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合集下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背景及意义医疗卫生事业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事业,医务人员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体,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同样关系到患者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在医疗工作中,医务人员常常面临着各种职业安全的威胁,如生物、化学、物理、心理等方面的危害。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制定和完善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目标1. 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防护体系,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2. 减少和消除职业危害因素,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

4. 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主要内容1. 生物安全防护制度(1)加强生物安全意识,掌握生物安全知识和防护技能。

(2)严格执行生物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防止生物污染和交叉感染。

(3)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严格执行废弃物分类、包装、标记和处置规定。

(4)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疫苗接种和健康体检。

2. 化学安全防护制度(1)加强化学安全意识,掌握化学危险品知识和防护技能。

(2)合理使用化学药品和消毒剂,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3)加强化学药品储存和管理,严格执行化学药品使用和处置规定。

(4)定期进行化学中毒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能力。

3. 物理安全防护制度(1)加强物理安全意识,掌握物理危害因素知识和防护技能。

(2)加强医疗设备维护和检测,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3)严格执行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性设备使用规定,加强放射防护。

(4)做好噪声、振动、温度等物理因素的防护工作。

4. 心理安全防护制度(1)加强心理安全意识,关注医务人员心理健康。

(2)建立心理支持系统,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3)加强工作压力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

(4)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

四、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实施与监督1. 制定职业安全防护制度,明确责任和分工。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防护
工作压力
医务人员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紧急情况处理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需要做出快速决策,可能面临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
04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防护 的预防措施与应对策略
物理因素危害的预防与应对
总结词
物理因素危害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主要风险之一,包 括锐器伤、辐射、噪音等。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正确使 用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锐器等,以及应对策略,如 及时处理伤口、佩戴防护用具等。
帽等防护用品,以减少感染风险。
禁止接触感染物质
03
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等感染物质。
行业标准与规范
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与规范
如《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要求医务人员必须遵 守。
医疗机构内部制定的规范和流程
各医疗机构应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流程,以确 保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化学因素危害的预防与应对
总结词
化学因素危害包括药品的毒性、腐蚀性等,可能对医务 人员的皮肤、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应采取预 防措施,如正确存储和使用药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等 ,以及应对策略,如及时寻求医疗帮助、远离化学危害 源等。
详细描述
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化学药品,如抗生 素、消毒剂等。这些药品可能存在毒性、腐蚀性等危害 ,对医务人员的皮肤、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因此,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正确存储和使用药品、佩戴 个人防护用品等,以减少化学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同时,在面对已经出现的化学因素危害时,应采取应对 策略,如及时寻求医疗帮助、远离化学危害源等,以减 轻伤害程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1.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及医院感染分级防护制度,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措施:2.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5.使用紫外线消毒灯,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6.干热灭菌时勿与烤箱底部及四壁接触,灭菌后要待温度降到40℃以下再开箱,以防炸裂。

7.压力蒸汽灭菌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常规保养和检查措施应按厂方说明书的要求严格执行。

8.接触戊二醛等消毒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吸入体内或皮肤黏膜上,一旦溅上,应及时用清水清洗。

篇二:1.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科室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合格的防护用品,如口罩(一次性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罩、隔离衣或防护服等)。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在医疗行业中,医务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健康风险和安全挑战。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确保他们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一系列的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应运而生。

这些原则涵盖了从预防感染到处理医疗废物,从应对暴力事件到保障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

首先,预防感染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在进行任何侵入性操作,如注射、采血、手术等时,必须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无菌,使用经过严格消毒的器械和设备。

医务人员自身也要做好手卫生,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和时机洗手,这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同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装备(PPE)是必不可少的。

在接触可能有感染风险的患者或物质时,应根据情况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

例如,在处理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佩戴符合标准的医用防护口罩;在进行可能产生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要戴上护目镜和防护面罩。

而且,要确保所使用的 PPE 质量合格,大小合适,并且正确穿戴和脱卸,以避免在这个过程中造成自身污染。

除了感染风险,医务人员还可能面临物理性伤害。

在医院中,各种医疗设备的使用,如 X 光机、CT 机等,会产生辐射。

因此,必须遵循辐射防护原则。

工作人员要了解设备的辐射剂量和安全范围,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距离,穿戴专门的防辐射装备。

在搬运重物、协助患者移动等过程中,容易发生肌肉拉伤、扭伤等情况。

所以,要掌握正确的搬运技巧和姿势,必要时使用辅助设备,以减少物理性伤害的发生。

化学性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医院中常用的消毒剂、清洁剂、化疗药物等都可能对医务人员的健康造成损害。

对于这类化学物质,要了解其特性和安全使用方法,在使用过程中保持通风良好,佩戴合适的防护手套和口罩。

如果不慎接触到这些化学物质,应立即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

在医疗环境中,医务人员还可能遭遇暴力事件。

为了保障自身安全,需要遵循预防暴力的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一、引言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面临着各种职业风险和安全威胁,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和职业安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等。

三、职业安全防护原则1、预防为主: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改善工作环境、规范操作流程等措施,预防职业安全事故的发生。

2、综合治理:整合医院内部资源,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共同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工作。

3、科学管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4、个人责任:医务人员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遵守职业安全防护规定,履行个人防护责任。

四、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一)生物性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佩戴口罩、帽子、手套等防护用品。

2、处理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时,应使用专用容器,并按照规定进行消毒处理。

3、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

(二)化学性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抗肿瘤药物等化学物质时,应佩戴防护手套、护目镜等防护用品。

2、正确储存和使用化学物质,避免发生泄漏和误接触。

3、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化学物质在工作环境中的浓度。

(三)物理性职业暴露1、医务人员在进行 X 线、CT 等放射性检查时,应穿戴铅衣、铅帽等防护用品,严格控制照射剂量。

2、操作激光、高温设备时,应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等,防止烫伤和眼睛损伤。

3、长期站立或弯腰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定期进行身体活动,预防肌肉骨骼疾病。

(四)职业暴露后的处理1、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进行局部处理,如冲洗、消毒伤口等。

2、及时报告科室负责人,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3、根据暴露的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预防性用药等。

五、医疗废物管理1、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

2024版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指南

2024版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指南

04
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应立即进行 初步清洗,去除表面的污物和
血迹。
按照医疗器械的材质、功能、 危害程度进行分类清洗。
严格遵循清洗剂、消毒剂的使 用说明,确保消毒效果。
清洗消毒后的医疗器械应干燥、 包装、储存于无菌环境中。
设备安全检查与维护保养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确保 其性能完好、安全可靠。
对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及时更换 磨损部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严格划分三区两通道
设置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以及医务人员通道和患者通 道。
患者分类管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传染性,将患者分别安置在相应区域,并采取不 同级别的防护措施。
探视制度执行
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限制探视时间和人数,以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处理流程
废物暂存与交接
设置专门的医疗废物暂存间,并安排专人 管理,与废物处理单位进行交接登记。
特殊药品如麻醉药、精神药、毒性药等应专柜存放,加 锁保管。
定期对药品进行盘点,确保账物相符,防止药品过期、 变质等问题。
处方审核与调配流程优化
处方应经药师审核无误后方可调 配,确保用药安全。
药师应对处方中的药物剂量、用 法、配伍禁忌等进行仔细核查。
调配药品时应遵循先进先出原则, 确保药品质量。
对于特殊用药或存在用药风险的 处方,药师应与医师沟通确认后 再行调配。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分析
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
对医务人员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监测, 如辐射、化学物质等。
监测结果分析
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评估危害因素对医务人员健康的影响程 度和风险水平。
防护措施改进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及时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降低职业病危害因 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精选5篇)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1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细菌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它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第三条各科室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加强医务人员预防与控制感染的防护工作。

第二章预防第四条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源物质采取防护措施。

第五条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疾病感染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面罩;有可能发生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诊疗和护理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第六条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第七条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第三章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第八条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如被HBV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气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高效价球蛋白,同时进行血液乙肝标志物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在医疗环境中,医务人员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职业风险,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和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危害。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必须遵循一系列的防护原则。

生物性危害是医务人员面临的最常见风险之一。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或者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为了有效防护生物性危害,首先要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这意味着无论患者是否被确诊患有传染性疾病,医务人员都应将其视为潜在的传染源,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在进行可能产生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时,如手术、穿刺等,应佩戴防护眼罩或面罩;接触患者前后要规范洗手,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处理传染性患者时,要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额外的隔离措施。

比如,对于空气传播疾病,如肺结核,患者应安置在负压病房,医务人员要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对于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要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医务人员要穿戴隔离衣、手套等。

化学性危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化学消毒剂、麻醉气体、抗肿瘤药物等。

长期接触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对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

因此,要遵循正确的使用和储存化学物品的原则。

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要确保通风良好,佩戴合适的防护手套和口罩;对于麻醉气体,要定期检测设备的密封性,防止泄漏;在配制和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在专门的配药室进行,并穿戴防护装备,如防护服、护目镜等。

物理性危害同样需要关注。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常见的物理性损伤之一,如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等。

为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应使用具有安全设计的医疗器械,如自毁式注射器、防刺伤的手术器械等。

在处理锐器时,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将使用后的锐器立即放入专门的锐器盒中,切勿徒手弯曲、折断或重新套上针头。

此外,长时间的站立、弯腰、搬运重物等可能导致医务人员出现肌肉骨骼损伤。

医疗机构应提供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备和工作环境,如可调节高度的工作台、舒适的座椅等。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管理人员等。

第三条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综合治理的原则。

二、组织管理第四条成立医疗机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领导小组,负责全院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职业卫生安全防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包括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宣传教育、培训、检查、监督、考核等。

第六条各科室设立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措施第七条医务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符合健康要求后方可上岗。

第八条医务人员应当掌握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包括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化学安全、放射防护等。

第九条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防护服、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第十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定期进行手卫生,防止交叉感染。

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注意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可能含有病原体的物质。

第十二条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保持工作场所通风良好,降低空气中污染物浓度。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在操作放射性设备时,应当严格遵守放射防护规定,防止辐射危害。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在接触化学药品时,应当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防止化学药品对人体的危害。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在接触生物制品时,应当严格遵守生物安全规定,防止生物危害。

四、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培训第十六条医务人员应当定期参加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培训,提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第十七条医务人员培训内容包括: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知识、操作规程、防护用品的使用、事故应急处理等。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三篇)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三篇)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与安全防护是保障医护工作者身体健康和安全的关键措施。

由于医务人员从事的工作特殊性和困难性,他们常常面临各种健康与安全风险,包括职业病、感染风险、工作压力等。

因此,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防护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对于个体的身体健康有利,还能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行和提高医疗质量。

一、职业病防护医务人员由于长期与各种病原体接触,容易患上职业病。

而且许多职业病多年后才会出现症状,给医务人员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

因此,做好职业病的防护工作非常关键。

首先,要加强职业病防护知识的宣传与培训,让医务人员了解职业病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

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病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医院应制定完善的职业病防护制度和规章制度,要求医务人员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在工作中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同时,医院还应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提前发现潜在的职业病患者,给予相应的治疗和康复。

最后,要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病预防措施的监督与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做法,确保医务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二、感染防护医务人员常常面临感染风险,尤其是在处理传染病患者时。

因此,加强感染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各项规定和操作规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确保自身的健康状态。

其次,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各项预防措施的有效执行,包括手卫生、消毒操作、环境卫生等。

同时,医院还应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供给医务人员使用,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此外,对于被感染的医务人员要及时隔离治疗,同时要做好其它员工的防护工作,以避免感染蔓延。

三、工作压力管理医务人员长期面对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导致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

因此,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工作压力的管理与缓解。

首先,医院应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任务量,避免过度工作的情况发生。

其次,医院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安静的工作空间、适宜的温度和光线等,提供舒适的休息条件。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是指为保障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防护装备: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等,以防止感染和受伤。

2. 工作环境管理:要求医疗机构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包括通风设备、消毒措施、废物处理等,减少职业危害的风险。

3. 感染控制措施:要求医务人员采取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医疗废物分类处理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4. 职业健康监测:要求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体检、职业病筛查等,及时发现和预防职业病。

5. 培训与教育:要求医务人员接受相关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和教育,包括职业危害认识、防护措施操作等,提高职业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

6. 应急预案:要求医疗机构制定应急预案,包括突发事件的处理流程、人员转移安排、物资储备等,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救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以上就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措施和制度的有效实施,可以有效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高医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制度一、目的为了保障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的人身安全和职业健康,预防职业性疾病和职业伤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等。

三、职业安全防护原则1. 预防为主:医院应当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工作,预防职业性疾病和职业伤害的发生。

2. 分类防护:根据不同的职业风险,采取相应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3. 标准操作: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用品。

4. 持续培训: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职业安全防护措施1. 个人防护措施(1)医务人员应当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防护鞋等。

(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时,应当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3)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操作、手术等高风险操作时,应当采取严密的防护措施。

2. 环境防护措施(1)医院应当保持诊疗环境整洁、卫生,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

(2)医院应当合理布局,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置明显的标识。

(3)医院应当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定。

3. 设备防护措施(1)医院应当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保证设备的安全性能。

(2)医务人员应当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

(3)医院应当加强对放射性物质、化学试剂等危险品的管理,确保其安全使用。

4. 管理防护措施(1)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2)医院应当加强对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医院应当建立职业暴露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五、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与教育1. 医院应当定期组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2. 医院应当对新入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确保其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医院是一个特殊的工作场所,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各种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

本文将从人身安全、职业暴露、感染控制等方面介绍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措施。

一、人身安全1.安全教育和培训:医院应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明确责任人和工作流程,确保各项安全措施的有效落实。

3.加强安保措施:医院应设立安保岗位,加强对门禁、通道、设备和重要区域的监控和管理。

并配备安全技防措施,如安全门、监控摄像等。

4.防范暴力事件:医院应加强对患者家属和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医患纠纷,防范和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5.完善应急预案:医院应制定并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地震、爆炸等。

并进行定期演练,提高医务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职业暴露1.个体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容易接触到病原微生物、有害物质等。

医院应配备防护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体防护装备,保障医务人员的安全。

2.遵守操作规程:医院应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要求医务人员在进行有危险性的操作前必须佩戴个体防护装备,规范工作流程,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3.废物分类和处理:医院应加强对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对有感染性的废物进行专门处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定期体检:医务人员应进行定期的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职业暴露带来的健康问题。

三、感染控制1.手卫生:医务人员应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患者之前、之后,以及进行操作前后。

并严格遵守相关手卫生操作规范。

2.消毒措施: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制度,对各种物品、设备进行定期消毒和清洁。

3.废物管理:对于有感染性的废物,医院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避免感染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4.个体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应佩戴个体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医务人员是面对疾病和病毒最直接的群体之一,他们在工作中很容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可能会受到感染的风险较高。

因此,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至关重要,能够保障他们的个人安全,减少感染的风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1.穿戴个人防护装备(PPE):医务人员在接触病人和进行医疗操作时,必须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或面罩、防护服等。

这些装备能够隔离病原体,避免直接接触和传播。

2.严格的手卫生:医务人员需要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手术前后、处理感染性废物后等。

正确的手卫生方法包括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进行消毒。

3.定期疫情教育培训:医务人员需要定期接受疫情教育培训,了解最新的病毒信息、防护知识和应对策略。

这能够增加他们的防护意识,提高应对病毒的能力。

4.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需要遵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原则,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抗生素。

这样能够减少细菌的耐药性问题,并降低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5.规范操作和正确废物处理:医务人员需要遵守规范的操作流程,并正确处理感染性废物和医疗器具。

这样能够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保障自身和其他人员的安全。

6.健康监测和主动报告:医务人员需要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包括体温、咳嗽、乏力等症状的观察。

一旦发现自己有可能被感染,应主动报告并接受及时的检测和隔离。

8.定期接种疫苗:医务人员应按照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定期接种疫苗,包括流感疫苗、乙肝疫苗等。

这样能够增强个体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9.协作与交流:医务人员需要加强协作与交流,特别是与其他科室和相关部门的协作。

这样能够更好地了解病人的病历和诊断结果,减少重复操作和减轻工作压力。

10.职业安全和健康监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化学物质和辐射等危害因素,需要定期进行职业安全和健康监护。

这样能够及时检测职业病和职业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总之,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非常重要,能够保障他们的个人安全,减少感染的风险。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5篇)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课件(2024)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ppt课件(2024)

2024/1/29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合理安排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和休息 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提高工 作效率和身心健康。
职业健康监测与干预
建立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监测体系,及 时发现和处理职业健康问题,降低职 业暴露风险。
21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智能化安全防护
多元化安全防护手段
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实现智能 化安全防护,提高安全防护效率和准确性 。
05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挑战与 对策
2024/1/29
19
当前面临的挑战
01
02
03
04
传染病风险
医务人员面临各种传染病,如 新冠病毒、艾滋病、结核病等 ,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暴力伤医事件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发, 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
威胁。
长时间工作负荷
医务人员常常需要长时间连续 工作,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影
9
环境与设备改善
优化诊疗环境
合理布局诊疗区域,保持环境清 洁、通风良好。
2024/1/29
设备更新与维护
定期更新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其 安全、有效运行。
配备安全设施
完善医疗废物处理设施、消毒设备 等,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10
03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
2024/1/29
1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心理问题。
职业安全防护的原则
预防为主原则
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完善工作 流程、提高操作技能等措施,
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
2024/1/29
综合治理原则
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个人 防护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治 理职业危害。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安全,预防职业病和职业伤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配备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提供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劳动保护条件和环境。

第四条医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第五条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依法参加职业病防治和职业伤害保险。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如实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安全的资料和信息。

二、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疗活动的特点和风险,制定具体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并向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宣传。

第九条医务人员在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守以下职业卫生防护措施:(一)按照医疗操作规程和卫生要求进行医疗活动,防止交叉感染和职业病的发生;(二)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器材,防止因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三)正确处理医疗废弃物,防止环境污染和职业病的发生;(四)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五)在接触传染病患者、放射性物质等特殊情况下,按照规定采取防护措施;(六)参加职业卫生培训,提高职业卫生知识和技能。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为医务人员提供以下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器材:(一)符合卫生要求的医疗设备和器材;(二)防护用品和防护器材,如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等;(三)职业病诊断和治疗设施;(四)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设施;(五)职业卫生培训和教育设施。

三、职业卫生安全管理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或者指定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本机构的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二条职业卫生安全管理机构或者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包括:(一)组织制定和实施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二)组织职业卫生培训和宣传;(三)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和体检;(四)组织职业病防治和职业伤害保险工作;(五)组织处理职业病和职业伤害事故;(六)组织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和评估。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讲义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讲义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讲义一、职业病防护1. 工作环境的检查:医务人员应注意医疗环境的卫生和安全,每日清洁及消毒医疗设备和器具,做好防护措施。

2.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时要戴好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具,避免接触患者体液。

二、感染病防护1. 消毒措施: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后要及时、完整地进行手卫生和器械消毒。

2. 预防接触:在接触疑似感染患者时,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三、职业伤害防护1. 身体姿势:医务人员在工作时要注意姿势,避免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避免腰部和肩部受伤。

2. 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进行危险操作时要佩戴好相应的防护装备,如头盔、护目镜等。

四、心理健康保护1. 心理压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要学会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2. 团队支持:医务人员应该互相支持,组成良好的团队,共同应对工作压力。

五、急救技能培训1.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急救技能培训,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

2. 定期演练:医务人员应定期组织急救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六、个人健康保护1. 锻炼身体:医务人员要注意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2. 饮食保健:医务人员应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睡眠。

七、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1. 医务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对待患者要尊重和关心,保护患者隐私。

2. 禁止违规行为:医务人员要遵守医疗规章制度,不得擅自行医、滥用药物等违规行为。

八、应急灾害预案1. 培训和演练: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灾害应急演练和培训,熟悉各类应急处理程序,做好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准备。

2. 物资储备:医务人员要做好相关急救物资的储备和管理,确保在危机情况下有足够的应急用品。

九、社交安全1. 社交安全培训:医务人员需要接受社交安全相关的培训,学会如何应对危险情况和保护自己。

2. 出行安全:医务人员在外出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单独夜间行走或前往危险地区。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原则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危险和风险,因此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的职业安全防护原则。

以下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一些重要原则:1.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应该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以防止直接接触病原体或其他有害物质。

个人防护装备应根据工作环境和任务的特殊要求进行选择,并确保正确佩戴和使用。

2.洗手: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洗手规程,并根据需要进行正确的手卫生措施。

这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原体的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3.安全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安全知识和技能。

这包括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应急处理措施、废物处理等。

4.废物处理:医务人员需要正确处理和处置医疗废物,避免其对环境和他人造成污染和危害。

废物处理应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分开分类、密封妥善处理。

5.预防伤害:医务人员应注意自身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伤害。

如避免拖拽重物、正确使用手术器械等。

6.合理用药: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药物,遵守相关的用药规范和操作要求。

同时,应定期检查和保养药物仓库和设备,确保药物的安全和有效性。

7.应急处理: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应急处理能力,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这包括地震、火灾、传染病暴发等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8.心理健康:医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

他们可以通过锻炼身体、交流心理压力、寻求帮助等方式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9.病人安全:医务人员的职责是保护病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他们应遵守相关的医疗程序和操作规范,确保医疗活动的安全和有效性。

以上是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一些原则,医务人员应认真遵守并持之以恒。

只有做好职业安全防护工作,才能有效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和控制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受到的职业危害,保护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医务人员。

二、职业安全防护管理组织及职责(一)成立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组长,主管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

(二)职责1、制定和修订医院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并监督执行。

2、负责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意识。

3、协调处理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4、定期对医院的职业安全防护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三、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培训(一)新入职医务人员培训新入职的医务人员必须接受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医院感染防控知识、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等。

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二)在职医务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在职医务人员参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和复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职业安全防护能力。

(三)培训方式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演示、案例分析、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进行培训。

四、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一)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1、医院为医务人员配备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工作服、工作帽、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等。

2、医务人员在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操作时,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二)手卫生1、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在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等情况下,必须进行洗手或手消毒。

2、配备充足的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方便医务人员使用。

(三)环境清洁与消毒1、各科室应保持工作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2、对重点区域,如手术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应按照规定的消毒频次和方法进行消毒。

(四)医疗废物处理1、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1、职业危害(Occupational Hazard)
人们在从事各种职业时,可能接触许多危害身体健康的因素,这些危害因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使人体产生职业性损伤,严重的产生职业病。

但是职业性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绝大多数使可以预防的。

只要人们懂得职业卫生知识,充分了解职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有害因素是怎样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进而改善劳动条件,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以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2、职业卫生(Occupational Health)
是强调人的健康与工作环境相关的科学。

所关心的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疼痛的存在,更重要的在于重视工作环境安全、卫生问题与人类身、心、社会各方面的联系。

3、容易导致锐器伤的危险行为?
进行操作时,光线不足、体位不稳、患者不配合
徒手传递锐器徒手缝合创口
徒手安装或拆卸手术刀片注射器使用后用双手会套针帽
用手分离注射器和针头弯曲针头
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破损玻璃等锐器
用手直接抓取污物用手直接挤压污物
锐器盒放置不合理、不方便及时处理锐器
锐器使用后处理不及时锐器盒装载过量
4、CDC1995年提出“标准预防”
其核心内容包括: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医护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5、标准预防包括那些关键措施?
遵守手卫生规范。

血液体液可能污染面部时,要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

血液体液可能污染皮肤或衣物时,要穿防护服。

每一个都要遵守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收治患者时要根据感染源的可能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仪器/设施和环境怀疑被具感染性的体液污染后清洁消毒。

收集患者使用过的织物时应避免抖动,以防污染空气、环境表面和人。

遵守安全注射的原则。

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6、正确处理废弃物品
禁止回套针帽,如果没有可利用的条件,可用单手操作手法
7、WHO对安全注射的定义
对接受注射者无害
不使卫生保健人员因接触产生任何危害
不使废弃物对社会环境构成危害
8、口罩分几类?如何选择口罩?
口罩有纱布口罩、外科口罩和医用防护口罩。

一般诊疗活动,可佩戴纱布口罩或外科口罩;
手术室工作或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进行体腔穿刺等操作时应戴外科口罩;
接触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
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外科口罩的正确佩戴
(1)将口罩戴上,金属软条应该向上。

(2)头带分别绑于头顶后及颈后。

(3)将金属软条向内按压至该部分压成鼻梁形状。

(4)完成时,口罩必须覆盖鼻至下巴,紧贴面部。

N95口罩的正确佩戴
(1)按面型选择普通/细码型号,拉松头带。

金属软条向上,将手穿过头带。

(2)戴上口罩,头带分别置于头顶后及颈后。

(3)将双手你的食指及中指由中央顶部向两旁同时按压金属软条。

(4)检查妥当。

正确检查:双手请按口罩,然后刻意呼吸,空气应该不会从口罩边缘泄露。

负压检查:依双手轻按口罩,然后刻意呼
吸,口罩中央会稍凹陷。

9、何种情况下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在进行诊疗、护理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
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

10、何种情况下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为呼吸道传染病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11、何种情况下应穿隔离衣?
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对患者实行保护性隔离
时、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喷溅时需穿隔离
衣。

穿隔离衣流程
多次使用后再消毒的布制隔离衣
(1)右手提隔离衣,左手伸入袖内,右手将衣领向上拉,使右手露出。

(2)换左手持衣领,右手伸入袖内,使右手露出,注意触及面部。

(3)两手持衣领,由领子中央顺着边缘向后系好领带。

(4)扎好袖口
(5)将隔离衣一边(约在腰下5cm)处渐向前拉,见到边缘捏住。

(6)同法捏住另一侧边缘
(7)双手在背后讲一边对齐
(8)向一侧折叠,一手按住折叠出,林一手将要带拉至背后折叠出。

(9)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回到前面将袋子系好。

脱隔离衣流程
多次使用后在消毒的隔衣离
(1)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
(2)解开两侧袖带,将袖带塞入袖袢内,充分暴露双手,进行手消毒。

(3)解开颈后袋子
(4)右手伸入左手腕部袖内,拉下袖子过手。

(5)用着盖着的左手握住右手隔离一袖子的外面,将右侧袖子拉下。

(6)双手转换渐从袖管中退出,脱下隔离衣。

(7)左手握住领子,右手将隔离衣两边对齐,若挂在污染区,污染面向外,否则污染面向内。

12、何种情况下应戴无菌手套?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带清洁手套;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粘膜时,应戴无菌手套。

13、何种情况下需穿防护服?
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病患者时的传染、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喷溅时需穿防护服。

穿防护服流程
无论是连体还是分体防护服,先穿下衣,再穿上衣,然后戴好帽子,最后拉上拉链。

脱分体防护服流程
( 1)将拉链拉开
(2)向上提拉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

( 3 )脱袖子、脱下上衣将污染面向里放入医疗废物袋。

( 4 )脱下衣,由上向下边脱边卷,污染面向里,脱下后入医疗废物袋。

脱连体防护服流程
(1)将拉链拉到底。

(2)向上提拉帽子,使头部脱离帽子,脱袖子。

(3)从上向下边脱边卷
(4)脱下衣,将污染面向里脱下后放入医疗废物袋内。

14、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哪些处理措施?
发生针刺伤后,立即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基础损伤处的血液
再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
再用0.5%安多福碘消毒
如果是粘膜则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填写《锐器伤登记表》分别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预防保健科
医护人员发生针刺伤时的应急预案
1、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
刺破。

如不慎被乙肝、丙肝。

HIV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刺破
时,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然后用碘酒和酒精消毒,必要时
进行伤口处理,并进行血源性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
24小时内去防保科抽血检查乙肝、丙肝抗体、必要时同时抽
患者血对比。

3、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30分钟
以上报院感办、质控办,根据质控办的通知抽血查HIV抗体,必要时同时抽患者血对比,按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
同时口服拉米夫定每日一片,并有质控办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