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_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村经济 2004.1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
的经验及启示
Ξ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发展研究所美国、巴西城镇化考察团
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 巴西 城镇化
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
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其中,3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3个,20万到100万人口的城市有78个,10万到20万人口的城市有131个,3万到10万人口的城市878个,几千到3万人口的小城市(镇)达34000多个。可见,美国城市的规模差别很大,但以1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镇)居多,大约占城市总数的99.3%。巴西共分26个州和1个联邦区,1999年,全国
Ξ本报告执笔人:黄汉权。
共有5509个市。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共有12个,15万到100万人口的城市有79个,15万人口以下的城市有5428个,占城市总数的98.6%。
美国、巴西不仅城市数量多,以中小城(市)镇为主,而且城市的聚集度很高。大量小城市(镇)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围绕大中城市周围布局,使许多地区的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密集的城市群(带),从而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错落有致的城镇体系。从区域布局看,美国有3个主要的城市群(带)。东北部都市群的城市最为集中,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城市连绵带。它北起波士顿,南到华盛顿,绵延700公里,宽约100公里,美国人将其称之为“波士华氏”(即取两个城市首起字母而成)。这个城市带包括从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数千个大中小城市(镇)。五大湖南部的工业地带的城市也是高度密集。从密尔沃基开始,经过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形成一个城市连绵带。许多大城市地区已经连成一片,往往这个城市的延伸部分却是另一个城市的发展部分,卫星城镇和工业区相互交错,已难以分辨它们是哪一个城市的郊区了。第三大城市连绵带在加利福尼亚州。它北起旧金山湾区,经洛杉矶、圣迭亚戈直到墨西哥边境,呈哑铃形。巴西的城市群(带)尽管没有美国那么明显和完善,但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带的特点也已凸现。例如,从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到贝洛奥里特的大都会区已经基本成形。在它的周围聚集了大批中小城镇,人口约占巴西城市人口的20%。
城市带的形成和大量卫星城的兴起,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上靠无限扩张中心城市管辖范围来实现城市规模扩张所带来的缺陷,抑制了大城市规模过于膨胀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大中小城市在空间和产业布局上相互依存和配套,形成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
(二)中小城市(镇)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中小城市(镇)的发展和作用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别。
从国际经验看,城市化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向城镇集中,并因此促进村镇发展为小城镇,小城镇向小城市转化,大中城市的规模日趋扩大。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人口流向城市的速度加快,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小城镇发展速度相对减慢,甚至出现萎缩和停滞状态。第三阶段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但速度变慢,主要以流向中小城镇为主,同时,大城市人口也向小城镇迁移,由此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自20世纪40年代起,美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即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仍在继续,但速度已经放慢,乡村人口主要流向中小城镇,甚至出现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小城镇迁移的郊区化或逆城市化趋势。1980年的人口普查表明,在整个70年代,美国50个大城市的人口下降了4%,而这些大城市周围的小城镇的人口则增加了11%,中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5%。中小城市(镇)的兴起,是伴随着人口和产业向中小城市(镇)的聚集而发生的。随着中小城市(镇)产业的扩张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中小城市(镇)的商业活动日益活跃,带动了中小城市(镇)经济的发展。比如,在美国洛杉矶的一个小城镇,常驻人口只有9千人,而在这里工作的人口却有7万多人。我们在美国所考察的林顿镇(Renton),2001年有人口5.3万人,而工作人口有4.6万人,工作人口占镇总人口比重高达86.8%。该镇1990年人口为4.2万人,至2001年,11年中人口增长了11.6%。这表明,美国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得到较快发展,小城镇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巴西的城市化起步晚于美国,目前处于城市化的第二阶段,即人口急剧向城市特别是少数几个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的阶段。这导致巴西的城市数量及规模普遍增大。城市的扩容和人口的膨胀,给大城市带来了日益恶化的交通、环境、社会和住房问题。为了减缓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流向大城市的压力,巴西在圣保罗老市区50~80公里半径范围内建设了8个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卫星城,引导人口流向这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目前,这些卫星城的人口大约占圣保罗市总人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