歧视是广泛存在于不同阶层和领域的一种制度性歧视现象。
女性在职场上的晋升渠道受到限制,薪资不平等、家庭负担重,经济地位较男性弱势。
因此,女性在家庭和社交圈中的消费决策力和购买力也相对较低,更多地被迫扮演消费者的被动角色。
加上“女性本位”和“男性霸权”意识形态的影响,女性的消费行为往往容易受到周围人和市场营销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产生了消费观念和偏好的异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对女性消费异化问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解释。
女性消费异化是商品经济和生产关系不平等的产物。
在解决女性消费异化的问题时,除了要引导女性消费者自我认知和反思异化现象的存在,也需要通过实现社会性别平等、消除性别歧视等社会性结构化措施,逐渐消除女性在消费上的不平等地位,并在市场营销中反对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的表现。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女性消费异化问题分析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女性消费异化问题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女性消费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女性在消费过程中却经常陷入一种特殊的境地,即女性消费异化问题。
这一问题不仅影响着女性的消费体验和生活质量,也暴露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结构不对等的问题。
随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女性消费异化问题,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中找到解决之道。
对于女性消费异化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在消费领域中所面临的困境,也能帮助我们找到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女性消费异化问题的分析,探讨女性消费异化的概念、表现、原因及改变途径,为解决女性在消费领域中的问题提供参考和思路。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引起社会对于性别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深入思考,为未来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做出贡献。
1.2 问题意义女性消费异化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女性消费异化问题直接关系到女性的生存与发展权益,影响到广大女性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
女性消费异化问题也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对于探讨和解决性别歧视、性别角色固化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女性消费异化问题还涉及到消费社会学、性别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等多个研究领域,对于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升女性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深入研究女性消费异化问题,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探讨其原因和途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女性消费异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女性在消费领域中存在的异化现象及其原因,寻找改变女性消费异化的途径,促进女性消费权益的实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
浅析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消费市场也日益繁荣。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消费异化的现象。
消费异化指的是消费行为、观念与社会实际和个人需求的脱节,表现为消费追求名牌、盲目攀比、追求炫耀和虚荣心等。
那么,当代中国消费异化的成因及表现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浅析。
一、成因分析1. 经济发展不平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扩大,一些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不高,但却受到城市发展的影响,也希望能够过上城市居民的生活。
于是,一些人为了追求虚荣和名利,而进行过度消费,导致消费异化现象的出现。
2. 社会竞争压力大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争夺有限的资源和机会,往往会选择通过消费来展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这种心态导致了一些人盲目攀比、追求炫耀,让消费异化现象更加突出。
3. 媒体的影响现代社会,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各种广告、明星炒作、网络信息等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
媒体宣传的过度消费观念,使一些人过分崇尚名牌、追求虚荣,导致消费异化现象的加剧。
二、表现分析1. 盲目攀比现代社会,一些人出于攀比心理,追求高档品牌、奢侈品,甚至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一味追求所谓的面子工程,导致自己举步维艰。
国内外名车名表、名包名鞋等高档商品成了攀比的首选,让人们忽略了真正的物质需求,而只是追求物质的外在表现。
2. 过度消费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而进行过度消费。
随着社会的物质丰富和市场的丰富,有些人在追逐消费的往往陷入到过度消费的泥沼中,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经济困境。
3. 过分崇尚名牌一些人对名牌的崇拜程度已经超出了理性的范围,追求名牌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不管是名牌包包、名牌服装还是名牌鞋子,都成为了一些人身份的象征和炫耀的工具。
浅析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
浅析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阿格尔是20世纪以来意识形态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有着深刻的洞察力。
阿格尔提出的异化消费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消费的批判与反思,对于今天我们理解和分析消费现象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阿格尔通过对消费现象的研究,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消费的异化化趋势。
在阿格尔看来,资本主义消费具有虚假性、表面性和假象性。
资本主义消费是虚假的,它通过制造各种对商品的精美包装、陈列和广告宣传,将商品与其本质加以割裂,并且通过各种手段将商品进行美化,使消费者对商品的价值产生错误的认知。
资本主义消费是表面的,消费者只关注商品的外在形象和表面价值,而忽视了它背后所具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资本主义消费是假象的,它通过各种手段掩盖了商品生产的真实状况,使得消费者无法真实理解商品的生产过程和真实价值。
阿格尔认为,这种异化消费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逻辑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和货币成为了生产和交换的中心,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以货币和商品为媒介,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商品和货币所中介化。
阿格尔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消费是社会关系的崩解和人的自我的消解,它使得人们的需求和欲望被转化成无休止的购买行为,个体的欲望被无限放大,个体不断追求满足自己的欲望,却忽视了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
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对于现代社会的消费现象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消费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文化也愈发浸淫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在不断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社会责任呢?在当代社会,媒体、广告等渠道不断向我们灌输一种消费主义的思想,使得我们不断追求物质的满足和享受。
我们通过购买商品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真正思考过自己的需求和购买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呢?是否意识到商品背后的生产过程是如何影响着社会关系和环境呢?阿格尔的异化消费理论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对消费进行深入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费异化现象分析鲜开林,曹宇2011-06-08摘要: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
消费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消费主导的转型绝不能容忍消费异化现象蔓延。
然而,随着社会转型深层次矛盾的出现,消费异化现象也经常出现。
本文在分析消费异化表现的基础上,探究了消费异化现象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消费异化现象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消费社会,收入消费,消费异化,消费主导法国现代社会思想大师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带着对消费异化现象的批判,开启了研究消费异化问题的崭新视角。
美国消费异化所诱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更加引起当今国际社会的深层反思。
伴随我国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正在由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
消费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消费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具稳定性和持久性。
消费主导型社会绝不能容忍消费异化现象蔓延。
然而,消费异化的各种思潮不断的侵蚀我国消费领域,严重阻碍了我国现阶段消费社会的健康、协调、有序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当前消费异化现象问题,对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健康转型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消费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一)“消费到病.娱乐至死”的变态性消费消费本来既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又是消费者满足自身的合理需求进而获得身心愉悦的过程。
然而近年来,我国有些消费者在其消费行为中却背离了这一目的和宗旨,忽视了消费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呈现出盲目追求疯狂消费的倾向。
特别是节假日期间,使得这种“变态性”消费行为达到顶峰。
据相关调查显示,节假日期间,人们开心度假之际的无度消费使得各种“节日病”高发,节日期间的“吃、喝、玩、乐”对消费者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餐桌上的大鱼大肉,无节制的吃喝使得每年诱发的胃肠炎、酒精中毒等事件不断出现,通宵达旦玩乐,不合理的消费促发了大量的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件等情况的高发。
2011年春节期间,各大社区卫生院和大医院门诊急诊,因为腹泻、急性肠炎、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症状前来打针就医的病患比往日多了数倍以上,这都是节日消费不合理,导致生活不节制所致,最终使得节日成为了“劫日”。
这种现象的出现,抹杀了消费的真正意义所在,使有些人一味的追求感官欲望的满足,真假难辨,并最终导致“消费到病、娱乐至死”的变态性消费。
(二)“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消费主导,扩大内需成为推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转型离不人文精神支撑和理想信念追求,人文精神和信念追求如同“普照的光”和“头顶的星空”。
然而,“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正在影响经济的繁荣昌盛和人的全面发展。
无数事实表明,“物质大爷,精神乞丐”的失衡性消费,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
消费异化现象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有的人因过分的强调物质消费而陷入了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中难以自拔,进而导致自己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严重失衡。
片面的将物欲的满足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取向。
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被物所包围。
然而,实际上,物质的极大丰富并未给人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更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反而使人们陷入了物欲的无限膨胀之中,最终酿成了看似“物质大爷”,实则“精神乞丐”的悲剧。
如果人类的文化沦为物质的奴仆,剩下的只是赤裸裸的利益之时,其内在的精神价值就理所当然的荡然无存了。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有些富人们用华丽的外表将自己“精心”的装扮,但却难以掩饰其内心心灵的空虚、精神动力的枯竭。
(三)“追逐虚拟,丧失自我”的盲目性消费盲目虚假的消费需求背离了人的内在本质真实需要,必然引发人性和社会文明的种种异化。
大量的广告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不断地诱使着人们通过消费虚拟的符号以证实自身的价值、品位,妄图通过这种虚拟的符号性消费实现真正的自我。
某些消费者所消费的不再局限于商品自身的使用价值,而是更多的追求其被赋予的“符号意义”,是一种意象中的伪需要的满足。
其中,奢侈品的消费成为虚拟符号消费的典型代表。
有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龄大约在20岁到40岁。
毕马威对中国15个城市进行调研后发布的报告显示,在中国虽然有49%的受访者称他们无力购买奢侈品,但是将来打算购买。
作为英国品牌代表的Burberry 除了伦敦数间和曼城一间外,在英国其他城市均未设店。
而Burberry却在中国27个城市开设了约40家旗舰店和专卖店。
这表明这种虚拟的符号性消费已根植于我国一些消费者的内心,不断的侵蚀着社会消费。
对于时尚品牌符号的盲目追求,将有些人牢牢的禁锢于符号社会之中,丧失了真实的自我需求与价值判断。
日益被桃红柳绿的各种模拟之物所包围,触摸不到真实的世界。
(四)“标榜个性,奢侈浪费”的炫耀性消费当今,中国社会中充斥着一种标榜性、奢侈性的炫耀性消费。
消费不是为了真实的生存需要与尊严,而是为了个人内心欲望的满足,以此界定自身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进而构建区别于他人的虚假的炫耀性标志,以满足自身的虚荣与内心空虚,使消费能力成为一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因此,这种“个性”消费必然性的要通奢侈浪费的炫耀性消费得以展现,进而促进了奢侈品市场的急剧膨胀。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奢侈品消费高达65亿美元,连续三年全球增长率第一,销售量第一。
未来3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有望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
由此可见,我国炫耀性消费存在的巨大“潜力”,而奢侈消费很自然的成为了部分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首选。
同样,浪费现象屡禁不止。
据不完全统计,除夕夜北京有上百万人外出聚餐,营业额达上亿元,但同时餐桌浪费现象触目惊心。
大量饭菜被遗弃在饭桌上,依然很“丰盛”,这种浪费现象一年四季天天都在饭店上演,到了春节等节假日则更加突出。
这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和罪恶,严重制约了消费主导转型的健康发展。
(五)“盲目攀比,阶层分化”的危机性消费投资主导向消费主导的历史性转型,促进了当前我国社会的基础性秩序变迁,社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
消费主导的本质要求塑造的是一种强调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大众式消费,然而实际上,却出现了消费盲目攀比,以致阶层分化、贫富不均的危机性消费。
有些消费者企图通过无度的消费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地位与身份,勉强的将自己固定在某一阶层之中。
盲目攀比彻底背离了现代消费主导所要求的平等、幸福、尊严、自由的本质规定。
更多的是,通过消费这种直接的交流体系,间接的传达了一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相关信息。
富人可以选择更高的消费,这些不良现象,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安定。
二、消费异化现象的主要根源(一)消费文化的扭曲性由于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熏陶,我国一直崇尚勤俭节约的文化消费传统,人们深受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的消费观念的影响,这也一直都是我国节俭消费文化的主流。
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而到来的市场经济时代,加速了社会转型。
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涌入,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
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侵蚀又使有些人盲目的崇尚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拜物教现象不断滋生,有些人不再将消费作为维持生存需要的必须,而将看做维系身份地位,定位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尺。
这些负面效应也为消费文化的扭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致使腐败现象滋生,有些人甚至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尊严以及灵魂,道德沦丧,人性丧失。
扭曲的消费必然导致扭曲的消费行为。
(二)消费主体的盲目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物质的日益丰盛。
在这一过程之中,有些人很容易的就失去了对现实的判断能力,“正如狼孩因为跟狼生活在一起而变成了狼一样,我们自己也慢慢地变成了官能性的人了。
”特别是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催生了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在多元价值取向的趋势下,有些人通过盲目消费来展示自身独特的“个性”,陷入这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之中,丧失了作为主体本应具有的主动性,不断地追逐着被动的“个性”。
正如日本学者岗本庆一所言:“消费者不是以需求为媒介,而是以新奇性、话题性、意义性等物品的传播性为媒介而从事消费。
”因此,有些人冠冕堂皇的将自己淹没在物的海洋中,难以自拔的盲目消费,品味着所谓的“个性”。
消费主体的盲目性凸显了人性片面、孤立发展的一面,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失落,影响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价值取向的迷离性由于某些错误的价值观的影响,催生了一种基于重物欲享受与经济价值为基础的多元价值理念。
面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有些人甚至游离于五光十色的消费追逐,陷入毫无意义的追逐之中。
价值取向的迷离使一些人失去了精神家园,沉湎于物欲的享受,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出现,空前的激发了人们的虚荣心,有的人竭力的通过无度的消费来实现着这一比富争奢的过程,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被彻底颠倒,并由消费的异化最终导致人的异化。
“他们可以分享消费社会的舒适,但只是简单地以物质欲望的满足为生活内容,只是为了使商品得到消费而存在,人不仅已经异化为物,而且更进一步异化为商品的奴隶,成为…单面人‟式的拜物主义者、消费主义者。
”“消费主义”冲击着一些人的价值观,迷惑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丧失了主体性与自主性。
这种价值取向的迷离性对人的全面发展及消费社会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消费异化问题的产生。
三、消除消费异化现象的对策思路(一)更新消费观念,崇尚健康消费文化首先,提倡适度消费观,为保障消费社会的良性运行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
适度消费观是对片面节约消费观和奢糜消费观的一种折中取向,既反对节约吝啬,又不赞成消费异化的种种行径。
提倡人们在合理消费的基础上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
使人们正确的意识到作为社会人所应承担的权利与责任,关心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他人以及社会的利益。
坚持理性消费、科学消费原则,树立新型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秉持人类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崇尚健康的消费文化,为保障社会消费的良性运行奠定必要的思想基础。
其次,坚持绿色可持续消费观,为确保社会消费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绿色可持续消费观主张人类的消费行为要符合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确立自然的生态消费观,提倡人们建立一种既有益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又利于自然生态保护、既满足当代人的合理消费需求,又确保后代人消费需求有效实现的理性生活方式。
用绿色可持续消费观武装人们的头脑,指导人们的生活,坚持绿色消费,为社会消费的健康发展开通思想绿灯。
(二)提升道德素养,塑造高尚消费主体从本质上来讲,消费者道德素质就是整个社会的文明体现。
塑造高尚的消费主体,首先要培养权责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
消费者自觉意识的树立是实施可持续消费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