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合集下载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翻译的不可译性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翻译的不可译性
1文化 词 汇 空 缺 导 致 的不 可 译 性 .
文化词汇 的空缺指 目标语缺乏表达源语 中反映特有文化现象 的对 应语。 以一种语言为参照 , 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中都可 能译 , 不能找到完全对等 的说法 。再 比如打 招 呼问“ 干什么去” 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 , 但外 国人认为涉及到 隐私 , 这 就很难用英语清晰的翻译 过来 。 这些例子都可 以说是不可译的。 国人 英 见面谈天气 , 直译 成汉语 让人费解 , 但不 直译又体现不 出民族特色 , 这 都反映了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 了不可译性 。 5 其他情况 . 再者, 一些有汉语文化 特色的修辞方式如 双关 、 回文 、 字 、 拆 对偶 、 顶真等很难翻译 , 语 、 成 歇后语 、 典故 、 对联 、 口令更 是渗透着文化背 绕 景, 也很难译 出其 中的味道和文化 内涵 , 不可译性则是无法避免 的。外 国的笑话译成汉语之所 以不好笑 , 正是 由于文化背景 和思维 的差异 , 民 族习俗 或心理意识倾 向及审美情趣有差别 , 幽默感不一样 , 翻译 时很难
其特殊性 , 以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 。 所
三、 文化 差 异 造 成 的 不 可译 性
尤金 ・ 达(i ) 奈 Nd 曾经说过 :对 于真 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 悉两种 a “ 熟 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
景中才有意义 。” 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之大。正是 由于 文化的差异才造成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具体说来 :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从 文 化 差 异祝 角蓄 翻译 的 不可 译性
莱芜职 业技 术 学院 苏进德
[ 摘 要]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 中存在争议的话题。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 翻译过程 中有些 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着不 可译性 。本文主要从 文化差异的视角具体 来探讨 不可译性 , 以让译者正视 不可译性 , 同时把握 文化 内涵的差异 , 力求翻译的忠实, 促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语言或文化特有的表达无法直接用对应的词语翻译出来,因此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语言结构、文化差异和习惯用语等方面。

以下是对不可译现象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一、语言结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一些语法现象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时态变化较多,而汉语的时态变化较少,因此英语的时态在汉语中难以准确体现。

另外,一些句式和成语在中英两种语言中也不完全对等,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习惯句式”如“have a good day”、“take care”等在汉语中往往无固定对应。

对策:1.加强对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了解,提高对语法差异的敏感度,避免错误的翻译。

2.学习并熟悉常见的句式和成语,在具体翻译中灵活运用,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表达。

二、文化差异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难以传达。

比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幽默,中国人的礼仪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常常无法直接用译文准确表达出来。

对策:1.加强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提高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2.采用文化转换的策略,通过适当调整翻译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3.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说明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翻译作品。

三、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这些表达方式往往是基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而产生的,因此无法直接进行翻译。

对策:1.关注两种语言中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2.建立翻译记忆库,记录和整理常用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的翻译方法,方便在后续翻译中的参考和使用。

四、音、形、义不对称中英两种语言的音、形、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单词或短语无法直接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准确的对应。

对策:1.学习两种语言的发音和音标,提高对音的敏感度,准确把握单词的发音。

文化差异导致的英汉翻译中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办法

文化差异导致的英汉翻译中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办法
方电影中对 “r o ” da n 的刻画我们可见一斑。如果我们把“ g 望子成龙 ” 翻译成“o x eti ’sitb ao ” tepc oes o ea g n 是很难让英语 国家 的人们 l lo r d 接受的。
今天 , 随着人类对语言和翻译 的认识 及研究 的不断深入 , 人们
几 种 不 同情 况 。

了互相沟通 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 , 由于不同的语言 和不 同的文化都 有着一定 的特殊性 , 因而不同的语言之间在翻译 时 自然会存在某些 不可译性。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 不可译性根据其产生 的原 因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我们认 为, 因语言本身差异 造成的不可译性是真正的不可译 , 称为绝对 不可译 ; 由于不 同国 但 家和地区的不同历史 、 宗教 、 社会等文化 背景导致的翻译 的不可译 性却是暂时的 , 因为文化背景本身是可 以被认 知被表达 的, 因而在
摘 要 本文讨论 汉英翻译 中 由于 中西文化背景不 同造成 的 语 言的相对 不可译 性及 其补偿 措施。不 同的国家和地 区有着不 同 的历史、 宗教、 社会等文化背景 , 这就给翻译造成 了困难。但不可译 性并非绝对 的, 可译 性与不可译性其实是共 同存在 的, 我们可 以采
用补偿方 法, 不可译 性进 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 量减少翻译障碍 对 尽 以促进语言 与文化交流。 关键词 不可译 性 文化不可译性 补偿方法
此, 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被称为相对不可译 。而本文则将着重
讨论 文化差异造成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 补偿办法 。
1在英汉翻译 中遇到 的几种文化不可译 的情况
11传 统文化不 同造成的不可译性 .
词汇来指代这一特有的文化事物 , 但却不能明白表达出其本意的转

浅谈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浅谈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争鸣浅谈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王宣兰摘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引起的,并且与语言的文化功能、美学功能密切相关。

我仅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对此问题进行简单说明,并且探讨了几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差异;不可译;翻译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交流日渐增多。

英语作为全球通行的主要语种,对于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对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英汉互相交流转化的沟通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现象。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根据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1】本文仅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之间存在的不可译性,其中涉及传统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找出了一些解决文化不可译的策略。

一、英汉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的表现(一)传统文化不可译性的表现首先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差异上有所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敬辞。

如:令尊,贵姓,拜读,赐教等,如果使用同样的词语,会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

另一方面谈话或写信提到自己时,要用谦辞,如:犬子,鄙人,寒舍,愚见等;否则也会被认为失礼。

【2】英语国家的人同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

不论对方[1]年龄多大,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既不贬低自己,也不恭维别人。

当然,在英语中也有少量表示敬辞的,如his Majesty(陛下),your excellence(殿下)。

如果把汉语中的谦辞和敬辞直接翻译成英文,则会很不妥,如犬子翻译成dog son,会造成很大的误解。

相对中国对人际关系的清晰分明,英语中则相对模糊,英语中的aunt在汉语中的等值成分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以及对一般长辈的尊称,若无特定[2]的语境,aunt一词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一、本文概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精髓往往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展现。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尽管语言交流日益频繁,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以期深化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文章将首先定义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应对这些不可译性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语言不可译性的定义与表现语言不可译性,是指某些语言元素或语言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等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源于语言的本质特性,包括词汇、语法、句法、音韵等多个方面。

每个语言都是独特的文化产物,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深受其所在文化的影响。

因此,当一种语言的元素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表达时,就产生了语言不可译性。

语言不可译性的表现多种多样。

在词汇层面,某些概念或事物在某些语言中可能不存在对应的词汇。

例如,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习俗、信仰或物品,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来描述。

语法和句法层面也存在不可译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这使得某些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准确表达。

音韵层面的不可译性则体现在语音和韵律上。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和韵律模式各有特点,这使得某些语言的音韵特征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实现。

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理解和翻译其他语言。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来处理不可译的词汇和表达。

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表达方式等手段来弥补语法和句法层面的不可译性。

在音韵层面,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模拟原文的语音韵律来传达原文的音韵特征。

文化差异视角下影视作品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文化差异视角下影视作品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文化差异视角下影视作品中的不可译性研究作者:王秋影雷晴岚来源:《声屏世界》2020年第09期摘要:随着国产影视作品逐渐走向世界,影视作品的翻译也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由于中西方影视作品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在翻译工作中面临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影视作品中的不可译现象,即文化的不可译性。

文章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分析其在文化差异视角下存在的不可译性,就如何克服文化差异、准确地翻译出原作想要传达的文化价值观提出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使翻译工作者能够妥善地处理好“翻译忠实性”与“观众满意度”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差异电影翻译不可译性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将不可译性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言上的不可译;一类是文化上的不可译。

文章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在充分理解源语作品的基础上,对《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不可译性进行研究。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不可译现象《哪吒之魔童降世》是一部文化韵味浓厚、“乡土味”十足的国产动画电影,这就导致其翻译难度较大,不可译性较为突出。

卡特福德曾经说过:“当一个语境特征与源语文本功能相关,但在目标语所处的文化中完全空缺时,文化不可译现象就会产生。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文化不可译现象随处可见。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背景是商周时期,影片运用大量的文化元素来展现商周时期的历史风物。

例如,影片开端,为镇压吸食千年灵气的混元珠,元始天尊手捻二十八星宿,扔下宝鼎镇压混元珠。

其中,二十八星宿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名词,由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

上古时代,我国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被称为“二十八宿”。

由此可知,二十八星宿是我国本土天文学创作,对于译语文化的观众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影片中的宝鼎,周身纹路奇特怪异,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异曲同工。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中西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中西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中西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作者:王春旭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5期摘要:翻译中的一个具有争论的矛盾问题,那便是翻译中的可能与不可能,即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中西方文化中存在诸多差异性,因此导致了中西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现象。

着重从文化差异视角讨论了汉语与英语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提出相应的解释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不可译性文化差异英汉翻译应对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087-02人类有着悠久的翻译历史,不同地区的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基于交流的需要,翻译活动一直进行着。

但所有的翻译都是可行的吗?在近几十年的翻译理论研究中,我们对翻译活动的认识不断深化,并在理论的层面得到论证,乃至有人得出了“不可译性是绝对的”结论,因此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的确存在。

“不可译”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理论层面的“不可译性”,二是实践层面上的“不可译因素”。

一、不可译性命题的理论基础乔治·穆南在《翻译的理论问题》一书中对翻译的可行性进行过研究,他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参照,并吸收人类学、语文学的研究成果,对“翻译不可能论”做了深刻的剖析,最终得出了“翻译是可能的,但它确有限度”的结论。

二、实践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因素”对于翻译者来说,“不可译因素”是客观存在的,谁都遭遇过难以翻译或纯粹的不可译的因素。

如语言上的不可译因素(方言、双关语等)和文化上的不可译因素(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等)。

本文主要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研究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差异是指由于中西方所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的不同,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

西方国家大多数处于海洋型地理环境,航海业发达。

因此,在英语中有关“water”和“fish”等的词语体现了其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例如,“above water”指摆脱困难;“water under the bridge”指既成事实,尤指不幸之事无法挽回;含fish的一些谚语更加赋有哲理性。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自然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文化可译性。

因为人类的大脑不仅有同样的生理机能,而且具备相同的思维能力,所以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有时候是相同或相似的,不同的民族也就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语言文化。

这时,英汉互译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这种文化可译性正好体现了文化重合的作用。

这时,我们可以采用直译法或类似于直译的方法,直接用译文来表达原文的信息。

比如关于“heart”一词的英译汉:“sweet heart”译为“爱人”、“heart of stone”译为“铁石心肠”、“from one’s heart”译为“衷心”、“with a heavy heart”译为“心情沉重地”等;再比如汉译英:“晚会”译为“evening party”、“电扇”译为“electric fan”等。

(二)文化半可译性。

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归根结底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尽管两者在有些时候对事物的认识是相同或相似的,但其在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角度上也会大同小异,所以产生的语言文化在相同或相似中难免会存在一些差别。

对于这类语言的翻译,就应该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保留了原语言的内容和总体风格,又采用了目的语中的合适词语和语言习惯,以求把原语信息用目的语民族的习惯性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让目的语读者更容易接受。

比如英译汉:“as strong as a horse”译为“壮得像头牛”(而不是马)、谚语“Money makes the mare go”译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不是母驴)等;再比如汉译英“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译为“In the country of the blind,the one eyed man is the king”等。

(三)文化不可译性。

汉语与英语的语言距离也在某些方面相距十分遥远,这对于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来说亦是如此。

这些巨大的文化差异会给翻译造成很大的困难。

文化差异与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与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与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词语和表达方式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差异,从而导致语言的翻译难度增加,甚至出现不可译性的情况。

本文将探讨文化差异与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的关系和解决方法。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化是指某个社会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共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等。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词语或者表达方式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可能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例如,“礼物”在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

在中国,礼物往往是以示好或者表示感激的方式赠送给他人的。

但在西方国家,礼物往往会在特定的场合和时间赠送给他人,例如生日、圣诞节、节日等等。

在翻译时,如果不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影响,很容易导致语言误解,甚至出现不可译性的情况。

此外,文化差异还会对表达方式和语言结构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考方式和语言结构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中文为主语-谓语-宾语的语言结构,而英语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上下文来判断句子结构。

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从而更好地传达意思。

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指的是某些词语、表达方式或者文化习惯在翻译过程中无法完整地传达其含义和意义的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文化差异比较大的时候,例如汉字中某些单纯字词无法准确地翻译成其他语言,或者某些文化习惯无法在其他文化环境中得到完整地传达。

例如,“禅宗”这个词在中文中有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意义,但在英文中难以完全地传达其内涵。

在翻译禅宗文化相关的文章时,翻译人员往往需要解释和说明,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另一个例子是中国独特的亲属语言系统。

中国人对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的称呼区别很大,而在英语中只有一些相对单一的称呼,有时很难把这些称呼在翻译中精确传达,也无法在译文中达到与原文相同的语言效果。

解决不可译性的方法解决翻译中的不可译性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巧,使得翻译品质更好。

3.可译性问题

3.可译性问题

关于可译性问题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文化的差异上。

(一)语言结构(1) 谐音:如: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s one weak(W eek)。

又如: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 they prey you.(2) 拆字词: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

——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3) 词汇:Second Citizen:A trade,Sir,that I hope I may use with a safe conscience;which is,indeed,Sir— a mender of bad Soles(Julius Caesar)市民乙:先生,我希望我千的行业可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不过是个替人家补缺补漏的。

民乙:我作的这一行生意,先生,我希望是问心无愧的;老实讲,先生,我是修补破鞋底子的人。

(梁实秋泽)(4) 某些修辞方法的不可译回文(palindrome):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画上荷花和尚画门前大抽大前门书中狂草况钟书Madam,I’m Adam.Sir,I’m Iris.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厄岛我不倒英语中的押头韵、尾韵等修辞法能加强视觉和听觉效果,这在印欧语之间转换或许可能,但在英汉中转换是不可能的。

如:The smooth stream in smoother numbers flows.(二)文化差异可译性限度一、从语言角度看可译性限度(一)语音的可译性限度——What keys are too big to carry in your pocket?“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 shore.”被译成“她在海滩卖海贝”张汉熙《高级英语》I 第十课The T rail That Rocked The World The presiding judge was John Rauston, a florid-faced man who announced: ‖I’m jist a reg’lar mountaineer jedge.‖汉语中有的歇后语,例如:“你真是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子!”“you are like a flag pole bounded with feathers, a real big feather—duster!‖根据谐音双关(homonyms)制作的谜语利用的是谐音同:比如:“which is the strongest day of the week?”谜底是:根据谐意双关(polysemant)制作的谜语主要利用了一些词语的一词多义性:比如:“What is the longest sentence?”谜底是:“What has teeth but cannot eat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What dog never bites?”(A hot dog.)“What wi1l you break even if you hav e just mentioned it?‖字谜的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与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与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与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作者:万其萍来源:《丝路视野》2017年第04期【摘要】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巨大的,它直接导致了英汉翻译的不可译性。

本文将重点讨论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不同所造成的翻译的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措施。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不可译性;补偿措施一、概述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及风俗,这就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把源语言文本的所有含义翻译成目的语会非常的困难,有时甚至导致原本语义的改变或丢失,这种翻译现象为“不可译性”。

但是不可译性也并非绝对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事实上是可译的程度问题而不是可能性问题。

最终体现在语言表达上的文化,存在不可译性的现象,不是缺乏与其韵律语言相对应的词汇,而是不同语具有不同文化内容。

二、造成英汉翻译过程中不可译性的因素一,历史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我们使用的很多俚语,成语,谚语和诗歌都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产物。

在翻译中,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很难传达原文的所有信息并找出目标语言造成了翻译的不可译性的原因之一。

如“失乐园”之于西方人,正如“孙悟空”之于中国人。

人们真正难以理解的是来自陌生文化的短语。

二,不同地区和国家对同一个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

不同的人生活的环境不同,直接导致不可译。

例如,“东风”与“east wind”字面意思相同,但内涵却有很大差异。

在中国,这表明温暖的春风可以为地球带来活力,但在英国,“东风”是寒冷和不快乐的象征。

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问候方式,道歉,致谢和赞美等,不同风俗习惯导致不可译性。

例如,中国人以“你要去哪里”,“你吃饭了吗?表达关心和问候,但用于西方人,可能会误解甚至生气。

四,西方人信基督教,但在我们国家,人们不信任宗教。

他们认为,一切发生在世界上的事都是神的意愿,神创造了世界。

著名翻译家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s)将小说“红楼梦”中的成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翻译成“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跨 文 化 的交 际活动 。


不 可 译 性 概 述
过 翻 译 实 践 中常 见 的例 子 说 明文 化 上 的不 可 译 性 , 并 提 出一 些 可 供借 鉴 的应 对 策 略 ,以期 为 翻译 实 践 提 供指 导 和借鉴 。
翻译 不 仅 仅是 两种 语 言 之 间 的转 换 ,更 是 两 种 文化 之 间的交 流 。然 而 , 由于 不 同民族 具有 各 自独特
— —
! . 三 鱼
从文化差 异视 角看 汉英翻译 中的不 可译性
董 召锋
摘要 : 翻 译 不 仅 仅 是 两 种 语 言之 间 的 转换 , 更 是 两 种 文 化之 间 的 交 流 。 然 而 , 不 同民 族在 地 域 环 境 、 历 史传 统 、 宗教 信 仰 以及 生 活 习俗 等 方 面 形 成 的 巨大 文化 差 异 成 为 了源 语 和 译 语 转 换 的 最 大 障碍 , 由此 也 造 成 了翻 译 中 的 不 可译 性 。从 文
转换 。在英 汉互 译 中 , 有 时无 法将 源语 准确 地 翻译成
译语 , 从 而在 一定 程度 上造 成意 义 的损失 。英 国翻译
理 论 家 卡 特福 德 在 《 语言学翻译理论》 中, 根 据 不 可
译 产生 的原 因把 不 可译 性 分 为两 类 :一 是 语 言 上 的 不 可译 性 ; 二是 文 化上 的不 可译 性 。语 言上 的不 可 译 性是 因为源 语 的语 音 、词 汇和 句 法 在译 语 中找不
重 庆科技 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2 0 1 6 年第1 2 期
J o u r n a l O f C h o n g q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M Sc i e n c 里

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作者:高利利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22年第06期摘要:翻译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一项活动。

这个活动就像一个传送带,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语言的文明被传送到其他文明之中。

但是,这一活动并非是毫无界限的,事实上,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存在很多不可译的现象。

本文将就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诸多不可译现象进行探究,浅析不可译性在文化当中的体现,讨论如何解决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问题。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差异;可译性;不可译性一、引言不同学者对翻译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不管是哪种定义,都基本承认翻译是不同语言间文化信息传递的实践活动。

因此,文化和翻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风俗,加之语言文化的排他性,翻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十分受限于文化要素。

因此在不同民族语言间做信息转换时,必然会导致一些翻译无法传达的现象,这就是翻译中的不可译现象。

二、不可译现象在文化差异中的体现(一)习语谚语的不可译性习语和谚语是语言使用者在生产发展过程中对本民族语言不断总结精化的语言部分,和本民族族群的思维方式、生活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紧密的联系,它们是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最为精华的部分。

习语和谚语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语言,还承载着深刻的文化意义。

英语和汉语由于地域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导致不同民族的人看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存在巨大差异。

常见的就是同一种事物在两个族群中所表达的含义和所产生的联想完全不同,又或者不同的事物和意象又带来了相同或相近的效果。

这样一来,我们不能期望在翻译中总是能在两种语言中找到完全对等的意象和表达。

文化差异使得很多汉英习语和谚语看似对等,其实貌合神离。

比如以下汉英习语:1.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2. 挥金如土对于第一句英语谚语,我们的翻译是“倾盆大雨” 或“暴雨”,但这只是理解基础上的意译,而原习语当中西方对于猫和狗的意象在翻译之后却完全找不到了。

3.可译性问题

3.可译性问题

3.可译性问题关于可译性问题不可译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文化的差异上。

(一)语言结构(1) 谐音:如:Seven days without water makes one weak(W eek)。

又如: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 they prey you.(2) 拆字词: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生烟夕夕多。

——What makes the road broad?.(3) 词汇:Second Citizen:A trade,Sir,that I hope I may use with a safe conscience;which is,indeed,Sir—a mender of bad Soles(Julius Caesar)市民乙:先生,我希望我千的行业可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不过是个替人家补缺补漏的。

民乙:我作的这一行生意,先生,我希望是问心无愧的;老实讲,先生,我是修补破鞋底子的人。

(梁实秋泽)(4) 某些修辞方法的不可译回文(palindrome):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画上荷花和尚画门前大抽大前门书中狂草况钟书Madam,I’m Adam.Sir,I’m Iris.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厄岛我不倒英语中的押头韵、尾韵等修辞法能加强视觉和听觉效果,这在印欧语之间转换或许可能,但在英汉中转换是不可能的。

如:The smooth stream in smoother numbers flows.(二)文化差异可译性限度一、从语言角度看可译性限度(一)语音的可译性限度——What keys are too big to carry in your pocket?“She Sells seashells on the sea shore.”被译成“她在海滩卖海贝”张汉熙《高级英语》I 第十课The T rail That Rocked The World The presiding judge was John Rauston, a florid-faced man who announced: ‖I’m jist a reg’lar mountaineer jedge.‖汉语中有的歇后语,例如:“你真是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子!”“you are like a flag pole bounded with feathers, a real big feather—duster!‖根据谐音双关(homonyms)制作的谜语利用的是谐音同:比如:“which is the strongest day of the week?”谜底是:根据谐意双关(polysemant)制作的谜语主要利用了一些词语的一词多义性:比如:“What is the longest sentence?”谜底是:“What has teeth but cannot eat ?”“Barking dogs seldom bite.What dog never bites?”(A hot dog.)“What wi1l you break even if you hav e just mentioned it?‖字谜的不可译性。

什么是不可译性

什么是不可译性

最初框架: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汉英民族思维和心理差异)。

英汉互译文化的不可译性在动植物名词的不同联想意义上也有所体现。

补救: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注释法,代换法,诗歌的不可译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民族交流加深,文化差异缩小,不可译性的限度缩小,当文化交流达到某种程度时,不可译性有可能转化为可译性。

因此不存在完全的不可译现象,任何语言现象是基本可议的,即可译性是绝对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的四种因素:1、历史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2、地域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3、习俗文化差异、、、4、宗教文化差异、、、文化不可译性的具体表现:1、修辞不可译2、习语不可译3、文化负载词不可译得出文化差异和文化不可译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Cause of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Different history background: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典故,成语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三个臭皮匠,john)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position:中国人以右为尊,以南为尊,西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说法与中国相反。

英格兰岛国,由此产生相关说法,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很多农业相关的成语。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宗教的历史和发展比语言的长,语言的变化源于宗教思想的变化(举例)。

外国人说god,中国人说天,用以表示震惊。

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对外国人影响是不同的,中国天父地母,翻译中中国人翻译god用中国的词,外国人翻译天用god(例子,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天和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基督教神是真理,good,beautiful。

中国人不像外国人一样尊敬天,而是埋怨天。

Devil基督教里是丑陋的,坏的,中国的ghost鬼不一定是坏的(例子)。

文化差异和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和不可译性

是语言之间的距 离, 而是读 者对象各 自的文化或次文化之间 的差距 。 ”因此 ,了解不 同文化对翻译 的重要性 由此可见。 同样,不同文化对翻译也带来 了一定的 困难 。
1 .词 汇 空 缺 如中医里有 阴、阳、 、 , 气 血 在英文里找不到对应 的词 ,
事、反动 ,而在英语文化 中象征 纯洁和无 辜;这样 ,“ 白 红 喜事 ”就不 能直译成 rd a d w i fa s 只能意译 成 e n ht a i , e f r “ d ig d u eas。 绿色 ” wedn s n rl “ n a f ” 在英语中有其独特 的内涵 , 表示幼稚 、无 经验等 ,如 :agenh d ( re a n 新手) ,而在汉 语中,“ 绿色 ”却没有此含义 。再如汉语 中的 “ 红茶 ”应译 为 “ l kt ” “ ba a , 红糖 ”译 为 “ rw gr, “ le o m' c e bo ns a” bu o ’ u r 实际上是指 白宫中总统会见至亲好友 的接待室 , 而不是字面
第2 9卷
第1 0期
湖 北 广 播 电视 学 学 报
J u a f Be Un v ri o rlo n Hu i TV i e st y
V 1 9 No 1 o . , .0 2 Oco e . 0 9 1 2 1 3 tb r2 0 . 0 ~ 0
20 0 9年 l 0月
引言
的文化 ,因此在译成英语时 , 只好舍弃这些反映 自贬文化 的
词 了。
翻译是一种典型 的跨文化活动, 译者要力求去理解用 另
外一种文字所表达的含义 , 当然也要去理解那种文化及其社 会 。文化 是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积淀。民族文 化为民 族语言提供 了源头活水 , 而名族语言则肩负着承载和传承 民 族文化 的重任 。 作为文化 的核心部分 , 语言既折射着 民族文 化 ,也随着 民族文化 的发展而发展。翻译 中如果译者对这些 文化差异熟视无 睹,无论他 的译文 与原文如何 “ 貌合 ” ,两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不可译性刘娟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不可译性刘娟

2013年Vol.28 No.2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3-01-16作者简介:刘 娟(1981-),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助教,从事英语教育方向的研究。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语言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才发展而来的,每个国家的语言都是和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语言习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习语的形成兼具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因素,所以两种习语比较起来就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弄清楚这些差异造成的原因,我们就必须从两个国家的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来进行了解。

1.生存环境的差异。

习语的使用和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从事的生产和生活的差异有很大的关系。

英国位处于亚欧大陆的西侧,而我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侧,这两个国家有着不同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以在习语的运用上也大有不同。

英国三面环海,其曾经一度为海洋霸主,航海业非常发达,所以其很多习语就和航海业相关,诸如plain sailing,它的意思是一帆风顺;all at sea,它的意思是不知所措。

而虽然我国也属于临海国家,但是由于我国的土地面积相对辽阔,没有征服海洋的必要性,我国的航海业没有那么发达,所以我国的习语很少有与航海相关的。

但是我国深处内陆,植物种类相对丰富,我国自古的文人雅士就喜欢研究花草,梅兰竹菊等都能融入其诗中,或者是自我激励,或者是自喻品格高尚,所以很多和竹子有关的习语,诸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就形象的体现了我国人民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相对的,英国由于没有竹子,竹子没有融入其生活当中,自然就不会产生相应的习语。

2.宗教信仰的差异。

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

英国主要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其语言里面经常会出现上帝“God”,所以在其很多的习语里面都有上帝,诸如“god bless me”,意思是上帝保佑我,而在我国的表达里就是“天助我也”这样的词汇。

英汉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英汉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英汉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作者:尚娜娜来源:《新生代·下半月》2018年第10期【摘要】: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时为了确保传达出与源语相同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译者不得不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中做出取舍。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可译的现象。

不可译性可以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与文化上的不可译。

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地域方面的差异角度剖析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可译性,并提出解决方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文化差异解决策略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国语世界各国的接触日益频繁。

而英语作为全球认可的官方语言,就使得英汉互译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英汉翻译的过程并不总是那么顺利。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将不可译因素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与文化上的不可译。

本文将主要从文化方面进行分析并同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1.不可译性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对等语。

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1.1语言的不可译性语言的不可译性是指在字形结构、语法现象和修辞方面,译入语与源语之间没有对应的词汇。

汉语是表意文字,是由点、横、竖、撇、捺5种基本笔形构成。

英语是拼音文字,在相互组合成词之前只是简单的表音符号。

汉语中有很多同音字、拆字、象形字等现象但是英语的字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这就构成了英汉语言上的不可译性。

在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表达形式与作品的内容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

语言的不可译性通常表现在字形、语音、词汇,句法等不同方面。

当语言表达形式在这些层次上是该信息所包含的实质意思时,可译性就会受到质疑。

例如,You have written “school”with a “k” instead of a “ch”在该例子中,“k”和“ch”是无法译出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摘要】由于文化和语言形式的差异,不可译性的问题普遍存在。

语言形式的差异造成绝对不可译性;文化差异造成相对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不是翻译可不可能,而是如何提高可译程度。

本着偏重内容,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选择在处理不可译问题是采取功能对等。

因而通过分析文化差异,采取归化,加注等方法,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语信息。

【关键词】文化差异;不可译性;功能对等
1.引言
两种语言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表达式,通过翻译信息有可能丢失或增加,由此产生了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指无法传递源语言(原语)的全部含义。

奈达指出,语言与文化总是在变化中。

语言不断扩大。

全世界范围内,语言和文化惊人地相似。

傅仲选分类为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引发的不可翻译性是暂时不可译的,是相对的。

不同的文化现象具有认知和表达的特点。

这是翻译的本质。

2.文化差距引发的不可译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独特的社会文化。

彼得·纽马克指出:哪里有文化焦点,哪里就有由于源语和目的语文化差异所产生的翻译问题。

语际翻译是可能的,因为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远远大于分歧。

翻译是针对源语规范的一种普遍的或理想的近似,是语际转换,比较语言之间的差异。

随着文化传播的扩大,文化差异可以或多或少
地弥合,由不可译向可译的转变是可能的。

不可以译性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称呼和头衔,等级词,双关,幽默语,比喻几个方面。

中国人习惯称呼亲属为三姑,四叔。

英语国家是直呼人名。

非常有中国特色的称呼在英文中没有对等词。

如“王大嫂”必须删除它的中国风味,翻译成“mrs. wang”(“王太太”)。

要明确人际关系。

在中国,一些陌生人被称之为“大妈,师傅”等。

“sir, madam ”这些称呼可以达到功能对等。

中文常使用头衔或职业来称呼,如刘经理。

英语中只有少数的职业这样,如doctor, judge, mayor,governor.。

英语国家称呼别人用名字——苏珊,汤姆,等等,这适用于各个年龄层,并不是不尊重。

一些等级词似乎是可译的,但事实上不可译,因为目标语无法传达源语中独特的等级概念。

汉语中,”歌手,歌星,歌唱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等级。

翻成英文,只有一个词“singer”。

众所周知,主要有2种双关:同音双关,意思双关。

双关语是词汇层面的意义双关。

如采用“直译+注解”。

chillingworth(齐林沃斯,名字中内含冷酷,残忍之意)。

幽默的双关语几乎“不可译”。

同音字,发音或拼写相同,用来表现幽默,讽刺或嘲笑。

只能抓住单词的基本概念而牺牲其语意特点。

如:“on sunday they pray for you and on monday they prey on you.”一位伦敦工人做出以上评论。

所谓虔诚的先生和女士进教堂祈祷(pray),求上帝保佑。

”prey”意指他们剥削劳动人民,就像弱肉强食被捕食一样。

比喻与历史发展,文化背景,民族心理,传统和习俗分不开的。

比喻词,成语,谚语是不可译的。

英汉翻译只能说
明其概念和寓意。

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 爱慕虚荣(joneses 来自一部动画片的题目)。

3.文化对意义理解的影响
人类与客观现实是一致的相同的,这是可译性的根本原因。

然而,具体看又是不一致的。

翻译困难来自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

比较可以看到差异。

在不同层次的语言寻求异同。

语言都有潜在的优秀的审美表达,反映社会文化。

文化对指称意义理解产生影响。

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什么是“豆腐”,中国独有的食品。

随着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的输出,“ tofu”(beancurd)已成为一个外来词为英语逐渐接受。

“鸳鸯”被翻译成“mandarin duck:”。

“鸳鸯”具有很强的联想意义,象征“爱”。

英语的读者只看作普通的鸟。

如果翻译成“love bird”很容易地被外国人理解。

一个词的概念可以迂回表达,有时是因为词汇空缺现象与文化重点。

如,马大嫂(ma—sister—in—law)person very busy with household chores transliteration of 买汰烧(mataso in shanghainese) which refers to a woman’s three domestic tasks:buying vegetables, washing them and cooking them. 忙于家务,买汰烧(上海话)指的是一个女人的三个家务负担:买菜,清洗和烹饪。

这表达了嘲弄的含义。

4.如何应对不可译性
文化的不可译性可以通过更好地理解和沟通语言来减少。

通过翻译,译者应尽可能把不同文化传播给目标读者。

翻译过程中的损
失和失真是不可译现象。

常见的方法有移译,归化和回译。

移译是将源语完整转移,没有任何变化。

许多词如cpu, dna,cd, vcd, dvd.中央处理器,脱氧核糖核酸,光盘,光盘,影碟。

这些缩写是为简洁。

目标读者无法理解源文。

本着为读者,第一次出现的英文缩写,中文添加说明。

归化是使用流利的母语表达源语。

归化没有翻译痕迹,但保持其原有的风味。

利用有浓厚文化韵味词翻译。

源语和目的语都有相同的使用频率。

优势是译文更真实生动。

值得牺牲最小化的原语文化来创造最佳传播效果。

译者引导读者接受外来文化,得到近似的心理影响。

如“画蛇添足”可译为gild the lily。

此外,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可翻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便称王”。

回译是非常典型的,主要有音译,借译,释义。

(1)音译:挞 tart,贴士tips。

(2)借译:好久不见long time no see, brain wash 洗脑。

(3)释义:费厄泼赖fair play ,罗曼史romance。

5.结语
综合实践,必须选择合适的妥协与补偿方式传达意思。

不可译性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不是被动或消极承认。

客观存在的不可译性是事实,体现的是严谨和诚实的科学方法,利于翻译理论的建设,可以提高翻译技能,寻求最大程度的可译性以及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翻译意味着交流。

不可译实为提高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邓延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89.
[2]许建平,张荣曦.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j].中国翻译,2002(5).
[3]eugene a. nida .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