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基本手法及常用穴位第一部分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小儿推拿顺序
❖ 推拿时,应按顺序依次操作,以免遗漏。应 先轻手法,如推、揉、运等,后重手法,如 掐、捏、拿等;先头面,次上肢,再下肢, 最后是胸腹腰背 。
❖ 小儿推拿所使用的穴位,根据其手法操作可 分为直线、旋转及垂直方向,可根据操作方 向来决定补泻原则 。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旋推法医生用拇指罗纹面
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 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 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 动皮下组织。手法频率每分 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 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 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小儿推拿辩证特点
❖ 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 反映
❖ 实际情况。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其次,婴 儿气血未
❖ 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 闻诊虽
❖ 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 限制,反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发烧
外感发热
阴虚内热
肺胃实热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外感发热
❖ 病因:由于小儿体质偏弱,抗邪能力不足,加之冷热不知调 节,家长护理不周,易为风寒外邪所侵,邪气侵袭体表,卫 外之阳被郁而致发热。
❖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 指纹鲜红,为风寒;发热,微汗出,口干,咽痛,鼻流黄涕, 苔薄黄,指纹红紫,为风热。
小儿推拿头面部穴位 PPT 课件

感谢聆听
小儿推拿头面部穴部
1、天门(攒竹)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临床应用】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坎宫,推太阳 合用。若惊惕不安多与清肝经,揉百会、掐揉小天心合用。对 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
2、坎宫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梢呈一直线,左右对称。 【作用】疏风解表,调节阴阳,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 揉耳后高骨组成“治外感四大手法”配合应用;与清肝经、 掐揉小天心、清天河水、推涌泉合用治疗迎风流泪、眼目胀 痛、目赤肿痛、近视、斜视等。
9、承浆 【位置】下唇下,当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作用】生津敛液,舒筋活络。 【临床应用】用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鹅口疮 、流涎不止、口歪、齿痛等。
10、风池 【位置】枕骨下,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 凹陷处,平风府穴,左右各一。 【作用】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临床应用】配合推攒竹、掐揉二扇门用于治疗感冒 头痛,发热无汗之表实症和头目诸疾。
11、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清热。 【临床应用】清法代表,治疗风热感冒、风热咳嗽、颈项强直 等,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同用;降法代表,治疗溢乳、恶 心、呕吐、呃逆、嗳气、头痛、头晕等,多与横纹推向板门、 揉中脘合用。
12、桥弓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直线。 【作用】推桥弓平肝潜阳熄风,拿桥弓提神醒脑。 【临床应用】推桥弓用于头痛、眩晕、惊风、呕吐等;拿 桥弓用于神疲、乏力、头晕、健忘等。揉捏用于治疗肌性 斜颈。
【作用】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多与清肝 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合用;用于遗尿、脱肛等,常与 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合用。灸百会用于虚 寒证。
小儿推拿学PPT课件

四肢部穴位
21.萁门 定位: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部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作直推法,称
推萁门。 应用:用于小便赤涩不利,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2.百虫 定位:膝上内侧肌肉丰厚处。 操作:可用按法或拿法,分别称按百虫、拿百虫。 应用: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
25
4
头面部穴位
3. 耳后高骨* 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按于穴位上揉之,称揉耳后高骨。按揉
30—50次。 应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
用称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等。 4. 天柱骨 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推
(2)本法宜清不宜补。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 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15
四肢部穴位
4.肺经* 定位: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
经。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推100—500次。 应用: (1)补肺经能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
小儿推拿学
1
概论
• 早期小儿推拿是随着整个中医推拿一起发展的。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中“治卒腹痛…沾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 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这与小儿捏脊极为相似。
• 小儿推拿形成独特体系是在明清时期。明·陈氏著《小儿按 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小儿推拿著作。
• 治疗特点:1.讲究补泻;2.轻快柔和;3.多为特定穴。这些 穴位不仅有“点状”、“线状”,还有“面状”,并多分 布在头面和两肘以下。
27
便秘
一,病因病机(1)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 味,肠胃积热,气滞不行。 (2)身体虚弱,气血亏虚。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次数】按揉30〜50次
图1-4-31 揉大椎
腰背部穴位
3、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 峰连线之中点,肩 部筋肉处。属足少 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 、中二指对称用力 提拿肩井,称拿肩 井;用指端按其穴 ,称按肩井。
。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
分推,称开胸;若沿胸肋分推后, 再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 部,称为开璇玑。 【次数】开胸5次,开璇玑50次。 【功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消食止泻。
胸腹部穴位
﹡ 13、上脘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
,称揉上脘,用四指柔,称摩上脘。 【次数】揉100次;摩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 【操作】医者用中指
或拇指端揉,称揉 龟尾 。 【次数】揉100~300 次。 【功用】通调大肠。
图1-4-39 揉龟尾
腰背部穴位
10、三焦俞 【位置】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揉法,称揉三焦俞。 【次数】揉100次。 【功用】调理三焦,通利水道,补益元气
。
腰背部穴位
指、示指挤捏。 【次数】揉20-30次。挤捏至皮肤呈
紫红色。 【功用】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头面部穴位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
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
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功用】开窍醒脑、
安神。
图1-4-8 掐山根
头面部穴位
﹡6、水沟 【位置】人中沟上1/3
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PPT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内八卦
位置:掌中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 约2/3处为半径画一圆圈,八卦穴即在此圆圈 上
操作:运 次数:100~50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 应用:善理气机。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二扇门
位置:在手背中指本节两旁陷中。 操作:揉二扇门、掐二扇门。 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中。 作用:发汗透表、退热平喘。 应用:伤风、感冒、发热无汗等。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心经
位置:手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向心推--补心经;离心推--清心经 次数: 100~500次。 作用:清热退心火 应用:高热面赤、神昏烦躁、口舌生疮、小
便短赤、惊风、惊吓
本穴宜清不宜补。需补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
经代之,以防扰动心火。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肺经
应用: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 渴、弄舌、惊风、口舌生疮、咳嗽、痰喘、咽 痛等症。
清天河水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卫分、气分之热,虚、 实热皆可用。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掌根成一直线。 操作:自肘关节推至掌根--称退六腑。 次数:100~500次。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应用:高热、烦渴、惊风等一切实热证。
小儿推拿常用穴 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点
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 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专用 多分布在四肢的肘膝关节以下,以手掌与手背为
多,----“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点、线、面形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天门
位置: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自眉心向额上交替直推,称为“开天
门”。 次数: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手部腧穴总图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
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 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
流涕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 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 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 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 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腹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 分推腹阴阳; ②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 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 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小儿推拿课件: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捏至皮肤轻度充血 • 功效:
揉大椎:清热解表 捏大椎:治疗百日咳
风门
• 位置:第二、三胸椎棘突间, 左右各旁开1.5寸。
• 操作:揉风门 • 功效:祛风解表通络
肺俞
[位置] 在第3胸椎棘突下缘(第3胸椎与第4胸椎 间)旁开1.5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 用两拇指或用食、中二指揉两侧肺俞, 称揉肺俞;用两拇指分别自肩胛骨内缘从 上向下推动100次,称分推肺俞,或称分推 肩胛骨。
坎宫
• 位置: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 操作:
推坎宫 • 次数:30-50次 • 功效:
疏风解表 开窍明目
太阳
• 位置:眉后凹陷处 • 操作:
推太阳 揉太阳 • 次数:30-50次 • 功效: 外感风热 疏风解表 开窍明目 外感风寒
耳后高骨
• 位置:耳后入发际,乳突 后缘下陷中
• 操作:揉耳后高骨 • 次数:30-50次 • 功效:疏风解表
操作:用推法。 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直推为补,称补 脾经。用于虚证。
有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脾经。用于实证。 来回推之为平补平泻,用于虚中夹实证。
脾经
脾经的作用
• 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食欲不振。 • 清脾经:清湿热、止呕吐——痢疾,呕吐。 • 但小儿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过,一般多
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 小儿体虚或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推
• 功效:
寒痛
伤食痛
拿肚角
气 海、关 元
• 位置: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 • 操作:按或揉,可灸 • 功效:
气海-散寒止痛,引痰下行 关元-培补元气,温肾壮阳
有强壮作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功效:调理肠道,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减肥
揉 天枢穴
位置:肚脐旁开两寸 功效:理气消滞,疏调大肠(消法代表) 积食、便秘、腹胀等
揉振 神阙穴
位置:肚脐正中央 功效:温阳散寒,补益气血(补法代表) 遗尿,尿频,发育迟缓,虚泄,虚秘等
拿 肚角
位置:肚脐下2寸旁开两寸 功效:止腹痛要穴,化积通便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LOREM IPSUM DOLOR
开 天门
定位:两眉正中至前发际线一直线 功效:祛风散邪,开窍醒神 外感、鼻炎
推 坎宫(分头阴阳)
位置:眉头到眉梢 功效:疏风解表,调节阴阳, 外感,头目病症
(揉)运 太阳
位置:外眼角与眉梢连线中点后方凹陷处 功效:往前为补,往后为泄 疏风解表 外感,汗症
背俞穴
位置:肺俞(3胸椎),心俞(5胸椎),肝俞(9胸椎), 脾俞(11胸椎),肾俞(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调理相应脏腑虚实
胸(肃肺法)
位置:前胸后背围成的区域 功效:化痰顺气 咳嗽、哮喘
中脘穴
位置:剑突与肚脐连线的中点 功效: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腹部
腹部十法 (1)摩腹:顺时针/逆时针、 (2)揉腹 (3)振腹 (4)按腹 (5)推腹:分推/下推 (6)挪腹:用于减肥 (7)荡腹 (8)抄腹:用于减肥 (9)挤碾腹:用于减肥 (10)拿腹
常用手法
三、运法 动作轻缓 轨迹流畅 平横 四、揉法 吸定 沉肩垂肘 消散 五、按法 由浅入深 刺激强 消散、止痛
常用手法
六、掐法 刺激性强 七、捏法 普通捏脊 八、捣法 动作快
急救醒神
冯氏捏脊
消导、温补
注意准确性
通络、镇静
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

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3.2手法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
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3.2.1推法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
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
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如推天河水,清肺,平肝等注: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
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
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
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3.2.2拿法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
如拿列缺等3.2.3揉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
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如揉膊阳池,一窝风等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
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
(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3.2.4运法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穴位功效重点

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骨小头之间的凹陷中 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之凹陷中 手腕两侧的凹陷内 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 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前臂尺侧,自肘横纹头至腕横纹头成一直线 前臂桡侧,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手背手指各关节处 从尾骨端到第四腰椎成一直线 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处
2021/10/10
15
2021/10/10
本法具有调和阴阳, 健脾和胃,疏通经 络,行气活血,镇 惊安神的作用。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 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16
2021/10/10
17
8、掐法
以拇指甲重刺穴位,称掐法。 操作时切忌掐破皮肤,宜其 他各法操作完毕后施用。 本法为强刺激手法,多用于 急救。
四
指、无名指、小指面附
指
着于一定的穴位上,以 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 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环
摩 法 、 掌
形移动摩擦,称摩法。
摩
法
【操作要领】 1、肩臂放松,肘关节微曲,指掌着力部分随腕关节主动屈伸、旋转,动作要协调。 2、指掌在体表作环旋抚摩时,不要带动皮下组织,“皮动肉不动”。 3、根据病情和体质,注意掌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以达到预期的补泻疗效。 4、用力柔和自然,速度均匀协调,压力要大小适当。 5、操作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左右。
要得小儿安,三分饥和寒
2021/10/10
1
• 这节课对于学习推拿很重要哟!
• 希望做好记录!
2021/10/10
2
手法的基本要求
均匀 有力
持久
轻快
柔和
【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取穴准确、
操作认真、手法熟练才能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 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运法
用拇指指面或食指指面或食、中指面在穴位 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移动,称运法。
• 【动作要领】 • 1、较直推法用力为轻,仅在表皮运作,不
带动皮下组织; • 2、较旋推法幅度大,呈线状操作。
• 【临床运动】
• 运法的功能特点是运以祛之,即运正祛邪。 运法小儿多施于上肢部的穴(部)位,且 往往与掐法相结合。
• 功能特点是以和散之,即有宽胸理气,消 积导滞,活血散瘀,消肿止痛之功能;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于胸腹胀满疼痛,食积,呕吐,泄泻, 痢疾,便秘,咳喘等症。
• 临床上揉法单独使用外,往往也与掐、按 配合,形成复合手法。
• 常用形式有三种:
• 1.揉中加按法:往返或旋转揉数次后加按1 次。
• 2.揉按法:往返或旋转揉中边揉边按。
十、捣法
用中指指端叩击穴位,称捣法。
• 【动作要领】 • 捣击时肩肘关节放松,以腕关节屈伸为主
动。 • 捣击穴位应准确,用力宜稳。
复式操作手法
概念
• 复式操作法既不是一种单纯的手法也不 是两种复合手法,而是一种操作法,但 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操作法,它具 有固定的穴位(部位),规定的操作程 序,如黄蜂入洞,开璇玑,按旋走搓摩 等。
• 【临床运用】 • 按法的功能特点是按以止之,即有止痛、
止吐、止咳、止泻之功能。
• 临床单独使用较少,常与揉法结合成复合 手法,称之为按揉法。
• 常用穴位有:肩井、委中、丰隆等穴。
四、摩法
• 用手掌面或食中、无名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 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环形的有节律的抚摸。
• 【动作要领】 • 1.肘关节微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 • 2.指掌着力要随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盘旋活动,
九、掐法
用手指指甲重刺激穴位,称为掐法。 • 【动作要领】 • 1、手握空拳,拇指伸直,紧贴于食指绕侧
缘。 • 2、拇指指甲垂直用力按压重刺,即快又重,
深透为止,不得扣动或掐破皮肤。
• 【临床运用】
• 掐有开窍醒神之功效,常用于高热、抽搐、 昏迷等惊风等病证。
• 常用穴位有:百会、人中、承浆、小天心、 中冲、足三里、委中、涌泉、等穴。临床 上掐法往往与按、揉相伍,形成复合手法。 掐法是强刺激手法,掐后轻揉局部,以缓 解不适之感。
• 常用的穴(部)位有:肩井、合谷、风池、 委中、承山等。
• 三、按法
• 用拇指指面、中指指面,或掌心,或掌根, 按压在一定的穴(部)位上的手法,称按 法。
• 由于所用不同的部位进行按压,分别可称 之为指按法、掌按法。小儿推拿常用指按 和掌按。
• 【动作要领】 • 1、 按而不动 • 2、垂直向下 • 3、逐渐用力
• 用拇指或食指或食、中、无名指指腹紧紧 附着于穴位上作缓和回旋的揉动。
• 【动作要领】 • 1、腕关节放松,连动前臂作回旋运用; • 2、柔和均匀,带动皮下组织; • 3、速度宜快,不能在皮肤上摩擦,频率约
每分钟200次左右。
• 【临床运用】
• 本法轻柔缓和,刺激量小,适用于全 身各部位,是小儿推拿的主要手法。
用力自然。 • 3.摩动时要缓和协调,每分钟速度120次左右。 • 指摩稍快,掌摩稍重缓。 • 总之,“轻而不浮,重而不滞”
• 【临床运用】
• 摩法刺激轻柔和缓,常用于胸腹胁肋部。
• 功能特点是摩以解之,即能和中理气,缓解 疼痛,消积导滞,多用于治疗脘腹疼痛,食 积胀满,气滞及胸肋迸伤等症。
五、揉法
• 3.分推法 用两手拇指桡侧或螺纹面,或用 两食指,或中指螺纹面,自穴中向穴之两 旁做“←·→”或“↙·↘”方向分开推移,称分 推法。
• 【动作要领】 • 1、“轻而不浮,快而着实”; • 2、指推时穴部有推移感,但不推动皮下组
织; • 3、速度宜快,每分钟150~200次。
• 【临床应用】
• 推法是小儿推拿的主要手法,它的功能特 点是推以通之,即开通关窍,疏通经络, 祛除邪气,调节脏腑,适宜于小儿各种病 症的治疗,主要用于五指螺纹面。
• 【临床运用】
• 搓法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一般 常用于推拿手法结束时。
• 一般用于推拿治疗作为结束手法。具有调 气和血,疏通脉络,放松肌肉的作用。
• 主治关节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等 病症。
八、捏法
用拇、食指两指或拇食中三指捏某一部分, 称捏法。 • 【动作要领】 • 1、捏拿肌肤不宜过多,捏时手法不宜过重, 捏拿时不宜拧转肌肤 • 2、操作时当先(捏肌肤)拿-提-捏;次推 动,随提随放,随着向前推进犹如波浪似, 动作交替协调。
• 小儿推拿中,又将按法、掐法、捏法、揉 法称之为拿,因此,拿法还具有较广泛的 含义。
• 【动作要领】 • 1、缓和连贯 • 2、由轻到重 • 3、刚柔相济 • 4、持久有力
• 【临床应用】
• 拿法的刺激较强,有强心醒神,定惊止搐, 发汗解表之功效,即拿以强之。
• 常配合其他手法用于颈项、四肢关节及肌 肉酸痛,惊风,昏迷等病症。
• 直推法重在祛邪,多为泻(清)法,常用 穴(部)位有:天门、太阳、膻中、肺俞、 七节、五经、三关、六腑;
• 旋推法着重补虚,多用于虚证,常用的穴 (部)位有脾经、肺经、肾经;
• 分推法即分阴阳,重在调和阴阳,常用穴 (部)位有:坎宫、手部阴阳、肺俞等
• 二、拿法
• 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两指指端或用拇指指 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拿一定部 位和穴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称拿法。
学推 小 拿儿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 一、推法 • 小儿推法是从成人推法演变而成。它属螺
纹推的范畴,根据其操作形式不同,有直 推、旋推、分推之别。 • 1.直推法 用拇指端外侧缘或拇指螺纹面或 示、中两指螺纹面在穴(部)位上做直线 推动,称为直推法。
• 2.旋推法 用拇指螺纹在穴(部)位上做旋 转移动,速度比运法快,用力比揉法轻, 这种推法称旋推法。
• 如惊风目窜视者:从小天心掐运至内劳, 腹泻呕吐者,虎口至总筋;脾胃不和者: 运脾(土)入肾(水),运肾(水)入脾 (土)。其他还有运八卦,运太阳等法。
七、搓法
用双手的掌面挟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作快 速地搓转或搓摩,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移动, 称为搓法。 • 【动作要领】 1、双手用力要对称 2、搓动要快 3、移动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