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习题集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度最新最全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精华版

2024年度最新最全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精华版
探讨食品中微生物引 起的腐败变质机理及 其控制措施。
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 质量控制体系,保障 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
2024/3/24
研究食品中有益微生 物的利用及其发酵工 程。
8
02
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及其 特性
2024/3/24
9
细菌
01
02
03
革兰氏阳性菌
如乳杆菌、链球菌等,主 要存在于乳制品、肉类等 食品中,能够产生乳酸等 有益物质。
2024/3/24
革兰氏阴性菌
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 ,常引起食物中毒,对食 品安全具有较大威胁。
芽孢杆菌
如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 孢杆菌等,能够产生芽孢 抵御不良环境,是食品腐 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10
真菌
酵母菌
如酿酒酵母、面包酵母等,在食品发 酵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产生酒精、 二氧化碳等物质。
霉菌
实验内容
02
包括微生物的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生长繁殖实验、食品
中微生物的检验和鉴定等。
实验方法
03
采用经典的微生物学实验方法,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确
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1
实验操作演示
实验准备
介绍实验所需的仪器、试剂和材料等,以及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如 无菌操作台的准备、培养基的配制等。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
2024/3/24
3
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2024/3/24
定义
食品微生物学是研究食品中微生 物的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 、与食品相互作用关系以及食品 安全控制等方面的一门科学。
重要性
食品微生物学对于保障食品安全 、提高食品质量、开发新食品资 源以及推动食品工业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2024版年度食品微生物教案

2024版年度食品微生物教案
6
02
食品中常见微生物类群
2024/2/3
7
细菌类群及其特点
乳酸菌
能够发酵糖类产生乳酸,广泛存在于 乳制品、植物蛋白发酵饮料等食品中, 对改善食品风味和提高营养价值有重 要作用。
醋酸菌
肠杆菌
一类常见的食品污染菌,部分种类能 够引起人类肠道疾病,如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等。
能够将乙醇氧化为醋酸,是食醋制造 过程中的重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生长与控制
深入探讨了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方法,如温 度、湿度、pH值等。
食品微生物检测与鉴定
介绍了常用的食品微生物检测 方法和鉴定技术,如显微镜观 察、培养基培养、分子生物学 方法等。
28
学员自我评价报告
学员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大部分学员表示对课程内容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微生物检测。
学员对课程实用性的评价
学员普遍认为课程内容实用性强,对今后从事食品行业工作有很大帮助。
2024/2/3
学员对教学方法和效果的评价
学员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表示认可,认为讲解清晰、重点突出,同时实验环节也让他们更好地 理解了理论知识。
29
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将更 加严格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未来 食品微生物安全控制将会更加严格,相关法规 和标准也将不断完善。
03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应用
2024/2/3
11
发酵原理及设备简介
2024/2/3
发酵原理
发酵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 有机物转化为特定产物的过程。在 食品加工中,发酵可以改善食品的 风味、口感和营养价值。
发酵设备
发酵设备包括发酵罐、培养箱、搅 拌器等,这些设备为微生物提供适 宜的生长环境,确保发酵过程的顺 利进行。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习题集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习题集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习题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的、形体较小、结构简单生物的总程。

2.什么是食品微生物学?专门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3.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2.研究如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微生物指标。

5.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①通过物质循环②能量的流动和③信息的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有自组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系统的包括的成员生产者植物(包括部分微生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环境(土壤、空气、水)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1. 体积小,面积大2.分布广,数量大3.繁殖快,代谢旺4.易变异,适应强5. 食谱杂、易培养8. 微生物的“生物界之最”①个体最小、形态最简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③胃口最大、食谱最广④抗性最强、休眠最长⑤繁殖最快、变异最易⑥起源最早、发现最晚⑦种类最多、界级最宽9.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一、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阶段—初创时期三、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时期四、生物化学发展阶段—发展时期五、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成熟时期10.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2.研究如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微生物指标;5.进行食品开发——单细胞蛋白质、功能性食品基料(利用微生物制造新的食品原料、产品)。

11.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任务?是为人类提供既有益于健康、营养丰富,而又保证生命安全的食品。

12.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作用?用微生物制造食品,这并不是新的概念。

早在古代,人们就采食野生菌类,利用微生物酿酒、制酱。

但当时并不知道是微生物的作用。

食品安全电子教案

食品安全电子教案
2、观察绿色食品标志,说出其寓意是什么?
让学生小给讨论总结出结果。(它由三部分构成,即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心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整个图形描绘了一幅明媚阳光照耀下的和谐生机,告诉人们绿色食品是出自纯净、良好生态环境的安全、无污染食品,能给人们带来蓬勃的生命力)
9、食品安全教育滞后。由于多年来对食品安全关注的欠缺,一方面导致生产者缺乏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导致消费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无疑影响了食品安全的进展。
三、从我做起,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板书)
小组讨论:如何从自我做起。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们知道了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小结万户;食品消费意识走向科学化、理性化、绿色化;从我做起,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学习,设计一条有关食品安全重要性的公益广告宣传语。
板书设计:
1、什么是食品与安全。
2、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缘。
3、从我做起,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 精彩 通过图片及精彩事例,让学很容易知道,食品安全反思 之处 千家迈出户,从我做起,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教学反思:
通过图片及精彩事例,让学生很容易知道食品安全关系着千家万户,从我做起,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重 点
常见食品分类
难 点
安全食品的标志
课堂类型
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
事例说明
教(学)具
多媒体
教学手段
计算机
教学过程:
导入:用事例让学生明白,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与我们大家是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但 个性化伴随而来的各种各样的危害却也充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 设计之中,危害我们的健康。

2024年《食品微生物》教案

2024年《食品微生物》教案

《食品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2)掌握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能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初步判断;(3)熟悉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食品微生物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提高学生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内容1.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1)细菌: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2)真菌:酵母菌、霉菌;(3)病毒:噬菌体、植物病毒、动物病毒。

2.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1)发酵作用:如酸奶、泡菜、酱油等;(2)腐败作用:导致食品变质、产生异味等;(3)致病作用: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3.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1)传统方法:形态观察、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2)现代方法:PCR技术、ELISA技术、基因芯片等。

4.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1)物理方法:高温、高压、辐射等;(2)化学方法:防腐剂、抗氧化剂等;(3)生物方法:益生菌、生物防腐剂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食品中都有哪些微生物吗?(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讲授新课(1)讲解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及特点;(2)讲解食品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作用;(3)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检测方法;(4)讲解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措施。

3.实践操作(1)观察食品微生物的形态;(2)进行食品微生物的检测实验;(3)讨论食品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4.小组讨论(1)如何保证食品中的微生物安全?(2)如何正确选择和食用发酵食品?5.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2)拓展食品安全相关知识。

2024版《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2024版《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10
03 食品中的微生物
2024/1/28
11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种类
01
02
03
细菌
包括乳酸菌、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等,广泛存在于 各类食品中。
2024/1/28
真菌
如酵母菌、霉菌等,常见 于发酵食品和潮湿环境中。
病毒
虽然不直接在食品中生长, 但可通过食品传播,如诺 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12
食品中微生物的来源与污染途径
《食品微生物学》电子教案
2024/1/28
1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微生物基础知识 • 食品中的微生物 •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 食品微生物控制技术 •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指导
2024/1/28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 目标
2024/1/28
3
食品微生物学概述
食品微生物学的定义
研究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 理生化特性以及与食品相互关系的科 学。
2024/1/28
25
实验三: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鉴定
01 实验目的
学习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方 法,掌握酵母菌死活鉴定的原理 和操作步骤。
02
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具有 多种形态和生理特征。通过观察 酵母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 对其进行分类和鉴定。酵母菌的 死活鉴定可以通过观察其细胞壁 完整性和细胞质流动性来判断。
实验步骤
制备霉菌涂片、观察霉菌形态、进行分类鉴定、记 录实验结果。
2024/1/28
实验原理
霉菌是一类多细胞真菌,具有多种形态和生理特征。 通过观察霉菌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可以对其进行分 类和鉴定。霉菌的分类鉴定主要依据其菌丝体特征、 孢子形态和菌落特征等。

12-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12-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三、 水产品
1. 鱼的微生物学 ; 2.甲壳类动物及软体类动物的微生物学; 3.鱼肉的腐败 ;
2020/7/9
四、 植物产品
1. 谷类 ; 2.豆类、坚果和油籽; 3.水果和水果制品; 4.蔬菜和蔬菜制品;
2020/7/9
第三节 食品保藏微生物学
一、 高温加热
1. 巴氏消毒法和阿贝氏消毒法 2. 微生物至死温度的定量分析 3. 加热过程
第十二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三、 环境因素
1)温度; 2)气体; 3)湿度;
第二节 大宗农产品的微生物学
一、 乳(奶)
1. 原料乳中的微生物 ; 2. 牛乳的加热处理; 3. 乳油;
2020/7/9
二、 肉类
1.肉类营养及微生物生长 ; 2.肉类初级加工中的微生物学; 3.鲜肉的腐败;
2020/7/9
四、 病毒性食物中毒
(1)肠道病毒污染源; (2)脊髓灰质炎; (3)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4)肠胃炎病毒; (5)海绵状脑炎; (6)病毒的控制;
2020/7/9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 罐装食品 三、 微波辐射 四、 高压作用—帕斯卡作用 五、 低温保藏—冷藏和冻藏 六、 化学防腐剂 七、 气调 八、 水分活度的控制
第四节 食物中毒
一、 概述
引起食物传染病频率最高的食品是动物性食品,包括肉、禽、乳、 蛋及其制品。主要的病原菌是沙门氏菌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食物中毒根据病原菌可分为细菌性食物中毒、真菌性食物中 毒、病毒性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还可根据中毒原因分为毒素型食物中毒和感染型食 物中毒。
2020/7/9
二、 细菌性食物中毒
(1)毒素前体物中毒; (2)非侵入型感染中毒; (3)侵入型感染中毒;

食品质量安全与微生物的关系PPT教案

食品质量安全与微生物的关系PPT教案

2021/8/5
22
➢ 病菌的来源及中毒的 预防 家畜、家禽和野生 动物 常引起中毒的食品 有鸡蛋、牛奶及家 禽等 食品煮熟、烧透 低温存放 食用前重新加热
2021/8/5
病例数(每十万人)
30 25 20 15 10
5 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年度
1980
1985
2021/8/5
21
沙门氏菌及胃肠炎
沙门氏菌在水中能存活2-3周,粪便中可活1-2个月。 肠热症:即伤寒、副伤寒,病原体是伤寒或副伤寒杆菌。 胃肠炎(食物中毒):是当前最常见的沙门氏菌病。主
要由于摄入被大量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杆菌,猪霍乱 沙门氏菌等污染的食物而引起。 败血症:多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及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
1960年,英国10万只火鸡中毒,出现肝 脏出血、坏死、肿大、肾肿大。
研究发现火鸡饲料中的花生粉含有一种 荧光物质,并证实由黄曲霉生成,命名 黄曲霉毒素
已经发现黄曲霉毒素20多种,在紫外产 生蓝紫色荧光为B1和B2,产黄绿色为G1 和G2,摄入B1和B2后在乳汁和尿中的代 谢产物为M1和M2,以B1的毒性最强
2. 大肠菌群与致病菌来源相同,在外界的生存时间相似,数 量较大,易检
3. 当有大肠菌群时,就有致病菌的可能,越高,致病菌可能 性愈大。当然有大肠菌群时不一定就有致病菌
2021/8/5
15
肠球菌—冷藏食品的指标菌
与大肠菌群一样,都来源于粪便,在自 然界的分布与大肠菌群类似。
大肠菌群在低温时容易死亡,降低其指 标作用
1)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是旅 游者和儿童腹泻的常见病因。热带尤为常见。由食入污染食物和 水而致病。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发 展中国家婴儿腹泻重要病原菌。传染源来自食品操作人员或粪便 污染供水设施。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由人 -人传染而致病(推测为粪-口途径)。与菌痢的发病相似。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 所致疾病为出血性结肠炎。(o157) (5)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rent E.coli,EAEC):是儿 童持续性腹泻的病因之一。

1 1章2节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

1 1章2节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
通过水、空气、人、动物、机械设备及用具等而使食品发生 微生物污染称外源性污染。是最常见的污染途径。
/20070923/images/1 190599678468_1190599678468_r.jpg
3 (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1) 食物中毒的概念: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
食品腐败变质有毒 食物中毒
人畜共患传染病
1、 食品的M污染源
食品原料和各过程的环境条件和卫生状况决定M的污染程度 卫生状况不好:M污染食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起食品
变质,甚至产生毒素,造成食物中毒 卫生状况良好: M较少污染食品
针对M生命活动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达到预 防和控制M对食品污染的目的。
毒物质 植物性中毒食品:3类,天然有毒;加工过程未破坏;在
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有毒物质 化学性中毒食品:4类,污染的,误食的,违规添加的,
变质产生的
从这—概念可以看出,食物中毒属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
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 维生素缺乏引起的胃肠障碍, 个别人吃了某种食品(如鱼、虾、牛奶等)而发生的变态反 应性疾病, 经食品而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伤寒等)和寄生虫病(如旋 毛虫病等),这些都不属于食物中毒的范围 。
的食品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 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微生物的中 毒后也可引起传染,如沙门氏菌引起的中毒)
是食品卫生国家标准——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 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对食物中毒给予了界定。
2)能引起中毒的食品:5大类
细菌性中毒食品: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真菌性中毒食品: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 动物性中毒食品:2类,天然的和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有

第十四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mdash; mdash;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检验检

第十四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mdash; mdash;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检验检
第十四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食品卫生的微生物学检验
检验内容:
细菌总数的测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的测定;
病原菌检验;
注意事项: 1、要提前了解有关微生物的特性 2、做好准备工作(培养基、标准
菌株及其他材料的准备); 3、注意无菌操作:
打开任何样品容器之前,在取样开口 处的周围表面,必须擦干净,去除会 污染样品的物质,用70%酒精擦拭消 毒,防止污染。
③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根据表中例4) 1、无菌操作,取试样10克(或10毫升)放于含有100毫升(如检样为液体则改为90毫升)灭菌生理盐水或其它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 (瓶内予先放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作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第二节 大肠菌群最近似数(MPN)的测定
一、概念/单位:[个/100ml·g] 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 24h能发酵乳糖产酸
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 菌。
二、测定方法 1、样品稀释(同细菌总数测定); 2、接种乳糖胆盐发酵管(3×3=9支); 3、鉴别培养(伊红美兰、远藤氏琼脂); 4、乳糖复发酵试验; 三、结果报告(按照国标及有关标准)
第三节 病原菌检验
一、检验内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葡萄球 菌、变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等。
二、检验方法:以沙门氏菌为例 1、前增菌; 2、选择性增菌; 3、选择性平板分离; 4、生化试验; 5、血清学反应;
三、实验结果:食品中不允许有病原菌存在。 ★ 检验程序见下页图
三、实验结果:食品中不允许有病原菌存在。
1、无菌操作,取试样10克(或10毫升)放于含有100毫升(如检样为液体则改为90毫升)灭菌生理盐水或其它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 (瓶内予先放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作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1、无菌操作,取试样10克(或10毫升)放于含有100毫升(如检样为液体则改为90毫升)灭菌生理盐水或其它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 (瓶内予先放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作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一、概念/单位:[个/100ml·g] 一、概念/单位:[个/100ml·g] 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皿时,应采取两个平皿平均数;

10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

10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


学 第 十 章
⑵中毒发生的原因。 大多数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是 活菌对沙门氏菌肠黏膜的侵袭导致的 感染型中毒。目前,至少可以肯定某 些如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 除引起感染型中毒外,所产生的肠毒 素在导致食物中毒发生中亦起重要作 用。因此,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可能具 有细菌侵入和肠毒素两者混合型中毒 特性。③引起中毒的食品及污染途径。
食 品 微 生

学 第 十 章
㈠通过水而污染 食品生产过程中如果直接应用 未经净化消毒的地面水则会有较多 的微生物污染食品。同时,还可能 有其他污染物和有毒物品使食品污 染,这是食品加工卫生所不允许的。 自来水是将天然水净化消毒而供饮 用,达到了国家卫生标准。
第一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食 品 微 生
食 品 微 生

学 第 十 章
当人和动物有病原微生物寄生而 造成病害时,患者体内就会有大量的 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排泄 物向体外排出,其中少数菌是人、畜 共患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结核 杆菌、布氏杆菌(Bacterium burgeri)。它们污染食品和饲料造成 人、畜患病或食物中毒。 ㈤食品加工设备与包装材料
食 品 微 生

学 第 十 章
各种水域如海洋、湖泊、江河具 有微生物生存的一定条件,自然界的 水源中都含有不同量的无机物质和有 机物质。水的表面含氧量较多,淡水 pH在7.0~7.4之间,水的温度随气温 变化而改变。因此,不同性质的水源 中可有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在其中活动 和生存。 ㈣人和动植物
第一节 食品的微生物污染
第二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二节
食 品 微 生
细菌性食物中毒

学 第 十 章
⑶预防措施 沙门氏菌的预防措施亦即细菌性食 物中毒的预防措施,主要抓住三个环节。 ①防止食品被沙门氏菌污染。 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卫生监督及 家畜、家禽宰前和宰后兽医卫生检验, 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屠宰时,要特 别注意防止肉尸受到胃肠内容物、皮毛、 容器等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习题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是指一切肉眼看不见的、形体较小、结构简单生物的总程。

2.什么是食品微生物学?专门研究微生物与食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3. 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2.研究如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微生物指标。

5.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①通过物质循环②能量的流动和③信息的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有自组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系统的包括的成员生产者植物(包括部分微生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环境(土壤、空气、水)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1. 体积小,面积大2.分布广,数量大3.繁殖快,代谢旺4.易变异,适应强5. 食谱杂、易培养8. 微生物的“生物界之最”①个体最小、形态最简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③胃口最大、食谱最广④抗性最强、休眠最长⑤繁殖最快、变异最易⑥起源最早、发现最晚⑦种类最多、界级最宽9.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一、感性认识阶段—史前时期二、形态学发展阶段—初创时期三、生理学发展阶段—奠基时期四、生物化学发展阶段—发展时期五、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成熟时期10.食品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1. 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2.研究如利用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食品;3.研究如何控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食品发生腐败变质;4.研究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制定食品中微生物指标;5.进行食品开发——单细胞蛋白质、功能性食品基料(利用微生物制造新的食品原料、产品)。

11.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任务?是为人类提供既有益于健康、营养丰富,而又保证生命安全的食品。

12.有益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作用?用微生物制造食品,这并不是新的概念。

早在古代,人们就采食野生菌类,利用微生物酿酒、制酱。

但当时并不知道是微生物的作用。

随着对微生物与食品关系的认识日益加深,对微生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理的理解,也逐步扩大了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范围。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有三种方式:①微生物菌体的应用:食用菌就是受人们欢迎的食品;乳酸菌可用于蔬菜和乳类及其他多种食品的发酵,所以,人们在食用酸牛奶和酸泡菜时也食用了大量的乳酸菌;单细胞蛋白(SCP)就是从微生物体中所获得的蛋白质,也是人们对微生物菌体的利用。

②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应用:人们食用的食品是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的代谢产物,如酒类、食醋、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

③微生物酶的应用:如豆腐乳、酱油。

酱类是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将原料中的成分分解而制成的食品。

微生物酶制剂在食品及其他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13.食品微生物应用表现在哪些方面?①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微生物:在微生物中,具有经济价值、有助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微生物微生物资源丰富,利用少,不到1%,具有开发潜力;再生性资源重视微生物特有的生命现象利用微生物战胜疾病②微生物与环境环境“清道夫”③微生物菌体食品(食用菌)中国菌物种约有18万种,大型真菌约2.7万种、功能菌1.35万种。

④微生物风味物质用生物法生产风味物质。

微生物发酵生产风味物质的方法以及采用合适前体物质通过生物转化生产的风味物质方法⑤微生物与食源性污染食源性疾病是一种广泛存在且不断增多的公共卫生问题,不管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存在。

由此而产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各国政府、厂家和消费者都十分关心的大事,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目标。

第二章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变质1.什么是食品污染(food contamination):指在各种条件下,导致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到食物,造成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等。

2.食品污染分哪几类?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3.食品微生物污染的来源?污染来源:土壤、空气、水、操作人员、动植物、设备、包装材料等;4.食品微生物污染途径?内源性、外源性;(包括通过水而污染、通过空气而污染、通过人及动物而污染、通过用具及杂物而污染)5.水活度的定量涵义?(名词)是一个比渗透压更有生理意义的物化指标。

它表示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微生物生长的最低Aw)6.各种微生物生长繁殖范围的aw值在(?)之间 0.6 ~0.9987.控制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措施有加强环境管理(垃圾的无害化管理、粪便的无害化管理、污水的无害化管理)和加强食品生产的卫生管理(食品的运输卫生和贮藏卫生、食品生产卫生、个人卫生、食品生产用水卫生)8.大肠菌群作为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的原因是什么?(1)大肠菌群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区系,并且只存在于人和动物肠道中。

(2)大肠菌群通常与动物肠道病原菌同时存在,只是数量不同。

(3)动物肠道病原菌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较差,在体外环境中极易死亡,所以难以在食品中检出。

9.菌落总数:在被检样品的单位质量g、容积ml或表面积cm2内,在严格规定的条件(培养基及其PH、培养温度、时间、计数方法等)培养生成的细菌菌落总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fu/g.ml.cm2表示。

10.菌落总数卫生学意义:食品清洁状态的标志、预测食品的保存期11.细菌总数作为食品卫生质量的指标食品中微生物数量的表示方法:1g食品、1cm2的食品表面积和1ml食品中的细菌(杂菌)总数表示。

细菌(杂菌)总数作为食品卫生质量评定的。

原因:(1)反映食品的新鲜程度(2)食品生产过程中有否变质(3)食品生产的一般卫生情况12.大肠菌群:来自人与温血动物肠道 35-37°C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革兰氏阴性G-无芽孢杆菌。

包括:埃希氏菌属(典型大肠杆菌)、柠檬酸杆菌属、肠杆菌属 (非典型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13.不适于用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指示菌的食品?冷冻食品\ 经射线照射处理的食品\ pH较高的食品在上述食品中大肠菌群的细菌比许多肠道病原微生物更易死亡14.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和条件 ?1.食品本身的组成和性质(僵直、呼吸作用)①营养成分 (高蛋白食品蛋白分解)、(高糖食品发酵产酸)、(高脂食品油脂酸败)② PH值( PH<4.5 安全食品)、(PH>5.8 食品易腐败)③食品水分;④食品渗透压:低渗溶液:微生物吸收水分膨胀破裂;高渗溶液:微生物脱水死亡;⑤食品的状态:食品组织结构是否完整及所含的不稳定物质2.微生物: 细菌、酵母和霉菌,尤其是细菌更占优势;3.环境因素:温度、湿度、氧气、紫外线15.食品腐败变质的鉴定指标?1.感官鉴定:色、香、味、组织变软等;2. 化学鉴定①高蛋白食品②脂肪酸败鉴定指标16.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顺序?动物性食品>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肉类>鱼类>蛋类>奶类植物性食品:植物油>粮食>蔬菜>水果17.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措施①加强对农药生产和经营的管理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③制定和严格执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第三章微生物引起食品变质的条件1. 什么是酸性食品和非酸性食品?举例非酸性食品:pH值在4.5以上者称为非酸性食品。

从食品原料及其制品来看,几乎所有的蔬菜,乳、肉等动物性食品都属于非酸性食品。

酸性食品: pH值在4.5以下者称为酸性食品。

而所有的水果都属于酸性食品。

2.食品腐败变质的机理是什么?①食品中蛋白质的分解(食品中蛋白质的变质主要是腐败)。

食品蛋白质变质的主要特征:-挥发性和特异的恶臭味-颜色变化-组织变软、变黏-挥发性盐基总氮上升②食品中脂肪的分解(食品中脂肪的变质主要是酸败)。

化学过程:油脂的自身氧化: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物→醛、酮食品中脂肪的变质主要特征:-过氧化值上升-酸度上升-羰基(醛酮)反应阳性-特有的“哈喇”味-肉、鱼类食品脂肪的超期氧化变黄-鱼类的“油烧”现象③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变质主要是酸败或酵解)。

化学过程:食品变质的主要特征:-酸度升高-产气,稍带有甜味、醇类气味3.水分活性值指的是什么?它在食品微生物学中有何意义?4.简述温度对食品腐败的影响食品的环境条件对微生物能否在食品中生长繁殖,造成食品腐败变质有很大影响的,这些条件主要指温度、气体、湿度(同前面Aw)等。

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适宜的温度可以促进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加快生长繁殖速度;而不适宜温度可以减弱微生物生命活动或导致微生物在形态、生理特性上的改变,甚至可促使微生物死亡。

第四章不同食品的变质1.微生物引起果汁变质的现象?胨化:使不溶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可溶状态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胨化商业灭菌:食品经过杀菌处理后,按照所规定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在所检食品中无活的微生物检出,或者只能检出极少数的非病原微生物,但他们在食品的保藏过程中不可能生长繁殖,这种从商品角度对某些食品提出的灭菌要求,称为商业灭菌腐败:食品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分解造成的败坏,称为腐败。

酸败: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或脂肪被微生物分解产酸而败坏,称为酸败。

2.罐藏食品的分类?罐藏食品可根据酸性的不同,分为低酸性罐头(动物性原料制成的罐头,蛋白质含量高)、中酸性罐头、酸性罐头、高酸性罐头(植物性原料制成的罐头,碳水化合物含量高)3.合格产品的罐盖和罐底是平的或向内凹陷(因为罐藏食品是将原料经过预处理、装罐、杀菌、密封后而成。

因罐内保持一定的真空度)。

4.罐藏食品变质的原因?化学因素:如罐头容器的马口铁与内容物相互作用引起的氢膨胀(主要发生于中酸性罐头)物理因素:如温度过高或排气不良,造成的金属容器腐蚀穿孔。

微生物因素:罐内残留的微生物(多是产芽孢的耐热微生物)漏罐后的微生物再次污染5.罐藏食品腐败变质的外观类型?平盖酸败(平听:平酸菌、中温芽孢细菌、不产芽孢乳酸菌、致黑梭状芽孢杆菌(硫化物腐败)、霉菌胖听:除部分氢膨胀外,胖听主要由微生物生长繁殖而造成,即TA腐败产生的CO2和H2、中温梭状芽孢杆菌发生丁酸腐败,产生CO2和H2、中温需氧芽孢杆菌、不产芽孢细菌、酵母菌、霉菌发酵糖类产酸产气引起罐藏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微生物:嗜热芽孢细菌、中温芽孢细菌、不产芽孢细菌酵母菌:酵母菌和霉菌往往是由于杀菌温度不够或漏罐、罐内真空度不够而出现,主要存在与酸性或高酸性食品中,常造成罐头膨胀霉菌:6.平酸腐败(平盖酸败):变质的罐头外观正常,内容物由于细菌的活动变质,呈轻、重不同的酸味,导致平盖酸败的微生物习惯上称为平酸菌。

引起罐头平盖酸败的典型菌种: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第五章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1.食品污染造成的危害?1)影响食品感官性状2)食物中毒3)机体的慢性危害4)致畸、致突变、致癌(三致作用)2.食物中毒?凡是经口摄入正常数量“可食态”含有致病菌、生物性或化学性以及动植物性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以急性感染或中毒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称为食物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